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特五力分析模型

波特五力分析模型

(一)详解波特五力模型

麦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 于80年代初提出,对企业战略制定产生全球性的深远影响。用于竞争战略的分析,可以有效的分析客户的竞争环境。

五种力量模型将大量不同的因素汇集在一个简便的模型中,以此分析一个行业的基本竞争态势。五种力量模型确定了竞争的五种主要来源,即供应商和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潜在进入者的威胁,替代品的威胁,以及最后一点,来自目前在同一行业的公司间的竞争。一种可行战略的提出首先应该包括确认并评价这五种力量,不同力量的特性和重要性因行业和公司的不同而变化,如下图所示:

1. 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

供应商影响一个行业竞争者的主要方式是提高价格(以此榨取买方的盈利) ,降低所提供产品或服务的质量,下面一些因素决定它的影响力:

(1) 供应商所在行业的集中化程度。

(2) 供应商产品的标准化程度。

(3) 供应商所提供的产品构在企业整体产品成本中的比例。

(4) 供应商提供的产品对企业生产流程的重要性。

(5) 供应商提供产品的成本与企业自己生产的成本之间的比较。

(6) 供应商提供的产品对企业产品质量的影响。

(7) 企业原材料采购的转换成本。

(8) 供应商前向一体化的战略意图。

2.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

与供应商一样,购买者也能够成为行业盈利性造成威胁。购买者能够强行压低价格,或要求更高的质量或更多的服务。为达到这一点,他们可能使生产者互相竞争,或者不从任何单个生产者那里购买商品。购买者一般可以归为工业客户或个人客户,购买者的购买行为与这种分类方法是一般是不相关的。有一点例外是,工业客户是零售商,他可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这样,零售商的讨价还价能力就显著增强了。以下因素影响购买者集团的议价能力:

(1)集体购买

(2)产品的标准化程度

(3)购买者对产品质量的敏感性

(4)替代品的替代程度

(5)大批量购买的普遍性

(6)产品在购买者成本中占的比例

(7)购买者后向一体化的战略意图

3.新进入者的威胁

一个行业的进入者通常带来大量的资源和额外的生产能力,并且要求获得市场份额。除了完全竞争的市场以外,行业的新进入者可能使整个市场发生动摇。尤其是当有步骤、有目的地进入某一行业时,情况更是如此。

新进入者威胁的严峻性取决于一家新的企业进入该行业的可能性、进入壁垒、以及预期的报复。其中第一点主要取决于该行业的前景如何,行业增长率高表明未来的赢利性强,而眼前的高利润也颇具诱惑力。

对于上两种威胁,客户需要研究进入壁垒的难易的条件因素,如钢铁业、造船业、汽车工业、规模经济是进入壁垒的重要条件,此外还有产品的差异条件,

如化妆品及保健品业产品的差异条件是进入壁垒的主要条件之一。

4.替代品的威胁

替代品是指那些与客户产品具有相同功能的或类似功能的产品。如糖精从功能上可以替代糖,飞机远距离运输可能被火车替代等,那么生产替代品的企业本身就给客户甚至行业带来威胁,替代竞争的压力越大,对客户的威胁越大,决定替代品压力大小的因素主要有:

(1)替代品的盈利能力。

(2)替代品生产企业的经营策略。

(3)购买者的转换成本。

行业中的每一个企业或多或少都必须应付以上各种力量构成的威胁,而且客户必面对行业中的每一个竞争者的举动。除非认为正面交锋有必要而且有益处,例如要求得到很大的市场份额,否则客户可以通过设置进入壁垒,包括差异化和转换成本来保护自己。

当一个客户确定了其优势和劣势时(参见SWOT 分析) ,客户必须进行定位,以便因势利导,而不是被预料到的环境因素变化所损害,如产品生命周期、行业增长速度等等,然后保护自己并做好准备,以有效地对其它企业的举动做出反应。

