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必修二文言文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知识归纳 一、通假字

1.直不百步耳(直,通“只”,不过。)

2.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也(颁,通“斑”,斑白。) 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 二、古今异义词

①寡人之于国也(寡人,古代国君称自己的谦词。今用于形影孤单的人。) ②河内凶(河,黄河,今泛指河流。凶,谷物收成不好,今常指人暴躁,心肠狠。)

③请以战喻(请,请允许我。今常用于对方。例如:“请坐”,让对方坐下;“请指导”,让对方做指导。)

④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可以,“可”是“可以”,“以”是凭借。今常连用,表示同意,认可。)

⑤弃甲曳兵而走(走,跑,这里指逃跑。今常指一般的行走。)

⑥或百步而后止(或,有的人,不定代词。今常用于选择复句中的选择词。⑦斯天下之民至焉(斯,则,那么。今常用于代词,当“这”“此”讲,如“斯文”等。)

⑧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供养活着的人;今常用义是保养身体。) ⑨王无罪岁(无罪,不要归咎;今常用义是没有犯罪) 三、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动词

①填然鼓之(鼓,名词用作动词,“敲起鼓”“击鼓”) ②树之以桑(树,名词用作动词,“种植”)

③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名词用作动词,“穿上”) ④王无罪岁(罪,名词用作动词,“归罪”)

⑤然而不王者(王,名词用作动词,“为王“称王”“统一天下”) 2.名词的为动用法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丧,名词的为动用法,“为„„办丧事”) (二)动词的活用

1.动词当名词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生:活着的人;死:死去的人)

2.动词的使动用法

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移,使„„迁移,使动用法) (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动词 谨庠序之教(谨,形容词作动词,“认真从事”“认真办好”)

四、古汉语句式 (一)判断句

① 非我也,岁也(„„也,表判断) 非我也,兵也。(„„也,表判断) 是亦走也(„„也,表判断)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也,表判断) ②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也,表判断) (二)倒装句 1.宾语前置句

① 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应为“未有之也”)

② 鸡豚狗彘之畜(宾语前置,应为“畜鸡豚狗彘”) 2.介宾结构后置(状语后置句)

①移其粟于河内(“于河内”为介宾结构) ②树之以桑(“以桑”为介宾结构)

③顿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于道路”为介宾结构)

④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于刺人而杀之„„”为介宾结构) ⑤申之以孝悌之义 (“以孝悌之义”为介宾结构 )

(三)省略句 可以无饥矣(“以”后省略宾语“之”,句意是:可以凭借它不受饥饿之苦了)

五、特殊结构

1.“或„„或”(有的人„„,有的人„„)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有的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的人逃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

2.“直„„耳,是„„也”(只是„„罢了,这也是„„啊)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只是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还是逃跑啊。 3.“是何异于„„” (这跟„„有什么不同呢)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这种状况和拿刀子刺人,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

《劝学》文言知识积累 一、通假字

1.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輮”通“煣”,用火烤使木弯曲,使„„弯曲) 2.知明而行无过(“知”通“智”,智慧) 3.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

4.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暴”通“曝”,晒) 二、古今异义

1. 博学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2. 参 古义:验,检查。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参加,参考。

3. 疾 古义:强。例:声非加疾也(这里指声音宏大);疾风知劲草。 今义:疾病,快。

4. 假 古义:凭借,借助。例:假舆马者。 今义:与“真”相对。

5. 金 古义:金属制的刀剑。例:金就砺则利。 今义:金银。

6. 爪牙古义:爪子和牙齿。例:蚓无爪牙之利。 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

7. 用心古义:思想意识活动。例如:用心一也。 今义:读书用功或对某事肯动脑筋。

8. 用 古义:因为;今义:使用。如:用心一也

9. 跪 古义:脚或腿;今义:跪下。如:蟹六跪而二螯

10.寄托 古义:容身,托身;今义:把感情、理想、希望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如: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三、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作状,每天) ②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名作状,向上、向下) 2.名词作动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水) (二)动词的活用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 (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 其曲中规(曲:形作名,曲度,弧度) ②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高:形作名,高处) 2.形容词作动词

故木受绳则直(直:形容词作动词,变直) 3.形容词的使动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 (四)数词作形容词(一说是数词作动词) 用心一也(一,数词作形容词,专一)

