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回回的祖先是色目人

为什么说回回的祖先是色目人?

2011-03-09 19:36:09| 分类: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现在民间一直有种说法,认为回回其实就是信仰了伊斯兰教的汉人,用过去民间的说法就是所谓“汉回”。针对这种观点,我认为有必要谈一下事实真相:回族并非汉人,因为回族的主源可以上溯到色目人,那是当初蒙古侵略中国时从西亚、中亚地区强征到中国来的不同的游牧民族。比如成吉思汗灭亡花剌子模后,就强行把那里的人民迁居到中国来。蒙古人把这些中亚游牧民族编成“回回军”帮助蒙古人在灭亡南宋的过程中出力,说白了就是“皇协军”“*腿子”。可以说色目人在蒙古灭南宋的战争中是出了很大力的,而为了便于随时镇压汉人的反抗,蒙古人把“回回军”散布于中国各地随时监视、镇压中国人的反抗,这也就是为什么今天回回是各少数民族中散布最广泛,在全国各地都有分布的根本原因。

还须指出的一点是,当前许多回族坚持种说法,认为自己祖先其实就是唐朝时来自大食(阿拉伯)和波斯(伊朗)番商的后裔。其实这种观点是根本经不起历史考验的。因为在唐代时来中国的西亚商人毕竟数量有限,这些人与中国人联姻,其规模也不足产生一个新型民族的雏形。况且,不得不提的是,在唐朝末年黄巢农民大起义时,起义军曾在广州一带大肆屠戮这些来自西亚的胡商,可以说经过唐朝末年的战乱,这些中东商人在中国基本根绝了,少数一部分人因战乱的动荡也被中国人融合了。所以说,现在有些人说回民祖先是阿拉伯人和波斯人的说法完全缺乏历史依据,不过是对历史的简单附会而已,其目的不过是某些回族人想与阿拉伯人攀亲套近乎而已。所以我们说,回民的真实起源应该是蒙古大军西征时期强制从中亚和西亚地区迁徙来中国的色目人,他们与汉族联姻才形成了今天的回族。

说回回是汉人,通常只是从回族的血统出发而言。由于当初被蒙古人强行迁徙来的来自西亚和中亚地区的游牧民族有很多,有阿拉伯人、波斯人、花剌子模人等,这些民族不同的人没有一个统一的民族称谓。但是由于这些游牧民族眼睛颜色大多与黄种人相异,所以就被称为——色目人。又因为许多当初被强制迁徙到中国来的这些游牧民族十分思念家乡,这些民族中又以中亚游牧民族为最多,特别是类似花剌子模的遗民,他们十分思念被蒙古灭亡的故国,时刻盼望回到家乡。那些被强制迁到中国来的其他民族(如阿拉伯和波斯人)也有同样的思乡之情。因此,这些思乡心切的色目人又被形象地称之为“回回”, 即盼望回家之意,这也就是今天回族名称的由来。

说回族之所以不是汉人主要是依据当初被强征到中国来的这些色目人如阿拉伯人、波斯人和花剌子模人等中西亚游牧民族大多是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穆斯林民族最大的特点就是实行强制性的“内婚制”,即与穆斯林通婚的必须是穆斯林,非穆斯林与穆斯林联姻者必须皈依伊斯兰成为穆斯林后方可。因此说,当初大批色目人来到中国后由于奉行了这种“内婚”制度,所以造成了许多于其通婚的汉人皈依了伊斯兰教成为了色目人的媳妇或女婿而鲜有穆斯林放弃信仰彻底

皈依华夏的。

色目人在长期与汉族联姻过程中逐步被“汉化”主要是指其在血统上越来越汉化,经过近千年的与汉族通婚,色目人已经名不副实了,因此“回回”反倒取代其称呼了。而且,必须指出的是,为了确保本民族不被汉人彻底“同化”掉,色目人很注意保持本民族的父系认同。因此,在色目人与汉人联姻过程中由于大多是以色目男子娶汉人女子为多,故民间素有“回爹汉妈”之称。因此我们说,回族尽管身体上汉人血统很多,但是主要是以汉族母系为主。

而对于一个民族的确定标准,国际上通常流行的是以父系为准(犹太人例外,以母系为准)。所以我们说即使今天的回族身上有大量的汉人血液,他们在容貌上已经完全汉化了,但是其父系认同依然是色目人(主要以中亚地区游牧民族为主组成)。

说回民是汉人,“信伊斯兰教的汉人”或“汉回”,那是典型的民间观点,只反映了大多数一般普通百姓的看法而已。显然,我们在研究一个民族史时仅仅通过普通民间习惯性看法是不够的。民族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心理认同问题,显然,我们通过近千年来色目人(回回)与汉人的接触中会发现,回回与汉人的差异还是很大的,甚至于其差异比那些血统上与汉人更远一些的民族还大。而在最关键的民族心理认同度上回民更是没有一丝对汉人身份的认同,这恐怕也与回民信奉的伊斯兰教有关吧。伊斯兰教指出只有穆斯林才是安拉的选民,死后可以升天堂,而其他的非穆斯林则是“卡菲勒”,死后下火狱。这种十分自我的“选民”意识也使其很难对汉人有什么认同感(除非你也跟着信仰伊斯兰,中国被“绿化”),而相反确对中东圣地天方/麦加却心中无限向往。

