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句子成分

汉语句子成分

从句法结构的关系意义出发,对句子作成分功能或作用分析的方法叫句子成分分析,即用各种方法标出基本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和次要成分(定语、状语、补语)。

一、主语:1、定义:陈述或说明的对象的语言单位。 2、特点:A 、经常由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充当。

B 、一般表示谓语所说的是“谁”或“什么”。

二、谓语:1、定义:说明陈述或说明的对象的语言单位。 单行线。2、特点:A 、经常由动词、形容词充当。

B 、一般表示主语“怎么样”或“是什么”。

三、宾语:1、定义:表示谓语动词的涉及对象的语言单位。 波浪线 ~~~~

2、特点:A 、经常由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充当。

B 、一般表示谓语“怎么样”或“是什么”。

3、 凡能原动词,如“希望、想、可以、说”等词后面的一般都作宾语处理。

四、定语:1、定义;用在主语和宾语前面,起修饰和限制作用的语言单位。

2、特点:A 、经常由名词、形容词、动词、代词充当。 小括号( )

B 、一般定语与中心词之间有“的”字连接。

五、状语:1、定义:用在动词、形容词谓语前,起修饰和限制作用的语言单位。 中括号〔 〕

2特点:A 常由副词、形容词、动词、表示处所和时间的名词和方位词充当。

B 、一般状语与中心词之间有“地”字连接。

六、补语:1、定义:谓语后面的附加成分,对谓语起补充说明作用,回答“怎么样”、“多久”、“多少”(时间、处所、结果)之类问题的语言单位。 符号:尖括号〈 〉

2、特点:A 、经常由动词、形容词副词充当。

B 、一般补语与中心词之间有“得”字连接。

一般完整的句子成分的排列为:定语(修饰主语)主语 状语 谓语 补语 定语(修饰宾语)宾语

绕口令 主谓宾,定状补。主干枝叶分清楚。主干成分主谓宾,枝叶成分定状补。 定语必居主宾前,谓前为状谓后补。状语有时位主前,逗号分开心有数。 基本成分主谓宾,连带成分定状补。定语必居主宾前,谓前为状谓后补。 什么谁称主,做是怎样才充谓;宾语动支配,回答谓语什么谁。

前置状语目(的)时(间)地(点), 意义不变能复位。

补语从后说前谓,定语才和后宾配。介宾短语多状补,

不能充当宾主谓。的定地状与得补,语言标志定是非。

一、主语和谓语:主语是句子里被陈述的对象,谓语是用来陈述主语的。在一般情况下,主语在前,谓语在后。 (1) )

(2) )

(3)

(4《大自然的语言》) (5幅庄严绚把中心词看成是主语和谓语也是可以的。如:

(6的稻草。(《驿路梨花》)

(7纪普法战争时候就使用过了。(《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馆》)

可以认为" 竹床"" 技术" 是主语,可以认为" 铺"" 使用" 是谓语。

二、宾语和补语:宾语往往表示动作支配的对象,并且总是处在动词的后头。

补语是动词形容词后面的补充成分。如:

(1)桥脚上站在一个人,却是我们母亲。(鲁迅《社戏》)

(2)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背影》)

(3)萧队长说过:先进的要带落后的。(《分马》)

(4)列宁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要拥护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无产阶级要拥护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世界革命才能胜利。(《纪念白求恩》)

字下有线的全是宾语。还有一种宾语叫做" 双宾语" ,如:

(5)现在人们叫它 故宫。(《故宫博物院》)

(6)我给她 一本书。

" 它"" 她" 是近宾语(间接宾语)," 故宫"" 一本书" 是远宾语(直接宾语)。

(7)说起来可笑,小时候有一回上树掐海棠花,不想叫蜜蜂螫,痛得我差点儿跌。( 《荔枝蜜》)

(8)我独自一人游荡。(《挖荠菜》)

(9)从化的荔枝树多得,开花时节,那蜜蜂满野嘤嘤嗡嗡,忙得,有时还趁着月色采花酿蜜。( 《荔枝蜜》)

(10)我那时真是聪明。( 《背影》)

(11)年纪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见过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尖括号里的全是补语,都补充说明了前面的动词、形容词。

三、定语和状语:定语是名词性词语的修饰成分,

状语是动词性、形容词性词语的修饰成分。

(1)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背影》)

(2)可我,总还是怀念那(长在野地里)的荠菜,就像怀念(那些与自己共过患难的老朋友)一样。(《挖荠菜》)

(3)老远就看见(镶嵌在正门顶上)的国徽的闪闪金光。(《雄伟的人民大会堂》)

(4)李四光[这一生中][还从来]没有过一次[这样]舒畅和快乐的谈话。(《地质之光》)

(5)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朱自清《背影》)

(6)说到这里,我们两人都[不约而同]地站了起来,[沿着草坪旁用卵石铺成的小径] 走到" 北海" 跟前。(萧乾《枣核》)

圆括号里的是定语,方括号里的是状语。

规则:可以遵循谓前为状,谓后为补的规则;注意“的”,“得”,“地”三字。“的”前为定,“地”前为状,“得”后为补

短语结构

主谓短语

主谓短语由主语和谓语两部分构成,主语在前,谓语在后。两部分的关系是陈述和被陈述的关系。

通俗点就是谁(东西)+干什么

例子:他写 你洗 我做

科技发达 国家富强 人民幸福

今天星期一 明天晴天 鲁迅绍兴人 这本书20元

主谓短语之间往往可以加进“是不是”,其结构性质不变。例:今天星期一--今天是不是星期一。(结构性质不变)

动宾短语

也称“述宾短语”。动宾短语也是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是行为动作,后一部分是受动作支配的,前后两部分是支配关系,前一部分为动语,后一部分为宾语。动宾短语中间往往可以加进“了、着、过”,加进以后,短语性质不变。“了、着、过”总是附加的。动宾短语中间能否加“的”?不能。动宾短语中间加“的”,短语性质马上就会改变,变为偏正短语了。加“的”是偏正短语所特有的。动宾短语的核心在前边。

例子:洗衣服 洗着(了、过)衣服(短语性质没变)

买衣服 买了(过)衣服(短语性质没变)

洗衣服 洗的衣服(短语性质变了)

例子:盖房子 坐火车 抽烟 看书。

偏正短语

偏正短语有两种类型:定中和状中。定中如下:

偏正短语都包含两个部分,前一部分是限制说明后一部分的,有时也可以进行描写性的说明,其实也是一种限制。如:

(中国)工人 (钢铁)工人 (三个)工人

“中国工人”从国界的角度缩小了工人的范围;“钢铁”从工种的角度限制了工人的范围;“三个”从数量上限制、缩小了工人的范围。又如:

(长长的)桌子 (高高的)个子

前一部分描写、说明后一部分 。偏正短语中,后一部分是主要的、是核心,前一部分是附加的,前偏后正,后一部分为中心语,前一部分为修饰语,分别表示事物、数量。

状中如下:

[慢慢儿]看 [认真]看 [正在]看 [不]看

这种是前一部分限制描写说明后一部分的,即修饰后一部分的,后一部分是中心语,前一部分是修饰语。又如:

干净 [很]干净 [不]干净

这也是前一部分修饰后一部分的偏正短语。它们分别表示行为动作的状态、时间、否定等。前一种偏正短语的修饰语是定语,后一种偏正短语的修饰语是状语。定语常常有“的”的标志;状语常常有“地”的标志。

补充短语

一般书上把补充短语说成述补短语,分为动补和形补: 洗衣服(动宾)--洗〈干净〉(中补)“洗干净”不是支配关系,而是通过某种手段得到某种结果,“干净”对“洗”作一种补充。“洗”的结果干净了。又如“摆整齐”、“坐端正”、“洗丢了”、“洗破了”、“打破”、“写好了”都是表结果(也是一种状态)。又如:洗得干净,洗不干净;刷得干净,刷不干净;摆得整齐,摆不整齐;写得好,写不好等,这些都属于中补短语。其:“洗得很干净”、“坐得十分整齐”、“唱得很动人”等有描写性,说明动作的状况的,也是后边补充说明前一部分的。中补短语的两部分之间,往往可以加进“得”,其短语性质不变。

后补短语

后补短语由动词、形容词和他们后面起补充作用的短语。常用“得”字表示后面起补充作用的成分叫补语。

如:洗得干净,红得发紫

写得〈好〉(修饰动词“写”)

美丽〈极了〉(修饰形容词“美丽”)

并列短语

词和词之间没有轻重主次之分,彼此地位平等。

类型:

1)名+名, 文化教育 今天或明天

2)动+动, 调查研究 愿意并实行

3)形+形, 光辉灿烂 庄严肃穆 万紫千红 风和日丽

4)代+代, 我和他 这样那样

5)数量+数量, 四面八方 千秋万代 半斤八两(名词短语)