迈克 ·波特是举世公认的最伟大和最具影响力的商业理论思想家之一,被誉为竞争战略之父。“波特五力模型”是近二十多年来企业战略制定者们耳熟能详的商业概念之一。 “波特五力”的概念最早出现在他于 1979 年发表在《哈佛商业评论》中题为《竞争力如何塑造战略》( How Competitive Forces Shape Strategy )的论文中。该论文的发表,历史性地改变了企业、组织乃至国家对战略的认识,被评为《哈佛商业评论》创刊以来最具影响力的十篇论文之一。在他 1980 年出版的《竞争战略》一书中,波特通过对行业和竞争对手的分析方法工具,发展和完善了这个模型。时至今日,《竞争战略》一书仍然是全世界战略制定者和 MBA 学生的核心必读书籍。

商业概念的形成和被社会接受有其科学的必然性,同时商业概念也是时代的产物。《波特五力模型》的出现同样如此。 1980 年代前后,正值西方商界对商业理论原则重新全面思考的年代。该模型的问世于当时的商业环境恰好吻合。这个时期美国公司带着恐怖的心情目睹了 1970 年代日本企业对美国逐个行业地大规模侵蚀。美国公司以为,这是日本公司以廉价劳动力竞争的结果。直到 1970 年代末期他们才渐渐地意识到,其原因远不是这么简单。这时,波特积极倡导对竞争的本质问题进行全面的研究分析。下面简单介绍一下波特竞争战略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波特在哈佛攻读博士期间,曾经受到其导师、经济学家理查德考夫教授的影响。 26 岁博士毕业后,波特留校成为该校最年轻的教授之一。随后,他离开哈佛大学经济系,转而成为哈佛商学院的教师。这样使他有更多的机会将他的学术理论原则广泛应用于商界的实践,因此他也成为严肃经济学派中最早投身于商业实践的先驱者之一。在哈佛商学院,波特的最大贡献是创造性地研究和开发了一套在公司层面、行业层面乃至国家层面的竞争模型。在研究竞争模型过程中,他采纳了产业经济学中称为“结构 - 行为 - 绩效研究模型”( structure-conduct-performance paradigm ),并把它应用于商业战略环境当中。

在 1980 年出版的《竞争战略》中,波特这应写道,“任何行业,无论在本国的还是国际,无论是一个产品还是一项服务,竞争的规则就蕴藏在五个竞争力量当中”。他断言,这五种力量组成了竞争的全貌。最初,它们可能会被动地理

解为竞争的基本内容。但是经过波特的深入剖析,展示给大家面前的是一个易于理解并利于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框架模型。对于战略制定者而言,在执行任何可能影响一个公司战略地位的战略时,这五种力量发挥着必不可少的杠杆作用。

波特认为, “这五种竞争力量的集合力决定一家公司的赢利能力。这五种力量的能量强弱在不同行业中会有所差别,并且会随着行业的发展发生变化。”

(二)五力模型的缺陷

五力模型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它能够将理论性与工具性融为一体,简洁明晰,操作性强,易于被企业经理人阶层认同,在实践中有一定的优势。

1) 五力模型是企业多元经营的决策工具。尤其当企业准备进入与其核心能力关系不大的行业时,依据五力模型分析行业特点,可帮助企业了解和控制投资风险。

2) 五力模型是企业市场定位的分析工具。在选定低成本、差异化或集中化等战略的同时,企业作为领导者、竞争者、追随者的角色也在很大程度上被确定下来。

3) 五力模型是企业利润分析的辅助工具。通过对五种因素的分析,可明确维持企业利润来源的关键因素,有针对性地制定提高利润率的措施。

五力模型作为一种分析工具,虽然可以帮助企业分析行业环境并制定针对性的一般战略,但是,近年来的实践表明这种看似简洁明快的战略过程隐藏着一些难以克服的先天缺陷,甚至可能对企业的战略制定产生严重的误导。

