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的永恒]作品鉴赏

《记忆的永恒》作品鉴赏

《记忆的永恒》是达利在1931年完成的布上油画,典型地体现了达利早期的画风。借用百度百科对该画作的描述,“画面展现的是一片空旷的海滩,海滩上躺着一只似马非马的怪物,它的前部又像是一个只有眼睫毛、鼻子和舌头荒诞地组合在一起的人头残部;怪物的一旁有一个平台,平台上长着一棵枯死的树;而最令人惊奇的是出现在这幅画中的好几只钟表都变成了柔软的有延展性的东西,它们显得软塌塌的,或挂在树枝上,或搭在平台上,或披在怪物的背上,好像这些用金属、玻璃等坚硬物质制成的钟表在太久的时间中已经疲惫不堪了,于是都松垮下来。”而在画面中,远处的天空、海水和礁石是用浅色描绘出一种高光的效果,反倒是在透视中看起来距离我们较近的海滩,使用赭石色在“光线”中的变化,显示出较暗淡的视觉成像,与远处的海水礁石形成对比。如果仅就画面的一种直观感觉来论,《记忆的永恒》所带来的直观感受,从形体来讲,主要体现为一种画面所创造的古怪世界所带来的陌生化感受,以及随之而至的荒谬感,以及画面描绘的“主体”之一:钟表柔软的形象所带来的一种心理的扭曲感。从色彩和画面结构来讲,因为用色所造成的一种画面内部的光源视觉,笔者从自身体验猜测观众首先会将目光锁定在相对较为明亮的主体(画面左下角接近“黄金比例”位置)即钟表,其次会将目光转向最为高光的画面右上角,关注画面中光线最为充足的礁石。而中部和右下角的海滩和人脸,作为较为暗淡的部分,加之人脸形态的相对陌生化(远没有柔软的钟表等意象容易辨认),往往会在结束视觉的直观印象开始知性的理解和分析时,才可能成为关注的重点。

达利承认自己在《记忆的永恒》这幅画中表现了一种由弗洛伊德所揭示的个人梦境与幻觉,是自己不加选择,并且尽可能精密地记下自己的下意识,自己的梦的每一个意念的结果。但是作为1931年完成的油画,如果解读画作中的荒诞性,那么《记忆的永恒》已经在很多方面显示并预言50年代开始兴起并发展的荒诞派。虽然《达利自传》中有“《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却让我觉得还不如我本人能写的东西”的表述似乎表明达利对于存在主义思潮的排斥(不过或许按照弗洛伊德的说法,这是一种“孩子对母亲初次的反抗”?)。然而,从读者接受理论来看,一部作品从完成的那一刻起,就已经与作者毫无关系,只在读者的阐释和理解中取得其存在价值。因此,对于《记忆的永恒》的解读,从读者的角度而言,无论作者达利究竟受过存在主义多少影响,或是有直接证据表明根本没有影响,都不妨碍我们从中解读出荒诞派的雏形。

荒诞派戏剧接受了存在主义哲学的基本主张和超现实主义等流派文学观念及表现手法,并加以融会,从而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以荒诞派戏剧代表作《等待戈多》为例,从整体的世界观来看,《等待戈多》和《记忆的永恒》至少有这样一个相同之处:两部作品同样是在文本内部创造出一个迥异于我们所处现实的世界,看似荒诞可笑,或是超现实,但实际在他们所创造的世界内部,却通过世界的自行封闭衍生出内部的逻辑,给予世界的存在逻辑上的合理性。无论是阅读《等待戈多》还是观看《记忆的永恒》,受众都会被自己所处的荒诞世界所造成的陌生化感受所影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观看(阅读)障碍,需要通过具体碎片状的熟悉意象(如《记忆的永恒》中用人脸部分器官拼贴的奇怪存在,或者《等待戈多》中幸运儿毫无逻辑的台词)用自己的理性加以分析,来理解世界的本质。

