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传读后感

梵高传读后感

篇一:梵高传>读后感

很久没有读到如此触动人的作品了。还记得那是高中时代《少年维特之烦恼》使人肝肠摧断、《永别了武器》之尾声让人失魂落魄、《茶花女》读信之状令人垂泪沾衣„原以为自己>长大了,理性可以控制情感,神经渐趋淡漠,不至轻易为一个>故事动感情。可面对真正伟大的作品和伟大的灵魂,你的那颗心又怎可安然藏匿和隐遁?

《渴望生活—梵高传》是从豆瓣网得其名而买之的,最初是因其评分和评论引起了我的兴趣,也在当当反反复复下上架数次才最终下定决定买了回来。全书520多页,42万字,近乎半部多《红楼梦》的厚度了。在读完《傅雷家书》后,觉得心灵空虚难耐,容不得半点间隙,才从架上取下《梵高传》抱床上躺而读之。原打算五天读完,但实际三天就搞定了。没经过情感基调的转换,也没有边读边整理自己的思绪,就如投入恋爱般的状态,一气呵成地完成了“婚礼”。读学术着作如嚼干蜡,而周国平先生所谓的“青春期”的阅读状态,唯有这类蕴涵人类伟大情感的着作方能具之吧。梵高是一个赤子。我无法确切赤子的定义,故仅从几个外围特征来简要叙述。

梵高情感状态的自然单纯。情感的单纯,并非情感的单一或冷漠,而是指情感的无杂念和自然状态。梵高的爱情经历,充满坎坷,几乎一无所获,但其爱情的状态,却饱满而高洁。青春懵懂时的梵高,爱上了房东的女儿乌苏拉,却被草地出门;在迷人的乡村作画,爱上了失去丈夫的美丽表姐,情感热烈不可自抑,却换来“不、决不、决不”的绝情回答,及乱伦的强烈谴责;在海牙,贫困交加的梵高,认识了叫克里斯汀的妓女,在相濡以沫中许以婚期,成为梵高第一个名义上的妻子,但妓女恶习难改,终与梵高决裂而去,并留下浪荡的坏名;在同父母居住的纽恩南,梵高第一次被女性狂热的爱慕,这是一个39岁的叫玛高特的女人,“要紧的是爱,而不是被爱”,她说,梵高第一次感受到了爱情的温情,遂决定娶她,但世俗的婚姻观及女性家族的强烈反对,玛高特以服毒自尽而定格了她的爱情;在阳光强烈的阿尔,梵高被一个叫玛雅的女人追慕而至,那是在博里那日擦肩而过的女孩子,在一棵阴凉的树下,这女孩子将自己给予了梵高,两人缠绵而激烈,梵高醒后,玛雅不见了踪影,这种类似《一个陌生女子的来信》中爱的表达方式,叫人顿感伤怀;也是在阿尔,梵高为了亲近一位叫拉舍尔的妓女,割下自己的右耳以抵偿五个法郎的代价„这就是梵高的全部爱情经历,显得简单、纯粹、随性、热切、痴癫。爱情之于梵高,已不仅是一种情感需求了,他这种自然癫狂式的爱情,就像他喜欢画的狂热的太阳,炽热地燃烧着他的激情,释放着他内在的生命力,激发着他无限的创造力。这是一个只有赤子才能有的爱情状态,因为人人不可能成为赤子,甚至厌恶赤子,因此梵高的爱情经历势必是为某些人唾弃和不齿,但这又何妨其艺术上的伟大?