四、一词多义(结合完成练习二) 1. 绝

①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口技》)( 停止)

②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桃花源记》)(隔绝) ③ 以为妙绝 (《口技》)(极点) ④ 佛印绝类弥勒 (《核舟记》)(非常)

⑤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劝学》)(横渡) ⑥ 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 (《屈原列传》)(断绝) 2. 强

①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杜甫《前出塞》)(有力的弓) ②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 (强健、强壮 ) ③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木兰诗》)(有余、略多) ④ 乃自强步,日三四里 (《触龙说赵太后》)(qiǎng,勉强) ⑤ 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 (《赤壁之战》)(强盛) 3. 假

①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送东阳马生序》)(借、借用) ②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劝学》)(借助、利用) ③ 乃吾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假装)

④ 假有人焉,举我言复于我,亦必疑其诳 (假如、如果) 4. 望

①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劝学》)(远看) ②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鸿门宴》 )(盼望、希望)

③ 先达德隆望尊 (《送东阳马生序》)( 声望 )

④ 予犹记周公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五人墓碑记》)(农历十五日) 5. 闻

①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劝学》)(听见) ② 博闻强志 (《屈原列传》 )(见闻、见识) ③ 初闻涕泪满衣裳 (《闻军官收河南河北》)( 听说 )

④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邹忌讽齐王纳谏》)( 使上级听见 ) ⑤ 况草野之无闻者欤 (《五人墓碑记》)( 声望、声名 ) ⑥ 以勇气闻于诸侯 (《廉颇蔺相如列传》)( 闻名、出名) ⑦ 扫后更闻香 (《和张秀才落花有感》)(用鼻子嗅) 五、特殊句式(固定格式) (一)判断句

①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② 用心一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③ 用心躁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二)倒装句

1.介词结构后置句(状语后置句)

①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②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定语后置句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三)被动句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被雕刻) (四)省略句

① 輮以(之,省代词,它)为轮 ② 蟹(省谓语“有”)六跪而二螯 (五)固定用法

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例句: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过秦论》文言知识归纳 一、通假字

1.威振四海(振,通“震”,震动)

2.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突出,举起) 3.非抗于九国之师(抗,通“亢”,高,引申为强大) 4.孝公既没(没,通“殁”,死)

5.合从缔交(从,通“纵”,合纵,战国时期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的的策略)

6.赢粮而景从(景,通“影”,影子)

7.百有余年矣(有,通“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 8.陈利兵而谁何(何,通“呵”,大声呵斥)

9.约从离衡(衡,通“横”,连横,战国时期秦国离间六国,各个击破的的策略)

10.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通“敝”,弱点,毛病) 二、古今异义

1.国家 古义:指诸侯封地(诸侯国),大夫封地(家);今义:一个国家的整个区域(全国)

2.爱人 古义:爱护别人,体贴别人;今义:指丈夫或妻子,或指恋爱中的一方

3.以为 古义:把„„作为,把„„做成;今义:认为 4.山东 古义: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今义:指山东省 5.河 古义:黄河;今义:指一般河流

6.橹 古义:盾牌;今义:指外形似桨的一种用人力推进船的工具。 7.池 古义:护城河;今义:池塘 8.赢 古义:担负,背负;今义:胜或获得

9.以致 古义:用来招纳;今义:连词,用在下半句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

三、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席,像席子那样;包,像包裹那样;囊,像口袋那样)

②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云,像云那样;响,像回声那样;景,像影子一样)

③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南,向南;西,

向西;东,向东;北,向北)

④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南,向南)

⑤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北,向北)

⑥ 内立法度,„„外连横而斗诸侯。 (内,对内;外,对外) ⑦ 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瓮,用破瓮;绳,用绳子) 2.名词作动词

① 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牖,当作窗户;枢,当作门轴) ② 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帝王,称帝称王) ③ 外连横而斗诸侯(连横,采取连横的策略) ④ 履至尊而至六合(履,登上) ⑤ 将数百之众(将,带领)

⑥ 序八州而朝同列(序,招致,使„„依次序排列) ⑦ 会盟而谋弱秦(盟:结盟) (二)动词的活用 1.动词作名词

追亡逐北(亡,逃跑的军队) 2.动词的使动用法

① 外连横而斗诸侯 (斗,使„„相斗) ② 伏尸百万,流血漂橹(漂,使„„漂浮) ③ 吞二周而亡诸侯(亡,使„„亡,灭亡) ④ 序八州而朝同列 (朝,使„„朝拜) ⑤ 却匈奴七百余里(却,使„„退却) ⑥ 约从离衡(离,使„„离散) (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 崤函之固 (固,险固的地势)

