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 读[鲁滨孙漂流记]复习测试题

1.字音

(1)给加点的字注音

①娱乐( )   ②庇护( )

③炫耀( )          ④秩序( )

(2)给多音字注音

①朝朝夕? ?上朝? ? ②弄嘲弄? ?弄堂? ?

③便便帽? ?便宜? ?          ④倒倒霉? ?倒车? ?

2.辨形组词

①赐? ?惕? ?       ②健? ?键? ?

③炫? ?弦? ?                ④涛? ?滔? ?

3.词语释义

①微不足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我行我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驯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炫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欣喜若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同义词辨析

(1)混乱 ? 杂乱 ? 紊乱

“混乱”“杂乱”和“紊乱”都含有“没有条理,很不整齐”的意思。区别在于:

混乱:强调没有条理没有秩序,含有“不同类或不同性质的东西混杂在一起”的意思,是个较常使用的词。

杂乱:强调混杂在一起,含有“因多而乱”的意思,使用范围较广。

紊乱:强调没有规律,没有条理,除用于局势、思想等之外,还可用于功能、心律,有书面语色彩,口语里较少使用。

例句:①仓库里________地堆放着废弃的物品。

②这篇文章的结构有点________。

③教室里一片________。

(2)猛烈 ? 激烈

“猛烈”和“激烈”都表示“急剧、强烈”的意思,都是形容词。区别在于:

猛烈:强调气势大,力量大,多形容事物、动作的规模和状态,也指生活中某种政治力量和形势的不可抗拒。

激烈:强调程度深,幅度大,多指动作快速、迅猛,语言尖锐、犀利。

例句:①辩论会上,大家就学历与能力的问题,展开了________的争论。

②这里气候寒冷,风势________。

(3)恐惧 ? 恐怖

“恐惧”和“恐怖”都是由于外来的威胁而引起的害怕。区别在于:

恐惧:惧怕的意思,语意较轻。

恐怖:往往是由于生命受到威胁而引起恐惧,语意较重。

例句:①电视里出现了一个令人__________的杀人画面。

②听他讲完鬼故事后,我觉得非常__________。

一、整体感知

1.你怎样理解“小说家的透视法”?

2.本文的题目是“读《鲁滨孙漂流记》”,但作者开篇并没直接写读这篇小说的内容,你认为一、二两个自然段是否多余?

二、深层探究

1.作者让我们在探讨作品的过程中,要有一场“孤独的战斗”,这场“战斗”指什么?

2.作者在第一段为什么要我们“牢牢抓住这一点”,这场战斗就会以胜利结束?

3.文中为什么反复提到那只普通的“瓦罐”?

三、技法迁移

文学评论的结构

[文本回顾] 这篇文艺论文先提出论点,然后分析论证,是典型的议论文结构。全文共五段,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和第二段构成第一部分,提出论点:在探讨小说作品的过程中,读者需掌握这位小说家的透视法;但由于作者把自己的透视法凌驾于读者之上,读者往往感觉受了伤害。第一段提出第一个论点:“我们必须独自爬到这位小说家的肩上,通过他的眼睛观察。”第二段提出第二个分论点:“他把自己的透视法那么猛烈地强加于我们,我们往往感受到极大的痛苦。”第三至第五段以《鲁滨孙漂流记》为例,深入细致地论述这部分提出的论点:“凭借不偏离地讲述在他看来的真实——作为一个伟大的艺术家,为了使他的主要品质产生效果,即真实感”,笛福从始至终坚持他自己的透视法。为此,他处处使我们受挫、受嘲弄。

[技法点拨] 文学评论的结构和一般议论文的结构有相似之处,总体来看有以下三种情况:

1.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总) —— (分) —— (总)

2.提出问题——分析问题

(总) —— (分)

3.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分) —— (总)

[技法运用] 选取一篇文学作品,按以上三种结构中的一种写一篇短评,不少于200字。

第2课时 测试与反馈

(分值:60分)

一、基础知识(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秩序(zhì) 搅乱(jiǎo) 娱乐(yú)   不落窠臼(kē)

B.萎缩(wěi)   庇护(pì)    驯养(xùn)   指点迷津(jīn)

C.倒霉(méi)   炫耀(xuàn)  捆绑(kǔn)   有的放矢(dì)

D.笼罩(lǒnɡ)  炮制(páo)   法帖(tiè)    间不容发(jiān)

2.下列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

A.即使   既然   衬托    微不足道

B.和谐   合作   勾画    我行我素

C.训养   教训   遗憾    欣喜若狂

D.蜡烛   腊肉   灰蒙蒙  大吃一惊

3.对下列句子的病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如何能正确地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我想,既要靠政府的力量,同时也不能不发挥民间力量在舆论动员、监督检查等方面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

A.搭配不当     B.语序不当

C.不合逻辑     D.结构混乱

4.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情趣是感受来的,起于自我的,可经历而不可描绘的;意象是观照得来的,起于外物的,有形象可描绘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情趣是基层的生活经验,意象则起于对基层经验的反省。情趣如自我容貌,意象则为对镜自照。