梵高的艺术作品显得朴拙、粗糙,但具有伟大的生命力。梵高很早就具有对艺术的敏锐感和独特的见解,但他将绘画作为毕生唯一的追求,很大程度上是偶然的际遇。梵高的绘画起始于博里那日当神父的日子,那是一个煤矿区,村民生活极度困苦,他因为参与工人的罢工而被免除神职,在穷困潦倒中,简单描摹一些静物则带给了他些许的精神慰藉。因此他一生绘画的对象和风格,都深受那些低下层百姓简单、粗糙、原始、真

实的生活方式的濡染,但这也赋予了他的画极强的生命力,有一种令人无法抑制的张力和情绪。后来梵高到了巴黎,渐从印象派画风中汲取自己的新的表现形式,从而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最值得指出的是,他一生追逐强烈的太阳,所以他后来一直寓居于地中海北岸阳光强烈的阿尔画画,这里是他绘画创作的高峰期,《花瓶中的十四朵向日葵》、《夕阳播种者》就是梵高追求强烈的太阳色调来表现有生命力的事物的画作,但这种如尼采在《悲剧的诞生》提及的“日神”精神,已经强烈地透支着他的生命力,他渐渐感觉到了自己生命气息的微弱,于是他患上了间歇性癫痫病,不时地处于疯癫状态!周国平在书的扉页上说:斯通的笔写出了梵高的灵魂——一个因善良受苦的天使,一个用色彩享乐的天才。梵高作品的生命力,本质上源于他对人类伟大的同情心和对自然的无限亲和力。他能够捕捉到低下层百姓真实的生存状态,他能够提炼出自然界最原始最天然的那股神秘力量,他能够坚守自己的绘画事业而忍受无穷的困苦„

梵高一生清贫如洗,经常饥寒交迫,一直处于极端贫困的生活状态。在>中国文学史上,梵高让我想起曹雪芹公的一生,难道这是艺术家普遍的生活状态?这并不能简单归结为上帝的不公。伏尔泰乃一代文豪、思想巨擘,也被驱逐甚至蹲过监狱,但他一生过着贵族式的奢华生活,温柔富贵乡也并未腐蚀他的才华和思想。可见,艺术家个人与环境的互动,是产生伟大作品的前提,但关键还在于艺术家个人的感悟能力和才华,而不可只归因于模式化的环境造就了艺术家。因此梵高的个人生活环境,某种程度的确强化着他的创造力,但他个人对绘画的热爱和独特的理解力,才使得他没有放弃他之所爱,最终取得极大的艺术成就。回归梵高真实的生活,濮存昕说他“在生活中像个智弱的残者”,难道他就真的没有过一个正常人、拥有体面生活、进入上流社会的能力吗?我认为这话说得有几分道理,我宁愿相信人的能力生来是恒定的等同的,某方面长于别人势必某些方面有所欠缺,而梵高绘画突出的才华,是否正抵消和抑制了他其它某些能力的发展!他因为失去乌苏拉而放弃了原本有机会继承他叔叔的画商事业,他因为内心正义感的驱使而被免黜了薪水丰厚的神职,后来一直靠着他弟弟每月寄给他的钱来生活,而这一寄就是整整十年,每月150法郎,已算不少,正是他弟弟提奥的资助,才使他一直“活着”!写到这儿,鼻孔酸楚,眼眶湿润,提奥是一个颇具慧眼、内心细腻温柔、情感丰富之人,他就像梵高的一个妻子,关心支持着他哥哥的绘画事业,我自己在想,这部传记的主角,应该是两个人:一个是梵高,另一个是提奥!梵高就像马克思,而提奥就像恩格斯!没有提奥,就没有梵高!