并列短语一般前后可以互换位置,如:工厂、农村,我、你、他。但有些并列短语是不能前后颠倒位置的,因为它有一定次序。

时间顺序:春、夏、秋、冬

大小顺序:省、市、县

年龄顺序:老、中、青

逻辑顺序:继承和发展 接近文学和爱好文学

语言习惯:男女老少 金银铜铁 油盐酱醋

并列短语一般要求词性相同,但个别也有不同。

如:姐姐和我 勤劳、勇敢、不怕苦

联合短语

联合短语与其他短语不同的突出特点,是短语不只包含两部分,可以更多。另外不像其他短语

那样有主次之分,是平等的语法关系。事物可以联合行为动作也可以联合,性质也可以联合,联合短语往往可以加“和、并、并且、而”等连词。

例子:哥哥、弟弟、妹妹 长江、黄河

工人、农民、解放军和知识分子

工作、学习、研究、讨论 贯彻并执行

伟大、光荣、正确 清楚、明白

1)哥哥和弟弟,研究讨论,健康长寿

2)哥哥或弟弟,今天还是明天,伟大还是渺小

3)爸爸、妈妈、哥哥甚至小弟弟 研究而且决定

以上例子,从意义间的联系看,可分三种:1)并列关系;2)选择关系;3)递进关系。“或”不包含疑问语气,“还是”包含疑问语气。即,疑问语气用“还是”不“或”。“去不去”、“好不好”、 “有没有”是肯定与否定连用,也是一种选择、表示疑问,中间可加入“还是”,如“去还是不”,选择关系。3)是递进关系。

连谓短语

也称连动短语,是由两个谓词性成分组合在一起所形成的,彼此并不构成主谓、动宾、偏正、中补、联合等关系,连谓短语里的两个谓词性词语之间也没有语音停顿。连谓短语是汉语的一种很有特点的句法形式。如:

起床/穿上衣服/点上灯/出去/开门 (动词之间有先后关系)

吃了饭给他打电话 (同上)

闭着眼睛/休息 ( 前一谓语是后一谓语的方式)

低着头/看书 (同上)

开着窗户/睡觉 (同上)

留着/慢慢吃 (后一谓语是前一谓语的目的)

他借书/来了 (前一谓语是后一谓语的目的)

有权/参加 (“有”字开头的连谓)

洗衣服/洗累了 (重复使用同一动词)

(请假条)放在衣兜里/未交出去 (两个谓语一正一反说明主语)

要注意下面的短语虽然都有两个谓词性词语,但不是连谓短语。如:

安定团结 读书写字 去不去(联合)

以上各例的共同点:谓词性成分+谓词性成分,但是连谓短语的两个谓词性词语之间不能加“地”。如“这菜炒着/吃”√ “这菜炒着地/吃”×

另外,连谓短语的“谓”指的是谓词,不是谓语。也就是说连谓短语不仅仅做谓语,它也可以做别的句法成分。如:

同意留着/慢慢吃(连谓短语做宾语)

气得〈拿起书包/就往外走〉(连谓短语做补语)

打电话通知他行不行?(连谓短语做主语)

开门出去的是小王 (连谓短语与“的”构成“的”字短语,做主语)兼语短语

兼语短语

最早叫“递系”短语,是王力先生提出来的。这种短语是一个动宾短语套上一个主谓短语的复杂短语。如:在“叫你去”中,“你”兼作“叫”的宾语和“去”的主语,因此叫“兼语”。兼语短语里的两个动词不属于一个主体,而是分别属于两个不同的主体。这一点是与连谓短语不同的。兼语短语有一点值得注意:必须弄清,动词1和动词2之间的语义关系。如果仅从兼语短语的第一个动词来看它的特点,大致有以下三种情况:一是动词1有使令意味;二是动词1通常是表示赞许、责怪或心理活动的动词;三是动词1是“有、轮”等表示领有或存在的。例如:兼语短语里的兼语对于后面动词2来说,也不仅仅是施事,还可以是受事以及相关的事物等。

同位短语

由两个或两个部分组成,各部分都共同指一个人或一件事物。

例子:工会主席老王 首都北京 星期五那天

“句型”这个词 毛泽东主席 北碚这一带

方位短语

由方位词附着在别的词语后面构成。方位词可分为单纯方位词和复合方位词。如: 单纯的:

上 下 里 外 前 后 中 间 内 东 南 西 北 左 右 旁

复合的:

1)单纯方位词+边、面、方、头:上边 东面 左方 上头;

2)单纯方位词彼此互相组合而成:东南、中间、上下、前后;

3)之、以+单纯方位词:之上 之内 以东 以下;

4)全成方位+边、面:西南面、东西两边

方位词主要的作用就是附着在实词后边构成方位短语,表示时间、处所、范围。如: 桌子上面 大树下 村子里 操场上 大楼东面(表处所方位)

比赛前 开学后 工作前 解放以后

去教室以前 改革开放以后 (表示时间)

里头 以内 以上 当中 中间(表示范围,处所和范围不太容易区分)

方位词放在实词性词语后边构成的方位短语,使用频率往往比方位词本身的使用频率高。方位短语是名词性短语。其句法作用相当于处所名词和时间名词的作用。

量词短语

由量词和数词或指示代词等构成,其句法作用相当于名词或动词等。如:

一个 两张 五把 三次 七八回

这个 那次 上次 两遍 一下

“的”字短语

由结构助词“的”附着在别的词语后面构成,其句法作用相当于名词。如:

他的 小李的 吃的 穿的 用的 红的 白的

捡破烂儿的 抱小孩儿的 坐第一排的 在公交车上的

介词短语

由介词附着在别的词语的前面构成,在句子里常做定、状、补语。如:

把他(请来) 被大家(选为班长)

比小张(跑得快) 跟你(没关系)

(跳)在马背上 (写)在黑板上

对语法(的兴趣) 关于这个问题(的解决办法)

“所”字短语

由助词“所”附着在别的词语前面构成,其句法作用相当于名词。如:

所见 所闻 所发明 所创造 所思 所想

比况短语

由比况助词“似的”、“般”、“一样”等附着在别的词语后面构成,其句法作用相当于形容词。如: 蝴蝶似的(花瓣儿) 雷鸣般(的掌声)

老虎一样(凶猛) 苹果似的(脸蛋儿)

中文句子结构

句子按照结构方式可以分成:

1. 单句,不可再分析出分句的句子。包括:

①主谓句(由主谓短语构成的句子),如今天‖星期五。她‖身份特殊。赵州桥‖[非常]雄伟。(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等等。

②非主谓句(由其他短语或单个词构成的句子),如:呀!好漂亮的彩虹呀!快一点吧!禁止吸烟!去吧。嘿!等等。

③特殊单句,句式特点比较特殊的句子。主要是:

(1. 把字句:用“把”(或“将”)将动词支配的对象提到动词之前的一种句型。把字句在结构上有:“把+宾语”作状语。语义上,把字句表示主动。主语是施动者,发出动作,处置某一对象。处置的对象是指定的或已知的事物。如:

A 我们把豹子打死了。

B 你简直把我吓死了。

C 不要把自己做的坏事赖在别人身上。

(2. 被字句:用介词“被”组成介宾短语作状语,并且表达被动语义的句子。被字句的典型格式是:主语+被+被的宾语+动词短语。语义上,被动句表被动。主语是还艘动者,接受动作。如:

A 凶手被警察抓住了。

B 小鸟被他们吓跑了。

C 玻璃杯被小王子打碎了。

(3. 连动句:用连动短语充当谓语的主谓句,其主要特点是:连用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词或动词短语共同陈述一个主语;动词或动词短语之间有先后、目的、方式或手段关系;两个动词或动词短语之间没有语音停顿,也没有关联词语。如:

A 他上街买书去了。

B 他拿了东西走了。

C 他们正下河游泳呢。

D 小李今天坐电车回家。

(4. 兼语句:用兼语短语充当谓语的主谓句。其主要特点有:它的谓语由一个动宾短语和一个主谓短语套接而成;动宾短语中的动词通常是使令性动词。如:“叫、让„派、使、请、教、劝、命令、禁止、任命、号召、选举”等等。有是还用“有”。如:

A 我请周恩来同志来解释。

B 你让他下午到我办公室来一下。

C 蔚蓝的天宇中正有一群大雁飞过。

附:[兼语句和主谓短语作宾语的区别]:

(1). 区分第一动词。兼语句中第一个动词一半是表使令、要求的,它所支配的对象是人;主谓短语做宾语的第一个动词,一般是表感知的(看见、发现、知道等),表心理活动的(想、认为、希望、觉得等),表意见的(主张、证明、表明、说明、标志等),它所支配的对象是一件事(人物连同他的动作行为)。

2. 复句,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组成的句子。包括:

(1)一重复句,只有两个分句的句子。主要有八种类型:

(1. 并列复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分别陈述几种事物,或者几种事情,或一种事情的的几个方面,分句之间是平行相对的并列关系。主要关联词语是:既……又……,还,也,同样,不是……而是……,是……不是……,同时,一方面……一方面……,有时……有时……,有的……有的……。如:

①它既不需要谁来施肥,也不需要谁来灌溉。

②我们不是要空话,而是要行动。

③从门到窗子是七步,从窗子到门也是七步。

(2. 承接复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一个接着一个的叙述连续发生的动作,或者接连发生的几件事情。分句之间有先后顺序。常用关联词语有:就,便,才,又,于是,然后,接着,首先(起初)……然后……,从而。如:

①他们俩手拉着手,穿过树林,翻过山坡,回到草房。

②起初他们问我个人的情况,然后又问到有关革命形势的一些问题和镇头市敌驻军的动静。 ③吃过了饭,老秦跟小福去场里打谷子。

(3. 递进复句,后面分句的意思比前面分句的意思进了一层,分句之间是层进关系。常用的关联词是:不但(不仅、不只、不光)……而且(还,也,又)……,尚且……何况(更不用说,还)……,况且。如:

①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

②桥的设计完全合乎原理,施工技术颈是巧妙绝伦。

③他这样胆小的人尚且不怕,我还怕吗?