另,再以犹太人为例:自犹太人被罗马帝国灭亡之后,这个民族开始了世界大流亡,在以色列建国前,这个民族在世界上大约流亡了两千年时间。犹太人与今天的阿拉伯民族其实都是古代闪族后裔,所以在模样上这两个民族应该很相似。但是由于犹太人亡国后,他们被迫向世界各地迁徙避难,来到欧洲以后与当地人通婚就成了金发碧眼的白种人;来到非洲(今埃塞俄比亚地区)与黑人联姻就成为 “黑犹太人”了;来到亚洲地区以后在印度和中国分别与当地人通婚就形成了“棕色人种”和“黄种人”。

尽管犹太人在不同地区因与当地人通婚而形成了不同的种族,其肤色血统差异很大,但是由于犹太人保持了自己民族的宗教信仰,所以使犹太人千百年来被称为是最难被同化的民族(只有生活在中国的被彻底同化掉了)。所以说,尽管非洲的“黑犹太人”、欧洲的“白犹太人”,印度的“棕肤色犹太人”其相貌、血统差异较大,但是凭借相同的犹太教信仰和犹太文化,这些肤色各异的犹太人始终保持着对犹太民族的高度认同度。可见,在对民族认同上血缘不是惟一的标准。相同的文化风俗及信仰以及共同的民族心理认同也是很重要的因素,甚至于在某些程度上比单纯地依据血统为标准划分民族更可靠一些。

据此,我们可以说其实回民其实并非汉人。回回的历史与犹太人何其相似,回回祖先色目人与犹太人都是亡国之民,他们都被迫辗转流亡他乡并与当地民族

通婚。相同的是,色目人和犹太人都由于自己强烈的宗教文化而拒绝被当地民族同化,相反却都因“内婚制”而反向同化了不少当地原住民。色目人在长期与汉人联姻过程中逐步血统上汉化,已经不再是当初的色目人了,但是却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最重要的是这些回民形成了共同的民族心理认同而已。

色目人在元朝时期来到中国以后还需要靠与汉人联姻来繁衍自己族群,但是经过其“内婚制”的手段对汉族和其他民族的“兼并”,到了清朝时期回民人口规模扩大,已经完全可以依靠本民族自身来繁衍壮大。由于回民规模的增大,其信仰又与汉人差异很大,势必与汉族产生矛盾。再加上满清的民族制衡政策,使得回汉关系越来越紧张,这从另一方面也加剧了回汉双方的民族心理隔阂。可以说,后来“同治回乱”时期,回民在陕西、甘肃一带举事造反,对汉族进行针对性大肆屠杀,使西北地区有近千万无辜汉族群众被杀害,后来官军和当地汉族团练武装及百姓也对回民进行了疯狂地报复,西北的回民也损失数百万。

重新回顾“同治回乱”这段历史我们会发现,从回民造反之初针对汉人的种族灭绝再到后来汉族对回民的报复,我们会发现正是因为两个民族有巨大的信仰差异及心理隔阂才酿成了这次巨大的历史悲剧。显然,我们不能否认“同治回乱”,这是一次非常典型的民族矛盾和民族战争。而在这次回乱中,回民非常明显地有针对性的屠戮汉人的行为,致使汉人遭受千万人的损失,我们不难看出回民根本就没有任何对汉人的民族心理认同,一个承认自己是汉人的民族怎么会针对汉人进行种族屠杀呢?至少,“同治回乱”的目标很清晰:就是妄图在观众建立回教国家,这显然与汉人的“反清复明”是有巨大不同的。

另外,必须补充一点的是:在“同治回乱”之前的咸丰年间,云南的杜文秀更是直接建立了以大理为中心的完全伊斯兰性质的“班赛苏丹国”,杜文秀被称为“苏丹苏莱曼”。后来,杜文秀更是直接向英国殖民当局求援。

同治十年(1871年),刘道衡在缅甸组成了一个8人“使团”,赴英国求援。这个“使团”的“正使”是刘道衡,自称为杜文秀的“义子”,英国人则称他为“哈桑亲王”,此外有阿拉伯翻译、随从等人。1872年三月,他们从印度加尔各答乘轮船出发,四月二十五日到达伦敦。五月初六日,英国印度事务部大臣阿吉尔公爵(Duke of Argyll)正式接见了这个“使团”。刘道衡向英方呈递了“杜文秀表”、刘道衡致英国官员函及大理政权文武官员品级表等表文。

英国印度事务部档案馆资料显示:“杜文秀表”是以“中华总统兵马大元帅”名义向英王称臣,希望英国“发飞龙之师”,杜则“愿效前驱,襄成逐鹿之志”。表文中并称,详情由刘面陈。刘道衡面见英国印度事务部大臣无机会详谈,于是写了两封信。一则表示归顺,请英国或派兵,或暗助枪炮、银钱,二则献上大理的石头四箱,表示大理山河归顺于英国。

以上种种我们可以看出:一旦回民在某地得势取得了对汉人暂时的优势,他们根本就不会有丝毫的对汉人身份的认同感。要么像“同治回乱”时期陕甘地区的白彦虎、马占鳌那样掀起对汉族的种族灭绝,要么像云南杜文秀那样直接勾结英法殖民者为外援行分裂祖国之实,成立回教“班赛苏丹国”。显然,这些事例都表