B.情趣是起于对基层经验的反省,意象则是基层的生活经验。情趣如自我容貌,意象则为对镜自照。

C.情趣是基层的生活经验,意象则起于对基层经验的反省。情趣如对镜自照,意象则为自我容貌。

D.情趣是起于对基层经验的反省,意象则是基层的生活经验。情趣如对镜自照,意象则为自我容貌。

二、文本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那么,让我们回到开头处,再重复一遍,“我于一六三二年出生于约克城一个体面人家”。没有比这一句更平易,更实际的开头。我们清醒地受其引导,去思考井井有条的勤奋的中产阶级生活的种种福分。他让我们相信,出生于英国中产阶级最幸运。显贵们可怜,穷人也一样;这两种人都不免心神不宁,忧虑不安;处于卑微与显贵之间的中间地位最好;它的优点——有节制,中庸,平和,以及健康——再好不过。可是,一个中产阶级青年倒了霉,竟然傻里傻气迷上了冒险,这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他这样平淡地写着,一点一点地画他自己的画像,为了让我们决不会忘记——他也决不会忘记把他的精明,他的谨慎,他对秩序、舒适、可敬的品格的爱好,给我们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直到我们终于到了海上,遇上风暴,接着一瞧,我们看见的一切,就像鲁滨孙看见的那样,一点不差。波涛,水手,天空,船——这一切,都是通过那双精明的中产阶级的没有想象力的眼睛看到的。什么都逃不过他的眼睛。凭他那天生谨慎,忧虑不安,传统,始终讲求实际的智慧看来,一切事物就是那样。他也能表达热情。他天生不大喜欢大自然的宏伟,壮美。他甚至对夸大的上天保佑表示怀疑。他太忙,又专注于主要机会,以致他对周围的情况仅注意到十分之一。他相信,只要他有时间观察,一切事物都可能有合理的解释。“一群巨大的野兽”在夜里游过来,围着他的小船,使我们大吃一惊,比他受的惊吓大得多。他马上拿起枪,向它们射击,于是它们游开了——他真不知道它们是不是狮子。在我们还不知道的时候,嘴张得越来越大。我们在吞咽着怪物,这如果是一个有想象力的好炫耀的旅行家给我们的,我们就不愿吞了。不过,这个坚强的中产阶级男子汉观察到的任何事物,都可以当做事实。他永远在数大桶,合理地储备淡水。即使在琐事上,我们也没有发现他有失误。我们感到奇怪,难道他忘了船上有一大块蜂蜡?没有。不过,尽管他已经把蜂蜡制成了蜡烛,但在三十八页上的蜡块则远不如二十三页上的蜡块大。说来奇怪,当他留下什么矛盾的情节不管时——如果那些野猫总是那样非常驯服,为什么那些山羊总是那样非常胆小?——我们并不认真地感到心烦,因为总有理由,而且是很充分的理由,只要他有时间跟我们说明。当一个人在孤岛上独自谋生的时候,生活的压力的确不是开玩笑的事,也不是大哭一场的事。他必须关心一切:当闪电可能引爆他的火药时,这绝不是为大自然而欣喜若狂的时候——必须找一个更安全的地方存放火药。于是,凭借不偏离地讲述在他看来的真实——作为一个伟大的艺术家,为了使他的主要品质产生效果,即真实感,就要有所放弃,有所冒险,敢于尝试——他终于使普通劳作变得高贵,普通工具变得很美。挖掘、烘烤、种植、建造——这些简单工作有多么严肃;小斧头、剪刀、木头、大斧头——这些简单工具变得多美。由于没有受到评论的妨碍,这个故事以庄严的彻底的质朴大步前进。然而,评论怎么能使它给人留下更深刻的印象?的确,他走的路子与心理学家的路子正相反——他描写情感对于身体而不是头脑的作用。但是,当他在一时的痛苦中谈到他如何捏紧拳头,任何软东西都会被捏得粉碎;如何“我的上下牙也咬得死紧,半天都松不开”时,要作好几页的分析才能达到这样深刻的效果。就此而论,他自己的本能是正确的。“还是让生物学家,”他说道,“去解释这些事,及其产生的原因和方式;我对他们只能说,写事实……”如果你是笛福,的确,描写事实就够了;因为事实是恰当的事实。凭借这种求实的天才,笛福取得的效果,除了伟大的小说大师,谁也达不到。他只消用一两个词“灰蒙蒙的早上”,就生动地描绘出一个有风的黎明。用世界上最平淡的说法,就传达出一种荒凉和许多人死亡的感觉,“以后,我再也没有见过他们,连影子也没有见过,除了三顶帽子,一顶便帽,两只不是一对的鞋”。当他终于叫道,“瞧我多像一位国王,一个人用餐,有仆人侍候”——他的鹦鹉,他的狗,他的两只猫,这时,我们不能不感到,全人类都在一个荒岛上——尽管笛福马上告诉我们,这些猫不是原来船上的猫,他往往让我们扫兴。原来那两只猫都死了;这些猫是新来的,其实,这些猫因为多产,不久就变得非常讨厌了,而那些狗,很奇怪,竟一直没生育。

于是,笛福重申前景只有一个普通的瓦罐,借以劝说我们去看遥远的海岛,那人类灵魂的寂寞去处。由于坚定不移地相信那个瓦罐的硬度及其土质,他让所有其他元素服从于他的设计;他将整个宇宙捆绑起来,使其协调一致。我们一边合上书,一边问道,人站在起伏的山峦,汹涌的大海,闪着星星的天空的背景前面,显得极为崇高,那么,我们一旦掌握了一个普通的瓦罐需要的透视法,它为什么不能同样圆满地满足我们的要求,有任何理由吗?

5.这两段选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结合选段,谈谈笛福的透视法。(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第二段作者提到“普通的瓦罐”这一象征物,作者想说明什么?(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8.认真阅读最后一段,谈谈伍尔夫在语言运用上有哪些特色。(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类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苏东坡:用文字谱曲

辛丰年

①在中国文学史上,苏东坡是位大人物。要编写中国音乐大百科全书,也不能不为他列一个词条,因为他“酷好音乐,善鉴赏,能歌善舞,又能弹琴,终生与之为友,会作曲……”

②可惜的是,历来谈论东坡的多是从文学的角度,即便对他所作的诗词,也很少触及真正的音乐问题。其实像他那些妙绝千古的长短句,如《念奴娇》《水调歌头》《洞仙歌》等,假如人们能带着一副听音乐的耳朵去读的话,就会得到更加丰富微妙的享受。这种“音乐”可赏,原有的那支《念奴娇》曲牌亡佚与否就变得无所谓了。

③数一下那篇《赤壁怀古》所用的字,一百个还不到。可是诵读(无论朗读还是默诵)起来,我们就像是听了一部“标题音乐”。好乐者必有这样的体验:倾听一首言之有物而又声情并茂的交响音乐,会叫人忘了自己所处的时空,不知不觉便神游于乐中,听到曲终,恍然如历沧桑。东坡这首词同样有此效果。它以如此经济的笔墨在接受者的思维中展演出了一代兴亡的黄粱大梦,胜过一部长篇大论的交响诗。有谁曾谱写过这种高密度的交响音乐呢!

