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早恋的心理特征与应对策略

2009年第2期            

N o. 2,2009(总第70期)               青少年研究          G eneral ,N o. 70

中学生早恋的心理特征与应对策略

韩宝磊 倪 娜

  [摘要]早恋行为是中学生成长过程中容易产生的问题, 同时也是困惑广大教

师和家长的难题。由于特殊的年龄阶段, 中学生早恋具有尝试、模仿、攀比等心理特征, 容易造成不良后果和负面影响。要预防和正确处理中学生早恋问题, 需要社会、学校、家长的正确引导、积极避免, 并加强对中学生的教育。

[关键词]中学生; 早恋; 心理特征[作者简介]韩宝磊, , 大学比较教育学系硕士研究生(  关于早恋, 。所谓“过早”, 主要是针对18。一般把早恋认为是处于青春期或青春期以前的少年过早地对异性产生爱慕的感情并以恋爱的方式进行交往的现象, 因而早恋又俗称“牛犊恋”。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尤其是在西方价值观念的冲击下, 中学生早恋现象迅速蔓延开来, 人数不断增加并逐渐趋向低龄化, 而且有的学生已不再满足于互递情书和浪漫的约会, 而是发展到了“租室而居”的程度。因此, 了解中学生早恋的心理特征, 进而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应对早恋带来的负面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学生早恋的心理特征

早恋行为是中学生青春期性萌动的外在表现形式, 是渴望通过接近异性来获得某种情感体验的反应。这种朦胧的性意识并不等同于与异性同学的正常交往, 也不等同于成年人对异性的追求。它是中学生青春期生理发育条件下的产物, 并由此引起心理上的波动和变化, 具备某些共同的心理特征。

1. 尝试心理与模仿心理并存

随着我国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 青少年青春期普遍提早, 女子大体从10岁至11岁左右开始到13岁, 男子大体从11岁至12左右开始到14岁,

[1]

第二性征出现, 引起性意识觉醒。因此, 中学生所处的年龄段正是性成熟的高峰期。在性成熟的生理作用下, 中学生尝试通过与异性的交往走进异性生活的天地, 以满足其对异性的生理结构和情感世界所产生的好奇心和神秘感。而网络、影视、书刊等无疑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成人化的情感戏、罗曼蒂克式的爱情故事, 不可避免地向中学生灌输一些零零碎碎的爱情观念或者性观念, 这使得中学生超脱现实地模仿才子佳人、英雄美女的故事, 并乐此不疲。

2. 愉悦心理与矛盾心理并存

作为一种文化观念, 追求完美是人的天性。美与真、善处于联想的串联体系中, 在理想化的真善美观念的诱使下, 中学生对美的外貌容易产生真、善的联想, 从而产生视觉上与心理上的愉悦感。因此, 产生于男女生之间的相互欣赏和好感是一种很平常的生理和心理反应。但是由于自制能力差, 相互欣赏的中学生容易超越界限, 走向两人世界, 从而使群体意识减弱, 出现脱离群体的倾向。中学生一旦恋爱, 便与以学为本职的观念产生了偏差, 恋爱时间与学习时间不能合理分配, 使得中学生处于矛盾的心理状态中。

3. 逆反心理与攀比心理并存

中学生大都处于逆反期, 越压制的东西越想尝

-31 -

试, 而学校、家长对早恋及有关行为大多持压制态度, 这导致了中学生对这种压制有不同程度的反感, 并通过早恋或其他具体的形式进行反抗。虽然中学生对自己的内心需要有大致清晰的理解和描述并显示出一定的成熟性, 但在具体的行动中又表现出一定的幼稚, 如有些学生需要一种介于友谊与爱情之间的感情, 但他们不断地更换异性朋友, 做情感游戏。中学生心态的不成熟, 加之虚荣心的作用促使了攀比心理的产生, 其中最典型的一种就是以有无异性朋友为标准来衡量自身的能力与价值。

4. 回避心理与闭锁心理并存

当代中学生最缺少的是理解, 但是沉重的学习负担、频繁的人际交往冲突、家长过高的企盼、个别教师的偏见等因素, 让中学生承受着成人难以想象的心理重荷。部分学生在这其中屡受挫折, 又得不到正确、及时的引导和帮助, 责任, 从而选择异性朋友以填充内心的空荡, 自己精神的寄托。同时, , , , 。

