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周汝昌的"痴"与"才"

□张颐武

6月7日,95岁的周汝昌逝世。他是继胡适等人之后,尤其是1949年之后研究《红楼梦》的第一人,享誉海内外的考证派主力和集大成者。

周汝昌的不平凡意义

周汝昌先生故去,老一代的学人已经随着岁月的流逝而凋零了。这是时间不可挽回的力量。周先生已经很长寿,他一生所经历的正是一个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典型的历程,看他的自传,那些人生经历都没有什么不可思议之处。但他的不平凡在于他和《红楼梦》的一生的因缘,这让他在大历史的风云变幻中有了一个不可替代的独特角色。正因为《红楼梦》在二十世纪中国人的文化想象中的独特的位置和意义,让周先生的平凡的学人生涯有了极为不平凡的意义。

周先生是二十世纪后半期在风云变幻之中能够延续中国传统精神的一脉精华的人物。他的存在,让我们知道,在中国的大变动之中也还有许多不变的东西在延续和展开,一个民族的命运会有沉浮,但一个民族需要有守候它的灵魂人物,在自己的历史和文化的精神中沉醉并把它们呈现出来。周先生的意义正在于他以他的个体的力量感受和品味中国文化的瑰宝《红楼梦》,同时带给了我们一个丰富多彩的“红学”世界。没有周先生,二十世纪后半期的中国的文化史会觉得寂寞,曹雪芹和《红楼梦》也会缺少知音。我一直有一个奇想,觉得《红楼梦》的境遇由于遇到了周先生,就和过去大不相同;当然周先生本人更是为《红楼梦》执着了一生。

大才获胡适、钱锺书赞赏

我还记得第一次见到周先生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的北大,那时红学依然很热,中文系里有个研究红学的学生小组,其核心人物是后来因为写相声和情景喜剧而得大名却英年早逝的梁左。这个小组一度很活跃,也发表了一些文章。我同班的同学马欣来就参加了这个小组。她当年也是深入红学之中的才女,高中时就在《红楼梦学刊》上发表过文章,这大概比后来的新概念作文更不容易。他们请周先生来给我们做讲座。周先生当然还是谈红,他沉迷在红楼梦的意境之中,我还记得他念起《葬花词》时的陶醉。周先生讲话声音很小,也并不关注听众的反应,只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之中,他似乎是他的《红楼梦》中的人,那个世界对于他似乎比我们的现实更加现实,他其实更愿意在那个世界里做逍遥游。他如数家珍地讲版本说家世,都不是学者的职业的工作,而是和《红楼梦》的心灵的契合。后来我又在各种场合见过周先生多次,他的瘦弱的身体,衰退的视力和听力都不足以阻碍他的逍遥游。从这里看,周先生是活在自己的世界中的人。

周先生看起来温文儒雅,有传统儒者的风范,说起话来轻言细语,但在我看来性格其实是有很强烈和极端的一面,他其实有一点像我们揣想的曹雪芹或书里的宝玉,有一种为情而痴的气质。就是《红楼梦》里的“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的那个“痴”。这种痴其实是一种强烈的性格,一种对于自己的所信所迷的强烈的坚持。而这种痴却是和他的才气结合得格外充分的,不光是痴迷和专注,而且有磅礴的才情,才能够支撑周先生在《红楼梦》中的神游。周先生和钱锺书先生相似,原是学习外语的,却充满着对于中国文化的深彻的理解。周先生大才,曾经得到过胡适和钱锺书先生的赞赏,他注杨万里诗,论书法和写诗词鉴赏都好。他自己的旧诗也好,最传奇的是拟作曹雪芹诗被其他的红学家当成真的,以为就是曹雪芹所作,最后周先生承认是自己拟作。但别人就是不信。痴和才就是周先生的灵魂。

一片诗心皆因“痴”

在周汝昌求学的年代,他几乎是无所依傍地回到了中国传统之中。他有坚信,坚信中国文化的优越和美好,坚信中华文化的必然的复兴。他对于中国文化的强烈的信念令他把大关怀和多方面的才能都投射到一位在他心目中无与伦比的大才人———曹雪芹及其所创作的《红楼梦》上,周先生的痴和才都集中在了这一个点上。

