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不怕远征难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

《中国历史》八年级 上册

第13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

教学设计

人文系12-8班 白正毅

第十三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红军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及其伟大意义。

通过引导学生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阅读长征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填图的能力,引导学生运用地图了解红军长征经过的主要省份、江河,并能说出发生在那里的重大历史事件。

过程与方法:课前指导学生收集红军长征的英勇故事,课堂上分组推荐代表演讲;课堂中播放有关长征的影视资料,学生观看后分组讨论;指导学生深情地朗诵毛泽东诗词《七律·长征》,加深学生对长征的理解和崇敬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材分析】

本课主题是“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材通过长征的路线和遵义会议以及最后的会师体现本主体长征路线一目介绍了红军为何要长征,以及长征途中遇到的千难万险。而遵义会议则是党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三大主力的顺利会师宣告了长征顺利结束。本课是八年级上册的第十三课是整册教材的重要一课,地位十分重要。

【学情分析】

本课的学习对象为八年级学生,学习历史已经有一年半的时间了,初步掌握了一些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学生对于红军长征的内容也比较熟悉。因此通过自主合作学习的方式和利用生动形象的媒体教材来感知历史的方法,学生基本能够掌握长征具体史实。在此基础上,通过详细讲解遵义会议,学生基本能够体会此会议是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并进一步掌握“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学史方法。

【教学重点】

中央红军的长征、遵义会议

突破方法:红军长征至今还是学生熟悉的内容,如爬雪山、过草地等,都是学生耳熟能详的,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来突破这一教学重点内容,同时来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

【教学难点】

长征的意义。

红军长征的伟大历史意义:是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 突破方法:利用总结的方法进行分析。

【教学方法】

1.讲解法。对于红军前四次反围剿的历史及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原因,主要靠教师讲解。

2.比较法。把红军前四次反围剿的战略战术和第五次反“围剿”的战略战术作一个对比,有利于学生对红军长征原因的理解。

3.情景教学法。通过对地图的充分利用,让学生自己去“重返长征路”,找到中央红军经过的省份,越过的山脉、江河,真正体会红军经历的万水千山的艰难历程。

4.讨论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5.故事穿插法。通过讲红军长征的故事加深学生的印象。

6.音像辅助法。

【课型】 新授课

【教师教学材料准备】

地图册、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相关音像材料、图片

【学生课前准备】

通过百度搜集一些关于红军长征的资料

通过百度搜集一些遵义会议的一些相关资料和图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播放视频《长征》。

导语:边播放视频剪辑《长征》片头,教师边讲解毛泽东创作《长征》的由来。教师带领学生阅读毛泽东的诗《七律长征》,略加解释,指出毛泽东在诗中提到的五岭、乌蒙、金沙、大渡桥、岷山等地,只是红军长征经过的万水千山的一部分,设问“红军长征经过了哪些地方?经历了怎样的艰难险阻?为什么能取得长征的胜利?”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情境,激发兴趣,启动思维。从而导入新课。

设计思路:本课是重要的第一节课,从歌曲引导学生,使学生对本课有一个完整地了解。通过歌曲等多媒体资料,调动学生情绪。引发学生共鸣学生易产生亲切感。

(课件出示课题) 第1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一、 红军长征原因

多媒体展示红军前四次反围剿和国民党人数对比

指导学生看教材,结合图片,找出红军长征的原因。

设计问题1:

学生结合课文说说红军长征的原因是什么?

(预期效果:学生根据教材知识及图片得出:是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使得红军不得不长征。)

多媒体展示图片“红军长征图片”:并且做出图表,分析当时共产党和国民党的军队的对比。

设计问题2:

分析遵义会议的背景有哪些?

多媒体图片展示遵义会议图片。

结合图片教师指出这就是当时看图了解红军长征初期受挫的情况,分析遵义会议召开的背景原因。

设计问题3:

遵义会议的内容是什么?

教师点拨:1935年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会议:

集中全力解决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取消了博古在军事上的指挥权;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会后确定军事上由毛泽东、周恩来等负责指挥。

多媒体展示:《遵义会议》电影。

设计问题4:

比较遵义会议前后中央红军军事斗争有何变化,由此分析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

(遵义会议前,由于“左”倾错误占统治地位,红军丧失了主动权,损失惨重。

遵义会议后,在毛泽东正确的军事路线指引下,掌握了主动权,摆脱了敌人围追堵截,取得了长征的胜利。

意义: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

设计思路:一般的讲,会议是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的内容,用丰富的图片讲授新课能增强学生的直观认识和视觉效果。通过两个问题的设问,使学生了解遵义会议的意义,恰当适时地在课堂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

二、红军长征的胜利

多媒体播放红军长征的路线。

设计问题1:

1.通过动态长征路线图,了解遵义会议后,红军冲出重围是什么样子的一个经过?