明回民就群体性而言根本不认同汉族身份,即使有历史上有个别回民领导如白崇禧、马步芳、马鸿逵等人有所谓“回回就是汉人穆斯林”的说法。但是也大多为心口不一,大多是为形势所迫矣。譬如,西北马家回族军阀,如马仲英、马步芳和马步青兄弟,马鸿逵、马鸿宾等其祖上就是“同治回乱”时期参与叛乱后在左宗棠大军压力下被迫投降接受招安的马占鳌部的后代。显然,这些在“同治回乱”中失利的回回在形势所屈下为了苟活,生怕遭到汉族清算而言不由衷的所谓“知道吗?其实回回就是汉人穆斯林……”有多少可信性就不得而知了。

总之,本人要阐明的一个观点是,如果我们认为回回是所谓的“信仰伊斯兰教的汉人”的话,显然有过于一相情愿之嫌疑。因为,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回民有自己的民族心理认同,根本不接受自己的汉人身份说法。而且单纯以血统为依据(其实主要是汉族母系而已)确定回民的汉人身份,也显得认识问题过于表面化,完全是民间看法而已。如果这种说法成立,那试问,我们该如何解释生活在欧洲的犹太人呢?要知道,犹太人在世界各地流浪了2000年,在欧洲与当地居民通婚现象更普遍,其身上的欧洲各民族血统更庞杂,但是这丝毫不影响犹太人自己内部的民族认同。

类似地,色目人自蒙元时期来到中国不过千年耳,与汉人联姻通婚时间远不及犹太人与欧洲人的时间更悠久。可是,欧洲的犹太人却没有失去自己的民族性依然被称呼为犹太人(哪怕他们是金发碧眼),显然,生活在中国的色目人后裔——回回却被称为“信仰伊斯兰教的汉人”是没有道理的。为什么生活在欧洲的犹太人还总是被欧洲人视作异己份子,欧洲各国历来都频发强烈的排犹反犹事件呢?答案恐怕还在于犹太人的宗教文化和风俗与欧洲人不一样,过大的民族差异以及犹太民族强烈的排他性使得他们很难真正彻底地融入欧洲。难道生活在中国的回民不是一样吗?其宗教信仰依然保持完好,与汉族信仰简直就是南辕北辙,而且穆斯林民族的聚敛排外性又与汉人的包容性、宽容心态格格不入,这一切都使回民很难融入汉族大家庭之中。

所以,我们说,中国的回族与生活在欧洲的、非洲的、北美洲的,甚至印度的犹太人十分类似。他们都有本民族的宗教文化区别于当地居民,所以尽管他们再怎么与其他民族通婚,血统上由于融合了当地各民族成分而失去了原来的成色,造成了今天回回与色目祖先以及犹太民族与古希伯莱人相貌的很大差异。但是,由于对宗教文化继承的不变,这些民族依然可以说是传承了祖先,不能说他们被当地人同化了。

因此说,说“回回是汉族”与说“犹太人是欧洲人/非洲人/印度人”一样是不可信的,是缺少历史依据来支持的。

有部分人有种观点,说明代时期信仰伊斯兰教的回回和汉人相处得不错。并以郑和、海瑞都是大明栋梁,甚至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都是回回来加以佐证。只是到了清代由于满清的民族挑拨政策,才使回汉关系变坏,云云。

窃以为,这实在是大谬不然。

明朝时期伊斯兰和汉人并没有很好相处,准确地说是穆斯林蛰伏起来了而已。由于蒙古被明朝驱逐出了中国,作为蒙古人的帮凶色目人自然就处在了尴尬的位置,他们要么遭到了朱元璋的清算,要么在汉人强大的声势下收敛起来。

伊斯兰在中国根本就没有任何文化号召力,所以伊斯兰教的民族性很强,在当时的中国信仰伊斯兰教的实际就是色目人而已,汉人基本上不搭理它,即便在今天的中国,伊斯兰教也主要是回族、维族、撒拉族、东乡族等十个少数民族信仰而已,在汉人里基本上没有市场的。

穆斯林是典型的游牧民族文化,游牧民族文化最大的特点就是崇拜暴力,所以伊斯兰文化对强权压迫表现为服从而对宽容视为软弱。总之,伊斯兰教是一种很势力的文化,只屈从强权而已。

而在我国明朝时期,汉人终于从蒙古人手里拿回了本就该属于自己的神器,对蒙古人和色目人进行了系统地清算,仅在云南沐英就一次阉割了三万多回回,在全国各地许多继续顽抗的蒙古人和色目人被明政府贬为“堕民”——永远不得登仕,只能从事戏子、娼妓等下九流行业。在这个时期,留居中国的色目人和蒙古人要么被迫改族融合入汉,要么低调地生活在中国。而且,有明一代,政府从未以官方形式刊刻伊斯兰教典籍,而这点却明显不同于对道教和佛教的态度。

