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与博物馆学:历史溯源在左,文化传承在右

  我们专业的名称是“文物与博物馆学”,但其实我们的课程有三个方向的内容:考古学、博物馆学和文化遗产。这三个方向的内容各有特色,又相互联系、相互融合。

  ● 考古学: 挖掘的是历史

  说起考古,你脑海中出现的画面是怎样的?戴顶草帽,拿个手铲在野外挖坑,还是举着火把走在神秘的地下宫殿?其实,考古并不是发掘宝藏这么简单,它包括了前期的勘测定位、中期的挖掘搜集、后期的信息提炼等一系列过程。考古工作并不是为了找寻价值连城的珍宝,而是通过发现人类遗存,研究古代历史文化。比如史前考古,出土的常常是一些陶片、石器、骨骼,它们本身并不值钱,却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因为通过研究这些文物,能够解读那个时期人类的生存环境、适应方式,了解文物背后的历史与文化,了解社会的演变规律。

  由于本科阶段能力与时间的限制,我们一般不会深入地参与考古实践工作,重点放在相关理论的学习上,比如考古学的历史发展、田野考古的方法等。但我们有不少去考古工地参观的机会,亲眼看看历史还原的第一现场。

  考古学过去长期被当成历史学的延伸补充,近代一些学者也只是把考古当成论证自己史学观点的实践手段。但今天看来,考古学与历史学是相互独立、相互补充的。它们都以人类古代社会的历史为研究目标,只是分别从实物角度和史料角度出发研究。考古学的研究成果可以支撑史书上的内容,比如二里头遗址的考古发现印证了过去一直扑朔迷离的夏文华的真实存在;考古发现可以填补历史研究的空白,比如众多汉简、帛书的出土为研究汉代社会提供了丰富的资料;考古发现还可以推翻历史研究,比如《左传》《史记》中都记载锯子是鲁班发明的,但考古人员先后发现了西周时期的铜锯和四千多年前的骨锯,比鲁班所在的春秋时期早了几百乃至几千年。

  许多人因为“盗墓”话题开始关注考古,这让我们很无奈。其实,考古与盗墓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盗墓行为不仅与考古工作对立,也是不被国家法律允许的。盗墓者眼中只有文物倒卖的经济价值,野蛮的挖掘往往会破坏整个墓葬,造成重要历史信息的流失。所以,“盗墓片”看看就好,盗墓行为要坚决抵制。同学们要是真对古墓、文物感兴趣,可以学习我们专业,将来加入正规的考古队。

  ● 博物馆学:文化展示之窗

  如果说考古学是通过物来还原人类社会的历史,那么博物馆学就是通过物来连接历史和当下,研究的是如何把历史学、考古学等的成果更好地传递给公众。除了历史博物馆,还有科技类、艺术类的博物馆,也都重在传播文化、普及公共教育。所以,我们学博物馆学的人既要对历史文化本身有所了解,也要具备设计博物馆、策划展览的能力。

  首先,我们会学习一些艺术史、美术学的课程,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除了要知道不同时期典型的艺术藏品、不同藏品的风格特征,我们还要研究不同时代的审美对当时的艺术作品的影响,不同工艺技法在年代间的传承与革新。因为这关系到“选什么样的东西进博物馆”这一根源性的问题。比方说,宋朝是中国瓷器发展的鼎盛时期,不同窑口烧出来的瓷器在器形、风格上有很大差异,如果博物馆要办一个南宋龙泉窑的展览,只有对瓷器有深入了解,才能选出能体现时代特色、地方特色的展品。

  生活中微不足道的日用品也是历史的承载物与见证者,所以博物馆的展品也不局限于书画、陶瓷、青铜器。比如在“山色空蒙雨亦奇”的杭州,就有一座中国伞博物馆,结合烟雨江南的文化背景,集中展示了伞的历史发展、不同材质伞的制作工艺等,让人们从一件最普通的生活用具中看到深厚的历史文化。

  藏品陈列是博物馆学的一个核心的问题。博物馆里的东西很多,打光的亮度、角度会影响展品最后呈现的效果,背景的颜色、材质也会直接影响观众的参观情绪。怎样布置、陈列才能给公众带去最佳的观赏审美体验?如何设计看展路线可以不迂回?如何安排陈列顺序可以更清晰地传递展品文化?展板上采用怎样的文字,字体大小、颜色怎样?这些问题都是很有讲究的,需要我们根据具体情况深入分析。在这个过程中,就会涉及美学、受众心理学、艺术设计方面的内容。

