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美学论文--福建土楼

福建客家土楼:一朵世界建筑的奇葩

摘要:福建土楼,作为人类走出穴居后居住建筑的三大代表形式之一,以历史悠久、造型奇特、规模宏大、结构奇巧、功能齐全、内涵丰富而著称于世,被誉为客家文化的象征、东方文明的一颗明珠,它是一种活着的文化,更是一种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本文介绍了土楼的起源与演变、土楼的功能特点及其旅游价值。

关键词:福建土楼,功能,起源,演变,造型,旅游价值

福建土楼是东方文明的一颗明珠,它以历史悠久、种类繁多、规模宏大、结构奇巧、功能齐全、内涵丰富著称,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被誉为“东方古城堡”、“世界建筑奇葩”,“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区建筑模式”。

风格奇异的土楼民宅散布在闽西的永定、武平、上杭及闽西南的南靖、平和、华安、漳浦等地。其造型、装饰和建造工艺世所罕见,土楼,俗称“生土楼”。因其大多数为福建客家人所建,故又称“客家土楼”。它是以生土作为主要建筑材料,掺上细沙、石灰、糯米饭、红糖、竹片、木条等,经过反复揉、舂、压建造而成。楼顶覆以火烧瓦盖,经久不损。土楼高可达四五层,供三代或四代人同楼聚居。

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46座福建土楼由六群四楼组成,包括福建省永定县的初溪土楼群、洪坑土楼群、南靖县的田螺坑土楼群、河坑土楼群、华安县的大地土楼群等,主要分布在福建西部和南部崇山峻岭中,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著称于世。不单是最常见的圆形土楼,还包括了方形土楼、交椅形土楼等,覆盖了完整的土楼群建筑样式。 福建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山区大型夯土民居建筑,创造性的生土建筑艺术杰作。福建土楼产生于宋元,成熟于明末、清代和民国时期。世遗土楼中最古老和最年轻的均在初溪土楼群,直径66米的集庆楼已届600“高龄”,直径31米的善庆楼则仅有30年历史。

一、土楼的建筑功能

(一)居住功能

作为住宅,土楼首先具备居住功能。尽管它是对外相对封闭的内向型建筑,同样需要解决饮水、通风、采光、储藏等问题。而这些在建造之初就已经加以考虑。经过勘察地貌,相土尝水,人们选择合适的地点作为建筑的基址,并开凿打井以解决内部用水问题。在一些土楼的内部,布置有良好的排水系统,疏导生活用水和雨水排出,使建筑保持卫生的环境。由于只在三、四层开窗,窗户不能成为光线的来源,而巨大的天井提供了采光,同时也保证了每户的通风需求。另外土楼的墙可达1~2米,夏天室内凉爽,冬天阻挡寒风,内部环境较为温暖。

(二)防御功能

福建土楼多具完善的防御功能。其外墙厚一至二米,一二层不开窗,阻止了敌人从外入侵,窗口外小内大便于了里面的人向外观察,也称为箭窗。仅有的坚固大门一关,土楼便成坚不可摧的堡垒。为防火攻,门上设有漏水漏沙装置,紧急时楼内居民还可从地下暗道逃出。

另外楼内具有固定的谷仓,可储存战时所需粮食,并在楼内饲养家畜,起到了一定的补给作用。如今,土楼早已不再是堡垒,但那些完备而精致的防御设施,仍让人们拍案惊奇。

(三)风水观念

作为中原文化的一部分,风水在客家土楼的建造中也有相应的体现。建筑大多靠山近水向阳,注重其周边的山势和河流流向,并且特别重视门的朝向。如永定湖坑乡福裕楼,建筑面对河流,门开于一侧,并正对水流经过方向,寓意着财源滚滚。同村的振成楼,平面布置为八卦形,两口水井代表阴阳两极,相距不远水位的额高低和水温却不同,不禁令人称奇。

二、土楼的起源和演变

福建土楼的形成与历史上中原汉人几次著名大迁徙相关。西晋永嘉年间即公元4世纪,北方战祸频仍,天灾肆虐,当地民众大举南迁,拉开了千百年来中原汉人不断举族迁徙入闽的序幕。进入闽南的中原移民与当地居民相互融合,形成了以闽南话为特征的福佬民系;辗转迁徙后经江西赣州进入闽西山区的中原汉人则构成福建另一支重要民系——以客家话为特征的客家民系。 福建土楼所在的闽西南山区,正是福佬与客家民系的交汇处,地势险峻,人烟稀少,一度野兽出没,盗匪四起。聚族而居既是根深蒂固的中原儒家传统观念要求,更是聚集力量、共御外敌的现实需要使然。福建土楼依山就势,布局合理,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规划的“风水”理念,适应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御的要求,巧妙地利用了山间狭小的平地和当地的生土、木材、鹅卵石等建筑材料,是一种自成体系,具有节约、坚固、防御性强特点,又极富美感的生土高层建筑类型。这些独一无二的山区民居建筑,将源远流长的生土夯筑技术推向极致。