②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利,有利的形势) 2.形容词作动词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小,变小;弱,削弱)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①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弱,使„„弱,削弱) ②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愚,使„„愚昧) ③ 士不敢弯弓而报怨(弯,使„„弯) 四、一词多义 1.制

①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齐桓晋文之事》 制作、缝制 ②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 《后汉书?张衡传》制造、制作

③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压制、控制 ④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过秦论》制服

⑤王寥、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过秦论》 统率、指挥 ⑥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养足以事父母《齐桓晋文之事》 规定、制定⑦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岳阳楼记》规模 2.亡

①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逃跑、逃脱 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过秦论》 丢失、失去 ③燕虽小国而后亡 《六国论》灭亡、消亡

④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 《赤壁之战》死亡 ⑤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过秦论》逃兵、逃亡的人 ⑥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通“无”,没有 ⑦吞二周而亡诸侯 《过秦论》使动用法,使„„灭亡 3.固

①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过秦论》牢固、坚固(的地势) ②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孟子》巩固

③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廉颇蔺相如列传》 坚持、坚决 ④且迁我如振落叶耳,而固吝者何《王忠肃公翱事》 一定、必 ⑤吾固知公子之还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本来、原来 ⑥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既、已 ⑦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阿房宫赋》固执、顽固

⑧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报任安书》 固然、诚然4.利

①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劝学》锐利、锋利 ②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劝学》快

③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 有利、条件好 ④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过秦论》有利的形势 ⑤有蒋士者,专其利三世矣 《捕蛇者说》利益、好处 ⑥商人重利轻别离 《琵琶行》利润

⑦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孙子?谋攻》 胜利 ⑧火器利袭远,技击利巷战 《冯婉贞》有利于

5.遗

①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候已困矣《过秦论》 丢失 ②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封神演义》丢失的东西 ③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师说》遗漏、忽略 ④此三者,吾遗恨也 《伶官传序》死去的人遗留下来的 ⑤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出师表》给予,赠送 6.度

①宁信度,无自信也 《韩非子》尺码、尺度

②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论积贮疏》 程度、限度 ③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过秦论》规章、制度 ④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荆轲刺秦王》风度、常态 ⑤一年一度秋风劲 《采桑子?重阳》次、回、量词 ⑥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扬州慢》谱写、创制

⑦生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指南录)后序》 考虑、思虑 ⑧试使山东诸国与陈涉度长絜大 《过秦论》量、计算 ⑨理有未安,妄以臆度 《问说》推测、猜测 ⑩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木兰诗》通“渡”,过 五、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1.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者,表判断)2.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也,表判断) 3.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也,表判断)

(二)倒装句

1.介词结构后置句(状语后置句) ① 余威震于殊俗

② 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 ③ 谪戌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④ 锄榎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2.宾语前置句

①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 ② 陈利兵而谁何 (三)被动句

① 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②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四)省略句

① 商君佐之,(秦孝公)内立法度(省主语) ② 以(之)为桂林、象郡(省介词宾语)

③ 聚之(于)咸阳(省介词 ④ 委命(于)下吏(省介词)

《师说》文言知识归纳整理

一. 通假字

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教授) 2 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fǒu) 二、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义:用来„„的;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义:不一定;今义:用不着 (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古义:无论;今义:没有,常为否定副词 (5)吾从而师之

古义:跟随而且;今义: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 (6)今之众人

古义:一般人;今义:众多的人,大家 (7)小学而大遗 古义:小的方面学习

今义:指教育的一个阶段,也指实施这种教育的机构(常指与中学、大学相对的“小学”) 三、 一词多义 1 师

① 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②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

③ 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④ 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 2.传

①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 ②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

③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zhuàn,名词,解释经文的著作) 3.道

① 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

②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有“风尚”的意思) ③ 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 4.惑

① 惑之不解(名词,疑难问题)

②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

③ 惑而不从师(动词,遇到疑难问题) 5. 乎

(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前一个是“在”的意思;后一个是“比”,表比较)