④真不可思议,它是以汉字为“音符”,仅仅调动了九十九个“音符”,便将你带进了“故国”,去“神游”了一趟。汉语那神奇的“音乐语感功能”值得语言学家和音乐家深入研究。我辈凡人,汉语的使用者,虽然不知其所以然,但能体验和享受,也是三生有幸了。

⑤“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史诗、史剧味的如椽之笔。另一版本作“浪声沉……”念起来有更沉重、浓烈的乐感。到底优选哪一个?恐怕作者自己也沉吟难决。

⑥自惭对词学无知,这里不过乱谈一些直感,只想求证:坡翁知乐,他会作曲。有人嫌他“不受词律束缚”,不合规范。我们倒宁愿他自铸伟词,自度新曲。20世纪30年代,《大江东去》有了新声。那是革命的浪漫乐人黎青主借东坡的词谱写的一首艺术歌曲。他用对于当时的中国耳朵来说是全新的音乐语言,还加了伴奏,用扬琴伴奏一千年前的宋词。想当年,在守旧的词人、乐人听起来,其逆耳的程度,也许要比“学术派”眼中的白话新诗还要难以容忍吧?

⑦萧友梅盛赞黎青主此作大有李斯特的气派。钢琴大王也写过不少艺术歌曲。海涅有一首诗,题为《卿似一枝花》,一时有好几位作曲家为之谱曲,李斯特的一篇最受人们称赏。联想起来,假如黄自、赵元任、刘雪庵等作曲家也以不同的风格为《大江东去》各谱一曲,岂不美哉!

⑧只用艺术歌曲来阐释,似乎还是辜负了这首“史诗”。但是即便有了以它为“标题”的宏大的交响诗,也不能取代这首用“文字音符”谱制的“乐曲”。

⑨说坡翁“会作曲”,还有《秋江夜泊》为证。这是一首七弦琴曲。听这首诗,凡是往昔在水乡乘过小船的,会引发亲切的回忆。曲中有水声、船语,小船与风波的对话。夜半潮生,小舟随波俯仰,都凭舟中那几个不眠之客的感觉来传递。不难联想坡翁的宦途浮沉,“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无奈中的自在。

⑩对于所爱之乐,苏东坡并非只是闲情偶寄,自娱而已,他有自己的美学思维。蔡仲德对他的音乐美学观有这样的评价:“与白居易相近,有儒、道、释杂糅的色彩,又有保守而陈腐的倾向。”

9.第②段“带着一副听音乐的耳朵去读”有何含意?“更加丰富微妙的享受”具体指什么?(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第⑥段中“当时的中国耳朵”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具体指什么?(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为什么说“坡翁知乐,他会作曲”?(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第⑤段,你认为“浪淘尽”与“浪声沉”哪一个更好?为什么?(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语言运用(10分)

13.模仿下列文本中的一句话,另写一个句子。(5分)

对于这个人来说,人类是巨大的,树很渺小;对于那个人来说,在背景的衬托下,树是巨大的,人类微不足道。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从下列文字中,概括“高纯度”饮用水的缺点。(不超过20字)(5分)

人们饮用纯净水的初衷,是避免污染,但纯净水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绝不可小视。科学家指出,饮纯净水,无异于让肾脏“下岗”。据专家分析,现在市场上的各类所谓“高纯度”饮用水,在消除细菌、有机污染物及致癌物质的制造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将大量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消除得一干二净。众所周知,“水至清则无鱼”,试想连鱼都养不活的水,于我们人类能有多大好处呢?研究表明:“高纯度”饮用水的凝聚结构,不仅不能被人体细胞吸收,还会把人体内原有的微量元素淋洗出去。这样一来就减弱了人体的免疫力,就会引发许多疾病。

“高纯度”饮用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

第1课时 导学与探究

基础梳理

1.(1)①yú ②bì ③xuàn ④zhì

(2)①zhāo cháo ②nònɡ lònɡ ③biàn pián ④dǎo dào

2.①赏赐 警惕 ②健康 关键 ③炫耀 箭弦 ④波涛 波浪滔天

3.①十分渺小,不值得一提。②不管人家怎么说,仍旧按照自己平素的一套去做。

③以人工方法将经济价值高的野生动物加以驯化教养,使能更好地生长、繁殖,满足人们的需要。④夸耀显示。⑤形容非常高兴,好像要发疯一样。

4.(1)①杂乱 ②紊乱 ③混乱 (2)①激烈 ②猛烈(3)①恐怖 ②恐惧

文本互动

一、整体感知

1.小说家把人们常见的个人、人们、大自然以及在这些之上的那种力量描写出超乎常人的视觉和想象,给读者以震撼。无论处理的方式,还是比例感上都超出常人的思维,这就产生了读者的争议、痛苦、快乐等。

2.我认为这两个自然段不多余。因为一、二两个自然段是写小说家创作的方法,而这种方法正是作者分析《鲁滨孙漂流记》的钥匙,也是作者谋篇布局的主线。作者从小说家的透视法入手,以《鲁滨孙漂流记》作为一个例子出现,由面到点,水到渠成。

二、深层探究

1.这是一个形象的比喻。指的是我们必须独自爬到小说家的肩上,通过他的眼睛观察,直到我们也了解他是按什么秩序安排那些庞大的普通的观察对象。这是任何一个读者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都要遇到的,伍尔夫用一种形象的语言为我们揭示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

2.因为只有站在作者的角度,才能理解他安排的一切。

3.“瓦罐”是鲁滨孙“原始生活”写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一个大瓦罐摆在我们面前”说明这种生活的现实性。小说中描写鲁滨孙在经历无数次的烧制瓦罐失败后,成功做了两个认为没有比这更好的了,所以在他眼里,除了一个大瓦罐,什么都不存在。

三、技法迁移

人生的胜利

——赏沈从文小说《萧萧》

因为没有受过教育,萧萧不可能去反抗她的婚姻;也因为没有受过教育,她没有强烈的贞洁观。沈从文笔下的萧萧,是近乎完全自然的,听从的是自然人性的召唤。于是,在花狗的山歌声中,她变成了妇人。

