初中历史主要题型分析与

初中历史主要题型分析与解题技巧

聊城八中历史学科组

一、单项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一直是历史中考试题的主要题型,是中考命题专家着力研究、力图充分挖掘其测试功能的一种题型。选择题总分已接近总分的一半,成为决定成败的关键。初中历史单项选择题分为以下几种:

1、组合类型选择题。

指将同一类的事件或现象按一定的关系进行组合的选择题,通常将题干中列出4个或4个以上的历史事物,并以数字序号组成若干选项,然后将序号组合成备选答案作为选项。

【例1】古代社会不同地区之间的文明差异很大,这种差异导致了区域文明之间的冲撞,其中比较典型的是( C )

①布匿战争 ②忽必烈发动的统一战争

③希波战争 ④亚历山大东征 ⑤第二次世界大战

A. ①②③④⑤ B. ①②③④ C.③④ D.②③④

【分析】本题属于时间跨度较大组合型选择题,时间跨度大约几千年。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解题时需要分析出他们隶属于哪一区域文明的碰撞,①是罗马与迦太基之间的战争,他们生活在地中海区域不存在区域文明的碰撞,②忽必烈发动的统一战争是在中国境内进行的也不存在区域文明的碰撞,⑤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在现代,自然排除。

【例2】 2009年5月21日,《中国节·端午》特别节目在浙江余姚录制。众多知名学者和外国友人共聚河姆渡遗址,解读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这有利于(C )

①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②消除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③外国友人对中华文化的了解 ④浙江传统文化的传播

A .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因为本题的组合方式是四选三组合,解题时可以用排除法,②项不可能因为一次聚会就会消除文化差异。

【例3】 穿越时光隧道,你回到了南宋都城临安,在下列各项中,可以看到的有( A ) ①城里有精美的瓷器出售 ②在“瓦子”里有人在说书,有人在看京剧表演

③有人在使用纸币购物 ④人们在阅读《红楼梦》

A .①③ B.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分析】本题在于考查学生的识记、判断能力和“神入”能力,②中的京剧是在清朝才出现的,④也是在清朝才出现的。

【方法小结】解答组合型选择题很多方法中最常用、最有效的是选基法+排除法,即认真审读主题材料、题干和备选项,结合知识,先选定一个绝对正确或绝对错误的答案为基点,再运用排除法,将备选项中明显错误或明显正确的选项从备选项中排除,以缩小范围。再对其余选项进行比较分析,确定正确选项。

2、否定式选择题

否定型选择题也叫逆向选择题。此中题型在试题中有3个备选项是符合历史事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要求将另一个不符合要求的选出来。

【例】 1952年,我国邮电部发行了一套名为“伟大的苏联

十月革命35周年纪念”邮票,但此套邮票却是错体票,其

错误在于( A )

A .邮票名称中的国家称谓 B.邮票发行的时间

C .邮票的发行者 D.周年纪念的时间

【分析】本题是道否定式选择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判断能力,对于俄国名称的变化需要记

清,沙皇俄国(16世纪中期—1917年“二月革命”)→苏维埃俄国(1917年“十月革命”

—1922年)→苏联(1922—1991)→独立国家联合体(俄罗斯)故邮票名称中的国家称谓

应是苏维埃俄国。

【方法小结】解答此题属于否定型选择题,审清题型、题意是解答否定型选择题的必要前

提,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相结合灵活运用多种方法解题。

3、比较类型选择题。

比较型选择题是将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人物、历史现象进行比较分析。在题干

中一般有“相同点”“不同的”“共同” “相识”“区别”等提示语.

【例1】 搜集和整理历史资料,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是我们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刘锐

同学从图书馆借来了《康雍乾三朝实录》、《论军机处与极权政治》、《“文字狱”的研究》三

本书,准备写一篇历史论文,下列论文题目最符合刘锐同学想法的是( C )

A .浅议焚书坑儒 B.古代中央集权制的建立

C .明清的君主专制 D.清王朝的振兴

【分析】本道题是关于相同点的比较型选择题,题干中的三本书都与明清加强君主的权力

有关。

【方法小结】通过类比,对历史事件、人物和历史现象作比较分析,找出其相同点;通过

对比较历史事件、人物和历史现象,确定其不同点,然后进行分析、归纳、概括、比较。

解题时主要采用排除法。

4、材料型选择题。

材料型选择题就是以文献、图表等材料为载体而设计出来的选择题。试题选材广泛,设置

新情景、新问题,以考查学生运用基础知识和利用信息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材

料的类型分有:文字型材料和图表型材料。

【例1】观察下面我国粮食人均变化图,其中促使1949年至1957年粮食人均产量提高的主

要原因是( A )

A .土地所有制改革完成 B.对外开放扩大 C.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D.大跃进

【分析】本试题主要考查同学们读图即理解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稍有难度。审题要抓关

键,如时间“1949—1980年”“我国粮食”等,柱状图提供的有效信息是人均占有量总的在提

高。根据所学知识,可以确定是由于土改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例2】鲁迅的《狂人日记》这样写道:“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

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

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下列关于该书及这段文字的解读,最恰当的是( D )

A. 描绘了一个精神不健康的狂人 B.作者喜欢看历史书,并且看书比较仔细

C. 估计成书于五四运动以后 D.作者借狂人之口,抨击了封建儒学的虚伪

【分析】本题属于文字材料型选择题,以鲁迅的《狂人日记》载体,主要考查学生从文字

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时“仁义道德”“吃人”,不难得出结论这是借狂

人之口,抨击了封建儒学的虚伪。

【方法小结】1)阅读材料。认真阅读材料是做好材料性选择题的基础,在阅读时要根据题

意抓住关键词语,提取有效信息,排除无效信息。2)联系教材及相关历史知识进行知识迁

移,在读懂材料后,要找准切入点,将材料反映的内容同相关知识进行有机结合,知识转

化要准确、到位、客观。3)对材料来源、作者、时间进行分析,根据材料来源及作者对材

料反映的史实的态度,准确的做出判断。

5、概念型选择题

概念型选择题主要依据历史概念来命题,主要考查同学们对历史概念的再认再现和理解阐

述能力。

【例1】“股市狂跌,银行破产,产品大量积压,人民饥寒交迫”,这是描述_______的现象。

( B )

A .地震后 B .经济危机时 C .海啸后 D .战争中

【分析】本题属于概念型选择题。题干提供的社会现象是经济危机时 。

学习历史,如何做好选择题呢? 为了帮助同学们复习,我举几例。

一、标准法

所谓标准法指的是在解答选择题时,不以备选项所提供的具体史实作为判断选项正误

的主要依据,而是以从题干要求中概括提炼出该题所要运用的具体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

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为主要依据或标准,去衡量备选项的正误。以生产力标准的应用举例说

[例]史学界之所以肯定武则天,其最主要的原因是(D )

A 、她是世界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B 、她替多病的唐高宗处理政事

C 、她能重用有才能的人 D 、她统治期间,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本例是生产力标准在历史人物评价题中应用的典型例证。按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评价历史人物的根本标准是生产力标准(D项) 而不是政治标准(C项) 或道德标准(A、B 两项) 。