其实周先生有这么多的才华,对于中华文化的壸奥(壸音捆,周先生曾经说过一位红学大家的文史功底不行,就举出这位学者把这个“壸”认作壶,其实是两个字)也深有体会,完全不必成为一个红学家,他可以成为像钱锺书先生那样穿越中西古今的巨人。周先生的英文极好,早年就把陆机的《文赋》翻译为英文。我就想过,如果周先生不纠缠在红学的那些恩恩怨怨是是非非,不被那些我们今天看起来相当琐细的小事耗费太多的精力,周先生的成就一定来得更大,他对于中华文化的理解能更多流传下来。但我知道周先生不会做这样的选择,因为他的“痴”。但正是这种“痴”,加上他的“才”的配合,才不至于显得乏味和单调。

周先生做考据就不是像一般没有才华的人那样把考据当成死学问,而是用自己超凡脱俗的悟性去做,他像一个诗人般地以自己的创造性和想象力来做实证的学问。周先生最让我佩服的地方就是他关于“曹宣”的考证,这是周先生的才气和史实结合得最好的证明,也是周先生最辉煌的考证。他纯以推断提出了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有一个兄弟叫曹宣,这是由于此人的字大家知道叫“子猷”,而由于《诗经》等书中“宣”和“猷”有关,于是推定此人名“曹宣”而不是大家都认为的“曹宜”。后来此事为后出的史料所证明了。这样的考证其实正好说明周先生纵横捭阖的才气和较劲求真的痴气。

周先生其实是极端地追寻人生的两种极致的人物,他对于中华文化的大关怀,对于处于西方冲击之下的中华文化的持守使得他有极高远的文化视野;但他又异常地较真于细节,执着于考据。于是他把诗一样的大情怀和一丝不苟的考据结合起来。有些时候让人觉得有点过度阐释了。如在曹雪芹的家世方面,周先生力主“丰润说”,和“辽阳说”有剧烈的争论,甚至也和持不同说法的人有了人际关系上的芥蒂。曹雪芹是哪里人,其实和曹的写作没有什么干系,但周先生力持此说,是为了将曹雪芹和宋朝的曹渊的关系连上,由此就可以看出曹雪芹和魏晋时代的曹家的联系。这其实是关系到中华的“诗礼传家”的大关节。而曹家以中原望族而为“满洲奴”,其境遇就更复杂,所以《红楼梦》的伟大就有了一个基因上的基础。这种想法,我们常会以为迂阔,其实真是周先生的一片诗心。

周汝昌先生去了,一个把乾嘉的考据和现代的方法结合起来的充满了在压抑中的创造力的人物离我们越来越远,我们不会再有这样文采斐然的才子式的学者了。但周先生是现代中国的骄傲之一,他告诉我们自己的传统是弥足珍贵的,告诉我们有了《红楼梦》这个国家就有了一种真正精致和美妙的文化精神,是任何变化也不能改变的。周先生的境界不会再有,但我们还会认真读这些有趣的书,和周先生一起神游于《红楼梦》和曹雪芹的世界之中。

□张颐武

6月7日,95岁的周汝昌逝世。他是继胡适等人之后,尤其是1949年之后研究《红楼梦》的第一人,享誉海内外的考证派主力和集大成者。

周汝昌的不平凡意义

周汝昌先生故去,老一代的学人已经随着岁月的流逝而凋零了。这是时间不可挽回的力量。周先生已经很长寿,他一生所经历的正是一个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典型的历程,看他的自传,那些人生经历都没有什么不可思议之处。但他的不平凡在于他和《红楼梦》的一生的因缘,这让他在大历史的风云变幻中有了一个不可替代的独特角色。正因为《红楼梦》在二十世纪中国人的文化想象中的独特的位置和意义,让周先生的平凡的学人生涯有了极为不平凡的意义。

周先生是二十世纪后半期在风云变幻之中能够延续中国传统精神的一脉精华的人物。他的存在,让我们知道,在中国的大变动之中也还有许多不变的东西在延续和展开,一个民族的命运会有沉浮,但一个民族需要有守候它的灵魂人物,在自己的历史和文化的精神中沉醉并把它们呈现出来。周先生的意义正在于他以他的个体的力量感受和品味中国文化的瑰宝《红楼梦》,同时带给了我们一个丰富多彩的“红学”世界。没有周先生,二十世纪后半期的中国的文化史会觉得寂寞,曹雪芹和《红楼梦》也会缺少知音。我一直有一个奇想,觉得《红楼梦》的境遇由于遇到了周先生,就和过去大不相同;当然周先生本人更是为《红楼梦》执着了一生。