(一)堡寨到民居

早期到达永定的客家先民,饱尝饥荒战乱、流离失所之苦,来到这片蛮荒之地,为了生存与发展,一方面披荆斩棘,开荒垦殖,一方面建筑遮阳蔽雨的栖身之所。在当时的条件下,家族聚居是防御自然界和人为的各种侵害的一致要求和必然结果。而这样的居所最起码要有相当大的空间,足以容纳整个家族并具有相当强大的防卫功能。永定随处都有的木材和生土,为客家人建造既能防卫又能居住的住所提供了条件。他们就地取材,运用中原古代的版筑技术,仿照军事用途的土城土堡,在定居地夯筑土墙,建筑土堡、土围,或称之为寨。这些地名不少沿用至今,有些则可见诸文献。如溪南里的田心堡以及新寨、龙安寨等。这些堡、寨已不是原来的军事建筑,而是军事用途与居宅合一的新型建筑,是后来永定土楼产生的基础。随着生土夯墙技艺的进步,兼作围护和承重的外墙基部的厚度减至2米甚至1.5米以内,墙高则达10米以上(3~4层),再结合木构架,能够用比堡寨小得多的地盘获得更大的居住使用空间,建筑结构和形制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堡(寨)宅合一”演进为融堡寨之坚固、防卫等优点的多层居宅。如今被称为“永定土楼”的民居就这样诞生了,时间大约在南宋至元初。

(二)早期土楼

早期的永定土楼,迄今已知的均建于元代至明代中叶。早期土楼有一些明显的共同特点:都是方形土楼,四向外墙既作护围,又具承重作用,沿着外墙内侧,运用抬梁式木构架与外墙共同构成房间;房间朝向楼内天井,房间外的回廊及二层以上的走廊为贯通全楼的通道;土墙均无石基,底层墙厚1.7~2.0米;房间都比较狭小;外墙一二层都不开窗,三层以上开极狭小的窗,全楼只开一座通楼外的大门,大门用木门框;楼内几乎无装饰,屋顶为悬山两坡瓦顶。这时期的土楼,在建筑结构、施工技术、立面造型等方面,已显示独特的风貌。这是土木结构民居建筑技术的突破性进展,是永定客家人对建筑技术和艺术的重要贡献。

(三)土楼的成熟和鼎盛时期

明成化十四年(1478),永定建县,提高了永定的政治地位,给经济、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先进的栽培、加工技术,使永定条丝烟荣膺“烟魁”之誉,销路日广。自清代中叶至民国初期近200年间,永定条丝烟风行全国甚至海外,给永定人带来走南闯北、大开眼界的机缘,更带来滚滚财源,还由此带动各行各业的发展,居民经济收入、生活水平普遍提高。正是由于具有这样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土楼建筑进入鼎盛时期,全县大小土楼群体遍地开花,至2000年,计有造型各异的土楼2万多座。

随着土楼建造数量激增和宅居质量要求日高,土楼建筑工艺步入成熟期。土墙从无石基进步到有石基,夯土版筑技术臻于炉火纯青,墙体厚度与高度之比几达极限;创造出最富魅力的新造型——圆形土楼,形成包括方形、圆形、府第式、混合式等造型的土楼。

土楼从无石基到有石基,有一个过渡期。其间或为半石基土墙(即其石基不高出地面),或沿墙根1米高左右加罩石裙遮护。如大约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的高东永固楼,其前后向墙都有半石基;奥杳的日应楼没有石基,但墙脚部位罩着石裙保护泥墙。大概到了明朝后期,由于水患频发,为了更好地保护土墙,才普遍采用石基。有了石基,土楼防洪抗潮能力大大增强。

土楼从方形到圆形是永定土楼建筑的创造性发展。湖坑南中村的环极楼,建于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是现存最古老的圆楼。高头承启楼是规模最大、环数最多(4环)、居民最多的圆楼,被誉为“圆楼之王”。此后,在永定东南部的古竹、高头、湖坑、大溪、岐岭、下洋等乡(镇),圆楼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至今保存完好的尚有360多座。

这一时期还出现许多扬名中外的土楼杰作。素负盛名的方楼、五凤楼有古竹的五实楼(建于清康熙末年),坎市的燕诒楼(建于清雍正年间)、业兴楼(建于1750年),洪坑的奎聚楼(建于1834年)、福裕楼(建于1880年)等。圆楼有湖坑环极楼、高头承启楼等。

民国以后,土楼续有发展。其间,永定一些富裕人家的子弟负笈通都大邑求学,甚至出洋留学,贫困人家的子弟迫于生计到东南亚谋生的也不少。他们事业有成之后,回乡所建的土楼吸收西洋建筑技术与风格,为土楼建筑艺术开辟一个新境界,使之成为中西合璧的精品。如著名的圆楼振成楼(建于1912~1917年)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一座。

(四)土楼的发展后期与保护

20世纪前半叶,战乱频仍,许多村庄和土楼毁于战火。新中国成立后,这些被毁的村

庄、楼房,按照民办公助的原则,由人民政府支持重建。其他地区的居民也先后新建了几千座大小不一的土楼,这些新建的土楼约占现存土楼总数的三分之一。其间新建圆楼较多。

8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观念更新,钢材、水泥等现代建筑材料逐渐取代传统建材土木沙石。永定城乡大都建筑钢筋混凝土、砖木混合结构的楼房。同时,人们日渐倾向于单门独户居住,除交通极为不便的山区外,兴建土楼的已为数极少。生土建筑逐渐退出新建民居领域。90年代开始,永定土楼日益受到国内外普遍关注,政府和群众开始采取各种积极措施加以保护。