(预期效果:①四渡赤水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四渡赤水被称为毛泽东军事生涯中最得意的一笔:有一首歌里唱道:四渡赤水出奇兵,毛主席用兵真如神); ②巧渡金沙江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

③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

④爬雪山、过草地到达陕北与刘志丹领导的红军会师。)

设计问题2:

阅读课本内容并通过看图了解:长征两次会师时间、地点。强调大会师时间、地点

1934年红军开始长征,中央红军于1935年到达陕北,同刘志丹领导的陕北红军会师;1936年红一、二,四方面军会师,长征结束,长征取得完全胜利的标志是会宁会师 。中央红军长征后,南方红军在项英、陈毅领导下坚持游击斗争。

多媒体展示图片:红军三大主力会师。

设计问题3:

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是什么?

(预期效果:学生阅读教材,得出结论——人民解放军一面向西藏进军,一面力争西藏和平解放;多次诚恳希望西藏派代表到北京谈判。结果:双方达成协议,西藏和平解放。同时在教材上标出西藏和平解放的时间即1951年。) 设计问题2:

为什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面向西藏进军,一面力争和平解放西藏?

(预期效果: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本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设计思路:本环节旨在说明用图片表明,红军最终终于成功,培养了同学的爱国主义精神。

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红军长征的历史史实,通过学习同学知道了红军经历怎样的苦难才取得了长征的胜利,今天我们学习《红军不怕远征难》这篇课文,就是要学习红军的“长征精神”,学习红军“有坚定的革命理想和革命信念,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同时还要学习红军“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学习红军不怕任何艰难险阻的精神,学习红军艰苦奋斗的精神,努力搞好自己的学习,学好各种本领,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祖国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布置作业:

阅读一篇与长征有关的书籍,写一篇读后感。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理论性比较强,知识点比较多,但都不太难。所以在讲述新课时,可以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图片和相关历史视频资料,感知历史,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利用图片拉近历史和现实的距离。通过环环相扣的问题设计,给学生比较大的思考和交流空间,能基本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特点和要求。在具体的上课过程中,学生对于红军长征的过程较感兴趣,但课本上介绍的不够全面,因此可以有效的利用网络资源,给学生更多的介绍和细节展示,在了解历史事件的同时也可以增强爱国主义教育,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本节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

板书设计

第13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一、红军长征的原因

1、时间:

2、原因: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二、遵义回忆:

1、时间:1949年10月1日

2、内容:

3、意义:

三、长征路线:

瑞金---突破四道封锁线-----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卢定桥—爬雪山、过草地-----吴起镇-----会宁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

《中国历史》八年级 上册

第13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

教学设计

人文系12-8班 白正毅

第十三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红军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及其伟大意义。

通过引导学生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阅读长征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填图的能力,引导学生运用地图了解红军长征经过的主要省份、江河,并能说出发生在那里的重大历史事件。

过程与方法:课前指导学生收集红军长征的英勇故事,课堂上分组推荐代表演讲;课堂中播放有关长征的影视资料,学生观看后分组讨论;指导学生深情地朗诵毛泽东诗词《七律·长征》,加深学生对长征的理解和崇敬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材分析】

本课主题是“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材通过长征的路线和遵义会议以及最后的会师体现本主体长征路线一目介绍了红军为何要长征,以及长征途中遇到的千难万险。而遵义会议则是党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三大主力的顺利会师宣告了长征顺利结束。本课是八年级上册的第十三课是整册教材的重要一课,地位十分重要。

【学情分析】

本课的学习对象为八年级学生,学习历史已经有一年半的时间了,初步掌握了一些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学生对于红军长征的内容也比较熟悉。因此通过自主合作学习的方式和利用生动形象的媒体教材来感知历史的方法,学生基本能够掌握长征具体史实。在此基础上,通过详细讲解遵义会议,学生基本能够体会此会议是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并进一步掌握“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学史方法。

