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还需不需要信仰

我们还需不需要信仰?

在当下的中国讨论信仰不是一件时髦的事。已过不惑之年的中国人几乎百分之百的有过信仰,但他们在为信仰付出热情和劳作之后,发现自己被迫面对失落和荒谬,于是便把信仰当作骗人的符咒抛弃了。拜物时代的到来加快了信仰在人们心中的缺席,以至于你现在同某个中国人谈论信仰时,他很可能以一种只有在注视恐龙和白痴时才会有的目光注视你。没有信仰成了神经正常的标志,而有信仰则被当作某种精神上的疾病。用一句时髦的话说,我们现在处于“后信仰时代”。

如果你追问这些人放弃信仰的理由时,他们会说“信仰意味着把一生交给渴望而不可及的空洞理想,而我只需要一系列实在的目标。”这的确是大部分人拒斥信仰的深层逻辑,但这种逻辑从根本上说是完全错误的:人的每个具体行动都会有自己的目标,否则,行动就是完全盲目的,因此人的行动必然涌现为一个无限递升的目标系列,而这个目标系列的终端就是那个可望而不可及的存在。打个比方说,如果我只有登上山顶这个具体目标,而不去想象这个目标的目标是什么,那么,登上山顶就是一个没有实在意义的举动。进而言之,由于我没有思考登上山顶以后的事,我就不可能用高于这个山顶的目光来审视它,这意味着我把命运交给一个我无力把握的事物,很有可能在登上山顶之后面临荒谬和毁灭(例如,这个山顶恰好是一个即将爆发的火

山口)。因此,不设定具体目标以外的目标,就像我奔向某处而不管它是不是深渊一样荒谬。所以,只有人的行动为某种可望而不可及的目标所引导时,才能从最高的高处即最远的远方看问题,并因此保证在抵达某个具体的木时不陷入荒谬和毁灭之中。由此,我们面对一个从表面上看似乎悖理的结论:只有在被可望而不可及的目标所引导的行动才是真正踏实的。

这个在最高的高处存在的目标就是信仰的对象。“信—仰”这个词在汉语中同时意味着信任和仰视。也就是说 ,那真正值得我们信任的存在中最需要我们仰视者一定存在于最高的高处。人在仰视最高的高处时虽然仍然站在大地之上,但可以通过目光抵达最高的高处,并因而在思想上拥有最高的高度。这种拥有赋予人的并与人的尊严相称的广阔视野,使人们可以在这个视野所及的范围内最大限度的实现人的自由。所以,真正的信仰是自由的同义语。自由是一种超越处境的能力,而人只有在拥有最高的高处即最远的远方时,才能充分超越自身的处境,因此。最高级位的自由只有通过信仰才能获得。信—仰之所以能够实现人的自由,是因为它不仅仅是一种观点,更是一系列具体的行动:他逐经实现着人的目标系列,不断使人抵达更高的高处—最高的高处永远高于人可以触及的高度。但人在信仰它时向上生长。信仰的功能就是使人成为大我,大我就是顶天立地的人,他既踏实的生存于大地之上,又通过信仰拥有最高的高度。顶天和立地本质上是同一种姿态:顶天意味着可以通过最广阔的视野来审视人的目标系列,确定正在实现的目标是否具有落到实处的意义,从而使人更加踏

实地站立于大地之上。人这个词在汉语中本身就是一个顶天立地的形象,在最原始的语言中意味着信仰。信仰、人、顶天立地这些词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信仰使人顶天立地,而顶天立地是人最根本的生存姿态。因此,信仰就是人的同义语。

一个人无论多么高大,他所能达到的高度都是有限的。所以,如果我们以个人为信仰对象,那么,就必然使自己屈从于高度有限的存在,丧身投身于真正信仰的能力。金钱在商业社会中似乎具有无所不能的魔力,但是它的数量和功能都是有限的。因此,如果将金钱当作信仰的对象,其结果只能是使人成为某种有限存在的狭隘关系的奴隶。伪信仰使人无力想象超越某个高度之上的高度,不能从超越这个高度的观点看问题,将人囚禁于透明的牢狱之中。几乎所有拒斥信仰的中国人都是上了“伪信仰”的当之后,把帐算在了信仰的身上。所以,他们拒斥信仰的理由是荒谬的。

