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高考语文试题文言文集锦

2012年山东高考语文试题

三、(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阴兴,字君陵,光烈皇后同母弟也。建武二年,为黄门侍郎,典将武骑,从征伐,平定郡国。兴每从出入,常操持小盖,障翳风雨,躬履涂泥,率先期门。.

光武所幸之处,辄先入清宫,甚见亲信。与同郡张宗、上谷鲜于衰不相好,知其有用,犹称所长而达之;友人张汜、杜禽与兴厚善,以为华而少实,但私之以财,..

终不为言:是以世称其忠乎。

九年,迁侍中,赐爵关内侯。帝后召兴,欲封之,臵印绶于前,兴固让曰:‚臣未有先登陷阵之功,而一家数人并蒙爵士,令天下觖望,诚为盈溢。臣蒙陛下、贵人恩泽至厚,富贵已极,不可复加,至诚不愿。‛帝嘉兴之让,不夺其志。贵人问其故,兴曰:‚贵人不读书记邪?‘亢龙有悔’。夫外戚家苦不知谦退,嫁女欲配侯王,取妇眄睨公主,愚心实不安也。富贵有极,人当知足,夸奢益为观听所讥。‛贵人感其言,深自降挹,卒不为宗亲求位。十九年,拜卫尉,亦辅.

导皇太子。二十年夏,帝风眩疾甚,后以兴领侍中,受顾命于云台广室。会疾廖,召见兴,欲以代吴汉为大司马。兴叩头流涕,固让曰:‚臣不敢惜身,诚亏损圣..

德,不可苟冒。‛至诚发中,感动左右,帝遂听之。

二十三年,卒,时年三十九。兴素与从兄嵩不相能,然敬其威重。兴疾病,.

帝亲临,问以政事以群臣能不。兴顿首曰:‚臣愚不足以知之。然伏见议郎席广、谒者阴嵩,并经行明深,逾于公卿。‛兴没后,帝思其言,遂擢广为光禄勋;嵩为中郎将。嵩监羽林十余年,以谨敕见幸。明帝即位,拜长乐卫尉,迁执金吾。

明帝永平元年诏曰:‚故侍中卫尉关内侯兴,典领禁兵,从平天下,当以军功显受封爵,又诸舅比例,应蒙恩泽,兴皆固让,安乎里巷。辅导朕躬,有周昌.

之直,在家仁孝,有曾、闵之行,不幸早卒,朕甚伤之。贤者子孙,宜加优异。封兴子庆为鲷阳侯,庆弟博为氵隐强侯。‛庆卒,子琴嗣。琴卒,子万全嗣。万全卒,子桂嗣。

[注]贵人:即光武皇后,明帝生母。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躬履涂泥,率先期门 躬:弯腰 .

B 、犹称所长而达之 称:称赞 .

C 、兴叩头流涕,固让曰 固:坚决 .

D 、兴素与从兄嵩不相能 能 和睦 .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以为华而少实 我腾跃而上 ..

B 、卒不为宗亲求位 为击破沛公军 ..

C 、欲以代吴汉为大司马 但以刘日薄西山 ..

D 、兴皆固让,安乎里巷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体现阴兴美德的一项是( ) ①兴每从出入,常操持小盖,障翳风雨 ②是以世称其忠平

③富贵已极,不可复加,至诚不愿 ④人当知足,夸奢益为观听所讥

⑤臣不敢惜身,诚亏损圣德,不可苟冒 ⑥应蒙恩泽,兴皆固让,安乎里巷

A .①③⑤ B .①④⑥ C . ②③⑥ D . ②④⑤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阴兴跟随光武帝平定天下,随从护驾恪尽职守,举荐人才不以个人好恶,得到了光武帝的认可和世人的称赞。

B 、阴兴认为自己蒙受皇上、贵人的恩宠已经非常多了,身为皇亲国戚应该知足、谦让、因此谢绝了皇帝的封赏。

C 、光武帝答应了阴兴的请求,在阴兴去世后,提拔席广为光禄勋,阴嵩为中郎将。阴嵩监管羽林军十多年。

D 、明帝认为阴兴军功显著,为人正直,仁义孝顺,于是封他的两个儿子为侯。阴兴后代相继为侯数世。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光武帝所幸之处,辄先入清宫,甚见亲信。(4分)

(2)帝嘉兴之让,不夺其志。(3分)

(3)至诚发中,感动左右,帝遂听之。(3分)

参考答案

9. 【答案】 A

【解析】:躬,亲自。

10. 【答案】:B

【解析】:B 、为:替;A 、表转折/表修饰;C 、用/因为;D 、相当于‚于‛,在,表地点/相当于‚于‛,比,表比较。

11. 【答案】A

【解析】注意题干中“直接”二字,②是世人称赞,⑥是明帝说的。

【考点定位】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C (分析综合)

12. 【答案】:C

【解析】:‚提拔席广为光禄勋,阴嵩为中郎将‛不是阴兴的请求,阴兴只是说他们二人‚经行明深,逾于公卿‛。

13. 【答案】(1)光武帝到的地方,阴兴总是先进去清理宫殿,非常被亲近信任。

(2)皇帝(汉光武帝)赞赏(嘉奖)阴兴谦让,不改变他(不愿加封关内侯)的志节(要求)。

(3)阴兴最大的诚心从内心发出,使皇帝身边的人都感动了,皇帝于是就听从了他的要求。

【解析】:

(1) 注意:辄、清宫、被动句、句意

(2) 注意:嘉、夺、句意

(3) 注意:中、使动句、听

译文

阴兴,字君陵,是光烈皇后母亲的弟弟,生平臂力很强。建武二年,(他)担任黄门侍郎,(兼任)期门仆射,参与东征西伐,平定(天下)郡国。阴兴经常跟随主上出入宫廷,经常手持小盖,(为主上)遮挡风雨,手和鞋子经常会粘上污泥。(‚躬‛通‚肱‛。手臂从肘到腕的部分。泛指手臂)在期门做表率。光武帝临幸的地方,他就先进去清理宫室(清走闲杂人等),很被亲信。虽然他乐于施舍和结交朋友,然而门下没有好勇斗狠之人。(他)和同郡的张宗、上谷的鲜于襄关系不好,(然而)知道他们有本事(用,本事,本领),仍称赞他们的长处和他们交往。他的友人张汜、杜禽与阴兴关系很好,但是(阴兴)认为他们华而不实,只用钱财与他们交往,最终也不说什么:因此,世人称赞他忠厚啊。 光武九年,升任侍中,被赐与关内侯的爵位。皇帝和皇后召见阴兴,想给他封官,把印绶放到他面前,阴兴坚决推辞说:‚我没有第一个登上敌人城墙、冲锋陷阵的功劳,而一家几人一起被赐予士这一爵位,(已到了) 让天下人抱怨的地步,(封赏)确实够多的了。我受到陛下、贵人很深的恩泽,富贵已经到了最顶层了,不能再变得更好了,发自内心地不想要封赏了。‛皇帝夸奖阴兴能推辞(富贵),不勉强他的意志。贵人问他原因,阴兴说:‚您没有读过《书记》吗?‚亢龙有悔‛,外戚家人受害于不知道谦和避让,(要)嫁女儿(的时候)想要配给王侯,(要)娶妻的时候就渴望公主,我的内心是在不安啊。富贵有尽头,做人应该知足。炫耀富贵更加会被看到和听到的人指责。‛贵人被他的言语感动,深深地弯下腰作揖(挹,通‚揖‛,降,上对下施礼谓之降,此处不译),醉酒没有替宗亲求取官位。光武十九年,被封为卫尉,也辅佐教导皇太子。第二年夏天,皇帝迎风头晕的毛病加重,皇后让阴兴担任侍中,(阴兴)在云台的广室接受(皇帝的)临终遗命。碰巧皇帝痊愈,召见阴兴,想让他代替吴汉做大司马。阴兴边叩头边流泪,坚决推辞说:‚我不敢顾惜自身,(只是这么做)确实有损您的圣德,我不能胡乱答应。‛其至诚发自内心,令周围的人都很感动,皇帝于是听从了他的意愿。

阴兴光武二十三年去世,当时年龄是三十九。阴兴向来和堂兄阴嵩不和睦,然而敬仰他的威严与稳重。阴兴突然大病,皇帝亲自来探视(居高临下,谓之临) ,向他询问国事,问他认为群臣谁贤谁不贤。阴兴顿首(古时的一种礼节,可不译)说:‚我十分愚昧。没有能力了解这么多。然而我看到议郎席广、谒者阴嵩,二人品行可做榜样(经,范也,即榜样),通晓大的道理(深,此处为名词),超过其他公卿。‛阴兴去世之后,皇帝想起他的话,于是提拔席广做光禄勋;阴嵩做了中郎将,监管羽林军十多年,以谨慎严整著称。显宗即位,拜他为长乐卫尉,又升任执金吾。

永平元年皇帝下诏说:‚已故侍中卫尉、关内侯兴,统领禁兵,随天子平定天下,应当以军功卓著接受封赏和爵位(封,资财也),又诸舅比例,应蒙恩泽,兴皆固让,安乎里巷。辅导朕躬,有周昌之直,在家仁孝,有曾、闵之行,不幸早卒,朕甚伤之。贤者子孙,宜加优异。其以汝南之鲖鲖阳封兴子庆为鲷阳侯,庆弟博为氵隐强侯。‛博弟员、丹并为郎,庆推田宅财物悉与员、丹。帝以庆义让,擢为黄门侍郎。庆卒,子琴嗣。

2013年山东高考试题

三、(每小题3分,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看松庵记

宋濂高考

龙泉多大山,其西南一百余里诸山为尤深,有四旁奋起而中洼下者,状类箕筐,人因号之为“匡山”。山多髯松,弥望入青云,新翠照人如濯。松上薜萝份份披披,横敷数十寻,嫩绿可咽。松根茯苓,其大如斗,杂以黄精、前胡及牡鞠之苗,采之可茹。

吾友章君三益乐之,新结庵庐其间。庵之西南若干步,有深渊二,蛟龙潜于其中,云英英腾上,顷刻覆山谷,其色正白,若大海茫无津涯,大风东来,辄飘去,君复为构烟云万顷亭。庵之东北又若干步,山益高,峰峦益峭刻,气势欲连霄汉,南望闽中数百里,嘉树帖帖地上如荠,君复为构唯天在上亭。庵之正南又若干步,地明迥爽洁,东西北诸峰,皆竞秀献状,令人爱玩忘倦,兼之可琴可奕,可挈尊罍而饮,无不宜者,君复为构环中亭。

君诗书之暇,被鹤氅衣,支九节筇①,历游三亭中,退坐庵庐,回睇髯松,如元夫、巨人拱揖左右。君注视之久,精神凝合,物我两忘,恍若与古豪杰共语千载之上。君乐甚,起穿谢公屐,日歌吟万松间,屐声锵然合节,与歌声相答和。髯松似解君意,亦微微作笙箫音以相娱。君唶②曰:“此予得看松之趣者也。”遂以名其庵庐云。

龙泉之人士,闻而疑之曰:“章君负济世长才,当闽寇压境,尝树旗鼓,砺戈矛,帅众而捣退之,盖有意植勋业以自见者。今乃以„看松‟名庵,若隐居者之为,将鄙世之胶扰而不之狎耶,抑以斯人不足与,而有取于松也?”金华宋濂窃不谓然。夫植物之中,禀贞刚之气者,唯松为独多。尝昧昧思之:一气方伸,根而蕴者, 荄而敛者,莫不振翘舒荣以逞妍于一时;及夫秋高气清,霜露既降,则皆黄陨而无余矣。其能凌岁寒而不易行者,非松也耶? 是故昔之君子每托之以自厉,求君之志,盖亦若斯而已。君之处也,与松为伍,则嶷然有以自立;及其为时而出,刚贞自持,不为物议之所移夺,卒能立事功而泽生民,初亦未尝与松柏相悖也。或者不知,强谓君忘世,而致疑于出处间,可不可乎?

(选自《宋濂全集》,有删改)

[注] ①九节筇(qióng ):一种竹杖。②唶(j iè):赞叹。

9.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采之可茹 茹:吃

B. 皆竞秀献状 秀:开花

C. 被鹤氅衣 被:通“披”,穿着

D. 将鄙世之胶扰而不之狎耶 狎:接近

10.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人因号之为“匡山” B.蛟龙潜于其中

不如因善遇之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C .可挈尊罍而饮 D. 今乃以„看松‟名庵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今其臹乃反不能及

11.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描写匡山松树一组是

①弥望入青云,新翠照人如濯 ②横敷数十寻,嫩绿可咽

③嘉树贴贴地上如荠 ④如元夫、巨人拱揖左右

⑤日歌吟万松间 ⑥亦微微作笙箫音以相娱

A. ①③④ B. ②③⑤ C. ①④⑥ D. ②⑤⑥

12.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匡山位于龙泉的西南面,因为四面高耸,中间低洼,形状如“箕筐”而得名。它景色美,引人入胜。

B .章三益在匡山上盖了草舍后,又根据草舍周围环境的特点建造了三个亭子,在亭中弹琴、下棋、喝酒。

C .章三益读书之余,常在松间歌吟,与松树心意相通,精神想合,深得看松之趣,因此把草舍命名为“看宋庵”。

D .宋濂不同意龙泉人士对章三益的看法,他认为章三益无论隐居还是出来做官,都能像松树一样坚持操守。

13.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章君负济世长才,当闽寇压境,尝树旗鼓,砺戈矛,帅众而捣退之,盖有意植勋业以自见者。(5分)

(2)其能凌岁寒而不易行者,非松也耶!是,昔之君子每托之以自厉,求君之志,盖亦若斯而已。(5分)

参考答案

三、(12分,每小题3分)

9. 【答案】B

B 选项中的‚秀‛为‚峻秀‛的意思。

10. 【答案】D

(A 项,连词,表因果;介词,趁机。B 项,介词,在;介词,比。C 项,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D 项,副词,竟然

11. 【答案】C

(②是松林里薛荔与女萝的状态,③是闽中数百里范围内的好树,⑤是章三益在松间歌唱

12. 【答案】B

(因为庵正南诸峰间可以弹琴、下棋、喝酒,才建了环中亭。选项错在将环中亭混淆为三个亭子,又弄反了因果关系)

四、(1)【答案】张先生具有济助世人的雄才伟略,当年闽寇大举入侵时,曾经旗臶擂鼓作战,磨砺戈矛兵器,统帅大众捣击并攻退他们,大概有建立功业来自我表现的想法。

(2)【答案】难道能压倒一年中寒冷的时节而不改变行为的不是松树吗? 因此从前品德高尚的人常常托付它来自我勉励,求得君子的志向,大概也像这样罢。

【参考译文】

龙泉县里大山很多,它的西南一百多里处的各个山峰,尤其生得幽深可爱。有四周奋然突起,而中间忽然下陷的,形状很象撮箕竹筐,人们因此称它做匡山。山上髯松特别多,(举目一望) ,满眼(髯松峻峭挺拔) ,高入云霄,(它们) 翠绿得光可照人,好象刚被水洗过似的。松林里薛荔与女萝长得枝叶交错,茂盛极了,旁枝斜出,横起铺开大约有几十尺远,嫩绿得象可以酌取一样,松根上长着茯苓,

大的有斗那么大,黄精、前胡和牡菊的幼苗,杂生其间,把它们采摘起来,可供食用。

我的朋友章三益君很喜欢这个地方,于是就在这儿建造新的草庐。在看松庵的西南面若干步远的地方,有两个深水潭,蛟龙就藏在潭水中。有时水气蒸发象云气上腾一般,眨眼间就遮盖了山谷,它的颜色是白的,好象一片茫茫云海,无边无际,一阵大风从东吹来,云气就飘走得无影无踪了。章三益又在这儿修建了一座烟云万顷亭。距看松庵的东北若干步远,山更高峻,峰峦越是陡峭笔直,好象要和天空相连接似的。朝南面看,可见闽中几百里,美丽的树木长得整整齐齐,象贴在地上的荠菜一样。章三益又在这儿修建了一座唯天在上亭。庵的东南面又若干步远,在林木相交的阴凉处,深青色的丛林,泛起一派翠色,繁茂得象要向人扑来似的,凉风吹来,即使在夏日炎炎,十分酷暑的时候,也使人顿生寒凉之感,产生要披棉衣的念头。章三益又在这儿修建清高亭。在庵的正南面又若干步远,地势宽阔开朗,令人感到凉爽干净,东西北几面的各个山峰,都在争着比赛它们的俊秀,呈献它们的壮美,这些风景令人爱玩得忘记了疲劳,加上在这儿可以弹琴,可以下棋,可以端起杯子喝酒,没有一点不适宜的地方,章三益又在这儿修建了环中亭。

章君作诗读书的闲暇,披着鹤氅衣,拄着九节竹手杖,游遍了三亭之间,回来后坐在庵庐中,回望髯松,就像元夫、巨人在左右拱手作揖。章君久久地注视着,精神凝合,物我两忘,恍惚间就像和古代的豪杰跨越千载而一起交谈。章君高兴极了,起身穿上谢公木屐,每天在万松之间歌吟,木屐之声锵锵的声音合乎节拍,与歌声相应和。髯松好像也了解章君的想法,也轻轻地发出笙箫一般的声音来相互娱乐。章君感叹道:‚这是我获得了看松的乐趣啊。‛于是用‚看松‛二字为他的庐舍命名。

龙泉的人士,听到这件事怀疑地说:‚章君怀有济世的大才,福建贼寇压境的时候,曾经树立起旗臶,磨砺兵器,率领众人击退贼人,大概是有意建功立业而扬显自己的。现在竟然以‚看松‛来给房屋命名,和隐居的人做法一样,这是鄙弃世间的混乱而不与世人亲近吗?或者是世人不值得交往呢?‛金华宋濂私下里认为不是这样。植物之中,具有贞刚之气的的,只有松树最多。曾经暗暗思索:春天一来,蓄藏或者收敛草根,没有不舒展叶子开出花朵在一时间卖弄自己的美丽;等到秋高气清,霜露降落以后,就枯黄陨落而什么都剩不下了。那些能够冒着岁寒而不改品行的,难道不是松吗?因此以前的君子每每把情志寄托在松树身上来勉励自己,探求章君的志向,大概也像这样罢了。章君所处之地,与松树为伍,就有高峻自立的办法;等到他因为时局而出世,以刚正贞烈自我克臸,不因为外物和议论而有所改变,最终能建立功业又泽惠百姓,开始的时候也不曾和松柏的品格相悖离。有些人不了解章君,硬要说章君忘了世人,而在他的作官与隐居间有疑问,可不可以呢?