总之,在明朝时期,色目人或说伊斯兰教的地位很低贱卑微,而且这个时期他们在中国的人口数量有限,根本不敢也没有实力挑战汉人。当时的明政府继续秉承了以往汉人王朝的“夷夏之辨”思想,根本不允许任何少数民族在中原汉人世居的土地上滋事、挑衅。明初期,政府对回回的严厉惩戒,惩戒他们当初帮助蒙古人压迫汉人的手段十分严厉,所以回回在明代基本上很老实。郑和被阉割为奴就是明朝惩戒回回的作品。可以说,拘谨、压抑是明代回回的主要特点。

到了满清时期,由于满洲民族侵略了中华,出于民族制衡政策的需要,更主要是出于“防汉制汉”政策的需要,满清在回汉之间不断挑唆所以造成了很多的民族矛盾。

另,就清代中叶以来随着人口的增长,回汉两族人口都增长迅速,双方因土地资源紧张而出现比较深刻的矛盾,此外回汉双方生活风俗差异太大彼此难以相容也是重要原因。

还有,就是自乾隆年间,随着马明心从中东(也门)回来,带来了原教旨主义思想——哲合忍耶,又称“血脖子教”,光听名字就够可怕的。使得回民在极端宗教思想影响下,变得愈来愈极端。为伊斯兰的传播进行“圣战”开始成为回民中一种普遍的时兴。

最后,也是最为关键的一点:

由于满清时期是异族政权,这个时期可以说中国正处于亡国时期,汉人由原来的主人变成了奴隶身份,这也使得回回敢于平视汉人甚至瞧不起汉人了。在清朝时期,回回与汉人都是奴,而这明显不同于明代时期,汉人为中华正朔,是中

国的主人而回回则是中国的臣服者。

既然满洲人可以统治汉人而为什么回回不可以成为中国的主人,把中国变成伊斯兰王国呢?

要知道,色目人当初被蒙古人强行迁徙来中国时,就是帮助蒙古人做帮凶来镇压汉人的。所以,色目人和蒙古人心中,更愿意把中国看作上自己的“战利品”,自己更愿意拥有中国而不是从属于中国。明朝时期色目人遭到了清算有所收敛,但是到了满清时代,看到另一个胡人重新拥有了中国,把中国变成了满人的战利品时,这必然也极大地刺激了回回。

为什么我们回回不能像蒙古人和满洲人那样成为中国的主人,把中国变为穆斯林的国家,凭什么要回回从属于中国呢?至今,在西北的回回中阿訇还一直教导回回们:“在中国的各大民族中许多民族都有了自己的皇帝,而就是回回没有自己的皇帝,所以回回必须造反,要三十年一小闹,五十年一大闹,直到在中国出了回回的皇帝为止……”

以上这些原因,就是为什么明朝与清朝时期伊斯兰教对汉人不同态度的原因。

某些人可能又想说什么明朝开明,所以伊斯兰与汉人关系融洽而满清挑唆回汉关系,所以出现“回乱”……

这个观点其实是谬误的,关键原因根本就在于明朝时期是汉人的江山,回回慑服于汉人的力量不敢于叛乱,回回对汉人是仰视的态度;而清朝时期,江山易主,汉人沦为亡国奴,所以回回敢于平视甚至轻慢汉人。另一点,在明朝时期,回回人口少,正处于势力积累时期,还没有达到规模,而到了满清时期,回民人口增加,造反有了足够的人口基数。

记得以前看一篇文章谈到,到清代中叶以前,回民人口的发展主要靠与汉族联姻来实现。而到清代中叶以后由于回民人口基数足够庞大了,所以回民对汉族需求降低,因此在处理双方关系时不会再有因顾忌民族关系破裂而导致无法繁衍本民族人口的问题了,恐怕这也是为什么清中叶以后回汉关系直线下降直至尖锐对立的一点原因。

为什么说回回的祖先是色目人?

2011-03-09 19:36:09| 分类: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现在民间一直有种说法,认为回回其实就是信仰了伊斯兰教的汉人,用过去民间的说法就是所谓“汉回”。针对这种观点,我认为有必要谈一下事实真相:回族并非汉人,因为回族的主源可以上溯到色目人,那是当初蒙古侵略中国时从西亚、中亚地区强征到中国来的不同的游牧民族。比如成吉思汗灭亡花剌子模后,就强行把那里的人民迁居到中国来。蒙古人把这些中亚游牧民族编成“回回军”帮助蒙古人在灭亡南宋的过程中出力,说白了就是“皇协军”“*腿子”。可以说色目人在蒙古灭南宋的战争中是出了很大力的,而为了便于随时镇压汉人的反抗,蒙古人把“回回军”散布于中国各地随时监视、镇压中国人的反抗,这也就是为什么今天回回是各少数民族中散布最广泛,在全国各地都有分布的根本原因。

还须指出的一点是,当前许多回族坚持种说法,认为自己祖先其实就是唐朝时来自大食(阿拉伯)和波斯(伊朗)番商的后裔。其实这种观点是根本经不起历史考验的。因为在唐代时来中国的西亚商人毕竟数量有限,这些人与中国人联姻,其规模也不足产生一个新型民族的雏形。况且,不得不提的是,在唐朝末年黄巢农民大起义时,起义军曾在广州一带大肆屠戮这些来自西亚的胡商,可以说经过唐朝末年的战乱,这些中东商人在中国基本根绝了,少数一部分人因战乱的动荡也被中国人融合了。所以说,现在有些人说回民祖先是阿拉伯人和波斯人的说法完全缺乏历史依据,不过是对历史的简单附会而已,其目的不过是某些回族人想与阿拉伯人攀亲套近乎而已。所以我们说,回民的真实起源应该是蒙古大军西征时期强制从中亚和西亚地区迁徙来中国的色目人,他们与汉族联姻才形成了今天的回族。

