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先勇简介

白先勇(1937年7月11日~),回族,当代著名作家。广西桂林人。中国国民党高级将领白崇禧[1]之子。白崇禧,字健生,广西临桂人,回族。国民党陆军一级上将,是新桂系军阀首领之一。

白先勇7岁时,经医诊断患有肺结核,不能就学,因此他的童年时间多半独自度过。抗日战争时他与家人到过重庆,上海和南京,后来于1948年迁居香港,就读于喇沙书院。不久之后在1952年移居台湾。

1956年在建国中学毕业后,由于他梦想参与兴建三峡大坝工程,以第一志愿考取台湾省立成功大学(今“国立”成功大学)水利工程学系。翌年发现兴趣不合,转学“国立”台湾大学外国文学系,改读英国文学。1958年,他在《文学杂志》发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说《金大奶奶》。两年后,他与台大的同学欧阳子,陈若曦,王文兴等共同创办了《现代文学》杂志,并在此发表了《月梦》、《玉卿嫂》、《毕业》等小说多篇。 1962年,白先勇的母亲马佩璋去世。据他自传文章《蓦然回首》提及,“母亲下葬后,按回教仪式我走了四十天的坟,第四十一天,便出国飞美了。”母亲去世后,他飞往美国爱荷华大学的爱阿华作家工作室(Iowa Writer's Workshop)学习文学理论和创作研究,当时父亲白崇禧也来送行,也是白与父亲最后一次会面。

关於母亲的去世,他感受到“母亲一向为白马两家支柱, 遽然长逝,两家人同感天崩地裂,栋毁梁摧。出殡那天,入土一刻,我觉得埋葬的不是母亲的遗体,也是我自己生命一部份”《蓦然回首》,以致初到美国时,无法下笔写作。直至同年圣诞节於芝加哥度假,心裏感触良多,因而再次执笔,写成《芝加哥之死》,于1964年发表。论者以为,这是他的转型之作。夏志清称此文“在文体上表现的是两年中潜心修读西洋小说后的惊人进步”,而“象征方法的运用,和主题命意的扩大,表示白先勇已进入了新的成熟境界”。

1965年,取得爱荷华大学硕士学位后,白先勇到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教授中国语文及文学,并从此在那里定居。他在1994年退休。1999年11月1日发表《养虎贻患-父亲的憾恨(一九四六年春夏间国共第一次“四平街会战”之前因后果及其重大影响)》(台北《当代》第147期)一文,为父亲白崇禧立传。今天白先勇的家族大多居住在台湾。

白先勇出版有短篇小说集《寂寞的十七岁》、《台北人》、《纽约客》,散文集《蓦然回首》,长篇小说《孽子》等。白先勇吸收了西洋现代文学的写作技巧,融合到中国传统的表现方式之中,描写新旧交替时代人物的故事和生活,富于历史兴衰和人世沧桑感。

2004年,由中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他的一部作品集《青春·念想——白先勇自选集》,以及新作《奼紫嫣红牡丹亭》。白先勇喜爱中国地方戏曲昆曲如《牡丹亭》,对于其保存及传承,亦不遗余力。

旅美学人夏志清教授曾说:“旅美的作家中,最有毅力,潜心自己艺术进步,想为当今文坛留下几篇值得给后世朗诵的作品的,有两位:於梨华和白先勇。”他甚至赞誉白氏为“当代中国短篇小说家中的奇才,五四以来,艺术成就上能与他匹敌的,从鲁迅到张爱玲,五六人而已。”

欧阳子认为,“白先勇才气纵横,不甘受拘;他尝试过各种不同样式的小说,处理过各种不同类式的题材。而难得的是,他不仅尝试写,而且写出来的作品,差不多都非常成功。白先勇讲述故事的方式很多。他的小说情节,有从人物对话中引出的《我们看菊花去》,有以传统直叙法讲述的《玉卿嫂》,有以简单的倒叙法 (flashback)

叙说的《寂寞的十七岁》,有用复杂的「意识流」(stream of consciousness )表白的《香港——一九六○》,更有用「直叙」与「意识流」两法交插并用以显示给读者的《游园惊梦》。他的人物对话,一如日常讲话,非常自然。除此之外,他也能用色调浓厚,一如油画的文字,《香港——一九六○》便是个好例子。而在《玉卿嫂》里,他采用广西桂林地区的口语,使该篇小说染上很浓的地方色彩。他的头几篇小说,即他在台湾时写的作品,文字比较简易朴素。从第五篇《上摩天楼去》起,他开始非常注重文字的效果,常藉著文句适当的选择与排列,配合各种恰当『象征』(symbolism)的运用,而将各种各样的『印象』(impressions),很有效地传达给了读者。”