二、中学生早恋的危害

恋爱的成功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 主要有生理的成熟、心理的成熟、稳固的事业基础和良好的经济条件。而中学生生理和心理尚未成熟、经济尚未独立、事业尚未起步, 因此中学生是不宜恋爱的, 过早的恋爱会产生一些不良的后果和负面影响:

1. 极大地分散个人精力

沉溺于早恋情结中的中学生感情往往被对方所牵制, 他们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梳理这种复杂的感情, 而且中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又比较差, 往往沉迷于感情而无心学习, 导致成绩下降, 学业荒废, 最终一事无成。

2. 影响正常的人际关系发展

恋爱的同学总是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单一的异性个体上, 以丧失与其他同辈群体交往为恋爱代价。中学时期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与同辈群体建立广泛和谐的人际关系, 学会与各种人交往。处于恋爱中的中学生往往眼中只有彼此, 忽略了与班级其他同学的交往, 尤其是与同班异性的交往, 这极大地影响了人际关系的发展, 削弱了班级的凝聚 -32 -

力。

3. 影响正常生理发育和身体健康中学生思想尚未成熟、易冲动、情感不稳定, 早恋更是对情绪带来很大的冲击。这种波动起伏的情绪变化会影响身体的内分泌, 给中学生的身体发育带来不利影响。另外, 虽然中学生处于生理发育的旺盛期, 但是并未完全成熟, 加之中学生对异性的好奇心强、自制力差、感情用事、缺乏责任感和伦理道德观念的束缚, 极易发生自伤和伤人行为。一旦发生, 会对身体健康造成直接伤害。

4. 影响心理健康发展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 在17岁前便谈情说爱的少年, , 会为日, 不论这些, 。

5. 容易造成恋爱悲剧恋爱在遇到波折—感情转移、争吵、分离等情况时, 易产生偏激行为, 如殉情、恶性报复、离家出走等。由于中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未确立, 对爱情和人生的领悟和理解还不够深刻, 导致中学生恋爱的成功率极低。中学生对感情的认识有限, 缺乏感情挫折的应对能力, 容易造成恋爱悲剧的产生。

三、中学生早恋的应对策略

早恋问题的出现不仅是个体生理发育成熟的表现, 同时又是心理、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其不能用抵制的态度来绝对禁止, 要用科学的、客观的态度来看待中学生恋爱问题, 不能只把它归属于道德品质范畴之列, 同时要当成一个社会问题来看待, 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引导, 才能预防早恋行为的产生, 真正消除早恋的负面影响。因此要反对两种倾向:一种是放任自流, 一种是严加扼杀。正确的做法应当是:

1. 正确引导

首先, 要引导家长、教师正确对待早恋现象。如果发现自己的学生或孩子有早恋倾向, 应该因势利导, 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把问题的严重性和利害关系告诉他们, 而不是以打骂、通报批评等极端的

方式来压制。

其次, 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早恋。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只有当学生有自我教育的要求时方可能实现”。因此, 教师和家长不仅要让学生正确认识恋爱, 而且还要让他们分清什么是友情, 什么是爱情, 引导他们化激情为动力, 为美好的爱情打下坚实的基础。

再次, 要做好中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应根据各个学校的具体条件开设心理辅导课, 注重方法, 针对不同学生的性格、气质以及早恋的原因进行疏导, 使学生走出早恋误区。同时也要按照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 加强心理和行为训练, 提高中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 提倡不看不适宜的报刊杂志、影视节目, 不上不健康的网站, 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学习中。

2. 积极避免

首先, 调查学生的家庭情况, 弥补情感缺失, 、交往渠道单一, , 降低早恋行为的发生几率。同时, 学校要注重校园文化建设, 营造积极进取的校园氛围, 举行并组织学生参加多种多样的知识讲座和体育活动, 培养中学生的多种兴趣, 陶冶学生的情趣, 使其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和发展上来。

其次, 要避免错误处理早恋方式的产生。对于早恋, 鞭挞和惩罚会使学生心理受挫, 容易走向极端。因此, 家长和老师要重视这一问题, 一旦发生也不应对孩子实施过度的惩罚, 而是要采取正确的态度与方式, 做到五个不要:不要情况不明, 不要挑明关系, 不要直陈利弊, 不要威胁禁止, 不要冷嘲热