(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为“吗”) (3)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

(4)嗟乎!师道之不传了久矣(语气助词,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 6. 而

(1)人非生而知之者(连词,表承接) (2)惑而不从师(连词,表转折) (3)吾从而师之(连词,表承接) (4) 择师而教之(连词,表承接)

(5)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 (6) 小学而大遗(连词,表转折) (7) 则群聚而笑之(连词,表修饰)

(8) 如是而已(与“已”连用,表陈述语气) 7. 之

(1)古之学者必有师(结构助词,的)

(2)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

(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5)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7) 圣人之所以为圣(代词,指代这件事)

(8)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助词,的;代词,指代童子) (9)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10)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这一类) (11)郯子之徒(代词,这,这一类)

(1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音节助词,起凑足音节的作用,不译) (13)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他,指代李蟠)

8. 其

(1)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指代疑难问题)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指代“生乎吾前”者)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 (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

(5)其可怪也欤(副词,与“也欤”配合表反问语气,相当于“这不是„„吗?”) 9. 于

(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词,比) (2)而耻学于师(介词,向) (3)于其身也(介词,对于) (4)皆出于此乎(介词,从)

(5)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 10. 也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末语气助词,与“者”连用,表判断)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4)其可怪也欤(句末语气助词,与“欤”连用,加强语气) 四、 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状语

则群聚而笑之(群,表动作的情态,成群) 2.名词作动词

① 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

②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作动词,低于) 3.名词的意动用法

① 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② 孔子师郯子(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 (二)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 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② 吾未见其明也(形容词作名词,高明的地方)

③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作名词,圣明的人、愚昧的人)

④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形容词作名词,疑惑的问题、糊涂的问题) ⑤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形容词作名词,卑:卑贱的人、低下的人 盛:势盛位高的人) 2.形容词作动词

惑而不从师(形容词作动词,遇到疑难问题) 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而耻学于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三)动词的使动用法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习,使„„学习) 五、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表判断)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也,表判断)

(3)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非,表否定判断) (二)被动句

不拘于时(介词“于”表被动) (三) 倒装句

1.介宾结构后置句(状语后置句)

(1)而耻学于师(于师学,介宾短语后置)

(2)师不必贤于弟子(于弟子贤,介宾短语后置) (3)不拘于时,学于余(于余学,介宾短语后置) 2.宾语前置句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宾语前置) 4. 省略句

(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省宾语) (2)吾从(之)而师之(省宾语) (3)(其,指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之(省主语)

(4)(师)位卑(者)则足羞,(师)官盛(者)则近谀(省略谓语动词)

5. 固定格式

庸„„乎:表反问,难道„„吗,哪里„„呢 例句: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知识归纳 一、通假字

1.直不百步耳(直,通“只”,不过。)

2.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也(颁,通“斑”,斑白。) 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 二、古今异义词

①寡人之于国也(寡人,古代国君称自己的谦词。今用于形影孤单的人。) ②河内凶(河,黄河,今泛指河流。凶,谷物收成不好,今常指人暴躁,心肠狠。)

③请以战喻(请,请允许我。今常用于对方。例如:“请坐”,让对方坐下;“请指导”,让对方做指导。)

④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可以,“可”是“可以”,“以”是凭借。今常连用,表示同意,认可。)

⑤弃甲曳兵而走(走,跑,这里指逃跑。今常指一般的行走。)

⑥或百步而后止(或,有的人,不定代词。今常用于选择复句中的选择词。⑦斯天下之民至焉(斯,则,那么。今常用于代词,当“这”“此”讲,如“斯文”等。)

⑧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供养活着的人;今常用义是保养身体。) ⑨王无罪岁(无罪,不要归咎;今常用义是没有犯罪) 三、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动词

①填然鼓之(鼓,名词用作动词,“敲起鼓”“击鼓”) ②树之以桑(树,名词用作动词,“种植”)

③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名词用作动词,“穿上”) ④王无罪岁(罪,名词用作动词,“归罪”)

⑤然而不王者(王,名词用作动词,“为王“称王”“统一天下”) 2.名词的为动用法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丧,名词的为动用法,“为„„办丧事”) (二)动词的活用

1.动词当名词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生:活着的人;死:死去的人)

2.动词的使动用法

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移,使„„迁移,使动用法) (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动词 谨庠序之教(谨,形容词作动词,“认真从事”“认真办好”)