本例如果不用标准法解答,单从备选项所提供的具体史实的真伪、正误进行判断鉴别,是

无法确定正确选项,因为这些史实本身都是符合历史实际的,都能从不同方面说明武则天

的历史贡献。

二、抽象法

抽象法是对题干或备选项所涉及的具体史实进行归纳概括,从中抽象出各自的本质属

性,而后进行分析比较,确定正确选项的方法。该法的实质是抛开表面现象,寻找事物之

间的内在联系。

[例]1927年,大革命失败了,这里所指的失败,主要是指(A )

A 、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

B 、蒋介石、汪精卫背叛了革命

C 、中国共产党内右倾投降主义占了上风

D 、工农运动转入低潮

根据抽象法,解答此题的第一步先概括抽象出题干的要求,即:要求确定失败的根据。

第二步概括抽象出各自选项的属性,A 为革命目标,B 为失败的客观原因,C 为失败的主要

原因,D 为失败的影响。第三步把从题干中抽象出的根据与从备选项中抽象出的属性进行

对照,从而确定A 项为正确选项。

三、特征法

特征法是指运用某个特定历史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民族关系诸方面所体

现出的本质属性和根本趋向作为判断选项正误的依据的方法。因为第一,任何一个历史事

物的发展都有其阶段性特征;第二,分析任何一个历史问题都要把它放到特定的历史条件

下,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

特征法主要适用于题目中有明确特征要求或虽无明确表述但隐藏有特征要求的试题,

相似历史现象产生不同结果的试题,历史现象的发生超出一般常识等类型试题。

[例]太平天国时期农民阶级能向西方学习的根本原因是

A 、农民觉悟提高B 斗争水平发展

C 、时代条件变化D 、洪氏目光远大

农民阶级是小生产者,在本质上与资本主义相对立,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自然

超越了本阶级所能达到的历史高度,根本原因当然在于中国近代社会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

建社会这样一个特殊的时代条件。从而确定项C 为正确选项。

总之,不管属于何种题型的单项选择题,只要认真审题,掌握科学的方法,一定会事半

功倍。

二、填空题

初中历史时间、人物、地点、事件类填空题解题方法:时间填空题是考查重大历史事件

发生的时间,人物填空题主要考查对重要历史人物的识记能力,地点填空题就是要填空的

内容是地点或地名,考查再认再现历史地图的能力,历史事件填空题就是填空的内容是历

史事件或历史事件的主要知识要素。解此类题的关键是要完整理解和识记历史事件及构成

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等要素。

【例题】(2007四川攀枝花)1995年1月1日成立的 ,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

的一个重要表现。2001年,中国 成功举办了第九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员领

导人会议。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题型设计的比较容易。

【答案】世界贸易组织;上海

三、初中历史材料分析求解案例

一、材料解析题的结构:

材料解析题通常由两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即提示部分,是由一段或数段文字材料、图形

材料或数字材料构成;第二部分即设问部分,是根据材料相应地提出若干相关的问题,要

求学生解答。

【例】

阅读下列史料:

“何以异于昔人海国之书?曰:彼皆以中土人士谭(谈)西洋,引则以西洋人(谈)西洋

也。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以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 提

示部分

回答:

(1)上文出自何书?作者是谁?是受谁的委托而编写的? } 设问部分

(2)“师夷长技以制夷”是什么意思?

(3)这部书在当时起了什么作用?

二、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技巧:

(1)“阅读理解材料”;(2)“对材料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的整理,最大

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3)“充分利用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

论证”。

上述三条能力要求成为了指导我们解答材料解析题的依据。我们把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技巧

概括为以下的四步曲:

阅读理解材料 } 瞻前顾后,通读材料,建立与所学知识的联系。做到宏观理解与确定中

心相结合。

精读设问部分 } 体会命题意图,注意限定范围,把握解题方向。

进行材料整理 } 抓住中心问题,带着问题再读材料,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整

理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

组织文字作答 } 按问作答,材料为主,所学为辅,论从史出,语言准确,逻辑严谨

对于上述如此系统的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步骤及技巧,我们应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

原则,不同的材料,在解题技巧上会有所侧重。现介绍五种较为常用的具体方法:

(1)挂靠法:初步接触材料后,应将材料与相关历史挂靠起来。

(2)提要法:对于记述性材料,关键是要从中提炼出要点。

(3)钩玄法:对于论说性材料,关键是要提炼出其中的观点,看法。

(4)发微法:在提要、钩玄的基础上,往往还要讲一步揭示历史现象或某一观点、看法背

后隐藏的实质性的东西。

(5)正反法:对于没有把握的问题,思考时先作出一正一反两种非正式答案,并简要列出

理由,经比较后筛选出一种看法作为答案。

三、材料解析题的分类:

按照材料采用的形式,可分为文字材料、表格材料、文字加表格混合型材料这几类; 按照

材料设问要求,又可分为一问一答式、表述成文形式两类。

四、材料解析题解题技巧的分类应用:

(一)文字材料型及一问一答式材料解析题

[典型题例]

材料1:陈启沅岁甲寅(1854年)至南洋,遍游各埠,考求机器之学。壬申岁(1872年),

返粤,在简村乡创办缫丝厂,名曰“继昌隆”,„„出丝精美,行销于欧美两洲,价值之高,

倍于从前,遂获厚利,先是乡间缫丝,循用旧法,闻启玩提议创用汽机,咸(都)非笑之,

及工厂已成,果著成效,机房中人联群挟制,鼓动风潮,谓此风一开则工人失业,生计立

穷,无知之民相率附和,几欲将丝厂毁拆„„。当风潮最剧时,亲友危之宗族议之,(启沅)

亦绝不为动,其魄力之雄毅有如此者。然以事招众忌,及改创缫丝小机,以利于小资本家

经营,功用则与大机无异,而小机获利尤普。卒之(终于)风气日开,南、顺(南海、顺

德)各属群相仿效。今(1910年)则全省缫丝均用机器,多至百数家„„

——摘自《南海县志》卷12

材料2:采用机器来缫丝已引起很多人的反对„„。机器动力代替手工操作,使人们在幻 想

中觉得恶果很多,这是主要反对的理由,„„第二个理由是因为男女在同一厂房里做工。

有伤风化。第三个理由是„„工匠操纵机器,技艺不纯熟,容易伤人。人们又反对汽笛声

音太吵闹,机器响声太大。又说高烟囱有伤风水。 ——摘自1874年《捷报》卷12

请回答:

①根据以上两个材料,把有关继昌隆缫丝厂投产后艰苦创业、生产经营的重要情况,概括

提炼概括,逐条列出。(不得摘抄材料原句)

②综合你所列出的情况,可以得出什么样的重要结论?