关于梵高之死。艺术家之死总是一个悲怆和哀伤的命题。梵高之死,也诠释了一个艺术家正常的死亡方式。我始终认为,什么样的死法,都是平等的,并无值得与否、高尚与否之分,死亡只是告别这个世界的方式,再简单不过,何必拘泥于手段的取舍。但我还是恨左轮手枪,少年维特朝自己脑袋开了一枪,而梵高也是用左轮手枪自杀的。梵高在奥威尔静养时,“他感到头脑空虚,生命的源泉已经枯涸,仿佛在过去十年里,从他手下涌现出来的成百上千的铅笔和彩色图画中的每一幅,都带走了他的一小部分生命”,他觉得累了,对大自然已提不起兴趣,感觉一切都平淡无奇,他知道自己艺术创作的使命已经完成了,加上近些年患上的间歇性癫痫病,而且一直在给弟弟增加生活负担,自己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他朝自己腹部开了一枪,不久便死去。六个月后,他弟弟提奥也郁郁离开了人间,他还有小孩,还有妻子。最终,提奥妻子将他的灵柩迁往奥威尔,葬在他哥哥的墓旁,墓碑上写道“他们死时也不分离”! 读毕掩卷躺下,顿感眼泪夺眶而出,抱枕恸哭,但不可思议自己,是为梵高而泣,还是为自己而涕,瞬间时光,爷爷慈祥的笑容与将逝的挣扎,两年来始终萦绕在梦境,生命如此脆弱,我们有什

么资格浪费生命?

他年若是有机会去荷兰,怎能不去去文森特梵高博物馆看看那《向日葵》和《星空》!

篇二:梵高传读后感

在寒假中,我读了《梵高传》。或许大家认识梵高仅限于他的《向日葵》。曾经风靡一时的被人们反复印刷用做家里的装饰画。我觉得虽然这确实使得他的这幅画被更多人认识,但也使他这幅画流于俗气。梵高在慢慢被人们淡忘。但我觉得,梵高本身就是一部传奇。只有你知道了他的经历,才能读懂他的画。

“痛苦便是人生”这是名画家文森特·梵高的临终遗言,也是他那短暂一生的真实写照。梵高是世上最>孤独的人之一。这是欧文斯给梵高写的传记《渴望生活——梵高传》的前言。在传记中,美国着名传记作家欧文?斯通用一支神奇的笔勾勒了这位一代印象派巨匠那充满痛苦的悲剧人生。这个荷兰画家因为精神失常,割掉了自己的耳朵。最后开枪身亡。这本书看过很久了,它给予我心灵极大的震撼。梵高是个为艺术而生的天才,他的伟大毋庸多言。

他的弟弟提奥则是在他背后默默支撑他的另一个伟大的人,没有提奥就没有梵高。因为梵高根本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提奥定期给生活窘迫的梵高汇钱,让他能在满足温饱的前提下继续创作。梵高则不断地写信给弟弟,告诉他自己创作的过程,对生活的信心和绝望。如果没有梵高,提奥会过得很好吧。体面的工作,丰厚的薪金,温和的性格,彬彬有礼的举止,走在哪里都是受人喜爱的。他会过一种衣食无忧,平淡恬适的生活。而梵高,敏感,易怒,脾气暴躁,行为偏激,有些神经质,难以想象各方面截然相反的人会这么友爱。

梵高的一生可以概括为:出生+绘画+死亡,除此以外再无其他。虽然他也曾追求过爱情,却从未获得。当他为爱情把手放在燃烧的蜡烛上方,以此表白时,我感动得无以言表。无疑他的爱是疯狂的,可惜没人敢接受。和妓女生活的那段时间,更加没有爱情可言。在绝望中无以回归的梵高,最终选择了以绝望的方式离开自己。

虽然很早就知道他的一些经历,但是读起这本书来,却总有一种让我透不过气的感受。也许,他要是生活中在现在的社会中,结果会截然相反,不过,也许,就没有那样才华横溢的梵高,就没有这样让人怜,让人敬,让人无限可惜的梵高了。

但不管怎么样,我觉得他始终是热爱生活的,无论生活以什么方式回敬他。而我们,我觉得,没有理由,抱怨>挫折,没有理由,不去热爱自己的生活。你说呢?