三、土楼的建筑特色

永定土楼是中国生土建筑的一个奇迹,无论整体布局,还是细节设计,都凝聚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在注重实用性的同时,还追求建筑物的艺术性。

(一) 与自然融为一体

土楼建设者巧妙利用当地环境特点,把山、水、田、林、路纳入土楼建筑的统一规划之中,创造出优美自然的生活空间,形成许多“小桥流水人家”式的居宅或村落。这样的居所,无论从外部观看,还是身处其中,都能让人得到赏心悦目、心旷神怡的美感。湖坑下南溪的振福楼,称得上将居住空间与自然环境结合,创造优雅舒适居所的范例。

(二)高墙大楼慑人心魄

永定土楼无论是方楼还是圆楼,大多在3层以上,最高的达6层。用生土夯筑成这样高大的民居建筑,世所罕见。粗壮的石基,高大的土墙,配比适当的出檐瓦顶,加上楼中紧密相连的庞大木构架,让人震撼。

(三)结构造型千姿百态

土楼在方楼和圆楼的基础上,产生出许多变异形态,外观造型丰富多彩。福建土楼的类型主要有三种:圆楼、方楼与五凤楼,此外还有诸多变异的形式。如椭圆楼、八卦楼、环形楼、多边形楼等等。其中,以圆楼与方楼最常见,也常常并存。该长达数千平方米面积且聚族而居的圆楼与方楼以简单几何形建筑构筑于山岭狭谷之间,人造建物与周遭翠青自然景观形成强烈对比。1980年代中国经济开放后,以圆土楼与方土楼为主的闽南及广东土楼景观引起世界各国旅游业注目。

(四)内部空间丰富有序

1、有变化的对称结构

土楼中轴对称的建筑布局,不仅外形雄伟壮观,而且内部结构也显得严谨、有序。有的大土楼为了增加从大门到后厅递进的层次,在天井中间建中厅,在中轴对称的基础上,把递进的各层门道的方向和位置安放得稍有变动,显得规整而不僵化,严谨而不单调。五凤楼的对称结构最为严谨,其中轴线上的“三堂”,由门厅、前天井、中厅、内厅、后天井、正楼等建筑组成,依次步步推进,层层深入。进入大门,就见楼中廊柱林立,屏风掩映,门道勾连,隐秘深邃。主楼两边“两落”组成的院落,左右对称,层次分明,整齐一律。这种对称的布局,不管从哪一个部位观看,都会感受到土楼整体的完美和局部的严谨。

2、内敞的内向空间

土楼高大且外部封闭,外墙十分坚实,一二层不开窗,大都只开一个大门出入,因而被称为“小城堡”。土楼的内部是完全畅通的空间,其内向开放的结构艺术张扬着客家人亲密无间、团结互助的精神。门厅、天井、大厅、楼梯等是全楼的公共部分,各层走廊相通,楼内住户往来便利。所有的房间朝向楼内,各个房间都从楼内天井采光,在层层迭迭的瓦檐、接续密布的廊柱、整齐一致的间面包围之中形成的内向氛围,显露出力量的积蓄与安全的保障。

3、明确的内部布局

土楼的厅堂宽敞高大,无论从视觉感受、心理体验,还是实际使用,明确标志着它的中心地位。尤其是圆楼,结构艺术将向心性的创意推向极致,有的厅堂建在天井中间,楼内所有房间都向着它,中心地位更是一目了然。土楼建筑把客家人团结一致以战胜困难的生活经验融进居宅的布局之中,表达出客家人对家族团结的珍视与传承。

4、严谨的立体造型

无论是方楼还是圆楼,楼内各户居民的房间都以竖向为单元结构,即一户占一两个地面开间及其以上各层房间。楼内同一种类型的房间相同,一个连着一个紧密排列着,组合成一个整体,规范而整齐。五凤楼内各户房间也大体上以竖向为单元,其结构相同或者相似。一座土楼内,房间的结构形式表现出的连续性、统一性和完整性,形成土楼内部独特的结构艺术。这种构造方式使人置身于天井中,头顶上的屋檐划出或方或圆的天空,简洁而明快,显示出它的边界和范围。腰檐、屋檐的布置,方楼的跌宕有致,圆楼的水平接续,上下平行,各有特色。排排房间纵横相连,房间前面矗立的廊柱,与平行的栏杆、腰檐构成方楼中硕大的多层立体图案,或圆楼中巨大弧形立体曲面向着两端延续,规范严谨,气势恢宏。

(五)装饰工艺精湛高超

永定土楼内部装饰华丽、精致、细腻。这些装饰,一般都在土楼的公共部位或显眼的地方,显示主人的文化涵养与身份地位,美化土楼的环境,展现豪华的气派。

1、屏风

土楼内门窗屏风精湛的雕刻,大都见于中厅的屏门及镂窗上。许多土楼的屏门木雕各具特色。硬木制作的屏门上,有的浮雕,有的镂空,还镀金镶边。雕刻的内容丰富多彩,有花鸟虫鱼,有山水楼台,更多的是人物活动,刀工流畅细腻,人物栩栩如生。

2、梁柱

不少土楼的门厅、中厅等处梁柱间装饰木雕,有卧狮、飞鹤、莲花、松苞等。如振福楼内环中厅梁间的镂空莲花,工艺精致,各有变化。有的雕饰还敷以浓墨重彩,显得更加鲜艳夺目。