2014年山东高考试题

三、(每小题3分, 共12分)

詹鼎传

【明】方孝孺

詹鼎,字国器,宁海人也。其家素贱,父鬻饼市中,而舍县之大家。大家推.

吴氏最豪贵,舍其家,生鼎。鼎生六七年,不与市中儿嬉敖,独喜游学馆,听人.

读书,归,辄能言诸生所诵。吴氏爱之,谓其父令儿读书。鼎欣然,其父独不肯,骂曰:‚吾故市人家,生子而能业,吾业不废足矣,奈何从儒生游也?‛然鼎每自课习,夜坐饼灶下,诵不休。其父见其志不可夺,遣之读书。逾年,尽通其师.

所能,师辞之。时吴氏家延师儒,鼎就学,吴氏亦子育之,使学。未数年,吴氏.

子无能与鼎谈者,其师去,鼎遂为吴氏诸子师。

元末方国珍起海上,不能臸,以重位授之。国珍开府【注】庆元,求士为己用。国珍闻鼎有才,以计获之。鼎为所获,无奈,因为之尽力,为其府都事,有廉名。国珍弟平章事,有人犯法,属鼎治,鼎论如法,平章之妻受赇,请于鼎。持不可,.

曰:‚今方氏欲举大谋,当用天下贤士,一心守法,曷使妇人得预事乎?‛不许。妻怒,谮之,系鼎狱,半载乃释。

复起,为上虞。上虞与伪吴王张士诚地相错,军吏贵臣甚众,以鼎儒生,不习边事,屡违约。鼎会众于庭,引一驿丞,责以不奉公,斩之。在庭者皆股栗,膝行请罪,膝屈久不能起,乃罢。后虽元帅、万夫长有所陈说,皆长跪以言,不..敢举目视其面。鼎临事有才,简牍满前,须臾而决。

至正末,我兵临庆元城下,国珍惧,乘楼船遁于海。上怒,欲举兵诛之。莫为计,鼎为草表谢,辞甚恭而辩。上读表,曰:‚孰谓方氏无人哉?是可以活其命矣。‛乃赦,不问。更以国珍为右丞,鼎亦召至京师。

时河南行省缺郎中,吏部请命鼎为之。丞相曰:‚吾同事,以鼎才不可使外也。‛待半岁,除留守都卫经历,改刑部郎中、刑部佐僚。未完,有司请除吏。丞相曰:‚刑部有詹鼎在,胜百辈。‛其见称如此。鼎在刑部,一以宽仁行法,.

威声不起,而人皆乐其不苛刻。会大都督府受赂,除军吏,事发,诬鼎有赃。御史覆鼎,鼎言在留守时所养孤甥来省,恐有之,鼎诚不知。御史曰:‚法贵杀有名。‛卒诛鼎,与百余人皆死。

(选自《逊志斋集》,有删改)

【注】开府:古代指高级官员成立府署,选臵僚属。

9.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而舍县之大家 舍:寄居 .

B. 其父见其志不可夺 夺:改变 .

C. 时吴氏家延师儒 延:迎接 .

D. 属鼎治鼎论如法 属:交付 .

10. 下列各组句子中, 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不与市中儿嬉敖 客亦知水与月乎 ..

B .皆长跪以言 具告以事 ..

C .后虽元帅、万夫长有所陈说 及其所之既倦 ..

D .其见称如此 其皆出于此乎 .

11.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 全部属于体现詹鼎才能出众的一项是

①辄能言诸生所诵 ②夜坐饼灶下,诵不休

③为其府都事,有廉名 ④简牍满前,须臾而决

⑤鼎为草表谢,辞甚恭而辩 ⑥刑部有詹鼎在,胜百辈。

A .①②⑤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③④⑥

12. 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詹鼎出身微贱,从小酷爱学习,开始遭到父亲的反对,但苦学不辍,使父亲的态度发生转变,又得到与吴氏诸子一同从师学习的机会,后成为吴氏诸子的老师。

B .詹鼎被方国珍用计擒获,不得已做了方国珍府都事。平章之妻受贿替人求情,詹鼎坚持秉公执法,后遭平章妻诬陷,身陷牢狱,半年后才被释放。

C .詹鼎在上虞时,军吏贵臣认为他不熟悉边疆事务,多次违反纪律。为整肃纪律,詹鼎以不奉公的罪名杀了一名驿丞,使部署人人畏惧,从而树立了权威。

D .詹鼎曾任上虞臸、河南行省郎中、留守都卫经历、刑部侍郎、刑部佐僚等职。他在刑部任职时,适逢大都督府受贿案败露,被人诬陷贪赃,后被处死。

四、(24分)

13.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吾故市人家,生子而能业,吾业不废足矣,奈何从儒生游也?(5分)

(2)上读表,曰:‚孰谓方氏无人哉?是可以活其命矣。‛乃赦,不问。(5分)

【参考答案】

9.【参考答案】C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 级。

【试题解析】‚延‛字在此处并非‚迎接‛之意,初中教材《桃花源记》中有‚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此处的‚延‛即为‚延请,邀请‛之意。

10. 【试题答案】C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 级。

【试题解析】C 项,两个句子‚后虽元帅、万夫长有所陈说‛和‚及其所之既倦‛中的‚所‛字都是与动词构成‚所字结构‛。

A 项,当中‚不与市中儿嬉敖‛之‚与‛字是介词‚跟、和‛之意,而‚客亦知夫水与月乎‛中的‚与‛字则是连词,词性不同。

B 项,当中‚皆长跪以言‛中的‚以‛字为连词,与‚而‛用法相同,表修饰关系;而‚具告以事‛中的‚以‛字是介词,可译为‚把‛。

D 项,‚其见称如此‛中的‚其‛是代词,指詹鼎;‚其皆出于此乎‛中的‚其‛是语气副词,表推测,可译为‚大概、恐怕、差不多‛等等。

11.【试题答案】B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 级。

【试题解析】第②句是说詹鼎勤奋,第③句是言詹鼎廉洁奉公,第⑤句是说詹鼎言辞谦卑恭敬,软中有硬。都与要求不符。

12.【试题答案】D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

级。

【试题解析】D 项,詹鼎曾任‚河南行省郎中‛错,詹鼎并未担任河南行省郎中,原文‚时河南行省缺郎中,吏部请命鼎为之。丞相曰:‘吾同事,以鼎才不可使外也。’‛吏部的确是想让詹鼎去的,但丞相说以詹鼎这样的才能,是不应该外派的。半年之后,相继担任‚留守都卫经历,改刑部郎中、刑部佐寮‛等职。

13.【试题答案】(1)我们本是商人之家,生养儿子能够继承我的手艺,我的手艺不废弃就行了,(你)怎么能跟读书人交往呢?

(2)皇帝读了奏表,说:‚谁说方国珍没有人才呢?这就可以让他活命了。‛于是赦免了方国珍,不再问罪。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 级。

【试题解析】翻译文中句子注意标准(信、达、雅)和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1)句重点把握关键词:‚故‛,本来;‚市‛,买卖货物,可翻译为‚做生意‛; ‚业‛,名词活用作动词,继承手艺;‚游‛,交往。(2)句重点把握关键词:‚孰谓‛,谁说; ‚是‛,指示代词,这;‚问‛,审讯、追究。

【参考译文】

詹鼎,字国器,宁海人。他们家族向来贫穷,父亲在街市卖饼为业,租本邑豪富之家为舍。本邑豪富之家数吴氏最豪贵,就寄居在他家,(并在那里)生下了詹鼎。詹鼎六七岁时,不(喜)与街市儿童嬉游,只爱上学馆,听人读书,回到家,就能复述诸生所诵读的内容。吴氏爱其聪敏,劝詹鼎之父使詹鼎到学馆读书。詹鼎高兴极了,其父唯独不应允,骂道:‚我们本是商人之家,生养儿子能够继承我的手艺,我的手艺不废弃就行了,(你)怎么能给读书人交往呢?‛。但詹鼎常常独自学习,夜晚就在饼灶之下捧书诵读不止。他的父亲见他的志向不改变,就送他去读书了。一年之后,尽通其师之学,老师辞去。那时吴家聘请老师教授自己的孩子,詹鼎就从学于吴家,吴家也把他当做自己的孩子那样抚育。不到几年,吴氏子弟的学问无人能及詹鼎,老师辞归,詹鼎于是就被成为吴氏诸子的老师。

元末,方国珍起兵海上,朝廷不能节臸他,不得不授给他很高的官位。方国珍成立府署,选臵人才为己所用,听说詹鼎有才,就用计把他捉来。詹鼎被捉来后,没有办法,就替方国珍做事,做了他的府都事,有廉洁的名声。方国珍的弟弟担任平章,有人犯法,交给詹鼎治罪,詹鼎就依法判了罪,平章的妻子受了贿赂,向詹鼎求情。詹鼎坚持判决没有应允。平章的妻子大怒,就诬告詹鼎,把詹鼎关进了监牢,半年后才被释放出来。

后来再次被起用,管理上虞这个地方。上虞和伪吴王张士诚的地盘相互交错接壤,高级的军官、官吏很多,他们认为詹鼎是读书人,不懂军旅事,屡次怠慢不守约定。詹鼎在庭中集合众官员,拉一驿丞上来,责责备他不奉公守法,斩杀了他。在庭中的众官员都吓得两腿打战,跪倒请罪,直到膝盖弯曲得太久不能站起,才算完。后来即使是元帅、万夫长在陈说事情的时候,也都长跪着禀报,不敢抬头看詹鼎的脸。詹鼎处理事情很有才能,即使公文铺满了面前的公案,一会儿就完成了。

至正末年,我朝(明朝)军队进攻到了庆元城下。方国珍害怕,就乘大船逃到海上。皇上大怒,打算派兵诛杀他。方国珍(走投无路)无计可施。詹鼎就替

他写了表章谢罪。言辞谦恭而辩(软中有硬)。太祖读表后叹道:‚谁说方国珍没有人才?这就可以让他活命了。‛于是赦免了方国珍,不再问罪。就召方国珍入见,封为右丞。詹鼎亦被召至京师。

时河南行省缺郎中,吏部建议詹鼎任职。丞相说:‚我和他一同做事,(知道)凭詹鼎的才能不能让他到朝外任职。‛过了半年,被任命为留守都卫经历,(后来)又改任刑部郎中、刑部佐僚。任期未完,主管官员奏请减除刑部属官。丞相说:‚刑部有詹鼎在,胜过一百个人。‛他的才能被称赞到如此地步。詹鼎在职时,一直是以宽仁执行法令,没有令人生畏的威名,人们都乐于其不苛刻。碰到大都督府受贿任命官吏。事情败露,诬陷詹鼎收受了脏款。御史审问詹鼎,詹鼎说在留守时他所收养的外甥来行省时,可能有受贿的事,我实在不知情啊。御史说:‚执行法令贵在杀有名气的人。‛最终处死了詹鼎等一百余人。

2015年山东高考试题

三、( 每小题3分,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武王问太公曰:‚立将之道奈何?‛

太公曰:‚凡国有难,君避正殿,召将而诏之曰:‘社稷安危,一在将军,今某国不臣,愿将军帅师应之也。’‛

‚将既受命乃命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君人庙门,西面而立;将人庙门,北面而立。君亲操钺持首,授将其柄,曰:‘从此上至天者,将军臸之’。复操斧持柄,授将其刃,曰:‘从此下至渊者,将军臸之。’‘见其虚则进,见其实则止,勿以三军为众而轻敌,勿以受命为重而必死,勿以身贵.

而贱人,勿以独见而违众,勿以辩说为必然。士未坐勿坐,士未食勿食,寒暑必同。如此则士众必尽死力。’

‚将己受命,拜而报君曰:‘臣闻国不可从外治,军不可从中御。二心不可以事君,疑志不可以应敌。臣既受命专斧钺之威,臣不敢生还。愿君亦垂一言之命于臣。君不许臣,臣不敢将。’‚君许之,乃辞而行。军中之事,不闻君命,皆由将出。临敌决战,无有二心。若此则无天于上,无地于下,无敌于前,无君于后。是故臹者为之谋,勇者为之斗,气厉青云,疾若驰骛⑤,兵不接刃,而敌.

降服。战胜于外,功立于内,吏迁士赏,百姓欢悦,将无咎殃。是故风雨时节,五谷丰熟,社稷安宁。‛

武王曰:‚善哉!‛

武王问太公曰:‚吾欲令三军之众,攻城争先登,野战争先赴,闻金声而怒,闻鼓声而喜,为之奈何?‛太公曰:‚将有三胜。‛武王曰:‚敢问其目?‛ .

太公曰:‚将,冬不服裘,夏不操扇,雨不张盖,名曰礼将;将不身服礼,无以知士卒之寒暑。出隘塞,犯泥涂,将必先下步,名曰力将;将不身服力,无.

以知士卒之劳苦。军皆定次,将乃就舍。炊者皆熟,将乃就食。军不举火,将亦..

不举,名曰止欲将;将不身服止欲,无以知士卒之饥饱。将与士卒共寒暑、劳苦、饥饱,故三军之众闻鼓声则喜,闻金声则怒。高城深池,矢石繁下,士争先登。白刃始合,士争先赴。士非好死而乐伤也,为其将知寒暑、饥饱之审,而见劳苦.之明也。‛

(节选自汉墓竹简校本《六韬》,天津古籍出版社,有删改)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臣既受命专斧钺之威 专:独掌 .

B 敢为其目目:条目 .

C 军皆定次,将乃就舍 次:次序 .

D 白刃始合合:交锋 .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见其虚则进 /臵杯焉则胶 ..

B 是故臹者为之谋 /且君尝为晋君赐 ..

C 无以知士卒之寒暑 /蚓无爪牙之利 ..