说回回是汉人,通常只是从回族的血统出发而言。由于当初被蒙古人强行迁徙来的来自西亚和中亚地区的游牧民族有很多,有阿拉伯人、波斯人、花剌子模人等,这些民族不同的人没有一个统一的民族称谓。但是由于这些游牧民族眼睛颜色大多与黄种人相异,所以就被称为——色目人。又因为许多当初被强制迁徙到中国来的这些游牧民族十分思念家乡,这些民族中又以中亚游牧民族为最多,特别是类似花剌子模的遗民,他们十分思念被蒙古灭亡的故国,时刻盼望回到家乡。那些被强制迁到中国来的其他民族(如阿拉伯和波斯人)也有同样的思乡之情。因此,这些思乡心切的色目人又被形象地称之为“回回”, 即盼望回家之意,这也就是今天回族名称的由来。

说回族之所以不是汉人主要是依据当初被强征到中国来的这些色目人如阿拉伯人、波斯人和花剌子模人等中西亚游牧民族大多是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穆斯林民族最大的特点就是实行强制性的“内婚制”,即与穆斯林通婚的必须是穆斯林,非穆斯林与穆斯林联姻者必须皈依伊斯兰成为穆斯林后方可。因此说,当初大批色目人来到中国后由于奉行了这种“内婚”制度,所以造成了许多于其通婚的汉人皈依了伊斯兰教成为了色目人的媳妇或女婿而鲜有穆斯林放弃信仰彻底

皈依华夏的。

色目人在长期与汉族联姻过程中逐步被“汉化”主要是指其在血统上越来越汉化,经过近千年的与汉族通婚,色目人已经名不副实了,因此“回回”反倒取代其称呼了。而且,必须指出的是,为了确保本民族不被汉人彻底“同化”掉,色目人很注意保持本民族的父系认同。因此,在色目人与汉人联姻过程中由于大多是以色目男子娶汉人女子为多,故民间素有“回爹汉妈”之称。因此我们说,回族尽管身体上汉人血统很多,但是主要是以汉族母系为主。

而对于一个民族的确定标准,国际上通常流行的是以父系为准(犹太人例外,以母系为准)。所以我们说即使今天的回族身上有大量的汉人血液,他们在容貌上已经完全汉化了,但是其父系认同依然是色目人(主要以中亚地区游牧民族为主组成)。

说回民是汉人,“信伊斯兰教的汉人”或“汉回”,那是典型的民间观点,只反映了大多数一般普通百姓的看法而已。显然,我们在研究一个民族史时仅仅通过普通民间习惯性看法是不够的。民族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心理认同问题,显然,我们通过近千年来色目人(回回)与汉人的接触中会发现,回回与汉人的差异还是很大的,甚至于其差异比那些血统上与汉人更远一些的民族还大。而在最关键的民族心理认同度上回民更是没有一丝对汉人身份的认同,这恐怕也与回民信奉的伊斯兰教有关吧。伊斯兰教指出只有穆斯林才是安拉的选民,死后可以升天堂,而其他的非穆斯林则是“卡菲勒”,死后下火狱。这种十分自我的“选民”意识也使其很难对汉人有什么认同感(除非你也跟着信仰伊斯兰,中国被“绿化”),而相反确对中东圣地天方/麦加却心中无限向往。

另,再以犹太人为例:自犹太人被罗马帝国灭亡之后,这个民族开始了世界大流亡,在以色列建国前,这个民族在世界上大约流亡了两千年时间。犹太人与今天的阿拉伯民族其实都是古代闪族后裔,所以在模样上这两个民族应该很相似。但是由于犹太人亡国后,他们被迫向世界各地迁徙避难,来到欧洲以后与当地人通婚就成了金发碧眼的白种人;来到非洲(今埃塞俄比亚地区)与黑人联姻就成为 “黑犹太人”了;来到亚洲地区以后在印度和中国分别与当地人通婚就形成了“棕色人种”和“黄种人”。

尽管犹太人在不同地区因与当地人通婚而形成了不同的种族,其肤色血统差异很大,但是由于犹太人保持了自己民族的宗教信仰,所以使犹太人千百年来被称为是最难被同化的民族(只有生活在中国的被彻底同化掉了)。所以说,尽管非洲的“黑犹太人”、欧洲的“白犹太人”,印度的“棕肤色犹太人”其相貌、血统差异较大,但是凭借相同的犹太教信仰和犹太文化,这些肤色各异的犹太人始终保持着对犹太民族的高度认同度。可见,在对民族认同上血缘不是惟一的标准。相同的文化风俗及信仰以及共同的民族心理认同也是很重要的因素,甚至于在某些程度上比单纯地依据血统为标准划分民族更可靠一些。