出版履历

2004年,《奼紫嫣红牡丹亭》在大陆出版。

1984年,《明星咖啡馆》散文集出版。

1983年,出版长篇小说《孽子》。

1982年,《白先勇短篇小说选》出版。

1980年,《白先勇小说选》出版。

1978年,《蓦然回首》散文集出版。

1976年,出版《寂寞的十七岁》小说集。

1971年,作品开始被译成英文(第一篇为《谪仙记》),其作品陆续被译成英文、韩文、德文等语言。同年,出版《台北人》短篇小说集。

1968年,出版《游园惊梦》短篇小说集。《台北人》小说集。

主要著作

《树犹如此——纪念亡友王国祥君》——一九九九年一月廿六日《联合报》 《夜曲》——刊中国时报「人间」副刊,一九七九年。

《孽子》——长篇小说「孽子」开始连载于「现代文学」复刊号第一期,一九七七年。

《秋思》——刊中国时报,一九七一年。

《国葬》——刊现代文学第四十三期,一九七一年。

《花桥荣记》——刊现代文学第四十二期,一九七○年。

《冬夜》——刊现代文学第四十一期,一九七○年。

《孤恋花》——刊现代文学第四十期,一九七○年。

《满天里亮晶晶的星星》——刊现代文学第三十八期,一九六九年。 《思旧赋》——刊现代文学第三十七期,一九六九年。

《那片血一般红的杜鹃花》——刊现代文学第三十六期,一九六九年。 《金大班的最后一夜》——刊现代文学第三十四期,一九六八年。

《梁父吟》——刊现代文学第三十三期,一九六七年。

《岁除》——刊现代文学第三十二期,一九六七年。

《游园惊梦》——刊现代文学第三十期,一九六六年。

《一把青》——刊现代文学第二十九期,一九六六年。

《谪仙记》——「纽约客」首篇,刊现代文学第二十五期。

《火岛之行》——刊现代文学第二十三期,一九六五年。

《永远的尹雪艳》——「台北人」首篇,刊现代文学第二十四期,一九六五年。

《安乐乡的一日》——刊现代文学第二十二期,一九六四年。 《香港:一九六〇》——刊现代文学第二十一期,一九六四年。 《上摩天楼去》——刊现代文学第二十期,一九六四年。 《芝加哥之死》——刊现代文学第十九期,一九六四年。 《那晚的月光》——又名「毕业」,刊现代文学第十二期,一九六二年。 《寂寞的十七岁》——刊现代文学第十一期,一九六一年。 《藏在裤袋裏的手》——刊现代文学第八期,一九六一年。 《青春》——刊现代文学第七期,一九六一年。 《小阳春》——刊现代文学第六期,一九六一年。 《黑虹》——刊现代文学第二期,一九六○年。 《玉卿嫂》——刊现代文学第一期,一九六○年。 《月梦》——刊现代文学第一期,一九六○年。 《闷雷》——刊笔汇革新号一卷六期,一九五九年。 《骨灰》、《等》、《谪仙怨》、《我们看菊花去》等。

白先勇(1937年7月11日~),回族,当代著名作家。广西桂林人。中国国民党高级将领白崇禧[1]之子。白崇禧,字健生,广西临桂人,回族。国民党陆军一级上将,是新桂系军阀首领之一。

白先勇7岁时,经医诊断患有肺结核,不能就学,因此他的童年时间多半独自度过。抗日战争时他与家人到过重庆,上海和南京,后来于1948年迁居香港,就读于喇沙书院。不久之后在1952年移居台湾。

1956年在建国中学毕业后,由于他梦想参与兴建三峡大坝工程,以第一志愿考取台湾省立成功大学(今“国立”成功大学)水利工程学系。翌年发现兴趣不合,转学“国立”台湾大学外国文学系,改读英国文学。1958年,他在《文学杂志》发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说《金大奶奶》。两年后,他与台大的同学欧阳子,陈若曦,王文兴等共同创办了《现代文学》杂志,并在此发表了《月梦》、《玉卿嫂》、《毕业》等小说多篇。 1962年,白先勇的母亲马佩璋去世。据他自传文章《蓦然回首》提及,“母亲下葬后,按回教仪式我走了四十天的坟,第四十一天,便出国飞美了。”母亲去世后,他飞往美国爱荷华大学的爱阿华作家工作室(Iowa Writer's Workshop)学习文学理论和创作研究,当时父亲白崇禧也来送行,也是白与父亲最后一次会面。

关於母亲的去世,他感受到“母亲一向为白马两家支柱, 遽然长逝,两家人同感天崩地裂,栋毁梁摧。出殡那天,入土一刻,我觉得埋葬的不是母亲的遗体,也是我自己生命一部份”《蓦然回首》,以致初到美国时,无法下笔写作。直至同年圣诞节於芝加哥度假,心裏感触良多,因而再次执笔,写成《芝加哥之死》,于1964年发表。论者以为,这是他的转型之作。夏志清称此文“在文体上表现的是两年中潜心修读西洋小说后的惊人进步”,而“象征方法的运用,和主题命意的扩大,表示白先勇已进入了新的成熟境界”。