3、石柱和柱础

石雕饰物大多在门、厅等处,雕工精致,所费不赀。如振成楼、振福楼等许多土楼的大门、中厅等处的石柱高大雄伟,柱上镂刻对联,而在门柱前的“石鼓”(门枕石)、大厅的柱

础上,一般都有浮雕,而且富有深刻的寓意。

4、泥塑、彩塑

高大的土楼大都有泥塑和彩塑。有的土楼在楼门的上方用灰浆塑门牌,楼名用阳文(或阴文)塑于门牌内,周边还塑飞蝠、彩蝶及花草等衬托。屋脊两端鸱吻高翘,垂脊下端卧兽匍匐。檐牙高悬,瓦口溢翠,屋脊等处彩塑鲜艳,富丽堂皇。大土楼中还随处可见用蓝、绿等色琉璃花格镶嵌的屏风、栏杆和漏窗等,与泥塑、彩塑一起,给凝重的土楼注入了活泼与光彩。

5、壁画、书法、墙饰及画屏

土楼中的壁画、书法等艺术,大大增强了土楼的文化氛围。许多土楼除大门的对联外,楼中大厅等处的对联还用木刻或石刻,书法精湛,寓意深刻。有的土楼还珍藏着画屏,这些画屏有的是贺大楼落成的,有的是贺楼主寿辰的,一套8~12块不等,做工精细,色彩鲜艳,描绘风景人物生动,古朴美观。

此外,有的土楼个性化装饰也各具特色。如古竹五实楼前土墙上的镇煞雕塑——衔剑狮头,威风凛凛;振成楼内环二层的铸铁雕花栏杆,典雅高贵;振福楼外大门的铁制拼花门扇,美观实用;福裕楼内的绿色釉面琉璃花格屏风,文雅大方;永豪楼、永康楼的天井用规格的石板拼成图案,粗犷豪放而不乏优雅;还有许多大楼的门厅、天井、门坪等处,全用小鹅卵石砌成图案,或圆或方,极具观赏价值。

四、土楼的旅游价值

土楼被称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区建筑模式”,其精湛的生土建筑和夯土建筑堪称世界一流,被誉为建筑艺术的“世界奇葩”。除此之外,其完整的村落布局,完好的山水生态以及土楼人家的生活形态,都是很好的和谐生活的最佳标本。土楼楹联、土楼风水以及各种仍活跃的民俗风情及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不可多得的财富,更是绝佳的旅游资源。如果以具有一定旅游开发价值的土楼村落占地面积来估算,土楼总面积是丽江古城的近百倍,理论上讲,土楼的年游客容量可以达到数千万人次。另外加上田园气息浓厚、森林覆盖率高、儒家文化作为其核心文化都是吸引各方游客的重要因素。

福建土楼及其聚落选址建造都是与自然山川灵气完美结合的典范。它是世界上独一无

二、神话般的山区大型夯土民居建筑,是创造性的生土建筑艺术杰作。福建土楼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作为客家文化的象征,为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变迁提供了特殊的见证,它是一种活着的文化,更是一种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

参考文献:

[1] 陆元鼎《中国民居建筑》

[2] 吴庆洲《中国客家建筑文化》

[3] 何葆国《看福建,游土楼》

[4] 戴志坚《福建民居》

[5] 王世仁《中国古建筑探微》

[6] 黄汉民《福建客家土楼民居》

福建客家土楼:一朵世界建筑的奇葩

摘要:福建土楼,作为人类走出穴居后居住建筑的三大代表形式之一,以历史悠久、造型奇特、规模宏大、结构奇巧、功能齐全、内涵丰富而著称于世,被誉为客家文化的象征、东方文明的一颗明珠,它是一种活着的文化,更是一种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本文介绍了土楼的起源与演变、土楼的功能特点及其旅游价值。

关键词:福建土楼,功能,起源,演变,造型,旅游价值

福建土楼是东方文明的一颗明珠,它以历史悠久、种类繁多、规模宏大、结构奇巧、功能齐全、内涵丰富著称,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被誉为“东方古城堡”、“世界建筑奇葩”,“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区建筑模式”。

风格奇异的土楼民宅散布在闽西的永定、武平、上杭及闽西南的南靖、平和、华安、漳浦等地。其造型、装饰和建造工艺世所罕见,土楼,俗称“生土楼”。因其大多数为福建客家人所建,故又称“客家土楼”。它是以生土作为主要建筑材料,掺上细沙、石灰、糯米饭、红糖、竹片、木条等,经过反复揉、舂、压建造而成。楼顶覆以火烧瓦盖,经久不损。土楼高可达四五层,供三代或四代人同楼聚居。

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46座福建土楼由六群四楼组成,包括福建省永定县的初溪土楼群、洪坑土楼群、南靖县的田螺坑土楼群、河坑土楼群、华安县的大地土楼群等,主要分布在福建西部和南部崇山峻岭中,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著称于世。不单是最常见的圆形土楼,还包括了方形土楼、交椅形土楼等,覆盖了完整的土楼群建筑样式。 福建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山区大型夯土民居建筑,创造性的生土建筑艺术杰作。福建土楼产生于宋元,成熟于明末、清代和民国时期。世遗土楼中最古老和最年轻的均在初溪土楼群,直径66米的集庆楼已届600“高龄”,直径31米的善庆楼则仅有30年历史。