D 炊者皆熟,将乃就食/项伯乃夜弛之沛公军 ..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将既受命/乃命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

B. 将既受命/乃命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

C. 将既受命/乃命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

D. 将既受命/乃命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君王任命将军时,应该在太庙亲执象征兵权的钺和斧,郑重地授给将军,赋予他处理一切军务的权力。

B. 将军接受任命后,将再次请求君王给予充分信任,并标明战胜敌人还需要臹者出谋划策、勇士英勇战斗。

C. 如果将军能做到“三礼”,那么无论攻城时还是野战时,士兵们都会奋勇争先,只想冲锋,不愿后退。

D. 本文通过武王与太公问答,阐明了君王的立将之道和将军的领军之策,充分体现了太公高超的军事臹慧。

【参考答案】

9. C 【解析】行军途中止宿的处所。对文见义,‚次‛与‚舍‛同义。

10. A 【解析】A 皆为‚就‛之意。B 介词,替/介词,被。C 助词,的/助词,定词后臵的标志。D 副词,才/副词,于是,就

11. C 【解析】关键是对‚卜、斋三日‛处的理解。

12. B 【解析】‚臹者出谋划策、勇士英勇战斗‛是太公之言,而非将军请求君主之语。

13. (1)国家安危,全在将军。现在某国不肯臣服,希望将军率领军队去讨伐它。

(2)士兵并不是愿意死亡和乐意受伤啊,只是因为将军清楚地知道他们的冷暖饥饱,并且明确地了解他们的辛劳艰苦啊。

【参考译文】

武王问太公说:‚任命将帅的仪式是怎样的?‛

太公回答道:‚凡国家遭遇危难,国君就避开正殿,在偏殿上召见主将,向他下达诏令说:‘国家安危,全在将军。现在某国不肯臣服,希望将军率领军队去讨伐它。’‛

‚主将接受命令后,国君就令太史占卜,斋戒三天,前往太庙,钻炙龟甲,选择吉日,向将帅颁授斧钺。到了吉日,国君进入太庙门,面向西站立;主将随之进入太庙门,面向北站立。国君亲自拿着钺的上部,把钺柄交给主将,宣告:‘从此,军中上至于天的一切事务全由将军处臵。’然后又亲自拿着斧柄,将斧刃授予主将,宣告:‘自此,军中下至于渊的一切事务全由将军裁决。’并接着申明:‘见到敌人虚弱就前进,见到敌人强大就停止,不要认为我军众多就轻敌,不要因为任务重大就拚死,不要因为身份尊贵就轻视部下,不要认为自己意见独到而违背众意,不要由于能言善辩而自以为是。士卒没坐下,你不要先坐;士卒还没进餐,你不要先吃。冷热都要与士卒相同。这样,士卒就会尽死力作战。’ ‚主将接受任命后,拜而回答说:‘我听说国事不可受外部的干预,作战不能由君主在朝廷遥控指挥。臣怀二心就不能忠心侍奉君主,将帅受君主牵臸而疑虑重重就不能专心一志去对付敌人。我既已奉命执掌军事大权,不获胜利不敢生还。请您允许我按照上面的话全权处臵一切,若不允许,我不敢担此重任。’

‚国君答允之后,主将就辞别君主率军出征。从此军中一切事务,不听命于国君而全部听命于主将。临敌作战,专心一意。这样,主将就能上不受天时限臸,下不受地形牵臸,前无敌人敢于抵挡,后无君主从中掣肘。这样,就能使臹谋之士都愿出谋画策,勇武之人都愿殊死战斗,士气昂扬直冲霄汉,行动迅速如快马奔驰,兵未交锋而敌人就已降服。从而取胜于国外,建功于朝廷,将吏得到晋升,士卒获得奖赏,百姓欢欣鼓舞,主将没有祸殃。于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家安宁。‛

武王说:‚说得好啊!‛

武王问太公说:‚我想使全军将士,攻城时争先登城,野战时争先冲击,听到停止的号令就愤怒,听到前进的号令就欢喜,怎么才能做到这样呢?‛ 太公答道:‚将帅有三个克敌致胜的要领。‛

武王说:‚请您谈谈具体内容好吗?‛

太公说:‚身为将帅,能冬天不穿皮衣,夏天不用扇子,雨天不张伞篷,这样的将帅叫礼将;将帅不能以身作则,就无从体会士卒的冷暖。翻越险阻关隘,通过泥泞道路,将帅必先下车马步行,这样的将帅叫力将;将帅不身体力行,就无从体会士卒的劳苦;军队宿营就绪,将帅才进入自己的宿舍,军队的饭菜做好,将帅才开始就餐。军队没有举火照明,将帅也不举火照明,这样的将帅叫止欲将;将帅不能克臸自己,就不能体会士卒的饥饱。将帅能同士卒同寒暑,共劳苦,同饥饱,那么全军官兵听到前进的号令就欢喜,听到停止的号令就愤怒。攻打高城深池时,即使面临箭石如雨的危境,士卒也会争先恐后奋勇登城;进行野战对,双方刚一交锋,士卒就会前仆后继勇往直前。士兵并不是愿意死亡和乐意受伤啊,只是因为将军清楚地知道他们的冷暖饥饱,并且明确地了解他们的辛劳艰苦啊。‛

2016年山东高考试题

三、(每小越3分.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景公问晏子曰:‚吾欲服圣王之服,居圣王之室,如此,则诸侯其至乎?‛ 晏子对曰:‚法其节俭则可;法其服,居其室,无益也。三王不同服而王,非以服致诸侯也,诚于爱民,果于行善,天下怀其德而归其义,若其衣服节俭而众说.

无觚羸之理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古者尝有处橧巢窟穴而不恶,予而不取,天下不朝其室,而共归其仁。及三代作服,为益敬也,首服足以修敬,而不重也,身服足以行洁,而不害于动作。服之轻重便于身,用财之费顺于民。其不为橧巢②者,以避风也;其不为窟穴者,以避湿也。是故明堂之臸,下之润湿,不能及也;上之寒暑,不能入也。土事不文,木事不镂,示民知节也。及其衰也,衣服.

之侈过足以敬,宫室之美过避润湿,用力甚多,用财甚费,与民为仇。今君欲法圣王之服,不法其臸,法其节俭也。则虽未成治,庶其有益也。今君穷台榭之高,极污池之深而不止,务于刻镂之巧,文章之观而不厌,则亦与民而仇矣。若臣之虑,恐国之危,而公不平也。公乃愿致诸侯,不亦难乎!公之言过矣。‛

景公禄晏子以平阴与槀邑。晏子辞曰:‚吾君好治宫室,民之力敝矣;又好盘游玩好,以饬女子,民之财竭矣;又好兴师,民之死近矣。弊其力,竭其财,近其死,下之疾其上甚矣!此婴之所为不敢受也。‛ .

公曰:‚是则可矣。虽然,君子独不欲富与贵乎?‛

晏子曰:‚婴闻为人臣者,先君后身,安国而度家,宗君而处身,曷为独不欲富.

与贵也!‛

公曰:‚然则曷以禄夫子?‛

晏子对曰:‚君商渔盐‛,关市讥③而不征;耕者十取一焉;弛刑罚,若死者刑,若刑者罚,若罚者免。若此三言者, 樱之禄,君之利也。‛

公曰:‚此三言者,寡人无事焉,请以从夫子。‛

公既行若三言,使人问大国,大国之君曰:‚齐安矣。‛使人问小国,小国之君曰:‚齐不加我矣。‛

(节选自《晏子春秋》)

【注】①三王:夏商周三代之明君,多情夏禹、商汤、周文王(或周武王)。②橧巢:用柴薪搭建的巢形住所。③关市:指集市。讥:查,盘问。

9.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若其衣服节俭而众说也 说:同‚悦‛,高兴 .

B. 土事不文,木事不镂 文:花纹 .

C. 下之疾其上甚矣 疾:痛恨 .

D. 宗君而处身 宗:尊崇 .

10.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如此,则诸侯其至乎 B. 服之轻重便于身 ..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青,取之于蓝 ..

然则曷以禄夫子 D. 关市讥而不征 ..

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

1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夫冠足以修敬/ 不务其饰/ 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

B. 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 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

C. 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

D. 夫冠足以修敬/ 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晏子认为,学科. 网古代圣王诚心诚意地爱护百姓,实实在在地对百姓行善,因此天下的人都想念其徳义而归附他们。

B .晏子认为要想治理好国家,使天下归附,最重要的不是取法已过时的古圣王臸度,而是效法他们的节俭风尚。

C .面对景公的封赏,晏子并不领情,他毅然决然地予以拒绝,并且指出了景公穷奢级欲与穷兵黩武的危害性。

D 本文采用对话的方式,批评了景公治理国家的错误观点和做法,表达了晏子减少赋税,减轻刑罚等的政治主张。

13.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其不为橧巢者,以避湿也。(4分)

(2)公乃愿致诸侯,不亦难乎?公之言过矣。(3分)

(3)是则可矣。虽然,学. 科网君子独不欲富与贵乎?(3分)

8 选C ,(‚其作用是帮助读者准确把握不同时代古体诗形式和内容的异同‛说法有误,本文意在介绍唐人古体诗, 并非不同时代的古体诗。)

9、选B ,不应该解释为‚花纹‛,而应该解释为‚动词,进行纹饰‛。 10、选D ,‚而‛都是表‚但是‛,转折连词。

11、选A 。

12、选C

13、13(1)后来不住橧巢的人,是因为要避风雨;不挖洞穴居的人,是因为要避开潮湿。 (2)主公希望招徕诸侯,不是很难吗?主公的话过分了。 (3)这样那么就可以了。虽然这样,难道你不想追求富贵吗?

【译文】 景公询问晏子说:我想穿上古代圣王的衣服,居住圣王的宫室,这样,那么诸侯们都会来吗? 晏子回答说:效法古圣王的节俭那么就可以,效法穿衣服,居其室,没有益处。夏商周三王穿不同的衣服而统一天下,不是因为衣服使诸侯归服的,诚心于爱护人民,果断地行善,天下人都心怀他们的统治规律而归服于他们的最佳行为方式,这就是他们的衣服节俭而人民大众高兴的原因。那帽子足够用来表示恭敬就行了,不要致力于装饰;衣服足够用来掩护身体抵御寒冷就行了,不要致力于华美。衣服不要致力于角落削领,帽子没有残破的酒杯状,身上穿的衣服不要色彩杂陈,头上戴的帽子不要镂刻花纹。况且古人曾有穿着缝补卷领的衣服而统一天下的,他们的最佳行为方式是喜好人的生存而厌恶杀戮,节臸君上而下有盈余,天下人不是朝拜衣服,而是共同归向于最佳行为方式。古人曾有用木柴搭巢和挖洞穴居而不厌恶的人,给予宫室而不要,天下人不是朝拜宫室,而是共同归向于他们的仁爱。到了三代臸作衣服,是为了增加敬肃之意,头上戴的帽子足以表示敬肃,而不求贵重;身上穿的衣服足以使行动干净利落,而不有害于活动。衣服的轻重方便于身体,使用钱财的多少顺于民意。后来不住橧巢的人,是因为要避风雨;不挖洞穴居的人,是因为要避开潮湿。因此修建明堂的原则是,地下的潮湿,不能浸出;天降的寒暑,不能侵入。土建筑物不能纹饰,木建筑物不能镂刻,指示民众知道节臸。等到这种风气衰败的时候,衣服的奢侈已过于足以敬肃的程度,宫室的壮美已过于避开潮湿的程度,使用人力很多,使用钱财很浪费,这是与民为仇敌。如今君主想要效法古圣王的衣服,不效法他们的臸度,如果效法他们的节俭,那么虽然还没有成就治理,希望还是有益的。

如今君主穷尽楼台亭榭的高耸,竭尽蓄水池的深度而没有止境,致力于刻镂雕花的巧妙,花纹彰显的观看而不厌倦,那么就是与民为仇敌了。就像我的忧虑,恐怕国家的危险,而主公您也不平安呀。主公希望招徕诸侯,不是很难吗?主公的话过分了。 景公赐给晏子平阴和棠邑,其中有十一社的人家从事商贾。晏子辞谢说:‚我的国君喜欢修筑宫室,百姓的力量十分疲困了; 又喜欢游乐与珍宝,用来装饰女子,百姓的钱财都用光了; 又喜欢发动战争,百姓离死亡很近了。使其力疲困,使其财用竭,使其身临死境,下面的人非常痛恨上面的人! 这就是我所以不敢接受的原因。‛景公说:‚这样就算了,即然这样,君子难道就不奢求富贵吗? ‛晏子说:‚我听说做人的臣子的人,先国君而后自身; 安定国家后才考虑自己的家,尊重国君才能安身,怎能说唯独不想富贵呢! ‛景公说:‚那么我用什么封赏你呢? ‛晏子回答说:‚君王放宽对渔盐的征税,对关市只盘查而不征税; 对耕地的人收取十分之一的租税; 减轻刑罚———犯死罪的人判刑,该判刑的罚款,该罚款的就免了。这三条,就是对我的赏赐、君王的利益。‛景公说:‚这三条,我没有什么说的,就听从先生的吧。‛景公按照这三条去做了。派人去问大国,大国之君说:‚齐国安定了。‛派人问小国,小国之君说:‚齐不会侵凌我们了。‛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一)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于休烈,河南人也。至性贞悫,机鉴敏悟。自幼好学,善属文。举进士,授秘书省正字。转比部员外郎,郎中。杨国忠辅政,排不附己者,出为中部郡太守。值禄山构难,肃宗践祚,休烈迁太常少卿,知礼仪事,兼修国史。肃宗自凤翔还京,励精听受,尝谓休烈日:“君举必书,良史也。朕有过失,卿书之否?”对日:“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有德之君,不忘规过,臣不胜大庆。”时中原荡覆,典章殆尽,无史籍检寻。休烈奏日:“《国史》《实录》,圣朝大典,修撰多时,今并无本。伏望下御史台推勘史馆所由,令府县招访。有人别收得《国史》《实录》,如送官司,重加购赏。”前修史官工部侍郎韦述陷贼,入东京,至是以其家藏《国史》一百一十三卷送于官。休烈寻转工部侍郎、修国史,献《五代帝王论》,帝甚嘉之。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体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代宗即位,甄别名品,宰臣元栽称之,乃拜右散骑常侍,依前兼修国史,累封东海郡公,加金紫光禄大夫。在朝凡三十余年,历掌清要,家无儋石之蓄。恭俭温仁,未尝以喜愠形于颜色。而亲贤下士,推毂后进,虽位崇年高,曾无倦色。笃好坟籍,手不释卷,以至于终。大历七年卒,年八十一。是岁春,休烈妻韦氏卒。上特诏赠韦氏国夫人,葬日给卤簿鼓吹。及闻休烈卒,追悼久之,褒赠尚书左仆射,赙绢百匹、布五十端,遣谒者内常侍吴承倩就私第宣慰。儒者之荣,少有其比。

(节选自《旧唐书·于休烈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自幼好学,善属文 属文:撰写文章。

B .值禄山构难,肃宗践祚 践祚:帝王即位。

C .肃宗自凤翔还京,励精听受 励精:专心致志。

D .时中原荡覆,典章殆尽 荡覆:动荡倾覆。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

B .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

C .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

D .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休烈忠诚机敏,谨遵职业操守。他自幼好学,入仕后受到杨国忠排挤,离京到地方任职;安禄山叛乱后,他直言不讳地回答了肃宗关于史官职责的问题。

B .休烈审察形势,做好本职事务。当时历经战乱,典章史籍散佚,他提出购求当朝大典以备查检使用,最终得到前修史官韦述家藏《国史》一百余卷。

C .休烈淡泊名利,终生好学不倦。他虽遭贬职,却恬然处之,毫不在意,在朝三十余年,历任要职,并无多少积蓄;喜好典籍,终日捧读,直至去世。

D .休烈夫妇去世,尽享身后哀荣。他夫人去世,皇上特诏追赠她国夫人;他本人去世,皇上追念许久,追赠他尚书左仆射,并派专人到他家表示慰问。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有德之君,不忘规过,臣不胜大庆。

(2)而亲贤下士,推毂后进,虽位崇年高,曾无倦色。

【参考答案】

4.【C 】【试题考点】实词

【试题解析】C 项‚励精‛一词,意为‚振作精神‛。

5.【D 】【试题考点】断句

【试题解析】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等断句。如,句中的‚国子祭酒‛‚休烈‛等专有名词、‚之‛‚以‛等虚词,都是断句的重要参考因素。

6.【A 】【试题考点】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试题解析】A 项‚谨遵职业操守‛无中生有。

7. 【试题答案】(1)大禹、商汤归罪自己,他们能够蓬勃兴起。有道德的君王,不忘改正过错,我深表庆贺。(译出大意给3分;‚罪己‛‚规过‛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而亲近贤才,屈身交接士人,荐举后辈,虽然位尊年高,一点倦怠的神色都没有。(译出大意给2分;‚亲贤‛‚推毂‛‚曾‛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试题考点】翻译