  平时我也很喜欢参观博物馆,有时是带着学习考察的心态,评估它的展示、陈列,更多时候则完全进入游客的状态,被其中有趣的形式、深厚的文化所吸引。我觉得逛博物馆是一种现代人都应该拥有的美好生活方式:在一个静谧的午后,于博物馆一隅,邂逅一件洗尽铅华的文物,它曾见证千百年的沧桑岁月,历经战火硝烟的洗礼,透过它,我们仿佛窥见了历史的脉络、民族的根骨。那一刻,我们会感受到自身的渺小和历史的深沉。

  ● 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使命与责任

  大一暑假,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来到宁夏固原须弥山石窟,采访驻守在这里进行文化遗产研究和保护的浙大老师。须弥山石窟是全国十大石窟之一,始建于北魏。里面有线条流畅的佛像、色彩�k烂的壁画、雕刻精美的石碑,都是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虽然工作环境艰苦异常,但老师们毫无怨言,执着于保护工作。印象最深的一个项目是用数字化的手段对石窟进行信息采集和三维重建,这样即使千百年后,岁月最终吞噬了精美绝伦的艺术实体,后人也可以通过数字化的还原,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历史深处的文化震撼。这是一份很有意义的工作,也让我看到了身为“文博人”的使命与责任――保护历史遗产,传承民族文化。

  文化遗产可以分为物质和非物质两类。精美的珐琅彩瓷器、气势恢宏的青铜大鼎、雄伟的万里长城、秀丽的江南古村落……这些都属于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表演艺术、传统工艺、民俗节庆等各种形式,具体来说,昆曲、皮影戏、中医、春节等都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

  由于涉及的内容太多,我们会重点从微观层面学习一些典型的文化遗产。中国青铜器是其中一门特别有趣的课,器形的研究是课程的重点。商周时期,礼乐等级森严,青铜器作为礼乐文化的象征,也衍生出众多的器形。拿饪食器举例,就有鼎、鬲、�[、簋、敦、豆等十几种,每种都有自己独特的功用。鬲是炊粥的器皿,�[是蒸饭的容器,豆是盛腌菜、肉酱的器皿,甚至连盛生米和熟饭的容器都是有区别的。纷繁复杂的青铜器让我们感受到了精细有序的礼乐文化,窥见千百年前那个时代的威仪。   了解这些文物的具体情况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它们、传承文化,所以“文博”专业还设有专门的课程来学习文物修复和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拿文物修复来讲,“修旧如旧”是一个重要原则,最大程度地保留文物原貌而不是创造性地发挥,才能把文物背后真实的历史传递给后人。

  ● 能力:文理兼修,技能满点

  “文博”专业的跨学科性很强,课程内容庞杂,有的抽象而概括,有的具体而琐碎;有的要求数理基础,有的又需要艺术细胞。

  课程中会涉及不少理科的知识。在学习文物材料与保护时,为了给青铜器除锈时不损坏上面的铭文,我们需要对除锈的材料进行分析、选择。如利用一种叫BTA的材料与青铜器发生络合反应,能使青铜器轻微除锈并形成抗氧化的保护膜。在这门课上,我们重拾化学方程式,进行配平、演算。在地质与古生物课上,我们不仅要学习岩石、地层、地壳运动等地理知识,还要了解各种古生物知识:节肢动物的化石形态,高等植物的根、茎、叶特征,等等。

  此外,我们还需要修一些艺术类、计算机类的课程。每上完一门课,同学们常常会感叹一句:“新技能get!”上完文物摄影课,觉得自己拍照技术提升了不少;学了素描、国画,手绘能力也提高了;上了计算机图像处理课,日常PS根本不在话下。

  ● 未来:行业前景光明,但仍需进阶修炼

  我觉得“文博人”身上有一种独特的气质:他们既是博古通今的老学究,又是开拓创新的弄潮儿;他们既有深厚的人文修养,又具备审慎的理性思维;他们脚踏实地,稳扎稳打,又不畏艰辛,敢闯敢拼。他们拨开层层迷雾,探索沉睡未知的历史;他们孜孜不倦,保护文物、传承文化。如果你也想拥有这样的气质,也热爱历史与文化,那可一定不能错过这个专业。