1965年,取得爱荷华大学硕士学位后,白先勇到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教授中国语文及文学,并从此在那里定居。他在1994年退休。1999年11月1日发表《养虎贻患-父亲的憾恨(一九四六年春夏间国共第一次“四平街会战”之前因后果及其重大影响)》(台北《当代》第147期)一文,为父亲白崇禧立传。今天白先勇的家族大多居住在台湾。

白先勇出版有短篇小说集《寂寞的十七岁》、《台北人》、《纽约客》,散文集《蓦然回首》,长篇小说《孽子》等。白先勇吸收了西洋现代文学的写作技巧,融合到中国传统的表现方式之中,描写新旧交替时代人物的故事和生活,富于历史兴衰和人世沧桑感。

2004年,由中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他的一部作品集《青春·念想——白先勇自选集》,以及新作《奼紫嫣红牡丹亭》。白先勇喜爱中国地方戏曲昆曲如《牡丹亭》,对于其保存及传承,亦不遗余力。

旅美学人夏志清教授曾说:“旅美的作家中,最有毅力,潜心自己艺术进步,想为当今文坛留下几篇值得给后世朗诵的作品的,有两位:於梨华和白先勇。”他甚至赞誉白氏为“当代中国短篇小说家中的奇才,五四以来,艺术成就上能与他匹敌的,从鲁迅到张爱玲,五六人而已。”

欧阳子认为,“白先勇才气纵横,不甘受拘;他尝试过各种不同样式的小说,处理过各种不同类式的题材。而难得的是,他不仅尝试写,而且写出来的作品,差不多都非常成功。白先勇讲述故事的方式很多。他的小说情节,有从人物对话中引出的《我们看菊花去》,有以传统直叙法讲述的《玉卿嫂》,有以简单的倒叙法 (flashback)

叙说的《寂寞的十七岁》,有用复杂的「意识流」(stream of consciousness )表白的《香港——一九六○》,更有用「直叙」与「意识流」两法交插并用以显示给读者的《游园惊梦》。他的人物对话,一如日常讲话,非常自然。除此之外,他也能用色调浓厚,一如油画的文字,《香港——一九六○》便是个好例子。而在《玉卿嫂》里,他采用广西桂林地区的口语,使该篇小说染上很浓的地方色彩。他的头几篇小说,即他在台湾时写的作品,文字比较简易朴素。从第五篇《上摩天楼去》起,他开始非常注重文字的效果,常藉著文句适当的选择与排列,配合各种恰当『象征』(symbolism)的运用,而将各种各样的『印象』(impressions),很有效地传达给了读者。”

