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一只眼看通胀 一只眼看通缩 看清大势再谈策略

     到油站加油的时候,看见油价再次上调了。到售楼处看房时,看见房价依旧仍是坚挺有余。与此同时,另一种情形是:汽车和电脑的价格一降再降、各种成衣继续打折出售;上班族的薪金水准不仅升级无望,而且还听说了某些大公司开始裁员的消息,比如联想。   这些迹象已经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关注以及行动。      输入的通货膨胀      按经济理论家的说法,这是经济局部过热。当然,有争论,有人认为这是经济整体过热,虽然经济过热只是表现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行业,但实质上是,中国经济整体上有投资过热的迹象。受城乡二元结构、出口导向的影响,农民收入下降、中国从生产制造中也只能得到很少的收益,国内需求水平一直停滞不前。中国从国外输入大量的原材料,带动全球原材料价格上升,但生产出来的成品因为竞争激烈只能降价出售,这样源自国外的通货膨胀就不能通过产品出口转嫁出去而是留在了国内。    不管是局部过热还是整体过热,眼下中国经济过热论已经成为了国内外关注的热门话题。不管是欧美发达国家的政要,还是中国各地的政府官员,都不敢忽视中国经济过热可能带来的危害。当中国领导人宣布采取铁碗手段控制各地投资过热时,全球股市相继做出了明显反应,道琼斯、日经、恒生等指数都有相应的下跌。而对江苏民营公司铁本的处理,已经让好几位地方官员丢官、几个银行分行长离职。而其他正在各地建设的项目有多少会在这次宏观调控风暴中落马,还是个未知数。   其实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看到那些过热和过冷现象,概括起来就是一方面原材料价格上涨、电力紧缺、运输紧张,呈现出的是通货膨胀的迹象,另一方面是成品价格下降、就业机会减少和工资水平下降,呈现的是通货紧缩的表征。对于这两类完全相反的现象,著名经济学家,新桥投资董事总经理单伟建用了“双通”(Bi-flation)一词来概括。   为什么会同时出现这样矛盾的情形呢?中国已经融入全球,在享受国际贸易带来的好处时,同时也要承担全球经济融汇的风险。以前只靠中国单方面可以解决的经济难题,现在更多地要配合其他经济大国的政策。中国现在面临如此局面,与其说是中国经济单方面的问题,不如说是中国经济与美国经济关联在一起带来的难题。      通胀来自借贷消费和投资      美国联邦储备局的格林斯潘为了使美国经济从科技网络泡沫中恢复一直执行低利率的政策。低利率就意味着资金成本低,用于投资用于消费都是划算的。美国人的消费习惯不同于中国,他们储蓄得很少,愿意提前消费和借钱消费。美国的低利率政策鼓励了美国人借钱消费的习惯,大量的金钱从银行卡中划掉了,用于购买日用品、汽车、旅游服务、房地产等,当很多的金钱围绕很少的物品时,供求关系的变化使得商品和劳务的价格上升。从美国的实际情况看来,日用品价格一直平稳甚至还有下降,但是房地产价格和股票价格则大幅上涨了。不过,美国日用品大部分是由中国生产的,这些产品价格低廉为美国消费者制造了消费的天堂。中国在贸易中没有获得美国借钱消费带来的价格上升的好处。   中国在保持现行的盯住美元政策、不动汇率的情况下,美国的低利率使得中国央行不能轻易调高利率。