(4. 选择复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分别说出两件或几件事,并且表示从中选择一件或几件。分句之间就构成选择关系。常用的关联词是:与其……不如……,宁可……也不……,或者……或者……,不是……就是……,要么……要么……,或许……或许……,可能……可能……,也许……也许……。如:

①作为一个有骨气的男儿,与其跪着生,不如站着死。

②我们宁可挨批评,也不能昧着良心去搞假呀!

③武松这一去,或者把老虎打死,或者被老虎吃掉,别无选择。

(5. 转折复句,后一分句的意思不是顺着前一个分句的意思说下去,而是作了一个转折,说出同前一分句相反、相对或部分相反的意思来。分句之间构成转折关系。常用的关联词有:虽然(虽、尽管)……但是(但、可是、却、而、还是)……,但是,但,然而,只是,不过,倒,竟然。如:

①他小小年纪,胆量可不小啊。

②虽然我一见便知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记忆上的闰土了。

③我们几个苦口婆心地给他讲道理,他竟然一句也没听进去。

(6. 假设复句,前一个分句假设存在或出现了某种情况,后一个分句说出假设情况一旦实现产生的结果。两个分句之间是一种假定的条件与结果的关系。常见的关联词语是:如果(假如、倘若、若、要是、要、若要、假若、如若)……就(那么、那、便、那就)……,即使(就是、就算、纵然、哪怕、即便、纵使)……也(还、还是)……,再……也……。如: ①如果老王不能前去,那就让我去吧。

②即使天塌下来,这件事也得继续做完。

③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7. 因果复句,前面分句说明原因,后面分句说出结果,可分为说明因果和推论因果。说明因果一个分句说明原因,另一分句说明由这个原因产生的结果,因和果是客观事实。常用关联词有:因为(因)……所以(便)……,由于……因而……,因此,故此,故而,之所以……是因为……。推论因果一个分句提出一个依据或前提,后一分句由此推出结论,结论是主观判定的,不一定是事实。常用关联词有:既然(既是)……就(那就、便、又何必)……。如:

①我们主张积极的思想斗争,因为它是达到党内和革命团体内的团结使之利于战斗的武器。 ②哥哥嫂嫂既然扔开他像泼出去的水,他又何必恋恋不舍呢?

③几房本家大约已经搬走了,所以很寂静。

④由于病魔缠身,两次体检未通过,他只好第二次踏进补习班的门槛。

(8. 条件复句,前一个分句提出一个条件,后一个分句说明这个条件一旦实现所要产生的结果,分为充分、必要、完全等三种类型。常见关联词语有:只要……就……,只有……才……,除非……才(不)……,无论(不管,不论)……都……。如:

①衣服只要干净整齐,越朴素穿着越称心。

②只有具备了“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胆识,才能昂首阔步于成功的大道之上。 ③我们除非预先作了准备,这次行动绝无成功的可能。

④不管人员是不是齐整,我们都得赶往阵地。

(9. 解说复句,一个分句说明一种情况,其他分句对这种情况进行解释、说明或总括。一般不常用关联词语。如:

①纺线有几种姿势:可以坐着蒲团纺,可以坐着矮凳纺,也可以把纺车垫得高高地站着纺。 ②一种是教条主义,一种是经验主义,两种都是主观主义。

(10. 目的复句,一个分句表示实现或避免某种目的,一个分句表示为此而采取的行为。常用关联词语有:为了,以便,以,用以,好,为的是,以免,免得,省得。如:

①我在这里吃雪,正是为了我们祖国的人民不吃雪。

②这段时间校卫要好好检查校园设施,以免出现安全事故。

③答题之前,我们应仔细思考,省得过后又来修改。

(2)多重复句,结构上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层次的复句叫多重复句。有两个层次的叫二重复句,有三个层次的叫三重复句,其余依次类推。多重复句是由一重复句扩展而成的。分析多重复句可以采用符号法和框式图解法。如:

(1. 符号法:

①有些人背上虽然没有包袱,‖(并列)②有联系群众的长处,|(转折)③但是不善于思考,

|‖(并列)④不愿多动脑筋多想苦想,‖(因果)⑤结果仍然做不成事业。

①他后来还托他父亲带给我一包贝壳和几支很好看的鸟毛,‖(并列)②我也曾送他一两次东西,|(转折)③但从此没有再见面。

(2. 框式图解法:

①有些人背上虽然没有包袱,②有联系群众的长处,③但是不善于思考,④不愿多动脑筋多想苦想,⑤结果仍然做不成事业。

①他后来还托他父亲带给我一包贝壳和几支很好看的鸟毛,②我也曾送他一两次东西,③但从此没有再见面。

(3. 分析多重复句的步骤:

①总览全局,确定分句数目。

②理解全句语义,确立第一层次。

③辨析关联词语,依据搭配关系逐层分析。

[并列复句与承接复句的区别]

1. 并列复句的分句是相互对称的,成平行的雁行式排列。其基本格式是A ,B ,C……,分句的排列比较自由,有时可以前后对调。如:

他一边看报,一边听音乐,一边吃饭。

小李今年十八岁,小王二十四岁,至于老陈嘛已是年过古稀了。

2. 承接复句的分句排列次序是由分句所表示的时间和事理上的先后决定的,因此,分句的派顺序不能前后对调。其基本格式是A→B→C……成鱼贯式的排列。如:

见过了小李和小王,老陈便带着他们到田间去打谷子。

看过报纸,听了两段音乐,他心满意足地去吃饭了。

[承接复句与连动句的区别]

1. 承接复句的分句有语音停顿,书面上用逗号或分号标出这种停顿。连动句没有。

2. 承接复句的分句可以有不同的主语,连动句只能共带一个主语。

3. 承接复句在分句间可以用上关联词语,连动句则不能用。如:

过了那树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承接复句)

他上街买菜去了。(连动句)

[假设复句与转折复句的区别]

用“即使(就算、纵然、哪怕、纵使、就是)……也……”这组关联词语组合成的假设复句。含有转折意思(有的书称为转折式假设复句,有的称之为让步假设复句),它与用“尽管……还是……”这组关联词语组合成的转折复句最容易混淆,其区别是:

1. 让步假设复句前后分句所说的事情都没有成为现实,“即使”表示撇开的是虚拟的事实,是做最大的假设罢了。

2. 转折复句前后分句所说的事情都已成为现实,“尽管”所撇开的是既成事实。如: 即使明天刮风下雨,我们也要到达山顶。(“刮风下雨”说不准)

尽管今天刮风下雨,我们还是要到达山顶。(“刮风下雨”是确定的事实)

[条件复句与假设复句的区别]

相同点:前后分句的关系都是条件与结果的关系,都是没有实现的事情。

不同点:条件复句着重于条件,假设复句着重于假设。

只要记住条件复句的几种类型和关联词语就很容易区别了。如:

如果美国政府仍然一意孤行搞对抗,中国政府愿意奉陪到底。(假设复句)

只要美国政府仍然一意孤行搞对抗,中国政府就要奉陪到底。(条件复句

中文语法之病句分析

语序不当

(1)我国棉花的生产,现在已经自给有余。(定语和中心语的位置颠倒,应改为 “生产的棉花”)

(2)在休息室里许多老师昨天都同他热情的交谈。(多层状语语序不当,表对象的介宾短语一般紧挨中心语,应改为“热情的同他交谈”)

(3)文件对经济领域中的一些问题,从理论上和政策上作了详细的规定和深刻的说明。(词语的前后顺序排列不当,“深刻说明 ”应照应“理论”,“详细的规定”应照应“政策”。)

2、搭配不当

(1)春风一阵阵吹来,树枝摇曳着,月光、树影一齐晃动起来,发出沙沙的声响。(主谓搭配不当,“月光”不会发出声响。)

(2)她拍摄完这部影片,就宣布正式退出演员生涯。(动宾搭配不当,“生涯”不能“退出”)

(3)这是一次竞争激烈的考试,非用十分的努力才能战胜其他竞争者。(关联词搭配不当,“非”与“才能”不能配合使用。)

3、成分残缺或赘余

(1)鲁迅先生在斗争中创造了杂文,成了文学艺术中的奇葩。(缺主语,将“创造了”改为“创造的”)

(2)他就主动参与社会灾害性事故处理,化解风险,安定社会生活的责任。(缺谓语,在“参与”前加上“承担”)

(3)只要有勤奋、肯吃苦,什么样的难题都难不倒你。(缺宾语,在“肯吃苦”后加上“的决心”)

(4)其余这是过虑的想法。(多余,“虑”就是想,可删去“的想法”)

4、结构混乱

(1)止咳祛痰片,它里面的主要成分是远志、桔梗、贝母、氯化铵等配制而成的。(应该是“主要成分是„„”或“是由„„配制而成”,两种格式或选用一个)

(2)你可知道,要出版一本译作是要经过多少人的努力以后,才能与读者见面的。(把“要出版„„的努力”和“一本译作„„见面的”两句话揉在一块儿说了,只能选一句说)

5、表意不明

(1)局长、副局长和其他局领导出席了这次表彰会。(其他局领导是本局领导还是别局的领导,不明确)

(2)巴勒斯坦游击队对以色列的进攻是早有准备的。(是“巴勒斯坦游击队进攻以色列”,还是“以色列进攻巴勒斯坦游击队”,不清楚)

6、不合逻辑

他是多少个死难者中幸免的一个。(既然是“幸免”,就是没有死,怎么能说“死难者”中的“一个”呢?