[2]讽。家长和老师对待早恋行为应在不失去控制的前提下采取故意忽略的态度, 让其有自我反省的时间, 更好地处理感情问题。应尽量避免恋爱双方的过多接触, 使其逐渐淡化自己的情感, 避免恋爱双方朝着浓缩的方向发展。

3. 加强教育

首先, 重视对中学生进行青春期教育, 尤其是性教育。针对目前我国青少年性发育提早, 开展青春期心理教育活动宜早不宜迟。老师应教育学生正确了解男女生殖系统各器官的构造和生理功能,

了解性生理发育的规律和正常现象, 破除少男少女对性的神秘感, 在对待青春期的一些问题时加强自我教育与自我约束, 强化自我意识, 提高自我控制

[3]

能力。

其次, 根据中学生头脑兴奋性强、记忆力好、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精力充沛等特点, 进行校规校纪教育和法制观念教育。对已经发生的早恋现象应采取疏导原则, 巧妙地为恋爱双方的疏远创造契机, 使其感情淡化。

再次, 重视对中学生进行榜样教育。中学生应以优秀人物为自己学习的榜样, 树立远大的个人志向, 并以此志向为人生目标不懈奋斗, 用伟大的目情, , 应从心理上, 心胸坦诚、自然大方; 在交往时谈话的内容要积极健康向上, 应该以议论学习方面的内容为主; 男女双方相互交往时应注意时间、地点与方式, 避免不必要的猜忌和误会; 在与异性交往的尺度上要始终保持友谊范围内, 原则问题坚决不动摇。

中学生早恋行为是由其生理、心理、家庭、学校和社会诸多因素综合作用而产生的, 因此, 对待中学生早恋行为不能过度抵制, 只能正确疏导。早恋不仅要治, 更关键的是要防, 而这种防与治离不开家庭、学校、社会以及中学生自身的共同努力, 它需要发挥教育者个人的人格魅力, 用科学的教育方法, 通过一系列的教育, 潜移默化地影响中学生, 引导中学生在健康有益的活动中释放自身能量, 顺利度过早恋的危险期。

注释:

[1]张日升. 青年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3:11

[2]刘金玉. 采取恰当的方法解决早恋问题[J].吉林教育科学普教研究. 2001, (3) :52-53. [3]张朝琼. 析“早恋”的心理特征及疏导对策[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5, (4) :124.

[责任编辑:魏晓娟]

-33 -

2009年第2期            

N o. 2,2009(总第70期)               青少年研究          G eneral ,N o. 70

中学生早恋的心理特征与应对策略

韩宝磊 倪 娜

  [摘要]早恋行为是中学生成长过程中容易产生的问题, 同时也是困惑广大教

师和家长的难题。由于特殊的年龄阶段, 中学生早恋具有尝试、模仿、攀比等心理特征, 容易造成不良后果和负面影响。要预防和正确处理中学生早恋问题, 需要社会、学校、家长的正确引导、积极避免, 并加强对中学生的教育。

[关键词]中学生; 早恋; 心理特征[作者简介]韩宝磊, , 大学比较教育学系硕士研究生(  关于早恋, 。所谓“过早”, 主要是针对18。一般把早恋认为是处于青春期或青春期以前的少年过早地对异性产生爱慕的感情并以恋爱的方式进行交往的现象, 因而早恋又俗称“牛犊恋”。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尤其是在西方价值观念的冲击下, 中学生早恋现象迅速蔓延开来, 人数不断增加并逐渐趋向低龄化, 而且有的学生已不再满足于互递情书和浪漫的约会, 而是发展到了“租室而居”的程度。因此, 了解中学生早恋的心理特征, 进而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应对早恋带来的负面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学生早恋的心理特征

早恋行为是中学生青春期性萌动的外在表现形式, 是渴望通过接近异性来获得某种情感体验的反应。这种朦胧的性意识并不等同于与异性同学的正常交往, 也不等同于成年人对异性的追求。它是中学生青春期生理发育条件下的产物, 并由此引起心理上的波动和变化, 具备某些共同的心理特征。

1. 尝试心理与模仿心理并存

随着我国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 青少年青春期普遍提早, 女子大体从10岁至11岁左右开始到13岁, 男子大体从11岁至12左右开始到14岁,

[1]