一、土楼的建筑功能

(一)居住功能

作为住宅,土楼首先具备居住功能。尽管它是对外相对封闭的内向型建筑,同样需要解决饮水、通风、采光、储藏等问题。而这些在建造之初就已经加以考虑。经过勘察地貌,相土尝水,人们选择合适的地点作为建筑的基址,并开凿打井以解决内部用水问题。在一些土楼的内部,布置有良好的排水系统,疏导生活用水和雨水排出,使建筑保持卫生的环境。由于只在三、四层开窗,窗户不能成为光线的来源,而巨大的天井提供了采光,同时也保证了每户的通风需求。另外土楼的墙可达1~2米,夏天室内凉爽,冬天阻挡寒风,内部环境较为温暖。

(二)防御功能

福建土楼多具完善的防御功能。其外墙厚一至二米,一二层不开窗,阻止了敌人从外入侵,窗口外小内大便于了里面的人向外观察,也称为箭窗。仅有的坚固大门一关,土楼便成坚不可摧的堡垒。为防火攻,门上设有漏水漏沙装置,紧急时楼内居民还可从地下暗道逃出。

另外楼内具有固定的谷仓,可储存战时所需粮食,并在楼内饲养家畜,起到了一定的补给作用。如今,土楼早已不再是堡垒,但那些完备而精致的防御设施,仍让人们拍案惊奇。

(三)风水观念

作为中原文化的一部分,风水在客家土楼的建造中也有相应的体现。建筑大多靠山近水向阳,注重其周边的山势和河流流向,并且特别重视门的朝向。如永定湖坑乡福裕楼,建筑面对河流,门开于一侧,并正对水流经过方向,寓意着财源滚滚。同村的振成楼,平面布置为八卦形,两口水井代表阴阳两极,相距不远水位的额高低和水温却不同,不禁令人称奇。

二、土楼的起源和演变

福建土楼的形成与历史上中原汉人几次著名大迁徙相关。西晋永嘉年间即公元4世纪,北方战祸频仍,天灾肆虐,当地民众大举南迁,拉开了千百年来中原汉人不断举族迁徙入闽的序幕。进入闽南的中原移民与当地居民相互融合,形成了以闽南话为特征的福佬民系;辗转迁徙后经江西赣州进入闽西山区的中原汉人则构成福建另一支重要民系——以客家话为特征的客家民系。 福建土楼所在的闽西南山区,正是福佬与客家民系的交汇处,地势险峻,人烟稀少,一度野兽出没,盗匪四起。聚族而居既是根深蒂固的中原儒家传统观念要求,更是聚集力量、共御外敌的现实需要使然。福建土楼依山就势,布局合理,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规划的“风水”理念,适应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御的要求,巧妙地利用了山间狭小的平地和当地的生土、木材、鹅卵石等建筑材料,是一种自成体系,具有节约、坚固、防御性强特点,又极富美感的生土高层建筑类型。这些独一无二的山区民居建筑,将源远流长的生土夯筑技术推向极致。

(一)堡寨到民居

早期到达永定的客家先民,饱尝饥荒战乱、流离失所之苦,来到这片蛮荒之地,为了生存与发展,一方面披荆斩棘,开荒垦殖,一方面建筑遮阳蔽雨的栖身之所。在当时的条件下,家族聚居是防御自然界和人为的各种侵害的一致要求和必然结果。而这样的居所最起码要有相当大的空间,足以容纳整个家族并具有相当强大的防卫功能。永定随处都有的木材和生土,为客家人建造既能防卫又能居住的住所提供了条件。他们就地取材,运用中原古代的版筑技术,仿照军事用途的土城土堡,在定居地夯筑土墙,建筑土堡、土围,或称之为寨。这些地名不少沿用至今,有些则可见诸文献。如溪南里的田心堡以及新寨、龙安寨等。这些堡、寨已不是原来的军事建筑,而是军事用途与居宅合一的新型建筑,是后来永定土楼产生的基础。随着生土夯墙技艺的进步,兼作围护和承重的外墙基部的厚度减至2米甚至1.5米以内,墙高则达10米以上(3~4层),再结合木构架,能够用比堡寨小得多的地盘获得更大的居住使用空间,建筑结构和形制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堡(寨)宅合一”演进为融堡寨之坚固、防卫等优点的多层居宅。如今被称为“永定土楼”的民居就这样诞生了,时间大约在南宋至元初。

(二)早期土楼

早期的永定土楼,迄今已知的均建于元代至明代中叶。早期土楼有一些明显的共同特点:都是方形土楼,四向外墙既作护围,又具承重作用,沿着外墙内侧,运用抬梁式木构架与外墙共同构成房间;房间朝向楼内天井,房间外的回廊及二层以上的走廊为贯通全楼的通道;土墙均无石基,底层墙厚1.7~2.0米;房间都比较狭小;外墙一二层都不开窗,三层以上开极狭小的窗,全楼只开一座通楼外的大门,大门用木门框;楼内几乎无装饰,屋顶为悬山两坡瓦顶。这时期的土楼,在建筑结构、施工技术、立面造型等方面,已显示独特的风貌。这是土木结构民居建筑技术的突破性进展,是永定客家人对建筑技术和艺术的重要贡献。