[分析指导] 本题共引两段材料,文字量较大且共设两问,故为文字材料型及一问一答式材

料解析题。我们可应用上述提供的解答材料题的四步曲来解答此题:

阅读理解材料 } 通读材料(包括材料的出处) 后,可确定两段材料的中心是讲南海的陈启沅

创办继昌隆缫丝厂及投产后艰苦创业,生产经营的重要情况。并可与课本“中国资本主义

工业的兴起”这部分内容挂钩。

精读设问部分 } 从要求回答的两问中,可体会出第①问的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最大限度

获取有效信息的归纳概括能力,且限定的范围是从“艰苦创业”“生产经营”两方面,而第

②问则是第①问的延伸,是综合第①问情况后作出的结论,从中可把握第②问的解题方向,

结论应以“艰苦创业”和“生产经营”两方面来下,要注意既应有对有关情况直接的认识

结果,更应有在此基础上上升到一定理论高度认识的情况,领会第②问的命题意图是考查

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进行材料整理 } 抓住题目的“艰苦创业”、“生产经营”这一中心问题,从材料中最大限

度地获取有效信息,整理出有效信息,如:“求机器之学”、“出丝精美”、“行销于欧美两洲”、

“价值之高,倍于从前,遂获厚利”、“联群挟制,鼓动风潮”、“亲友危之,宗族议之”、“启

沅亦绝不为动,其魄力之雄毅有如此者、”、“然以事招众忌,乃改创缫丝小机”、“采用机器

来缫丝已引起很多人反对”、“机器动力代替手工操作”、“工匠操纵机器,技艺不纯熟”“汽

笛声太吵闹,机器响声太大”等等

组织文字作答 } 根据题目要求,充分利用上述有效信息按问作答,并做到论从史出,语

言准确,逻辑严谨。

答案为:

①机器生产,产品质量好,产品主要供出口,获利多,机器缫丝业同手工缫丝业利益

冲突,缫丝厂存在污染环境和工人技艺不熟练的问题。陈启沅顶住了各种压力,坚持办厂。

陈启沅研制并推广了缫丝小机。

②答案按以下两类给分:(不得交叉)

一类:陈启沅对该厂的生产与销售经营有方,管理得法,敢于坚持,勇于创新,使得

这一家早期民族近代工业能够成长并扩大了影响。

二类:继昌隆应用近代技术和机器生产,代表了新的生产力(或生产方式)显示了对手工

业生产的优越性,虽然会遇到种种阻力,但终究要发展起来。

(二) 表格材料型及一问一答式材料题

[典型题例]

阅读下列材料:

(1)说明1965—1993年高收入国家、低收入国家的经济发展趋势。高低收入国家之间的

经济状况呈现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对它们的经济发展有何影响?

(2)分别说明美国、欧共体、日本的经济实力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指出这种变化对三者

之间的经济格局有何影响?

[分析指导]表格材料题特点:外观极为简明,隐含信息量很大。但只要我们明白了解题的

技巧“万变不离其宗”,仍可用四步曲:

阅读理解材料 } 通读材料后,通过材料出现的时间和设问部分,便可确定此题是围绕本

世纪6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前期世界经济的变化及其对经济格局的影响这一中心内容而设

计的。并可因此而挂靠课本的“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这一部分内容。

精读设问部分 } 要求回答的两问的第①个小问都是问及“什么变化”,第②个小问都是问

及“有何影响”。这便可体会到此题目在考查考生能否对材料进行由表及里的整理,最大限

度地获取有效信息来说明论证问题以及历史联系现实的能力。此外,由于题目问及的是1965

—1993年高低收入国家经济发展的趋势,所以既要注意同一年高低收入国家之间的数据的

横向比较,同时还要注意进行低收入(或高收入)国家前后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状况的纵向

比较,这也是此题考查考生是否具有对不同历史现象进行纵横比较、分析的能力重要组成

部分,所以答题时要注意不能顾此失彼。

进行材料整理 } 此题主要是对数据时行分析比较,如抽取高收入国家的数据作比较,1965

年是1413280,1993年则是18247536(单位是百万美元),两数字作比较,便会得出经济在

发展的结论。这是一些很基本的数据分析能力。(故不一一列出对数字材料的整理过程)

组织文字作答 } 通过上述对数字表格材料的综合、分析、比较、并结合所学知识,便可

得出正确答案为:

(1)1965—1993年高收入国家和低收入国家的经济都在发展。高收入国家与低收入国家的

经济差距在扩大。这种变化不利于低收入国家。

(2)美国的世界经济霸主地位在90年代已相对衰弱;欧共体的经济实力已超过美国;日

本和美国的差距缩小,成为世界经济强国。这种变化使原来美国独霸的经济格局演变为美、

欧、日三是鼎立的格局。

(三)混合材料型的一问一答式材料解析题

[典型题例]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大生产运动)包括公私农业、工业、手工业、运输业、畜牧业和商业,而以农业

为主体。

——摘自毛泽东《开展根据地的减租、生产和拥政爱民运动》

材料三: 可以给人这样一个印象,即边区政府在发展它的领域内的生产上取得了很大的

进展,特别是在1940—1941年间国民党加紧封锁以后更是如此„„在农业上,粮食作物的

产量可能至少是有所增长的,这主要是由于为了增加谷物种植而大规模垦荒的结果。纺织

品原料的生产由于棉花种植的恢复和振兴肯定也大大增加了„„政府发展生产的努力在许

多方面取得了相当的成功。因为有了这样的进步,边区政府能在1943——1945年间很好地

达到了在衣、食、住等方面自给自足的目标。当然,这些目标也反映了极端俭朴的消费水

平。 ——摘自(美)施兰《陕甘宁边区生产的发展》

回答:

①根据材料一,大生产运动“以农业为主体”,在当时有何特殊意义?

②据材料二,比较1941和1944年的几组统计数字,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③材料三是美国人施兰对陕甘它边区大生产运动的一段评论. 请结合材料二和你的认识对

它加以鉴别简述理由。

[分析指导] 本题由文字材料和数字表格材料相结合的混合型材料题。所选的三则材料均简

明扼要,没有文字障碍,便于阅读、比较。解答此题除了可应用本专题介绍的材料解析题

的解题四步曲外,也可根据此题的具体情况,对根据这三则材料所设计的三个问题采取灵

活的解题方法。如:

设问①侧重用“挂靠法”来解决。初步接触材料后,把材料提供的事件:大生产运动,时

间:1941—1944年,地点:陕甘宁边区,材料一的论述人:毛泽东等有效信息与教材的抗

日战争时期(主要是相持阶段困难时期)的陕甘宁边区的大生产运动挂靠起来,这是解答

设问①的突破口。解题时首先抓住“在当时”这一时间界定,结合所学课文中1941年至1942

年抗日根据地的困难时期这个特定的历史背景进行分析。当然,在这个分析的过程中必须

根据设问要求的“以农业为主体”这一新情景独立思考,不能以课本的大生产运动的意义

来代替设问要求的大生产运动“以农业为主体”的特殊意义,切记“材料为主、教材为辅”

的原则。

第①问的答案是:当时,陕甘宁抗日根据地处于日伪和国民党包围、封锁之下,一切都必

须自力更生,首先要解决抗日军民的吃、穿问题,才能生存下去和坚持斗争。其他各业也

要依靠农业才能发展。

设问②可用“钩玄法”来解决。因第②问已明确要求是“据材料二,比较几组统计数字,

可以得出的什么结论?”所以解答此问的关键是从材料二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提

炼观点,即言论或数字之玄,此之谓“钩玄法”。通过比较1941年和1944年农业生产的产

量的具体数字,可提炼出“明显增长,成绩很大”的信息。

第②问的答案是:开垦、耕地面积和谷物、皮棉产量都有明显的增长,其中皮棉产量的增

长幅度最大,大生产运动取得很大成绩。

设问③可采用“正反法”来解决。此问要求鉴别美国人施兰对大生产运动的评价是否

正确,旨在考查考生的辨析、鉴别能力。假如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在没有认真审题意,没