中国经济增长20多年,而美国经济近几年不景气,外界普遍认为人民币有升值的潜能,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各种热钱通过各种正当和非法渠道进入中国,一方面通过购买房地产、股票等资产分享中国经济增长的好处,另一方面等待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利益。众多热钱的进入,使得央行的货币政策难以起作用。任何进入国内的1美元都要兑换为8.3元人民币,众多热钱的流入,使得央行必须发行更多的货币,虽然央行可以通过发行大量票据吸收发出去的货币,但是央行票据市场的频繁操作,既损失票据的利息,随着更多热钱进入而失去调节货币数量的作用。   目前,对人民币的升值预期已经让众多热钱涌入,如果调高人民币利率,由于美元利率低,人民币利率高,为了获得这个利差收益,会吸引更多的热钱进入中国。    中国的低利率政策刺激了众多企业和地方政府借钱投资的冲动,也刺激了部分大城市居民的消费冲动。典型的是钢铁、电解铝、水泥等行业投资速度过快,再一个就是居民使用抵押贷款购房、买车导致的房地产业、汽车业虚假繁荣。一些民营企业根据自身对市场的了解和自身的高效率从银行借款,投资设厂,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政绩干预当地银行部门放款,同时银行为了做大分母减低不良贷款比例,对项目的风险估计不够就把银行大量的钱放贷出去。各方力量的综合效应使得中国借钱投资成风,以致今年第一季度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了43%,几乎到了危险的地步了。   越来越多的企业要扩大再生产,需要更多的原材料(铁矿石、煤炭、石油、粮食等),中国本土无法提供那么多的原材料,只能从国外进口,大量的进口抬升了全球原材料的价格。由于中国的企业大多数处于产业链的末端,大多数技术含量低,属于劳动密集型和能源消耗型企业,要消耗更多的电力,更多的石油和煤炭,造成电力紧缺,全国大面积的拉闸限电,运输紧张则抬升了全球海运的价格。   按道理来讲,原材料、运输价格的上涨会推动成品价格的上涨,但由于中国的产品处于产业链末端,缺乏定价能力,中国大量的出口产品在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只能以更低的价格出售。正如单伟建先生所说的:“通过拉高大宗商品的国际市场价格,中国对从国外进口的原材料支付了更高的价格,而同时中国却以更低的价格在全球出售他们的产品。这样,中国以高昂的价格买进,以低廉的价格售出。这意味着中国在补贴全世界其他国家。”结果就是银行形成了大量不良贷款,这些不良贷款最终要由国家来买单,也就是所有纳税人来买单。   同时在不能压低原材料价格和产品提价的情况下,企业只有减少工人数量、或者挤压劳动力工资,降低劳动条件来获得一点微薄的利润。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亚洲首席经济学家陶冬对此的看法是:“不少中国企业多少还是赚钱的,但这是在不还贷款或拖欠贷款的情况下取得的。”这就是为什么许多人失业、毕业的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工资下降的原因所在。      百姓如何分配资产和货币      通货膨胀也好,通货紧缩也好,最后都会影响到投资、消费和出口。