变成妇人的萧萧,并不因为失去了贞洁而痛悔,这种抽象的道德观念倒并不使她恐惧,可是她有了孩子,具体的身体变化让她害怕,她也明白这是切实的罪证,于是打算逃走,“收拾一点东西预备跟了女学生走的那条路上城。”可是没有动身,就被发觉了。

萧萧与礼法制度的冲撞,终于因为家人的消极执行,也有惊无险地避了过去。

在人性与制度的对抗中,沈从文写的是人性的胜利。对于婚姻,萧萧以天然的人性来对抗;对于礼法,家人则以农人纯朴的天性来对抗。这样的对抗,都是不自觉的,甚至是自我抑制的,这样的力量看上去是弱小而偶然,但是却隐藏在这些“种田的庄子”里,在这些“种田的庄子”里,沈从文不动声色地搭建的是他心中爱与美的永恒的“人性的希腊小庙”。

第2课时 测试与反馈

1.B [“庇”读bì。]

2.C [训养—驯养。]

3.D [此句属于句式杂糅导致的结构混乱。在“起到”后面加助词“的”,让“民间力量在……起到无可替代的”作“作用”的定语(或把“起到”删掉,然后加“的”)。]

4.A [根据题干中“情趣是感受来的,起于自我的,可经历而不可描绘的”一句,可知“情趣”来自于自我的生活经验;同样,由题干中“意象是观照得来的,起于外物的,有形象可描绘的”可知,意象是起于对外物的反省。前者强调自我,后者强调反省自照,故答案应为A项。]

5.评述《鲁滨孙漂流记》一书的主要内容,印证了小说家的透视法。

6.①人物选择上,笛福选择了中产阶级,因为中产阶级有节制,中庸,平和,健康,有冒险精神,敢于幻想,最适宜成为小说的主人翁。

②环境选择上,笛福选择了荒岛,承载了他的理想。

③事物选择上,笛福选择了充满挑战、平凡而又新奇的事物,令人着迷。

④构思选择上,笛福让所有元素服从于他的设计,把整个宇宙捆绑起来,使其协调一致。

7.伍尔夫借“普通的瓦罐”说明笛福的透视法。笛福利用人们常见的东西、普通的东西,以超出常人的视角写出不平凡的人,不平凡的故事。

8.①语言简洁而不失生动。②语言含蓄,引人联想,耐人寻味。③语言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论证性。(可结合文中的句子分析)

9.品读东坡所作的诗词不仅要从文学的角度着手,还要触及真正的音乐问题。“更加丰富微妙的享受”具体指会叫人忘了自己所处的时空,不知不觉便神游于乐中,听到曲终,恍然如历沧桑的感受。

10.本句使用了借代的修辞,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当时的中国耳朵”具体来说就是指中国当时的音乐听众。

11.(1)他自铸伟词,自度新曲;《赤壁怀古》用字不到一百,可是诵读起来,我们就像是听了一部“标题音乐”。(2)苏东坡有一首七弦琴曲《秋江夜泊》。

12.“浪淘尽”好些。登赤壁临长江,自然会由滚滚东去的江水想到不断流逝的时光。感叹无情的逝水流光,淹没了古代多少显赫一时的风流人物。而周瑜是真正经得起历史考验的一个。这为下文赞美周瑜作了铺垫,让人感到词人是站在历史的制高点上,看得远,想得深。(也可回答“浪声沉”好,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13.对于这个人来说,太阳是巨大的,地球是渺小的;对于那个人来说,当那个人站在地球上,地球是巨大的,太阳是渺小的。

14.(“高纯度”饮用水)缺乏并洗出人体所需要的微量元素,危害健康。

解析 本段主要介绍“纯净水”特点及功能,然后,分析文段,明确三个意思,一是纯净水对健康危害不可忽视;二是“高纯度”饮用水将人体微量元素洗掉;三是“高纯度”饮用水减弱了人体免疫力。略加整合即可得出结论。易错点:辨识不清,疏于观察;要点不全,挂一漏万。如题干要求概括“饮用水”的缺点,部分学生则误认为是“饮用水”的特点,导致不应有的失分;同时缺少要点,如部分同学常遗漏“洗出”要点就是典型。

1.字音

(1)给加点的字注音

①娱乐( )   ②庇护( )

③炫耀( )          ④秩序( )

(2)给多音字注音

①朝朝夕? ?上朝? ? ②弄嘲弄? ?弄堂? ?

③便便帽? ?便宜? ?          ④倒倒霉? ?倒车? ?

2.辨形组词

①赐? ?惕? ?       ②健? ?键? ?

③炫? ?弦? ?                ④涛? ?滔? ?

3.词语释义

①微不足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我行我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驯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炫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欣喜若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同义词辨析

(1)混乱 ? 杂乱 ? 紊乱

“混乱”“杂乱”和“紊乱”都含有“没有条理,很不整齐”的意思。区别在于:

混乱:强调没有条理没有秩序,含有“不同类或不同性质的东西混杂在一起”的意思,是个较常使用的词。

杂乱:强调混杂在一起,含有“因多而乱”的意思,使用范围较广。

紊乱:强调没有规律,没有条理,除用于局势、思想等之外,还可用于功能、心律,有书面语色彩,口语里较少使用。

例句:①仓库里________地堆放着废弃的物品。

②这篇文章的结构有点________。

③教室里一片________。

(2)猛烈 ? 激烈

“猛烈”和“激烈”都表示“急剧、强烈”的意思,都是形容词。区别在于:

猛烈:强调气势大,力量大,多形容事物、动作的规模和状态,也指生活中某种政治力量和形势的不可抗拒。

激烈:强调程度深,幅度大,多指动作快速、迅猛,语言尖锐、犀利。

例句:①辩论会上,大家就学历与能力的问题,展开了________的争论。

②这里气候寒冷,风势________。

(3)恐惧 ? 恐怖

“恐惧”和“恐怖”都是由于外来的威胁而引起的害怕。区别在于:

恐惧:惧怕的意思,语意较轻。

恐怖:往往是由于生命受到威胁而引起恐惧,语意较重。

例句:①电视里出现了一个令人__________的杀人画面。

②听他讲完鬼故事后,我觉得非常__________。

一、整体感知

1.你怎样理解“小说家的透视法”?