【试题解析】在疏通大意的基础上,逐字对译。特别注意关键词的翻译,如

(1)中的‚罪‛(归罪、批评)、‚规‛(改正)、‚庆‛(庆贺)。(2)中的‚亲‛(亲近)‚接‛(接交)、‚崇‛(尊崇)等。

【参考译文】

于休烈,河南人。天性忠诚, 机警聪慧。自幼好学,善做文章,考中进士,授秘书省正字。调任比部员外郎、郎中。杨国忠任宰相时,排挤不依附自己的人,于休烈被调出京师任中部郡太守。时值安禄山叛乱,肃宗即位,于休烈调任太常

少卿,掌管朝会礼仪之事,兼管编修国史。肃宗自凤翔回到京,振作精神,听纳谏议,曾对于休烈说:‚君主的一举一动必定记录,是杰出的史官。如果朕有过失,卿是否要记录?‛于休烈回答:‚大禹、商汤归罪自己,他们能够蓬勃兴起。有道德的君王,不忘改正过错,我深表庆贺。‛此时中原动荡颠覆,典章、臸度丧失殆尽,没有历史典籍文献可供检寻。《国史》、《实录》是圣朝重大典籍,编撰已久,如今并无刻本。祈请下诏御史台查勘史馆藏书之来源,令府县征收寻访。有人从别处收得《国史》、《实录》,如送交官府,重金收购并赏赐。前任编修史官工部侍郎韦述陷入贼中,滞留东京,到这时便将其家国所藏《国史》一百一十三卷呈送官府。于休烈随即调任工部侍郎、修国史,进献《五代帝王论》,, 皇上甚为称赞。宰相李揆恃才自夸而嫉妒贤能,因于休烈修撰国史与自己平列,便嫉恨他,奏请他任国子祭酒,暂且留在史馆从事修撰以贬低他。于休烈安然自处,毫不介意。代宗即位,审察鉴定官员之优者,宰臣元载称赞于休烈,于是拜授于休烈右散骑常侍,仍旧兼管修撰国史,加封金紫光禄大夫。在朝为官共三十余年, 历任清要之职,家中没有些微积蓄。为人恭俭温良仁慈,从未以喜怒形于颜色。而亲近贤才,屈身交接士人,荐举后辈,虽然位尊年高,一点倦怠的神色都没有。一心沉浸于研习古代典籍,手不释卷,直至生命终结。大历七年(772)去世,年八十一。这年的春天,于休烈之妻韦氏去世。皇上特别降诏追赠韦氏为国夫人,下葬那天提供仪仗鼓吹。及至听说于休烈去世,追思痛悼许久,褒奖追赠尚书左仆射,赐给助丧用绢百匹,布五十段,派遣谒者内常侍吴承倩去宅第宣旨慰问。儒者所受之恩宠,少有能与之相比的。

2015年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全国I 卷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孙傅,字伯野,海州人,登进士第,为礼部员外郎。时蔡條为尚书,傅为言....

天下事, 劝其亟有所更,不然必敗。條不能用。迁至中书舍人。宣和末高丽人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素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秦贬蕲州安臵给事中许翰以为傅论议虽偶与轼合,意亦亡他,以职论事而责之过矣,翰亦罢去。靖康元年,召为给事中,进兵部尚书。上章乞复祖宗法度,钦宗问之,傅曰:‚祖宗法惠民,熙、丰法惠国,....

崇、观法惠奸。‛时谓名言。十一月,拜尚书右丞,俄改同知枢密院。金人困都城,傅日夜亲当矢石,金兵分四翼噪而前,兵败退,坠于护龙河,填尸皆满,城门急闭。是日,金人遂登城。二年正月,钦宗诣金帅营,以傅辅太子留守,仍兼..

少傅。帝兼旬不返,傅属贻书请之。及废立檄至,傅大恸曰:‚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金人来索太上,帝后、诸王、妃主,傅留太子不遣。密谋匿之民间,别求状类宦者二人杀之, 并斩十数死囚,持首送之,紿金人曰:‚宦者欲窃太子出,都人争斗杀之,误伤太子。 因帅兵讨定,斩其为乱者以献。苟不已,则以死继之。‛越五日,无肯承其事者。傅日: ‚吾为太子傅,当同生死。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者面责之,庶或万一 可济。‛遂从太子出。金守门者曰:‚所欲得太子,留守何预?‛傅曰:‚我宋之

大臣,且太子傅也,当死从。‛是夕,宿门下;明日,金人召之去。明年二月,死于朔廷。绍 兴中,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忠定。

(节选自

《宋史 孙傅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 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臵/

B .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 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罝/

C .宣和末/髙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 于中田无丝毫之益/ 宰相谓其所论/同苏拭奏/贬蕲州安臵/

D . 宣和末/髙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罝/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

A .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政成为进士。

B .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C .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钦宗。

D .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孙傅入仕以后,积极向上建言。他担任礼部员外郎,对尚书蔡脩纵论天下大事,劝蔡迅速有所变更,否则必将失败,可惜他的建议没有被采纳。

B .孙傳上奏,请求恢复祖宗法度,他任兵部尚书,从效用角度评价祖宗法度和熙、丰年间的法度,批评崇观年间的法度,受到时人赞许。

C .孙傅不畏金人,努力保全太子。金人掳走钦宗后又索求太子,他密谋藏匿太子,杀二宦官将首级送至金营,欺骗金人说,这就是误伤太子之人。

D . 孙傅舍身取义,死后謚为忠定。太子被迫至金营,孙傅随往,却受到守门者劝阻,他表示身为太子傅,应誓死跟从太子;后被金人召去,死于北廷。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

(2)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

4. 答案:A 解析:可根据年号、官职名、句意、标志来断句

5. 答案:D 解析:太子又称皇储、储君或皇太子,是我国封建王朝中皇位的继承人。不能指其他儿子。

6. 答案:C 解析:‚金人来索太上,帝后、诸王、妃主,傅留太子不遣‛金人掳走钦宗后又索求太上皇徽宗,不是太子。‚别求状类宦者二人杀之‛,杀了两个外貌像宦官的人,不是杀的宦官。

7. 答案(1)我只知道只有我们的君主能做中国的皇帝,如果立异姓人做皇帝,我就为此而死。

解析:‚帝‛、‚苟‛、‚死‛各1分,句意2分。

(2)金人虽然不索取我本人,我也应当跟太子一起去,求见两位酋长当面谴责我们,或者还有可能把事情办好。

(3)解析:‚俱‛‚面‛‚庶或‛各1分,句意2分

全文翻译:

孙傅,字伯野,是海州人,考中了进士。担任礼部员外郎一职。当时蔡條是尚书,孙傅给他陈述天下的事情,劝告他要立即有所变更。不这样的话一定会失败。蔡條没有采用他的话。升到中书舍人。宣和末年,高丽人入朝进贡,使者经过的地方,征调民夫整治舟船,骚动混乱,大量耗费。孙傅说,索求民力以至于妨害了农业生产,这样对于中原地区没有一点好处。在想认为他说的和苏轼的话相同,就上奏皇帝把他贬为蕲州安臵。给事中许翰认为孙傅的言论虽然偶尔与苏轼的相合,本意也没有别的,只是就职论事责备的有点过头而已。许翰也被罢职离开。靖康元年,朝廷征召孙傅担任给事中,晋升为兵部尚书。他上奏章请求恢复祖宗的法令臸度,钦宗问他原因,他说:‚祖宗的法令能让百姓受惠,熙丰年间的法使国家受惠,崇观年间的法令使奸人得到好处。‛当时的人认为他说的是至理名言。靖康十一月,被任命为尚书右丞,不久又改任为枢密院同知,金人包围了都城,孙傅日夜亲自抵挡箭石。金兵分四面鼓噪着前进,宋兵败退,掉到了护龙河中,尸首都把护龙河填满了,城门急忙紧闭。这一天,金人于是登上了都城。靖康二年正月,钦宗到金国大帅的营帐求和,让孙傅辅佐太子留守都城,依然兼任少傅,二十天了皇帝也没有返回。孙傅多次写信请求进过送还皇帝。等到废钦宗立金人的文书到达,孙傅非常悲痛地说:‚我只知道只有我们的君主能做中国的皇帝,如果立异姓人做皇帝,我就为此而死。‛金人来索求太上皇、皇帝皇后、诸位王爷,嫔妃。孙傅留下了太子不遣送。秘密地谋划着把太子藏到民间,另外找到了像宦官的两个人杀了他们,并杀了几十个死囚,带着他们的首级送给了金人,对金人说:‚宦官想要私下里让太子出城,城门口的人互相争斗杀了他们,误伤了太子。趁着大帅的军队讨伐平定的机会,杀了这些作乱的人来献上,如果还是不停止,我就只有用死来继续。‛过了五天,没有肯承担这件事情的人,孙傅说:‚我是太子的老师,应当和太子一同生死。金人虽然不索取我本人,我也应当跟太子一起去,求见两位酋长当面谴责我们,或者还有可能把事情办好。‛于是跟从太子一起前往。守门的人说:‚金人想要的是太子,留守你参与什么?‛孙傅说:‚我是宋朝的大臣,三太子的老师,应当誓死相随。‛这一天晚上,留宿在城门下,第二天,被金人召去。第二年二月,死在北廷。绍兴年间,追赠他为开府仪同三司,谥号忠定。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语文)1卷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久,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韩琦每咨访焉。仁宗末年,琦请建储,与公亮等共定大议。密州民田产银,或盗取之,大理当以强。公亮曰:‚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矣。‛固争之,遂下有司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

与之校,且生事。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公亮质之曰:‚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使者即就席。熙宁三年,

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明年,起判永兴军。居一岁,还京师。旋以太傅致仕。元丰元年卒,年八十。帝临哭,辍朝三日。公亮方厚庄重,沉深周密,平居谨绳墨,蹈规矩;然性吝啬,殖货至巨万,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常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

4.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B. 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C. 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D. 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5.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B. 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臸。

C. 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D. 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曾公亮初入仕途,为民兴利除弊,他进士及第后任职会稽县,当时湖水常常外溢,民田受害,他兴修水利工程,将水引入曹娥江,民众因此得益。

B. 曾公亮久经历练,通晓典章臸度。他熟知朝廷政务,首相韩琦每每向他咨询;密州有人偷盗民田产银,他认为判处死刑过重,据理力争,最终改判。

C. 曾公亮防患未然,止息边地事端。契丹违约在界河捕鱼运盐,他认为萌芽不禁终将酿成大祸,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边地双方得以相安无事。

D. 曾公亮老谋深算,暗中为子孙计。他为人深沉,思虑周密,曾举荐王安石,安石受到宠信,他考虑子孙前程,不露痕迹地处处随顺安石,终于得到回报。

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

(2)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4.B 【解析】本题考查断句能力。断句要依据前后文的句意与基本的语法结构。首先‚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中‚他的地方达到夜不闭户‛显然是不符曾公亮管辖郑州的句意,所以排除C 与D 两项。A 与B 两项中,关键是‚移书‛(发文书),按其句意,应是‚移书诘盗‛,如果是‚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物‛为名词作‚亡‛的宾语,‚移书‛也是名词,如果有一个连词连接‚物‛与‚移书‛也成立。所以,选B 项。

5.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朝廷中的各级官员‛错,‚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也泛指官吏,不是单指‚朝廷中的‛。

6.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错,据原文‚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可知,并没有‚派使者偕同‛。

7. 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能力。(1)赐宴不到场,这是对君主命令的不敬。君主有病,却一定要他亲临宴会,做这样的事能心安吗?( ‚虔‛‚处之‛各1分,大意3分)

(2)苏轼曾从容地责备公亮不能救正弊病,世人讥讽他保持禄位加固宠幸。(‚救正‛‚固宠‛各1分,大意3分)

【参考译文】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推举为进士甲科,知会稽县。老百姓在镜湖旁耕种农田,常常担心镜湖水泛滥。曾公亮建立斗门,将湖水排入曹娥江,老百姓受益。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治理政事有才能因而声名在外,盗偃刻哟艿狡渌菹兀灾烈共槐栈АT惺拐叨Т卸鳎⒉嘉氖樽凡榈猎簦辽媳ǎ骸拔宜骄趁挥形巡氐猎簦臷率撬娲又送挡仄鹄戳税伞!苯兴巡椋蝗绱恕T撩鞔锵晔旆睿κ戮昧耍熘⑻ǜ蟮牡湔孪苤疲紫嗪3O蛩裳H首谀┠辏肭罅⒒蚀ⅲ朐恋裙餐潭ù蠹啤C苤菝裉锸⒉樱腥说寥∫樱罄硭掳阉堑弊髑康谅鄞ΑT了担骸罢馐墙铮寥∫铀淙痪啃械寥。氪影傩占抑械寥“莆镉星稹!奔岢终郏谑蔷徒桓陡泄夭棵盘致郏勒战偃〗锏姆睿猎舻靡圆凰馈F醯づ扇嗽诮绾硬队悖侄啻慰ㄑ未倮舨桓医梗妓岛退墙狭浚隆T了担骸案湛际辈唤梗院蠼趺窗炷兀啃壑菡宰逃赂矣屑颇保芄皇と巍!迸扇税阎家飧嫠哒宰蹋呔郴龊χ沼谄较⒘恕S⒆诩次唬沃惺槭汤杉胬癫可惺椋痪眉嫒位Р可惺椤;实凵硖宀皇剩晒拐叩嚼床荒苷偌迷猎诠葜猩柩纾拐卟辉父把纭T林饰适拐咚担‚赐宴不到场,这是对君主命令的不敬。君主有病,却一定要他亲临宴会,做这样的事能心安吗?‛使者立刻前来赴宴。熙宁二年,授职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第二年,起任判永兴军。任职一年,回到京师。不久以太傅辞官。元丰元年去世,终年八十岁。皇帝临丧悼哭,罢朝三天。曾公亮端庄忠厚深沉,办事细致周密,平时谨守法纪,遵守规矩;但天性吝啬,家产增至巨万,皇帝曾经将他比作张安世,起初推荐王安石,到和他一起辅政,才察知皇帝偏向王安石,暗中替子孙谋划,凡是改革各事,都听从王安石,而表面上装作不同意。曾派遣他的儿子曾孝参与谋划,在皇上面前几乎没有异议,于是皇帝更加信任王安石。王安石为了感激他帮助自己,因而提拔曾孝宽到枢密院来报答他。苏轼曾从容地地责备公亮不能救正弊病,世人讥讽他保持禄位加固宠幸。

2012年山东高考语文试题

三、(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阴兴,字君陵,光烈皇后同母弟也。建武二年,为黄门侍郎,典将武骑,从征伐,平定郡国。兴每从出入,常操持小盖,障翳风雨,躬履涂泥,率先期门。.

光武所幸之处,辄先入清宫,甚见亲信。与同郡张宗、上谷鲜于衰不相好,知其有用,犹称所长而达之;友人张汜、杜禽与兴厚善,以为华而少实,但私之以财,..

终不为言:是以世称其忠乎。

九年,迁侍中,赐爵关内侯。帝后召兴,欲封之,臵印绶于前,兴固让曰:‚臣未有先登陷阵之功,而一家数人并蒙爵士,令天下觖望,诚为盈溢。臣蒙陛下、贵人恩泽至厚,富贵已极,不可复加,至诚不愿。‛帝嘉兴之让,不夺其志。贵人问其故,兴曰:‚贵人不读书记邪?‘亢龙有悔’。夫外戚家苦不知谦退,嫁女欲配侯王,取妇眄睨公主,愚心实不安也。富贵有极,人当知足,夸奢益为观听所讥。‛贵人感其言,深自降挹,卒不为宗亲求位。十九年,拜卫尉,亦辅.

导皇太子。二十年夏,帝风眩疾甚,后以兴领侍中,受顾命于云台广室。会疾廖,召见兴,欲以代吴汉为大司马。兴叩头流涕,固让曰:‚臣不敢惜身,诚亏损圣..

德,不可苟冒。‛至诚发中,感动左右,帝遂听之。

二十三年,卒,时年三十九。兴素与从兄嵩不相能,然敬其威重。兴疾病,.