由于时代的进步,经济形势的变化,企业竞争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8 0年代末尤其是进入9 0年代以后, 随着经营环境中不确定性的增大, 产业边界日益模糊, 产业结构的稳定性日益下降, 以企业恰当定位获得竞争优势变得越来越难以持续, 相反却可能在产业竞争力量突变或产业转型的过程中落伍。所以说五力模型的缺陷也逐渐暴露出来。除了前提“完全信息”太理想化,五力模型的缺陷总结起来看,就是“形而上学”的缺陷:孤立、静止、片面地分析问题,而不是联系、发展、全面地分析问题。

1) 排除了五种因素以外的一些影响产业结构的重要因素。例如,微软和英特尔公司的协作关系就是五种因素所无法涵盖的,但是又对产业结构有重要影响。安迪·格鲁夫(Andy Grove 2002)等人提出,应将五力模型改为“六力模型”,加入一个“补充协作者”因素,并认为,在现代商业中,第六种力量即合作力量的作用越来越大。波特(1990)本人也承认,定位不仅要考虑产业的经济特征,还要考虑环境的文化、制度、外部协调等各个方面的因素。但是,在复杂市场环境下,产业结构的影响要素是不可能穷举的,本文在改进模型中提出的“环境作用力”不是简单的关注环境的变化,而是要求企业高层管理者时刻观察对企业既定战略可能会造成比较重要影响的关键环境因素。

2) 五力模型偏重于企业外部环境的分析,一旦战略出现偏差,需要及时调整时,可能找不到出现问题的真正环节。要想分析未来的竞争状态,不得不结合企业内部资源和能力的分析。事实上,研究表明,同行业不同企业间的业绩差异远大于行业间的差异。例如,上个世纪70、80年代,美国西南航空公司和大陆航空公司同处于一个产业结构之中,并且同时执行低成本战略,前者在短期内成为行业价格领导者,航线规模从一个州扩大到15个州,而后者却两次申请破产,如此巨大的绩效差别,关键就在于内部管理水平不同。所以,在分析未来竞争态势时,绝不能忽略企业内部条件的分析。本文在改进模型中的第二阶段提出了把外部竞争现状与企业内部条件结合起来判断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对未来竞争状态进行预测,正是考虑到企业内部条件分析的重要性。

波特五力分析模型

(一)详解波特五力模型

麦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 于80年代初提出,对企业战略制定产生全球性的深远影响。用于竞争战略的分析,可以有效的分析客户的竞争环境。

五种力量模型将大量不同的因素汇集在一个简便的模型中,以此分析一个行业的基本竞争态势。五种力量模型确定了竞争的五种主要来源,即供应商和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潜在进入者的威胁,替代品的威胁,以及最后一点,来自目前在同一行业的公司间的竞争。一种可行战略的提出首先应该包括确认并评价这五种力量,不同力量的特性和重要性因行业和公司的不同而变化,如下图所示:

1. 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

供应商影响一个行业竞争者的主要方式是提高价格(以此榨取买方的盈利) ,降低所提供产品或服务的质量,下面一些因素决定它的影响力:

(1) 供应商所在行业的集中化程度。

(2) 供应商产品的标准化程度。

(3) 供应商所提供的产品构在企业整体产品成本中的比例。

(4) 供应商提供的产品对企业生产流程的重要性。

(5) 供应商提供产品的成本与企业自己生产的成本之间的比较。

(6) 供应商提供的产品对企业产品质量的影响。

(7) 企业原材料采购的转换成本。

(8) 供应商前向一体化的战略意图。

2.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

与供应商一样,购买者也能够成为行业盈利性造成威胁。购买者能够强行压低价格,或要求更高的质量或更多的服务。为达到这一点,他们可能使生产者互相竞争,或者不从任何单个生产者那里购买商品。购买者一般可以归为工业客户或个人客户,购买者的购买行为与这种分类方法是一般是不相关的。有一点例外是,工业客户是零售商,他可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这样,零售商的讨价还价能力就显著增强了。以下因素影响购买者集团的议价能力:

(1)集体购买

(2)产品的标准化程度

(3)购买者对产品质量的敏感性

(4)替代品的替代程度

(5)大批量购买的普遍性

(6)产品在购买者成本中占的比例

(7)购买者后向一体化的战略意图

3.新进入者的威胁

一个行业的进入者通常带来大量的资源和额外的生产能力,并且要求获得市场份额。除了完全竞争的市场以外,行业的新进入者可能使整个市场发生动摇。尤其是当有步骤、有目的地进入某一行业时,情况更是如此。

新进入者威胁的严峻性取决于一家新的企业进入该行业的可能性、进入壁垒、以及预期的报复。其中第一点主要取决于该行业的前景如何,行业增长率高表明未来的赢利性强,而眼前的高利润也颇具诱惑力。

对于上两种威胁,客户需要研究进入壁垒的难易的条件因素,如钢铁业、造船业、汽车工业、规模经济是进入壁垒的重要条件,此外还有产品的差异条件,

如化妆品及保健品业产品的差异条件是进入壁垒的主要条件之一。

4.替代品的威胁

替代品是指那些与客户产品具有相同功能的或类似功能的产品。如糖精从功能上可以替代糖,飞机远距离运输可能被火车替代等,那么生产替代品的企业本身就给客户甚至行业带来威胁,替代竞争的压力越大,对客户的威胁越大,决定替代品压力大小的因素主要有:

(1)替代品的盈利能力。

(2)替代品生产企业的经营策略。

(3)购买者的转换成本。

行业中的每一个企业或多或少都必须应付以上各种力量构成的威胁,而且客户必面对行业中的每一个竞争者的举动。除非认为正面交锋有必要而且有益处,例如要求得到很大的市场份额,否则客户可以通过设置进入壁垒,包括差异化和转换成本来保护自己。

当一个客户确定了其优势和劣势时(参见SWOT 分析) ,客户必须进行定位,以便因势利导,而不是被预料到的环境因素变化所损害,如产品生命周期、行业增长速度等等,然后保护自己并做好准备,以有效地对其它企业的举动做出反应。

迈克 ·波特是举世公认的最伟大和最具影响力的商业理论思想家之一,被誉为竞争战略之父。“波特五力模型”是近二十多年来企业战略制定者们耳熟能详的商业概念之一。 “波特五力”的概念最早出现在他于 1979 年发表在《哈佛商业评论》中题为《竞争力如何塑造战略》( How Competitive Forces Shape Strategy )的论文中。该论文的发表,历史性地改变了企业、组织乃至国家对战略的认识,被评为《哈佛商业评论》创刊以来最具影响力的十篇论文之一。在他 1980 年出版的《竞争战略》一书中,波特通过对行业和竞争对手的分析方法工具,发展和完善了这个模型。时至今日,《竞争战略》一书仍然是全世界战略制定者和 MBA 学生的核心必读书籍。

商业概念的形成和被社会接受有其科学的必然性,同时商业概念也是时代的产物。《波特五力模型》的出现同样如此。 1980 年代前后,正值西方商界对商业理论原则重新全面思考的年代。该模型的问世于当时的商业环境恰好吻合。这个时期美国公司带着恐怖的心情目睹了 1970 年代日本企业对美国逐个行业地大规模侵蚀。美国公司以为,这是日本公司以廉价劳动力竞争的结果。直到 1970 年代末期他们才渐渐地意识到,其原因远不是这么简单。这时,波特积极倡导对竞争的本质问题进行全面的研究分析。下面简单介绍一下波特竞争战略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波特在哈佛攻读博士期间,曾经受到其导师、经济学家理查德考夫教授的影响。 26 岁博士毕业后,波特留校成为该校最年轻的教授之一。随后,他离开哈佛大学经济系,转而成为哈佛商学院的教师。这样使他有更多的机会将他的学术理论原则广泛应用于商界的实践,因此他也成为严肃经济学派中最早投身于商业实践的先驱者之一。在哈佛商学院,波特的最大贡献是创造性地研究和开发了一套在公司层面、行业层面乃至国家层面的竞争模型。在研究竞争模型过程中,他采纳了产业经济学中称为“结构 - 行为 - 绩效研究模型”( structure-conduct-performance paradigm ),并把它应用于商业战略环境当中。