有真正理解材料的情况下,一看施兰是美国人,就感情用事,对其观点大加否定和驳斥。

其实,对于没有把握的问题,思考时先作出一正一反两种非正式答案,并列出理由(切不

可凭感情用事,而应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对待历史评价),经比较后筛选一种看法作为答

案,此之谓“正反法”。此题在鉴别美国人施兰对陕甘宁边区大生产运动的评论时,首先可

作出一正一反的两种答案:

A ,施兰的评论是正确的。因为他的看法与材料二反映的情况相符合(如:材料二,反映的

开荒、耕地面积和谷物、此棉产量的明显增长,施兰在评论中也提到“有所增长”、“大大

增加”、“取得了相当成功”等等,所以讲两者是吻合的)。

B 、施兰的评论是不正确的。因为他是美国人,是资产阶级学者,这就决定了他不可能公正

地评价中国革命。然后比较A 、B 两种答案,看哪一种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对待历史

评价,最后作出正确的选择。

第③问的答案可分三个层次给分(从低到高):

第一层次:评论正确,符合大生产运动的实际情况。

第二层次:评论正确,材料二提供的数字可以证明,根据地渡过困难的事实更是证明。

第三层次:评论正确,他根据事实充分肯定大生产运动取得的成绩并承认达到了目标,

同时也指出这是就极端朴素的水平而言的。

(四)混合材料型的表述成文式材料解析题

[典型题例]

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自朝鲜战争起,美国全球扩张和争霸进一步加强,海外军事开支和各种“援助”

名目繁多。这些开支50年代平均每年53美元,60年代平均每年近60亿美元,70年代前3

年平均达71亿美元。

——据《世界经济统计简编(1978)年》

材料二:1950年——1957年间,美国工业生产平均增长3.8%,英、法、联、联邦德国平

均为5.4%,日本为12.4% ;1951——在1977年,美国工业劳动生产率平均增长3.2%,

日本为8.8%,联邦德国为4.4%,法国为4.3%。

——据宋则行、樊亢《世界经济史》

——据《当代世界史资料选辑》(第二分册)

回答:

1973年,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结合材料说明其原因。

[分析指导]

本题提供的四段材料,都是考生不熟悉的新材料,所以不可能靠死记硬背课文来回答,而必须通过阅读理解材料,围绕着题目所问的,以美元为中心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的原因在四段材料中寻找出影响其经济地位下降的所有有效信息,经独立思考、分析,才能说明问题 。由于此题不存在阅读上的困难,所以只要能抓住中心,在各段材料中找出影响美国经济地位的因素是不困难的。此题可运用上例的“提要法”,准确、全面、简洁地答题。

材料一: 自朝鲜战争起,美国全球扩张和争霸进一步加强,海外军事开支和各种“援助”名目繁多。这些开支50年代平均每年53美元,60年代平均每年近60亿美元,70年代前3年平均达71亿美元。

——据《世界经济统计简编(1978)年》

{ ①美国的海外军事开支和各种“援助”加剧了美元流向国外,增加其经济负担。

材料二: 1950年——1957年间,美国工业生产平均增长3.8%,英、法、联、联邦德国平均为5.4%,日本为12.4% ;1951——在1977年,美国工业劳动生产率平均增长3.2%,日本为8.8%,联邦德国为4.4%,法国为4.3% ——据宋则行、樊亢《世界经济史》 { ②美国经济没有持续稳定增长,其发展速度低于西欧、日本。

注:+为顺差,-为逆差 ——据《当代世界经济概论》

{ ③美国进出口贸易与西欧、日本相比,逆差趋势明显,难以扭转。

材料四:资本主义世界黄金外汇储备比重变化表(%)

——据《当代世界史资料选辑》(第二分册)

{美国黄金大量外流,储备减少使美元地位愈加难以巩固。

(上面材料一、材料二中的横线部分和材料三、四的两个表格均是有效的信息,四段材料右侧各段提要组成了本题的答案要点)

四、问答题

解题策略

1、审好题,即抓关键词

2、确定答题范围和内容

3、规范组织答案 注意层次分明,做到格式化,条理化,切忌一答到底,以偏概全 例1:中国近代现代史上,社会性质发生过三次变化。请指出中国社会性质有哪三次变化?简要说明每次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02黄冈)

答:第一次: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由封建社会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主要原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入侵,清政府出卖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中国战败,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根本变化。

第二次: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主要原因:中国人民进行了100多年不屈不饶的反帝反封建斗争,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推翻了三座大山的压迫,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第三次: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中国由新民主主义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原因: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基本上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所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革命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例2、简述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时间、签订的条约,并说明我国是怎样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答:(鸦片战争:1840~1842年。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中国从封建社会逐步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1895年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

八国联军侵华:1900年。1901年,清政府被迫签订了《辛丑条约》。《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例3、结合世界近代史的有关内容,举例说明资本主义制度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建立的四种方式。试从生产力、生产关系、思想意识三方面分析资本主义制度的进步性的主要表现。(05黄石)

答:方式:(1)英法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推翻封建王朝,逐步建立资产阶级统治

(2)美国通过民族独立战争,推翻英国殖民统治。

(3)日本、俄国通过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4)德意志、意大利通过王朝战争实现国家统一。

生产力:大机器生产和科技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

生产关系:资本主义雇佣关系的建立,促使封建制度的解体

思想意识:天赋人权、自由平等、民主法制等思想和制度的确立,体现了反对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的思想

初中历史主要题型分析与解题技巧

聊城八中历史学科组

一、单项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一直是历史中考试题的主要题型,是中考命题专家着力研究、力图充分挖掘其测试功能的一种题型。选择题总分已接近总分的一半,成为决定成败的关键。初中历史单项选择题分为以下几种:

1、组合类型选择题。

指将同一类的事件或现象按一定的关系进行组合的选择题,通常将题干中列出4个或4个以上的历史事物,并以数字序号组成若干选项,然后将序号组合成备选答案作为选项。

【例1】古代社会不同地区之间的文明差异很大,这种差异导致了区域文明之间的冲撞,其中比较典型的是( C )

①布匿战争 ②忽必烈发动的统一战争

③希波战争 ④亚历山大东征 ⑤第二次世界大战

A. ①②③④⑤ B. ①②③④ C.③④ D.②③④

【分析】本题属于时间跨度较大组合型选择题,时间跨度大约几千年。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解题时需要分析出他们隶属于哪一区域文明的碰撞,①是罗马与迦太基之间的战争,他们生活在地中海区域不存在区域文明的碰撞,②忽必烈发动的统一战争是在中国境内进行的也不存在区域文明的碰撞,⑤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在现代,自然排除。

【例2】 2009年5月21日,《中国节·端午》特别节目在浙江余姚录制。众多知名学者和外国友人共聚河姆渡遗址,解读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这有利于(C )

①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②消除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③外国友人对中华文化的了解 ④浙江传统文化的传播

A .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因为本题的组合方式是四选三组合,解题时可以用排除法,②项不可能因为一次聚会就会消除文化差异。