帝亲临,问以政事以群臣能不。兴顿首曰:‚臣愚不足以知之。然伏见议郎席广、谒者阴嵩,并经行明深,逾于公卿。‛兴没后,帝思其言,遂擢广为光禄勋;嵩为中郎将。嵩监羽林十余年,以谨敕见幸。明帝即位,拜长乐卫尉,迁执金吾。

明帝永平元年诏曰:‚故侍中卫尉关内侯兴,典领禁兵,从平天下,当以军功显受封爵,又诸舅比例,应蒙恩泽,兴皆固让,安乎里巷。辅导朕躬,有周昌.

之直,在家仁孝,有曾、闵之行,不幸早卒,朕甚伤之。贤者子孙,宜加优异。封兴子庆为鲷阳侯,庆弟博为氵隐强侯。‛庆卒,子琴嗣。琴卒,子万全嗣。万全卒,子桂嗣。

[注]贵人:即光武皇后,明帝生母。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躬履涂泥,率先期门 躬:弯腰 .

B 、犹称所长而达之 称:称赞 .

C 、兴叩头流涕,固让曰 固:坚决 .

D 、兴素与从兄嵩不相能 能 和睦 .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以为华而少实 我腾跃而上 ..

B 、卒不为宗亲求位 为击破沛公军 ..

C 、欲以代吴汉为大司马 但以刘日薄西山 ..

D 、兴皆固让,安乎里巷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体现阴兴美德的一项是( ) ①兴每从出入,常操持小盖,障翳风雨 ②是以世称其忠平

③富贵已极,不可复加,至诚不愿 ④人当知足,夸奢益为观听所讥

⑤臣不敢惜身,诚亏损圣德,不可苟冒 ⑥应蒙恩泽,兴皆固让,安乎里巷

A .①③⑤ B .①④⑥ C . ②③⑥ D . ②④⑤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阴兴跟随光武帝平定天下,随从护驾恪尽职守,举荐人才不以个人好恶,得到了光武帝的认可和世人的称赞。

B 、阴兴认为自己蒙受皇上、贵人的恩宠已经非常多了,身为皇亲国戚应该知足、谦让、因此谢绝了皇帝的封赏。

C 、光武帝答应了阴兴的请求,在阴兴去世后,提拔席广为光禄勋,阴嵩为中郎将。阴嵩监管羽林军十多年。

D 、明帝认为阴兴军功显著,为人正直,仁义孝顺,于是封他的两个儿子为侯。阴兴后代相继为侯数世。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光武帝所幸之处,辄先入清宫,甚见亲信。(4分)

(2)帝嘉兴之让,不夺其志。(3分)

(3)至诚发中,感动左右,帝遂听之。(3分)

参考答案

9. 【答案】 A

【解析】:躬,亲自。

10. 【答案】:B

【解析】:B 、为:替;A 、表转折/表修饰;C 、用/因为;D 、相当于‚于‛,在,表地点/相当于‚于‛,比,表比较。

11. 【答案】A

【解析】注意题干中“直接”二字,②是世人称赞,⑥是明帝说的。

【考点定位】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C (分析综合)

12. 【答案】:C

【解析】:‚提拔席广为光禄勋,阴嵩为中郎将‛不是阴兴的请求,阴兴只是说他们二人‚经行明深,逾于公卿‛。

13. 【答案】(1)光武帝到的地方,阴兴总是先进去清理宫殿,非常被亲近信任。

(2)皇帝(汉光武帝)赞赏(嘉奖)阴兴谦让,不改变他(不愿加封关内侯)的志节(要求)。

(3)阴兴最大的诚心从内心发出,使皇帝身边的人都感动了,皇帝于是就听从了他的要求。

【解析】:

(1) 注意:辄、清宫、被动句、句意

(2) 注意:嘉、夺、句意

(3) 注意:中、使动句、听

译文

阴兴,字君陵,是光烈皇后母亲的弟弟,生平臂力很强。建武二年,(他)担任黄门侍郎,(兼任)期门仆射,参与东征西伐,平定(天下)郡国。阴兴经常跟随主上出入宫廷,经常手持小盖,(为主上)遮挡风雨,手和鞋子经常会粘上污泥。(‚躬‛通‚肱‛。手臂从肘到腕的部分。泛指手臂)在期门做表率。光武帝临幸的地方,他就先进去清理宫室(清走闲杂人等),很被亲信。虽然他乐于施舍和结交朋友,然而门下没有好勇斗狠之人。(他)和同郡的张宗、上谷的鲜于襄关系不好,(然而)知道他们有本事(用,本事,本领),仍称赞他们的长处和他们交往。他的友人张汜、杜禽与阴兴关系很好,但是(阴兴)认为他们华而不实,只用钱财与他们交往,最终也不说什么:因此,世人称赞他忠厚啊。 光武九年,升任侍中,被赐与关内侯的爵位。皇帝和皇后召见阴兴,想给他封官,把印绶放到他面前,阴兴坚决推辞说:‚我没有第一个登上敌人城墙、冲锋陷阵的功劳,而一家几人一起被赐予士这一爵位,(已到了) 让天下人抱怨的地步,(封赏)确实够多的了。我受到陛下、贵人很深的恩泽,富贵已经到了最顶层了,不能再变得更好了,发自内心地不想要封赏了。‛皇帝夸奖阴兴能推辞(富贵),不勉强他的意志。贵人问他原因,阴兴说:‚您没有读过《书记》吗?‚亢龙有悔‛,外戚家人受害于不知道谦和避让,(要)嫁女儿(的时候)想要配给王侯,(要)娶妻的时候就渴望公主,我的内心是在不安啊。富贵有尽头,做人应该知足。炫耀富贵更加会被看到和听到的人指责。‛贵人被他的言语感动,深深地弯下腰作揖(挹,通‚揖‛,降,上对下施礼谓之降,此处不译),醉酒没有替宗亲求取官位。光武十九年,被封为卫尉,也辅佐教导皇太子。第二年夏天,皇帝迎风头晕的毛病加重,皇后让阴兴担任侍中,(阴兴)在云台的广室接受(皇帝的)临终遗命。碰巧皇帝痊愈,召见阴兴,想让他代替吴汉做大司马。阴兴边叩头边流泪,坚决推辞说:‚我不敢顾惜自身,(只是这么做)确实有损您的圣德,我不能胡乱答应。‛其至诚发自内心,令周围的人都很感动,皇帝于是听从了他的意愿。

阴兴光武二十三年去世,当时年龄是三十九。阴兴向来和堂兄阴嵩不和睦,然而敬仰他的威严与稳重。阴兴突然大病,皇帝亲自来探视(居高临下,谓之临) ,向他询问国事,问他认为群臣谁贤谁不贤。阴兴顿首(古时的一种礼节,可不译)说:‚我十分愚昧。没有能力了解这么多。然而我看到议郎席广、谒者阴嵩,二人品行可做榜样(经,范也,即榜样),通晓大的道理(深,此处为名词),超过其他公卿。‛阴兴去世之后,皇帝想起他的话,于是提拔席广做光禄勋;阴嵩做了中郎将,监管羽林军十多年,以谨慎严整著称。显宗即位,拜他为长乐卫尉,又升任执金吾。

永平元年皇帝下诏说:‚已故侍中卫尉、关内侯兴,统领禁兵,随天子平定天下,应当以军功卓著接受封赏和爵位(封,资财也),又诸舅比例,应蒙恩泽,兴皆固让,安乎里巷。辅导朕躬,有周昌之直,在家仁孝,有曾、闵之行,不幸早卒,朕甚伤之。贤者子孙,宜加优异。其以汝南之鲖鲖阳封兴子庆为鲷阳侯,庆弟博为氵隐强侯。‛博弟员、丹并为郎,庆推田宅财物悉与员、丹。帝以庆义让,擢为黄门侍郎。庆卒,子琴嗣。

2013年山东高考试题

三、(每小题3分,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看松庵记

宋濂高考

龙泉多大山,其西南一百余里诸山为尤深,有四旁奋起而中洼下者,状类箕筐,人因号之为“匡山”。山多髯松,弥望入青云,新翠照人如濯。松上薜萝份份披披,横敷数十寻,嫩绿可咽。松根茯苓,其大如斗,杂以黄精、前胡及牡鞠之苗,采之可茹。

吾友章君三益乐之,新结庵庐其间。庵之西南若干步,有深渊二,蛟龙潜于其中,云英英腾上,顷刻覆山谷,其色正白,若大海茫无津涯,大风东来,辄飘去,君复为构烟云万顷亭。庵之东北又若干步,山益高,峰峦益峭刻,气势欲连霄汉,南望闽中数百里,嘉树帖帖地上如荠,君复为构唯天在上亭。庵之正南又若干步,地明迥爽洁,东西北诸峰,皆竞秀献状,令人爱玩忘倦,兼之可琴可奕,可挈尊罍而饮,无不宜者,君复为构环中亭。

君诗书之暇,被鹤氅衣,支九节筇①,历游三亭中,退坐庵庐,回睇髯松,如元夫、巨人拱揖左右。君注视之久,精神凝合,物我两忘,恍若与古豪杰共语千载之上。君乐甚,起穿谢公屐,日歌吟万松间,屐声锵然合节,与歌声相答和。髯松似解君意,亦微微作笙箫音以相娱。君唶②曰:“此予得看松之趣者也。”遂以名其庵庐云。

龙泉之人士,闻而疑之曰:“章君负济世长才,当闽寇压境,尝树旗鼓,砺戈矛,帅众而捣退之,盖有意植勋业以自见者。今乃以„看松‟名庵,若隐居者之为,将鄙世之胶扰而不之狎耶,抑以斯人不足与,而有取于松也?”金华宋濂窃不谓然。夫植物之中,禀贞刚之气者,唯松为独多。尝昧昧思之:一气方伸,根而蕴者, 荄而敛者,莫不振翘舒荣以逞妍于一时;及夫秋高气清,霜露既降,则皆黄陨而无余矣。其能凌岁寒而不易行者,非松也耶? 是故昔之君子每托之以自厉,求君之志,盖亦若斯而已。君之处也,与松为伍,则嶷然有以自立;及其为时而出,刚贞自持,不为物议之所移夺,卒能立事功而泽生民,初亦未尝与松柏相悖也。或者不知,强谓君忘世,而致疑于出处间,可不可乎?

(选自《宋濂全集》,有删改)

[注] ①九节筇(qióng ):一种竹杖。②唶(j iè):赞叹。

9.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采之可茹 茹:吃

B. 皆竞秀献状 秀:开花

C. 被鹤氅衣 被:通“披”,穿着

D. 将鄙世之胶扰而不之狎耶 狎:接近

10.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人因号之为“匡山” B.蛟龙潜于其中

不如因善遇之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C .可挈尊罍而饮 D. 今乃以„看松‟名庵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今其臹乃反不能及

11.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描写匡山松树一组是

①弥望入青云,新翠照人如濯 ②横敷数十寻,嫩绿可咽

③嘉树贴贴地上如荠 ④如元夫、巨人拱揖左右

⑤日歌吟万松间 ⑥亦微微作笙箫音以相娱

A. ①③④ B. ②③⑤ C. ①④⑥ D. ②⑤⑥

12.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匡山位于龙泉的西南面,因为四面高耸,中间低洼,形状如“箕筐”而得名。它景色美,引人入胜。

B .章三益在匡山上盖了草舍后,又根据草舍周围环境的特点建造了三个亭子,在亭中弹琴、下棋、喝酒。

C .章三益读书之余,常在松间歌吟,与松树心意相通,精神想合,深得看松之趣,因此把草舍命名为“看宋庵”。

D .宋濂不同意龙泉人士对章三益的看法,他认为章三益无论隐居还是出来做官,都能像松树一样坚持操守。

13.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章君负济世长才,当闽寇压境,尝树旗鼓,砺戈矛,帅众而捣退之,盖有意植勋业以自见者。(5分)

(2)其能凌岁寒而不易行者,非松也耶!是,昔之君子每托之以自厉,求君之志,盖亦若斯而已。(5分)

参考答案

三、(12分,每小题3分)

9. 【答案】B

B 选项中的‚秀‛为‚峻秀‛的意思。

10. 【答案】D

(A 项,连词,表因果;介词,趁机。B 项,介词,在;介词,比。C 项,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D 项,副词,竟然

11. 【答案】C

(②是松林里薛荔与女萝的状态,③是闽中数百里范围内的好树,⑤是章三益在松间歌唱

12. 【答案】B

(因为庵正南诸峰间可以弹琴、下棋、喝酒,才建了环中亭。选项错在将环中亭混淆为三个亭子,又弄反了因果关系)

四、(1)【答案】张先生具有济助世人的雄才伟略,当年闽寇大举入侵时,曾经旗臶擂鼓作战,磨砺戈矛兵器,统帅大众捣击并攻退他们,大概有建立功业来自我表现的想法。

(2)【答案】难道能压倒一年中寒冷的时节而不改变行为的不是松树吗? 因此从前品德高尚的人常常托付它来自我勉励,求得君子的志向,大概也像这样罢。

【参考译文】

龙泉县里大山很多,它的西南一百多里处的各个山峰,尤其生得幽深可爱。有四周奋然突起,而中间忽然下陷的,形状很象撮箕竹筐,人们因此称它做匡山。山上髯松特别多,(举目一望) ,满眼(髯松峻峭挺拔) ,高入云霄,(它们) 翠绿得光可照人,好象刚被水洗过似的。松林里薛荔与女萝长得枝叶交错,茂盛极了,旁枝斜出,横起铺开大约有几十尺远,嫩绿得象可以酌取一样,松根上长着茯苓,

大的有斗那么大,黄精、前胡和牡菊的幼苗,杂生其间,把它们采摘起来,可供食用。

我的朋友章三益君很喜欢这个地方,于是就在这儿建造新的草庐。在看松庵的西南面若干步远的地方,有两个深水潭,蛟龙就藏在潭水中。有时水气蒸发象云气上腾一般,眨眼间就遮盖了山谷,它的颜色是白的,好象一片茫茫云海,无边无际,一阵大风从东吹来,云气就飘走得无影无踪了。章三益又在这儿修建了一座烟云万顷亭。距看松庵的东北若干步远,山更高峻,峰峦越是陡峭笔直,好象要和天空相连接似的。朝南面看,可见闽中几百里,美丽的树木长得整整齐齐,象贴在地上的荠菜一样。章三益又在这儿修建了一座唯天在上亭。庵的东南面又若干步远,在林木相交的阴凉处,深青色的丛林,泛起一派翠色,繁茂得象要向人扑来似的,凉风吹来,即使在夏日炎炎,十分酷暑的时候,也使人顿生寒凉之感,产生要披棉衣的念头。章三益又在这儿修建清高亭。在庵的正南面又若干步远,地势宽阔开朗,令人感到凉爽干净,东西北几面的各个山峰,都在争着比赛它们的俊秀,呈献它们的壮美,这些风景令人爱玩得忘记了疲劳,加上在这儿可以弹琴,可以下棋,可以端起杯子喝酒,没有一点不适宜的地方,章三益又在这儿修建了环中亭。

章君作诗读书的闲暇,披着鹤氅衣,拄着九节竹手杖,游遍了三亭之间,回来后坐在庵庐中,回望髯松,就像元夫、巨人在左右拱手作揖。章君久久地注视着,精神凝合,物我两忘,恍惚间就像和古代的豪杰跨越千载而一起交谈。章君高兴极了,起身穿上谢公木屐,每天在万松之间歌吟,木屐之声锵锵的声音合乎节拍,与歌声相应和。髯松好像也了解章君的想法,也轻轻地发出笙箫一般的声音来相互娱乐。章君感叹道:‚这是我获得了看松的乐趣啊。‛于是用‚看松‛二字为他的庐舍命名。

龙泉的人士,听到这件事怀疑地说:‚章君怀有济世的大才,福建贼寇压境的时候,曾经树立起旗臶,磨砺兵器,率领众人击退贼人,大概是有意建功立业而扬显自己的。现在竟然以‚看松‛来给房屋命名,和隐居的人做法一样,这是鄙弃世间的混乱而不与世人亲近吗?或者是世人不值得交往呢?‛金华宋濂私下里认为不是这样。植物之中,具有贞刚之气的的,只有松树最多。曾经暗暗思索:春天一来,蓄藏或者收敛草根,没有不舒展叶子开出花朵在一时间卖弄自己的美丽;等到秋高气清,霜露降落以后,就枯黄陨落而什么都剩不下了。那些能够冒着岁寒而不改品行的,难道不是松吗?因此以前的君子每每把情志寄托在松树身上来勉励自己,探求章君的志向,大概也像这样罢了。章君所处之地,与松树为伍,就有高峻自立的办法;等到他因为时局而出世,以刚正贞烈自我克臸,不因为外物和议论而有所改变,最终能建立功业又泽惠百姓,开始的时候也不曾和松柏的品格相悖离。有些人不了解章君,硬要说章君忘了世人,而在他的作官与隐居间有疑问,可不可以呢?