他们所谓的信仰仅仅是个自以为是的姿态,虽然他们与那些从来不仰视和信任过什么的人有太多的区别,但我们仍然有充分的理由将他们归入没有信仰的人群中。没有信仰的人最根本的特征是:无力或不愿意想象超越某个高度的高度,不具有真正仰视的能力,因而只有平视和俯视两个视角,并且由于长久的平视和俯视而最终成为平面人或走向堕落。尽管他们也有自己有限的目标系列,但是由于不具有超越这些有限目标之上的目标,因此,他们确定和实现这些目标的行动归根结底是盲目的。没有信仰的人是没有方向的人。确定方向能力的丧失使他们最终只能以他人的方向为方向。所以,没有信仰的人无

论从表面上看多么独立和洒脱(比如说宣称“我什么不信”),实质上却除了追随他人外别无选择。由于没有超越的视角审视自己所追随的他人,没有信仰的人在这种追随中总是无力把握自己的命运。他们只能或者无条件地成为实现他人意志的纯粹工具,或者成为一切由他人代庖的寄生存在,或者成为见风使舵的投机分子和随波逐流的宿命论者。这些活法的共同之处是:把自己的未来交给他人,放弃仰视的权利,只将日益短浅的目光投射在更近的近处。所有没有信仰的人都是心理学意义上的“驼背患者”,他们生活在没有天空的地球表面,世界对于他们来说正缩小为一具无形的棺木。拒斥信仰的人不但与自由、希望、顶天立地的这些尊贵的词汇无缘,而且从根本的意义上说已经死去。

真正的信仰是人的同义语。所以,“后信仰时代”和“前信仰时代”都是不存在的。人的时代永远是信仰的时代。世界永远被有信仰的人所支撑。在一个大多数人没有信仰的国家里,是不可能有真正的民主和普遍的自由的。中国人想要迎来一个拥有充分民主和自由的新世纪,就必须学会真正地信仰什么。信仰对于中国人来说绝不是某种精神上的奢侈品,而是走向新世纪的必备素质和前提。我们要时刻拥有判断善恶的真正尺度,就必须学会从最高的高处和最远的远方看问题。新时代要求中国人要成为顶天立地和高瞻远瞩的人:他必须达到足够高的高度,以便能够时刻审视自己的整体处境,正如他必须看到足够远的远方,以看护不断诞生的未来。这种达到足够高的高度和看到足够远的远方的能力,只能通过信仰获得。所以,学习信仰是中国

人的必修课。只有信仰的力量才能使我们存在下去,并且日益强大和高贵。

我们还需不需要信仰?

在当下的中国讨论信仰不是一件时髦的事。已过不惑之年的中国人几乎百分之百的有过信仰,但他们在为信仰付出热情和劳作之后,发现自己被迫面对失落和荒谬,于是便把信仰当作骗人的符咒抛弃了。拜物时代的到来加快了信仰在人们心中的缺席,以至于你现在同某个中国人谈论信仰时,他很可能以一种只有在注视恐龙和白痴时才会有的目光注视你。没有信仰成了神经正常的标志,而有信仰则被当作某种精神上的疾病。用一句时髦的话说,我们现在处于“后信仰时代”。

如果你追问这些人放弃信仰的理由时,他们会说“信仰意味着把一生交给渴望而不可及的空洞理想,而我只需要一系列实在的目标。”这的确是大部分人拒斥信仰的深层逻辑,但这种逻辑从根本上说是完全错误的:人的每个具体行动都会有自己的目标,否则,行动就是完全盲目的,因此人的行动必然涌现为一个无限递升的目标系列,而这个目标系列的终端就是那个可望而不可及的存在。打个比方说,如果我只有登上山顶这个具体目标,而不去想象这个目标的目标是什么,那么,登上山顶就是一个没有实在意义的举动。进而言之,由于我没有思考登上山顶以后的事,我就不可能用高于这个山顶的目光来审视它,这意味着我把命运交给一个我无力把握的事物,很有可能在登上山顶之后面临荒谬和毁灭(例如,这个山顶恰好是一个即将爆发的火

山口)。因此,不设定具体目标以外的目标,就像我奔向某处而不管它是不是深渊一样荒谬。所以,只有人的行动为某种可望而不可及的目标所引导时,才能从最高的高处即最远的远方看问题,并因此保证在抵达某个具体的木时不陷入荒谬和毁灭之中。由此,我们面对一个从表面上看似乎悖理的结论:只有在被可望而不可及的目标所引导的行动才是真正踏实的。

