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符号的历史发展

数学符号的历史发展

“+”号是由拉丁文“et ”(“和”的意思)演变而来的。十六世纪,意大利科学家塔塔里亚用意大利文“plu ”(加的意思)的第一个字母表示加,草为“μ”最后都变成了“+”号。

“-”号是从拉丁文“minus ”(“减”的意思)演变来的,简写m ,再省略掉字母,就成了“-”了。

也有人说,卖酒的商人用“-”表示酒桶里的酒卖了多少。以后,当把新酒灌入大桶的时候,就在“-”上加一竖,意思是把原线条勾销,这样就成了个“+”号。

到了十五世纪,德国数学家魏德美正式确定:“+”用作加号,“-”用作减号。

乘号曾经用过十几种,现在通用两种。一个是“×”,最早是英国数学家奥屈特1631年提出的;一个是“·”,最早是英国数学家赫锐奥特首创的。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认为:“×”号象拉丁字母“X ”,加以反对,而赞成用“·”号。他自己还提出用“п”表示相乘。可是这个符号现在应用到集合论中去了。

到了十八世纪,美国数学家欧德莱确定,把“×”作为乘号。他认为“×”是“+”斜起来写,是另一种表示增加的符号。

“÷”最初作为减号,在欧洲大陆长期流行。直到1631

年英国数学家奥屈特用“:”表示除或比,另外有人用“-”(除线)表示除。后来瑞士数学家拉哈在他所著的《代数学》里,才根据群众创造,正式将“÷”作为除号。

平方根号曾经用拉丁文“Radix ”(根)的首尾两个字母合并起来表示,十七世纪初叶,法国数学家笛卡儿在他的《几何学》中,第一次用“√”表示根号。“√”是由拉丁字线“r ”变,“——”是括线。

十六世纪法国数学家维叶特用“=”表示两个量的差别。可是英国牛津大学数学、修辞 任意号

学教授列考尔德觉得:用两条平行而又相等的直线来表示两数相等是最合适不过的了,于是等于符号“=”就从1540年开始使用起来。

1591年,法国数学家韦达在菱形中大量使用这个符号,才逐渐为人们接受。十七世纪德国莱布尼茨广泛使用了“=”号,他还在几何学中用“∽”表示相似,用“≌”表示全等。

大于号“>”和小于号“

数学符号的历史发展

“+”号是由拉丁文“et ”(“和”的意思)演变而来的。十六世纪,意大利科学家塔塔里亚用意大利文“plu ”(加的意思)的第一个字母表示加,草为“μ”最后都变成了“+”号。

“-”号是从拉丁文“minus ”(“减”的意思)演变来的,简写m ,再省略掉字母,就成了“-”了。

也有人说,卖酒的商人用“-”表示酒桶里的酒卖了多少。以后,当把新酒灌入大桶的时候,就在“-”上加一竖,意思是把原线条勾销,这样就成了个“+”号。

到了十五世纪,德国数学家魏德美正式确定:“+”用作加号,“-”用作减号。

乘号曾经用过十几种,现在通用两种。一个是“×”,最早是英国数学家奥屈特1631年提出的;一个是“·”,最早是英国数学家赫锐奥特首创的。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认为:“×”号象拉丁字母“X ”,加以反对,而赞成用“·”号。他自己还提出用“п”表示相乘。可是这个符号现在应用到集合论中去了。

到了十八世纪,美国数学家欧德莱确定,把“×”作为乘号。他认为“×”是“+”斜起来写,是另一种表示增加的符号。

“÷”最初作为减号,在欧洲大陆长期流行。直到1631

年英国数学家奥屈特用“:”表示除或比,另外有人用“-”(除线)表示除。后来瑞士数学家拉哈在他所著的《代数学》里,才根据群众创造,正式将“÷”作为除号。

平方根号曾经用拉丁文“Radix ”(根)的首尾两个字母合并起来表示,十七世纪初叶,法国数学家笛卡儿在他的《几何学》中,第一次用“√”表示根号。“√”是由拉丁字线“r ”变,“——”是括线。