(三)土楼的成熟和鼎盛时期

明成化十四年(1478),永定建县,提高了永定的政治地位,给经济、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先进的栽培、加工技术,使永定条丝烟荣膺“烟魁”之誉,销路日广。自清代中叶至民国初期近200年间,永定条丝烟风行全国甚至海外,给永定人带来走南闯北、大开眼界的机缘,更带来滚滚财源,还由此带动各行各业的发展,居民经济收入、生活水平普遍提高。正是由于具有这样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土楼建筑进入鼎盛时期,全县大小土楼群体遍地开花,至2000年,计有造型各异的土楼2万多座。

随着土楼建造数量激增和宅居质量要求日高,土楼建筑工艺步入成熟期。土墙从无石基进步到有石基,夯土版筑技术臻于炉火纯青,墙体厚度与高度之比几达极限;创造出最富魅力的新造型——圆形土楼,形成包括方形、圆形、府第式、混合式等造型的土楼。

土楼从无石基到有石基,有一个过渡期。其间或为半石基土墙(即其石基不高出地面),或沿墙根1米高左右加罩石裙遮护。如大约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的高东永固楼,其前后向墙都有半石基;奥杳的日应楼没有石基,但墙脚部位罩着石裙保护泥墙。大概到了明朝后期,由于水患频发,为了更好地保护土墙,才普遍采用石基。有了石基,土楼防洪抗潮能力大大增强。

土楼从方形到圆形是永定土楼建筑的创造性发展。湖坑南中村的环极楼,建于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是现存最古老的圆楼。高头承启楼是规模最大、环数最多(4环)、居民最多的圆楼,被誉为“圆楼之王”。此后,在永定东南部的古竹、高头、湖坑、大溪、岐岭、下洋等乡(镇),圆楼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至今保存完好的尚有360多座。

这一时期还出现许多扬名中外的土楼杰作。素负盛名的方楼、五凤楼有古竹的五实楼(建于清康熙末年),坎市的燕诒楼(建于清雍正年间)、业兴楼(建于1750年),洪坑的奎聚楼(建于1834年)、福裕楼(建于1880年)等。圆楼有湖坑环极楼、高头承启楼等。

民国以后,土楼续有发展。其间,永定一些富裕人家的子弟负笈通都大邑求学,甚至出洋留学,贫困人家的子弟迫于生计到东南亚谋生的也不少。他们事业有成之后,回乡所建的土楼吸收西洋建筑技术与风格,为土楼建筑艺术开辟一个新境界,使之成为中西合璧的精品。如著名的圆楼振成楼(建于1912~1917年)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一座。

(四)土楼的发展后期与保护

20世纪前半叶,战乱频仍,许多村庄和土楼毁于战火。新中国成立后,这些被毁的村

庄、楼房,按照民办公助的原则,由人民政府支持重建。其他地区的居民也先后新建了几千座大小不一的土楼,这些新建的土楼约占现存土楼总数的三分之一。其间新建圆楼较多。

8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观念更新,钢材、水泥等现代建筑材料逐渐取代传统建材土木沙石。永定城乡大都建筑钢筋混凝土、砖木混合结构的楼房。同时,人们日渐倾向于单门独户居住,除交通极为不便的山区外,兴建土楼的已为数极少。生土建筑逐渐退出新建民居领域。90年代开始,永定土楼日益受到国内外普遍关注,政府和群众开始采取各种积极措施加以保护。

三、土楼的建筑特色

永定土楼是中国生土建筑的一个奇迹,无论整体布局,还是细节设计,都凝聚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在注重实用性的同时,还追求建筑物的艺术性。

(一) 与自然融为一体

土楼建设者巧妙利用当地环境特点,把山、水、田、林、路纳入土楼建筑的统一规划之中,创造出优美自然的生活空间,形成许多“小桥流水人家”式的居宅或村落。这样的居所,无论从外部观看,还是身处其中,都能让人得到赏心悦目、心旷神怡的美感。湖坑下南溪的振福楼,称得上将居住空间与自然环境结合,创造优雅舒适居所的范例。

(二)高墙大楼慑人心魄

永定土楼无论是方楼还是圆楼,大多在3层以上,最高的达6层。用生土夯筑成这样高大的民居建筑,世所罕见。粗壮的石基,高大的土墙,配比适当的出檐瓦顶,加上楼中紧密相连的庞大木构架,让人震撼。

(三)结构造型千姿百态

土楼在方楼和圆楼的基础上,产生出许多变异形态,外观造型丰富多彩。福建土楼的类型主要有三种:圆楼、方楼与五凤楼,此外还有诸多变异的形式。如椭圆楼、八卦楼、环形楼、多边形楼等等。其中,以圆楼与方楼最常见,也常常并存。该长达数千平方米面积且聚族而居的圆楼与方楼以简单几何形建筑构筑于山岭狭谷之间,人造建物与周遭翠青自然景观形成强烈对比。1980年代中国经济开放后,以圆土楼与方土楼为主的闽南及广东土楼景观引起世界各国旅游业注目。