大才获胡适、钱锺书赞赏

我还记得第一次见到周先生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的北大,那时红学依然很热,中文系里有个研究红学的学生小组,其核心人物是后来因为写相声和情景喜剧而得大名却英年早逝的梁左。这个小组一度很活跃,也发表了一些文章。我同班的同学马欣来就参加了这个小组。她当年也是深入红学之中的才女,高中时就在《红楼梦学刊》上发表过文章,这大概比后来的新概念作文更不容易。他们请周先生来给我们做讲座。周先生当然还是谈红,他沉迷在红楼梦的意境之中,我还记得他念起《葬花词》时的陶醉。周先生讲话声音很小,也并不关注听众的反应,只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之中,他似乎是他的《红楼梦》中的人,那个世界对于他似乎比我们的现实更加现实,他其实更愿意在那个世界里做逍遥游。他如数家珍地讲版本说家世,都不是学者的职业的工作,而是和《红楼梦》的心灵的契合。后来我又在各种场合见过周先生多次,他的瘦弱的身体,衰退的视力和听力都不足以阻碍他的逍遥游。从这里看,周先生是活在自己的世界中的人。

周先生看起来温文儒雅,有传统儒者的风范,说起话来轻言细语,但在我看来性格其实是有很强烈和极端的一面,他其实有一点像我们揣想的曹雪芹或书里的宝玉,有一种为情而痴的气质。就是《红楼梦》里的“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的那个“痴”。这种痴其实是一种强烈的性格,一种对于自己的所信所迷的强烈的坚持。而这种痴却是和他的才气结合得格外充分的,不光是痴迷和专注,而且有磅礴的才情,才能够支撑周先生在《红楼梦》中的神游。周先生和钱锺书先生相似,原是学习外语的,却充满着对于中国文化的深彻的理解。周先生大才,曾经得到过胡适和钱锺书先生的赞赏,他注杨万里诗,论书法和写诗词鉴赏都好。他自己的旧诗也好,最传奇的是拟作曹雪芹诗被其他的红学家当成真的,以为就是曹雪芹所作,最后周先生承认是自己拟作。但别人就是不信。痴和才就是周先生的灵魂。

一片诗心皆因“痴”

在周汝昌求学的年代,他几乎是无所依傍地回到了中国传统之中。他有坚信,坚信中国文化的优越和美好,坚信中华文化的必然的复兴。他对于中国文化的强烈的信念令他把大关怀和多方面的才能都投射到一位在他心目中无与伦比的大才人———曹雪芹及其所创作的《红楼梦》上,周先生的痴和才都集中在了这一个点上。

其实周先生有这么多的才华,对于中华文化的壸奥(壸音捆,周先生曾经说过一位红学大家的文史功底不行,就举出这位学者把这个“壸”认作壶,其实是两个字)也深有体会,完全不必成为一个红学家,他可以成为像钱锺书先生那样穿越中西古今的巨人。周先生的英文极好,早年就把陆机的《文赋》翻译为英文。我就想过,如果周先生不纠缠在红学的那些恩恩怨怨是是非非,不被那些我们今天看起来相当琐细的小事耗费太多的精力,周先生的成就一定来得更大,他对于中华文化的理解能更多流传下来。但我知道周先生不会做这样的选择,因为他的“痴”。但正是这种“痴”,加上他的“才”的配合,才不至于显得乏味和单调。

周先生做考据就不是像一般没有才华的人那样把考据当成死学问,而是用自己超凡脱俗的悟性去做,他像一个诗人般地以自己的创造性和想象力来做实证的学问。周先生最让我佩服的地方就是他关于“曹宣”的考证,这是周先生的才气和史实结合得最好的证明,也是周先生最辉煌的考证。他纯以推断提出了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有一个兄弟叫曹宣,这是由于此人的字大家知道叫“子猷”,而由于《诗经》等书中“宣”和“猷”有关,于是推定此人名“曹宣”而不是大家都认为的“曹宜”。后来此事为后出的史料所证明了。这样的考证其实正好说明周先生纵横捭阖的才气和较劲求真的痴气。

周先生其实是极端地追寻人生的两种极致的人物,他对于中华文化的大关怀,对于处于西方冲击之下的中华文化的持守使得他有极高远的文化视野;但他又异常地较真于细节,执着于考据。于是他把诗一样的大情怀和一丝不苟的考据结合起来。有些时候让人觉得有点过度阐释了。如在曹雪芹的家世方面,周先生力主“丰润说”,和“辽阳说”有剧烈的争论,甚至也和持不同说法的人有了人际关系上的芥蒂。曹雪芹是哪里人,其实和曹的写作没有什么干系,但周先生力持此说,是为了将曹雪芹和宋朝的曹渊的关系连上,由此就可以看出曹雪芹和魏晋时代的曹家的联系。这其实是关系到中华的“诗礼传家”的大关节。而曹家以中原望族而为“满洲奴”,其境遇就更复杂,所以《红楼梦》的伟大就有了一个基因上的基础。这种想法,我们常会以为迂阔,其实真是周先生的一片诗心。