【例3】 穿越时光隧道,你回到了南宋都城临安,在下列各项中,可以看到的有( A ) ①城里有精美的瓷器出售 ②在“瓦子”里有人在说书,有人在看京剧表演

③有人在使用纸币购物 ④人们在阅读《红楼梦》

A .①③ B.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分析】本题在于考查学生的识记、判断能力和“神入”能力,②中的京剧是在清朝才出现的,④也是在清朝才出现的。

【方法小结】解答组合型选择题很多方法中最常用、最有效的是选基法+排除法,即认真审读主题材料、题干和备选项,结合知识,先选定一个绝对正确或绝对错误的答案为基点,再运用排除法,将备选项中明显错误或明显正确的选项从备选项中排除,以缩小范围。再对其余选项进行比较分析,确定正确选项。

2、否定式选择题

否定型选择题也叫逆向选择题。此中题型在试题中有3个备选项是符合历史事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要求将另一个不符合要求的选出来。

【例】 1952年,我国邮电部发行了一套名为“伟大的苏联

十月革命35周年纪念”邮票,但此套邮票却是错体票,其

错误在于( A )

A .邮票名称中的国家称谓 B.邮票发行的时间

C .邮票的发行者 D.周年纪念的时间

【分析】本题是道否定式选择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判断能力,对于俄国名称的变化需要记

清,沙皇俄国(16世纪中期—1917年“二月革命”)→苏维埃俄国(1917年“十月革命”

—1922年)→苏联(1922—1991)→独立国家联合体(俄罗斯)故邮票名称中的国家称谓

应是苏维埃俄国。

【方法小结】解答此题属于否定型选择题,审清题型、题意是解答否定型选择题的必要前

提,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相结合灵活运用多种方法解题。

3、比较类型选择题。

比较型选择题是将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人物、历史现象进行比较分析。在题干

中一般有“相同点”“不同的”“共同” “相识”“区别”等提示语.

【例1】 搜集和整理历史资料,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是我们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刘锐

同学从图书馆借来了《康雍乾三朝实录》、《论军机处与极权政治》、《“文字狱”的研究》三

本书,准备写一篇历史论文,下列论文题目最符合刘锐同学想法的是( C )

A .浅议焚书坑儒 B.古代中央集权制的建立

C .明清的君主专制 D.清王朝的振兴

【分析】本道题是关于相同点的比较型选择题,题干中的三本书都与明清加强君主的权力

有关。

【方法小结】通过类比,对历史事件、人物和历史现象作比较分析,找出其相同点;通过

对比较历史事件、人物和历史现象,确定其不同点,然后进行分析、归纳、概括、比较。

解题时主要采用排除法。

4、材料型选择题。

材料型选择题就是以文献、图表等材料为载体而设计出来的选择题。试题选材广泛,设置

新情景、新问题,以考查学生运用基础知识和利用信息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材

料的类型分有:文字型材料和图表型材料。

【例1】观察下面我国粮食人均变化图,其中促使1949年至1957年粮食人均产量提高的主

要原因是( A )

A .土地所有制改革完成 B.对外开放扩大 C.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D.大跃进

【分析】本试题主要考查同学们读图即理解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稍有难度。审题要抓关

键,如时间“1949—1980年”“我国粮食”等,柱状图提供的有效信息是人均占有量总的在提

高。根据所学知识,可以确定是由于土改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例2】鲁迅的《狂人日记》这样写道:“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

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

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下列关于该书及这段文字的解读,最恰当的是( D )

A. 描绘了一个精神不健康的狂人 B.作者喜欢看历史书,并且看书比较仔细

C. 估计成书于五四运动以后 D.作者借狂人之口,抨击了封建儒学的虚伪

【分析】本题属于文字材料型选择题,以鲁迅的《狂人日记》载体,主要考查学生从文字

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时“仁义道德”“吃人”,不难得出结论这是借狂

人之口,抨击了封建儒学的虚伪。

【方法小结】1)阅读材料。认真阅读材料是做好材料性选择题的基础,在阅读时要根据题

意抓住关键词语,提取有效信息,排除无效信息。2)联系教材及相关历史知识进行知识迁

移,在读懂材料后,要找准切入点,将材料反映的内容同相关知识进行有机结合,知识转

化要准确、到位、客观。3)对材料来源、作者、时间进行分析,根据材料来源及作者对材

料反映的史实的态度,准确的做出判断。

5、概念型选择题

概念型选择题主要依据历史概念来命题,主要考查同学们对历史概念的再认再现和理解阐

述能力。

【例1】“股市狂跌,银行破产,产品大量积压,人民饥寒交迫”,这是描述_______的现象。

( B )

A .地震后 B .经济危机时 C .海啸后 D .战争中

【分析】本题属于概念型选择题。题干提供的社会现象是经济危机时 。

学习历史,如何做好选择题呢? 为了帮助同学们复习,我举几例。

一、标准法

所谓标准法指的是在解答选择题时,不以备选项所提供的具体史实作为判断选项正误

的主要依据,而是以从题干要求中概括提炼出该题所要运用的具体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

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为主要依据或标准,去衡量备选项的正误。以生产力标准的应用举例说

[例]史学界之所以肯定武则天,其最主要的原因是(D )

A 、她是世界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B 、她替多病的唐高宗处理政事

C 、她能重用有才能的人 D 、她统治期间,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本例是生产力标准在历史人物评价题中应用的典型例证。按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评价历史人物的根本标准是生产力标准(D项) 而不是政治标准(C项) 或道德标准(A、B 两项) 。

本例如果不用标准法解答,单从备选项所提供的具体史实的真伪、正误进行判断鉴别,是

无法确定正确选项,因为这些史实本身都是符合历史实际的,都能从不同方面说明武则天

的历史贡献。

二、抽象法

抽象法是对题干或备选项所涉及的具体史实进行归纳概括,从中抽象出各自的本质属

性,而后进行分析比较,确定正确选项的方法。该法的实质是抛开表面现象,寻找事物之

间的内在联系。

[例]1927年,大革命失败了,这里所指的失败,主要是指(A )

A 、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

B 、蒋介石、汪精卫背叛了革命

C 、中国共产党内右倾投降主义占了上风

D 、工农运动转入低潮

根据抽象法,解答此题的第一步先概括抽象出题干的要求,即:要求确定失败的根据。

第二步概括抽象出各自选项的属性,A 为革命目标,B 为失败的客观原因,C 为失败的主要

原因,D 为失败的影响。第三步把从题干中抽象出的根据与从备选项中抽象出的属性进行

对照,从而确定A 项为正确选项。

三、特征法

特征法是指运用某个特定历史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民族关系诸方面所体

现出的本质属性和根本趋向作为判断选项正误的依据的方法。因为第一,任何一个历史事

物的发展都有其阶段性特征;第二,分析任何一个历史问题都要把它放到特定的历史条件

下,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

特征法主要适用于题目中有明确特征要求或虽无明确表述但隐藏有特征要求的试题,

相似历史现象产生不同结果的试题,历史现象的发生超出一般常识等类型试题。

[例]太平天国时期农民阶级能向西方学习的根本原因是

A 、农民觉悟提高B 斗争水平发展

C 、时代条件变化D 、洪氏目光远大

农民阶级是小生产者,在本质上与资本主义相对立,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自然

超越了本阶级所能达到的历史高度,根本原因当然在于中国近代社会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