由投资导致的通货膨胀最终会影响居民的生活。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就成为衡量通货膨胀的最好指标。虽然目前中国的CPI还处于温和的水平,第一季度CPI同比上涨2.8%,但这已经使得银行存款的利率变成了负利率,存到银行里的钱已经赔本了。高盛中国区经济学家梁红预计,全年CPI在3.5%―4%之间。但有可能会突破这个预期。陶冬则认为,在今年底之前,CPI至少达到6%,这还是低估的数字。而JP摩根大通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郑杏娟认为,中国的通货膨胀率在今年的第三季度会达到最高峰,CPI有可能是5%或6%。但可能不会持续很久。不管年底CPI是4%还是6%,存钱的负收益是更厉害了。对于普通百姓来讲,减少银行不良贷款、增加自己的薪水都不是自己能够决定的事情,但如何分配手头的现金和已有的资产(包括房产、股票、债券等)却是自己能够决定的,也是在眼下“双通”的困局中最重要的事情。   由于CPI的涨幅已经高于银行存款利率,存钱已经是赔钱了。如果近期不加息,银行里的现金最好买成资产。资产无非这么几类:房地产、黄金、债券、股票、外汇、古玩等,房地产是大额投资品,适合有大量现金的投资者,同时还要看当地房地产升幅是否已经过高;黄金一直在上升,有的地方已经有向个人投资者出售的金条,这是比较简单的把现金转换为资产的方法。中国公司债、金融债数量比较少,多的是国债,但国债比较低,跟银行存款利息差不多,但由于国债没有利息税,存银行还不如买国债。对于风险承受能力差一些的人,还有一个投资渠道就是买进一些收益比较稳定的货币基金、债券基金。对于风险承受力比较强的人,可以投资股票和开放式基金。当前市场已经下跌了差不多15%,诸多不利因素已经消化得差不多,可以选择购买一些行业好、成长性强、盈利能力强的股票。如果愿意在股市中长期投资,可以选择一些有独特资源、公司治理优秀的公司股票比如贵州茅台、五粮液等进行长期投资,投资十年八年一定会有丰厚回报。外汇和古玩是很专业的投资,需要更多专门的知识。在中国还没有开放自由兑换外汇的情况下,只能对手头现有的外汇进行操作,持有美元的人应该换成人民币等待升值或者加息带来的好处,或者换成欧元、瑞士法郎之类可能更好。   对于那些已经买房、买车办了按揭贷款的人,如果手头有足够现金怎么办呢?如果没有更好的投资渠道应该把现有的闲钱还贷款而不是存在银行,因为银行一年存款利息只有1.98%,而一年的贷款利息是5.04%,再把利息税除掉,利差达3%还多。如果手头有房产的话,如果找不到更好的投资途径,最好保留房产。不然,一旦卖掉房产,拿到手头的现金如果存进银行只会减少不会增多。况且在通货膨胀时,资产(尤其房地产)往往是上升的。卖掉房产会冒双重风险:手头现金贬值、失掉房地产升值的机会。   如果不想投资这些看得见的资产,那么还有一个渠道就是投资人力资本,也就是投资自己的教育或者孩子的教育。中国不可能永远处于产业链的末端,那么微薄的利润不具备持续发展的能力,产业升级是必然趋势。对一个在职工作的人来讲参加一些高层次的培训或者重新上学,积累自己的人力资本,可以使自己在产业升级的过程中获得更好的职位,也可以挣到更多的薪水。当然,把钱投资孩子的教育,其功效是一样的,只不过一个体现在当前,一个体现在未来。   在通货膨胀时期,汇率不变,加息不易的负利率时代,最好的策略是多保留一些资产,少留一些现金。