2.本文的题目是“读《鲁滨孙漂流记》”,但作者开篇并没直接写读这篇小说的内容,你认为一、二两个自然段是否多余?

二、深层探究

1.作者让我们在探讨作品的过程中,要有一场“孤独的战斗”,这场“战斗”指什么?

2.作者在第一段为什么要我们“牢牢抓住这一点”,这场战斗就会以胜利结束?

3.文中为什么反复提到那只普通的“瓦罐”?

三、技法迁移

文学评论的结构

[文本回顾] 这篇文艺论文先提出论点,然后分析论证,是典型的议论文结构。全文共五段,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和第二段构成第一部分,提出论点:在探讨小说作品的过程中,读者需掌握这位小说家的透视法;但由于作者把自己的透视法凌驾于读者之上,读者往往感觉受了伤害。第一段提出第一个论点:“我们必须独自爬到这位小说家的肩上,通过他的眼睛观察。”第二段提出第二个分论点:“他把自己的透视法那么猛烈地强加于我们,我们往往感受到极大的痛苦。”第三至第五段以《鲁滨孙漂流记》为例,深入细致地论述这部分提出的论点:“凭借不偏离地讲述在他看来的真实——作为一个伟大的艺术家,为了使他的主要品质产生效果,即真实感”,笛福从始至终坚持他自己的透视法。为此,他处处使我们受挫、受嘲弄。

[技法点拨] 文学评论的结构和一般议论文的结构有相似之处,总体来看有以下三种情况:

1.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总) —— (分) —— (总)

2.提出问题——分析问题

(总) —— (分)

3.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分) —— (总)

[技法运用] 选取一篇文学作品,按以上三种结构中的一种写一篇短评,不少于200字。

第2课时 测试与反馈

(分值:60分)

一、基础知识(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秩序(zhì) 搅乱(jiǎo) 娱乐(yú)   不落窠臼(kē)

B.萎缩(wěi)   庇护(pì)    驯养(xùn)   指点迷津(jīn)

C.倒霉(méi)   炫耀(xuàn)  捆绑(kǔn)   有的放矢(dì)

D.笼罩(lǒnɡ)  炮制(páo)   法帖(tiè)    间不容发(jiān)

2.下列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

A.即使   既然   衬托    微不足道

B.和谐   合作   勾画    我行我素

C.训养   教训   遗憾    欣喜若狂

D.蜡烛   腊肉   灰蒙蒙  大吃一惊

3.对下列句子的病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如何能正确地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我想,既要靠政府的力量,同时也不能不发挥民间力量在舆论动员、监督检查等方面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

A.搭配不当     B.语序不当

C.不合逻辑     D.结构混乱

4.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情趣是感受来的,起于自我的,可经历而不可描绘的;意象是观照得来的,起于外物的,有形象可描绘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情趣是基层的生活经验,意象则起于对基层经验的反省。情趣如自我容貌,意象则为对镜自照。

B.情趣是起于对基层经验的反省,意象则是基层的生活经验。情趣如自我容貌,意象则为对镜自照。

C.情趣是基层的生活经验,意象则起于对基层经验的反省。情趣如对镜自照,意象则为自我容貌。

D.情趣是起于对基层经验的反省,意象则是基层的生活经验。情趣如对镜自照,意象则为自我容貌。

二、文本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那么,让我们回到开头处,再重复一遍,“我于一六三二年出生于约克城一个体面人家”。没有比这一句更平易,更实际的开头。我们清醒地受其引导,去思考井井有条的勤奋的中产阶级生活的种种福分。他让我们相信,出生于英国中产阶级最幸运。显贵们可怜,穷人也一样;这两种人都不免心神不宁,忧虑不安;处于卑微与显贵之间的中间地位最好;它的优点——有节制,中庸,平和,以及健康——再好不过。可是,一个中产阶级青年倒了霉,竟然傻里傻气迷上了冒险,这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他这样平淡地写着,一点一点地画他自己的画像,为了让我们决不会忘记——他也决不会忘记把他的精明,他的谨慎,他对秩序、舒适、可敬的品格的爱好,给我们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直到我们终于到了海上,遇上风暴,接着一瞧,我们看见的一切,就像鲁滨孙看见的那样,一点不差。波涛,水手,天空,船——这一切,都是通过那双精明的中产阶级的没有想象力的眼睛看到的。什么都逃不过他的眼睛。凭他那天生谨慎,忧虑不安,传统,始终讲求实际的智慧看来,一切事物就是那样。他也能表达热情。他天生不大喜欢大自然的宏伟,壮美。他甚至对夸大的上天保佑表示怀疑。他太忙,又专注于主要机会,以致他对周围的情况仅注意到十分之一。他相信,只要他有时间观察,一切事物都可能有合理的解释。“一群巨大的野兽”在夜里游过来,围着他的小船,使我们大吃一惊,比他受的惊吓大得多。他马上拿起枪,向它们射击,于是它们游开了——他真不知道它们是不是狮子。在我们还不知道的时候,嘴张得越来越大。我们在吞咽着怪物,这如果是一个有想象力的好炫耀的旅行家给我们的,我们就不愿吞了。不过,这个坚强的中产阶级男子汉观察到的任何事物,都可以当做事实。他永远在数大桶,合理地储备淡水。即使在琐事上,我们也没有发现他有失误。我们感到奇怪,难道他忘了船上有一大块蜂蜡?没有。不过,尽管他已经把蜂蜡制成了蜡烛,但在三十八页上的蜡块则远不如二十三页上的蜡块大。说来奇怪,当他留下什么矛盾的情节不管时——如果那些野猫总是那样非常驯服,为什么那些山羊总是那样非常胆小?——我们并不认真地感到心烦,因为总有理由,而且是很充分的理由,只要他有时间跟我们说明。当一个人在孤岛上独自谋生的时候,生活的压力的确不是开玩笑的事,也不是大哭一场的事。他必须关心一切:当闪电可能引爆他的火药时,这绝不是为大自然而欣喜若狂的时候——必须找一个更安全的地方存放火药。于是,凭借不偏离地讲述在他看来的真实——作为一个伟大的艺术家,为了使他的主要品质产生效果,即真实感,就要有所放弃,有所冒险,敢于尝试——他终于使普通劳作变得高贵,普通工具变得很美。挖掘、烘烤、种植、建造——这些简单工作有多么严肃;小斧头、剪刀、木头、大斧头——这些简单工具变得多美。由于没有受到评论的妨碍,这个故事以庄严的彻底的质朴大步前进。然而,评论怎么能使它给人留下更深刻的印象?的确,他走的路子与心理学家的路子正相反——他描写情感对于身体而不是头脑的作用。但是,当他在一时的痛苦中谈到他如何捏紧拳头,任何软东西都会被捏得粉碎;如何“我的上下牙也咬得死紧,半天都松不开”时,要作好几页的分析才能达到这样深刻的效果。就此而论,他自己的本能是正确的。“还是让生物学家,”他说道,“去解释这些事,及其产生的原因和方式;我对他们只能说,写事实……”如果你是笛福,的确,描写事实就够了;因为事实是恰当的事实。凭借这种求实的天才,笛福取得的效果,除了伟大的小说大师,谁也达不到。他只消用一两个词“灰蒙蒙的早上”,就生动地描绘出一个有风的黎明。用世界上最平淡的说法,就传达出一种荒凉和许多人死亡的感觉,“以后,我再也没有见过他们,连影子也没有见过,除了三顶帽子,一顶便帽,两只不是一对的鞋”。当他终于叫道,“瞧我多像一位国王,一个人用餐,有仆人侍候”——他的鹦鹉,他的狗,他的两只猫,这时,我们不能不感到,全人类都在一个荒岛上——尽管笛福马上告诉我们,这些猫不是原来船上的猫,他往往让我们扫兴。原来那两只猫都死了;这些猫是新来的,其实,这些猫因为多产,不久就变得非常讨厌了,而那些狗,很奇怪,竟一直没生育。