建社会这样一个特殊的时代条件。从而确定项C 为正确选项。

总之,不管属于何种题型的单项选择题,只要认真审题,掌握科学的方法,一定会事半

功倍。

二、填空题

初中历史时间、人物、地点、事件类填空题解题方法:时间填空题是考查重大历史事件

发生的时间,人物填空题主要考查对重要历史人物的识记能力,地点填空题就是要填空的

内容是地点或地名,考查再认再现历史地图的能力,历史事件填空题就是填空的内容是历

史事件或历史事件的主要知识要素。解此类题的关键是要完整理解和识记历史事件及构成

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等要素。

【例题】(2007四川攀枝花)1995年1月1日成立的 ,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

的一个重要表现。2001年,中国 成功举办了第九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员领

导人会议。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题型设计的比较容易。

【答案】世界贸易组织;上海

三、初中历史材料分析求解案例

一、材料解析题的结构:

材料解析题通常由两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即提示部分,是由一段或数段文字材料、图形

材料或数字材料构成;第二部分即设问部分,是根据材料相应地提出若干相关的问题,要

求学生解答。

【例】

阅读下列史料:

“何以异于昔人海国之书?曰:彼皆以中土人士谭(谈)西洋,引则以西洋人(谈)西洋

也。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以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 提

示部分

回答:

(1)上文出自何书?作者是谁?是受谁的委托而编写的? } 设问部分

(2)“师夷长技以制夷”是什么意思?

(3)这部书在当时起了什么作用?

二、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技巧:

(1)“阅读理解材料”;(2)“对材料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的整理,最大

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3)“充分利用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

论证”。

上述三条能力要求成为了指导我们解答材料解析题的依据。我们把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技巧

概括为以下的四步曲:

阅读理解材料 } 瞻前顾后,通读材料,建立与所学知识的联系。做到宏观理解与确定中

心相结合。

精读设问部分 } 体会命题意图,注意限定范围,把握解题方向。

进行材料整理 } 抓住中心问题,带着问题再读材料,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整

理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

组织文字作答 } 按问作答,材料为主,所学为辅,论从史出,语言准确,逻辑严谨

对于上述如此系统的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步骤及技巧,我们应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

原则,不同的材料,在解题技巧上会有所侧重。现介绍五种较为常用的具体方法:

(1)挂靠法:初步接触材料后,应将材料与相关历史挂靠起来。

(2)提要法:对于记述性材料,关键是要从中提炼出要点。

(3)钩玄法:对于论说性材料,关键是要提炼出其中的观点,看法。

(4)发微法:在提要、钩玄的基础上,往往还要讲一步揭示历史现象或某一观点、看法背

后隐藏的实质性的东西。

(5)正反法:对于没有把握的问题,思考时先作出一正一反两种非正式答案,并简要列出

理由,经比较后筛选出一种看法作为答案。

三、材料解析题的分类:

按照材料采用的形式,可分为文字材料、表格材料、文字加表格混合型材料这几类; 按照

材料设问要求,又可分为一问一答式、表述成文形式两类。

四、材料解析题解题技巧的分类应用:

(一)文字材料型及一问一答式材料解析题

[典型题例]

材料1:陈启沅岁甲寅(1854年)至南洋,遍游各埠,考求机器之学。壬申岁(1872年),

返粤,在简村乡创办缫丝厂,名曰“继昌隆”,„„出丝精美,行销于欧美两洲,价值之高,

倍于从前,遂获厚利,先是乡间缫丝,循用旧法,闻启玩提议创用汽机,咸(都)非笑之,

及工厂已成,果著成效,机房中人联群挟制,鼓动风潮,谓此风一开则工人失业,生计立

穷,无知之民相率附和,几欲将丝厂毁拆„„。当风潮最剧时,亲友危之宗族议之,(启沅)

亦绝不为动,其魄力之雄毅有如此者。然以事招众忌,及改创缫丝小机,以利于小资本家

经营,功用则与大机无异,而小机获利尤普。卒之(终于)风气日开,南、顺(南海、顺

德)各属群相仿效。今(1910年)则全省缫丝均用机器,多至百数家„„

——摘自《南海县志》卷12

材料2:采用机器来缫丝已引起很多人的反对„„。机器动力代替手工操作,使人们在幻 想

中觉得恶果很多,这是主要反对的理由,„„第二个理由是因为男女在同一厂房里做工。

有伤风化。第三个理由是„„工匠操纵机器,技艺不纯熟,容易伤人。人们又反对汽笛声

音太吵闹,机器响声太大。又说高烟囱有伤风水。 ——摘自1874年《捷报》卷12

请回答:

①根据以上两个材料,把有关继昌隆缫丝厂投产后艰苦创业、生产经营的重要情况,概括

提炼概括,逐条列出。(不得摘抄材料原句)

②综合你所列出的情况,可以得出什么样的重要结论?

[分析指导] 本题共引两段材料,文字量较大且共设两问,故为文字材料型及一问一答式材

料解析题。我们可应用上述提供的解答材料题的四步曲来解答此题:

阅读理解材料 } 通读材料(包括材料的出处) 后,可确定两段材料的中心是讲南海的陈启沅

创办继昌隆缫丝厂及投产后艰苦创业,生产经营的重要情况。并可与课本“中国资本主义

工业的兴起”这部分内容挂钩。

精读设问部分 } 从要求回答的两问中,可体会出第①问的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最大限度

获取有效信息的归纳概括能力,且限定的范围是从“艰苦创业”“生产经营”两方面,而第

②问则是第①问的延伸,是综合第①问情况后作出的结论,从中可把握第②问的解题方向,

结论应以“艰苦创业”和“生产经营”两方面来下,要注意既应有对有关情况直接的认识

结果,更应有在此基础上上升到一定理论高度认识的情况,领会第②问的命题意图是考查

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进行材料整理 } 抓住题目的“艰苦创业”、“生产经营”这一中心问题,从材料中最大限

度地获取有效信息,整理出有效信息,如:“求机器之学”、“出丝精美”、“行销于欧美两洲”、

“价值之高,倍于从前,遂获厚利”、“联群挟制,鼓动风潮”、“亲友危之,宗族议之”、“启

沅亦绝不为动,其魄力之雄毅有如此者、”、“然以事招众忌,乃改创缫丝小机”、“采用机器

来缫丝已引起很多人反对”、“机器动力代替手工操作”、“工匠操纵机器,技艺不纯熟”“汽

笛声太吵闹,机器响声太大”等等

组织文字作答 } 根据题目要求,充分利用上述有效信息按问作答,并做到论从史出,语

言准确,逻辑严谨。

答案为:

①机器生产,产品质量好,产品主要供出口,获利多,机器缫丝业同手工缫丝业利益

冲突,缫丝厂存在污染环境和工人技艺不熟练的问题。陈启沅顶住了各种压力,坚持办厂。

陈启沅研制并推广了缫丝小机。

②答案按以下两类给分:(不得交叉)

一类:陈启沅对该厂的生产与销售经营有方,管理得法,敢于坚持,勇于创新,使得

这一家早期民族近代工业能够成长并扩大了影响。

二类:继昌隆应用近代技术和机器生产,代表了新的生产力(或生产方式)显示了对手工

业生产的优越性,虽然会遇到种种阻力,但终究要发展起来。

(二) 表格材料型及一问一答式材料题

[典型题例]

阅读下列材料:

(1)说明1965—1993年高收入国家、低收入国家的经济发展趋势。高低收入国家之间的

经济状况呈现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对它们的经济发展有何影响?