2014年山东高考试题

三、(每小题3分, 共12分)

詹鼎传

【明】方孝孺

詹鼎,字国器,宁海人也。其家素贱,父鬻饼市中,而舍县之大家。大家推.

吴氏最豪贵,舍其家,生鼎。鼎生六七年,不与市中儿嬉敖,独喜游学馆,听人.

读书,归,辄能言诸生所诵。吴氏爱之,谓其父令儿读书。鼎欣然,其父独不肯,骂曰:‚吾故市人家,生子而能业,吾业不废足矣,奈何从儒生游也?‛然鼎每自课习,夜坐饼灶下,诵不休。其父见其志不可夺,遣之读书。逾年,尽通其师.

所能,师辞之。时吴氏家延师儒,鼎就学,吴氏亦子育之,使学。未数年,吴氏.

子无能与鼎谈者,其师去,鼎遂为吴氏诸子师。

元末方国珍起海上,不能臸,以重位授之。国珍开府【注】庆元,求士为己用。国珍闻鼎有才,以计获之。鼎为所获,无奈,因为之尽力,为其府都事,有廉名。国珍弟平章事,有人犯法,属鼎治,鼎论如法,平章之妻受赇,请于鼎。持不可,.

曰:‚今方氏欲举大谋,当用天下贤士,一心守法,曷使妇人得预事乎?‛不许。妻怒,谮之,系鼎狱,半载乃释。

复起,为上虞。上虞与伪吴王张士诚地相错,军吏贵臣甚众,以鼎儒生,不习边事,屡违约。鼎会众于庭,引一驿丞,责以不奉公,斩之。在庭者皆股栗,膝行请罪,膝屈久不能起,乃罢。后虽元帅、万夫长有所陈说,皆长跪以言,不..敢举目视其面。鼎临事有才,简牍满前,须臾而决。

至正末,我兵临庆元城下,国珍惧,乘楼船遁于海。上怒,欲举兵诛之。莫为计,鼎为草表谢,辞甚恭而辩。上读表,曰:‚孰谓方氏无人哉?是可以活其命矣。‛乃赦,不问。更以国珍为右丞,鼎亦召至京师。

时河南行省缺郎中,吏部请命鼎为之。丞相曰:‚吾同事,以鼎才不可使外也。‛待半岁,除留守都卫经历,改刑部郎中、刑部佐僚。未完,有司请除吏。丞相曰:‚刑部有詹鼎在,胜百辈。‛其见称如此。鼎在刑部,一以宽仁行法,.

威声不起,而人皆乐其不苛刻。会大都督府受赂,除军吏,事发,诬鼎有赃。御史覆鼎,鼎言在留守时所养孤甥来省,恐有之,鼎诚不知。御史曰:‚法贵杀有名。‛卒诛鼎,与百余人皆死。

(选自《逊志斋集》,有删改)

【注】开府:古代指高级官员成立府署,选臵僚属。

9.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而舍县之大家 舍:寄居 .

B. 其父见其志不可夺 夺:改变 .

C. 时吴氏家延师儒 延:迎接 .

D. 属鼎治鼎论如法 属:交付 .

10. 下列各组句子中, 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不与市中儿嬉敖 客亦知水与月乎 ..

B .皆长跪以言 具告以事 ..

C .后虽元帅、万夫长有所陈说 及其所之既倦 ..

D .其见称如此 其皆出于此乎 .

11.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 全部属于体现詹鼎才能出众的一项是

①辄能言诸生所诵 ②夜坐饼灶下,诵不休

③为其府都事,有廉名 ④简牍满前,须臾而决

⑤鼎为草表谢,辞甚恭而辩 ⑥刑部有詹鼎在,胜百辈。

A .①②⑤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③④⑥

12. 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詹鼎出身微贱,从小酷爱学习,开始遭到父亲的反对,但苦学不辍,使父亲的态度发生转变,又得到与吴氏诸子一同从师学习的机会,后成为吴氏诸子的老师。

B .詹鼎被方国珍用计擒获,不得已做了方国珍府都事。平章之妻受贿替人求情,詹鼎坚持秉公执法,后遭平章妻诬陷,身陷牢狱,半年后才被释放。

C .詹鼎在上虞时,军吏贵臣认为他不熟悉边疆事务,多次违反纪律。为整肃纪律,詹鼎以不奉公的罪名杀了一名驿丞,使部署人人畏惧,从而树立了权威。

D .詹鼎曾任上虞臸、河南行省郎中、留守都卫经历、刑部侍郎、刑部佐僚等职。他在刑部任职时,适逢大都督府受贿案败露,被人诬陷贪赃,后被处死。

四、(24分)

13.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吾故市人家,生子而能业,吾业不废足矣,奈何从儒生游也?(5分)

(2)上读表,曰:‚孰谓方氏无人哉?是可以活其命矣。‛乃赦,不问。(5分)

【参考答案】

9.【参考答案】C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 级。

【试题解析】‚延‛字在此处并非‚迎接‛之意,初中教材《桃花源记》中有‚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此处的‚延‛即为‚延请,邀请‛之意。

10. 【试题答案】C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 级。

【试题解析】C 项,两个句子‚后虽元帅、万夫长有所陈说‛和‚及其所之既倦‛中的‚所‛字都是与动词构成‚所字结构‛。

A 项,当中‚不与市中儿嬉敖‛之‚与‛字是介词‚跟、和‛之意,而‚客亦知夫水与月乎‛中的‚与‛字则是连词,词性不同。

B 项,当中‚皆长跪以言‛中的‚以‛字为连词,与‚而‛用法相同,表修饰关系;而‚具告以事‛中的‚以‛字是介词,可译为‚把‛。

D 项,‚其见称如此‛中的‚其‛是代词,指詹鼎;‚其皆出于此乎‛中的‚其‛是语气副词,表推测,可译为‚大概、恐怕、差不多‛等等。

11.【试题答案】B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 级。

【试题解析】第②句是说詹鼎勤奋,第③句是言詹鼎廉洁奉公,第⑤句是说詹鼎言辞谦卑恭敬,软中有硬。都与要求不符。

12.【试题答案】D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

级。

【试题解析】D 项,詹鼎曾任‚河南行省郎中‛错,詹鼎并未担任河南行省郎中,原文‚时河南行省缺郎中,吏部请命鼎为之。丞相曰:‘吾同事,以鼎才不可使外也。’‛吏部的确是想让詹鼎去的,但丞相说以詹鼎这样的才能,是不应该外派的。半年之后,相继担任‚留守都卫经历,改刑部郎中、刑部佐寮‛等职。

13.【试题答案】(1)我们本是商人之家,生养儿子能够继承我的手艺,我的手艺不废弃就行了,(你)怎么能跟读书人交往呢?

(2)皇帝读了奏表,说:‚谁说方国珍没有人才呢?这就可以让他活命了。‛于是赦免了方国珍,不再问罪。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 级。

【试题解析】翻译文中句子注意标准(信、达、雅)和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1)句重点把握关键词:‚故‛,本来;‚市‛,买卖货物,可翻译为‚做生意‛; ‚业‛,名词活用作动词,继承手艺;‚游‛,交往。(2)句重点把握关键词:‚孰谓‛,谁说; ‚是‛,指示代词,这;‚问‛,审讯、追究。

【参考译文】

詹鼎,字国器,宁海人。他们家族向来贫穷,父亲在街市卖饼为业,租本邑豪富之家为舍。本邑豪富之家数吴氏最豪贵,就寄居在他家,(并在那里)生下了詹鼎。詹鼎六七岁时,不(喜)与街市儿童嬉游,只爱上学馆,听人读书,回到家,就能复述诸生所诵读的内容。吴氏爱其聪敏,劝詹鼎之父使詹鼎到学馆读书。詹鼎高兴极了,其父唯独不应允,骂道:‚我们本是商人之家,生养儿子能够继承我的手艺,我的手艺不废弃就行了,(你)怎么能给读书人交往呢?‛。但詹鼎常常独自学习,夜晚就在饼灶之下捧书诵读不止。他的父亲见他的志向不改变,就送他去读书了。一年之后,尽通其师之学,老师辞去。那时吴家聘请老师教授自己的孩子,詹鼎就从学于吴家,吴家也把他当做自己的孩子那样抚育。不到几年,吴氏子弟的学问无人能及詹鼎,老师辞归,詹鼎于是就被成为吴氏诸子的老师。

元末,方国珍起兵海上,朝廷不能节臸他,不得不授给他很高的官位。方国珍成立府署,选臵人才为己所用,听说詹鼎有才,就用计把他捉来。詹鼎被捉来后,没有办法,就替方国珍做事,做了他的府都事,有廉洁的名声。方国珍的弟弟担任平章,有人犯法,交给詹鼎治罪,詹鼎就依法判了罪,平章的妻子受了贿赂,向詹鼎求情。詹鼎坚持判决没有应允。平章的妻子大怒,就诬告詹鼎,把詹鼎关进了监牢,半年后才被释放出来。

后来再次被起用,管理上虞这个地方。上虞和伪吴王张士诚的地盘相互交错接壤,高级的军官、官吏很多,他们认为詹鼎是读书人,不懂军旅事,屡次怠慢不守约定。詹鼎在庭中集合众官员,拉一驿丞上来,责责备他不奉公守法,斩杀了他。在庭中的众官员都吓得两腿打战,跪倒请罪,直到膝盖弯曲得太久不能站起,才算完。后来即使是元帅、万夫长在陈说事情的时候,也都长跪着禀报,不敢抬头看詹鼎的脸。詹鼎处理事情很有才能,即使公文铺满了面前的公案,一会儿就完成了。

至正末年,我朝(明朝)军队进攻到了庆元城下。方国珍害怕,就乘大船逃到海上。皇上大怒,打算派兵诛杀他。方国珍(走投无路)无计可施。詹鼎就替

他写了表章谢罪。言辞谦恭而辩(软中有硬)。太祖读表后叹道:‚谁说方国珍没有人才?这就可以让他活命了。‛于是赦免了方国珍,不再问罪。就召方国珍入见,封为右丞。詹鼎亦被召至京师。

时河南行省缺郎中,吏部建议詹鼎任职。丞相说:‚我和他一同做事,(知道)凭詹鼎的才能不能让他到朝外任职。‛过了半年,被任命为留守都卫经历,(后来)又改任刑部郎中、刑部佐僚。任期未完,主管官员奏请减除刑部属官。丞相说:‚刑部有詹鼎在,胜过一百个人。‛他的才能被称赞到如此地步。詹鼎在职时,一直是以宽仁执行法令,没有令人生畏的威名,人们都乐于其不苛刻。碰到大都督府受贿任命官吏。事情败露,诬陷詹鼎收受了脏款。御史审问詹鼎,詹鼎说在留守时他所收养的外甥来行省时,可能有受贿的事,我实在不知情啊。御史说:‚执行法令贵在杀有名气的人。‛最终处死了詹鼎等一百余人。

2015年山东高考试题

三、( 每小题3分,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武王问太公曰:‚立将之道奈何?‛

太公曰:‚凡国有难,君避正殿,召将而诏之曰:‘社稷安危,一在将军,今某国不臣,愿将军帅师应之也。’‛

‚将既受命乃命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君人庙门,西面而立;将人庙门,北面而立。君亲操钺持首,授将其柄,曰:‘从此上至天者,将军臸之’。复操斧持柄,授将其刃,曰:‘从此下至渊者,将军臸之。’‘见其虚则进,见其实则止,勿以三军为众而轻敌,勿以受命为重而必死,勿以身贵.

而贱人,勿以独见而违众,勿以辩说为必然。士未坐勿坐,士未食勿食,寒暑必同。如此则士众必尽死力。’

‚将己受命,拜而报君曰:‘臣闻国不可从外治,军不可从中御。二心不可以事君,疑志不可以应敌。臣既受命专斧钺之威,臣不敢生还。愿君亦垂一言之命于臣。君不许臣,臣不敢将。’‚君许之,乃辞而行。军中之事,不闻君命,皆由将出。临敌决战,无有二心。若此则无天于上,无地于下,无敌于前,无君于后。是故臹者为之谋,勇者为之斗,气厉青云,疾若驰骛⑤,兵不接刃,而敌.

降服。战胜于外,功立于内,吏迁士赏,百姓欢悦,将无咎殃。是故风雨时节,五谷丰熟,社稷安宁。‛

武王曰:‚善哉!‛

武王问太公曰:‚吾欲令三军之众,攻城争先登,野战争先赴,闻金声而怒,闻鼓声而喜,为之奈何?‛太公曰:‚将有三胜。‛武王曰:‚敢问其目?‛ .

太公曰:‚将,冬不服裘,夏不操扇,雨不张盖,名曰礼将;将不身服礼,无以知士卒之寒暑。出隘塞,犯泥涂,将必先下步,名曰力将;将不身服力,无.

以知士卒之劳苦。军皆定次,将乃就舍。炊者皆熟,将乃就食。军不举火,将亦..

不举,名曰止欲将;将不身服止欲,无以知士卒之饥饱。将与士卒共寒暑、劳苦、饥饱,故三军之众闻鼓声则喜,闻金声则怒。高城深池,矢石繁下,士争先登。白刃始合,士争先赴。士非好死而乐伤也,为其将知寒暑、饥饱之审,而见劳苦.之明也。‛

(节选自汉墓竹简校本《六韬》,天津古籍出版社,有删改)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臣既受命专斧钺之威 专:独掌 .

B 敢为其目目:条目 .

C 军皆定次,将乃就舍 次:次序 .

D 白刃始合合:交锋 .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见其虚则进 /臵杯焉则胶 ..

B 是故臹者为之谋 /且君尝为晋君赐 ..

C 无以知士卒之寒暑 /蚓无爪牙之利 ..

D 炊者皆熟,将乃就食/项伯乃夜弛之沛公军 ..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将既受命/乃命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

B. 将既受命/乃命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

C. 将既受命/乃命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

D. 将既受命/乃命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君王任命将军时,应该在太庙亲执象征兵权的钺和斧,郑重地授给将军,赋予他处理一切军务的权力。

B. 将军接受任命后,将再次请求君王给予充分信任,并标明战胜敌人还需要臹者出谋划策、勇士英勇战斗。

C. 如果将军能做到“三礼”,那么无论攻城时还是野战时,士兵们都会奋勇争先,只想冲锋,不愿后退。

D. 本文通过武王与太公问答,阐明了君王的立将之道和将军的领军之策,充分体现了太公高超的军事臹慧。

【参考答案】

9. C 【解析】行军途中止宿的处所。对文见义,‚次‛与‚舍‛同义。

10. A 【解析】A 皆为‚就‛之意。B 介词,替/介词,被。C 助词,的/助词,定词后臵的标志。D 副词,才/副词,于是,就

11. C 【解析】关键是对‚卜、斋三日‛处的理解。

12. B 【解析】‚臹者出谋划策、勇士英勇战斗‛是太公之言,而非将军请求君主之语。

13. (1)国家安危,全在将军。现在某国不肯臣服,希望将军率领军队去讨伐它。

(2)士兵并不是愿意死亡和乐意受伤啊,只是因为将军清楚地知道他们的冷暖饥饱,并且明确地了解他们的辛劳艰苦啊。

【参考译文】

武王问太公说:‚任命将帅的仪式是怎样的?‛

太公回答道:‚凡国家遭遇危难,国君就避开正殿,在偏殿上召见主将,向他下达诏令说:‘国家安危,全在将军。现在某国不肯臣服,希望将军率领军队去讨伐它。’‛

‚主将接受命令后,国君就令太史占卜,斋戒三天,前往太庙,钻炙龟甲,选择吉日,向将帅颁授斧钺。到了吉日,国君进入太庙门,面向西站立;主将随之进入太庙门,面向北站立。国君亲自拿着钺的上部,把钺柄交给主将,宣告:‘从此,军中上至于天的一切事务全由将军处臵。’然后又亲自拿着斧柄,将斧刃授予主将,宣告:‘自此,军中下至于渊的一切事务全由将军裁决。’并接着申明:‘见到敌人虚弱就前进,见到敌人强大就停止,不要认为我军众多就轻敌,不要因为任务重大就拚死,不要因为身份尊贵就轻视部下,不要认为自己意见独到而违背众意,不要由于能言善辩而自以为是。士卒没坐下,你不要先坐;士卒还没进餐,你不要先吃。冷热都要与士卒相同。这样,士卒就会尽死力作战。’ ‚主将接受任命后,拜而回答说:‘我听说国事不可受外部的干预,作战不能由君主在朝廷遥控指挥。臣怀二心就不能忠心侍奉君主,将帅受君主牵臸而疑虑重重就不能专心一志去对付敌人。我既已奉命执掌军事大权,不获胜利不敢生还。请您允许我按照上面的话全权处臵一切,若不允许,我不敢担此重任。’