     到油站加油的时候,看见油价再次上调了。到售楼处看房时,看见房价依旧仍是坚挺有余。与此同时,另一种情形是:汽车和电脑的价格一降再降、各种成衣继续打折出售;上班族的薪金水准不仅升级无望,而且还听说了某些大公司开始裁员的消息,比如联想。   这些迹象已经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关注以及行动。      输入的通货膨胀      按经济理论家的说法,这是经济局部过热。当然,有争论,有人认为这是经济整体过热,虽然经济过热只是表现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行业,但实质上是,中国经济整体上有投资过热的迹象。受城乡二元结构、出口导向的影响,农民收入下降、中国从生产制造中也只能得到很少的收益,国内需求水平一直停滞不前。中国从国外输入大量的原材料,带动全球原材料价格上升,但生产出来的成品因为竞争激烈只能降价出售,这样源自国外的通货膨胀就不能通过产品出口转嫁出去而是留在了国内。    不管是局部过热还是整体过热,眼下中国经济过热论已经成为了国内外关注的热门话题。不管是欧美发达国家的政要,还是中国各地的政府官员,都不敢忽视中国经济过热可能带来的危害。当中国领导人宣布采取铁碗手段控制各地投资过热时,全球股市相继做出了明显反应,道琼斯、日经、恒生等指数都有相应的下跌。而对江苏民营公司铁本的处理,已经让好几位地方官员丢官、几个银行分行长离职。而其他正在各地建设的项目有多少会在这次宏观调控风暴中落马,还是个未知数。   其实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看到那些过热和过冷现象,概括起来就是一方面原材料价格上涨、电力紧缺、运输紧张,呈现出的是通货膨胀的迹象,另一方面是成品价格下降、就业机会减少和工资水平下降,呈现的是通货紧缩的表征。对于这两类完全相反的现象,著名经济学家,新桥投资董事总经理单伟建用了“双通”(Bi-flation)一词来概括。   为什么会同时出现这样矛盾的情形呢?中国已经融入全球,在享受国际贸易带来的好处时,同时也要承担全球经济融汇的风险。以前只靠中国单方面可以解决的经济难题,现在更多地要配合其他经济大国的政策。中国现在面临如此局面,与其说是中国经济单方面的问题,不如说是中国经济与美国经济关联在一起带来的难题。      通胀来自借贷消费和投资      美国联邦储备局的格林斯潘为了使美国经济从科技网络泡沫中恢复一直执行低利率的政策。低利率就意味着资金成本低,用于投资用于消费都是划算的。美国人的消费习惯不同于中国,他们储蓄得很少,愿意提前消费和借钱消费。美国的低利率政策鼓励了美国人借钱消费的习惯,大量的金钱从银行卡中划掉了,用于购买日用品、汽车、旅游服务、房地产等,当很多的金钱围绕很少的物品时,供求关系的变化使得商品和劳务的价格上升。从美国的实际情况看来,日用品价格一直平稳甚至还有下降,但是房地产价格和股票价格则大幅上涨了。不过,美国日用品大部分是由中国生产的,这些产品价格低廉为美国消费者制造了消费的天堂。中国在贸易中没有获得美国借钱消费带来的价格上升的好处。   中国在保持现行的盯住美元政策、不动汇率的情况下,美国的低利率使得中国央行不能轻易调高利率。中国经济增长20多年,而美国经济近几年不景气,外界普遍认为人民币有升值的潜能,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各种热钱通过各种正当和非法渠道进入中国,一方面通过购买房地产、股票等资产分享中国经济增长的好处,另一方面等待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利益。众多热钱的进入,使得央行的货币政策难以起作用。任何进入国内的1美元都要兑换为8.3元人民币,众多热钱的流入,使得央行必须发行更多的货币,虽然央行可以通过发行大量票据吸收发出去的货币,但是央行票据市场的频繁操作,既损失票据的利息,随着更多热钱进入而失去调节货币数量的作用。   目前,对人民币的升值预期已经让众多热钱涌入,如果调高人民币利率,由于美元利率低,人民币利率高,为了获得这个利差收益,会吸引更多的热钱进入中国。    中国的低利率政策刺激了众多企业和地方政府借钱投资的冲动,也刺激了部分大城市居民的消费冲动。典型的是钢铁、电解铝、水泥等行业投资速度过快,再一个就是居民使用抵押贷款购房、买车导致的房地产业、汽车业虚假繁荣。一些民营企业根据自身对市场的了解和自身的高效率从银行借款,投资设厂,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政绩干预当地银行部门放款,同时银行为了做大分母减低不良贷款比例,对项目的风险估计不够就把银行大量的钱放贷出去。各方力量的综合效应使得中国借钱投资成风,以致今年第一季度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了43%,几乎到了危险的地步了。   