再次观察《记忆的永恒》所建立的世界。纵观整个画面,除去具体意向,摆放钟表的平台,画面下方的沙滩,上方的大海和天空阐释了整幅画作的世界观。看似稀松平常,实际上却无限接近于一个概念:无。不同于写实绘画的详细背景和确定世界,在这里,《记忆的永恒》所提供的世界,则只是一个天、水、地的最简单概念组合,接近于世界的一种原初设定,基本上没有任何内容,是一种相当空泛而概念化的存在。而在这种概念之上放置第一重意象,我们则可以看到,左下角的平台和右上角的礁石两个意象的能指,互相出现了意义

的解构。右上角的礁石以写实手法绘制而成,给整个世界带来的是一种确定和真实的意义附加。而与此完全相反,左下角概念化描绘的平台,因其过于理想化的方正的造型,置于所谓的“写实世界”中,因其形体之间产生的矛盾,反而带来一种不真实的感觉。而因为肉眼对于光亮的的敏感性,在一般的欣赏过程中,一般都会先看到远处的礁石然后才观察近处的平台,因此按照假设的观看顺序,正是之后看到的平台,其意义解构了代表“写实”的礁石,奠定了《记忆的永恒》整个世界的虚无和荒谬感。而在这种逻辑下,“写实”的存在,反而成了“荒谬”的一种佐证。

如果说之前对于世界荒诞的判断还有牵强附会之嫌,那么绘画中具体的意象,无疑最终奠定了画作的荒谬主题。钟表以扭曲的形态被剥夺了金属制固体的硬度和质感,软绵绵如同粘稠液体一般从平台上贴着边沿慢慢流淌下来,或者像一块腐肉一样无力地垂在树枝上,又或者从变异的人脸上慢慢滑落,似乎完全造成了一种幻境,在这个世界中,一切都失去了其应有之姿,完全以不合逻辑的异化形态出现在这个世界中。而再分析画作中“钟表”意象的所指,似乎体现出对于时间一种超现实的幻觉。人们对于时间的意识在这里被具象为“钟表’的概念表现出来,显示出一种精神病人式的世界秩序时间秩序解脱的狂欢。但如果从一个理智的角度分析,这种对于“时间”的表述,同样可以解读为对于时间的不信任。正是因为不信任的存在,原有的钟表意象在意识中开始被扭曲,被软化,显示出其不能够为其所是。“时间”作为在画作中被重点描摹的意象之一,在这里已然被抽象化,失去了常理理解之范围,同一了真实与精神病人的狂欢。

《记忆的永恒》中另外一个重要意象,则是位于画面中央的人脸。眼睫毛、鼻子、舌头胡子的怪异组合显得这张扭曲人脸似乎是来自上帝(达利)的一种随意拼接,本身毫无逻辑可言。在这里,对应超现实主义背后的精神分析理论,我们似乎可以将这种人脸的怪相理解成为一种梦中潜意识对于器官的放大和拼接,背后存在着精神分析的可能性。但如果抛开这些仅仅从画面本身来猜测,是否也可以有一种阐释,将人脸解释为“人”在“时间”(甚至在抽象为“概念”)下的一种异化和变形?又或者各部分不完全的“人”的形象所形成的变形异化的“人”的概念。

最后,远处的礁石无疑是整幅画作中最为写实,但同时也是距离我们的视觉感受最为遥远的意象。高亮度的礁石伫立于海中,在整幅超现实意象的画作中,甚至可能产生一种崇高感。即是说,如果愿意如此理解,礁石本身的存在最为真实,但在《记忆的永恒》所创立的世界中,反而显示出最为虚幻的一面,看似存在而真实但实际无法到达。