(四)内部空间丰富有序

1、有变化的对称结构

土楼中轴对称的建筑布局,不仅外形雄伟壮观,而且内部结构也显得严谨、有序。有的大土楼为了增加从大门到后厅递进的层次,在天井中间建中厅,在中轴对称的基础上,把递进的各层门道的方向和位置安放得稍有变动,显得规整而不僵化,严谨而不单调。五凤楼的对称结构最为严谨,其中轴线上的“三堂”,由门厅、前天井、中厅、内厅、后天井、正楼等建筑组成,依次步步推进,层层深入。进入大门,就见楼中廊柱林立,屏风掩映,门道勾连,隐秘深邃。主楼两边“两落”组成的院落,左右对称,层次分明,整齐一律。这种对称的布局,不管从哪一个部位观看,都会感受到土楼整体的完美和局部的严谨。

2、内敞的内向空间

土楼高大且外部封闭,外墙十分坚实,一二层不开窗,大都只开一个大门出入,因而被称为“小城堡”。土楼的内部是完全畅通的空间,其内向开放的结构艺术张扬着客家人亲密无间、团结互助的精神。门厅、天井、大厅、楼梯等是全楼的公共部分,各层走廊相通,楼内住户往来便利。所有的房间朝向楼内,各个房间都从楼内天井采光,在层层迭迭的瓦檐、接续密布的廊柱、整齐一致的间面包围之中形成的内向氛围,显露出力量的积蓄与安全的保障。

3、明确的内部布局

土楼的厅堂宽敞高大,无论从视觉感受、心理体验,还是实际使用,明确标志着它的中心地位。尤其是圆楼,结构艺术将向心性的创意推向极致,有的厅堂建在天井中间,楼内所有房间都向着它,中心地位更是一目了然。土楼建筑把客家人团结一致以战胜困难的生活经验融进居宅的布局之中,表达出客家人对家族团结的珍视与传承。

4、严谨的立体造型

无论是方楼还是圆楼,楼内各户居民的房间都以竖向为单元结构,即一户占一两个地面开间及其以上各层房间。楼内同一种类型的房间相同,一个连着一个紧密排列着,组合成一个整体,规范而整齐。五凤楼内各户房间也大体上以竖向为单元,其结构相同或者相似。一座土楼内,房间的结构形式表现出的连续性、统一性和完整性,形成土楼内部独特的结构艺术。这种构造方式使人置身于天井中,头顶上的屋檐划出或方或圆的天空,简洁而明快,显示出它的边界和范围。腰檐、屋檐的布置,方楼的跌宕有致,圆楼的水平接续,上下平行,各有特色。排排房间纵横相连,房间前面矗立的廊柱,与平行的栏杆、腰檐构成方楼中硕大的多层立体图案,或圆楼中巨大弧形立体曲面向着两端延续,规范严谨,气势恢宏。

(五)装饰工艺精湛高超

永定土楼内部装饰华丽、精致、细腻。这些装饰,一般都在土楼的公共部位或显眼的地方,显示主人的文化涵养与身份地位,美化土楼的环境,展现豪华的气派。

1、屏风

土楼内门窗屏风精湛的雕刻,大都见于中厅的屏门及镂窗上。许多土楼的屏门木雕各具特色。硬木制作的屏门上,有的浮雕,有的镂空,还镀金镶边。雕刻的内容丰富多彩,有花鸟虫鱼,有山水楼台,更多的是人物活动,刀工流畅细腻,人物栩栩如生。

2、梁柱

不少土楼的门厅、中厅等处梁柱间装饰木雕,有卧狮、飞鹤、莲花、松苞等。如振福楼内环中厅梁间的镂空莲花,工艺精致,各有变化。有的雕饰还敷以浓墨重彩,显得更加鲜艳夺目。

3、石柱和柱础

石雕饰物大多在门、厅等处,雕工精致,所费不赀。如振成楼、振福楼等许多土楼的大门、中厅等处的石柱高大雄伟,柱上镂刻对联,而在门柱前的“石鼓”(门枕石)、大厅的柱

础上,一般都有浮雕,而且富有深刻的寓意。

4、泥塑、彩塑

高大的土楼大都有泥塑和彩塑。有的土楼在楼门的上方用灰浆塑门牌,楼名用阳文(或阴文)塑于门牌内,周边还塑飞蝠、彩蝶及花草等衬托。屋脊两端鸱吻高翘,垂脊下端卧兽匍匐。檐牙高悬,瓦口溢翠,屋脊等处彩塑鲜艳,富丽堂皇。大土楼中还随处可见用蓝、绿等色琉璃花格镶嵌的屏风、栏杆和漏窗等,与泥塑、彩塑一起,给凝重的土楼注入了活泼与光彩。

5、壁画、书法、墙饰及画屏

土楼中的壁画、书法等艺术,大大增强了土楼的文化氛围。许多土楼除大门的对联外,楼中大厅等处的对联还用木刻或石刻,书法精湛,寓意深刻。有的土楼还珍藏着画屏,这些画屏有的是贺大楼落成的,有的是贺楼主寿辰的,一套8~12块不等,做工精细,色彩鲜艳,描绘风景人物生动,古朴美观。

此外,有的土楼个性化装饰也各具特色。如古竹五实楼前土墙上的镇煞雕塑——衔剑狮头,威风凛凛;振成楼内环二层的铸铁雕花栏杆,典雅高贵;振福楼外大门的铁制拼花门扇,美观实用;福裕楼内的绿色釉面琉璃花格屏风,文雅大方;永豪楼、永康楼的天井用规格的石板拼成图案,粗犷豪放而不乏优雅;还有许多大楼的门厅、天井、门坪等处,全用小鹅卵石砌成图案,或圆或方,极具观赏价值。