二、修改病句的基本方法

1、了解病句的几种常见类型,特别是《考试说明》中指出的6种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要熟悉改病句的常规方法。

2、修改病句的目的是为了使句子表达准确,语句明白无误。修改病句时,必须保留原意,不可改走样了。

一走进西湖公园,就看到公园里彩旗飘扬,歌声嘹亮。

这个句子犯的是搭配不当的毛病,“彩旗飘扬”可以看到,“歌声嘹亮”却看不到。修改这个病句时,不能因为搭配不当就把“歌声嘹亮”删去,因为整个句子是要从两个方面来表现公园的热闹非凡的,删去“歌声嘹亮”就把句子的原意给改了。这个句子可以改成“一走进西湖公园,就看到彩旗飘扬,听到歌声嘹亮”。

3、从语法角度入手,抓住句子主干。无论是单句、复句,抓住了句子主干,也就抓住了句子的基

本意思,在改病句时有利于保留原意。抓住主干时要注意辨认主干是否有毛病,如是否有成分残缺,主谓、动宾搭配不当等毛病,要先予以改正。

粮库主任的失职,使40吨小麦霉烂变质。上级领导为了严肃法纪,决定给他行政记过处分,并赔偿部分经济损失。

这个句子的主干是“上级领导„„决定„„并赔偿„„”显然有悖整个句子的意思,“赔偿”的人应该是失职的粮库主任,而不是上级领导。应在“赔偿”前面加上“责令他”。

4、从词法角度入手,看看句子的修饰语同中心语的搭配是否恰当,句子的实词、虚词的运用是否恰当。

语文课下课后,黄晓静交给老师二篇课外完成的作文。

这个句子中数词运用不当,应把“二”改成“两”。如不说“二张桌子”“二盏灯”,而说“两张桌子”“两盏灯”。

5、从逻辑事理入手。

中学课文虽没有章节专门介绍逻辑知识,但在修改病句时却常需要一定的逻辑知识。平时应注意掌握一些基本的逻辑知识。有些句子在逻辑上出现毛病,修改时就要从逻辑角度加以考虑。 汽车在蜿蜒的山道上急驰,如离弦之箭一般。

“离弦之箭”是笔直向前的,而“蜿蜒”是曲曲折折的,句子中的比喻不合事理,不合逻辑。应改为“汽车在高速公路上急驰,如离弦之箭一般。”

修改病句的常规方法是增加、删减和调换词语。

三、选用、仿用、变换句式

一个意思,不仅可以用这一种句式来表达,也可以选用另一种句式来表达。

如“我们把书看完了”也可以说成“书被我们看完了”;“商店里的东西很多”也可以说成“商店里的东西真不少”。

不过由于不同句式的不同语气、情调、语体色彩,修辞作用也就不一样。因此,说话作文要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精心选择和变换最合适最有表现力的一种句式来表达。句式有多种,如主动句式和被动句式,肯定句式和否定句式,一般句式和特殊句式等等。掌握了各种句式变化的规律,就能够选择最合适的句式,为表达思想内容服务。

1、肯定句变换为否定句

同样一句话,既可用肯定句式表达,也可用否定句式表达,但后者比前者语意要轻些。在将肯定句变为否定句时,要注意不可将句子的意思弄反了。

这座大楼的外观好看。

用否定句式来表达,可以说“这座大楼的外观不难看”,却不能简单地加入否定短语“不好看”,说成“这座大楼的外观不好看 ”。这样,虽然也是否定句,但将句子的意思说反了。

这个句子还可以用双重否定句式来表达,双重否定表达的肯定的意思,可以说成“不得不承认这座大楼的外观很好看。”意思与原句无异,语气却更强些。

2、长句变换为短句

面对一个复杂的长句,首先要找出它的主干,然后再分清是句子的主干还是枝叶部分复杂,把复杂的部分变成分句,长句也就变为短句了。

①秦岭西部太白山的远峰和松坡,渭河平原上游的竹林、村庄和市镇,都笼罩在茫茫的春雨中了。 句子的主干是“远峰和松坡,竹林、村庄和市镇笼罩在茫茫的春雨中了。”复杂的部分是主语,主语是由并列短语充当的。我们可以把并列短语拆开,让它同谓语组成几个分句,把这个长句变成下面这个短句。

秦岭西部太白山的远峰和松坡,笼罩在茫茫的春雨中了;渭河平原上游的竹林、村庄和市镇,也笼罩在茫茫的春雨中了。

②当我们从燃烧着的山东土地向中原地区挺进的同时,在雄伟的山海关下,在辽阔的华北平原上,在水网纵横的江汉淮河之间,在丘陵连绵风沙蔽日的西北高原上,一幅历史大进军的壮丽图画,在我们幅员广阔的祖国版图上展开了。

句子的主干是“一幅历史大进军的壮丽图画,在我们幅员广阔的祖国版图上展开了”,主语前面有5个状语,把状语同谓语相结合,就可以构成几个分句了。

当我们从燃烧着的山东土地上向中原地区挺进的同时,一幅历史大进军的壮丽图画,在雄伟山海关下展开了,在辽阔华北平原上展开了,在水网纵横的江汉淮河之间展开了,在丘陵连绵风沙蔽日的西北高原上展开了,在我们幅员广阔的祖国版图上展开了。

3、短句变换为长句

要把几个短句概括、组织成一个长句,最主要的是找到一个中心句,然后把其他句的内容作为句子成分组织到这个中心句里。在变换时要注意句子的通顺。

把下面3个句子改为一个单句,内容不能改变。

①我们要毫不动摇地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②我们要坚持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

③我们要学习和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

把②句作为中心句,①③句作为长句的定语,写成:

我们要毫不动摇地坚持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学习和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方针。

在组织句子时可以调整、删减、增加词语,但不能改变句子意思。

仿用句式指的是根据提供的句子,按照一定的要求写另一个句子。仿写时要注意所写的句子尽量与提供的句子做到几个相同,自述大致相同,句式相同,结构也大致相同。例如:在下面这段话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语句,内容要照应,并构成排比句。

用友谊写一本书,一本厚厚的书。在书里:友谊如珍珠,我们共同穿缀,联成一串串璀璨的项链;友谊如 ,我们 , ,友谊如 ,我们 , 。

所给例句用了比喻,仿写的句子也应当用上比喻,比喻后面的句子应当同比喻有关联,内容上要照应。题目要求仿写的句子要同例句一起构成排比句,仿写的句子的结构同例句也要相同。仿写示例如下:友谊如彩绸,我们共同剪裁,缝制成一件件绚丽的衣衫;友谊如油彩,我们共同调色,描绘出一片片美妙的景色。

四、扩展语句,压缩语段

“扩展语句,压缩语段”是今年《考试说明》增加的内容。

“扩展语句”要注意合理性。根据所给语句,根据要求进行合理的联想、想象,不可以漫无边际地随意地想。

“压缩语段”要把握住语段的中心意思,关键语句及有效信息,并要按规定的字数完成。

修改病句口诀

学习方法 2008-04-12 18:57 阅读8 评论1 字号: 大大 中中 小小诊断句子的毛病, 七个方面查清楚, 一看成分缺不缺, 缺的成分要补全,

. 二看搭配当不当, 不当之处改流畅, 三看指代明不明, 不明之处要注清,

四看用词当不当, 恰当词语来换上, 五看意思重复否, 重复词语要赶走,

六看句子矛盾处, 去矛除盾要摆平, 七看分类当不当, 异类事物另置放..

常用修辞作用特点

1.比喻:

比喻由三部分构成:

1、本体

2、喻体

3、比喻词

(比喻和拟人最大的不同在于比喻含有喻体,拟人没有。)

作用: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根据事物的相似点, 用具体、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的事物解说,即打比方,帮助人深入理解。(事物间有相似性) 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例句: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老舍《济南的冬天》

2.比拟:

借助丰富的想像,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 作用:能启发读者想像,令文章更生动。

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

(1)拟人:

把物当作人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例句:

1.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春》 朱自清

2.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 杜甫

3. 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春》 朱自清

(2)拟物(借物喻人):

①把人比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

例句:

1. 人群不顾一切,涌了上来。

2. 在群众的呼喝声中,那个恶霸夹着尾巴逃跑了。

②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

例句:

1. 火山发出一声咆哮。

2. 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宽厚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荷花淀》孙犁)

3.夸张:

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大或缩小。

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1)扩大夸张: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

例句: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2)缩小夸张: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

例句: 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块天地。

(3)超前夸张: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

例句:她还没有端酒杯,就醉了。

4.排比:

把三个或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

作用: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表达效果)。

例句: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5.对偶:

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主要方式:

1、正对。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

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2、反对。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

例如:.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例句:. 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6.反复: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句子。

1. 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

例句: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2. 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

例句: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作用:主要运用在诗文中,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的情感的作用。同时,反复的修辞手法还可以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

7.设问:

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作用: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

例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8.反问(激问、反诘、诘问):