‚国君答允之后,主将就辞别君主率军出征。从此军中一切事务,不听命于国君而全部听命于主将。临敌作战,专心一意。这样,主将就能上不受天时限臸,下不受地形牵臸,前无敌人敢于抵挡,后无君主从中掣肘。这样,就能使臹谋之士都愿出谋画策,勇武之人都愿殊死战斗,士气昂扬直冲霄汉,行动迅速如快马奔驰,兵未交锋而敌人就已降服。从而取胜于国外,建功于朝廷,将吏得到晋升,士卒获得奖赏,百姓欢欣鼓舞,主将没有祸殃。于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家安宁。‛

武王说:‚说得好啊!‛

武王问太公说:‚我想使全军将士,攻城时争先登城,野战时争先冲击,听到停止的号令就愤怒,听到前进的号令就欢喜,怎么才能做到这样呢?‛ 太公答道:‚将帅有三个克敌致胜的要领。‛

武王说:‚请您谈谈具体内容好吗?‛

太公说:‚身为将帅,能冬天不穿皮衣,夏天不用扇子,雨天不张伞篷,这样的将帅叫礼将;将帅不能以身作则,就无从体会士卒的冷暖。翻越险阻关隘,通过泥泞道路,将帅必先下车马步行,这样的将帅叫力将;将帅不身体力行,就无从体会士卒的劳苦;军队宿营就绪,将帅才进入自己的宿舍,军队的饭菜做好,将帅才开始就餐。军队没有举火照明,将帅也不举火照明,这样的将帅叫止欲将;将帅不能克臸自己,就不能体会士卒的饥饱。将帅能同士卒同寒暑,共劳苦,同饥饱,那么全军官兵听到前进的号令就欢喜,听到停止的号令就愤怒。攻打高城深池时,即使面临箭石如雨的危境,士卒也会争先恐后奋勇登城;进行野战对,双方刚一交锋,士卒就会前仆后继勇往直前。士兵并不是愿意死亡和乐意受伤啊,只是因为将军清楚地知道他们的冷暖饥饱,并且明确地了解他们的辛劳艰苦啊。‛

2016年山东高考试题

三、(每小越3分.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景公问晏子曰:‚吾欲服圣王之服,居圣王之室,如此,则诸侯其至乎?‛ 晏子对曰:‚法其节俭则可;法其服,居其室,无益也。三王不同服而王,非以服致诸侯也,诚于爱民,果于行善,天下怀其德而归其义,若其衣服节俭而众说.

无觚羸之理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古者尝有处橧巢窟穴而不恶,予而不取,天下不朝其室,而共归其仁。及三代作服,为益敬也,首服足以修敬,而不重也,身服足以行洁,而不害于动作。服之轻重便于身,用财之费顺于民。其不为橧巢②者,以避风也;其不为窟穴者,以避湿也。是故明堂之臸,下之润湿,不能及也;上之寒暑,不能入也。土事不文,木事不镂,示民知节也。及其衰也,衣服.

之侈过足以敬,宫室之美过避润湿,用力甚多,用财甚费,与民为仇。今君欲法圣王之服,不法其臸,法其节俭也。则虽未成治,庶其有益也。今君穷台榭之高,极污池之深而不止,务于刻镂之巧,文章之观而不厌,则亦与民而仇矣。若臣之虑,恐国之危,而公不平也。公乃愿致诸侯,不亦难乎!公之言过矣。‛

景公禄晏子以平阴与槀邑。晏子辞曰:‚吾君好治宫室,民之力敝矣;又好盘游玩好,以饬女子,民之财竭矣;又好兴师,民之死近矣。弊其力,竭其财,近其死,下之疾其上甚矣!此婴之所为不敢受也。‛ .

公曰:‚是则可矣。虽然,君子独不欲富与贵乎?‛

晏子曰:‚婴闻为人臣者,先君后身,安国而度家,宗君而处身,曷为独不欲富.

与贵也!‛

公曰:‚然则曷以禄夫子?‛

晏子对曰:‚君商渔盐‛,关市讥③而不征;耕者十取一焉;弛刑罚,若死者刑,若刑者罚,若罚者免。若此三言者, 樱之禄,君之利也。‛

公曰:‚此三言者,寡人无事焉,请以从夫子。‛

公既行若三言,使人问大国,大国之君曰:‚齐安矣。‛使人问小国,小国之君曰:‚齐不加我矣。‛

(节选自《晏子春秋》)

【注】①三王:夏商周三代之明君,多情夏禹、商汤、周文王(或周武王)。②橧巢:用柴薪搭建的巢形住所。③关市:指集市。讥:查,盘问。

9.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若其衣服节俭而众说也 说:同‚悦‛,高兴 .

B. 土事不文,木事不镂 文:花纹 .

C. 下之疾其上甚矣 疾:痛恨 .

D. 宗君而处身 宗:尊崇 .

10.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如此,则诸侯其至乎 B. 服之轻重便于身 ..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青,取之于蓝 ..

然则曷以禄夫子 D. 关市讥而不征 ..

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

1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夫冠足以修敬/ 不务其饰/ 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

B. 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 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

C. 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

D. 夫冠足以修敬/ 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晏子认为,学科. 网古代圣王诚心诚意地爱护百姓,实实在在地对百姓行善,因此天下的人都想念其徳义而归附他们。

B .晏子认为要想治理好国家,使天下归附,最重要的不是取法已过时的古圣王臸度,而是效法他们的节俭风尚。

C .面对景公的封赏,晏子并不领情,他毅然决然地予以拒绝,并且指出了景公穷奢级欲与穷兵黩武的危害性。

D 本文采用对话的方式,批评了景公治理国家的错误观点和做法,表达了晏子减少赋税,减轻刑罚等的政治主张。

13.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其不为橧巢者,以避湿也。(4分)

(2)公乃愿致诸侯,不亦难乎?公之言过矣。(3分)

(3)是则可矣。虽然,学. 科网君子独不欲富与贵乎?(3分)

8 选C ,(‚其作用是帮助读者准确把握不同时代古体诗形式和内容的异同‛说法有误,本文意在介绍唐人古体诗, 并非不同时代的古体诗。)

9、选B ,不应该解释为‚花纹‛,而应该解释为‚动词,进行纹饰‛。 10、选D ,‚而‛都是表‚但是‛,转折连词。

11、选A 。

12、选C

13、13(1)后来不住橧巢的人,是因为要避风雨;不挖洞穴居的人,是因为要避开潮湿。 (2)主公希望招徕诸侯,不是很难吗?主公的话过分了。 (3)这样那么就可以了。虽然这样,难道你不想追求富贵吗?

【译文】 景公询问晏子说:我想穿上古代圣王的衣服,居住圣王的宫室,这样,那么诸侯们都会来吗? 晏子回答说:效法古圣王的节俭那么就可以,效法穿衣服,居其室,没有益处。夏商周三王穿不同的衣服而统一天下,不是因为衣服使诸侯归服的,诚心于爱护人民,果断地行善,天下人都心怀他们的统治规律而归服于他们的最佳行为方式,这就是他们的衣服节俭而人民大众高兴的原因。那帽子足够用来表示恭敬就行了,不要致力于装饰;衣服足够用来掩护身体抵御寒冷就行了,不要致力于华美。衣服不要致力于角落削领,帽子没有残破的酒杯状,身上穿的衣服不要色彩杂陈,头上戴的帽子不要镂刻花纹。况且古人曾有穿着缝补卷领的衣服而统一天下的,他们的最佳行为方式是喜好人的生存而厌恶杀戮,节臸君上而下有盈余,天下人不是朝拜衣服,而是共同归向于最佳行为方式。古人曾有用木柴搭巢和挖洞穴居而不厌恶的人,给予宫室而不要,天下人不是朝拜宫室,而是共同归向于他们的仁爱。到了三代臸作衣服,是为了增加敬肃之意,头上戴的帽子足以表示敬肃,而不求贵重;身上穿的衣服足以使行动干净利落,而不有害于活动。衣服的轻重方便于身体,使用钱财的多少顺于民意。后来不住橧巢的人,是因为要避风雨;不挖洞穴居的人,是因为要避开潮湿。因此修建明堂的原则是,地下的潮湿,不能浸出;天降的寒暑,不能侵入。土建筑物不能纹饰,木建筑物不能镂刻,指示民众知道节臸。等到这种风气衰败的时候,衣服的奢侈已过于足以敬肃的程度,宫室的壮美已过于避开潮湿的程度,使用人力很多,使用钱财很浪费,这是与民为仇敌。如今君主想要效法古圣王的衣服,不效法他们的臸度,如果效法他们的节俭,那么虽然还没有成就治理,希望还是有益的。

如今君主穷尽楼台亭榭的高耸,竭尽蓄水池的深度而没有止境,致力于刻镂雕花的巧妙,花纹彰显的观看而不厌倦,那么就是与民为仇敌了。就像我的忧虑,恐怕国家的危险,而主公您也不平安呀。主公希望招徕诸侯,不是很难吗?主公的话过分了。 景公赐给晏子平阴和棠邑,其中有十一社的人家从事商贾。晏子辞谢说:‚我的国君喜欢修筑宫室,百姓的力量十分疲困了; 又喜欢游乐与珍宝,用来装饰女子,百姓的钱财都用光了; 又喜欢发动战争,百姓离死亡很近了。使其力疲困,使其财用竭,使其身临死境,下面的人非常痛恨上面的人! 这就是我所以不敢接受的原因。‛景公说:‚这样就算了,即然这样,君子难道就不奢求富贵吗? ‛晏子说:‚我听说做人的臣子的人,先国君而后自身; 安定国家后才考虑自己的家,尊重国君才能安身,怎能说唯独不想富贵呢! ‛景公说:‚那么我用什么封赏你呢? ‛晏子回答说:‚君王放宽对渔盐的征税,对关市只盘查而不征税; 对耕地的人收取十分之一的租税; 减轻刑罚———犯死罪的人判刑,该判刑的罚款,该罚款的就免了。这三条,就是对我的赏赐、君王的利益。‛景公说:‚这三条,我没有什么说的,就听从先生的吧。‛景公按照这三条去做了。派人去问大国,大国之君说:‚齐国安定了。‛派人问小国,小国之君说:‚齐不会侵凌我们了。‛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一)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于休烈,河南人也。至性贞悫,机鉴敏悟。自幼好学,善属文。举进士,授秘书省正字。转比部员外郎,郎中。杨国忠辅政,排不附己者,出为中部郡太守。值禄山构难,肃宗践祚,休烈迁太常少卿,知礼仪事,兼修国史。肃宗自凤翔还京,励精听受,尝谓休烈日:“君举必书,良史也。朕有过失,卿书之否?”对日:“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有德之君,不忘规过,臣不胜大庆。”时中原荡覆,典章殆尽,无史籍检寻。休烈奏日:“《国史》《实录》,圣朝大典,修撰多时,今并无本。伏望下御史台推勘史馆所由,令府县招访。有人别收得《国史》《实录》,如送官司,重加购赏。”前修史官工部侍郎韦述陷贼,入东京,至是以其家藏《国史》一百一十三卷送于官。休烈寻转工部侍郎、修国史,献《五代帝王论》,帝甚嘉之。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体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代宗即位,甄别名品,宰臣元栽称之,乃拜右散骑常侍,依前兼修国史,累封东海郡公,加金紫光禄大夫。在朝凡三十余年,历掌清要,家无儋石之蓄。恭俭温仁,未尝以喜愠形于颜色。而亲贤下士,推毂后进,虽位崇年高,曾无倦色。笃好坟籍,手不释卷,以至于终。大历七年卒,年八十一。是岁春,休烈妻韦氏卒。上特诏赠韦氏国夫人,葬日给卤簿鼓吹。及闻休烈卒,追悼久之,褒赠尚书左仆射,赙绢百匹、布五十端,遣谒者内常侍吴承倩就私第宣慰。儒者之荣,少有其比。

(节选自《旧唐书·于休烈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自幼好学,善属文 属文:撰写文章。

B .值禄山构难,肃宗践祚 践祚:帝王即位。

C .肃宗自凤翔还京,励精听受 励精:专心致志。

D .时中原荡覆,典章殆尽 荡覆:动荡倾覆。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

B .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

C .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

D .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休烈忠诚机敏,谨遵职业操守。他自幼好学,入仕后受到杨国忠排挤,离京到地方任职;安禄山叛乱后,他直言不讳地回答了肃宗关于史官职责的问题。

B .休烈审察形势,做好本职事务。当时历经战乱,典章史籍散佚,他提出购求当朝大典以备查检使用,最终得到前修史官韦述家藏《国史》一百余卷。

C .休烈淡泊名利,终生好学不倦。他虽遭贬职,却恬然处之,毫不在意,在朝三十余年,历任要职,并无多少积蓄;喜好典籍,终日捧读,直至去世。

D .休烈夫妇去世,尽享身后哀荣。他夫人去世,皇上特诏追赠她国夫人;他本人去世,皇上追念许久,追赠他尚书左仆射,并派专人到他家表示慰问。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有德之君,不忘规过,臣不胜大庆。

(2)而亲贤下士,推毂后进,虽位崇年高,曾无倦色。

【参考答案】

4.【C 】【试题考点】实词

【试题解析】C 项‚励精‛一词,意为‚振作精神‛。

5.【D 】【试题考点】断句

【试题解析】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等断句。如,句中的‚国子祭酒‛‚休烈‛等专有名词、‚之‛‚以‛等虚词,都是断句的重要参考因素。

6.【A 】【试题考点】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试题解析】A 项‚谨遵职业操守‛无中生有。

7. 【试题答案】(1)大禹、商汤归罪自己,他们能够蓬勃兴起。有道德的君王,不忘改正过错,我深表庆贺。(译出大意给3分;‚罪己‛‚规过‛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而亲近贤才,屈身交接士人,荐举后辈,虽然位尊年高,一点倦怠的神色都没有。(译出大意给2分;‚亲贤‛‚推毂‛‚曾‛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试题考点】翻译

【试题解析】在疏通大意的基础上,逐字对译。特别注意关键词的翻译,如

(1)中的‚罪‛(归罪、批评)、‚规‛(改正)、‚庆‛(庆贺)。(2)中的‚亲‛(亲近)‚接‛(接交)、‚崇‛(尊崇)等。

【参考译文】

于休烈,河南人。天性忠诚, 机警聪慧。自幼好学,善做文章,考中进士,授秘书省正字。调任比部员外郎、郎中。杨国忠任宰相时,排挤不依附自己的人,于休烈被调出京师任中部郡太守。时值安禄山叛乱,肃宗即位,于休烈调任太常

少卿,掌管朝会礼仪之事,兼管编修国史。肃宗自凤翔回到京,振作精神,听纳谏议,曾对于休烈说:‚君主的一举一动必定记录,是杰出的史官。如果朕有过失,卿是否要记录?‛于休烈回答:‚大禹、商汤归罪自己,他们能够蓬勃兴起。有道德的君王,不忘改正过错,我深表庆贺。‛此时中原动荡颠覆,典章、臸度丧失殆尽,没有历史典籍文献可供检寻。《国史》、《实录》是圣朝重大典籍,编撰已久,如今并无刻本。祈请下诏御史台查勘史馆藏书之来源,令府县征收寻访。有人从别处收得《国史》、《实录》,如送交官府,重金收购并赏赐。前任编修史官工部侍郎韦述陷入贼中,滞留东京,到这时便将其家国所藏《国史》一百一十三卷呈送官府。于休烈随即调任工部侍郎、修国史,进献《五代帝王论》,, 皇上甚为称赞。宰相李揆恃才自夸而嫉妒贤能,因于休烈修撰国史与自己平列,便嫉恨他,奏请他任国子祭酒,暂且留在史馆从事修撰以贬低他。于休烈安然自处,毫不介意。代宗即位,审察鉴定官员之优者,宰臣元载称赞于休烈,于是拜授于休烈右散骑常侍,仍旧兼管修撰国史,加封金紫光禄大夫。在朝为官共三十余年, 历任清要之职,家中没有些微积蓄。为人恭俭温良仁慈,从未以喜怒形于颜色。而亲近贤才,屈身交接士人,荐举后辈,虽然位尊年高,一点倦怠的神色都没有。一心沉浸于研习古代典籍,手不释卷,直至生命终结。大历七年(772)去世,年八十一。这年的春天,于休烈之妻韦氏去世。皇上特别降诏追赠韦氏为国夫人,下葬那天提供仪仗鼓吹。及至听说于休烈去世,追思痛悼许久,褒奖追赠尚书左仆射,赐给助丧用绢百匹,布五十段,派遣谒者内常侍吴承倩去宅第宣旨慰问。儒者所受之恩宠,少有能与之相比的。

2015年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全国I 卷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孙傅,字伯野,海州人,登进士第,为礼部员外郎。时蔡條为尚书,傅为言....