  我们的就业面并不算广,和专业直接对口的工作单位有文物局、博物馆、考古所,还有一些文物与艺术品经营单位,如拍卖行、典当行,也可以在高校教学或从事相关科研工作。“文博”是一个比较冷门的专业,它的就业竞争相对较小。近年来文化遗产、文物收藏、博物馆建设都是热门的话题,这方面的专业人才缺口还是很大的。

  通过前面的介绍,大家也发现了大学四年要学习的东西特别多,这也就注定了每个方面的学习都不会很深入。我们专业的同学在本科阶段的学习中都会有意识地探索自己感兴趣的方向,然后通�^读研选择一个方向继续深入学习。既然选择了这条路,不断走下去,才能看到更美的风景。

  我们专业的名称是“文物与博物馆学”,但其实我们的课程有三个方向的内容:考古学、博物馆学和文化遗产。这三个方向的内容各有特色,又相互联系、相互融合。

  ● 考古学: 挖掘的是历史

  说起考古,你脑海中出现的画面是怎样的?戴顶草帽,拿个手铲在野外挖坑,还是举着火把走在神秘的地下宫殿?其实,考古并不是发掘宝藏这么简单,它包括了前期的勘测定位、中期的挖掘搜集、后期的信息提炼等一系列过程。考古工作并不是为了找寻价值连城的珍宝,而是通过发现人类遗存,研究古代历史文化。比如史前考古,出土的常常是一些陶片、石器、骨骼,它们本身并不值钱,却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因为通过研究这些文物,能够解读那个时期人类的生存环境、适应方式,了解文物背后的历史与文化,了解社会的演变规律。

  由于本科阶段能力与时间的限制,我们一般不会深入地参与考古实践工作,重点放在相关理论的学习上,比如考古学的历史发展、田野考古的方法等。但我们有不少去考古工地参观的机会,亲眼看看历史还原的第一现场。

  考古学过去长期被当成历史学的延伸补充,近代一些学者也只是把考古当成论证自己史学观点的实践手段。但今天看来,考古学与历史学是相互独立、相互补充的。它们都以人类古代社会的历史为研究目标,只是分别从实物角度和史料角度出发研究。考古学的研究成果可以支撑史书上的内容,比如二里头遗址的考古发现印证了过去一直扑朔迷离的夏文华的真实存在;考古发现可以填补历史研究的空白,比如众多汉简、帛书的出土为研究汉代社会提供了丰富的资料;考古发现还可以推翻历史研究,比如《左传》《史记》中都记载锯子是鲁班发明的,但考古人员先后发现了西周时期的铜锯和四千多年前的骨锯,比鲁班所在的春秋时期早了几百乃至几千年。

  许多人因为“盗墓”话题开始关注考古,这让我们很无奈。其实,考古与盗墓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盗墓行为不仅与考古工作对立,也是不被国家法律允许的。盗墓者眼中只有文物倒卖的经济价值,野蛮的挖掘往往会破坏整个墓葬,造成重要历史信息的流失。所以,“盗墓片”看看就好,盗墓行为要坚决抵制。同学们要是真对古墓、文物感兴趣,可以学习我们专业,将来加入正规的考古队。

  ● 博物馆学:文化展示之窗

  如果说考古学是通过物来还原人类社会的历史,那么博物馆学就是通过物来连接历史和当下,研究的是如何把历史学、考古学等的成果更好地传递给公众。除了历史博物馆,还有科技类、艺术类的博物馆,也都重在传播文化、普及公共教育。所以,我们学博物馆学的人既要对历史文化本身有所了解,也要具备设计博物馆、策划展览的能力。

  首先,我们会学习一些艺术史、美术学的课程,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除了要知道不同时期典型的艺术藏品、不同藏品的风格特征,我们还要研究不同时代的审美对当时的艺术作品的影响,不同工艺技法在年代间的传承与革新。因为这关系到“选什么样的东西进博物馆”这一根源性的问题。比方说,宋朝是中国瓷器发展的鼎盛时期,不同窑口烧出来的瓷器在器形、风格上有很大差异,如果博物馆要办一个南宋龙泉窑的展览,只有对瓷器有深入了解,才能选出能体现时代特色、地方特色的展品。

  生活中微不足道的日用品也是历史的承载物与见证者,所以博物馆的展品也不局限于书画、陶瓷、青铜器。比如在“山色空蒙雨亦奇”的杭州,就有一座中国伞博物馆,结合烟雨江南的文化背景,集中展示了伞的历史发展、不同材质伞的制作工艺等,让人们从一件最普通的生活用具中看到深厚的历史文化。