(2)分别说明美国、欧共体、日本的经济实力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指出这种变化对三者

之间的经济格局有何影响?

[分析指导]表格材料题特点:外观极为简明,隐含信息量很大。但只要我们明白了解题的

技巧“万变不离其宗”,仍可用四步曲:

阅读理解材料 } 通读材料后,通过材料出现的时间和设问部分,便可确定此题是围绕本

世纪6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前期世界经济的变化及其对经济格局的影响这一中心内容而设

计的。并可因此而挂靠课本的“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这一部分内容。

精读设问部分 } 要求回答的两问的第①个小问都是问及“什么变化”,第②个小问都是问

及“有何影响”。这便可体会到此题目在考查考生能否对材料进行由表及里的整理,最大限

度地获取有效信息来说明论证问题以及历史联系现实的能力。此外,由于题目问及的是1965

—1993年高低收入国家经济发展的趋势,所以既要注意同一年高低收入国家之间的数据的

横向比较,同时还要注意进行低收入(或高收入)国家前后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状况的纵向

比较,这也是此题考查考生是否具有对不同历史现象进行纵横比较、分析的能力重要组成

部分,所以答题时要注意不能顾此失彼。

进行材料整理 } 此题主要是对数据时行分析比较,如抽取高收入国家的数据作比较,1965

年是1413280,1993年则是18247536(单位是百万美元),两数字作比较,便会得出经济在

发展的结论。这是一些很基本的数据分析能力。(故不一一列出对数字材料的整理过程)

组织文字作答 } 通过上述对数字表格材料的综合、分析、比较、并结合所学知识,便可

得出正确答案为:

(1)1965—1993年高收入国家和低收入国家的经济都在发展。高收入国家与低收入国家的

经济差距在扩大。这种变化不利于低收入国家。

(2)美国的世界经济霸主地位在90年代已相对衰弱;欧共体的经济实力已超过美国;日

本和美国的差距缩小,成为世界经济强国。这种变化使原来美国独霸的经济格局演变为美、

欧、日三是鼎立的格局。

(三)混合材料型的一问一答式材料解析题

[典型题例]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大生产运动)包括公私农业、工业、手工业、运输业、畜牧业和商业,而以农业

为主体。

——摘自毛泽东《开展根据地的减租、生产和拥政爱民运动》

材料三: 可以给人这样一个印象,即边区政府在发展它的领域内的生产上取得了很大的

进展,特别是在1940—1941年间国民党加紧封锁以后更是如此„„在农业上,粮食作物的

产量可能至少是有所增长的,这主要是由于为了增加谷物种植而大规模垦荒的结果。纺织

品原料的生产由于棉花种植的恢复和振兴肯定也大大增加了„„政府发展生产的努力在许

多方面取得了相当的成功。因为有了这样的进步,边区政府能在1943——1945年间很好地

达到了在衣、食、住等方面自给自足的目标。当然,这些目标也反映了极端俭朴的消费水

平。 ——摘自(美)施兰《陕甘宁边区生产的发展》

回答:

①根据材料一,大生产运动“以农业为主体”,在当时有何特殊意义?

②据材料二,比较1941和1944年的几组统计数字,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③材料三是美国人施兰对陕甘它边区大生产运动的一段评论. 请结合材料二和你的认识对

它加以鉴别简述理由。

[分析指导] 本题由文字材料和数字表格材料相结合的混合型材料题。所选的三则材料均简

明扼要,没有文字障碍,便于阅读、比较。解答此题除了可应用本专题介绍的材料解析题

的解题四步曲外,也可根据此题的具体情况,对根据这三则材料所设计的三个问题采取灵

活的解题方法。如:

设问①侧重用“挂靠法”来解决。初步接触材料后,把材料提供的事件:大生产运动,时

间:1941—1944年,地点:陕甘宁边区,材料一的论述人:毛泽东等有效信息与教材的抗

日战争时期(主要是相持阶段困难时期)的陕甘宁边区的大生产运动挂靠起来,这是解答

设问①的突破口。解题时首先抓住“在当时”这一时间界定,结合所学课文中1941年至1942

年抗日根据地的困难时期这个特定的历史背景进行分析。当然,在这个分析的过程中必须

根据设问要求的“以农业为主体”这一新情景独立思考,不能以课本的大生产运动的意义

来代替设问要求的大生产运动“以农业为主体”的特殊意义,切记“材料为主、教材为辅”

的原则。

第①问的答案是:当时,陕甘宁抗日根据地处于日伪和国民党包围、封锁之下,一切都必

须自力更生,首先要解决抗日军民的吃、穿问题,才能生存下去和坚持斗争。其他各业也

要依靠农业才能发展。

设问②可用“钩玄法”来解决。因第②问已明确要求是“据材料二,比较几组统计数字,

可以得出的什么结论?”所以解答此问的关键是从材料二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提

炼观点,即言论或数字之玄,此之谓“钩玄法”。通过比较1941年和1944年农业生产的产

量的具体数字,可提炼出“明显增长,成绩很大”的信息。

第②问的答案是:开垦、耕地面积和谷物、皮棉产量都有明显的增长,其中皮棉产量的增

长幅度最大,大生产运动取得很大成绩。

设问③可采用“正反法”来解决。此问要求鉴别美国人施兰对大生产运动的评价是否

正确,旨在考查考生的辨析、鉴别能力。假如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在没有认真审题意,没

有真正理解材料的情况下,一看施兰是美国人,就感情用事,对其观点大加否定和驳斥。

其实,对于没有把握的问题,思考时先作出一正一反两种非正式答案,并列出理由(切不

可凭感情用事,而应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对待历史评价),经比较后筛选一种看法作为答

案,此之谓“正反法”。此题在鉴别美国人施兰对陕甘宁边区大生产运动的评论时,首先可

作出一正一反的两种答案:

A ,施兰的评论是正确的。因为他的看法与材料二反映的情况相符合(如:材料二,反映的

开荒、耕地面积和谷物、此棉产量的明显增长,施兰在评论中也提到“有所增长”、“大大

增加”、“取得了相当成功”等等,所以讲两者是吻合的)。

B 、施兰的评论是不正确的。因为他是美国人,是资产阶级学者,这就决定了他不可能公正

地评价中国革命。然后比较A 、B 两种答案,看哪一种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对待历史

评价,最后作出正确的选择。

第③问的答案可分三个层次给分(从低到高):

第一层次:评论正确,符合大生产运动的实际情况。

第二层次:评论正确,材料二提供的数字可以证明,根据地渡过困难的事实更是证明。

第三层次:评论正确,他根据事实充分肯定大生产运动取得的成绩并承认达到了目标,

同时也指出这是就极端朴素的水平而言的。

(四)混合材料型的表述成文式材料解析题

[典型题例]

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自朝鲜战争起,美国全球扩张和争霸进一步加强,海外军事开支和各种“援助”