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

作用: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 例句: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

9.引用:

引用现成的话(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 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和两种。

作用: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

明 引(直接引用)。

例句: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暗 引(间接引用) 。

例句:失败乃成功之母,你千万不要气馁。

10.借代:

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 。

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分。

作用: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方法:

①部分代整体。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

例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②特征代本体。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去…… ——《故乡》

③具体代抽象

例如:南国烽烟正十年。——《梅岭三章》

④工具代本体。

例如: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榆钱饭》 ⑤专名代泛称。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最后一次讲演》

11. 反语:

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如:(清国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

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12. 对比:

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 例如: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 臧克家

运用对比,必须对所要表达的事物的矛盾本质有深刻的认识。对比的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应该有互相对立的关系,否则是不能构成对比的。

13. 联想:

看到某事物,从而联想到一些事物,也就是想象。

例如:太阳出来了, 地上好像着了火。

14. 通感:

所谓通感,是利用诸种感觉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式。

作用:通感的运用可以收到令人回味无穷的效果,其表达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它能化抽象为形象,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它能由此及彼,勾起人们丰富的联想;它能不拘一格,行文活泼;它能准确表达,含意深远;它能充实诗文的意境,构成特殊的艺术美。

例如:

最典型的例子:“微风过处, 送来缕缕清香, 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 清香乃是嗅觉,歌声乃是听觉,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即为通感。

此外有:

“晨钟云外湿”(杜甫《夔州雨湿不得上岸作》)以“湿”字形容钟声,所闻之钟声,穿雨而来,穿云而去,故“湿”,触觉与听觉相互沟通。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高山,汤汤乎若流水(”《吕氏春秋·本味》)听琴声而知志在高山、流水,听觉与视觉相互沟通。

15. 双关:

利用词的多义及同音 (或音近) 条件,有意使语句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就是双关。

作用: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语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1. 谐音双关。

例如: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杨”实际上是指杨开慧,“柳”实际上是指柳直荀)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丝”即“思”的意思,以此来表达男女之间的爱情)

2. 语音双关。

是一种根据词的多义条件而故意导致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修辞方式。这种修辞在歇后语中经常出现。

例如:

茶壶里煮饺子——有嘴倒(道)不出 老太太抹口红——给你点颜色瞧瞧

16. 顶真:

顶真也作顶针。

用前文的末尾作下文的开头,首尾相连两次以上,使邻近接的语句或片断或章节传下接,首尾

蝉联,用符号表示就是“ABC,CDE”.这种修辞手法,叫做顶真,又叫顶针或联珠。

运用顶真修辞手法,不但能使句子结构整齐,语气贯通,而且能突出事物之间环环相扣的有机联系。

例句:

友情是花,引来群群之蝶。

友情是蝶,两人翩翩起舞。

友情是舞,舞出激情之火。

友情是火,永恒地在燃烧。

梦想是翅,飞翔永恒蓝天。

梦想是天,遮住茫茫大海。

梦想是海,还是小船悠悠。

梦想是船,海上乘风破浪。

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

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

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

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

17. 互文:

带有修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

在古文中,把属于一个句子(或短语) 的意思,分写到两个句子(或短语) 里,解释时要把上下句的意思互相补足,就是互文。

古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 例如:

秦时明月汉时关。

烟笼寒水月笼沙。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主人下马客上船, 举酒欲饮无管弦。

在阅读古代散文作品时,对于一些运用互文手法的句子,如果不进行仔细的思索和体味,往往容易忽略过去。

例如:

(1) 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宋玉《登徒子好色赋》)意为:“她微微一笑就迷惑了阳城、下蔡所有的公子哥儿。”

(2) 子建援牍如口诵,仲宣举笔如宿构。(《文心雕龙·神思》)意为:“曹植、王粲铺上纸拿起笔写作时,就象事先写好了背出来一样。”

(3) 齐魏徭戍,荆韩召募。(李华《吊古战场文》)齐魏荆(楚)韩等战国时期君王为徭役守边而招募兵员。”

(4)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柳宗元《捕蛇者说》)意为:“凶暴的差吏来到我们村里,到处叫嚷喧哗,到处骚扰百姓。”这里的“东西南北”泛指“各处”。

(5)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范仲淹《岳阳楼记》)意为:“不因外物的影响而悲哀欢喜,也不因为个人处境好坏而欢欣悲伤。”

18. 回环:

可以正读,也可以倒读,但是都流利,不会不通顺!

例如:

响水潭中潭水响;黄金谷里谷金黄。

佛山香敬香山佛;翁源乳养乳源翁。

星岛港迎港岛星。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

19. 移情:

为了突出某种强烈的感情,写说者有意识地赋予客观事物一些与自己的感情相一致、但实际上并不存在的特性,这样的修辞手法叫做移情。

运用移情修辞手法,首先将主观的感情移到事物上, 反过来又用被感染了的事物衬托主观情绪,使物人一体, 能够更好地表达人的强烈感情,发挥修辞效果。

例如:

①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②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春望》)

③清渭无情极,愁时独向东。

(杜甫《秦州杂诗二十首》)

④行宫见月伤心色,

夜雨闻铃断肠声。

(白居易《长恨歌》)

⑤转朱阁, 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苏轼《水调歌头》) ⑥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

(牛希济《生查子》)

上面例①两句诗的意思是: 露从今夜起才特别惨白,月是故乡的才格外明亮。为什么是这样的呢?因为诗人杜甫亲历了安史之乱的大动荡, 在国家前途、个人命运不断遭到打击的情况下,不得不于公元前 759 年秋天弃官到秦州(今甘肃天水)客居。在这凄冷荒漠的边塞小城里, 诗人将思念故乡的感情 移到露色和月光上, 反过来又用被感染了的露色和 月光衬托诗人思念故乡的情绪, 使事人一体,从而 更好的表达了诗人思乡的强烈感情。 例②中两句诗 的意思是:感叹国家遭逢丧乱,花朵溅滴悲伤的泪; 痛恨一家流离分散,鸟儿叫唤惊动忧愁的心。花开 鸟叫是自然界的现象,是没有人的情感的,诗人运 用移情修辞手法, 才能写出这样感人的诗句。例③ 说渭河水只有在人愁的时候才“独向东” ;例④说月亮发出的是一种叫人看了“伤心”的光,铃子摇响的是一种叫人听了“断肠”的声;例⑤说月亮常常在人离别时变圆; 例⑥说红豆不是红豆,而是一 颗颗“相思泪”。以上各例都是运用移情修辞手法,将人的感情移到事物上。这样人情和事物融为一体,能够更好的表达人的强烈感情。

移情和移就的区别是: 移情是将人的主观的感情移到客观的事物上, 反过来又用被感染了的客观事物衬托主观情绪, 使物人一体,能够更集中地表达强烈感情; 移就是甲乙两项事物相关联,就把原属于形容甲事物(或人)的修辞语移来属于乙事物,是一种词语活用的修辞手法。 简言之,前者是“移人情及事物” ;后者是“移形容,甲事物(或人)的词来形容乙事物。”

移情和拟人的区别是:前者是“移人情及事物”;后者是“将物当作人来写”。

20. 呼告:

写文章时,对着不在面前的人或物直接呼唤,并且跟他(它) 说起话来,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呼告。

运用呼告,能增加抒情效果,加强感染力。

例子(1):硕鼠!硕鼠! 无食我黍。 ——《诗经.硕鼠》

例子(2):天啊!为什么你要这样对我?

例子(3): 秋,听说你已来到。

带有修辞手法的成语

1. 比喻的修辞手法的成语:

恩重如山 冷若冰霜 成竹在胸 胸有成竹 呆若木鸡 风烛残年 挥汗如雨 浩如烟海 门庭若市 虚怀若谷 轻如鸿毛 震耳欲聋 声名狼藉 易如反掌 切肤之痛 亲如手足 人面兽心 如虎添翼 如胶似漆 丧家之犬 望眼欲穿 对答如流 刀山火海

a 明喻

:虚怀若谷 门庭若市 如火如荼 如饥似渴 味同嚼蜡 寿比南山 归心似箭

如鱼得水 如虎添翼 冷若冰霜

b 暗喻

:车水马龙 有口皆碑 唇枪舌战 草木皆兵 冰清玉洁 明珠暗投 人老珠黄

犬牙交错 血海深仇 犬马之劳

c 借喻

:望穿秋木 破镜重圆 风平浪静 班门弄斧 铜墙铁壁 豺狼当道 掌上明珠

画龙点睛 柳暗花明 愚公移山

2. 拟人的修辞手法的成语:

狐朋狗友 鼠目寸光 鸦雀无声 花枝招展 鸟语花香 烘云托月 风卷残云 百花争艳 鼠窃狗盗 兔死狐悲 龙争虎斗 卧虎藏龙

3. 夸张的修辞手法的成语:

日理万机 日月如梭 三头六臂 怒发冲冠 一日千里 一字千金 百发百中 胆大包天 寸步难行 一步登天 一日千里 一毛不拔 一尘不染

其他(除比喻、拟人、夸张)修辞手法的成语

4对比:

口蜜腹剑 口是心非 虎头蛇尾 好逸恶劳 阳奉阴违 南辕北辙 外强中干 吃一堑,长一智 挂羊头卖狗肉

5对偶:

地大物博 感恩戴德 山穷水尽 谦受益,满招损 家喻户晓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披星戴月 口诛笔伐 口蜜腹剑 山珍海味 山重水复

6借代:

目不识丁 披肩执锐 扭转乾坤 迫在眉睫 拈花惹草 大江东去 灯红酒绿 咬文嚼字 青黄不接 手无寸铁

7比拟:

闭月羞花 百花争艳 草木皆兵 风尘仆仆 呆若木鸡 生龙活虎 莺歌燕舞 抱头鼠窜 肥头大耳 土崩瓦解

8反复:

登峰造极 星移斗转 提纲挈领 审时度势 情真意切 罪魁祸首 丰功伟绩 心灰意冷 真凭实据 一心一意

9反问: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皮之不存,毛将附焉 塞翁失马,焉之非福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10双关:

风雨同舟 藕断丝连 立地成佛 乐在其中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11回环:

来者不善,善者不来 人响水潭中潭水响;黄金谷里谷金黄。 佛山香敬香山佛;翁源乳养乳源翁。 星岛港迎港岛星。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12顶针:

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一传十,十传百 一而再,再而三

汉语句子成分

从句法结构的关系意义出发,对句子作成分功能或作用分析的方法叫句子成分分析,即用各种方法标出基本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和次要成分(定语、状语、补语)。

一、主语:1、定义:陈述或说明的对象的语言单位。 2、特点:A 、经常由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充当。

B 、一般表示谓语所说的是“谁”或“什么”。

二、谓语:1、定义:说明陈述或说明的对象的语言单位。 单行线。2、特点:A 、经常由动词、形容词充当。

B 、一般表示主语“怎么样”或“是什么”。

三、宾语:1、定义:表示谓语动词的涉及对象的语言单位。 波浪线 ~~~~

2、特点:A 、经常由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充当。

B 、一般表示谓语“怎么样”或“是什么”。

3、 凡能原动词,如“希望、想、可以、说”等词后面的一般都作宾语处理。

四、定语:1、定义;用在主语和宾语前面,起修饰和限制作用的语言单位。

2、特点:A 、经常由名词、形容词、动词、代词充当。 小括号( )

B 、一般定语与中心词之间有“的”字连接。

五、状语:1、定义:用在动词、形容词谓语前,起修饰和限制作用的语言单位。 中括号〔 〕

2特点:A 常由副词、形容词、动词、表示处所和时间的名词和方位词充当。

B 、一般状语与中心词之间有“地”字连接。

六、补语:1、定义:谓语后面的附加成分,对谓语起补充说明作用,回答“怎么样”、“多久”、“多少”(时间、处所、结果)之类问题的语言单位。 符号:尖括号〈 〉

2、特点:A 、经常由动词、形容词副词充当。

B 、一般补语与中心词之间有“得”字连接。

一般完整的句子成分的排列为:定语(修饰主语)主语 状语 谓语 补语 定语(修饰宾语)宾语

绕口令 主谓宾,定状补。主干枝叶分清楚。主干成分主谓宾,枝叶成分定状补。 定语必居主宾前,谓前为状谓后补。状语有时位主前,逗号分开心有数。 基本成分主谓宾,连带成分定状补。定语必居主宾前,谓前为状谓后补。 什么谁称主,做是怎样才充谓;宾语动支配,回答谓语什么谁。

前置状语目(的)时(间)地(点), 意义不变能复位。

补语从后说前谓,定语才和后宾配。介宾短语多状补,

不能充当宾主谓。的定地状与得补,语言标志定是非。

一、主语和谓语:主语是句子里被陈述的对象,谓语是用来陈述主语的。在一般情况下,主语在前,谓语在后。 (1) )

(2) )

(3)

(4《大自然的语言》) (5幅庄严绚把中心词看成是主语和谓语也是可以的。如:

(6的稻草。(《驿路梨花》)

(7纪普法战争时候就使用过了。(《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馆》)

可以认为" 竹床"" 技术" 是主语,可以认为" 铺"" 使用" 是谓语。

二、宾语和补语:宾语往往表示动作支配的对象,并且总是处在动词的后头。

补语是动词形容词后面的补充成分。如:

(1)桥脚上站在一个人,却是我们母亲。(鲁迅《社戏》)

(2)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背影》)

(3)萧队长说过:先进的要带落后的。(《分马》)

(4)列宁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要拥护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无产阶级要拥护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世界革命才能胜利。(《纪念白求恩》)

字下有线的全是宾语。还有一种宾语叫做" 双宾语" ,如:

(5)现在人们叫它 故宫。(《故宫博物院》)

(6)我给她 一本书。

" 它"" 她" 是近宾语(间接宾语)," 故宫"" 一本书" 是远宾语(直接宾语)。

(7)说起来可笑,小时候有一回上树掐海棠花,不想叫蜜蜂螫,痛得我差点儿跌。( 《荔枝蜜》)

(8)我独自一人游荡。(《挖荠菜》)

(9)从化的荔枝树多得,开花时节,那蜜蜂满野嘤嘤嗡嗡,忙得,有时还趁着月色采花酿蜜。( 《荔枝蜜》)

(10)我那时真是聪明。( 《背影》)

(11)年纪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见过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尖括号里的全是补语,都补充说明了前面的动词、形容词。

三、定语和状语:定语是名词性词语的修饰成分,

状语是动词性、形容词性词语的修饰成分。

(1)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背影》)

(2)可我,总还是怀念那(长在野地里)的荠菜,就像怀念(那些与自己共过患难的老朋友)一样。(《挖荠菜》)

(3)老远就看见(镶嵌在正门顶上)的国徽的闪闪金光。(《雄伟的人民大会堂》)

(4)李四光[这一生中][还从来]没有过一次[这样]舒畅和快乐的谈话。(《地质之光》)

(5)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朱自清《背影》)

(6)说到这里,我们两人都[不约而同]地站了起来,[沿着草坪旁用卵石铺成的小径] 走到" 北海" 跟前。(萧乾《枣核》)

圆括号里的是定语,方括号里的是状语。

规则:可以遵循谓前为状,谓后为补的规则;注意“的”,“得”,“地”三字。“的”前为定,“地”前为状,“得”后为补

短语结构

主谓短语

主谓短语由主语和谓语两部分构成,主语在前,谓语在后。两部分的关系是陈述和被陈述的关系。

通俗点就是谁(东西)+干什么

例子:他写 你洗 我做

科技发达 国家富强 人民幸福

今天星期一 明天晴天 鲁迅绍兴人 这本书20元

主谓短语之间往往可以加进“是不是”,其结构性质不变。例:今天星期一--今天是不是星期一。(结构性质不变)

动宾短语

也称“述宾短语”。动宾短语也是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是行为动作,后一部分是受动作支配的,前后两部分是支配关系,前一部分为动语,后一部分为宾语。动宾短语中间往往可以加进“了、着、过”,加进以后,短语性质不变。“了、着、过”总是附加的。动宾短语中间能否加“的”?不能。动宾短语中间加“的”,短语性质马上就会改变,变为偏正短语了。加“的”是偏正短语所特有的。动宾短语的核心在前边。

例子:洗衣服 洗着(了、过)衣服(短语性质没变)

买衣服 买了(过)衣服(短语性质没变)

洗衣服 洗的衣服(短语性质变了)

例子:盖房子 坐火车 抽烟 看书。

偏正短语

偏正短语有两种类型:定中和状中。定中如下:

偏正短语都包含两个部分,前一部分是限制说明后一部分的,有时也可以进行描写性的说明,其实也是一种限制。如:

(中国)工人 (钢铁)工人 (三个)工人

“中国工人”从国界的角度缩小了工人的范围;“钢铁”从工种的角度限制了工人的范围;“三个”从数量上限制、缩小了工人的范围。又如:

(长长的)桌子 (高高的)个子

前一部分描写、说明后一部分 。偏正短语中,后一部分是主要的、是核心,前一部分是附加的,前偏后正,后一部分为中心语,前一部分为修饰语,分别表示事物、数量。

状中如下:

[慢慢儿]看 [认真]看 [正在]看 [不]看

这种是前一部分限制描写说明后一部分的,即修饰后一部分的,后一部分是中心语,前一部分是修饰语。又如:

干净 [很]干净 [不]干净

这也是前一部分修饰后一部分的偏正短语。它们分别表示行为动作的状态、时间、否定等。前一种偏正短语的修饰语是定语,后一种偏正短语的修饰语是状语。定语常常有“的”的标志;状语常常有“地”的标志。

补充短语

一般书上把补充短语说成述补短语,分为动补和形补: 洗衣服(动宾)--洗〈干净〉(中补)“洗干净”不是支配关系,而是通过某种手段得到某种结果,“干净”对“洗”作一种补充。“洗”的结果干净了。又如“摆整齐”、“坐端正”、“洗丢了”、“洗破了”、“打破”、“写好了”都是表结果(也是一种状态)。又如:洗得干净,洗不干净;刷得干净,刷不干净;摆得整齐,摆不整齐;写得好,写不好等,这些都属于中补短语。其:“洗得很干净”、“坐得十分整齐”、“唱得很动人”等有描写性,说明动作的状况的,也是后边补充说明前一部分的。中补短语的两部分之间,往往可以加进“得”,其短语性质不变。

后补短语

后补短语由动词、形容词和他们后面起补充作用的短语。常用“得”字表示后面起补充作用的成分叫补语。

如:洗得干净,红得发紫

写得〈好〉(修饰动词“写”)