第二性征出现, 引起性意识觉醒。因此, 中学生所处的年龄段正是性成熟的高峰期。在性成熟的生理作用下, 中学生尝试通过与异性的交往走进异性生活的天地, 以满足其对异性的生理结构和情感世界所产生的好奇心和神秘感。而网络、影视、书刊等无疑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成人化的情感戏、罗曼蒂克式的爱情故事, 不可避免地向中学生灌输一些零零碎碎的爱情观念或者性观念, 这使得中学生超脱现实地模仿才子佳人、英雄美女的故事, 并乐此不疲。

2. 愉悦心理与矛盾心理并存

作为一种文化观念, 追求完美是人的天性。美与真、善处于联想的串联体系中, 在理想化的真善美观念的诱使下, 中学生对美的外貌容易产生真、善的联想, 从而产生视觉上与心理上的愉悦感。因此, 产生于男女生之间的相互欣赏和好感是一种很平常的生理和心理反应。但是由于自制能力差, 相互欣赏的中学生容易超越界限, 走向两人世界, 从而使群体意识减弱, 出现脱离群体的倾向。中学生一旦恋爱, 便与以学为本职的观念产生了偏差, 恋爱时间与学习时间不能合理分配, 使得中学生处于矛盾的心理状态中。

3. 逆反心理与攀比心理并存

中学生大都处于逆反期, 越压制的东西越想尝

-31 -

试, 而学校、家长对早恋及有关行为大多持压制态度, 这导致了中学生对这种压制有不同程度的反感, 并通过早恋或其他具体的形式进行反抗。虽然中学生对自己的内心需要有大致清晰的理解和描述并显示出一定的成熟性, 但在具体的行动中又表现出一定的幼稚, 如有些学生需要一种介于友谊与爱情之间的感情, 但他们不断地更换异性朋友, 做情感游戏。中学生心态的不成熟, 加之虚荣心的作用促使了攀比心理的产生, 其中最典型的一种就是以有无异性朋友为标准来衡量自身的能力与价值。

4. 回避心理与闭锁心理并存

当代中学生最缺少的是理解, 但是沉重的学习负担、频繁的人际交往冲突、家长过高的企盼、个别教师的偏见等因素, 让中学生承受着成人难以想象的心理重荷。部分学生在这其中屡受挫折, 又得不到正确、及时的引导和帮助, 责任, 从而选择异性朋友以填充内心的空荡, 自己精神的寄托。同时, , , , 。

二、中学生早恋的危害

恋爱的成功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 主要有生理的成熟、心理的成熟、稳固的事业基础和良好的经济条件。而中学生生理和心理尚未成熟、经济尚未独立、事业尚未起步, 因此中学生是不宜恋爱的, 过早的恋爱会产生一些不良的后果和负面影响:

1. 极大地分散个人精力

沉溺于早恋情结中的中学生感情往往被对方所牵制, 他们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梳理这种复杂的感情, 而且中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又比较差, 往往沉迷于感情而无心学习, 导致成绩下降, 学业荒废, 最终一事无成。

2. 影响正常的人际关系发展

恋爱的同学总是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单一的异性个体上, 以丧失与其他同辈群体交往为恋爱代价。中学时期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与同辈群体建立广泛和谐的人际关系, 学会与各种人交往。处于恋爱中的中学生往往眼中只有彼此, 忽略了与班级其他同学的交往, 尤其是与同班异性的交往, 这极大地影响了人际关系的发展, 削弱了班级的凝聚 -32 -

力。

3. 影响正常生理发育和身体健康中学生思想尚未成熟、易冲动、情感不稳定, 早恋更是对情绪带来很大的冲击。这种波动起伏的情绪变化会影响身体的内分泌, 给中学生的身体发育带来不利影响。另外, 虽然中学生处于生理发育的旺盛期, 但是并未完全成熟, 加之中学生对异性的好奇心强、自制力差、感情用事、缺乏责任感和伦理道德观念的束缚, 极易发生自伤和伤人行为。一旦发生, 会对身体健康造成直接伤害。

4. 影响心理健康发展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 在17岁前便谈情说爱的少年, , 会为日, 不论这些, 。