【教学重点】

中央红军的长征、遵义会议

突破方法:红军长征至今还是学生熟悉的内容,如爬雪山、过草地等,都是学生耳熟能详的,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来突破这一教学重点内容,同时来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

【教学难点】

长征的意义。

红军长征的伟大历史意义:是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 突破方法:利用总结的方法进行分析。

【教学方法】

1.讲解法。对于红军前四次反围剿的历史及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原因,主要靠教师讲解。

2.比较法。把红军前四次反围剿的战略战术和第五次反“围剿”的战略战术作一个对比,有利于学生对红军长征原因的理解。

3.情景教学法。通过对地图的充分利用,让学生自己去“重返长征路”,找到中央红军经过的省份,越过的山脉、江河,真正体会红军经历的万水千山的艰难历程。

4.讨论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5.故事穿插法。通过讲红军长征的故事加深学生的印象。

6.音像辅助法。

【课型】 新授课

【教师教学材料准备】

地图册、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相关音像材料、图片

【学生课前准备】

通过百度搜集一些关于红军长征的资料

通过百度搜集一些遵义会议的一些相关资料和图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播放视频《长征》。

导语:边播放视频剪辑《长征》片头,教师边讲解毛泽东创作《长征》的由来。教师带领学生阅读毛泽东的诗《七律长征》,略加解释,指出毛泽东在诗中提到的五岭、乌蒙、金沙、大渡桥、岷山等地,只是红军长征经过的万水千山的一部分,设问“红军长征经过了哪些地方?经历了怎样的艰难险阻?为什么能取得长征的胜利?”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情境,激发兴趣,启动思维。从而导入新课。

设计思路:本课是重要的第一节课,从歌曲引导学生,使学生对本课有一个完整地了解。通过歌曲等多媒体资料,调动学生情绪。引发学生共鸣学生易产生亲切感。

(课件出示课题) 第1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一、 红军长征原因

多媒体展示红军前四次反围剿和国民党人数对比

指导学生看教材,结合图片,找出红军长征的原因。

设计问题1:

学生结合课文说说红军长征的原因是什么?

(预期效果:学生根据教材知识及图片得出:是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使得红军不得不长征。)

多媒体展示图片“红军长征图片”:并且做出图表,分析当时共产党和国民党的军队的对比。

设计问题2:

分析遵义会议的背景有哪些?

多媒体图片展示遵义会议图片。

结合图片教师指出这就是当时看图了解红军长征初期受挫的情况,分析遵义会议召开的背景原因。

设计问题3:

遵义会议的内容是什么?

教师点拨:1935年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会议:

集中全力解决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取消了博古在军事上的指挥权;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会后确定军事上由毛泽东、周恩来等负责指挥。

多媒体展示:《遵义会议》电影。

设计问题4:

比较遵义会议前后中央红军军事斗争有何变化,由此分析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

(遵义会议前,由于“左”倾错误占统治地位,红军丧失了主动权,损失惨重。

遵义会议后,在毛泽东正确的军事路线指引下,掌握了主动权,摆脱了敌人围追堵截,取得了长征的胜利。

意义: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

设计思路:一般的讲,会议是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的内容,用丰富的图片讲授新课能增强学生的直观认识和视觉效果。通过两个问题的设问,使学生了解遵义会议的意义,恰当适时地在课堂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

二、红军长征的胜利

多媒体播放红军长征的路线。

设计问题1:

1.通过动态长征路线图,了解遵义会议后,红军冲出重围是什么样子的一个经过?

(预期效果:①四渡赤水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四渡赤水被称为毛泽东军事生涯中最得意的一笔:有一首歌里唱道:四渡赤水出奇兵,毛主席用兵真如神); ②巧渡金沙江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

③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

④爬雪山、过草地到达陕北与刘志丹领导的红军会师。)

设计问题2:

阅读课本内容并通过看图了解:长征两次会师时间、地点。强调大会师时间、地点

1934年红军开始长征,中央红军于1935年到达陕北,同刘志丹领导的陕北红军会师;1936年红一、二,四方面军会师,长征结束,长征取得完全胜利的标志是会宁会师 。中央红军长征后,南方红军在项英、陈毅领导下坚持游击斗争。

多媒体展示图片:红军三大主力会师。

设计问题3:

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是什么?