四、土楼的旅游价值

土楼被称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区建筑模式”,其精湛的生土建筑和夯土建筑堪称世界一流,被誉为建筑艺术的“世界奇葩”。除此之外,其完整的村落布局,完好的山水生态以及土楼人家的生活形态,都是很好的和谐生活的最佳标本。土楼楹联、土楼风水以及各种仍活跃的民俗风情及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不可多得的财富,更是绝佳的旅游资源。如果以具有一定旅游开发价值的土楼村落占地面积来估算,土楼总面积是丽江古城的近百倍,理论上讲,土楼的年游客容量可以达到数千万人次。另外加上田园气息浓厚、森林覆盖率高、儒家文化作为其核心文化都是吸引各方游客的重要因素。

福建土楼及其聚落选址建造都是与自然山川灵气完美结合的典范。它是世界上独一无

二、神话般的山区大型夯土民居建筑,是创造性的生土建筑艺术杰作。福建土楼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作为客家文化的象征,为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变迁提供了特殊的见证,它是一种活着的文化,更是一种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

参考文献:

[1] 陆元鼎《中国民居建筑》

[2] 吴庆洲《中国客家建筑文化》

[3] 何葆国《看福建,游土楼》

[4] 戴志坚《福建民居》

[5] 王世仁《中国古建筑探微》

[6] 黄汉民《福建客家土楼民居》


相关内容

  • 福建土楼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阅读答案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福建土楼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 北时间2007年1月7日6点30,从加拿大魁北克市传来喜讯,经世界遗产大会表决通过,"福建土楼"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又一处世界文化遗产. 列入"世遗"名录的福建土楼由&q ...

  • 综合实践作业
  • <综合实践作业> 外出安全 1.行走的安全常识 每位同学必须牢记如下行走安全常识: 指挥灯信号 绿灯亮时,准许行人通行:黄灯亮时,不准行人通行,但已进入人行道的行人,可以继续通行:红灯亮时,不准行人通行:黄灯闪烁时,行人须在确保安全的原则下通行. 人行横道信号 绿灯亮时,准许行人通过人行 ...

  • "福建土楼"南靖之旅导游词
  • "福建土楼"南靖之旅导游词 导游顺序:南靖县城-南坑镇-船场镇-书洋镇.梅林镇-福建土楼 土楼参观线路:A线(田螺坑村-裕昌楼-塔下村-河坑村) B线(博物馆-和贵楼-怀远楼) 注: 1.带☆号的段落是自选段,可根据时间的长短.游客的类型任选一段或几段来解说. 2.带※号的段落是 ...

  • 福建民居 (建筑结构)
  • 建筑结构与构造论文 题目: 福建客家土楼 班级: 园林122 学号: 姓名: 王有岩 得分: 福建客家土楼 王有岩 指导老师:张巨虹 参观各式建筑往往是旅游中的重头戏,从帝王宫殿到普通民居,从万里长城到亭台楼阁,每一处建筑都有它看不够.道不完的精致与美妙.然而在福建的西部我见到了最令人震惊的民居建筑 ...

  • 中国各地民居特色
  • 目录 简介 水上吊脚楼(17张) 从前的吊脚楼一般以茅草或杉树皮盖顶,也有用石板盖顶的,现在,鄂西的吊脚楼大多用泥瓦铺盖.吊脚楼的建造是土家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第一步要备齐木料,土家人称"伐青山",一般选椿树或紫树,椿.紫因谐音"春"."子" ...

  • 有关导游词
  • 关于长城的导游词 hi!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小导游,小姓唐,你们就叫我唐导吧.旅途中,希望大家做一个 文明游客,不要在长城上乱刻乱画.现在我们一起登上长城去感受一下它的雄伟吧! 游客们,你们知道吗?长城是我国古代一座防御力极强的工程,它兴建于秦始皇年代,长 城有一万三千多里长,据粗略计算,长城还能绕地 ...

  • 永定土楼导游词
  • 一.随车导游解说词 各位嘉宾:上午好!(致欢迎辞) 首先,让我代表------旅行社,欢迎诸位前来福建永定客家土楼观光旅游. 我叫------,很荣幸为各位嘉宾导游,由于本人才疏学浅,水平不高,有不到之处请大家原谅,祝各位身体健康,旅途愉快,谢谢!(发宣传册). 永定土楼 今天,我们的目的地是福建土 ...

  • 福建十大旅游景点有哪些福建旅游攻略推荐
  • 高端网络营销推广平台 鹿豹座 www.lbzuo.com 福建十大旅游景点有哪些 福建旅游攻略推荐 福建,简称"闽",省会福州,位于中国东南沿海,东北与浙江省毗邻,西.西北与江西省接界.地理上福建位于东海与南海的交通要冲,由海路可以到达南亚.西亚.东非,是历史上海上丝绸之路.郑和 ...

  • 民俗学论文
  • 民 俗 学 论 文 概 论 居住建筑民俗 学号:100610128 姓名:杨强 关键词:北京四合院.客家土楼 摘要:<民俗学概论> 在中国的民俗中衣.食.住.行里面,老百姓最看重还是房子.在眼下房子这个话题最火的时候,在中国老百姓眼里有了房子才算有了一个家.所以就选了居住民俗这个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