篇三:梵高传读后感

从不曾想过,能和那么疯狂的艺术家有接触。但是,这次我真正受到了艺术的“猛烈轰炸”。乍看这本书时,我着实被这五百多的书页吓了一跳,心想:这要读多长时间呐!但是,当我开始阅读,以下就被它深深地吸引住了,茶饭不思,把这本《梵高传》当成了精神上的粮食,啃呀啃,大半天过去了,我也读完了。

当合上这本书时,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真正体会到了什么是人间真正的酸,真正的甜,真正的苦,真正的辣!

梵高的一生美丽动人。不是说梵高的相貌是美丽动人的,五岁以下的孩子准能被他吓着,面容上的缺憾,造就了他心灵上的美丽。他拥有永恒的亲情,兄弟俩情深义重,死也要葬在一起;他拥有痴狂的爱情,爱的每一个女子,不论身份高低贵贱,即使是妓女,也爱的那么疯狂;他拥有令人羡慕的友情,朋友保尔和他一起画画,一起吃喝,一起谈笑„„他更拥有那剩下的向日葵,如狂流般的星空,留着大胡子的、淳朴的邮递员„„

梵高的一生又有那么多的遗憾与苦涩。他爱过很多女子,却到死时也没有一个妻子。 他在生活中像个智弱的残者,什么事都跟他作对,做不好一个画商,做不好一个教士。连他耗尽心血的画在他生前也没得到别人的认可。上帝对他更是那么的残忍,他三十七八岁就离开了他爱着的,为之疯狂的世界,令人扼腕叹息。还有那么多精彩瞬间等他来捕捉呢。

回味梵高的一生,他似乎始终是个疯子,他为他的世界而疯狂,艺术把他锻炼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用感性和心情来左右生活的人。一切的美丽在梵高的笔下带着一种惨败的意义。不知道是对苦难有了真切的感受,还是对世界带着些许失望,那果园里开满花的树有些陈旧,但又有些朴素的真实。 一个艺术疯子,是有些可笑, 但是却留下了万物在世间最美的样子。

我喜欢读《梵高传》这本书。

梵高传读后感

篇一:梵高传>读后感

很久没有读到如此触动人的作品了。还记得那是高中时代《少年维特之烦恼》使人肝肠摧断、《永别了武器》之尾声让人失魂落魄、《茶花女》读信之状令人垂泪沾衣„原以为自己>长大了,理性可以控制情感,神经渐趋淡漠,不至轻易为一个>故事动感情。可面对真正伟大的作品和伟大的灵魂,你的那颗心又怎可安然藏匿和隐遁?

《渴望生活—梵高传》是从豆瓣网得其名而买之的,最初是因其评分和评论引起了我的兴趣,也在当当反反复复下上架数次才最终下定决定买了回来。全书520多页,42万字,近乎半部多《红楼梦》的厚度了。在读完《傅雷家书》后,觉得心灵空虚难耐,容不得半点间隙,才从架上取下《梵高传》抱床上躺而读之。原打算五天读完,但实际三天就搞定了。没经过情感基调的转换,也没有边读边整理自己的思绪,就如投入恋爱般的状态,一气呵成地完成了“婚礼”。读学术着作如嚼干蜡,而周国平先生所谓的“青春期”的阅读状态,唯有这类蕴涵人类伟大情感的着作方能具之吧。梵高是一个赤子。我无法确切赤子的定义,故仅从几个外围特征来简要叙述。