于是,笛福重申前景只有一个普通的瓦罐,借以劝说我们去看遥远的海岛,那人类灵魂的寂寞去处。由于坚定不移地相信那个瓦罐的硬度及其土质,他让所有其他元素服从于他的设计;他将整个宇宙捆绑起来,使其协调一致。我们一边合上书,一边问道,人站在起伏的山峦,汹涌的大海,闪着星星的天空的背景前面,显得极为崇高,那么,我们一旦掌握了一个普通的瓦罐需要的透视法,它为什么不能同样圆满地满足我们的要求,有任何理由吗?

5.这两段选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结合选段,谈谈笛福的透视法。(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第二段作者提到“普通的瓦罐”这一象征物,作者想说明什么?(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8.认真阅读最后一段,谈谈伍尔夫在语言运用上有哪些特色。(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类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苏东坡:用文字谱曲

辛丰年

①在中国文学史上,苏东坡是位大人物。要编写中国音乐大百科全书,也不能不为他列一个词条,因为他“酷好音乐,善鉴赏,能歌善舞,又能弹琴,终生与之为友,会作曲……”

②可惜的是,历来谈论东坡的多是从文学的角度,即便对他所作的诗词,也很少触及真正的音乐问题。其实像他那些妙绝千古的长短句,如《念奴娇》《水调歌头》《洞仙歌》等,假如人们能带着一副听音乐的耳朵去读的话,就会得到更加丰富微妙的享受。这种“音乐”可赏,原有的那支《念奴娇》曲牌亡佚与否就变得无所谓了。

③数一下那篇《赤壁怀古》所用的字,一百个还不到。可是诵读(无论朗读还是默诵)起来,我们就像是听了一部“标题音乐”。好乐者必有这样的体验:倾听一首言之有物而又声情并茂的交响音乐,会叫人忘了自己所处的时空,不知不觉便神游于乐中,听到曲终,恍然如历沧桑。东坡这首词同样有此效果。它以如此经济的笔墨在接受者的思维中展演出了一代兴亡的黄粱大梦,胜过一部长篇大论的交响诗。有谁曾谱写过这种高密度的交响音乐呢!

④真不可思议,它是以汉字为“音符”,仅仅调动了九十九个“音符”,便将你带进了“故国”,去“神游”了一趟。汉语那神奇的“音乐语感功能”值得语言学家和音乐家深入研究。我辈凡人,汉语的使用者,虽然不知其所以然,但能体验和享受,也是三生有幸了。

⑤“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史诗、史剧味的如椽之笔。另一版本作“浪声沉……”念起来有更沉重、浓烈的乐感。到底优选哪一个?恐怕作者自己也沉吟难决。

⑥自惭对词学无知,这里不过乱谈一些直感,只想求证:坡翁知乐,他会作曲。有人嫌他“不受词律束缚”,不合规范。我们倒宁愿他自铸伟词,自度新曲。20世纪30年代,《大江东去》有了新声。那是革命的浪漫乐人黎青主借东坡的词谱写的一首艺术歌曲。他用对于当时的中国耳朵来说是全新的音乐语言,还加了伴奏,用扬琴伴奏一千年前的宋词。想当年,在守旧的词人、乐人听起来,其逆耳的程度,也许要比“学术派”眼中的白话新诗还要难以容忍吧?

⑦萧友梅盛赞黎青主此作大有李斯特的气派。钢琴大王也写过不少艺术歌曲。海涅有一首诗,题为《卿似一枝花》,一时有好几位作曲家为之谱曲,李斯特的一篇最受人们称赏。联想起来,假如黄自、赵元任、刘雪庵等作曲家也以不同的风格为《大江东去》各谱一曲,岂不美哉!