这个在最高的高处存在的目标就是信仰的对象。“信—仰”这个词在汉语中同时意味着信任和仰视。也就是说 ,那真正值得我们信任的存在中最需要我们仰视者一定存在于最高的高处。人在仰视最高的高处时虽然仍然站在大地之上,但可以通过目光抵达最高的高处,并因而在思想上拥有最高的高度。这种拥有赋予人的并与人的尊严相称的广阔视野,使人们可以在这个视野所及的范围内最大限度的实现人的自由。所以,真正的信仰是自由的同义语。自由是一种超越处境的能力,而人只有在拥有最高的高处即最远的远方时,才能充分超越自身的处境,因此。最高级位的自由只有通过信仰才能获得。信—仰之所以能够实现人的自由,是因为它不仅仅是一种观点,更是一系列具体的行动:他逐经实现着人的目标系列,不断使人抵达更高的高处—最高的高处永远高于人可以触及的高度。但人在信仰它时向上生长。信仰的功能就是使人成为大我,大我就是顶天立地的人,他既踏实的生存于大地之上,又通过信仰拥有最高的高度。顶天和立地本质上是同一种姿态:顶天意味着可以通过最广阔的视野来审视人的目标系列,确定正在实现的目标是否具有落到实处的意义,从而使人更加踏

实地站立于大地之上。人这个词在汉语中本身就是一个顶天立地的形象,在最原始的语言中意味着信仰。信仰、人、顶天立地这些词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信仰使人顶天立地,而顶天立地是人最根本的生存姿态。因此,信仰就是人的同义语。

一个人无论多么高大,他所能达到的高度都是有限的。所以,如果我们以个人为信仰对象,那么,就必然使自己屈从于高度有限的存在,丧身投身于真正信仰的能力。金钱在商业社会中似乎具有无所不能的魔力,但是它的数量和功能都是有限的。因此,如果将金钱当作信仰的对象,其结果只能是使人成为某种有限存在的狭隘关系的奴隶。伪信仰使人无力想象超越某个高度之上的高度,不能从超越这个高度的观点看问题,将人囚禁于透明的牢狱之中。几乎所有拒斥信仰的中国人都是上了“伪信仰”的当之后,把帐算在了信仰的身上。所以,他们拒斥信仰的理由是荒谬的。

他们所谓的信仰仅仅是个自以为是的姿态,虽然他们与那些从来不仰视和信任过什么的人有太多的区别,但我们仍然有充分的理由将他们归入没有信仰的人群中。没有信仰的人最根本的特征是:无力或不愿意想象超越某个高度的高度,不具有真正仰视的能力,因而只有平视和俯视两个视角,并且由于长久的平视和俯视而最终成为平面人或走向堕落。尽管他们也有自己有限的目标系列,但是由于不具有超越这些有限目标之上的目标,因此,他们确定和实现这些目标的行动归根结底是盲目的。没有信仰的人是没有方向的人。确定方向能力的丧失使他们最终只能以他人的方向为方向。所以,没有信仰的人无

论从表面上看多么独立和洒脱(比如说宣称“我什么不信”),实质上却除了追随他人外别无选择。由于没有超越的视角审视自己所追随的他人,没有信仰的人在这种追随中总是无力把握自己的命运。他们只能或者无条件地成为实现他人意志的纯粹工具,或者成为一切由他人代庖的寄生存在,或者成为见风使舵的投机分子和随波逐流的宿命论者。这些活法的共同之处是:把自己的未来交给他人,放弃仰视的权利,只将日益短浅的目光投射在更近的近处。所有没有信仰的人都是心理学意义上的“驼背患者”,他们生活在没有天空的地球表面,世界对于他们来说正缩小为一具无形的棺木。拒斥信仰的人不但与自由、希望、顶天立地的这些尊贵的词汇无缘,而且从根本的意义上说已经死去。