梵高情感状态的自然单纯。情感的单纯,并非情感的单一或冷漠,而是指情感的无杂念和自然状态。梵高的爱情经历,充满坎坷,几乎一无所获,但其爱情的状态,却饱满而高洁。青春懵懂时的梵高,爱上了房东的女儿乌苏拉,却被草地出门;在迷人的乡村作画,爱上了失去丈夫的美丽表姐,情感热烈不可自抑,却换来“不、决不、决不”的绝情回答,及乱伦的强烈谴责;在海牙,贫困交加的梵高,认识了叫克里斯汀的妓女,在相濡以沫中许以婚期,成为梵高第一个名义上的妻子,但妓女恶习难改,终与梵高决裂而去,并留下浪荡的坏名;在同父母居住的纽恩南,梵高第一次被女性狂热的爱慕,这是一个39岁的叫玛高特的女人,“要紧的是爱,而不是被爱”,她说,梵高第一次感受到了爱情的温情,遂决定娶她,但世俗的婚姻观及女性家族的强烈反对,玛高特以服毒自尽而定格了她的爱情;在阳光强烈的阿尔,梵高被一个叫玛雅的女人追慕而至,那是在博里那日擦肩而过的女孩子,在一棵阴凉的树下,这女孩子将自己给予了梵高,两人缠绵而激烈,梵高醒后,玛雅不见了踪影,这种类似《一个陌生女子的来信》中爱的表达方式,叫人顿感伤怀;也是在阿尔,梵高为了亲近一位叫拉舍尔的妓女,割下自己的右耳以抵偿五个法郎的代价„这就是梵高的全部爱情经历,显得简单、纯粹、随性、热切、痴癫。爱情之于梵高,已不仅是一种情感需求了,他这种自然癫狂式的爱情,就像他喜欢画的狂热的太阳,炽热地燃烧着他的激情,释放着他内在的生命力,激发着他无限的创造力。这是一个只有赤子才能有的爱情状态,因为人人不可能成为赤子,甚至厌恶赤子,因此梵高的爱情经历势必是为某些人唾弃和不齿,但这又何妨其艺术上的伟大?

梵高的艺术作品显得朴拙、粗糙,但具有伟大的生命力。梵高很早就具有对艺术的敏锐感和独特的见解,但他将绘画作为毕生唯一的追求,很大程度上是偶然的际遇。梵高的绘画起始于博里那日当神父的日子,那是一个煤矿区,村民生活极度困苦,他因为参与工人的罢工而被免除神职,在穷困潦倒中,简单描摹一些静物则带给了他些许的精神慰藉。因此他一生绘画的对象和风格,都深受那些低下层百姓简单、粗糙、原始、真

实的生活方式的濡染,但这也赋予了他的画极强的生命力,有一种令人无法抑制的张力和情绪。后来梵高到了巴黎,渐从印象派画风中汲取自己的新的表现形式,从而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最值得指出的是,他一生追逐强烈的太阳,所以他后来一直寓居于地中海北岸阳光强烈的阿尔画画,这里是他绘画创作的高峰期,《花瓶中的十四朵向日葵》、《夕阳播种者》就是梵高追求强烈的太阳色调来表现有生命力的事物的画作,但这种如尼采在《悲剧的诞生》提及的“日神”精神,已经强烈地透支着他的生命力,他渐渐感觉到了自己生命气息的微弱,于是他患上了间歇性癫痫病,不时地处于疯癫状态!周国平在书的扉页上说:斯通的笔写出了梵高的灵魂——一个因善良受苦的天使,一个用色彩享乐的天才。梵高作品的生命力,本质上源于他对人类伟大的同情心和对自然的无限亲和力。他能够捕捉到低下层百姓真实的生存状态,他能够提炼出自然界最原始最天然的那股神秘力量,他能够坚守自己的绘画事业而忍受无穷的困苦„