⑧只用艺术歌曲来阐释,似乎还是辜负了这首“史诗”。但是即便有了以它为“标题”的宏大的交响诗,也不能取代这首用“文字音符”谱制的“乐曲”。

⑨说坡翁“会作曲”,还有《秋江夜泊》为证。这是一首七弦琴曲。听这首诗,凡是往昔在水乡乘过小船的,会引发亲切的回忆。曲中有水声、船语,小船与风波的对话。夜半潮生,小舟随波俯仰,都凭舟中那几个不眠之客的感觉来传递。不难联想坡翁的宦途浮沉,“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无奈中的自在。

⑩对于所爱之乐,苏东坡并非只是闲情偶寄,自娱而已,他有自己的美学思维。蔡仲德对他的音乐美学观有这样的评价:“与白居易相近,有儒、道、释杂糅的色彩,又有保守而陈腐的倾向。”

9.第②段“带着一副听音乐的耳朵去读”有何含意?“更加丰富微妙的享受”具体指什么?(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第⑥段中“当时的中国耳朵”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具体指什么?(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为什么说“坡翁知乐,他会作曲”?(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第⑤段,你认为“浪淘尽”与“浪声沉”哪一个更好?为什么?(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语言运用(10分)

13.模仿下列文本中的一句话,另写一个句子。(5分)

对于这个人来说,人类是巨大的,树很渺小;对于那个人来说,在背景的衬托下,树是巨大的,人类微不足道。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从下列文字中,概括“高纯度”饮用水的缺点。(不超过20字)(5分)

人们饮用纯净水的初衷,是避免污染,但纯净水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绝不可小视。科学家指出,饮纯净水,无异于让肾脏“下岗”。据专家分析,现在市场上的各类所谓“高纯度”饮用水,在消除细菌、有机污染物及致癌物质的制造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将大量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消除得一干二净。众所周知,“水至清则无鱼”,试想连鱼都养不活的水,于我们人类能有多大好处呢?研究表明:“高纯度”饮用水的凝聚结构,不仅不能被人体细胞吸收,还会把人体内原有的微量元素淋洗出去。这样一来就减弱了人体的免疫力,就会引发许多疾病。

“高纯度”饮用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

第1课时 导学与探究

基础梳理

1.(1)①yú ②bì ③xuàn ④zhì

(2)①zhāo cháo ②nònɡ lònɡ ③biàn pián ④dǎo dào

2.①赏赐 警惕 ②健康 关键 ③炫耀 箭弦 ④波涛 波浪滔天

3.①十分渺小,不值得一提。②不管人家怎么说,仍旧按照自己平素的一套去做。

③以人工方法将经济价值高的野生动物加以驯化教养,使能更好地生长、繁殖,满足人们的需要。④夸耀显示。⑤形容非常高兴,好像要发疯一样。

4.(1)①杂乱 ②紊乱 ③混乱 (2)①激烈 ②猛烈(3)①恐怖 ②恐惧

文本互动

一、整体感知

1.小说家把人们常见的个人、人们、大自然以及在这些之上的那种力量描写出超乎常人的视觉和想象,给读者以震撼。无论处理的方式,还是比例感上都超出常人的思维,这就产生了读者的争议、痛苦、快乐等。

2.我认为这两个自然段不多余。因为一、二两个自然段是写小说家创作的方法,而这种方法正是作者分析《鲁滨孙漂流记》的钥匙,也是作者谋篇布局的主线。作者从小说家的透视法入手,以《鲁滨孙漂流记》作为一个例子出现,由面到点,水到渠成。

二、深层探究

1.这是一个形象的比喻。指的是我们必须独自爬到小说家的肩上,通过他的眼睛观察,直到我们也了解他是按什么秩序安排那些庞大的普通的观察对象。这是任何一个读者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都要遇到的,伍尔夫用一种形象的语言为我们揭示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

2.因为只有站在作者的角度,才能理解他安排的一切。

3.“瓦罐”是鲁滨孙“原始生活”写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一个大瓦罐摆在我们面前”说明这种生活的现实性。小说中描写鲁滨孙在经历无数次的烧制瓦罐失败后,成功做了两个认为没有比这更好的了,所以在他眼里,除了一个大瓦罐,什么都不存在。

三、技法迁移

人生的胜利

——赏沈从文小说《萧萧》

因为没有受过教育,萧萧不可能去反抗她的婚姻;也因为没有受过教育,她没有强烈的贞洁观。沈从文笔下的萧萧,是近乎完全自然的,听从的是自然人性的召唤。于是,在花狗的山歌声中,她变成了妇人。

变成妇人的萧萧,并不因为失去了贞洁而痛悔,这种抽象的道德观念倒并不使她恐惧,可是她有了孩子,具体的身体变化让她害怕,她也明白这是切实的罪证,于是打算逃走,“收拾一点东西预备跟了女学生走的那条路上城。”可是没有动身,就被发觉了。

萧萧与礼法制度的冲撞,终于因为家人的消极执行,也有惊无险地避了过去。

在人性与制度的对抗中,沈从文写的是人性的胜利。对于婚姻,萧萧以天然的人性来对抗;对于礼法,家人则以农人纯朴的天性来对抗。这样的对抗,都是不自觉的,甚至是自我抑制的,这样的力量看上去是弱小而偶然,但是却隐藏在这些“种田的庄子”里,在这些“种田的庄子”里,沈从文不动声色地搭建的是他心中爱与美的永恒的“人性的希腊小庙”。

第2课时 测试与反馈

1.B [“庇”读bì。]

2.C [训养—驯养。]

3.D [此句属于句式杂糅导致的结构混乱。在“起到”后面加助词“的”,让“民间力量在……起到无可替代的”作“作用”的定语(或把“起到”删掉,然后加“的”)。]

4.A [根据题干中“情趣是感受来的,起于自我的,可经历而不可描绘的”一句,可知“情趣”来自于自我的生活经验;同样,由题干中“意象是观照得来的,起于外物的,有形象可描绘的”可知,意象是起于对外物的反省。前者强调自我,后者强调反省自照,故答案应为A项。]