美丽〈极了〉(修饰形容词“美丽”)

并列短语

词和词之间没有轻重主次之分,彼此地位平等。

类型:

1)名+名, 文化教育 今天或明天

2)动+动, 调查研究 愿意并实行

3)形+形, 光辉灿烂 庄严肃穆 万紫千红 风和日丽

4)代+代, 我和他 这样那样

5)数量+数量, 四面八方 千秋万代 半斤八两(名词短语)

并列短语一般前后可以互换位置,如:工厂、农村,我、你、他。但有些并列短语是不能前后颠倒位置的,因为它有一定次序。

时间顺序:春、夏、秋、冬

大小顺序:省、市、县

年龄顺序:老、中、青

逻辑顺序:继承和发展 接近文学和爱好文学

语言习惯:男女老少 金银铜铁 油盐酱醋

并列短语一般要求词性相同,但个别也有不同。

如:姐姐和我 勤劳、勇敢、不怕苦

联合短语

联合短语与其他短语不同的突出特点,是短语不只包含两部分,可以更多。另外不像其他短语

那样有主次之分,是平等的语法关系。事物可以联合行为动作也可以联合,性质也可以联合,联合短语往往可以加“和、并、并且、而”等连词。

例子:哥哥、弟弟、妹妹 长江、黄河

工人、农民、解放军和知识分子

工作、学习、研究、讨论 贯彻并执行

伟大、光荣、正确 清楚、明白

1)哥哥和弟弟,研究讨论,健康长寿

2)哥哥或弟弟,今天还是明天,伟大还是渺小

3)爸爸、妈妈、哥哥甚至小弟弟 研究而且决定

以上例子,从意义间的联系看,可分三种:1)并列关系;2)选择关系;3)递进关系。“或”不包含疑问语气,“还是”包含疑问语气。即,疑问语气用“还是”不“或”。“去不去”、“好不好”、 “有没有”是肯定与否定连用,也是一种选择、表示疑问,中间可加入“还是”,如“去还是不”,选择关系。3)是递进关系。

连谓短语

也称连动短语,是由两个谓词性成分组合在一起所形成的,彼此并不构成主谓、动宾、偏正、中补、联合等关系,连谓短语里的两个谓词性词语之间也没有语音停顿。连谓短语是汉语的一种很有特点的句法形式。如:

起床/穿上衣服/点上灯/出去/开门 (动词之间有先后关系)

吃了饭给他打电话 (同上)

闭着眼睛/休息 ( 前一谓语是后一谓语的方式)

低着头/看书 (同上)

开着窗户/睡觉 (同上)

留着/慢慢吃 (后一谓语是前一谓语的目的)

他借书/来了 (前一谓语是后一谓语的目的)

有权/参加 (“有”字开头的连谓)

洗衣服/洗累了 (重复使用同一动词)

(请假条)放在衣兜里/未交出去 (两个谓语一正一反说明主语)

要注意下面的短语虽然都有两个谓词性词语,但不是连谓短语。如:

安定团结 读书写字 去不去(联合)

以上各例的共同点:谓词性成分+谓词性成分,但是连谓短语的两个谓词性词语之间不能加“地”。如“这菜炒着/吃”√ “这菜炒着地/吃”×

另外,连谓短语的“谓”指的是谓词,不是谓语。也就是说连谓短语不仅仅做谓语,它也可以做别的句法成分。如:

同意留着/慢慢吃(连谓短语做宾语)

气得〈拿起书包/就往外走〉(连谓短语做补语)

打电话通知他行不行?(连谓短语做主语)

开门出去的是小王 (连谓短语与“的”构成“的”字短语,做主语)兼语短语

兼语短语

最早叫“递系”短语,是王力先生提出来的。这种短语是一个动宾短语套上一个主谓短语的复杂短语。如:在“叫你去”中,“你”兼作“叫”的宾语和“去”的主语,因此叫“兼语”。兼语短语里的两个动词不属于一个主体,而是分别属于两个不同的主体。这一点是与连谓短语不同的。兼语短语有一点值得注意:必须弄清,动词1和动词2之间的语义关系。如果仅从兼语短语的第一个动词来看它的特点,大致有以下三种情况:一是动词1有使令意味;二是动词1通常是表示赞许、责怪或心理活动的动词;三是动词1是“有、轮”等表示领有或存在的。例如:兼语短语里的兼语对于后面动词2来说,也不仅仅是施事,还可以是受事以及相关的事物等。

同位短语

由两个或两个部分组成,各部分都共同指一个人或一件事物。

例子:工会主席老王 首都北京 星期五那天

“句型”这个词 毛泽东主席 北碚这一带

方位短语

由方位词附着在别的词语后面构成。方位词可分为单纯方位词和复合方位词。如: 单纯的:

上 下 里 外 前 后 中 间 内 东 南 西 北 左 右 旁

复合的:

1)单纯方位词+边、面、方、头:上边 东面 左方 上头;

2)单纯方位词彼此互相组合而成:东南、中间、上下、前后;

3)之、以+单纯方位词:之上 之内 以东 以下;

4)全成方位+边、面:西南面、东西两边

方位词主要的作用就是附着在实词后边构成方位短语,表示时间、处所、范围。如: 桌子上面 大树下 村子里 操场上 大楼东面(表处所方位)

比赛前 开学后 工作前 解放以后

去教室以前 改革开放以后 (表示时间)

里头 以内 以上 当中 中间(表示范围,处所和范围不太容易区分)

方位词放在实词性词语后边构成的方位短语,使用频率往往比方位词本身的使用频率高。方位短语是名词性短语。其句法作用相当于处所名词和时间名词的作用。

量词短语

由量词和数词或指示代词等构成,其句法作用相当于名词或动词等。如:

一个 两张 五把 三次 七八回

这个 那次 上次 两遍 一下

“的”字短语

由结构助词“的”附着在别的词语后面构成,其句法作用相当于名词。如:

他的 小李的 吃的 穿的 用的 红的 白的

捡破烂儿的 抱小孩儿的 坐第一排的 在公交车上的

介词短语

由介词附着在别的词语的前面构成,在句子里常做定、状、补语。如:

把他(请来) 被大家(选为班长)

比小张(跑得快) 跟你(没关系)

(跳)在马背上 (写)在黑板上

对语法(的兴趣) 关于这个问题(的解决办法)

“所”字短语

由助词“所”附着在别的词语前面构成,其句法作用相当于名词。如:

所见 所闻 所发明 所创造 所思 所想

比况短语

由比况助词“似的”、“般”、“一样”等附着在别的词语后面构成,其句法作用相当于形容词。如: 蝴蝶似的(花瓣儿) 雷鸣般(的掌声)

老虎一样(凶猛) 苹果似的(脸蛋儿)

中文句子结构

句子按照结构方式可以分成:

1. 单句,不可再分析出分句的句子。包括:

①主谓句(由主谓短语构成的句子),如今天‖星期五。她‖身份特殊。赵州桥‖[非常]雄伟。(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等等。

②非主谓句(由其他短语或单个词构成的句子),如:呀!好漂亮的彩虹呀!快一点吧!禁止吸烟!去吧。嘿!等等。

③特殊单句,句式特点比较特殊的句子。主要是:

(1. 把字句:用“把”(或“将”)将动词支配的对象提到动词之前的一种句型。把字句在结构上有:“把+宾语”作状语。语义上,把字句表示主动。主语是施动者,发出动作,处置某一对象。处置的对象是指定的或已知的事物。如:

A 我们把豹子打死了。

B 你简直把我吓死了。

C 不要把自己做的坏事赖在别人身上。

(2. 被字句:用介词“被”组成介宾短语作状语,并且表达被动语义的句子。被字句的典型格式是:主语+被+被的宾语+动词短语。语义上,被动句表被动。主语是还艘动者,接受动作。如:

A 凶手被警察抓住了。

B 小鸟被他们吓跑了。

C 玻璃杯被小王子打碎了。

(3. 连动句:用连动短语充当谓语的主谓句,其主要特点是:连用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词或动词短语共同陈述一个主语;动词或动词短语之间有先后、目的、方式或手段关系;两个动词或动词短语之间没有语音停顿,也没有关联词语。如:

A 他上街买书去了。

B 他拿了东西走了。

C 他们正下河游泳呢。

D 小李今天坐电车回家。

(4. 兼语句:用兼语短语充当谓语的主谓句。其主要特点有:它的谓语由一个动宾短语和一个主谓短语套接而成;动宾短语中的动词通常是使令性动词。如:“叫、让„派、使、请、教、劝、命令、禁止、任命、号召、选举”等等。有是还用“有”。如:

A 我请周恩来同志来解释。

B 你让他下午到我办公室来一下。

C 蔚蓝的天宇中正有一群大雁飞过。

附:[兼语句和主谓短语作宾语的区别]:

(1). 区分第一动词。兼语句中第一个动词一半是表使令、要求的,它所支配的对象是人;主谓短语做宾语的第一个动词,一般是表感知的(看见、发现、知道等),表心理活动的(想、认为、希望、觉得等),表意见的(主张、证明、表明、说明、标志等),它所支配的对象是一件事(人物连同他的动作行为)。

2. 复句,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组成的句子。包括:

(1)一重复句,只有两个分句的句子。主要有八种类型:

(1. 并列复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分别陈述几种事物,或者几种事情,或一种事情的的几个方面,分句之间是平行相对的并列关系。主要关联词语是:既……又……,还,也,同样,不是……而是……,是……不是……,同时,一方面……一方面……,有时……有时……,有的……有的……。如:

①它既不需要谁来施肥,也不需要谁来灌溉。

②我们不是要空话,而是要行动。

③从门到窗子是七步,从窗子到门也是七步。

(2. 承接复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一个接着一个的叙述连续发生的动作,或者接连发生的几件事情。分句之间有先后顺序。常用关联词语有:就,便,才,又,于是,然后,接着,首先(起初)……然后……,从而。如:

①他们俩手拉着手,穿过树林,翻过山坡,回到草房。

②起初他们问我个人的情况,然后又问到有关革命形势的一些问题和镇头市敌驻军的动静。 ③吃过了饭,老秦跟小福去场里打谷子。

(3. 递进复句,后面分句的意思比前面分句的意思进了一层,分句之间是层进关系。常用的关联词是:不但(不仅、不只、不光)……而且(还,也,又)……,尚且……何况(更不用说,还)……,况且。如:

①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

②桥的设计完全合乎原理,施工技术颈是巧妙绝伦。

③他这样胆小的人尚且不怕,我还怕吗?