5. 容易造成恋爱悲剧恋爱在遇到波折—感情转移、争吵、分离等情况时, 易产生偏激行为, 如殉情、恶性报复、离家出走等。由于中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未确立, 对爱情和人生的领悟和理解还不够深刻, 导致中学生恋爱的成功率极低。中学生对感情的认识有限, 缺乏感情挫折的应对能力, 容易造成恋爱悲剧的产生。

三、中学生早恋的应对策略

早恋问题的出现不仅是个体生理发育成熟的表现, 同时又是心理、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其不能用抵制的态度来绝对禁止, 要用科学的、客观的态度来看待中学生恋爱问题, 不能只把它归属于道德品质范畴之列, 同时要当成一个社会问题来看待, 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引导, 才能预防早恋行为的产生, 真正消除早恋的负面影响。因此要反对两种倾向:一种是放任自流, 一种是严加扼杀。正确的做法应当是:

1. 正确引导

首先, 要引导家长、教师正确对待早恋现象。如果发现自己的学生或孩子有早恋倾向, 应该因势利导, 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把问题的严重性和利害关系告诉他们, 而不是以打骂、通报批评等极端的

方式来压制。

其次, 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早恋。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只有当学生有自我教育的要求时方可能实现”。因此, 教师和家长不仅要让学生正确认识恋爱, 而且还要让他们分清什么是友情, 什么是爱情, 引导他们化激情为动力, 为美好的爱情打下坚实的基础。

再次, 要做好中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应根据各个学校的具体条件开设心理辅导课, 注重方法, 针对不同学生的性格、气质以及早恋的原因进行疏导, 使学生走出早恋误区。同时也要按照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 加强心理和行为训练, 提高中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 提倡不看不适宜的报刊杂志、影视节目, 不上不健康的网站, 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学习中。

2. 积极避免

首先, 调查学生的家庭情况, 弥补情感缺失, 、交往渠道单一, , 降低早恋行为的发生几率。同时, 学校要注重校园文化建设, 营造积极进取的校园氛围, 举行并组织学生参加多种多样的知识讲座和体育活动, 培养中学生的多种兴趣, 陶冶学生的情趣, 使其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和发展上来。

其次, 要避免错误处理早恋方式的产生。对于早恋, 鞭挞和惩罚会使学生心理受挫, 容易走向极端。因此, 家长和老师要重视这一问题, 一旦发生也不应对孩子实施过度的惩罚, 而是要采取正确的态度与方式, 做到五个不要:不要情况不明, 不要挑明关系, 不要直陈利弊, 不要威胁禁止, 不要冷嘲热

[2]讽。家长和老师对待早恋行为应在不失去控制的前提下采取故意忽略的态度, 让其有自我反省的时间, 更好地处理感情问题。应尽量避免恋爱双方的过多接触, 使其逐渐淡化自己的情感, 避免恋爱双方朝着浓缩的方向发展。

3. 加强教育

首先, 重视对中学生进行青春期教育, 尤其是性教育。针对目前我国青少年性发育提早, 开展青春期心理教育活动宜早不宜迟。老师应教育学生正确了解男女生殖系统各器官的构造和生理功能,

了解性生理发育的规律和正常现象, 破除少男少女对性的神秘感, 在对待青春期的一些问题时加强自我教育与自我约束, 强化自我意识, 提高自我控制

[3]

能力。

其次, 根据中学生头脑兴奋性强、记忆力好、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精力充沛等特点, 进行校规校纪教育和法制观念教育。对已经发生的早恋现象应采取疏导原则, 巧妙地为恋爱双方的疏远创造契机, 使其感情淡化。

再次, 重视对中学生进行榜样教育。中学生应以优秀人物为自己学习的榜样, 树立远大的个人志向, 并以此志向为人生目标不懈奋斗, 用伟大的目情, , 应从心理上, 心胸坦诚、自然大方; 在交往时谈话的内容要积极健康向上, 应该以议论学习方面的内容为主; 男女双方相互交往时应注意时间、地点与方式, 避免不必要的猜忌和误会; 在与异性交往的尺度上要始终保持友谊范围内, 原则问题坚决不动摇。

中学生早恋行为是由其生理、心理、家庭、学校和社会诸多因素综合作用而产生的, 因此, 对待中学生早恋行为不能过度抵制, 只能正确疏导。早恋不仅要治, 更关键的是要防, 而这种防与治离不开家庭、学校、社会以及中学生自身的共同努力, 它需要发挥教育者个人的人格魅力, 用科学的教育方法, 通过一系列的教育, 潜移默化地影响中学生, 引导中学生在健康有益的活动中释放自身能量, 顺利度过早恋的危险期。

注释:

[1]张日升. 青年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3:11

[2]刘金玉. 采取恰当的方法解决早恋问题[J].吉林教育科学普教研究. 2001, (3) :52-53. [3]张朝琼. 析“早恋”的心理特征及疏导对策[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5, (4) :124.

