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三第四章教案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

第一节 区域农业发展

——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初步了解,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通过阅读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比和分析,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并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2.结合具体发展模式,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东北区域农业的了解与分析,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点: 1.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2.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3.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三、教学难点: 1.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四、教具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

五、教学方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等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发展区域农业的一般步骤

1.综合考虑自然、社会经济、区位、市场等各种因素——确定区域农业的大方向

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条件,适合发展不同的农业。同一区域的自然条件往往适合发展多种农业,所以还要根据区位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市场需求,发展本区域有生产优势的农业。

2.根据区域内部差异,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

一个区域在确定农业发展方向的前提下,再根据区域内部的地理分异特点,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结构,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布局,使区域的农业发展与区域内特定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具有特色的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系统,实现区域内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如:我国重要的商品农业生产基地——东北地区

该区自然地域完整,农业生态类型多样,生产部门齐全

(二)地理条件

1.范围: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2.地位: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林业生产基地和畜牧业生产基地。

3.地理条件分析 ⑴气候条件——农业生产中最难以改造的自然条件。 ①气候条件制约着一个区域农业的生产品种、耕作制度和生产季节等。 ②东北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雨热同季。热量和水分条件基本上可满足一年一熟作物的需求,但是农作物生长容易受到低温冷害的影响。

思考:

1.东北大米因质量优而广受市场欢迎,这与气候条件有什么关系?

点拨 : 东北地区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作物生长期长,因此品质上乘,再加之气候寒冷,农作物病虫害少,几乎不需要施用农药,天然具有绿色大米优势。

2.东北地区农业生产季节性强的特点,为农村的综合发展提供了什么有利条件? 点拨 :有利于农忙季节时,集中人力物力投入农业生产;在农闲时,发展副业,增加农业收入,还进行农田基本建设和水利建设等。

3.与我国主要农业地区相比,热量条件是东北地区的劣势,但是也可以认为热量条件是东北地区的优势。试分别举例说明。由此,你得到什么启示?

点拨: 劣势主要表现为许多对热量要求较高的作物品种不能种植,仅能种植一些热量要求不高的如春小麦、甜菜、大豆等作物,并且只能做到一年一熟;长冬

无法放牧,还要解决好牲畜的防寒问题,但冬季长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故东北的土壤较肥沃;同时冬季的积雪在春季融化,缓解春旱现象,还可以改善土壤墒情。

⑵地形、土壤条件

① 地形条件往往影响区域农业生产的类型。

② ②一般来说,平原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而山地丘陵地区适宜发展林牧业。 ⅰ西部高原地势平坦,降水较多,是优质草原牧场

ⅱ中部和东北部平原广阔,面积占全国平原总面积的1/3

ⅲ周围山地环绕,森林资源丰富,木材蓄积量占全国总量的31%。

③土壤肥沃——广泛分布黑土、黑钙土,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

⑶社会、经济条件

①工业特别是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如亚麻纺织、毛纺织、乳品加工等对原料的需求,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②东北地区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农产品、农业种植技术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为拉动本区发展外向型农业提供了重要机遇。

③人口密度小,人均耕地多。利于农业经营规模化,且利于绿色农业和大农业的发展。

活动

搜集相关资料,分析下列地区(任选一两个) 发展特色农业的地理条件。 珠江三角洲大力发展出口创汇农业

点拨:珠江三角洲大力发展出口创汇农业的有利条件有:临近港、澳、台地区,港口、铁路和航空等交通发达,自然条件优越,农业生产技术水平高。 新疆南部(南疆) 已建设成为我国最大的棉花生产基地

点拨:南疆光照充足,土地资源广阔,山麓地带有高山冰雪融水可供灌溉,当地种植长绒棉历史悠久,市场对长绒棉需求大。

海南岛成为我国热带经济作物生产基地

点拨:海南岛地处热带,热量和降水条件可满足热带经济作物的生长,市场尤其是国内市场对橡胶等热带作物的需求量大。

云南省昆明附近重点发展花卉种植业农业布局特点

点拨:昆明四季如春,气候条件适宜发展多种花卉品种,昆明等国内市场对花卉的需求量大。

(三)农业布局特点——三大农业生产区域

东北地区农业生产条件地域差异显著,农业生产的地域性突出。根据气候、地貌、植被和土壤等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的差异(图4.4~4.5) 及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东北地区可划分为三大农业生产区域。

思考 阅读图4.3、图4.4和图4.5,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呈现什么规律?

点拨从东南向西北年降水量和年平均气温总趋势是逐渐递减的。但受丘陵、山地地形的影响,局部地区不符合上述趋势。

2.东北地区自然条件南北向地域分异的主导因素是什么?

点拨纬度

3.东北地区自然条件东西向地域分异的主导因素是什么?

点拨海陆位置和地形

活动

1.归纳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的自然条件,并填写表4.1。

点拨表4.1 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的自然条件

2.在《地理2》中我们已经学习了水稻种植业的特点和地区分布。根据水稻在东北地区的分布特点,讨论农业生产应怎样处理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水稻多种植在辽河、松花江流域的大型灌区以及东部山区的河谷盆地。 ——由于育种和种植技术的进步,水稻种植已扩展到北纬50°以北的黑龙江沿岸。

点拨水稻种植多选择在地形平坦、水源充足的地区。由于培育耐低温的水稻品种,种植技术的进步,缩短了水稻的生产期。

3.东北地区畜牧业分布较广,但是农区畜牧业在畜牧业总产值中仍占绝对优势。这与全国其他地区的情况相似。

(1)农区发展畜牧业有哪些有利条件?

点拨农区发展畜牧业的有利条件有:①克服天然草场夏季生长旺盛,冬季枯干,造成食物来源季节不均的问题。栏棚可使牲畜免受到寒冻。②养畜业与种植业结合,废物互用,充分利用资源。③能防止环境污染。

(2)结合《地理2》中学习的大牧场放牧业,为我国广大牧区畜牧业的发展提出你的建议。

点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①人工播种优质草种,改良牲畜。 ②将草场划片进行管理,执行轮流放牧的经营生产方式,但不宜种植粮食作物,即不宜耕作避免造成草场沙化。③增打机井,保证人畜饮水。

板书设计

第一节 区域农业发展

——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一、发展区域农业的一般步骤

1.综合考虑自然、社会经济、区位、市场等各种因素——确定区域农业的大方向

2.根据区域内部差异,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

二、地理条件

1.范围:

2.地位:

3.地理条件分析

⑴气候条件——制约着一个区域农业的生产品种、耕作制度和生产季节等。 ⑵地形、土壤条件——条件往往影响区域农业生产的类型。

⑶社会、经济条件

三、农业布局特点——三大农业生产区域

第二课时

四、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

1.目前在全国的地位:

全国最大的、比较稳定的商品粮基地

2.商品率:

商品率达60%以上,其中三江平原是我国粮食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3.东北商品粮基地的特点(与我国其他商品粮基地相比):

大规模专业化生产的突出特点。

⑴大规模机械化生产

农场经营规模大,有利于推广先进技术,实现机械化生产(图4.9) 。东北地区成为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