梵高一生清贫如洗,经常饥寒交迫,一直处于极端贫困的生活状态。在>中国文学史上,梵高让我想起曹雪芹公的一生,难道这是艺术家普遍的生活状态?这并不能简单归结为上帝的不公。伏尔泰乃一代文豪、思想巨擘,也被驱逐甚至蹲过监狱,但他一生过着贵族式的奢华生活,温柔富贵乡也并未腐蚀他的才华和思想。可见,艺术家个人与环境的互动,是产生伟大作品的前提,但关键还在于艺术家个人的感悟能力和才华,而不可只归因于模式化的环境造就了艺术家。因此梵高的个人生活环境,某种程度的确强化着他的创造力,但他个人对绘画的热爱和独特的理解力,才使得他没有放弃他之所爱,最终取得极大的艺术成就。回归梵高真实的生活,濮存昕说他“在生活中像个智弱的残者”,难道他就真的没有过一个正常人、拥有体面生活、进入上流社会的能力吗?我认为这话说得有几分道理,我宁愿相信人的能力生来是恒定的等同的,某方面长于别人势必某些方面有所欠缺,而梵高绘画突出的才华,是否正抵消和抑制了他其它某些能力的发展!他因为失去乌苏拉而放弃了原本有机会继承他叔叔的画商事业,他因为内心正义感的驱使而被免黜了薪水丰厚的神职,后来一直靠着他弟弟每月寄给他的钱来生活,而这一寄就是整整十年,每月150法郎,已算不少,正是他弟弟提奥的资助,才使他一直“活着”!写到这儿,鼻孔酸楚,眼眶湿润,提奥是一个颇具慧眼、内心细腻温柔、情感丰富之人,他就像梵高的一个妻子,关心支持着他哥哥的绘画事业,我自己在想,这部传记的主角,应该是两个人:一个是梵高,另一个是提奥!梵高就像马克思,而提奥就像恩格斯!没有提奥,就没有梵高!

关于梵高之死。艺术家之死总是一个悲怆和哀伤的命题。梵高之死,也诠释了一个艺术家正常的死亡方式。我始终认为,什么样的死法,都是平等的,并无值得与否、高尚与否之分,死亡只是告别这个世界的方式,再简单不过,何必拘泥于手段的取舍。但我还是恨左轮手枪,少年维特朝自己脑袋开了一枪,而梵高也是用左轮手枪自杀的。梵高在奥威尔静养时,“他感到头脑空虚,生命的源泉已经枯涸,仿佛在过去十年里,从他手下涌现出来的成百上千的铅笔和彩色图画中的每一幅,都带走了他的一小部分生命”,他觉得累了,对大自然已提不起兴趣,感觉一切都平淡无奇,他知道自己艺术创作的使命已经完成了,加上近些年患上的间歇性癫痫病,而且一直在给弟弟增加生活负担,自己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他朝自己腹部开了一枪,不久便死去。六个月后,他弟弟提奥也郁郁离开了人间,他还有小孩,还有妻子。最终,提奥妻子将他的灵柩迁往奥威尔,葬在他哥哥的墓旁,墓碑上写道“他们死时也不分离”! 读毕掩卷躺下,顿感眼泪夺眶而出,抱枕恸哭,但不可思议自己,是为梵高而泣,还是为自己而涕,瞬间时光,爷爷慈祥的笑容与将逝的挣扎,两年来始终萦绕在梦境,生命如此脆弱,我们有什

么资格浪费生命?

他年若是有机会去荷兰,怎能不去去文森特梵高博物馆看看那《向日葵》和《星空》!

篇二:梵高传读后感

在寒假中,我读了《梵高传》。或许大家认识梵高仅限于他的《向日葵》。曾经风靡一时的被人们反复印刷用做家里的装饰画。我觉得虽然这确实使得他的这幅画被更多人认识,但也使他这幅画流于俗气。梵高在慢慢被人们淡忘。但我觉得,梵高本身就是一部传奇。只有你知道了他的经历,才能读懂他的画。

“痛苦便是人生”这是名画家文森特·梵高的临终遗言,也是他那短暂一生的真实写照。梵高是世上最>孤独的人之一。这是欧文斯给梵高写的传记《渴望生活——梵高传》的前言。在传记中,美国着名传记作家欧文?斯通用一支神奇的笔勾勒了这位一代印象派巨匠那充满痛苦的悲剧人生。这个荷兰画家因为精神失常,割掉了自己的耳朵。最后开枪身亡。这本书看过很久了,它给予我心灵极大的震撼。梵高是个为艺术而生的天才,他的伟大毋庸多言。