我们可以看到,抛弃超现实主义主流的解读方法以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我们对《记忆的永恒》的阐释所表现出的,正是荒诞派的风格和表现手法。在上述阐释看来,《记忆的永恒》实际上所表现的,是作者想要表达的一个荒诞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一切的存在最终都指向荒谬和无意义本身,人的存在在狂欢和时间中被异化,而时间本身的存在也是是不可靠的,整个世界对人类而言,呈现出的是一种冷酷和不可理解。反观50年代的荒诞派,从创作手法来来说,一般而言,荒诞剧缺乏具体的情节,整个舞台就是荒谬世界的缩影,主要展现人存在本身的荒谬性。荒诞派通常用象征、暗喻的方法表达主题,这与超现实主义作品中象征化的符号和一项如出一辙,在《记忆的永恒》中,在“时间”、“人脸”均有突出表现。抛弃了传统的叙事手法,无论是剧中人物,还是绘画中的意象,在叙事中都呈现出一种无目的的存在。而从内容来讲,当时受二战影响,荒诞戏剧很多时候都表达了人与人之间无法沟通的现实,注重人类的孤独、隔膜、绝望、异化等生存困境的思考。正好对应了《记忆的永恒》中人的异化和对事件的反思。再次梳理荒诞派的特点,不难发现,无论是抛弃传统叙事结构,还是世界荒诞性的体现,再到具体意象(人物)的象征性、隐喻性,从中透射出的无聊与思考,再到作品本身对于世界和存在的思考,荒诞派的所有特征均能在《记忆的永恒》中找到其雏形。达利在《记忆的永恒》中对于“荒诞”的母体的描绘,正是荒诞

派一直追寻的世界。

当然,实际上荒诞派的发展正是在创作理念和手法上一定程度借鉴了超现实主义,实际上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在这里,之所以运用荒诞派手法来分析《记忆的永恒》,并从中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实际上想说明的,正是艺术作品的解读是多元化的,除去作者本人附加的意义,作为受众,我们依旧可以通过自己的理解去分析作品,得出自己独到的印象和结论。只要不违反作品所创造世界内部的逻辑,这种解读本身就无法被证伪。而在艺术欣赏之中,在我看来,所谓作者解读或是权威解读,只是一种阐释作品的方法,在审美活动中并不真正具有权威性,而正是这种个人化的审美和理解,才可能是通往艺术真正的钥匙。

《记忆的永恒》作品鉴赏

《记忆的永恒》是达利在1931年完成的布上油画,典型地体现了达利早期的画风。借用百度百科对该画作的描述,“画面展现的是一片空旷的海滩,海滩上躺着一只似马非马的怪物,它的前部又像是一个只有眼睫毛、鼻子和舌头荒诞地组合在一起的人头残部;怪物的一旁有一个平台,平台上长着一棵枯死的树;而最令人惊奇的是出现在这幅画中的好几只钟表都变成了柔软的有延展性的东西,它们显得软塌塌的,或挂在树枝上,或搭在平台上,或披在怪物的背上,好像这些用金属、玻璃等坚硬物质制成的钟表在太久的时间中已经疲惫不堪了,于是都松垮下来。”而在画面中,远处的天空、海水和礁石是用浅色描绘出一种高光的效果,反倒是在透视中看起来距离我们较近的海滩,使用赭石色在“光线”中的变化,显示出较暗淡的视觉成像,与远处的海水礁石形成对比。如果仅就画面的一种直观感觉来论,《记忆的永恒》所带来的直观感受,从形体来讲,主要体现为一种画面所创造的古怪世界所带来的陌生化感受,以及随之而至的荒谬感,以及画面描绘的“主体”之一:钟表柔软的形象所带来的一种心理的扭曲感。从色彩和画面结构来讲,因为用色所造成的一种画面内部的光源视觉,笔者从自身体验猜测观众首先会将目光锁定在相对较为明亮的主体(画面左下角接近“黄金比例”位置)即钟表,其次会将目光转向最为高光的画面右上角,关注画面中光线最为充足的礁石。而中部和右下角的海滩和人脸,作为较为暗淡的部分,加之人脸形态的相对陌生化(远没有柔软的钟表等意象容易辨认),往往会在结束视觉的直观印象开始知性的理解和分析时,才可能成为关注的重点。