⑵地区专业化生产

农业生产的地区专业化是商品化的前提。在地理条件内部分异的基础上,东北商品粮基地已经形成了粮食作物的地区专业化生产(图4.10) 。

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主要分布在湿润和半湿润的东北平原地区。

阅读

通过此阅读材料,使学生大致了解以下内容

农业地区专业化生产

1.概念:

地区专业化生产(又称分区专业化生产)是指在充分利用各个地区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和技术条件的特点和优势的前提下根据国家的需要,因地制宜地建立和发展各种商品农业生产基地或集中产区。

2.地区专业化生产是农业料技进步、商品生产发展和生产地域分工高度发展的结果。

3.特点:每个地区各自着重发展少数突出的部门或作物,并成为以某一种或少数几种农产品占压倒优势的专业化生产区,其产品的全部或绝大部分都是商品性生产,并同其他地区进行大规模的商品交换。

4.发达国家的农业分区专业化

在发达国家农业分区专业化普遍现象,尤其在美国表现得更为突出。这主要是由于美国农业机械化、集约化和商品化的水平很高,而且农业规模大,部门繁多,各地社会和自然条件又有明显差异的缘故。美国农业分区专业化,一方面表现为个别农业部门和个别农产品在地区分布上高度集中;另一方面,在各地区农业部门结构中,主要专业化部门的比重很大。

5.农业分区专业化的深入:二战后,不仅小麦、玉米、棉花、烟草、水稻、养畜业和放牧业分别集中到自然和社会条件最有利的地区,连原来各农户分散经营以满足自己消费的奶牛和鸡的饲养,以及蔬菜和马铃薯种植等,也改由个别地区专业农场大规模经营。

活动

1.阅读表4.2,结合已有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东北商品粮基地粮食商品率比较高的主要原因。

点拨我国东北商品粮基地粮食商品率比较高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东北地区的大型国营农场集中,农业机械化水平和地区专业化生产水平高,粮食总产量居全国首列,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7;东北地区人均粮食占有量高,如2001年全国4个农村住户平均每人出售粮食超过500千克的省份中,3个是东北的3个省,其中吉林和黑龙江是仅有的两个超过1000千克的省份,出售的商品粮数量占全国商品粮总量的1/3。

(2)东北平原不仅现在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而且将在我国的商品粮供应方面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你认为这一论点有道理吗? 为什么?

点拨从农业生产条件看,东北地区在全国的比较中具有较强的优势,人均占有耕地水平较高,更具有农业规模经营的基础。同时,伴随着全国日益加快的城市化和工业化步伐。耕地资源将继续呈现下降趋势,影响粮食总量的增长。因此,在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内,我国的商品粮供给仍是一个比较紧张的格局。巩固东北的商品粮基地,将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主要依托。

(3)东北平原土壤肥沃,但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相比,粮食单位面积产量较低,这可能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

点拨如果不考虑复种指数的差异,东北地区粮食单位面积产量低于长江三角洲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东北地区的农业土地资源丰富,质量好,历史上农业总产量的提高主要依靠的是扩大耕地面积,耕作粗放,农田基本建设差,投入

低,再加上春旱、秋涝、低温冷害等自然灾害频繁,因此粮食单位面积产量普遍低而不闻。而长江三角洲地处亚热带水网地带,地势低平,田块破碎,人口稠密,稻作历史悠久,田间管理经验丰富,故粮食单位面积产量较高。

(4)随着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和湿地保护工程的实施,东北地区靠扩大耕地面积(开垦荒地) 来增加粮食产量的途径将受到限制。要保持和提高东北地区在全国商品粮供应中的地位,可行的途径有哪些?

点拨这一部分可以参考下一个标题“农业发展方向”中的“平原区农业发展方向”中相关内容。

2.东北地区中部是玉米的集中产区,被称为中国的“玉米带”。阅读表4.3,比较中国玉米带和美国玉米带的自然条件差异。

点拨中国和美国玉米带的自然条件,相同点:我国玉米带与美国玉米带的农业地域类型相同,均为生产规模较大、机械化程度和商品率高的商品谷物农业;两地均有适合农业发展的优越自然条件: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夏季高温多雨,适合玉米生长;两地的种植结构都以玉米为主,玉米面积比重都在50%以上,玉米单产都很高。不同点:经营方式不同,我国玉米带的农场为国营农场,美国的农场一般为家庭农场;美国玉米带的区域专业化和经营专业化以及现代化程度均高于我国;此外,我国玉米带所处的纬度相对较高,自然条件相对差,单产相对较低,这主要与雨热同期的季风气候有关。

五、农业发展方向

1.存在问题:

自20世纪以来,东北地区人口激增。高强度的农林开发,造成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导致农业生态环境退化。例如,水土流失和黑土退化严重,土地沙化、盐碱化和草场退化加剧,自然灾害频繁,以及环境污染等,给农业可持续发展带来威胁

2.发展方向:

⑴原则: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人手,坚持开发、利用与治理、保护相结合,坚持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

⑵目标:该区有条件建设成我国最大的绿色食品基地和高水平的农业专业化区域。

⑶该区内部不同区域的农业发展方向与重点:

活动

珠江三角洲农、民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在低洼易涝的地方挖地成塘,堆泥成基。在塘中养鱼,基上种甘蔗、栽桑树或种果树,利用蚕粪、蔗叶等养鱼,塘泥肥田,构成珠江三角洲特有的蔗基鱼塘、桑基鱼塘、果基鱼塘和花基鱼塘。

1.根据下面的材料,归纳珠江三角洲发展基塘生产有利的地理条件。

珠江三角洲地势低平,河网密布,降水充沛。北回归线从珠江三角洲的北部穿过。 树和甘蔗主要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

广州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始地之一。

水产品在广东人的食物结构中占有较大的比重。

点拨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基塘农业生产有利条件可以结合材料,归纳为三个方面:地形、气候、市场(当地和海外)具体分析略。

2.图4.16所示的基塘生产将哪些产业联系起来? 哪些副产品(或废弃物) 被充分利用起来? 这种联系对农村经济发展有什么作用?

点拨基塘生产环节将种植业(桑、蔗等)、养殖业(养蚕、养鱼)、工业(丝厂、糖厂)等几种产业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在此环节中,塘泥、蚕沙(蚕屎)、蚕蛹、缫丝、滤泥、蔗叶等副产品被充分的回收利用。养蚕业、蔗糖加工业同塘鱼养殖业紧密结合,作为一种综合的经营,几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扬长补短,有机地循环联系起来。基本上解决了桑、蔗的肥料和蚕、鱼的饲料问题。不仅养蚕、蔗糖加工和养鱼生产稳定,而且成本也大大降低。这样的连环性生产体系能够充分地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创造出最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保证了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

3.如果把图示的基塘生产看作一个生态系统,那么,系统内的养分是怎样循环的? 该系统的生产是否会造成环境污染? 为什么?

点拨以桑基鱼塘为例,其系统内部的养分基本循环是:塘基种桑、塘内养鱼、桑叶喂蚕,蚕桑废弃物和蚕蛹喂猪,蚕沙喂鱼,鱼池中的塘泥肥桑,蚕茧加工后销售市场。基塘之间一环扣一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这样一种生产方式既克服了当地洼地水涝之弊,而且前一环节的废物成为后一环节的营养(如蚕沙喂鱼),成功减少了环境污染,营造了较为理想的生态环境。

4.基塘生产的模式已推广到全国的许多地区,但是不同地区采用这种模式都要才艮据当地的条件作适当的调整。你所在的地区是否适宜进行基塘生产? 如果适宜,基上可选择种植哪些作物或树种?