在 1980 年出版的《竞争战略》中,波特这应写道,“任何行业,无论在本国的还是国际,无论是一个产品还是一项服务,竞争的规则就蕴藏在五个竞争力量当中”。他断言,这五种力量组成了竞争的全貌。最初,它们可能会被动地理

解为竞争的基本内容。但是经过波特的深入剖析,展示给大家面前的是一个易于理解并利于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框架模型。对于战略制定者而言,在执行任何可能影响一个公司战略地位的战略时,这五种力量发挥着必不可少的杠杆作用。

波特认为, “这五种竞争力量的集合力决定一家公司的赢利能力。这五种力量的能量强弱在不同行业中会有所差别,并且会随着行业的发展发生变化。”

(二)五力模型的缺陷

五力模型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它能够将理论性与工具性融为一体,简洁明晰,操作性强,易于被企业经理人阶层认同,在实践中有一定的优势。

1) 五力模型是企业多元经营的决策工具。尤其当企业准备进入与其核心能力关系不大的行业时,依据五力模型分析行业特点,可帮助企业了解和控制投资风险。

2) 五力模型是企业市场定位的分析工具。在选定低成本、差异化或集中化等战略的同时,企业作为领导者、竞争者、追随者的角色也在很大程度上被确定下来。

3) 五力模型是企业利润分析的辅助工具。通过对五种因素的分析,可明确维持企业利润来源的关键因素,有针对性地制定提高利润率的措施。

五力模型作为一种分析工具,虽然可以帮助企业分析行业环境并制定针对性的一般战略,但是,近年来的实践表明这种看似简洁明快的战略过程隐藏着一些难以克服的先天缺陷,甚至可能对企业的战略制定产生严重的误导。

由于时代的进步,经济形势的变化,企业竞争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8 0年代末尤其是进入9 0年代以后, 随着经营环境中不确定性的增大, 产业边界日益模糊, 产业结构的稳定性日益下降, 以企业恰当定位获得竞争优势变得越来越难以持续, 相反却可能在产业竞争力量突变或产业转型的过程中落伍。所以说五力模型的缺陷也逐渐暴露出来。除了前提“完全信息”太理想化,五力模型的缺陷总结起来看,就是“形而上学”的缺陷:孤立、静止、片面地分析问题,而不是联系、发展、全面地分析问题。

1) 排除了五种因素以外的一些影响产业结构的重要因素。例如,微软和英特尔公司的协作关系就是五种因素所无法涵盖的,但是又对产业结构有重要影响。安迪·格鲁夫(Andy Grove 2002)等人提出,应将五力模型改为“六力模型”,加入一个“补充协作者”因素,并认为,在现代商业中,第六种力量即合作力量的作用越来越大。波特(1990)本人也承认,定位不仅要考虑产业的经济特征,还要考虑环境的文化、制度、外部协调等各个方面的因素。但是,在复杂市场环境下,产业结构的影响要素是不可能穷举的,本文在改进模型中提出的“环境作用力”不是简单的关注环境的变化,而是要求企业高层管理者时刻观察对企业既定战略可能会造成比较重要影响的关键环境因素。

2) 五力模型偏重于企业外部环境的分析,一旦战略出现偏差,需要及时调整时,可能找不到出现问题的真正环节。要想分析未来的竞争状态,不得不结合企业内部资源和能力的分析。事实上,研究表明,同行业不同企业间的业绩差异远大于行业间的差异。例如,上个世纪70、80年代,美国西南航空公司和大陆航空公司同处于一个产业结构之中,并且同时执行低成本战略,前者在短期内成为行业价格领导者,航线规模从一个州扩大到15个州,而后者却两次申请破产,如此巨大的绩效差别,关键就在于内部管理水平不同。所以,在分析未来竞争态势时,绝不能忽略企业内部条件的分析。本文在改进模型中的第二阶段提出了把外部竞争现状与企业内部条件结合起来判断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对未来竞争状态进行预测,正是考虑到企业内部条件分析的重要性。