据此,我们可以说其实回民其实并非汉人。回回的历史与犹太人何其相似,回回祖先色目人与犹太人都是亡国之民,他们都被迫辗转流亡他乡并与当地民族

通婚。相同的是,色目人和犹太人都由于自己强烈的宗教文化而拒绝被当地民族同化,相反却都因“内婚制”而反向同化了不少当地原住民。色目人在长期与汉人联姻过程中逐步血统上汉化,已经不再是当初的色目人了,但是却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最重要的是这些回民形成了共同的民族心理认同而已。

色目人在元朝时期来到中国以后还需要靠与汉人联姻来繁衍自己族群,但是经过其“内婚制”的手段对汉族和其他民族的“兼并”,到了清朝时期回民人口规模扩大,已经完全可以依靠本民族自身来繁衍壮大。由于回民规模的增大,其信仰又与汉人差异很大,势必与汉族产生矛盾。再加上满清的民族制衡政策,使得回汉关系越来越紧张,这从另一方面也加剧了回汉双方的民族心理隔阂。可以说,后来“同治回乱”时期,回民在陕西、甘肃一带举事造反,对汉族进行针对性大肆屠杀,使西北地区有近千万无辜汉族群众被杀害,后来官军和当地汉族团练武装及百姓也对回民进行了疯狂地报复,西北的回民也损失数百万。

重新回顾“同治回乱”这段历史我们会发现,从回民造反之初针对汉人的种族灭绝再到后来汉族对回民的报复,我们会发现正是因为两个民族有巨大的信仰差异及心理隔阂才酿成了这次巨大的历史悲剧。显然,我们不能否认“同治回乱”,这是一次非常典型的民族矛盾和民族战争。而在这次回乱中,回民非常明显地有针对性的屠戮汉人的行为,致使汉人遭受千万人的损失,我们不难看出回民根本就没有任何对汉人的民族心理认同,一个承认自己是汉人的民族怎么会针对汉人进行种族屠杀呢?至少,“同治回乱”的目标很清晰:就是妄图在观众建立回教国家,这显然与汉人的“反清复明”是有巨大不同的。

另外,必须补充一点的是:在“同治回乱”之前的咸丰年间,云南的杜文秀更是直接建立了以大理为中心的完全伊斯兰性质的“班赛苏丹国”,杜文秀被称为“苏丹苏莱曼”。后来,杜文秀更是直接向英国殖民当局求援。

同治十年(1871年),刘道衡在缅甸组成了一个8人“使团”,赴英国求援。这个“使团”的“正使”是刘道衡,自称为杜文秀的“义子”,英国人则称他为“哈桑亲王”,此外有阿拉伯翻译、随从等人。1872年三月,他们从印度加尔各答乘轮船出发,四月二十五日到达伦敦。五月初六日,英国印度事务部大臣阿吉尔公爵(Duke of Argyll)正式接见了这个“使团”。刘道衡向英方呈递了“杜文秀表”、刘道衡致英国官员函及大理政权文武官员品级表等表文。

英国印度事务部档案馆资料显示:“杜文秀表”是以“中华总统兵马大元帅”名义向英王称臣,希望英国“发飞龙之师”,杜则“愿效前驱,襄成逐鹿之志”。表文中并称,详情由刘面陈。刘道衡面见英国印度事务部大臣无机会详谈,于是写了两封信。一则表示归顺,请英国或派兵,或暗助枪炮、银钱,二则献上大理的石头四箱,表示大理山河归顺于英国。

以上种种我们可以看出:一旦回民在某地得势取得了对汉人暂时的优势,他们根本就不会有丝毫的对汉人身份的认同感。要么像“同治回乱”时期陕甘地区的白彦虎、马占鳌那样掀起对汉族的种族灭绝,要么像云南杜文秀那样直接勾结英法殖民者为外援行分裂祖国之实,成立回教“班赛苏丹国”。显然,这些事例都表

明回民就群体性而言根本不认同汉族身份,即使有历史上有个别回民领导如白崇禧、马步芳、马鸿逵等人有所谓“回回就是汉人穆斯林”的说法。但是也大多为心口不一,大多是为形势所迫矣。譬如,西北马家回族军阀,如马仲英、马步芳和马步青兄弟,马鸿逵、马鸿宾等其祖上就是“同治回乱”时期参与叛乱后在左宗棠大军压力下被迫投降接受招安的马占鳌部的后代。显然,这些在“同治回乱”中失利的回回在形势所屈下为了苟活,生怕遭到汉族清算而言不由衷的所谓“知道吗?其实回回就是汉人穆斯林……”有多少可信性就不得而知了。

总之,本人要阐明的一个观点是,如果我们认为回回是所谓的“信仰伊斯兰教的汉人”的话,显然有过于一相情愿之嫌疑。因为,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回民有自己的民族心理认同,根本不接受自己的汉人身份说法。而且单纯以血统为依据(其实主要是汉族母系而已)确定回民的汉人身份,也显得认识问题过于表面化,完全是民间看法而已。如果这种说法成立,那试问,我们该如何解释生活在欧洲的犹太人呢?要知道,犹太人在世界各地流浪了2000年,在欧洲与当地居民通婚现象更普遍,其身上的欧洲各民族血统更庞杂,但是这丝毫不影响犹太人自己内部的民族认同。