点拨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板书设计

第一节 区域农业发展

——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四、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

1.目前在全国的地位:

2.商品率:

3.东北商品粮基地的特点

大规模专业化生产的突出特点。

⑴大规模机械化生产⑵地区专业化生产

五、农业发展方向

1.存在问题:

2.发展方向:

⑴原则:

⑵目标:

⑶该区内部不同区域的农业发展方向与重点:

随堂练习:

1、关于气候对东北地区农业生产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D ) A热量和水利条件基本上可满足一年两熟作物的需求

B无霜期从南部的80天到北部的180天左右

C东北大部分地区农作物生长容易受到春旱的影响

D气候条件制约着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品种、耕作制度和生产季节

2、关于东北地区地形的叙述,错误的是(D )

A东北地区中部和东北部平原广阔,面积占全国平原总面积的1/3 B山环水绕、沃野千里,自然地域完整

C西部高原地势平坦,降水较多,是优质草原牧场

D东北地区包括高原、山地、盆地三类相对完整的地形单元

3、关于社会经济条件对东北农业生产的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 A东北地区开发较晚,人口密度较低,劳动力缺乏,人均耕地少 B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为拉动本地区发展外向型农业提供了重要机遇

C与周边国家相比,东北地区在农业产品、农业种植技术等方面有明显优势 D工业对原料的需求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形成农业牧兴工、工促农牧的农村经济发展格局

4、东北农业的资源优势主要表现在( A )

①土地资源优势 ②森林资源优势 ③矿产资源优势 ④地理区位优势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5、东北地区土地资源数量上的优势是(A )

①耕地总面积、人均面积、每一农业劳力担负耕地面积都较大 ②宜农荒地全国最多,扩大耕地面积潜力较大 ③主要为黑土、黑钙土,土壤肥沃 ④耕地平坦,集中连片,适于大规模机械化作业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6. 关于东北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D)

A.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北部

B.东北地区大部分属于温带半干旱、半湿润季风气候

C.热量和水分条件可满足两年三熟作物的需求

D 东北地区自然地域完整、农业生产类型多样,是我国重要的商品农业生产基地

7.下图为“我国中温带某地的地形剖面图及年降水量曲线图”。四个区域的土地资源按利用类型分,依次为

A .草地、林地和草地、以水田为主的耕地、林地

B .草地、林地、以旱地为主的耕地、林地

C .沙漠、草地、林地和草地、林地

D .沙漠、林地、草地、林地

8.针对东北地区的土地、森林、气候资源等自然条件和良好的工业基础、便利的交通条件,东北地区将建成全国性的

①商品粮基地

A .①② ②商品棉基地 ③林业基地 C .①②③ D .①③④ ④畜牧业基地 B .②③

9.关于东北地区农作物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玉米分布普遍,由北向南的比例逐渐减少

B .小麦和大豆种植比例由南向北逐渐增多

C .水稻种植已扩展到北纬45°以北的黑龙江沿岸

D .辽东低山丘陵和半岛丘陵区是我国最大的苹果产区

第二节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系,以及它们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2.分析导致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诸多因素,并通过比较,认识到对外开放政策是其中的关键因素。

过程与方法:1. 通过比较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的两个主要阶段,归纳出不同时期的主要发展特点,并能够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工业化进程对城市化的巨大推动。

2.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并尝试评价目前的一些调整措施和发展方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二、教学重点:

1.导致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诸多因素

2.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的两个主要阶段即及主要发展特点

3.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调整措施和发展方向

三、教学难点:

1.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的两个主要阶段即及主要发展特点

2.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调整措施和发展方向

四、教具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

五、教学方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等

六、教学过程:

(一)城市化与工业化

1.城市化、工业化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2.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互之间的关系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两股相互促进的力量,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又会促进工业化。

3.一般发展中国家如何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

通过优惠政策,鼓励少数有条件的区域率先推进工业化与城市化,以带动相邻区域以至全国其他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

如珠江三角洲地区) 就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得益于优惠政策而迅速推进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地区之一。

(二)对外开放的前沿

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仅次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密集区。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的迅速提高的原因:

1.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发达国家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产业结构调整:

⑴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⑵在工业内部,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影响:发达国家的劳动力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要在世界其他地区寻找新的出路,为珠江三角洲地区迅速的工业化与城市化提供了契机。

2.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

改革开放以后,珠江三角洲地区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给予许多优惠政策,使珠江三角洲地区优先于其他地区吸引外资。

3.良好的区位条件

珠江三角洲地区位于我国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

影响:使本区得以发挥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的优势,就近接受港澳产业的扩散,利用港澳贸易渠道,大量出口商品,参与广泛的国际分工。

阅读

通过此阅读材料,使学生大致了解以下内容

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简称广交会)是中国目前历史最长、级别最高、规模最大、商品种类最全、到会客商最多、成交效果最好的综合性国际贸易盛会,每年春秋两季在广州各举办一届。

4.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珠江三角洲地区是著名的侨乡。改革开放以后,广大华侨和港澳台同胞利用他们在海外的各方面关系,通过投资、引商、引资,推动了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

活动

1.国际经济环境、对外开放政策、区位、侨乡是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城市化的有利条件。完成下表,对上述四个条件进行类比分析。

点拨20世纪80年代前后都有的条件是区位、侨乡、与全国其他地区共同拥有的条件是国际经济环境。

2.根据上表的结果,你认为珠江三角洲地区20世纪80年代以后工业化、城市化较快的关键条件是什么?

点拨由问题1的分析我们得知,珠江三角洲在20世纪80年代后才具备、全国其他地区很长时间内不拥有的条件只有一项:对外开放政策,这是本地区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较快的关键性因素。

(三)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

改革开放以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呈现出两个发展阶段。

阅读

通过此阅读材料,使学生大致了解以下内容

东莞的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

1.起步: “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图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

2.发展优势:①地理位置优越②著名的侨乡

3.抓住两次机遇:

⑴在改革开放初期,东莞抓住香港地区产业向外转移的机遇,大量引进港资,发展“三来一补”。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东莞完善了能源、通信、厂房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优化了投资环境,促进了农村工业化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⑵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恰逢台湾产业开始大规模向祖国大陆转移,东莞又一次抓住机遇,大量引进台资的电脑资讯产业项目,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活动

根据图4.24所示的我国区域城市化的几种典型模式,比较各区域城市化推进动力的差异。

点拨在教材所列举的区域城市化几种典型模式中,我们可以看出除云南德宏是因为边贸发展而促进了城市化外,大多数地区是伴随着工业化的进程而推进城市化。东北地区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是建国后伴随着我国重工业基地的建设和工业体系的完善而逐步推进的,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随着20世纪80年代后期这些老工业基地的逐步衰退,东北地区的城市化发展也遇到很多新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先后出现了区域发展的三种模式:即珠江三角洲模式、浙江温州模式、苏南模式。每种模式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都有自己的特点。

(四)问题与对策

思考:

20世纪90年代以来,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两地区的国际直接投资和进出口贸易总额占全国的比重有何变化? 试分析其原因。