[责任编辑:魏晓娟]

-33 -


相关内容

  • 浅谈中学生"早恋"的教育策略
  • 浅谈中学生"早恋"的教育策略 摘要:中学生处于青年前期,生理上处于逐渐发育成熟的阶段,情感上已经产生了对异性向往爱慕的倾向.一旦陷入早恋,就会沉缅在卿卿我我之中,荒废学业,身心发展受到影响,针对高中生"闭锁性"的心理特点,教育工作者应该正确分析早恋产生的原因, ...

  • 青少年心理卫生案例分析
  • 六.案例分析: 道怎么办. 盾,既想与爱慕的异性单独解除又怕斤,一个人瘦得太过分了,所以,我有许 (一)李XX(男,高二)自述:1.这个学生的心理问题是什么?被人发现,早恋的过程中愉快与痛苦多绰号:"小排骨"."小萝卜头"等.别的我平时酷爱体育活动,是学校篮答 ...

  • 班主任能力大赛资料
  • 一.成长故事叙述部分 呈现出来的问题: 1.内容方面要求要有自己的成长的过程,在稿件中显得不够突出. 2.在真实的基础上故事选择不够典型. 3.演绎方式上未能感动自己. 4.故事感悟未能把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互相指引和验证. 建议: 1.认真审题,抓住关键词:成长 2.在表达方式上:叙.演.说的拿捏得 ...

  • 中小学教师应对学生德育问题的36个策略
  • 中小学教师应对学生德育问题的36个策略[班主任必读] 2011-09-29 12:37:16| 分类: 学生管理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本文转载自放飞梦想<[引用]中小学教师应对学生德育问题的36个策略[班主任必读]> 1. 当发现学生早恋时应该怎么办? (1)教师首先要仔细观 ...

  • 如何引导学生摆脱早恋的困惑
  • 如何引导学生摆脱早恋的困惑 作为老师,应该如何有效的引导学生摆脱"早恋"问题呢?通过参加心理健康教育的学习和在工作中对这类事件处理的经验,我认为如下几点是我们正确引导学生摆脱"早恋"的困惑的方法. 一.中小学生"早恋"行为的预防 对于人的身 ...

  • 如何应对初中生的早恋
  • 早恋即未成年男女在生理发育期间相互吸引,建立恋爱关系或对异性感兴趣.痴情或暗恋的一种心理活动形式.如今初中生早恋出现低龄化趋势,很多初一新生入学没多久,就开始谈恋爱.因为近年来儿童性成熟年龄明显提前,所以初中生早恋年龄变得越来越小,以往一般初二.初三学生早恋的可能性较大,而现在初一逐渐成为早恋的重灾 ...

  • 家长学校活动
  • 家长学校活动记录(一) 时间:2014年10月11日(星期六) 地点:各班教室 主讲:各班班主任 主题: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家庭是塑造孩子健康,人格的第一环境,为 了让更多的家庭成为塑造孩子健康人格的环境,成为健康的理想的学习型家庭.我校家长学校工作因地制宜.创造性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从而使教育理 ...

  • 花季雨季--青春期心理
  • [主题分析] 青春期被称为"花季雨季",实在是因为它的缤纷美好和烦恼诸多.青春期是标志着青年期开始的多"心理危机"的时期,辅导学生科学地了解个体身心变化的规律,充分认识自我.悦纳自我非常重要.在这个时期个体的生理和心理发生了重大变化,处于这个阶段的中学生对自己 ...

  • 特级教师答辩题2
  • 早恋 老师应拥有一颗平常心,可利用讲座.咨询等形式,从心理方面多视角的对学生进行青春期教育,用科学知识帮助他们解读青春的疑惑.组织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对分散他们情感的单一取向也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我们应当承认早恋是青少年身心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正常现象.青春期的感情萌动是成长发育与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