越来越多的企业要扩大再生产,需要更多的原材料(铁矿石、煤炭、石油、粮食等),中国本土无法提供那么多的原材料,只能从国外进口,大量的进口抬升了全球原材料的价格。由于中国的企业大多数处于产业链的末端,大多数技术含量低,属于劳动密集型和能源消耗型企业,要消耗更多的电力,更多的石油和煤炭,造成电力紧缺,全国大面积的拉闸限电,运输紧张则抬升了全球海运的价格。   按道理来讲,原材料、运输价格的上涨会推动成品价格的上涨,但由于中国的产品处于产业链末端,缺乏定价能力,中国大量的出口产品在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只能以更低的价格出售。正如单伟建先生所说的:“通过拉高大宗商品的国际市场价格,中国对从国外进口的原材料支付了更高的价格,而同时中国却以更低的价格在全球出售他们的产品。这样,中国以高昂的价格买进,以低廉的价格售出。这意味着中国在补贴全世界其他国家。”结果就是银行形成了大量不良贷款,这些不良贷款最终要由国家来买单,也就是所有纳税人来买单。   同时在不能压低原材料价格和产品提价的情况下,企业只有减少工人数量、或者挤压劳动力工资,降低劳动条件来获得一点微薄的利润。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亚洲首席经济学家陶冬对此的看法是:“不少中国企业多少还是赚钱的,但这是在不还贷款或拖欠贷款的情况下取得的。”这就是为什么许多人失业、毕业的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工资下降的原因所在。      百姓如何分配资产和货币      通货膨胀也好,通货紧缩也好,最后都会影响到投资、消费和出口。由投资导致的通货膨胀最终会影响居民的生活。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就成为衡量通货膨胀的最好指标。虽然目前中国的CPI还处于温和的水平,第一季度CPI同比上涨2.8%,但这已经使得银行存款的利率变成了负利率,存到银行里的钱已经赔本了。高盛中国区经济学家梁红预计,全年CPI在3.5%―4%之间。但有可能会突破这个预期。陶冬则认为,在今年底之前,CPI至少达到6%,这还是低估的数字。而JP摩根大通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郑杏娟认为,中国的通货膨胀率在今年的第三季度会达到最高峰,CPI有可能是5%或6%。但可能不会持续很久。不管年底CPI是4%还是6%,存钱的负收益是更厉害了。对于普通百姓来讲,减少银行不良贷款、增加自己的薪水都不是自己能够决定的事情,但如何分配手头的现金和已有的资产(包括房产、股票、债券等)却是自己能够决定的,也是在眼下“双通”的困局中最重要的事情。   由于CPI的涨幅已经高于银行存款利率,存钱已经是赔钱了。如果近期不加息,银行里的现金最好买成资产。资产无非这么几类:房地产、黄金、债券、股票、外汇、古玩等,房地产是大额投资品,适合有大量现金的投资者,同时还要看当地房地产升幅是否已经过高;黄金一直在上升,有的地方已经有向个人投资者出售的金条,这是比较简单的把现金转换为资产的方法。中国公司债、金融债数量比较少,多的是国债,但国债比较低,跟银行存款利息差不多,但由于国债没有利息税,存银行还不如买国债。对于风险承受能力差一些的人,还有一个投资渠道就是买进一些收益比较稳定的货币基金、债券基金。对于风险承受力比较强的人,可以投资股票和开放式基金。当前市场已经下跌了差不多15%,诸多不利因素已经消化得差不多,可以选择购买一些行业好、成长性强、盈利能力强的股票。如果愿意在股市中长期投资,可以选择一些有独特资源、公司治理优秀的公司股票比如贵州茅台、五粮液等进行长期投资,投资十年八年一定会有丰厚回报。外汇和古玩是很专业的投资,需要更多专门的知识。在中国还没有开放自由兑换外汇的情况下,只能对手头现有的外汇进行操作,持有美元的人应该换成人民币等待升值或者加息带来的好处,或者换成欧元、瑞士法郎之类可能更好。   对于那些已经买房、买车办了按揭贷款的人,如果手头有足够现金怎么办呢?如果没有更好的投资渠道应该把现有的闲钱还贷款而不是存在银行,因为银行一年存款利息只有1.98%,而一年的贷款利息是5.04%,再把利息税除掉,利差达3%还多。如果手头有房产的话,如果找不到更好的投资途径,最好保留房产。不然,一旦卖掉房产,拿到手头的现金如果存进银行只会减少不会增多。况且在通货膨胀时,资产(尤其房地产)往往是上升的。卖掉房产会冒双重风险:手头现金贬值、失掉房地产升值的机会。   如果不想投资这些看得见的资产,那么还有一个渠道就是投资人力资本,也就是投资自己的教育或者孩子的教育。中国不可能永远处于产业链的末端,那么微薄的利润不具备持续发展的能力,产业升级是必然趋势。对一个在职工作的人来讲参加一些高层次的培训或者重新上学,积累自己的人力资本,可以使自己在产业升级的过程中获得更好的职位,也可以挣到更多的薪水。当然,把钱投资孩子的教育,其功效是一样的,只不过一个体现在当前,一个体现在未来。   在通货膨胀时期,汇率不变,加息不易的负利率时代,最好的策略是多保留一些资产,少留一些现金。