点拨 图4.25直观的反映了长三角地区对珠三角地区的冲击。左图“国际直接投资占全国的比重”可以看出: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所吸纳的国际直接投资总和占到全国的一半以上;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长江三角洲国际直接投资持续增长,并逐渐超过珠三角。

从右图“进出口贸易占全国的比重”可看出,珠三角地区的外向型经济特征很明显,但正在缓慢的发生转变;而长三角地区的外贸依存度在10年内迅速增长。 由此可见,珠三角地区城市化过程,是伴随着该地特殊的经济发展相对自发地快速推进,缺乏宏观而理性的规划。

阅读

通过此阅读材料,使学生大致了解以下内容

深圳作为珠江三角洲地区迅速城市化的一个典型代表,到目前为止,对其未来发展道路的构想,主要集中在:如何联合和依托临近区域、联合优势资源,扩大发展空间;如何明确功能 ,重新定位,合理分工,突出特色。

活动

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的协调发展

1.读图4.28,如果按人口规模>500万人、100万~500万人、50万~100万人、20万~50万人和

人将城市分为五级的话,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的等级规模结构是否合理,这对其城市的协调发展有何影响?

点拨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的等级模式结构比较合理。不同等级的城市有其不同的定位,能够实现各级城市之间的合理分工,发挥城市群的整体优势。

2.结合图4.23,比较长江三角洲地区与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等级规模结构的差异。

点拨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的等级是以上海为中心,以南京、杭州为二级城市中心,兼顾辐射、扩散其他城市;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以广州和深圳作为区域中心。长江三角洲是单核模型,而珠三角是双核模式(其实我国大部分省都是,例如山东的济南和青岛,福建的福州和厦门等。)

3.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与城市化,主要是靠上海对外扩散而不断发展的。各城市的发展都离不开上海,这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的协调发展有何影响? 点拨可以从两方面综合考虑:一是上海所拥有的强大的经济实力,盛誉中外的城市品牌和年均增长始终保持二位数增长的良好发展势头,可为长三角周边地区的联动带来众多的经济实惠和创造巨大的发展商机;二是上海作为长三角乃至全国的经济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发展具有辐射、扩散、示范和带动的核心作用与服务作用,从而形成以上海为技术龙头,带动周围其他地区的经济共同发展。

4.一般来说,中心城市的扩散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近域扩散,即向中心城市的周围地区扩散;另一种是等级扩散,即一级城市向二级城市扩散,二级城市再向

三级城市扩散,依此类推。在长江三角洲地区,上海属一级城市,南京市和杭州市属二级城市,但是,二级城市与其他各级城市在接受上海的扩散方面处于同等地位,尤其是南京市因距上海市较远,其邻近的城市主要与上海市进行联系,因而缺少腹地支持,地位很难发挥。你认为南京市应该怎么办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点拨南京自身可以依靠江苏,腹地很大,不用完全依靠上海。首要要解决自身的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提高对外开放的力度和水平,鼓励中小企业的发展,经济带动郊区县的发展,打破“二元经济“格局。其次要经济开展长江三角洲的区域市场整合。

5.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京津唐城市群是我国三大城市群,目前,三大城市群有结构趋同的趋势。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应如何确立分工地位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点拨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京津塘城市群其实无论在科技、文化、制度等方面都有不同的优势所在,要根据各城市的特点,发挥自己的区位优势,关键是突出长三角的窗口示范性,京津塘的高科技性,珠三角的外向型经济。 板书设计

第二节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一、城市化与工业化

二、对外开放的前沿

1.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2.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

3.良好的区位条件4.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三、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

四、问题与对策

1.问题

⑴产业升级面临困境⑵城市建设相对落后⑶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2.对策

⑴产业结构调整⑵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⑶加强规划与管理

1、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下图是我国四个地区区域城市化的典型模式。图中①②③④代表的地区依次是( )

A .苏南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浙江温州地区、东北地区

B .浙江温州地区、苏南地区、东北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

C .珠江三角洲地区、浙江温州地区、苏南地区、东北地区

D .东北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浙江温州地区、苏南地区

2、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中前后两个发展阶段的主导产业分别是( )

A .原料导向型产业、动力导向型产业 B.劳动力导向型产业、市场导向型产业

C.高新技术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 D .劳动密集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

中国最大的东莞市合俊玩具厂于2008年10月突然倒闭, 6000多名员工面临失业。而之前该工厂产品曾一度热销欧美地区。据此完成9—10题。

3、影响该厂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

A .科学技术 B.航空港 C .劳动力 D .自然资源

4、珠角三角洲地区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

A .城市化速度太快 B.重工业比重太高

C .能源、水源严重缺乏 D .产业升级困难

读图“珠江三三角洲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国际直接投资和外贸额所占全国比重的变化图”,

回答5—6题。

5.20世纪80年代以后,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较快的关键因素是( )

A .国际经济背景 B .对外开放政策

C .良好的区位条件 D .侨乡优势

6.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

A .2001年,长三角地区国际直接投资额占全国的比重首次超过珠三角地区

B .长江三角洲地区外贸额占全国的比重不断上升,并超过珠江三角洲地区

C .珠江三角洲地区外贸额占全国的比重从1993年起一直呈下降趋势

D .图中所示的变化与外商投资区位选择的变化有关

7.珠江三角洲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主要动力是 ( )

A .外来投资 B .个体私营企业发展

D .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建立 C .乡镇企业发展

8. 下图分别是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示意,读后回答问题。(10分)

国家采取了哪些措施来解决两地区能源紧张的状况?(3分)

(2) 读下图,近二十年来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哪些变化?(2分)

(3)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经济成为全国经济增长最快、人民生活最富裕、外商投资的热点地区,试分析其区位优势。(3分)

(4)两个经济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哪些主要问题?(2分)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

第一节 区域农业发展

——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初步了解,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通过阅读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比和分析,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并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2.结合具体发展模式,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东北区域农业的了解与分析,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点: 1.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2.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3.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三、教学难点: 1.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四、教具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

五、教学方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等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发展区域农业的一般步骤

1.综合考虑自然、社会经济、区位、市场等各种因素——确定区域农业的大方向

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条件,适合发展不同的农业。同一区域的自然条件往往适合发展多种农业,所以还要根据区位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市场需求,发展本区域有生产优势的农业。

2.根据区域内部差异,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

一个区域在确定农业发展方向的前提下,再根据区域内部的地理分异特点,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结构,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布局,使区域的农业发展与区域内特定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具有特色的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系统,实现区域内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如:我国重要的商品农业生产基地——东北地区

该区自然地域完整,农业生态类型多样,生产部门齐全

(二)地理条件

1.范围: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2.地位: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林业生产基地和畜牧业生产基地。

3.地理条件分析 ⑴气候条件——农业生产中最难以改造的自然条件。 ①气候条件制约着一个区域农业的生产品种、耕作制度和生产季节等。 ②东北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雨热同季。热量和水分条件基本上可满足一年一熟作物的需求,但是农作物生长容易受到低温冷害的影响。

思考:

1.东北大米因质量优而广受市场欢迎,这与气候条件有什么关系?