5.评述《鲁滨孙漂流记》一书的主要内容,印证了小说家的透视法。

6.①人物选择上,笛福选择了中产阶级,因为中产阶级有节制,中庸,平和,健康,有冒险精神,敢于幻想,最适宜成为小说的主人翁。

②环境选择上,笛福选择了荒岛,承载了他的理想。

③事物选择上,笛福选择了充满挑战、平凡而又新奇的事物,令人着迷。

④构思选择上,笛福让所有元素服从于他的设计,把整个宇宙捆绑起来,使其协调一致。

7.伍尔夫借“普通的瓦罐”说明笛福的透视法。笛福利用人们常见的东西、普通的东西,以超出常人的视角写出不平凡的人,不平凡的故事。

8.①语言简洁而不失生动。②语言含蓄,引人联想,耐人寻味。③语言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论证性。(可结合文中的句子分析)

9.品读东坡所作的诗词不仅要从文学的角度着手,还要触及真正的音乐问题。“更加丰富微妙的享受”具体指会叫人忘了自己所处的时空,不知不觉便神游于乐中,听到曲终,恍然如历沧桑的感受。

10.本句使用了借代的修辞,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当时的中国耳朵”具体来说就是指中国当时的音乐听众。

11.(1)他自铸伟词,自度新曲;《赤壁怀古》用字不到一百,可是诵读起来,我们就像是听了一部“标题音乐”。(2)苏东坡有一首七弦琴曲《秋江夜泊》。

12.“浪淘尽”好些。登赤壁临长江,自然会由滚滚东去的江水想到不断流逝的时光。感叹无情的逝水流光,淹没了古代多少显赫一时的风流人物。而周瑜是真正经得起历史考验的一个。这为下文赞美周瑜作了铺垫,让人感到词人是站在历史的制高点上,看得远,想得深。(也可回答“浪声沉”好,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13.对于这个人来说,太阳是巨大的,地球是渺小的;对于那个人来说,当那个人站在地球上,地球是巨大的,太阳是渺小的。

14.(“高纯度”饮用水)缺乏并洗出人体所需要的微量元素,危害健康。

解析 本段主要介绍“纯净水”特点及功能,然后,分析文段,明确三个意思,一是纯净水对健康危害不可忽视;二是“高纯度”饮用水将人体微量元素洗掉;三是“高纯度”饮用水减弱了人体免疫力。略加整合即可得出结论。易错点:辨识不清,疏于观察;要点不全,挂一漏万。如题干要求概括“饮用水”的缺点,部分学生则误认为是“饮用水”的特点,导致不应有的失分;同时缺少要点,如部分同学常遗漏“洗出”要点就是典型。


相关内容

  •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教学计划
  • 一、班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39人,其中男生18人。学生经过六年的学习已经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有较好的学习态度,特别是男生,比较活泼、聪明,发言比较积极,但女生总体都比较胆小,不善于表现自己。对于作业,大部分同学能按时完成,但阅读的兴趣不浓,习作水平还有待于加强。这学期应加大阅读量,提高学生的阅读兴 ...

  • 鲁滨孙漂流记
  • <鲁滨孙漂流记>名著阅读练习题 (一)填空 1.<鲁滨孙漂流记>的作者是 ( ) 国的( ). 2.<鲁滨孙漂流记>是以第 ( )人称写的长篇小说. 3.鲁滨孙第一次出海的目的地是( ),不料却遇到了可怕的风浪,好容易才保住了性命.鲁滨孙第二次出海是去( )经商, ...

  • 试题西游记.鲁宾逊漂流记
  • <西游记>:一个奇幻的神话世界(吴承恩,明代小说家) <西游记>:一个奇幻的神话世界(吴承恩,明代小说家) 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 人物及性格特征: 人物及性格特征 孙悟空: 猪八戒: 沙和尚: 主要事件:1 主要事件 1. 阅读感受:①这 这 阅读感受 相关练习: 相关练习: ...

  • 中考名著题复习
  • 中 考 名 著 题 复 习 古典名著考试精选 1."勉强从虎穴暂栖息,说破英雄惊煞人.巧将闻雷来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这首诗说的是<三国演义>中刘备和曹操的一段故事.这故事是:( 煮酒论英雄 ). 2."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暇.若说没有缘,今生偏又 ...

  • 中考语文文学名著阅读
  • 第5讲 中考文学名著阅读 文学名著是对学生阅读状态的一种考察,考试目标主要为了解新课程标准建议课外阅读的名著以及其他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常见考点有:1.了解作家作品知识.2.了解主要情节.典型事件.注意人物及性格.3.知识与作品相关的诗句,名烟.成语与歇后语等.4.能说出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体验.5.对一 ...

  • 小学语文阅读复习思考
  • 小学语文阅读复习思考 开发区中心小学 汪淑梅 一.复习要点 ⑴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主要指能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或者结合生活经验以及自己的积累理解文章词句的意思和感情色彩:能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最基本的表达方法: ⑵学会运用朗读.默读.浏览等多种阅读方法: ⑶ ...

  • 2010年中考名著复习题及答案:[红楼梦]
  • 这类题型的难度最低,主要考查的是对名著知识的再认,知识点主要有名著的作者及其国别或朝代,主要人物及其典型情节.若平时有浏览书籍或看影视,应该能很轻松地选出正确答案.随着课改的深入,这类题型将会更少. 1.(哈尔滨市)结合你的读书经历,选出下面说法正确的一项. 在<三国演义>中有一位英雄, ...

  • 中考语文名著考点分析
  • 中考语文名著考点分析 [标签:名著 语文]中考热点资讯 免费订阅 一.名著类试题应该这么考 (一)应考脍炙人口的情节 例:名著的很多情节脍炙人口.请从下面提供的情节中,任选两个按要求填表.(2007年广安市) ①三借芭蕉扇②黛玉葬花 ③孤独勇士绝望岛遇 序号出自哪本名著该情节的主人公 参考答案: ① ...

  • 小学生明锋六年级作文集绵
  • 写在前面 一位作家要为一位小学生出一本作文集的书,在某些人看来真是有点不可思议.在一般人看来,出一本书那是非常了不起的事,也是非常荣耀的事.是的,明锋同学作为小学生能写出如此好的作文来,在小学生里确实不多,也算是凤毛麟角的人物. 作文是件很让学生头疼的事,记得是明锋四年级的暑假来找我学习作文的.那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