四、古汉语句式 (一)判断句

① 非我也,岁也(„„也,表判断) 非我也,兵也。(„„也,表判断) 是亦走也(„„也,表判断)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也,表判断) ②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也,表判断) (二)倒装句 1.宾语前置句

① 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应为“未有之也”)

② 鸡豚狗彘之畜(宾语前置,应为“畜鸡豚狗彘”) 2.介宾结构后置(状语后置句)

①移其粟于河内(“于河内”为介宾结构) ②树之以桑(“以桑”为介宾结构)

③顿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于道路”为介宾结构)

④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于刺人而杀之„„”为介宾结构) ⑤申之以孝悌之义 (“以孝悌之义”为介宾结构 )

(三)省略句 可以无饥矣(“以”后省略宾语“之”,句意是:可以凭借它不受饥饿之苦了)

五、特殊结构

1.“或„„或”(有的人„„,有的人„„)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有的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的人逃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

2.“直„„耳,是„„也”(只是„„罢了,这也是„„啊)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只是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还是逃跑啊。 3.“是何异于„„” (这跟„„有什么不同呢)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这种状况和拿刀子刺人,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

《劝学》文言知识积累 一、通假字

1.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輮”通“煣”,用火烤使木弯曲,使„„弯曲) 2.知明而行无过(“知”通“智”,智慧) 3.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

4.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暴”通“曝”,晒) 二、古今异义

1. 博学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2. 参 古义:验,检查。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参加,参考。

3. 疾 古义:强。例:声非加疾也(这里指声音宏大);疾风知劲草。 今义:疾病,快。

4. 假 古义:凭借,借助。例:假舆马者。 今义:与“真”相对。

5. 金 古义:金属制的刀剑。例:金就砺则利。 今义:金银。

6. 爪牙古义:爪子和牙齿。例:蚓无爪牙之利。 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

7. 用心古义:思想意识活动。例如:用心一也。 今义:读书用功或对某事肯动脑筋。

8. 用 古义:因为;今义:使用。如:用心一也

9. 跪 古义:脚或腿;今义:跪下。如:蟹六跪而二螯

10.寄托 古义:容身,托身;今义:把感情、理想、希望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如: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三、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作状,每天) ②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名作状,向上、向下) 2.名词作动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水) (二)动词的活用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 (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 其曲中规(曲:形作名,曲度,弧度) ②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高:形作名,高处) 2.形容词作动词

故木受绳则直(直:形容词作动词,变直) 3.形容词的使动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 (四)数词作形容词(一说是数词作动词) 用心一也(一,数词作形容词,专一)

四、一词多义(结合完成练习二) 1. 绝

①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口技》)( 停止)

②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桃花源记》)(隔绝) ③ 以为妙绝 (《口技》)(极点) ④ 佛印绝类弥勒 (《核舟记》)(非常)

⑤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劝学》)(横渡) ⑥ 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 (《屈原列传》)(断绝) 2. 强

①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杜甫《前出塞》)(有力的弓) ②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 (强健、强壮 ) ③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木兰诗》)(有余、略多) ④ 乃自强步,日三四里 (《触龙说赵太后》)(qiǎng,勉强) ⑤ 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 (《赤壁之战》)(强盛) 3. 假

①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送东阳马生序》)(借、借用) ②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劝学》)(借助、利用) ③ 乃吾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假装)

④ 假有人焉,举我言复于我,亦必疑其诳 (假如、如果) 4. 望

①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劝学》)(远看) ②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鸿门宴》 )(盼望、希望)

③ 先达德隆望尊 (《送东阳马生序》)( 声望 )

④ 予犹记周公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五人墓碑记》)(农历十五日) 5. 闻

①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劝学》)(听见) ② 博闻强志 (《屈原列传》 )(见闻、见识) ③ 初闻涕泪满衣裳 (《闻军官收河南河北》)( 听说 )

④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邹忌讽齐王纳谏》)( 使上级听见 ) ⑤ 况草野之无闻者欤 (《五人墓碑记》)( 声望、声名 ) ⑥ 以勇气闻于诸侯 (《廉颇蔺相如列传》)( 闻名、出名) ⑦ 扫后更闻香 (《和张秀才落花有感》)(用鼻子嗅) 五、特殊句式(固定格式) (一)判断句