点拨 : 东北地区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作物生长期长,因此品质上乘,再加之气候寒冷,农作物病虫害少,几乎不需要施用农药,天然具有绿色大米优势。

2.东北地区农业生产季节性强的特点,为农村的综合发展提供了什么有利条件? 点拨 :有利于农忙季节时,集中人力物力投入农业生产;在农闲时,发展副业,增加农业收入,还进行农田基本建设和水利建设等。

3.与我国主要农业地区相比,热量条件是东北地区的劣势,但是也可以认为热量条件是东北地区的优势。试分别举例说明。由此,你得到什么启示?

点拨: 劣势主要表现为许多对热量要求较高的作物品种不能种植,仅能种植一些热量要求不高的如春小麦、甜菜、大豆等作物,并且只能做到一年一熟;长冬

无法放牧,还要解决好牲畜的防寒问题,但冬季长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故东北的土壤较肥沃;同时冬季的积雪在春季融化,缓解春旱现象,还可以改善土壤墒情。

⑵地形、土壤条件

① 地形条件往往影响区域农业生产的类型。

② ②一般来说,平原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而山地丘陵地区适宜发展林牧业。 ⅰ西部高原地势平坦,降水较多,是优质草原牧场

ⅱ中部和东北部平原广阔,面积占全国平原总面积的1/3

ⅲ周围山地环绕,森林资源丰富,木材蓄积量占全国总量的31%。

③土壤肥沃——广泛分布黑土、黑钙土,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

⑶社会、经济条件

①工业特别是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如亚麻纺织、毛纺织、乳品加工等对原料的需求,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②东北地区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农产品、农业种植技术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为拉动本区发展外向型农业提供了重要机遇。

③人口密度小,人均耕地多。利于农业经营规模化,且利于绿色农业和大农业的发展。

活动

搜集相关资料,分析下列地区(任选一两个) 发展特色农业的地理条件。 珠江三角洲大力发展出口创汇农业

点拨:珠江三角洲大力发展出口创汇农业的有利条件有:临近港、澳、台地区,港口、铁路和航空等交通发达,自然条件优越,农业生产技术水平高。 新疆南部(南疆) 已建设成为我国最大的棉花生产基地

点拨:南疆光照充足,土地资源广阔,山麓地带有高山冰雪融水可供灌溉,当地种植长绒棉历史悠久,市场对长绒棉需求大。

海南岛成为我国热带经济作物生产基地

点拨:海南岛地处热带,热量和降水条件可满足热带经济作物的生长,市场尤其是国内市场对橡胶等热带作物的需求量大。

云南省昆明附近重点发展花卉种植业农业布局特点

点拨:昆明四季如春,气候条件适宜发展多种花卉品种,昆明等国内市场对花卉的需求量大。

(三)农业布局特点——三大农业生产区域

东北地区农业生产条件地域差异显著,农业生产的地域性突出。根据气候、地貌、植被和土壤等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的差异(图4.4~4.5) 及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东北地区可划分为三大农业生产区域。

思考 阅读图4.3、图4.4和图4.5,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呈现什么规律?

点拨从东南向西北年降水量和年平均气温总趋势是逐渐递减的。但受丘陵、山地地形的影响,局部地区不符合上述趋势。

2.东北地区自然条件南北向地域分异的主导因素是什么?

点拨纬度

3.东北地区自然条件东西向地域分异的主导因素是什么?

点拨海陆位置和地形

活动

1.归纳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的自然条件,并填写表4.1。

点拨表4.1 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的自然条件

2.在《地理2》中我们已经学习了水稻种植业的特点和地区分布。根据水稻在东北地区的分布特点,讨论农业生产应怎样处理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水稻多种植在辽河、松花江流域的大型灌区以及东部山区的河谷盆地。 ——由于育种和种植技术的进步,水稻种植已扩展到北纬50°以北的黑龙江沿岸。

点拨水稻种植多选择在地形平坦、水源充足的地区。由于培育耐低温的水稻品种,种植技术的进步,缩短了水稻的生产期。

3.东北地区畜牧业分布较广,但是农区畜牧业在畜牧业总产值中仍占绝对优势。这与全国其他地区的情况相似。

(1)农区发展畜牧业有哪些有利条件?

点拨农区发展畜牧业的有利条件有:①克服天然草场夏季生长旺盛,冬季枯干,造成食物来源季节不均的问题。栏棚可使牲畜免受到寒冻。②养畜业与种植业结合,废物互用,充分利用资源。③能防止环境污染。

(2)结合《地理2》中学习的大牧场放牧业,为我国广大牧区畜牧业的发展提出你的建议。

点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①人工播种优质草种,改良牲畜。 ②将草场划片进行管理,执行轮流放牧的经营生产方式,但不宜种植粮食作物,即不宜耕作避免造成草场沙化。③增打机井,保证人畜饮水。

板书设计

第一节 区域农业发展

——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一、发展区域农业的一般步骤

1.综合考虑自然、社会经济、区位、市场等各种因素——确定区域农业的大方向

2.根据区域内部差异,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

二、地理条件

1.范围:

2.地位:

3.地理条件分析

⑴气候条件——制约着一个区域农业的生产品种、耕作制度和生产季节等。 ⑵地形、土壤条件——条件往往影响区域农业生产的类型。

⑶社会、经济条件

三、农业布局特点——三大农业生产区域

第二课时

四、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

1.目前在全国的地位:

全国最大的、比较稳定的商品粮基地

2.商品率:

商品率达60%以上,其中三江平原是我国粮食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3.东北商品粮基地的特点(与我国其他商品粮基地相比):

大规模专业化生产的突出特点。

⑴大规模机械化生产

农场经营规模大,有利于推广先进技术,实现机械化生产(图4.9) 。东北地区成为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

⑵地区专业化生产

农业生产的地区专业化是商品化的前提。在地理条件内部分异的基础上,东北商品粮基地已经形成了粮食作物的地区专业化生产(图4.10) 。

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主要分布在湿润和半湿润的东北平原地区。

阅读

通过此阅读材料,使学生大致了解以下内容

农业地区专业化生产

1.概念:

地区专业化生产(又称分区专业化生产)是指在充分利用各个地区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和技术条件的特点和优势的前提下根据国家的需要,因地制宜地建立和发展各种商品农业生产基地或集中产区。

2.地区专业化生产是农业料技进步、商品生产发展和生产地域分工高度发展的结果。

3.特点:每个地区各自着重发展少数突出的部门或作物,并成为以某一种或少数几种农产品占压倒优势的专业化生产区,其产品的全部或绝大部分都是商品性生产,并同其他地区进行大规模的商品交换。

4.发达国家的农业分区专业化

在发达国家农业分区专业化普遍现象,尤其在美国表现得更为突出。这主要是由于美国农业机械化、集约化和商品化的水平很高,而且农业规模大,部门繁多,各地社会和自然条件又有明显差异的缘故。美国农业分区专业化,一方面表现为个别农业部门和个别农产品在地区分布上高度集中;另一方面,在各地区农业部门结构中,主要专业化部门的比重很大。

5.农业分区专业化的深入:二战后,不仅小麦、玉米、棉花、烟草、水稻、养畜业和放牧业分别集中到自然和社会条件最有利的地区,连原来各农户分散经营以满足自己消费的奶牛和鸡的饲养,以及蔬菜和马铃薯种植等,也改由个别地区专业农场大规模经营。

活动

1.阅读表4.2,结合已有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东北商品粮基地粮食商品率比较高的主要原因。

点拨我国东北商品粮基地粮食商品率比较高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东北地区的大型国营农场集中,农业机械化水平和地区专业化生产水平高,粮食总产量居全国首列,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7;东北地区人均粮食占有量高,如2001年全国4个农村住户平均每人出售粮食超过500千克的省份中,3个是东北的3个省,其中吉林和黑龙江是仅有的两个超过1000千克的省份,出售的商品粮数量占全国商品粮总量的1/3。

(2)东北平原不仅现在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而且将在我国的商品粮供应方面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你认为这一论点有道理吗? 为什么?