真正的信仰是人的同义语。所以,“后信仰时代”和“前信仰时代”都是不存在的。人的时代永远是信仰的时代。世界永远被有信仰的人所支撑。在一个大多数人没有信仰的国家里,是不可能有真正的民主和普遍的自由的。中国人想要迎来一个拥有充分民主和自由的新世纪,就必须学会真正地信仰什么。信仰对于中国人来说绝不是某种精神上的奢侈品,而是走向新世纪的必备素质和前提。我们要时刻拥有判断善恶的真正尺度,就必须学会从最高的高处和最远的远方看问题。新时代要求中国人要成为顶天立地和高瞻远瞩的人:他必须达到足够高的高度,以便能够时刻审视自己的整体处境,正如他必须看到足够远的远方,以看护不断诞生的未来。这种达到足够高的高度和看到足够远的远方的能力,只能通过信仰获得。所以,学习信仰是中国

人的必修课。只有信仰的力量才能使我们存在下去,并且日益强大和高贵。


相关内容

  • 从语文教育看学科信仰
  • [摘 要]语文学科信仰要以人为本.要遵循语文教学的规律:建立学科信仰是学科教育的需要,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是学生专业成长的需要:建立学科信仰要从人的发展角度出发,从学科特征角度出发,从课程建构角度出发. [关键词]语文教育:学科信仰: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G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 ...

  • 与信仰对话,飞young中国梦
  • 与信仰对话,飞young中国梦 什么是信仰?人为什么有信仰.我想每个人的回答都不尽相同.穿过历史的长河我们不难发现,第一个涌向理想彼岸的无论是潮涌还是浪花,都离不开坚定的理想和信念.遥望广阔的星空,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照耀人间的是日月而不是短暂的流星,因为片刻的辉煌不代表永恒的理想,坚定不移的信念才 ...

  • 论公民法律信仰的形成及意义
  • 摘要信仰对于一个人来说意味着是一种力量,是在内心中深藏的不可更改的理念.法律需要这样的信仰,公民的法律信仰是法律存在的意义,也是法律获得永久生命力的基础.在法律实践中只有建立起公民的法律信仰才能真正实现法律的价值和目的. 关键词公民法律信仰形成条件意义 中图分类号:D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 ...

  • 论中国人信仰危机问题
  • 摘 要: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但同时信仰危机随之而来并逐步加深.通过对中国社会信仰现状的分析以及与西方宗教信仰的比较,探讨了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何提升全国人民的信仰意识,以此来应对当前的信仰危机. 关键词:信仰危机:中西比较:信仰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 ...

  • 与信仰对话_为梦想导航
  • 篇一:与信仰对话 为青春导航 青春是人生最美好的,犹如一日之晨.四季之春,犹如朝阳喷薄欲出,犹如花朵含苞待放,犹如骏马奔驰在草原,犹如雄鹰展翅在蓝天,犹如猛虎呼啸在山林.青春是充满希望和憧憬的年代,多少希望的种子都要在春天播种,多少美丽的梦想都要在青春实现.用理想和信念编织花环,用希望和勇气构筑理想 ...

  • [转载]一个人究竟要不要信仰宗教?
  • 一个人究竟要不要信仰宗教? --兼谈人类历史上的四次"宗教改革" 实际上,每个人的生活都跟其信仰有关.那么,究竟什么是"信仰"?这是一个人言人殊.说不清楚的词语.然而,即使你不愿意说清楚,你个人的"信仰"仍然能够通过你的言行反映出来. 例如 ...

  • 关于教师,应该挺起"信仰"的脊梁
  • 教师,应该挺起"信仰"的脊梁 周奎英 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然而当我们聆听老师们日常闲谈的话题时,却遗憾于很少能够听到他们发自内心的.严肃认真的"话说教育"的声音-- "愤世嫉俗"的.消极悲观的意见和" ...

  • 信仰观后感3
  • <信仰>观后感 学院: 班级: 专业: 学号: 姓名: 近日,由中央组织部.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电视台联合摄制的大型理论文献纪录片<信仰>,成为党员热议的话题.许多观众在收看了这部纪录片后纷纷感慨:"这是一部激人奋进的党史教育片,它带给人们的是积极向 ...

  • 读书报告--在怀疑的时代依然需要信仰
  • <在怀疑的时代依然需要信仰>读书报告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下午好,与大家不同的是我读的是一篇文章,首先向大家介绍一下这篇文章的作者: 卢新宁, 1966年12月出生, 198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1991年获北京大学文学法学硕士学位. 现任<人民日报>评论部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