①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② 用心一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③ 用心躁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二)倒装句

1.介词结构后置句(状语后置句)

①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②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定语后置句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三)被动句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被雕刻) (四)省略句

① 輮以(之,省代词,它)为轮 ② 蟹(省谓语“有”)六跪而二螯 (五)固定用法

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例句: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过秦论》文言知识归纳 一、通假字

1.威振四海(振,通“震”,震动)

2.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突出,举起) 3.非抗于九国之师(抗,通“亢”,高,引申为强大) 4.孝公既没(没,通“殁”,死)

5.合从缔交(从,通“纵”,合纵,战国时期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的的策略)

6.赢粮而景从(景,通“影”,影子)

7.百有余年矣(有,通“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 8.陈利兵而谁何(何,通“呵”,大声呵斥)

9.约从离衡(衡,通“横”,连横,战国时期秦国离间六国,各个击破的的策略)

10.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通“敝”,弱点,毛病) 二、古今异义

1.国家 古义:指诸侯封地(诸侯国),大夫封地(家);今义:一个国家的整个区域(全国)

2.爱人 古义:爱护别人,体贴别人;今义:指丈夫或妻子,或指恋爱中的一方

3.以为 古义:把„„作为,把„„做成;今义:认为 4.山东 古义: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今义:指山东省 5.河 古义:黄河;今义:指一般河流

6.橹 古义:盾牌;今义:指外形似桨的一种用人力推进船的工具。 7.池 古义:护城河;今义:池塘 8.赢 古义:担负,背负;今义:胜或获得

9.以致 古义:用来招纳;今义:连词,用在下半句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

三、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席,像席子那样;包,像包裹那样;囊,像口袋那样)

②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云,像云那样;响,像回声那样;景,像影子一样)

③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南,向南;西,

向西;东,向东;北,向北)

④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南,向南)

⑤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北,向北)

⑥ 内立法度,„„外连横而斗诸侯。 (内,对内;外,对外) ⑦ 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瓮,用破瓮;绳,用绳子) 2.名词作动词

① 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牖,当作窗户;枢,当作门轴) ② 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帝王,称帝称王) ③ 外连横而斗诸侯(连横,采取连横的策略) ④ 履至尊而至六合(履,登上) ⑤ 将数百之众(将,带领)

⑥ 序八州而朝同列(序,招致,使„„依次序排列) ⑦ 会盟而谋弱秦(盟:结盟) (二)动词的活用 1.动词作名词

追亡逐北(亡,逃跑的军队) 2.动词的使动用法

① 外连横而斗诸侯 (斗,使„„相斗) ② 伏尸百万,流血漂橹(漂,使„„漂浮) ③ 吞二周而亡诸侯(亡,使„„亡,灭亡) ④ 序八州而朝同列 (朝,使„„朝拜) ⑤ 却匈奴七百余里(却,使„„退却) ⑥ 约从离衡(离,使„„离散) (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 崤函之固 (固,险固的地势)

②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利,有利的形势) 2.形容词作动词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小,变小;弱,削弱)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①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弱,使„„弱,削弱) ②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愚,使„„愚昧) ③ 士不敢弯弓而报怨(弯,使„„弯) 四、一词多义 1.制

①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齐桓晋文之事》 制作、缝制 ②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 《后汉书?张衡传》制造、制作

③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压制、控制 ④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过秦论》制服

⑤王寥、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过秦论》 统率、指挥 ⑥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养足以事父母《齐桓晋文之事》 规定、制定⑦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岳阳楼记》规模 2.亡

①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逃跑、逃脱 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过秦论》 丢失、失去 ③燕虽小国而后亡 《六国论》灭亡、消亡

④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 《赤壁之战》死亡 ⑤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过秦论》逃兵、逃亡的人 ⑥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通“无”,没有 ⑦吞二周而亡诸侯 《过秦论》使动用法,使„„灭亡 3.固

①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过秦论》牢固、坚固(的地势) ②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孟子》巩固

③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廉颇蔺相如列传》 坚持、坚决 ④且迁我如振落叶耳,而固吝者何《王忠肃公翱事》 一定、必 ⑤吾固知公子之还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本来、原来 ⑥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既、已 ⑦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阿房宫赋》固执、顽固