类似地,色目人自蒙元时期来到中国不过千年耳,与汉人联姻通婚时间远不及犹太人与欧洲人的时间更悠久。可是,欧洲的犹太人却没有失去自己的民族性依然被称呼为犹太人(哪怕他们是金发碧眼),显然,生活在中国的色目人后裔——回回却被称为“信仰伊斯兰教的汉人”是没有道理的。为什么生活在欧洲的犹太人还总是被欧洲人视作异己份子,欧洲各国历来都频发强烈的排犹反犹事件呢?答案恐怕还在于犹太人的宗教文化和风俗与欧洲人不一样,过大的民族差异以及犹太民族强烈的排他性使得他们很难真正彻底地融入欧洲。难道生活在中国的回民不是一样吗?其宗教信仰依然保持完好,与汉族信仰简直就是南辕北辙,而且穆斯林民族的聚敛排外性又与汉人的包容性、宽容心态格格不入,这一切都使回民很难融入汉族大家庭之中。

所以,我们说,中国的回族与生活在欧洲的、非洲的、北美洲的,甚至印度的犹太人十分类似。他们都有本民族的宗教文化区别于当地居民,所以尽管他们再怎么与其他民族通婚,血统上由于融合了当地各民族成分而失去了原来的成色,造成了今天回回与色目祖先以及犹太民族与古希伯莱人相貌的很大差异。但是,由于对宗教文化继承的不变,这些民族依然可以说是传承了祖先,不能说他们被当地人同化了。

因此说,说“回回是汉族”与说“犹太人是欧洲人/非洲人/印度人”一样是不可信的,是缺少历史依据来支持的。

有部分人有种观点,说明代时期信仰伊斯兰教的回回和汉人相处得不错。并以郑和、海瑞都是大明栋梁,甚至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都是回回来加以佐证。只是到了清代由于满清的民族挑拨政策,才使回汉关系变坏,云云。

窃以为,这实在是大谬不然。

明朝时期伊斯兰和汉人并没有很好相处,准确地说是穆斯林蛰伏起来了而已。由于蒙古被明朝驱逐出了中国,作为蒙古人的帮凶色目人自然就处在了尴尬的位置,他们要么遭到了朱元璋的清算,要么在汉人强大的声势下收敛起来。

伊斯兰在中国根本就没有任何文化号召力,所以伊斯兰教的民族性很强,在当时的中国信仰伊斯兰教的实际就是色目人而已,汉人基本上不搭理它,即便在今天的中国,伊斯兰教也主要是回族、维族、撒拉族、东乡族等十个少数民族信仰而已,在汉人里基本上没有市场的。

穆斯林是典型的游牧民族文化,游牧民族文化最大的特点就是崇拜暴力,所以伊斯兰文化对强权压迫表现为服从而对宽容视为软弱。总之,伊斯兰教是一种很势力的文化,只屈从强权而已。

而在我国明朝时期,汉人终于从蒙古人手里拿回了本就该属于自己的神器,对蒙古人和色目人进行了系统地清算,仅在云南沐英就一次阉割了三万多回回,在全国各地许多继续顽抗的蒙古人和色目人被明政府贬为“堕民”——永远不得登仕,只能从事戏子、娼妓等下九流行业。在这个时期,留居中国的色目人和蒙古人要么被迫改族融合入汉,要么低调地生活在中国。而且,有明一代,政府从未以官方形式刊刻伊斯兰教典籍,而这点却明显不同于对道教和佛教的态度。

总之,在明朝时期,色目人或说伊斯兰教的地位很低贱卑微,而且这个时期他们在中国的人口数量有限,根本不敢也没有实力挑战汉人。当时的明政府继续秉承了以往汉人王朝的“夷夏之辨”思想,根本不允许任何少数民族在中原汉人世居的土地上滋事、挑衅。明初期,政府对回回的严厉惩戒,惩戒他们当初帮助蒙古人压迫汉人的手段十分严厉,所以回回在明代基本上很老实。郑和被阉割为奴就是明朝惩戒回回的作品。可以说,拘谨、压抑是明代回回的主要特点。

到了满清时期,由于满洲民族侵略了中华,出于民族制衡政策的需要,更主要是出于“防汉制汉”政策的需要,满清在回汉之间不断挑唆所以造成了很多的民族矛盾。

另,就清代中叶以来随着人口的增长,回汉两族人口都增长迅速,双方因土地资源紧张而出现比较深刻的矛盾,此外回汉双方生活风俗差异太大彼此难以相容也是重要原因。

还有,就是自乾隆年间,随着马明心从中东(也门)回来,带来了原教旨主义思想——哲合忍耶,又称“血脖子教”,光听名字就够可怕的。使得回民在极端宗教思想影响下,变得愈来愈极端。为伊斯兰的传播进行“圣战”开始成为回民中一种普遍的时兴。

最后,也是最为关键的一点:

由于满清时期是异族政权,这个时期可以说中国正处于亡国时期,汉人由原来的主人变成了奴隶身份,这也使得回回敢于平视汉人甚至瞧不起汉人了。在清朝时期,回回与汉人都是奴,而这明显不同于明代时期,汉人为中华正朔,是中

国的主人而回回则是中国的臣服者。

既然满洲人可以统治汉人而为什么回回不可以成为中国的主人,把中国变成伊斯兰王国呢?