他的弟弟提奥则是在他背后默默支撑他的另一个伟大的人,没有提奥就没有梵高。因为梵高根本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提奥定期给生活窘迫的梵高汇钱,让他能在满足温饱的前提下继续创作。梵高则不断地写信给弟弟,告诉他自己创作的过程,对生活的信心和绝望。如果没有梵高,提奥会过得很好吧。体面的工作,丰厚的薪金,温和的性格,彬彬有礼的举止,走在哪里都是受人喜爱的。他会过一种衣食无忧,平淡恬适的生活。而梵高,敏感,易怒,脾气暴躁,行为偏激,有些神经质,难以想象各方面截然相反的人会这么友爱。

梵高的一生可以概括为:出生+绘画+死亡,除此以外再无其他。虽然他也曾追求过爱情,却从未获得。当他为爱情把手放在燃烧的蜡烛上方,以此表白时,我感动得无以言表。无疑他的爱是疯狂的,可惜没人敢接受。和妓女生活的那段时间,更加没有爱情可言。在绝望中无以回归的梵高,最终选择了以绝望的方式离开自己。

虽然很早就知道他的一些经历,但是读起这本书来,却总有一种让我透不过气的感受。也许,他要是生活中在现在的社会中,结果会截然相反,不过,也许,就没有那样才华横溢的梵高,就没有这样让人怜,让人敬,让人无限可惜的梵高了。

但不管怎么样,我觉得他始终是热爱生活的,无论生活以什么方式回敬他。而我们,我觉得,没有理由,抱怨>挫折,没有理由,不去热爱自己的生活。你说呢?

篇三:梵高传读后感

从不曾想过,能和那么疯狂的艺术家有接触。但是,这次我真正受到了艺术的“猛烈轰炸”。乍看这本书时,我着实被这五百多的书页吓了一跳,心想:这要读多长时间呐!但是,当我开始阅读,以下就被它深深地吸引住了,茶饭不思,把这本《梵高传》当成了精神上的粮食,啃呀啃,大半天过去了,我也读完了。

当合上这本书时,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真正体会到了什么是人间真正的酸,真正的甜,真正的苦,真正的辣!

梵高的一生美丽动人。不是说梵高的相貌是美丽动人的,五岁以下的孩子准能被他吓着,面容上的缺憾,造就了他心灵上的美丽。他拥有永恒的亲情,兄弟俩情深义重,死也要葬在一起;他拥有痴狂的爱情,爱的每一个女子,不论身份高低贵贱,即使是妓女,也爱的那么疯狂;他拥有令人羡慕的友情,朋友保尔和他一起画画,一起吃喝,一起谈笑„„他更拥有那剩下的向日葵,如狂流般的星空,留着大胡子的、淳朴的邮递员„„

梵高的一生又有那么多的遗憾与苦涩。他爱过很多女子,却到死时也没有一个妻子。 他在生活中像个智弱的残者,什么事都跟他作对,做不好一个画商,做不好一个教士。连他耗尽心血的画在他生前也没得到别人的认可。上帝对他更是那么的残忍,他三十七八岁就离开了他爱着的,为之疯狂的世界,令人扼腕叹息。还有那么多精彩瞬间等他来捕捉呢。

回味梵高的一生,他似乎始终是个疯子,他为他的世界而疯狂,艺术把他锻炼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用感性和心情来左右生活的人。一切的美丽在梵高的笔下带着一种惨败的意义。不知道是对苦难有了真切的感受,还是对世界带着些许失望,那果园里开满花的树有些陈旧,但又有些朴素的真实。 一个艺术疯子,是有些可笑, 但是却留下了万物在世间最美的样子。

我喜欢读《梵高传》这本书。


相关内容

  • 渴望生活梵高传读后感
  • <渴望生活--梵高传>读后感 刘志媛 因为喜欢绘画,所以非常关注画家的生活.在寒假中,我读了<梵高传>.或许大家认识梵高仅限于他的<向日葵>.曾经风靡一时的被人们反复印刷用做家里的装饰画.我觉得虽然这似的他的这幅画被更多人所认识,但也使他这幅画流于俗气.因而慢慢梵 ...