  藏品陈列是博物馆学的一个核心的问题。博物馆里的东西很多,打光的亮度、角度会影响展品最后呈现的效果,背景的颜色、材质也会直接影响观众的参观情绪。怎样布置、陈列才能给公众带去最佳的观赏审美体验?如何设计看展路线可以不迂回?如何安排陈列顺序可以更清晰地传递展品文化?展板上采用怎样的文字,字体大小、颜色怎样?这些问题都是很有讲究的,需要我们根据具体情况深入分析。在这个过程中,就会涉及美学、受众心理学、艺术设计方面的内容。

  平时我也很喜欢参观博物馆,有时是带着学习考察的心态,评估它的展示、陈列,更多时候则完全进入游客的状态,被其中有趣的形式、深厚的文化所吸引。我觉得逛博物馆是一种现代人都应该拥有的美好生活方式:在一个静谧的午后,于博物馆一隅,邂逅一件洗尽铅华的文物,它曾见证千百年的沧桑岁月,历经战火硝烟的洗礼,透过它,我们仿佛窥见了历史的脉络、民族的根骨。那一刻,我们会感受到自身的渺小和历史的深沉。

  ● 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使命与责任

  大一暑假,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来到宁夏固原须弥山石窟,采访驻守在这里进行文化遗产研究和保护的浙大老师。须弥山石窟是全国十大石窟之一,始建于北魏。里面有线条流畅的佛像、色彩�k烂的壁画、雕刻精美的石碑,都是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虽然工作环境艰苦异常,但老师们毫无怨言,执着于保护工作。印象最深的一个项目是用数字化的手段对石窟进行信息采集和三维重建,这样即使千百年后,岁月最终吞噬了精美绝伦的艺术实体,后人也可以通过数字化的还原,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历史深处的文化震撼。这是一份很有意义的工作,也让我看到了身为“文博人”的使命与责任――保护历史遗产,传承民族文化。

  文化遗产可以分为物质和非物质两类。精美的珐琅彩瓷器、气势恢宏的青铜大鼎、雄伟的万里长城、秀丽的江南古村落……这些都属于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表演艺术、传统工艺、民俗节庆等各种形式,具体来说,昆曲、皮影戏、中医、春节等都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

  由于涉及的内容太多,我们会重点从微观层面学习一些典型的文化遗产。中国青铜器是其中一门特别有趣的课,器形的研究是课程的重点。商周时期,礼乐等级森严,青铜器作为礼乐文化的象征,也衍生出众多的器形。拿饪食器举例,就有鼎、鬲、�[、簋、敦、豆等十几种,每种都有自己独特的功用。鬲是炊粥的器皿,�[是蒸饭的容器,豆是盛腌菜、肉酱的器皿,甚至连盛生米和熟饭的容器都是有区别的。纷繁复杂的青铜器让我们感受到了精细有序的礼乐文化,窥见千百年前那个时代的威仪。   了解这些文物的具体情况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它们、传承文化,所以“文博”专业还设有专门的课程来学习文物修复和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拿文物修复来讲,“修旧如旧”是一个重要原则,最大程度地保留文物原貌而不是创造性地发挥,才能把文物背后真实的历史传递给后人。

  ● 能力:文理兼修,技能满点

  “文博”专业的跨学科性很强,课程内容庞杂,有的抽象而概括,有的具体而琐碎;有的要求数理基础,有的又需要艺术细胞。

  课程中会涉及不少理科的知识。在学习文物材料与保护时,为了给青铜器除锈时不损坏上面的铭文,我们需要对除锈的材料进行分析、选择。如利用一种叫BTA的材料与青铜器发生络合反应,能使青铜器轻微除锈并形成抗氧化的保护膜。在这门课上,我们重拾化学方程式,进行配平、演算。在地质与古生物课上,我们不仅要学习岩石、地层、地壳运动等地理知识,还要了解各种古生物知识:节肢动物的化石形态,高等植物的根、茎、叶特征,等等。

  此外,我们还需要修一些艺术类、计算机类的课程。每上完一门课,同学们常常会感叹一句:“新技能get!”上完文物摄影课,觉得自己拍照技术提升了不少;学了素描、国画,手绘能力也提高了;上了计算机图像处理课,日常PS根本不在话下。