十六世纪法国数学家维叶特用“=”表示两个量的差别。可是英国牛津大学数学、修辞 任意号

学教授列考尔德觉得:用两条平行而又相等的直线来表示两数相等是最合适不过的了,于是等于符号“=”就从1540年开始使用起来。

1591年,法国数学家韦达在菱形中大量使用这个符号,才逐渐为人们接受。十七世纪德国莱布尼茨广泛使用了“=”号,他还在几何学中用“∽”表示相似,用“≌”表示全等。

大于号“>”和小于号“


相关内容

  • 数学对象认识的符号学考察
  • 作者:肖红郑毓信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2012年12期 中图分类号:N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062(2012)04-0029-06 美国数学哲学家保罗·贝纳赛拉夫,在"数不能为何物"一文的引言中指出,哲学家们往往会提出这样的问题:数学实体究竟是自成一类的,还是 ...

  • 普通语言学教程笔记
  • 本来想做一个比较完整的读书笔记的,因为这本书的地位很重要.结果发现所需的精力似乎比我想象的要多很多,于是只好随便说两句了.这里没有太多原创的想法,写的目的主要在于:不是按照作者写书的顺序,而是按照我理解作者的逻辑,来把部分要点做出总结.着重在语言的效果上,因此对很多语言学概念并没有做出讨论.在最后部 ...

  • 数的发展史
  • 数的发展史 贾书银 (邯郸学院武安分院 河北武安 056300) 提到数,大家都不陌生.小学期间我们学习了自然数和正分数:在初一学习了负数以后,解决了在正有理数不够减的问题,数的范围扩充为有理数:在初二又学习了无理数,解决了开方开不尽的矛盾,数的范围进一步扩充为实数:在高中,我们为了解方程的需要又引 ...

  • 小学数学教学彰显数学文化魅力研究 成果报告
  • 学年度 阶段成果报告 <小学数学教学彰显数学文化魅力研究> 成  果  报  告 渠县渠江镇第三小学课题组 [内容摘要]小学数学新课程充满着清新扑面的文化气息.数学文化已不可避免地走进小学数学实践.教学中如何彰显数学文化的魅力,让学生获得终身受益的文化力量,提升数学教育的价值,我们的回答 ...

  • 微积分的起源与发展
  • 微积分的起源与发展 主要内容: 一.微积分为什么会产生 二.中国古代数学对微积分创立的贡献 三.对微积分理论有重要影响的重要科学家 四.微积分的现代发展 一.微积分为什么会产生 微积分是微分学和积分学的统称,它的萌芽.发生与发展经历了漫长的时期.公元前三世纪,古希腊的阿基米德在研究解决抛物弓形的面积 ...

  • 莱布尼茨三角形
  • 莱布尼茨 北京大学 孙小礼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张祖贵 莱布尼茨,G.W.(Leibniz,Gottfried Wilhelm)1646年7月1日(儒略历,1646年6月21日)生于德国莱比锡:1716年11月14日卒于德国汉诺威.数学.科学.哲学. 莱布尼茨出身书香门第,父亲弗里德里希·莱 ...

  • 珠算的价值
  • 算盘的价值 数学教学是从认数开始的."古人就是运用„匹配'的方法来确认事物对象的„多'和„少'的,„匹配'的方法充分体现了古代人的创造和智慧,它包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那就是„对应'的思想方法,这在历史上被称为„数学的第一次抽象',慢慢地人们把这些„匹配'的对象演化为记数工具.经过长期的实践 ...

  •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一.前言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以下简称<标准>)是针对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制定的.根据<义务教育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标准>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 ...

  • 数学家莱布尼茨
  • 2.戈特弗里德·莱布尼茨 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1646年-1716年),德国哲学家.数学家.他的著书约四成为拉丁文.约三成为法文.约一成五为德文[1].莱布尼茨是历史上少见的通才,被誉为十七世纪的亚里士多德.他本人是一名律师,经常往返于各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