(预期效果:学生阅读教材,得出结论——人民解放军一面向西藏进军,一面力争西藏和平解放;多次诚恳希望西藏派代表到北京谈判。结果:双方达成协议,西藏和平解放。同时在教材上标出西藏和平解放的时间即1951年。) 设计问题2:

为什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面向西藏进军,一面力争和平解放西藏?

(预期效果: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本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设计思路:本环节旨在说明用图片表明,红军最终终于成功,培养了同学的爱国主义精神。

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红军长征的历史史实,通过学习同学知道了红军经历怎样的苦难才取得了长征的胜利,今天我们学习《红军不怕远征难》这篇课文,就是要学习红军的“长征精神”,学习红军“有坚定的革命理想和革命信念,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同时还要学习红军“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学习红军不怕任何艰难险阻的精神,学习红军艰苦奋斗的精神,努力搞好自己的学习,学好各种本领,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祖国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布置作业:

阅读一篇与长征有关的书籍,写一篇读后感。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理论性比较强,知识点比较多,但都不太难。所以在讲述新课时,可以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图片和相关历史视频资料,感知历史,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利用图片拉近历史和现实的距离。通过环环相扣的问题设计,给学生比较大的思考和交流空间,能基本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特点和要求。在具体的上课过程中,学生对于红军长征的过程较感兴趣,但课本上介绍的不够全面,因此可以有效的利用网络资源,给学生更多的介绍和细节展示,在了解历史事件的同时也可以增强爱国主义教育,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本节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

板书设计

第13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一、红军长征的原因

1、时间:

2、原因: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二、遵义回忆:

1、时间:1949年10月1日

2、内容:

3、意义:

三、长征路线:

瑞金---突破四道封锁线-----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卢定桥—爬雪山、过草地-----吴起镇-----会宁


相关内容

  • 红军不怕远征难说课稿
  • 红军不怕远征难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红军不怕远征难>,下面我将 从课标,教材和教学设计上进行分析. 一.说课标 新课程标规定"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是时代发展和社会前 进的需要,也是青少年自身成长和全面发展的需要",所以本课以" ...

  •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
  •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 周佳佳 导入: 1.毛泽东曾说过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不曾经有过这样的长征,用双腿昼夜赶路,沿着不是路的路,还要战斗.夺取天险,试问,世间有哪支部队能够完成这样的任务? 只有一支--中国工农红军. 美国作家哈里森.李尔伯也曾说过:"本世纪 ...

  • 红军不怕远征难 说课稿
  • <红军不怕远征难>说课稿 一.说教材 1. 教材地位和作用 <红军不怕远征难>是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3课的内容, 本课主要讲述了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即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它在国共十年对峙的历史进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特殊地位.因为长征为后人留下的长征 ...

  • 红军不怕远征难导学案
  • 红军不怕远征难导学案 山东省莱州市实验中学 程霞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红军长征的原因.经过.结果.意义和长征的转折点遵义会议. 2.能力目标:结合阅读长征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填图的能力,引导学生运用地图了解红军长征经过的主要省份.江河,并能说出发生在那里的重大历史事件. 3.情感 ...

  • 七律长征教案
  • <七律长征>教案 一.教材分析 <长征>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本课是毛主席在1935年10月,长征即将胜利之时,回想起长征中红军所走过的万水千山,所经历的艰难坎坷,心潮澎湃写下的诗.纵观全诗,气势磅礴,气魄宏伟,格调高昂,笔力雄健.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比较好动,爱 ...

  •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七律长征]教案
  •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七律 长征>教案 (一)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全诗. 2.理解诗句,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认识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重点: 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 ...

  •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8第一课时
  • [教材简析] 这是一首七律诗.全诗以直白的词汇.豪迈的语势,概括出红军在长征中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以坚定的语气表现出红军面对长征过程中的千难万险,全无惧色,顶天立地.从容不迫的自豪感.短短四句诗成为了一幅浓缩红军长征壮阔历程的总览图. 选编这首诗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诗句意思的理解,感受 ...

  • [25.七律长征]的教学设计
  • <25.七律 长征>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2.体会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教学难点: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教学过程: 一.走近长征,理解诗意 ...

  • 1.[七律__长征]导学案
  • <七律 · 长征>导学案 班级 姓名 一.学习目标: 1.红军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关键字词的含义以及其饱含的感情. 3.艺术的概括和夸张的手法. 二.预习检测: 1.读准字音.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逶迤(wēi yí) 磅礴(páng bó) 岷山(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