  ● 未来:行业前景光明,但仍需进阶修炼

  我觉得“文博人”身上有一种独特的气质:他们既是博古通今的老学究,又是开拓创新的弄潮儿;他们既有深厚的人文修养,又具备审慎的理性思维;他们脚踏实地,稳扎稳打,又不畏艰辛,敢闯敢拼。他们拨开层层迷雾,探索沉睡未知的历史;他们孜孜不倦,保护文物、传承文化。如果你也想拥有这样的气质,也热爱历史与文化,那可一定不能错过这个专业。

  我们的就业面并不算广,和专业直接对口的工作单位有文物局、博物馆、考古所,还有一些文物与艺术品经营单位,如拍卖行、典当行,也可以在高校教学或从事相关科研工作。“文博”是一个比较冷门的专业,它的就业竞争相对较小。近年来文化遗产、文物收藏、博物馆建设都是热门的话题,这方面的专业人才缺口还是很大的。

  通过前面的介绍,大家也发现了大学四年要学习的东西特别多,这也就注定了每个方面的学习都不会很深入。我们专业的同学在本科阶段的学习中都会有意识地探索自己感兴趣的方向,然后通�^读研选择一个方向继续深入学习。既然选择了这条路,不断走下去,才能看到更美的风景。


相关内容

  • 非物质文化
  • 关于农村非物质文化调查 关于农村非物质文化调查 调查时间:2010年07月 调查地点:宁晋百尺口 调查对象:农村非物质文化 调查目的:保护农村非物质,大力发展农村非物质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体系 为了了解掌握农村非物质文化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近日就当前农村非物质文化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此 ...

  • 欹器溯源(五):欹器的传承历史
  • 欹器:三皇五帝有戒之器 老子弟子辛文子<通玄真经·守弱>:"老子曰:三皇五帝有戒之器,命曰侑卮,其冲即正,其盈即覆."这是欹器的最早的古文献记录.欹器称之为宥座.右座之器,这是座右铭的来历. 据<帝王世纪>记载,伏羲十七主,整个伏羲时代历1260年.神农传 ...

  • 博物馆在文化遗产保护中作用论文
  • 博物馆在文化遗产保护中作用论文 摘 要:使用文物建筑的博物馆.纪念馆以及遗址博物馆,担负着可移动文物和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管理的双重任务,他们是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者和管理者.博物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收藏.展示.研究和传承的重要机构,他们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者和保护者.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物质 ...

  • 黔东南苗族_侗族_干栏_式民居建筑差异溯源
  • 2009年第3期 (第29卷总第127期)贵州民族研究GuizhouEthnicStudiesNo.3,2009(Vol.29.February.No.127) 黔东南苗族.侗族"干栏"式民居 建筑差异溯源 王贵生 (凯里学院,贵州·凯里556000) 摘要:黔东南苗族" ...

  • 刘玉珠:努力探索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
  • 努力探索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的重要论述 刘玉珠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坚定文化自信.加强文物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明确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要求统筹好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切实加大文物保护力度,推进 ...

  • 浅析裕固族民族民俗文物保护与发展
  • [摘要]裕固族是我国五十六个民族中的一员,也是甘肃独有的三个少数民族之一,遗留有很多的民族民俗文物.肃南县民族博物馆承担着对裕固族民族民俗文物的保护传承工作,在裕固族民族民俗文物的保护.研究.宣传.教育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试对裕固族民族民俗文物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应对措施等加以浅述. [关 ...

  • 探索故宫特色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之路
  • 中国文化报/2015年/2月/9日/第008版 博物馆 探索故宫特色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之路 --故宫博物院的2014年单霁翔 单霁翔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闭幕式讲话中谈到"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2014这一年,国人共筑 ...

  • 博物馆设计方案
  • 张掖市三馆设计方案 --博物馆计方案说明 张掖是华夏文明多种文化交汇和融合的圣地,千古不息的祁连雪水滋润着这方土地,积淀了博大精深的张掖文明.张掖市博物馆陈列艺术方案围绕"张掖魂"主题,将一幅源远流长的丝路文化和无数绚丽的历史长卷奉献给广大观众. 一,整体设计 在总体设计中,我们 ...

  • [档案课]中国刀剪剑博物馆研究报告
  • 中 国 刀 剪 剑 博 物 馆 研 究 报 告 组员:翁佩佩 程俏 倪叶婧 毕彩霞 严陈静 中国刀剪剑博物馆观后有感 博物馆性质 由杭州市政府出资建设的三个国家级专题性博物馆 地址 浙江省杭州市拱宸桥桥西历史文化街区,西临规划小河路,东至桥西直街,南至通源里,北接同和里. 建筑面积 中国刀剪剑博物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