相关内容

  • 战略管理4波特五力分析模型
  • 波特五力分析模型 波特五力分析模型(Five Forces Model) 五力分析模型是迈克尔·波特(MichaelPorter)于80年代初提出,对企业战略制定产生全球性的深远影响.用于竞争战略的分析,可以有效的分析客户的竞争环境.五力分别是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潜在竞争者进 ...

  • 波特五力模型
  • 1. 1 绪 论 1.1 研究的意义 竞争是企业成败的关键.竞争决定对企业经营业绩有所贡献的各种活动是否适当,例如创新.有凝聚力的文化或者有效的实施.竞争战略是要在竞争发生的产业宏观舞台上追求一种理想的地位.它旨在针对决定产业竞争的各作用力建立有力的.持久的地位.而波特五力模型对企业战略制定会产生全 ...

  • 波特_五力_模型的聚美优品竞争环境研究_王晓敏
  • [探索带]ExplorationZone 2013年第65期(总第426423期)上 波特"五力"模型的聚美优品竞争环境研究 王晓敏 (中国地质大学人文经管学院北京100083) 摘 要:本文应用波特"五力"模型对聚美优品所处的竞争环境进行了分析,从行业内现有 ...

  • 波特五力模型案例分析之华硕
  • 引言 它的出现和发展是20世纪最重要的科学技术成就之一.计算机已渗透到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各个领域,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并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生产力.作为全球个人电脑市场的领导企业,华硕从事开发.制造并销售最可靠的.安全易用的技术产品及优质专业的服务,帮助全球客户和合作伙伴取得成功. ...

  • 根据波特的五力模型分析淘宝
  • 社会的慢慢发展,网络已经逐步成为了另一个相对独立存在的社会.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可以做的事,慢慢的都可以在网络中得到实现.在这个信息时代,网络商业已经逐渐成为了一种被人们所认识和认可的行业.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网络购买自己所中意的东西,更有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网络实现自己的商业梦想.形形色色的网络商业机构中,淘 ...

  • 波特五力模型分析淘宝网竞争环境
  • 波特五力模型分析淘宝网竞争环境 班级:工商1103班 课程:企业成长战略 小组名称:小宇宙 口号:燃烧吧,小宇宙! 小组成员及任务分配(6人): 摘要:本文根据波特五力模型对淘宝网的竞争力量进行分析,从五个方面分析了淘宝网所处的竞争环境对其的影响,有助于我们熟悉课程,更深刻地了解波特的五力模型及其在 ...

  • 波特五力模型对手机市场的分析
  • 波特五力模型 之小米公司行业环境的简要分析 姓名 班级 学号 <波特五力模型对小米公司行业环境的简要分析> 近日,手机市场的消息时常活跃在我们耳畔.譬如,小米公司实现150万部放货量:董明珠较量雷军出Gree手机:某某品牌又出新款手机,诸如此类信息的背后又隐藏着多少利益的博弈呢?众所周知 ...

  • 波特五力模型案例分析之亚细亚
  • 波特五力模型案例分析之亚细亚旅行社 一.波特五力模型简介 波特五力模型是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它认为行业中存在着决定竞争规模和程度的五种力量,这五种力量综合起来影响着产业的吸引力以及现有企业的竞争战略决策.五种力量分别为进入壁垒.替代品威胁.买方议价能 ...

  • 显示器市场的五力竞争模型
  • INTELLIGENCE实践与探索 我国显示器市场的波特五力竞争模型分析 四川财经职业学院 马红莉 摘 要:本文介绍了目前我国显示器市场的现状,并结合波特五力竞争模型,对目前显示器市场上的行业竞争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显示器 行业竞争 波特五力竞争模型 一.目前我国显示器市场发展现状由于中国经济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