⑧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报任安书》 固然、诚然4.利

①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劝学》锐利、锋利 ②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劝学》快

③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 有利、条件好 ④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过秦论》有利的形势 ⑤有蒋士者,专其利三世矣 《捕蛇者说》利益、好处 ⑥商人重利轻别离 《琵琶行》利润

⑦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孙子?谋攻》 胜利 ⑧火器利袭远,技击利巷战 《冯婉贞》有利于

5.遗

①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候已困矣《过秦论》 丢失 ②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封神演义》丢失的东西 ③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师说》遗漏、忽略 ④此三者,吾遗恨也 《伶官传序》死去的人遗留下来的 ⑤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出师表》给予,赠送 6.度

①宁信度,无自信也 《韩非子》尺码、尺度

②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论积贮疏》 程度、限度 ③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过秦论》规章、制度 ④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荆轲刺秦王》风度、常态 ⑤一年一度秋风劲 《采桑子?重阳》次、回、量词 ⑥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扬州慢》谱写、创制

⑦生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指南录)后序》 考虑、思虑 ⑧试使山东诸国与陈涉度长絜大 《过秦论》量、计算 ⑨理有未安,妄以臆度 《问说》推测、猜测 ⑩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木兰诗》通“渡”,过 五、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1.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者,表判断)2.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也,表判断) 3.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也,表判断)

(二)倒装句

1.介词结构后置句(状语后置句) ① 余威震于殊俗

② 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 ③ 谪戌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④ 锄榎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2.宾语前置句

①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 ② 陈利兵而谁何 (三)被动句

① 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②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四)省略句

① 商君佐之,(秦孝公)内立法度(省主语) ② 以(之)为桂林、象郡(省介词宾语)

③ 聚之(于)咸阳(省介词 ④ 委命(于)下吏(省介词)

《师说》文言知识归纳整理

一. 通假字

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教授) 2 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fǒu) 二、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义:用来„„的;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义:不一定;今义:用不着 (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古义:无论;今义:没有,常为否定副词 (5)吾从而师之

古义:跟随而且;今义: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 (6)今之众人

古义:一般人;今义:众多的人,大家 (7)小学而大遗 古义:小的方面学习

今义:指教育的一个阶段,也指实施这种教育的机构(常指与中学、大学相对的“小学”) 三、 一词多义 1 师

① 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②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

③ 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④ 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 2.传

①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 ②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

③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zhuàn,名词,解释经文的著作) 3.道

① 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

②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有“风尚”的意思) ③ 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 4.惑

① 惑之不解(名词,疑难问题)

②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

③ 惑而不从师(动词,遇到疑难问题) 5. 乎

(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前一个是“在”的意思;后一个是“比”,表比较)

(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为“吗”) (3)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

(4)嗟乎!师道之不传了久矣(语气助词,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 6. 而

(1)人非生而知之者(连词,表承接) (2)惑而不从师(连词,表转折) (3)吾从而师之(连词,表承接) (4) 择师而教之(连词,表承接)

(5)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 (6) 小学而大遗(连词,表转折) (7) 则群聚而笑之(连词,表修饰)

(8) 如是而已(与“已”连用,表陈述语气) 7. 之

(1)古之学者必有师(结构助词,的)

(2)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

(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5)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7) 圣人之所以为圣(代词,指代这件事)

(8)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助词,的;代词,指代童子) (9)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10)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这一类) (11)郯子之徒(代词,这,这一类)

(1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音节助词,起凑足音节的作用,不译) (13)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他,指代李蟠)

8. 其

(1)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指代疑难问题)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指代“生乎吾前”者)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 (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

(5)其可怪也欤(副词,与“也欤”配合表反问语气,相当于“这不是„„吗?”) 9. 于

(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词,比) (2)而耻学于师(介词,向) (3)于其身也(介词,对于) (4)皆出于此乎(介词,从)

(5)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 10. 也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末语气助词,与“者”连用,表判断)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4)其可怪也欤(句末语气助词,与“欤”连用,加强语气) 四、 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状语

则群聚而笑之(群,表动作的情态,成群) 2.名词作动词

① 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

②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作动词,低于) 3.名词的意动用法

① 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② 孔子师郯子(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 (二)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 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② 吾未见其明也(形容词作名词,高明的地方)

③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作名词,圣明的人、愚昧的人)