名目繁多。这些开支50年代平均每年53美元,60年代平均每年近60亿美元,70年代前3

年平均达71亿美元。

——据《世界经济统计简编(1978)年》

材料二:1950年——1957年间,美国工业生产平均增长3.8%,英、法、联、联邦德国平

均为5.4%,日本为12.4% ;1951——在1977年,美国工业劳动生产率平均增长3.2%,

日本为8.8%,联邦德国为4.4%,法国为4.3%。

——据宋则行、樊亢《世界经济史》

——据《当代世界史资料选辑》(第二分册)

回答:

1973年,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结合材料说明其原因。

[分析指导]

本题提供的四段材料,都是考生不熟悉的新材料,所以不可能靠死记硬背课文来回答,而必须通过阅读理解材料,围绕着题目所问的,以美元为中心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的原因在四段材料中寻找出影响其经济地位下降的所有有效信息,经独立思考、分析,才能说明问题 。由于此题不存在阅读上的困难,所以只要能抓住中心,在各段材料中找出影响美国经济地位的因素是不困难的。此题可运用上例的“提要法”,准确、全面、简洁地答题。

材料一: 自朝鲜战争起,美国全球扩张和争霸进一步加强,海外军事开支和各种“援助”名目繁多。这些开支50年代平均每年53美元,60年代平均每年近60亿美元,70年代前3年平均达71亿美元。

——据《世界经济统计简编(1978)年》

{ ①美国的海外军事开支和各种“援助”加剧了美元流向国外,增加其经济负担。

材料二: 1950年——1957年间,美国工业生产平均增长3.8%,英、法、联、联邦德国平均为5.4%,日本为12.4% ;1951——在1977年,美国工业劳动生产率平均增长3.2%,日本为8.8%,联邦德国为4.4%,法国为4.3% ——据宋则行、樊亢《世界经济史》 { ②美国经济没有持续稳定增长,其发展速度低于西欧、日本。

注:+为顺差,-为逆差 ——据《当代世界经济概论》

{ ③美国进出口贸易与西欧、日本相比,逆差趋势明显,难以扭转。

材料四:资本主义世界黄金外汇储备比重变化表(%)

——据《当代世界史资料选辑》(第二分册)

{美国黄金大量外流,储备减少使美元地位愈加难以巩固。

(上面材料一、材料二中的横线部分和材料三、四的两个表格均是有效的信息,四段材料右侧各段提要组成了本题的答案要点)

四、问答题

解题策略

1、审好题,即抓关键词

2、确定答题范围和内容

3、规范组织答案 注意层次分明,做到格式化,条理化,切忌一答到底,以偏概全 例1:中国近代现代史上,社会性质发生过三次变化。请指出中国社会性质有哪三次变化?简要说明每次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02黄冈)

答:第一次: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由封建社会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主要原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入侵,清政府出卖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中国战败,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根本变化。

第二次: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主要原因:中国人民进行了100多年不屈不饶的反帝反封建斗争,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推翻了三座大山的压迫,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第三次: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中国由新民主主义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原因: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基本上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所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革命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例2、简述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时间、签订的条约,并说明我国是怎样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答:(鸦片战争:1840~1842年。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中国从封建社会逐步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1895年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

八国联军侵华:1900年。1901年,清政府被迫签订了《辛丑条约》。《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例3、结合世界近代史的有关内容,举例说明资本主义制度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建立的四种方式。试从生产力、生产关系、思想意识三方面分析资本主义制度的进步性的主要表现。(05黄石)

答:方式:(1)英法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推翻封建王朝,逐步建立资产阶级统治

(2)美国通过民族独立战争,推翻英国殖民统治。

(3)日本、俄国通过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4)德意志、意大利通过王朝战争实现国家统一。

生产力:大机器生产和科技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

生产关系:资本主义雇佣关系的建立,促使封建制度的解体

思想意识:天赋人权、自由平等、民主法制等思想和制度的确立,体现了反对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的思想


相关内容

  • 2016年初中历史学科考试说明
  • 齐齐哈尔市2016年初中历史学科考试说明 一.命题范围与原则 (一)命题范围 以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命题依据,以本市使用的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七至九年级的历史教材为基准,结合我市初中历史学科教育教学实际.在命题中严格 ...

  • 2016年南昌中考考试说明
  • 2016年南昌中考考试说明 记者从教育部门了解到,2016南昌中考物理.化学.历史.思想品德考试说明出炉.今年也是这四个科目最后一次由南昌市进行命题,2017年将全面采用全省命题.对此,特邀名师对今年的考试说明进行分析,并对这四个科目全面对接省卷后将出现的变化.以及如何应对支招. 化学省卷难度要大 ...

  • 大兴区中学教师教学基本功考核方案
  • 大兴区中学教师教学基本功考核方案 教师基本功是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素,是教师履行教育教学职责.胜任教育教学工作.完成教书育人任务所必需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为加强我区中学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教师基本功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特制定<大兴区教师教学基本功考核方案>. ...

  • 初中历史如何提高中考教学成绩
  • 初中历史如何提高中考教学成绩 一年一度的中考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终端考试,是师生非常关心的大事.能否使九年级学生以优异的成绩升入高一级学校学习,除了从七年级开始打好基础外,中考前几个月的复习备考工作尤其重要.初中历史教学所涉及的是粗线条的知识,每课的内容也不多,学起来也很容易,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也有着无穷 ...

  • 2012--2013八年级上学期历史学业水平测试质量分析
  • 2012---2013年大山乡中学八年级上册历史学业水平测试质量分析 大山乡中学 罗卫学 今年八年级历史测试考试试卷正是在七年级基点上,稳中求变,变中求新,既体现了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的课程理念,又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激励教师积极进取,努力探索历史教育教学改革 ...

  • 初中语文小说阅读理解主观题解题思路与技巧
  • 有些地方初中升高中语文考试改成了一二卷,第一卷为选择题,第二卷为非选择题,阅读理解中客观性题目大大增加,而主观性题目只有一篇,设题四-五个.在选文上也有精心的选择,看近几年选文趋势,以文章构思精巧,语言优美精炼,哲理深蕴的散文和跌宕起伏,形象生动,最能反映生活的小说成为最大热点.今天我就小说的阅读命 ...

  • 初中历史材料解析题答题方法探究
  • 作品题目:<初中历史材料解析题答题方法探究> 作者姓名:许绵 学 科:初中历史 职务职称:二级教师 单 位:榆林市定边县安边中学 手 机: 地 址:陕西省榆林市定边县安边中学 邮 编: 备 注: [1**********] 718605 初中历史材料解析题答题方法探究 许 绵 内容提要: ...

  • 初中教学质量分析和总结
  • 13--1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检测 政史地教研组质量分析及教研工作总结 一.基本情况 试卷的基本情况: 政史地的考试时间均为70分钟,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归纳列举题.材料分析题,综合探究题等. 二.个教研组各科成绩具体分析 本次期末检测2016级政史地的名次分别为2.3.1:15级分别为1.1.2. ...

  • 初中历史论文:对09安徽中考历史卷的八点思考
  • 对安徽省09年中考历史考纲.试题及答案的八点思考 一.单项选择题的分值从05~09年五年分别是24.24.22.20.20分,呈下降趋势,题量也从12个到11个再到10个,同样呈减少趋势.尽管选择题分值的比例考纲规定为:30℅±5℅,原则上最低可以降到9题18分.我个人以为这个趋势不应该继续下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