  • [梵高生活]读后感
  • 生命打造的艺术 --读<梵高生活>后感 --902班何鑫燕 有多少人愿意为梦想放弃一切,梵高就是其中之一. 现代社会,渐渐被浮华之气所凐没,很少会有人去参悟那一幅幅世界名画背后的一个个故事,梵高的油画也是如此.他的向日葵曾被多少人印入眼帘,可又只有寥寥几人懂得其表达的内涵.不少人在意的仅 ...

  • 读书报告读后感
  • 生命若向日葵般浓烈灿烂 --读<渴望生活· 梵高传>有感 2011071204 孔惠明 2011级英语(师范)1班 最初从初中的美术课本上知道梵高.仿佛梵高就是那盆灿烂的向日葵,向日葵便是梵高. 简单的以为,一幅画便能代表一个画家的风格.特点,能够彰显画家的视角,对生活的看法. 殊不知, ...

  • 读后感--忍耐就是力量
  • 这是我拜读星云大师的第二部著作,一看书后对<舍得>的注释就让人爱不释手,翻看了第一章,深有感触. 一.认同观点 色身的病苦不是真苦,只要我们肯忍耐,自然就有力量去承担一切病苦,而在病时不觉苦,自觉忍耐的力量可以应付一切.忍耐并不是懦弱无能,而是面对毁谤讥讽,还能择善固执,无怨无悔.忍耐的 ...

  • 林语堂读后感
  • 复旦大学附属中学xx届12班 吴楠 平凡的人对于"光芒夜半惊鬼神"的天才总是有种不可名状的畏惧,如徐渭.如梵高.但对于性情平易近人,骨子里流淌着温和谦恭血液的天才,则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喜爱和亲切感,比如苏东坡. 苏东坡是朴实的中国百姓脑海里一切美好形象的真切合体.他实实在在就那么人 ...

  • 我对美术欣赏的认识
  • 我对美术欣赏的认识 摘要: 美术鉴赏课将我带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带到了一个我以前从未涉足过的领域,带到了艺术的殿堂,我可以说出那些美丽的作品的故事,它让我发现原来世界是这么美,原来一个人的思想可以这样表达,原来先代们是那么的智慧. 美术鉴赏是运用感知.经验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 ...

  • [但也正是忧虑的眼神平添了]读后感
  • 但也正是忧虑的眼神平添了她的愁美.于是,他们及各自的弟子就神的存在进行了一场激烈的辩论.朝辉洒满了造型雅致的桥栏,也洒满了我的衣襟.逐浪者,名国锋,长乐人,吾兄友也.与其这样费力的回想,还不如学会放弃.他们的勇气产生于斗争中,产生于同挫折.同命运的顽强斗争中."看到这句话,在黑暗中挣扎的我 ...

  • 梵高 |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团火, 路过的人只看到烟
  • 文森特·梵高 Vincent Willem van Gogh 1853.3.30-1890.7.29 荷兰画家 后印象主义先驱 二十世纪的大师 生前籍籍无名,死后成为传奇 梵高是先驱式的画家,深深影响了二十世纪艺术,尤其是野兽派与德国表现主义. 最初,梵高坚决投身于从事艺术品商人的工作.在经历了短暂 ...

  • 美术鉴赏课论文麦田群鸦
  • <麦田群鸦>: 梵高创造了表现主义的绘画语言,在早年,他曾经在法国认识印象派和新印象派的画家接触过日本的浮世绘,受此影响,梵高的创作大都是以表现内心的情感为主,脱离写实.结合了印象派画家的某一些特点,梵高的作品当中,大都是简洁明亮,色彩比较强烈,笔触比较活跃,刺激视觉,表现情感意识.&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