出版履历

2004年,《奼紫嫣红牡丹亭》在大陆出版。

1984年,《明星咖啡馆》散文集出版。

1983年,出版长篇小说《孽子》。

1982年,《白先勇短篇小说选》出版。

1980年,《白先勇小说选》出版。

1978年,《蓦然回首》散文集出版。

1976年,出版《寂寞的十七岁》小说集。

1971年,作品开始被译成英文(第一篇为《谪仙记》),其作品陆续被译成英文、韩文、德文等语言。同年,出版《台北人》短篇小说集。

1968年,出版《游园惊梦》短篇小说集。《台北人》小说集。

主要著作

《树犹如此——纪念亡友王国祥君》——一九九九年一月廿六日《联合报》 《夜曲》——刊中国时报「人间」副刊,一九七九年。

《孽子》——长篇小说「孽子」开始连载于「现代文学」复刊号第一期,一九七七年。

《秋思》——刊中国时报,一九七一年。

《国葬》——刊现代文学第四十三期,一九七一年。

《花桥荣记》——刊现代文学第四十二期,一九七○年。

《冬夜》——刊现代文学第四十一期,一九七○年。

《孤恋花》——刊现代文学第四十期,一九七○年。

《满天里亮晶晶的星星》——刊现代文学第三十八期,一九六九年。 《思旧赋》——刊现代文学第三十七期,一九六九年。

《那片血一般红的杜鹃花》——刊现代文学第三十六期,一九六九年。 《金大班的最后一夜》——刊现代文学第三十四期,一九六八年。

《梁父吟》——刊现代文学第三十三期,一九六七年。

《岁除》——刊现代文学第三十二期,一九六七年。

《游园惊梦》——刊现代文学第三十期,一九六六年。

《一把青》——刊现代文学第二十九期,一九六六年。

《谪仙记》——「纽约客」首篇,刊现代文学第二十五期。

《火岛之行》——刊现代文学第二十三期,一九六五年。

《永远的尹雪艳》——「台北人」首篇,刊现代文学第二十四期,一九六五年。

《安乐乡的一日》——刊现代文学第二十二期,一九六四年。 《香港:一九六〇》——刊现代文学第二十一期,一九六四年。 《上摩天楼去》——刊现代文学第二十期,一九六四年。 《芝加哥之死》——刊现代文学第十九期,一九六四年。 《那晚的月光》——又名「毕业」,刊现代文学第十二期,一九六二年。 《寂寞的十七岁》——刊现代文学第十一期,一九六一年。 《藏在裤袋裏的手》——刊现代文学第八期,一九六一年。 《青春》——刊现代文学第七期,一九六一年。 《小阳春》——刊现代文学第六期,一九六一年。 《黑虹》——刊现代文学第二期,一九六○年。 《玉卿嫂》——刊现代文学第一期,一九六○年。 《月梦》——刊现代文学第一期,一九六○年。 《闷雷》——刊笔汇革新号一卷六期,一九五九年。 《骨灰》、《等》、《谪仙怨》、《我们看菊花去》等。


相关内容

  • 白崇禧简介
  • 白崇禧 一直来我十分欣赏美国华文作家白先勇的小说:又因喜爱崑曲,曾发表过相关文字.参加过一次国际性的崑曲活动,对白先勇为推广崑曲所作的努力与贡献更加敬钦.美国文友喻丽清(我是她在中国大陆的友情稿务代理人)知情后,说可介绍我与白先勇相识,并把白在美国的住址与联系电话告诉了我.但我不想自己成为" ...

  • 听白先勇点评社会万象:树犹如此
  • 基本资料 听白先勇点评社会万象:树犹如此 作者: 白先勇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页数: 定价: 39 装帧: ISAN: 内容简介 <树犹如此>是白先勇的散文自选集,主要收录他回忆个人经历.亲友交往的文章.其中纪念亡友的<树犹如此>将至深痛楚沉淀六年,被称为 ...

  • 2015年4月 中国好书榜·人文类书籍及内容简介
  • 性审判史:一部人类文明史 [美]埃里克·伯科威茨 南京大学出版社 关键十六天:白崇禧将军与二二八 白先勇.廖彦博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哲学家死亡录 [英] 西蒙·克里切利(Simon Critchley) 商务印书馆 旧日风云 许礼平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天下虽干戈,吾心仍礼乐:唐君毅 ...

  • _永远的尹雪艳_之语言_意象与宗教思考_
  • 第15卷第1期 工会论坛 Vol.15No.12009年1月 TradeUnions.Tribune Jan.2009 5永远的尹雪艳6之语言.意象与宗教思考 张晶晶 (山东政法学院哲学与人文科学系,山东济南250014) [摘 要]5永远的尹雪艳6是白先勇5台北人6的首篇.其独到的语言和富有宗教色 ...

  • 论白先勇小说的创作特色
  • 2010年第2期(总第156期)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Mudanjiang Normal University No.2,2010Total No.156 论白先勇小说的创作特色 花 靖 超 桂林 541004)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广西 [摘要]白先勇是20 ...

  • 青少年必读经典小说推荐
  • <疯狂阅读·爱上经典3:青少年必读经典小说全集(中国卷) > 内容简介 一程山水,一个路人,一段故事-- 谁是谁种下的前因,谁又是谁的果报? 张爱玲.萧红.沈从文.林海音.白先勇.曹文轩.王安忆.莫言.王朔.刘震云.余华.梁晓声.冯骥才.严歌苓.三毛.李碧华.沈石溪-- 百年中国,46位 ...

  • 试论[〈游园惊梦〉的写作意义和引申含义]中运用的批评方法
  • 摘 要:欧阳子的<〈游园惊梦〉的写作意义和引申含义>一文运用了大量的批评方法及批评理论对白先勇的小说<游园惊梦>做了细致详尽的分析,本文对欧阳子主要采用的新批评理论方法和精神分析批评法两种批评方法的运用及其利弊做出分析. 关键词:游园惊梦:新批评:精神分析 作者简介:朱蕾(1 ...

  • 先锋书店创业设计书
  • [产品名称] 先锋书店 [前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但是在中国现代化道路建设中,你们知道最缺少创新,创新是人的才能的最高表现形式,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前轮.我们需要创新,创新才能求发展,创新才能不断进步.社会有了创新才能发展,人生有了创新才能创造更多的机遇,一切有了创新才能更加蓬 ...

  • 丧失了自性的城市_张爱玲笔下的香港
  • 2010年第05期第26卷(总233期)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OFEDUCATIONALINSTITUTEOFJILINPROVINCENo 05,2010 Vol 26TotalNo 233 丧失了自性的城市 张爱玲笔下的香港 姚玉红 (长春税务学院信息经济学院,吉林长春1300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