达利承认自己在《记忆的永恒》这幅画中表现了一种由弗洛伊德所揭示的个人梦境与幻觉,是自己不加选择,并且尽可能精密地记下自己的下意识,自己的梦的每一个意念的结果。但是作为1931年完成的油画,如果解读画作中的荒诞性,那么《记忆的永恒》已经在很多方面显示并预言50年代开始兴起并发展的荒诞派。虽然《达利自传》中有“《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却让我觉得还不如我本人能写的东西”的表述似乎表明达利对于存在主义思潮的排斥(不过或许按照弗洛伊德的说法,这是一种“孩子对母亲初次的反抗”?)。然而,从读者接受理论来看,一部作品从完成的那一刻起,就已经与作者毫无关系,只在读者的阐释和理解中取得其存在价值。因此,对于《记忆的永恒》的解读,从读者的角度而言,无论作者达利究竟受过存在主义多少影响,或是有直接证据表明根本没有影响,都不妨碍我们从中解读出荒诞派的雏形。

荒诞派戏剧接受了存在主义哲学的基本主张和超现实主义等流派文学观念及表现手法,并加以融会,从而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以荒诞派戏剧代表作《等待戈多》为例,从整体的世界观来看,《等待戈多》和《记忆的永恒》至少有这样一个相同之处:两部作品同样是在文本内部创造出一个迥异于我们所处现实的世界,看似荒诞可笑,或是超现实,但实际在他们所创造的世界内部,却通过世界的自行封闭衍生出内部的逻辑,给予世界的存在逻辑上的合理性。无论是阅读《等待戈多》还是观看《记忆的永恒》,受众都会被自己所处的荒诞世界所造成的陌生化感受所影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观看(阅读)障碍,需要通过具体碎片状的熟悉意象(如《记忆的永恒》中用人脸部分器官拼贴的奇怪存在,或者《等待戈多》中幸运儿毫无逻辑的台词)用自己的理性加以分析,来理解世界的本质。

再次观察《记忆的永恒》所建立的世界。纵观整个画面,除去具体意向,摆放钟表的平台,画面下方的沙滩,上方的大海和天空阐释了整幅画作的世界观。看似稀松平常,实际上却无限接近于一个概念:无。不同于写实绘画的详细背景和确定世界,在这里,《记忆的永恒》所提供的世界,则只是一个天、水、地的最简单概念组合,接近于世界的一种原初设定,基本上没有任何内容,是一种相当空泛而概念化的存在。而在这种概念之上放置第一重意象,我们则可以看到,左下角的平台和右上角的礁石两个意象的能指,互相出现了意义

的解构。右上角的礁石以写实手法绘制而成,给整个世界带来的是一种确定和真实的意义附加。而与此完全相反,左下角概念化描绘的平台,因其过于理想化的方正的造型,置于所谓的“写实世界”中,因其形体之间产生的矛盾,反而带来一种不真实的感觉。而因为肉眼对于光亮的的敏感性,在一般的欣赏过程中,一般都会先看到远处的礁石然后才观察近处的平台,因此按照假设的观看顺序,正是之后看到的平台,其意义解构了代表“写实”的礁石,奠定了《记忆的永恒》整个世界的虚无和荒谬感。而在这种逻辑下,“写实”的存在,反而成了“荒谬”的一种佐证。