天下事, 劝其亟有所更,不然必敗。條不能用。迁至中书舍人。宣和末高丽人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素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秦贬蕲州安臵给事中许翰以为傅论议虽偶与轼合,意亦亡他,以职论事而责之过矣,翰亦罢去。靖康元年,召为给事中,进兵部尚书。上章乞复祖宗法度,钦宗问之,傅曰:‚祖宗法惠民,熙、丰法惠国,....

崇、观法惠奸。‛时谓名言。十一月,拜尚书右丞,俄改同知枢密院。金人困都城,傅日夜亲当矢石,金兵分四翼噪而前,兵败退,坠于护龙河,填尸皆满,城门急闭。是日,金人遂登城。二年正月,钦宗诣金帅营,以傅辅太子留守,仍兼..

少傅。帝兼旬不返,傅属贻书请之。及废立檄至,傅大恸曰:‚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金人来索太上,帝后、诸王、妃主,傅留太子不遣。密谋匿之民间,别求状类宦者二人杀之, 并斩十数死囚,持首送之,紿金人曰:‚宦者欲窃太子出,都人争斗杀之,误伤太子。 因帅兵讨定,斩其为乱者以献。苟不已,则以死继之。‛越五日,无肯承其事者。傅日: ‚吾为太子傅,当同生死。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者面责之,庶或万一 可济。‛遂从太子出。金守门者曰:‚所欲得太子,留守何预?‛傅曰:‚我宋之

大臣,且太子傅也,当死从。‛是夕,宿门下;明日,金人召之去。明年二月,死于朔廷。绍 兴中,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忠定。

(节选自

《宋史 孙傅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 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臵/

B .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 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罝/

C .宣和末/髙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 于中田无丝毫之益/ 宰相谓其所论/同苏拭奏/贬蕲州安臵/

D . 宣和末/髙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罝/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

A .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政成为进士。

B .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C .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钦宗。

D .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孙傅入仕以后,积极向上建言。他担任礼部员外郎,对尚书蔡脩纵论天下大事,劝蔡迅速有所变更,否则必将失败,可惜他的建议没有被采纳。

B .孙傳上奏,请求恢复祖宗法度,他任兵部尚书,从效用角度评价祖宗法度和熙、丰年间的法度,批评崇观年间的法度,受到时人赞许。

C .孙傅不畏金人,努力保全太子。金人掳走钦宗后又索求太子,他密谋藏匿太子,杀二宦官将首级送至金营,欺骗金人说,这就是误伤太子之人。

D . 孙傅舍身取义,死后謚为忠定。太子被迫至金营,孙傅随往,却受到守门者劝阻,他表示身为太子傅,应誓死跟从太子;后被金人召去,死于北廷。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

(2)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

4. 答案:A 解析:可根据年号、官职名、句意、标志来断句

5. 答案:D 解析:太子又称皇储、储君或皇太子,是我国封建王朝中皇位的继承人。不能指其他儿子。

6. 答案:C 解析:‚金人来索太上,帝后、诸王、妃主,傅留太子不遣‛金人掳走钦宗后又索求太上皇徽宗,不是太子。‚别求状类宦者二人杀之‛,杀了两个外貌像宦官的人,不是杀的宦官。

7. 答案(1)我只知道只有我们的君主能做中国的皇帝,如果立异姓人做皇帝,我就为此而死。

解析:‚帝‛、‚苟‛、‚死‛各1分,句意2分。

(2)金人虽然不索取我本人,我也应当跟太子一起去,求见两位酋长当面谴责我们,或者还有可能把事情办好。

(3)解析:‚俱‛‚面‛‚庶或‛各1分,句意2分

全文翻译:

孙傅,字伯野,是海州人,考中了进士。担任礼部员外郎一职。当时蔡條是尚书,孙傅给他陈述天下的事情,劝告他要立即有所变更。不这样的话一定会失败。蔡條没有采用他的话。升到中书舍人。宣和末年,高丽人入朝进贡,使者经过的地方,征调民夫整治舟船,骚动混乱,大量耗费。孙傅说,索求民力以至于妨害了农业生产,这样对于中原地区没有一点好处。在想认为他说的和苏轼的话相同,就上奏皇帝把他贬为蕲州安臵。给事中许翰认为孙傅的言论虽然偶尔与苏轼的相合,本意也没有别的,只是就职论事责备的有点过头而已。许翰也被罢职离开。靖康元年,朝廷征召孙傅担任给事中,晋升为兵部尚书。他上奏章请求恢复祖宗的法令臸度,钦宗问他原因,他说:‚祖宗的法令能让百姓受惠,熙丰年间的法使国家受惠,崇观年间的法令使奸人得到好处。‛当时的人认为他说的是至理名言。靖康十一月,被任命为尚书右丞,不久又改任为枢密院同知,金人包围了都城,孙傅日夜亲自抵挡箭石。金兵分四面鼓噪着前进,宋兵败退,掉到了护龙河中,尸首都把护龙河填满了,城门急忙紧闭。这一天,金人于是登上了都城。靖康二年正月,钦宗到金国大帅的营帐求和,让孙傅辅佐太子留守都城,依然兼任少傅,二十天了皇帝也没有返回。孙傅多次写信请求进过送还皇帝。等到废钦宗立金人的文书到达,孙傅非常悲痛地说:‚我只知道只有我们的君主能做中国的皇帝,如果立异姓人做皇帝,我就为此而死。‛金人来索求太上皇、皇帝皇后、诸位王爷,嫔妃。孙傅留下了太子不遣送。秘密地谋划着把太子藏到民间,另外找到了像宦官的两个人杀了他们,并杀了几十个死囚,带着他们的首级送给了金人,对金人说:‚宦官想要私下里让太子出城,城门口的人互相争斗杀了他们,误伤了太子。趁着大帅的军队讨伐平定的机会,杀了这些作乱的人来献上,如果还是不停止,我就只有用死来继续。‛过了五天,没有肯承担这件事情的人,孙傅说:‚我是太子的老师,应当和太子一同生死。金人虽然不索取我本人,我也应当跟太子一起去,求见两位酋长当面谴责我们,或者还有可能把事情办好。‛于是跟从太子一起前往。守门的人说:‚金人想要的是太子,留守你参与什么?‛孙傅说:‚我是宋朝的大臣,三太子的老师,应当誓死相随。‛这一天晚上,留宿在城门下,第二天,被金人召去。第二年二月,死在北廷。绍兴年间,追赠他为开府仪同三司,谥号忠定。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语文)1卷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久,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韩琦每咨访焉。仁宗末年,琦请建储,与公亮等共定大议。密州民田产银,或盗取之,大理当以强。公亮曰:‚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矣。‛固争之,遂下有司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

与之校,且生事。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公亮质之曰:‚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使者即就席。熙宁三年,

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明年,起判永兴军。居一岁,还京师。旋以太傅致仕。元丰元年卒,年八十。帝临哭,辍朝三日。公亮方厚庄重,沉深周密,平居谨绳墨,蹈规矩;然性吝啬,殖货至巨万,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常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

4.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B. 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C. 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D. 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5.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B. 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臸。

C. 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D. 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曾公亮初入仕途,为民兴利除弊,他进士及第后任职会稽县,当时湖水常常外溢,民田受害,他兴修水利工程,将水引入曹娥江,民众因此得益。

B. 曾公亮久经历练,通晓典章臸度。他熟知朝廷政务,首相韩琦每每向他咨询;密州有人偷盗民田产银,他认为判处死刑过重,据理力争,最终改判。

C. 曾公亮防患未然,止息边地事端。契丹违约在界河捕鱼运盐,他认为萌芽不禁终将酿成大祸,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边地双方得以相安无事。

D. 曾公亮老谋深算,暗中为子孙计。他为人深沉,思虑周密,曾举荐王安石,安石受到宠信,他考虑子孙前程,不露痕迹地处处随顺安石,终于得到回报。

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

(2)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4.B 【解析】本题考查断句能力。断句要依据前后文的句意与基本的语法结构。首先‚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中‚他的地方达到夜不闭户‛显然是不符曾公亮管辖郑州的句意,所以排除C 与D 两项。A 与B 两项中,关键是‚移书‛(发文书),按其句意,应是‚移书诘盗‛,如果是‚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物‛为名词作‚亡‛的宾语,‚移书‛也是名词,如果有一个连词连接‚物‛与‚移书‛也成立。所以,选B 项。

5.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朝廷中的各级官员‛错,‚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也泛指官吏,不是单指‚朝廷中的‛。

6.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错,据原文‚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可知,并没有‚派使者偕同‛。

7. 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能力。(1)赐宴不到场,这是对君主命令的不敬。君主有病,却一定要他亲临宴会,做这样的事能心安吗?( ‚虔‛‚处之‛各1分,大意3分)

(2)苏轼曾从容地责备公亮不能救正弊病,世人讥讽他保持禄位加固宠幸。(‚救正‛‚固宠‛各1分,大意3分)

【参考译文】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推举为进士甲科,知会稽县。老百姓在镜湖旁耕种农田,常常担心镜湖水泛滥。曾公亮建立斗门,将湖水排入曹娥江,老百姓受益。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治理政事有才能因而声名在外,盗偃刻哟艿狡渌菹兀灾烈共槐栈АT惺拐叨Т卸鳎⒉嘉氖樽凡榈猎簦辽媳ǎ骸拔宜骄趁挥形巡氐猎簦臷率撬娲又送挡仄鹄戳税伞!苯兴巡椋蝗绱恕T撩鞔锵晔旆睿κ戮昧耍熘⑻ǜ蟮牡湔孪苤疲紫嗪3O蛩裳H首谀┠辏肭罅⒒蚀ⅲ朐恋裙餐潭ù蠹啤C苤菝裉锸⒉樱腥说寥∫樱罄硭掳阉堑弊髑康谅鄞ΑT了担骸罢馐墙铮寥∫铀淙痪啃械寥。氪影傩占抑械寥“莆镉星稹!奔岢终郏谑蔷徒桓陡泄夭棵盘致郏勒战偃〗锏姆睿猎舻靡圆凰馈F醯づ扇嗽诮绾硬队悖侄啻慰ㄑ未倮舨桓医梗妓岛退墙狭浚隆T了担骸案湛际辈唤梗院蠼趺窗炷兀啃壑菡宰逃赂矣屑颇保芄皇と巍!迸扇税阎家飧嫠哒宰蹋呔郴龊χ沼谄较⒘恕S⒆诩次唬沃惺槭汤杉胬癫可惺椋痪眉嫒位Р可惺椤;实凵硖宀皇剩晒拐叩嚼床荒苷偌迷猎诠葜猩柩纾拐卟辉父把纭T林饰适拐咚担‚赐宴不到场,这是对君主命令的不敬。君主有病,却一定要他亲临宴会,做这样的事能心安吗?‛使者立刻前来赴宴。熙宁二年,授职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第二年,起任判永兴军。任职一年,回到京师。不久以太傅辞官。元丰元年去世,终年八十岁。皇帝临丧悼哭,罢朝三天。曾公亮端庄忠厚深沉,办事细致周密,平时谨守法纪,遵守规矩;但天性吝啬,家产增至巨万,皇帝曾经将他比作张安世,起初推荐王安石,到和他一起辅政,才察知皇帝偏向王安石,暗中替子孙谋划,凡是改革各事,都听从王安石,而表面上装作不同意。曾派遣他的儿子曾孝参与谋划,在皇上面前几乎没有异议,于是皇帝更加信任王安石。王安石为了感激他帮助自己,因而提拔曾孝宽到枢密院来报答他。苏轼曾从容地地责备公亮不能救正弊病,世人讥讽他保持禄位加固宠幸。


相关内容

  • 高考病句语文试卷.教案.课件.作文.总复习
  • 试卷 大小 2015年高考语文病句题及答案(精校版)[☆] 13K 2015年高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病句题[答案][☆] 17K 2014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题汇编--语病[☆] 13K 2013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病句[答案][☆] 13K 历年高考病句真题汇编(1992-2012年)[答案] ...

  • 2014年高考语文试题分析报告
  • 2014年高考语文试题分析报告 ---------------辰溪二中谭盛祥 花了一个晚上,仔细地分析了今年我省高考语文试题,总的来讲,这次语文考试,题目"灵活而不刁钻,新颖却未脱离考纲".在这里首先要给出题的老师们无数个赞,同时也坚信同学们能取得属于自己的成绩.下面就顺便参照前 ...

  • 2011年高考语文试题(山东卷)评价与分析
  • 2011年高考语文试题(山东卷)评价与分析 青岛九中 袁芳 六月烽火再度燃起,天下学子群雄逐鹿而今年是山东省高考自主命题的第7个年头.今年高考语文题目有两大特点:一是比较简单,二是地域特色极强,凸显人文气息,考察了学生的应用能力. 一.基础知识 1.第一.二题是字音字形题,有近一半的字词都是高考中的 ...

  • 近五年高考语文文言文试题整理翻译全文
  • 近五年高考语文文言文试题整理翻译全文 2010年翻译 花云,是怀远人.身材魁梧,皮肤黝黑,勇猛无比.至正十三年癸巳,他提着剑到临濠拜谒太祖.太祖认为他是奇才,命令他带兵攻占城邑,所到之处便被攻克.太祖打算攻取滁州,带领几个骑兵在前行走,花云也在内.突然遇到数千个贼兵,花云掩护太祖,拔剑跃马冲入敌阵. ...

  • 2013年高考语文试卷分析
  • 2013年语文试卷分析 周利娟 一.2013年语文试卷概貌: 一切都不出考前所料,语文科试卷分为两个部分.六个板块.第一卷为阅读题,有必考题和选考题组成.其中必考题共两个板块:第一板块为社科文阅读,3个选择题题:第二板块为古代诗文阅读,共三部分,包括文言文阅读(三道选择和两道翻译)和古代诗歌阅读(两 ...

  • 1978年高考语文试题全国卷
  • 1978年高考语文试题全国卷 一.给下面三段文字加上标点符号.(十分) (1)实现机械化要靠人的思想革命化有了革命化才有机械化机械化不是一口气吹出来的要经过一番艰苦奋战才能成功要把揭批四人帮的斗争进行到底要肃清他们的流毒促进人们的思想革命化一个软懒散的领导班子是挑不起这付重担的. (2)国际形势怎样 ...

  • [2010年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句子翻译]PPT课件 PPT-中学语文资源网
  • 文件大小: 2297 K 课件等级: ★★★★ 下载等级: 普通会员(等级说明) 授权方式: 扣点课件 所需点数: 1点(获得点数说明) 课件语言: 简体中文 添加时间: 2010-2-24 12:57:02 资源提供: ffhbnbt 下载次数:本日:40 本周:50 本月:50  总计:455 ...

  • 2013年高考语文文言文句式习案(状语后置)安乡一中龚德国
  • 2013年高考语文文言文句式习案(介词结构后置句及其翻译) 一. 介词结构后置句的类型 在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即翻译时大多数时候要提到谓语前面去翻译. 1.常痛于骨髓 2.嘉为先言于秦王 3.燕王拜送于庭 4.使毕使于前 ...

  • 2011年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全国二卷)
  • http://www.jiaodong.net 2011-06-07 15:34:23 来源:搜狐教育 [大中小] 答案 全国2 语文参考答案: 1-5:DABDA 6-10:CBCDB 11(1)熊鼎到任,上奏罢免不称职的官员数十人,各部贪官污吏得以肃清. (2)皇帝派遣使者慰问,送貂皮衣服帽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