点拨从农业生产条件看,东北地区在全国的比较中具有较强的优势,人均占有耕地水平较高,更具有农业规模经营的基础。同时,伴随着全国日益加快的城市化和工业化步伐。耕地资源将继续呈现下降趋势,影响粮食总量的增长。因此,在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内,我国的商品粮供给仍是一个比较紧张的格局。巩固东北的商品粮基地,将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主要依托。

(3)东北平原土壤肥沃,但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相比,粮食单位面积产量较低,这可能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

点拨如果不考虑复种指数的差异,东北地区粮食单位面积产量低于长江三角洲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东北地区的农业土地资源丰富,质量好,历史上农业总产量的提高主要依靠的是扩大耕地面积,耕作粗放,农田基本建设差,投入

低,再加上春旱、秋涝、低温冷害等自然灾害频繁,因此粮食单位面积产量普遍低而不闻。而长江三角洲地处亚热带水网地带,地势低平,田块破碎,人口稠密,稻作历史悠久,田间管理经验丰富,故粮食单位面积产量较高。

(4)随着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和湿地保护工程的实施,东北地区靠扩大耕地面积(开垦荒地) 来增加粮食产量的途径将受到限制。要保持和提高东北地区在全国商品粮供应中的地位,可行的途径有哪些?

点拨这一部分可以参考下一个标题“农业发展方向”中的“平原区农业发展方向”中相关内容。

2.东北地区中部是玉米的集中产区,被称为中国的“玉米带”。阅读表4.3,比较中国玉米带和美国玉米带的自然条件差异。

点拨中国和美国玉米带的自然条件,相同点:我国玉米带与美国玉米带的农业地域类型相同,均为生产规模较大、机械化程度和商品率高的商品谷物农业;两地均有适合农业发展的优越自然条件: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夏季高温多雨,适合玉米生长;两地的种植结构都以玉米为主,玉米面积比重都在50%以上,玉米单产都很高。不同点:经营方式不同,我国玉米带的农场为国营农场,美国的农场一般为家庭农场;美国玉米带的区域专业化和经营专业化以及现代化程度均高于我国;此外,我国玉米带所处的纬度相对较高,自然条件相对差,单产相对较低,这主要与雨热同期的季风气候有关。

五、农业发展方向

1.存在问题:

自20世纪以来,东北地区人口激增。高强度的农林开发,造成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导致农业生态环境退化。例如,水土流失和黑土退化严重,土地沙化、盐碱化和草场退化加剧,自然灾害频繁,以及环境污染等,给农业可持续发展带来威胁

2.发展方向:

⑴原则: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人手,坚持开发、利用与治理、保护相结合,坚持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

⑵目标:该区有条件建设成我国最大的绿色食品基地和高水平的农业专业化区域。

⑶该区内部不同区域的农业发展方向与重点:

活动

珠江三角洲农、民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在低洼易涝的地方挖地成塘,堆泥成基。在塘中养鱼,基上种甘蔗、栽桑树或种果树,利用蚕粪、蔗叶等养鱼,塘泥肥田,构成珠江三角洲特有的蔗基鱼塘、桑基鱼塘、果基鱼塘和花基鱼塘。

1.根据下面的材料,归纳珠江三角洲发展基塘生产有利的地理条件。

珠江三角洲地势低平,河网密布,降水充沛。北回归线从珠江三角洲的北部穿过。 树和甘蔗主要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

广州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始地之一。

水产品在广东人的食物结构中占有较大的比重。

点拨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基塘农业生产有利条件可以结合材料,归纳为三个方面:地形、气候、市场(当地和海外)具体分析略。

2.图4.16所示的基塘生产将哪些产业联系起来? 哪些副产品(或废弃物) 被充分利用起来? 这种联系对农村经济发展有什么作用?

点拨基塘生产环节将种植业(桑、蔗等)、养殖业(养蚕、养鱼)、工业(丝厂、糖厂)等几种产业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在此环节中,塘泥、蚕沙(蚕屎)、蚕蛹、缫丝、滤泥、蔗叶等副产品被充分的回收利用。养蚕业、蔗糖加工业同塘鱼养殖业紧密结合,作为一种综合的经营,几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扬长补短,有机地循环联系起来。基本上解决了桑、蔗的肥料和蚕、鱼的饲料问题。不仅养蚕、蔗糖加工和养鱼生产稳定,而且成本也大大降低。这样的连环性生产体系能够充分地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创造出最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保证了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

3.如果把图示的基塘生产看作一个生态系统,那么,系统内的养分是怎样循环的? 该系统的生产是否会造成环境污染? 为什么?

点拨以桑基鱼塘为例,其系统内部的养分基本循环是:塘基种桑、塘内养鱼、桑叶喂蚕,蚕桑废弃物和蚕蛹喂猪,蚕沙喂鱼,鱼池中的塘泥肥桑,蚕茧加工后销售市场。基塘之间一环扣一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这样一种生产方式既克服了当地洼地水涝之弊,而且前一环节的废物成为后一环节的营养(如蚕沙喂鱼),成功减少了环境污染,营造了较为理想的生态环境。

4.基塘生产的模式已推广到全国的许多地区,但是不同地区采用这种模式都要才艮据当地的条件作适当的调整。你所在的地区是否适宜进行基塘生产? 如果适宜,基上可选择种植哪些作物或树种?

点拨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板书设计

第一节 区域农业发展

——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四、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

1.目前在全国的地位:

2.商品率:

3.东北商品粮基地的特点

大规模专业化生产的突出特点。

⑴大规模机械化生产⑵地区专业化生产

五、农业发展方向

1.存在问题:

2.发展方向:

⑴原则:

⑵目标:

⑶该区内部不同区域的农业发展方向与重点:

随堂练习:

1、关于气候对东北地区农业生产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D ) A热量和水利条件基本上可满足一年两熟作物的需求

B无霜期从南部的80天到北部的180天左右

C东北大部分地区农作物生长容易受到春旱的影响

D气候条件制约着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品种、耕作制度和生产季节

2、关于东北地区地形的叙述,错误的是(D )

A东北地区中部和东北部平原广阔,面积占全国平原总面积的1/3 B山环水绕、沃野千里,自然地域完整

C西部高原地势平坦,降水较多,是优质草原牧场

D东北地区包括高原、山地、盆地三类相对完整的地形单元

3、关于社会经济条件对东北农业生产的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 A东北地区开发较晚,人口密度较低,劳动力缺乏,人均耕地少 B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为拉动本地区发展外向型农业提供了重要机遇

C与周边国家相比,东北地区在农业产品、农业种植技术等方面有明显优势 D工业对原料的需求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形成农业牧兴工、工促农牧的农村经济发展格局