要知道,色目人当初被蒙古人强行迁徙来中国时,就是帮助蒙古人做帮凶来镇压汉人的。所以,色目人和蒙古人心中,更愿意把中国看作上自己的“战利品”,自己更愿意拥有中国而不是从属于中国。明朝时期色目人遭到了清算有所收敛,但是到了满清时代,看到另一个胡人重新拥有了中国,把中国变成了满人的战利品时,这必然也极大地刺激了回回。

为什么我们回回不能像蒙古人和满洲人那样成为中国的主人,把中国变为穆斯林的国家,凭什么要回回从属于中国呢?至今,在西北的回回中阿訇还一直教导回回们:“在中国的各大民族中许多民族都有了自己的皇帝,而就是回回没有自己的皇帝,所以回回必须造反,要三十年一小闹,五十年一大闹,直到在中国出了回回的皇帝为止……”

以上这些原因,就是为什么明朝与清朝时期伊斯兰教对汉人不同态度的原因。

某些人可能又想说什么明朝开明,所以伊斯兰与汉人关系融洽而满清挑唆回汉关系,所以出现“回乱”……

这个观点其实是谬误的,关键原因根本就在于明朝时期是汉人的江山,回回慑服于汉人的力量不敢于叛乱,回回对汉人是仰视的态度;而清朝时期,江山易主,汉人沦为亡国奴,所以回回敢于平视甚至轻慢汉人。另一点,在明朝时期,回回人口少,正处于势力积累时期,还没有达到规模,而到了满清时期,回民人口增加,造反有了足够的人口基数。

记得以前看一篇文章谈到,到清代中叶以前,回民人口的发展主要靠与汉族联姻来实现。而到清代中叶以后由于回民人口基数足够庞大了,所以回民对汉族需求降低,因此在处理双方关系时不会再有因顾忌民族关系破裂而导致无法繁衍本民族人口的问题了,恐怕这也是为什么清中叶以后回汉关系直线下降直至尖锐对立的一点原因。


相关内容

  • 回族的形成和发展
  • 内容摘要: 回回民族即今回族.关于回回民族的形成问题,学术界目前尚无一致看法.有的认为形成于元代,有的认为形成于明代,也有的说形成于16世纪中叶.下面所述,即以第三说作为依据.有关回回门宦制度问题,附带一并阐叙. 一.回回族称和族源 "回回"一词,原是"回纥" ...

  • 试论元代伊斯兰教的传播与发展
  • 2009年11月 第6期(总第157期)宁夏社会科学SocialSciencesinNingxiaNo.6.Nov.2009Gen.No.157 试论元代伊斯兰教的传播与发展 姜 歆 (宁夏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法学研究所,宁夏银川 750021) 摘要:元代对于穆斯林法律地位的确立,仅次于蒙古人的较高的 ...

  • 吉普赛人: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千年命运
  • 编撰|刘浪 提起吉普赛人,许多人第一反应就是印度电影<大篷车>中的场景,那首耳熟能详的主题曲<拉兹之歌>更是曾经传唱于中国的大街小巷.吉普赛人天生就是流浪者,他们最新的引人注目的流浪却来自于法国总统的鄙视和驱逐 2010年7月28日,法国总统萨科齐召开内阁会议,讨论法国治安问 ...

  •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
  • 1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的规定和对策原则. 2文化现象: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3文化产品: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即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 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 4文化内涵: ...

  • 明清的民族政策与正史的民族观念_许曾会
  • 2013年第1期(总第210期)学习与探索Study &Exploration No.1,2013Serial.No.210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 明清的民族政策与正史的民族观念 许 摘 曾会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北京100875) 要:民族政策作为时代政治的重要内涵,必然会对时代史 ...

  • 元朝的对外关系和文化交流
  •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对外关系发展的极盛时代.传统的陆路.海路交通范围比前代扩大,来往也更加频繁.由于蒙古统治者势力扩展的结果,其统治地域西达到黑海南北和波斯湾地区.在这个辽阔境域之内,从前的此疆彼界尽被扫除,元朝与钦察汗国.伊利汗国有驿路相通.元人形容其时"适千里者如在户庭,之万里者如出邻家& ...

  • 明清伊斯兰教在运河沿岸的传播
  • 郑自海 明代是中国伊斯兰教传播最迅速 最广泛的关键时间.元末,朱元璋起义于"回回窝",宋元被贬至豫南淮西的色目人,已经形成一庞大的群体后裔,扩散至凤阳.定远.寿县.怀远.临淮,与开封,郑州穆斯林连成一片.朱元璋重视起用回回人参军,有三点优势:1.回回人文化素质高,人品好:2.回回 ...

  • 彝族神话传说与活态民俗印证下的三星堆器物符号的彝文化元素[图]
  • 警惕没有文化的"文化产业"[图] 试问三星堆,谁是我的王?[图] 彝族神话传说与活态民俗印证下的三星堆器物符号的彝文化元素[图] 2011-10-26 09:26:57|  分类: 投资古蜀玉器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客户端 2011-09-22      作者: ...

  • 镇江的历史与文化
  • <城市发展史>课程论文 (2014 -2015学年第一学期) 课程论文题目:镇江的历史与文化 学生:王杰 镇江的历史于与文化 [摘要]:镇江位于江苏省西南部位于中国东部沿海.江苏南部.长江和京杭大运河在此汇就中国"江河立交桥"坐标,素有"天下第一江山&qu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