相关内容

  • 农产品行业分析
  • 公司研究报告 农产品(000061) "现金奶牛"不惧寒冬 谨慎推荐 维持评级 产业部门 / 农贸 投资要点: z 农产品批发市场是永不消失的行业,现金流较为稳定,成熟的农批市场利润增幅与通胀水平相当,受宏观经济的影响不大. z 公司持有现金约20亿,占其总资产的三分之一.在经济 ...

  • 债务通缩或许是一件好事
  • 来源:英国经济数据 作者:Graham_Summers 时间:2015年12月27日 原文地址:http://www.marketoracle.co.uk/Article53457.html 翻译:龚蕾 欧洲央行.日本央行.美联储自2009年以来印刷钞票,推出量化宽松计划,增发货币超过15万亿美元, ...

  • 怎样应对通货膨胀
  • 如何应对通货膨胀 卢麟元 石油价格的不断攀升,将毫无悬念地推高普通商品的价格.当代中国人的衣食住行已经了形成对石油的绝对依赖.换句话说,谁能控制石油价格,谁才有可能控制中国的通货膨胀. 显而易见,我国没有能力控制石油价格.所以,我国的宏观调控很难控制通货膨胀. 在一九七一年之后,黄金美元变成了石油美 ...

  • 欢迎进入全球金融危机的第三阶段
  • 2014年02月05日 James Gruber 在全球权贵人士在达沃斯聚会之后,新兴市场问题这么快就加剧了,这实在是具有绝妙的讽刺意味.据汇聚在达沃斯的各国央行行长所说,金融危机已经过去了,未来前景会趋于好转.据这些央行行长所说,自从金融危机以来出现的新兴市场问题仅局限于少数几个发展中国家,并不会 ...

  • 名义GDP增长率
  • 官方公布的所有数据都是同比数据,与去年同期比较,扣除了物价因素. 即实际增长率. 通常情况下,名义增长率对年度数据的参考意义较大. 年度数据又分为:快报数据.公报数据和年鉴数据.外加一一个经济普查后的数据. 公报数据和年鉴数据较为可靠.但遇到经济普查,也会进行调整. 季度数据.半年数据,都是快报数据 ...

  • 失控的博弈 --没有信用的守夜人
  • 4:34 大国民(郑智化) 来自均衡博弈公共研究 研究团队 序  言均衡博弈研究团队没守住自己的信用,承诺年前完成的八篇报告依然只到了第四篇.而且,过去的一个月我们没有发布任何研究成果.因为:我们开始怀疑继续发布既定研究报告的价值.和市场中绝大多数的无效研究一样,作为经济学者的我们,如果仅仅是对最热 ...

  • 开局首季问大势
  •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和"十三五"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一季度,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我国实现了经济发展.结构优化.民生改善的较好开局,同时也面临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对于调整中的中国经济怎么看.怎么干?本报记者近日再次独家采访了权威人士, ...

  • 全球大势与中国机会(下)90分答案
  • 全球大势与中国机会(下)90分 各题型提交答案说明: 1.单选题及判断题点击圆形按钮进行单项选择,多选题点击勾选框进行多项选择. 2.选择题和判断题:直接点击选项,系统将自动提交答案. 3.未完成考试误操作推出系统后,在考试时间段内可重新进入系统考试. 4.完成考试后点击提交答案按钮,考试结束,不可 ...

  • 翘尾因素致6月CPI虚高 温和上涨为要素价改提供空间
  • 翘尾因素致6月CPI"虚高" 同比上涨2.7% 温和上涨为要素价改提供空间 国家统计局9日公布,6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2.7%,涨幅比上月扩大0.6个百分点,达4个月新高. 多方分析认为,由于6月C PI的回升主要来自于对比基数的降低,新涨价因素与5月相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