如果说之前对于世界荒诞的判断还有牵强附会之嫌,那么绘画中具体的意象,无疑最终奠定了画作的荒谬主题。钟表以扭曲的形态被剥夺了金属制固体的硬度和质感,软绵绵如同粘稠液体一般从平台上贴着边沿慢慢流淌下来,或者像一块腐肉一样无力地垂在树枝上,又或者从变异的人脸上慢慢滑落,似乎完全造成了一种幻境,在这个世界中,一切都失去了其应有之姿,完全以不合逻辑的异化形态出现在这个世界中。而再分析画作中“钟表”意象的所指,似乎体现出对于时间一种超现实的幻觉。人们对于时间的意识在这里被具象为“钟表’的概念表现出来,显示出一种精神病人式的世界秩序时间秩序解脱的狂欢。但如果从一个理智的角度分析,这种对于“时间”的表述,同样可以解读为对于时间的不信任。正是因为不信任的存在,原有的钟表意象在意识中开始被扭曲,被软化,显示出其不能够为其所是。“时间”作为在画作中被重点描摹的意象之一,在这里已然被抽象化,失去了常理理解之范围,同一了真实与精神病人的狂欢。

《记忆的永恒》中另外一个重要意象,则是位于画面中央的人脸。眼睫毛、鼻子、舌头胡子的怪异组合显得这张扭曲人脸似乎是来自上帝(达利)的一种随意拼接,本身毫无逻辑可言。在这里,对应超现实主义背后的精神分析理论,我们似乎可以将这种人脸的怪相理解成为一种梦中潜意识对于器官的放大和拼接,背后存在着精神分析的可能性。但如果抛开这些仅仅从画面本身来猜测,是否也可以有一种阐释,将人脸解释为“人”在“时间”(甚至在抽象为“概念”)下的一种异化和变形?又或者各部分不完全的“人”的形象所形成的变形异化的“人”的概念。

最后,远处的礁石无疑是整幅画作中最为写实,但同时也是距离我们的视觉感受最为遥远的意象。高亮度的礁石伫立于海中,在整幅超现实意象的画作中,甚至可能产生一种崇高感。即是说,如果愿意如此理解,礁石本身的存在最为真实,但在《记忆的永恒》所创立的世界中,反而显示出最为虚幻的一面,看似存在而真实但实际无法到达。

我们可以看到,抛弃超现实主义主流的解读方法以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我们对《记忆的永恒》的阐释所表现出的,正是荒诞派的风格和表现手法。在上述阐释看来,《记忆的永恒》实际上所表现的,是作者想要表达的一个荒诞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一切的存在最终都指向荒谬和无意义本身,人的存在在狂欢和时间中被异化,而时间本身的存在也是是不可靠的,整个世界对人类而言,呈现出的是一种冷酷和不可理解。反观50年代的荒诞派,从创作手法来来说,一般而言,荒诞剧缺乏具体的情节,整个舞台就是荒谬世界的缩影,主要展现人存在本身的荒谬性。荒诞派通常用象征、暗喻的方法表达主题,这与超现实主义作品中象征化的符号和一项如出一辙,在《记忆的永恒》中,在“时间”、“人脸”均有突出表现。抛弃了传统的叙事手法,无论是剧中人物,还是绘画中的意象,在叙事中都呈现出一种无目的的存在。而从内容来讲,当时受二战影响,荒诞戏剧很多时候都表达了人与人之间无法沟通的现实,注重人类的孤独、隔膜、绝望、异化等生存困境的思考。正好对应了《记忆的永恒》中人的异化和对事件的反思。再次梳理荒诞派的特点,不难发现,无论是抛弃传统叙事结构,还是世界荒诞性的体现,再到具体意象(人物)的象征性、隐喻性,从中透射出的无聊与思考,再到作品本身对于世界和存在的思考,荒诞派的所有特征均能在《记忆的永恒》中找到其雏形。达利在《记忆的永恒》中对于“荒诞”的母体的描绘,正是荒诞

派一直追寻的世界。

当然,实际上荒诞派的发展正是在创作理念和手法上一定程度借鉴了超现实主义,实际上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在这里,之所以运用荒诞派手法来分析《记忆的永恒》,并从中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实际上想说明的,正是艺术作品的解读是多元化的,除去作者本人附加的意义,作为受众,我们依旧可以通过自己的理解去分析作品,得出自己独到的印象和结论。只要不违反作品所创造世界内部的逻辑,这种解读本身就无法被证伪。而在艺术欣赏之中,在我看来,所谓作者解读或是权威解读,只是一种阐释作品的方法,在审美活动中并不真正具有权威性,而正是这种个人化的审美和理解,才可能是通往艺术真正的钥匙。