④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形容词作名词,疑惑的问题、糊涂的问题) ⑤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形容词作名词,卑:卑贱的人、低下的人 盛:势盛位高的人) 2.形容词作动词

惑而不从师(形容词作动词,遇到疑难问题) 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而耻学于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三)动词的使动用法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习,使„„学习) 五、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表判断)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也,表判断)

(3)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非,表否定判断) (二)被动句

不拘于时(介词“于”表被动) (三) 倒装句

1.介宾结构后置句(状语后置句)

(1)而耻学于师(于师学,介宾短语后置)

(2)师不必贤于弟子(于弟子贤,介宾短语后置) (3)不拘于时,学于余(于余学,介宾短语后置) 2.宾语前置句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宾语前置) 4. 省略句

(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省宾语) (2)吾从(之)而师之(省宾语) (3)(其,指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之(省主语)

(4)(师)位卑(者)则足羞,(师)官盛(者)则近谀(省略谓语动词)

5. 固定格式

庸„„乎:表反问,难道„„吗,哪里„„呢 例句: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相关内容

  • 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教学介绍
  • 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教学介绍 一.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自然衔接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科书5册.每册统一安排4个单元,即每册第一单元是活动单元,第二单元是文体单元,第三单元是文体单元,第四单元是语体(古诗文)单元.具体安排如下表. 册别 活动 文体 文体 语体 语文1 认识自我 传记 散文① 古典诗歌 ...

  • 高二语文上学期教学计划
  • 2014 -2015 年度高二语文上学期教学计划 以学校本学年工作计划为指导,全面推高中新课程改革,改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以高中新课程实施为中心,转化教学理念,苦练教学内功,优化教学手段,探索实践语文教学的新方法,实现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为宗旨,制定本学期的教学计划. 一.教 ...

  • 2012湖北新课改高考备考语文教学建议
  • 2012湖北新课改高考备考语文教学建议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湖北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试行)>和<湖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语文教学实施指导意见(试行)>的精神,结合我州语文教学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指导 ...

  • 高二上学期语文备课组教学计划
  • 一、指导思想: 以学校本学年工作计划为指导,全面推进高中新课程改革,改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以高中新课程实施为中心,转化教学理念,苦练教学内功,优化教学手段,探索实践语文教学的新方法,实现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二、主要工作   1、加强理论学习,更新教学观念,提高教师自身的思 ...

  • 高中语文教学指导意见
  • 高中语文教学指导意见 高一年级教学指导意见 学生刚上高中,对高中语文学习的要求.方法等都不熟悉,老师必须要注意初高中的衔接,重视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开发,提升学生语文学习的良好心理素质,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辨证性和周密性.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 基础知识:落实课文中重点字词的字音.字形 ...

  • 2016年学业水平考试语文文言文翻译试题卷
  • 2016年学业水平考试语文复习--文言文翻译试题卷 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 1.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4.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5.若 ...

  • 高一语文教学工作计划
  • 高一语文教学工作计划 一.使用教材: 人教版必修一.必修二 二.教材分析: 新编教材以实现不同能力层级目标而划分单元,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三个维度编排,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因此,使用教材时要注意教学单元的整体性.能力性以及读写结合的系统性,还应注意阅读与写作.口语交际的交替教学 ...

  • 高一语文教学计划
  • 2015级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学计划 一.学期目标: 1.熟练识记高考必考的字音字形,掌握常见成语的含义,了解句子常见结构,提高辨析语病的能力! 2.理解并识记必修一.二教材中的文言现象!能够阅读浅易文言文,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能力! 3.熟练背诵必修一.二中的篇目,防止眼高手低,要求人人过关,夯实基础! ...

  • 2010年高考备考的思考与建议
  • 2010年高考备考的思考与建议 一.思考 2010年是广东进入新课程的第六年,新课程高考已经考过了三届,全国步入新课程高考的省.市也已经增加到了十个.广东新课程高考的"导向性原则"是:"正确引导中学实施素质教育,体现高中新课程改革精神,反映高中新课程方案的特点和各学科课 ...

  • 高中语文教学改革和制订新教学大纲
  • 作者:庄文中 语言文字应用 1995年06期 一 立足现实,面向21世纪社会 1978年以来,中学语文教学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为当前高中语文教学改革和制订新教学大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当前,全国实施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主要有两个,一个是1992年制订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