4、东北农业的资源优势主要表现在( A )

①土地资源优势 ②森林资源优势 ③矿产资源优势 ④地理区位优势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5、东北地区土地资源数量上的优势是(A )

①耕地总面积、人均面积、每一农业劳力担负耕地面积都较大 ②宜农荒地全国最多,扩大耕地面积潜力较大 ③主要为黑土、黑钙土,土壤肥沃 ④耕地平坦,集中连片,适于大规模机械化作业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6. 关于东北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D)

A.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北部

B.东北地区大部分属于温带半干旱、半湿润季风气候

C.热量和水分条件可满足两年三熟作物的需求

D 东北地区自然地域完整、农业生产类型多样,是我国重要的商品农业生产基地

7.下图为“我国中温带某地的地形剖面图及年降水量曲线图”。四个区域的土地资源按利用类型分,依次为

A .草地、林地和草地、以水田为主的耕地、林地

B .草地、林地、以旱地为主的耕地、林地

C .沙漠、草地、林地和草地、林地

D .沙漠、林地、草地、林地

8.针对东北地区的土地、森林、气候资源等自然条件和良好的工业基础、便利的交通条件,东北地区将建成全国性的

①商品粮基地

A .①② ②商品棉基地 ③林业基地 C .①②③ D .①③④ ④畜牧业基地 B .②③

9.关于东北地区农作物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玉米分布普遍,由北向南的比例逐渐减少

B .小麦和大豆种植比例由南向北逐渐增多

C .水稻种植已扩展到北纬45°以北的黑龙江沿岸

D .辽东低山丘陵和半岛丘陵区是我国最大的苹果产区

第二节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系,以及它们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2.分析导致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诸多因素,并通过比较,认识到对外开放政策是其中的关键因素。

过程与方法:1. 通过比较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的两个主要阶段,归纳出不同时期的主要发展特点,并能够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工业化进程对城市化的巨大推动。

2.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并尝试评价目前的一些调整措施和发展方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二、教学重点:

1.导致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诸多因素

2.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的两个主要阶段即及主要发展特点

3.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调整措施和发展方向

三、教学难点:

1.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的两个主要阶段即及主要发展特点

2.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调整措施和发展方向

四、教具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

五、教学方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等

六、教学过程:

(一)城市化与工业化

1.城市化、工业化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2.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互之间的关系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两股相互促进的力量,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又会促进工业化。

3.一般发展中国家如何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

通过优惠政策,鼓励少数有条件的区域率先推进工业化与城市化,以带动相邻区域以至全国其他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

如珠江三角洲地区) 就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得益于优惠政策而迅速推进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地区之一。

(二)对外开放的前沿

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仅次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密集区。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的迅速提高的原因:

1.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发达国家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产业结构调整:

⑴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⑵在工业内部,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影响:发达国家的劳动力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要在世界其他地区寻找新的出路,为珠江三角洲地区迅速的工业化与城市化提供了契机。

2.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

改革开放以后,珠江三角洲地区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给予许多优惠政策,使珠江三角洲地区优先于其他地区吸引外资。

3.良好的区位条件

珠江三角洲地区位于我国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

影响:使本区得以发挥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的优势,就近接受港澳产业的扩散,利用港澳贸易渠道,大量出口商品,参与广泛的国际分工。

阅读

通过此阅读材料,使学生大致了解以下内容

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简称广交会)是中国目前历史最长、级别最高、规模最大、商品种类最全、到会客商最多、成交效果最好的综合性国际贸易盛会,每年春秋两季在广州各举办一届。

4.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珠江三角洲地区是著名的侨乡。改革开放以后,广大华侨和港澳台同胞利用他们在海外的各方面关系,通过投资、引商、引资,推动了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

活动

1.国际经济环境、对外开放政策、区位、侨乡是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城市化的有利条件。完成下表,对上述四个条件进行类比分析。

点拨20世纪80年代前后都有的条件是区位、侨乡、与全国其他地区共同拥有的条件是国际经济环境。

2.根据上表的结果,你认为珠江三角洲地区20世纪80年代以后工业化、城市化较快的关键条件是什么?

点拨由问题1的分析我们得知,珠江三角洲在20世纪80年代后才具备、全国其他地区很长时间内不拥有的条件只有一项:对外开放政策,这是本地区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较快的关键性因素。

(三)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

改革开放以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呈现出两个发展阶段。

阅读

通过此阅读材料,使学生大致了解以下内容

东莞的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

1.起步: “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图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

2.发展优势:①地理位置优越②著名的侨乡

3.抓住两次机遇:

⑴在改革开放初期,东莞抓住香港地区产业向外转移的机遇,大量引进港资,发展“三来一补”。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东莞完善了能源、通信、厂房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优化了投资环境,促进了农村工业化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⑵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恰逢台湾产业开始大规模向祖国大陆转移,东莞又一次抓住机遇,大量引进台资的电脑资讯产业项目,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活动

根据图4.24所示的我国区域城市化的几种典型模式,比较各区域城市化推进动力的差异。

点拨在教材所列举的区域城市化几种典型模式中,我们可以看出除云南德宏是因为边贸发展而促进了城市化外,大多数地区是伴随着工业化的进程而推进城市化。东北地区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是建国后伴随着我国重工业基地的建设和工业体系的完善而逐步推进的,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随着20世纪80年代后期这些老工业基地的逐步衰退,东北地区的城市化发展也遇到很多新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先后出现了区域发展的三种模式:即珠江三角洲模式、浙江温州模式、苏南模式。每种模式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都有自己的特点。

(四)问题与对策

思考:

20世纪90年代以来,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两地区的国际直接投资和进出口贸易总额占全国的比重有何变化? 试分析其原因。

点拨 图4.25直观的反映了长三角地区对珠三角地区的冲击。左图“国际直接投资占全国的比重”可以看出: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所吸纳的国际直接投资总和占到全国的一半以上;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长江三角洲国际直接投资持续增长,并逐渐超过珠三角。

从右图“进出口贸易占全国的比重”可看出,珠三角地区的外向型经济特征很明显,但正在缓慢的发生转变;而长三角地区的外贸依存度在10年内迅速增长。 由此可见,珠三角地区城市化过程,是伴随着该地特殊的经济发展相对自发地快速推进,缺乏宏观而理性的规划。

阅读

通过此阅读材料,使学生大致了解以下内容

深圳作为珠江三角洲地区迅速城市化的一个典型代表,到目前为止,对其未来发展道路的构想,主要集中在:如何联合和依托临近区域、联合优势资源,扩大发展空间;如何明确功能 ,重新定位,合理分工,突出特色。

活动

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的协调发展

1.读图4.28,如果按人口规模>500万人、100万~500万人、50万~100万人、20万~50万人和

人将城市分为五级的话,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的等级规模结构是否合理,这对其城市的协调发展有何影响?