相关内容

  • 美学艺术鉴赏论文
  • 中文摘要 西班牙画家萨尔瓦多·达利是画坛超现实主义运动最引人注目的代表人物, 他的作品没有用无意识的动作进行无控制的形象记录,而是采用理性的.有秩序的方法寻找和表现超现实的幻觉.本文深入解读达利早期超现实主义的代表作<记忆的永恒>,从作者经历.时代背景.画的内涵.艺术语言.风格特点等方面 ...

  • 20一个自信而狂妄的天才
  • 一个自信而狂妄的天才--赏析达利的<永恒的记忆> --<名画百篇赏析>现代派绘画1 一.教学设计思路 本章节是中职<名画百幅赏析>教材下篇"西方名画赏析"--现代派绘画的部分内容,在欣赏和鉴别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尊重外 ...

  • 艺术鉴赏的审美心理1
  • 艺术鉴赏的审美心理--审美过程 艺术最终要通过鉴赏实现它的社会价值和社会功能.如果说艺术创作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审美需要而进行的精神生产,那么艺术鉴赏便是悦目偷耳.娱心怡神的精神消费,比起艺术创作来,要更为广泛.持久.深刻.作为精神消费的艺术鉴赏活动,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心理过程.揭示艺术鉴赏的心理奥秘, ...

  • 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
  • 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 一.教学目标: 本课的目的是让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语言有一个简单而完整的了解,这是美术鉴赏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进一步 认识不同类型的美术作品在使用艺术语言上的不同方式, 美术作品也由此呈现出千变万化的形式特征和审美意 韵. 二教学重点: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的概念.内容.形态分类. (理 ...

  • 让经典浸润少年
  • 当现代通信技术迅猛发展,我们已经步入信息时代.孩子们在网络上纵横驰骋的时候:当中国已经融入世界,孩子们迫切需要学习外语的时候,我们是否还需要诵读经典?当孩子们的作业越来越多.考试的压力越来越大.孩子们升学备受煎熬的时候.他们是否还能够诵读经典? 答案是肯定的.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指出: ...

  • 交响乐童话彼得与狼赏析
  • 欧洲音乐课程论文 用音乐写故事--交响乐童话<彼得与狼>赏析 摘要 倾听了多遍交响乐 童话<彼得与狼>,我现在想介绍一下这首很著名的故事音乐,以及创作这首音乐的作曲家,还有我听完这首音乐的一点想法,以及从这即将结束的选修课<欧洲音乐鉴赏>中所获得的收获. 关键词 ...

  • 美术鉴赏之超现实主义
  • 超现实主义 1. 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法国兴起的在文艺及其他文化领域里对资本主义传统文化思想的反叛运动,及其影响波及欧美欧美其他国家.它的内容不仅限于文学,也涉及绘画.音乐等艺术领域.它提出了创作源泉.创作方法.创作目的等问题,以及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和人们的生存条件等社会问题.超现实主义者自称 ...

  • 如何上好高中美术鉴赏课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如何上好高中美术鉴赏课 作者:张勇 来源:<新校园·上旬刊>2014年第08期 艺术欣赏是人们接触艺术作品时产生的一种审美活动,是一种通过艺术形象认识客观世界的思维活动.欣赏者在欣赏艺术作品的过程中,不仅产生了美的感受,陶冶了情 ...

  • 2017年尔雅通识课音乐鉴赏考试满分答案
  • <音乐鉴赏>期末考试(20) 21' 51'' 题量: 100 满分:100.0 截止日期:2017-05-28 23:59 一.单选题 1 一般说来,演奏家的职能不包括:() A. 了解作曲家原作意图 B. 揭示和传达作曲家的意图 C. 绝对地忠于原作 D. 添加个性阐释 我的答案: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