周汝昌先生去了,一个把乾嘉的考据和现代的方法结合起来的充满了在压抑中的创造力的人物离我们越来越远,我们不会再有这样文采斐然的才子式的学者了。但周先生是现代中国的骄傲之一,他告诉我们自己的传统是弥足珍贵的,告诉我们有了《红楼梦》这个国家就有了一种真正精致和美妙的文化精神,是任何变化也不能改变的。周先生的境界不会再有,但我们还会认真读这些有趣的书,和周先生一起神游于《红楼梦》和曹雪芹的世界之中。


相关内容

  • "红学痴儒"周汝昌,一卷[红楼]梦一生
  • 人物名片 周汝昌(1918.4.14-2012.5.31),中国著名红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书法家和诗人.历任四川大学讲师,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中国艺术研究院顾问.研究员,中国曹雪芹研究会荣誉会长等.从事曹雪芹及<红楼梦>研究60余载,是继胡适先生之后,新中国研究<红楼梦>第 ...

  • 丁汝昌之死之谜
  • 丁汝昌之死 丁汝昌之死堪称中日甲午战争中最为悲壮苍凉的一幕. 困守刘公岛的他,宁死也不愿背叛大清,更不忍心让全岛军兵随自己赴死.在了无希望的那个深夜,他选择吞下鸦片,以一场悲剧给威海卫之战画下句号. 然而,在这个句号之后还隐藏着一个不解之谜:身为北洋海军提督的丁汝昌究竟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是降还是未降 ...

  • 吃似贾母动如刘姥姥
  • 一代红学大师.著名学者.诗人周汝昌先生以95岁高龄仙逝,可称得上是长寿老人.周汝昌的长寿与他一生钟爱的<红楼梦>有关. 养生法一:一辈子没离开玉器 受<红楼梦>中贾宝玉"含玉而生"的影响,周汝昌一生喜欢玉器,收藏了不少玉制品.周汝昌的床上常年有一块玉石枕头 ...

  • 绝密冲刺卷--语文
  • 绝密冲刺卷--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 卷(阅读题)和第II 卷(表达题)两部分. 2.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第I 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 ...

  • 红楼梦中的痴情烈女子
  • 内容摘要:<红楼梦>中的人物以女性为主体,结合小说"大旨谈情"的主旨,文中随处可见这些不同性格.身份女子的"情"甚至是"痴情"的描写.本文所要讨论的这些女子还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烈",她们的"烈&q ...

  • 兴趣广泛的红学家周汝昌
  • 姓名 周汝昌. 简历 周汝昌生于1918年,2012年逝世,在这个世界上度过了94个春秋.从8岁进入小学直到大学毕业,正是中华民族多灾多难的时期,他经历了记不清的失学.停课.逃难.沦陷,虚耗了他宝贵的光阴达11年之多.从1939年考入燕京大学西语系到研究生毕业,历经近10年.毕业后先后担任燕京大学. ...

  • 红学家周汝昌答疑[红楼梦]
  • 讲 演 者: 周汝昌 讲演时间: 2003年10月1日 在欢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四周年的10月1日,几百位文学爱好者走进了中国现代文学馆,就我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有关问题面对面请周汝昌先生释疑.上午9时20分,当86岁高龄的红学家周汝昌先生在傅光明研究员陪同下进入演讲大厅时,听众 ...

  • 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 周汝昌点评从三国到水浒,不愧是大师
  • 头条视频 打开 袁腾飞历史课--第一次世界大战(上) 打开 老版<水浒>"潘金莲"近照,如今44岁往日风华已不再! 打开 易中天不断向王立群提出奇葩的问题,王立群从容予以回答 打开 下载头条视频,享受高清视频体验 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 周汝昌点评从三国到水浒,不愧是 ...

  • 周汝昌解红楼梦
  • ◆<红楼梦>是一部自传性质的小说. ◆红楼梦的创作思想: 第一. 红楼梦之所以成为文化小说,实际上它记载了中华民族文化万紫千红的大观与奇境.读懂了<红楼梦>, 就能了解认识中国文化. 第二.以写妇女人材的屈辱.不幸.悲惨,来写中国人材的悲剧,甚至人类人材的大悲剧.可惜这样一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