点拨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的等级模式结构比较合理。不同等级的城市有其不同的定位,能够实现各级城市之间的合理分工,发挥城市群的整体优势。

2.结合图4.23,比较长江三角洲地区与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等级规模结构的差异。

点拨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的等级是以上海为中心,以南京、杭州为二级城市中心,兼顾辐射、扩散其他城市;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以广州和深圳作为区域中心。长江三角洲是单核模型,而珠三角是双核模式(其实我国大部分省都是,例如山东的济南和青岛,福建的福州和厦门等。)

3.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与城市化,主要是靠上海对外扩散而不断发展的。各城市的发展都离不开上海,这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的协调发展有何影响? 点拨可以从两方面综合考虑:一是上海所拥有的强大的经济实力,盛誉中外的城市品牌和年均增长始终保持二位数增长的良好发展势头,可为长三角周边地区的联动带来众多的经济实惠和创造巨大的发展商机;二是上海作为长三角乃至全国的经济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发展具有辐射、扩散、示范和带动的核心作用与服务作用,从而形成以上海为技术龙头,带动周围其他地区的经济共同发展。

4.一般来说,中心城市的扩散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近域扩散,即向中心城市的周围地区扩散;另一种是等级扩散,即一级城市向二级城市扩散,二级城市再向

三级城市扩散,依此类推。在长江三角洲地区,上海属一级城市,南京市和杭州市属二级城市,但是,二级城市与其他各级城市在接受上海的扩散方面处于同等地位,尤其是南京市因距上海市较远,其邻近的城市主要与上海市进行联系,因而缺少腹地支持,地位很难发挥。你认为南京市应该怎么办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点拨南京自身可以依靠江苏,腹地很大,不用完全依靠上海。首要要解决自身的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提高对外开放的力度和水平,鼓励中小企业的发展,经济带动郊区县的发展,打破“二元经济“格局。其次要经济开展长江三角洲的区域市场整合。

5.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京津唐城市群是我国三大城市群,目前,三大城市群有结构趋同的趋势。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应如何确立分工地位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点拨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京津塘城市群其实无论在科技、文化、制度等方面都有不同的优势所在,要根据各城市的特点,发挥自己的区位优势,关键是突出长三角的窗口示范性,京津塘的高科技性,珠三角的外向型经济。 板书设计

第二节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一、城市化与工业化

二、对外开放的前沿

1.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2.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

3.良好的区位条件4.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三、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

四、问题与对策

1.问题

⑴产业升级面临困境⑵城市建设相对落后⑶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2.对策

⑴产业结构调整⑵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⑶加强规划与管理

1、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下图是我国四个地区区域城市化的典型模式。图中①②③④代表的地区依次是( )

A .苏南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浙江温州地区、东北地区

B .浙江温州地区、苏南地区、东北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

C .珠江三角洲地区、浙江温州地区、苏南地区、东北地区

D .东北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浙江温州地区、苏南地区

2、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中前后两个发展阶段的主导产业分别是( )

A .原料导向型产业、动力导向型产业 B.劳动力导向型产业、市场导向型产业

C.高新技术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 D .劳动密集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

中国最大的东莞市合俊玩具厂于2008年10月突然倒闭, 6000多名员工面临失业。而之前该工厂产品曾一度热销欧美地区。据此完成9—10题。

3、影响该厂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

A .科学技术 B.航空港 C .劳动力 D .自然资源

4、珠角三角洲地区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

A .城市化速度太快 B.重工业比重太高

C .能源、水源严重缺乏 D .产业升级困难

读图“珠江三三角洲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国际直接投资和外贸额所占全国比重的变化图”,

回答5—6题。

5.20世纪80年代以后,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较快的关键因素是( )

A .国际经济背景 B .对外开放政策

C .良好的区位条件 D .侨乡优势

6.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

A .2001年,长三角地区国际直接投资额占全国的比重首次超过珠三角地区

B .长江三角洲地区外贸额占全国的比重不断上升,并超过珠江三角洲地区

C .珠江三角洲地区外贸额占全国的比重从1993年起一直呈下降趋势

D .图中所示的变化与外商投资区位选择的变化有关

7.珠江三角洲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主要动力是 ( )

A .外来投资 B .个体私营企业发展

D .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建立 C .乡镇企业发展

8. 下图分别是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示意,读后回答问题。(10分)

国家采取了哪些措施来解决两地区能源紧张的状况?(3分)

(2) 读下图,近二十年来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哪些变化?(2分)

(3)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经济成为全国经济增长最快、人民生活最富裕、外商投资的热点地区,试分析其区位优势。(3分)

(4)两个经济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哪些主要问题?(2分)


相关内容

  • 新课标人教版地理必修1~3
  • <教与学整体设计·全品学练考>教学资源光盘目录 新课标 人教版 地理必修1~3 整理人: 尹家国 必修1 教案 1.第一章第一节 宇宙中的地球 2.第一章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3.第一章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4.第一章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5.第二章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6. ...

  • 必修2中图版地理4.2教案
  • 第四周 备课时间:3月17日 上课时间:3月19日 计划课时:1累计课时:19 第四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二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一.课标要求 1. 了解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是如何形成的.可以通过生动的历史事实,深入浅出地作介绍,或使用资料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 2. 以正确的地理观 ...

  • 必修3区域经济联系教案
  • 第四节 区域经济联系 教学目的: 1.理解人类活动影响区域地理环境的基本原则. 2.能够用地理环境整体性思想,全面地认识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以"珠江三解洲"产业转移为例,培养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重点与难点: 人类对地理环境影响的双重性 教学过程: 导入:阅读探索活动 ...

  • 第一学期高三地理科组工作计划
  • 科组工作计划 学科地理 年级 高三文科组 科组长姓名 罗明军 一.工作思路 遵照学校今年本期的工作计划,我们高三地理科在本期的工作思路主要是:努力提高教育 教学质量,力争取得xx年高考的优异成绩. 二.工作目标 1.上好每堂课,规范课堂教学.根据xx年考试说明,逐一落实考点.努力完成学校下荙的高考任 ...

  • 必修一3.2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案
  •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案 第 三 单元 第 二 节 集备组:高一地理组 知识 与 技能 1.绘制大洋环流模式简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 过程 与 教 学 目 标 情感 态度 价值 观 使学生树立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运动是物质的本质属性.是客观存 在 ...

  • 高中地理必修1[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案
  •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案 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中学地理科组 蔡清辉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高一学生 2.学科:地理 3.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并绘制洋流模式简图. (2) ...

  • 高一地理(必修一)教学工作计划
  • 高一地理(必修一)教学工作计划 合肥世界外国语学校 张新传 一.指导思想 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21世纪祖国建设的接班人. 地理学是研究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 ...

  • 高中地理:[水循环和洋流]教案(浙江)湘教版必修1
  • 第四节 水循环和洋流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其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2.了解陆地水体运动转化规律. 3.运用世界洋流模式图,分析世界洋流分布的规律. 4.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图解方法正确表示出水循环的全过程,绘制大洋环流 ...

  • [边城](人教版必修五)教案
  • <边城>(人教版必修五)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小说情节铺设上运用顺叙,补叙的叙述手法,在时间的回环往复中使作品情节衔接得天衣无缝的写作特点. 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培养语言鉴赏能力并认识翠翠,爷爷等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通过环境描写的分析了解沈从文笔下湘西的风景美. ...

  • 1.1[人口增长模式]教案4(湘教版必修2)
  • 高中地理 1.1 <人口增长模式> 人口增长(第2课时)教案 教学重点 1. 2.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特征.影响因素及代表国家. 教学难点 1. 2.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特征及地区分布.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地理图表. 课时安排 2课时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世界人口增长的历史轨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