(4. 选择复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分别说出两件或几件事,并且表示从中选择一件或几件。分句之间就构成选择关系。常用的关联词是:与其……不如……,宁可……也不……,或者……或者……,不是……就是……,要么……要么……,或许……或许……,可能……可能……,也许……也许……。如:

①作为一个有骨气的男儿,与其跪着生,不如站着死。

②我们宁可挨批评,也不能昧着良心去搞假呀!

③武松这一去,或者把老虎打死,或者被老虎吃掉,别无选择。

(5. 转折复句,后一分句的意思不是顺着前一个分句的意思说下去,而是作了一个转折,说出同前一分句相反、相对或部分相反的意思来。分句之间构成转折关系。常用的关联词有:虽然(虽、尽管)……但是(但、可是、却、而、还是)……,但是,但,然而,只是,不过,倒,竟然。如:

①他小小年纪,胆量可不小啊。

②虽然我一见便知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记忆上的闰土了。

③我们几个苦口婆心地给他讲道理,他竟然一句也没听进去。

(6. 假设复句,前一个分句假设存在或出现了某种情况,后一个分句说出假设情况一旦实现产生的结果。两个分句之间是一种假定的条件与结果的关系。常见的关联词语是:如果(假如、倘若、若、要是、要、若要、假若、如若)……就(那么、那、便、那就)……,即使(就是、就算、纵然、哪怕、即便、纵使)……也(还、还是)……,再……也……。如: ①如果老王不能前去,那就让我去吧。

②即使天塌下来,这件事也得继续做完。

③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7. 因果复句,前面分句说明原因,后面分句说出结果,可分为说明因果和推论因果。说明因果一个分句说明原因,另一分句说明由这个原因产生的结果,因和果是客观事实。常用关联词有:因为(因)……所以(便)……,由于……因而……,因此,故此,故而,之所以……是因为……。推论因果一个分句提出一个依据或前提,后一分句由此推出结论,结论是主观判定的,不一定是事实。常用关联词有:既然(既是)……就(那就、便、又何必)……。如:

①我们主张积极的思想斗争,因为它是达到党内和革命团体内的团结使之利于战斗的武器。 ②哥哥嫂嫂既然扔开他像泼出去的水,他又何必恋恋不舍呢?

③几房本家大约已经搬走了,所以很寂静。

④由于病魔缠身,两次体检未通过,他只好第二次踏进补习班的门槛。

(8. 条件复句,前一个分句提出一个条件,后一个分句说明这个条件一旦实现所要产生的结果,分为充分、必要、完全等三种类型。常见关联词语有:只要……就……,只有……才……,除非……才(不)……,无论(不管,不论)……都……。如:

①衣服只要干净整齐,越朴素穿着越称心。

②只有具备了“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胆识,才能昂首阔步于成功的大道之上。 ③我们除非预先作了准备,这次行动绝无成功的可能。

④不管人员是不是齐整,我们都得赶往阵地。

(9. 解说复句,一个分句说明一种情况,其他分句对这种情况进行解释、说明或总括。一般不常用关联词语。如:

①纺线有几种姿势:可以坐着蒲团纺,可以坐着矮凳纺,也可以把纺车垫得高高地站着纺。 ②一种是教条主义,一种是经验主义,两种都是主观主义。

(10. 目的复句,一个分句表示实现或避免某种目的,一个分句表示为此而采取的行为。常用关联词语有:为了,以便,以,用以,好,为的是,以免,免得,省得。如:

①我在这里吃雪,正是为了我们祖国的人民不吃雪。

②这段时间校卫要好好检查校园设施,以免出现安全事故。

③答题之前,我们应仔细思考,省得过后又来修改。

(2)多重复句,结构上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层次的复句叫多重复句。有两个层次的叫二重复句,有三个层次的叫三重复句,其余依次类推。多重复句是由一重复句扩展而成的。分析多重复句可以采用符号法和框式图解法。如:

(1. 符号法:

①有些人背上虽然没有包袱,‖(并列)②有联系群众的长处,|(转折)③但是不善于思考,

|‖(并列)④不愿多动脑筋多想苦想,‖(因果)⑤结果仍然做不成事业。

①他后来还托他父亲带给我一包贝壳和几支很好看的鸟毛,‖(并列)②我也曾送他一两次东西,|(转折)③但从此没有再见面。

(2. 框式图解法:

①有些人背上虽然没有包袱,②有联系群众的长处,③但是不善于思考,④不愿多动脑筋多想苦想,⑤结果仍然做不成事业。

①他后来还托他父亲带给我一包贝壳和几支很好看的鸟毛,②我也曾送他一两次东西,③但从此没有再见面。

(3. 分析多重复句的步骤:

①总览全局,确定分句数目。

②理解全句语义,确立第一层次。

③辨析关联词语,依据搭配关系逐层分析。

[并列复句与承接复句的区别]

1. 并列复句的分句是相互对称的,成平行的雁行式排列。其基本格式是A ,B ,C……,分句的排列比较自由,有时可以前后对调。如:

他一边看报,一边听音乐,一边吃饭。

小李今年十八岁,小王二十四岁,至于老陈嘛已是年过古稀了。

2. 承接复句的分句排列次序是由分句所表示的时间和事理上的先后决定的,因此,分句的派顺序不能前后对调。其基本格式是A→B→C……成鱼贯式的排列。如:

见过了小李和小王,老陈便带着他们到田间去打谷子。

看过报纸,听了两段音乐,他心满意足地去吃饭了。

[承接复句与连动句的区别]

1. 承接复句的分句有语音停顿,书面上用逗号或分号标出这种停顿。连动句没有。

2. 承接复句的分句可以有不同的主语,连动句只能共带一个主语。

3. 承接复句在分句间可以用上关联词语,连动句则不能用。如:

过了那树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承接复句)

他上街买菜去了。(连动句)

[假设复句与转折复句的区别]

用“即使(就算、纵然、哪怕、纵使、就是)……也……”这组关联词语组合成的假设复句。含有转折意思(有的书称为转折式假设复句,有的称之为让步假设复句),它与用“尽管……还是……”这组关联词语组合成的转折复句最容易混淆,其区别是:

1. 让步假设复句前后分句所说的事情都没有成为现实,“即使”表示撇开的是虚拟的事实,是做最大的假设罢了。

2. 转折复句前后分句所说的事情都已成为现实,“尽管”所撇开的是既成事实。如: 即使明天刮风下雨,我们也要到达山顶。(“刮风下雨”说不准)

尽管今天刮风下雨,我们还是要到达山顶。(“刮风下雨”是确定的事实)

[条件复句与假设复句的区别]

相同点:前后分句的关系都是条件与结果的关系,都是没有实现的事情。

不同点:条件复句着重于条件,假设复句着重于假设。

只要记住条件复句的几种类型和关联词语就很容易区别了。如:

如果美国政府仍然一意孤行搞对抗,中国政府愿意奉陪到底。(假设复句)

只要美国政府仍然一意孤行搞对抗,中国政府就要奉陪到底。(条件复句

中文语法之病句分析

语序不当

(1)我国棉花的生产,现在已经自给有余。(定语和中心语的位置颠倒,应改为 “生产的棉花”)

(2)在休息室里许多老师昨天都同他热情的交谈。(多层状语语序不当,表对象的介宾短语一般紧挨中心语,应改为“热情的同他交谈”)

(3)文件对经济领域中的一些问题,从理论上和政策上作了详细的规定和深刻的说明。(词语的前后顺序排列不当,“深刻说明 ”应照应“理论”,“详细的规定”应照应“政策”。)

2、搭配不当

(1)春风一阵阵吹来,树枝摇曳着,月光、树影一齐晃动起来,发出沙沙的声响。(主谓搭配不当,“月光”不会发出声响。)

(2)她拍摄完这部影片,就宣布正式退出演员生涯。(动宾搭配不当,“生涯”不能“退出”)

(3)这是一次竞争激烈的考试,非用十分的努力才能战胜其他竞争者。(关联词搭配不当,“非”与“才能”不能配合使用。)

3、成分残缺或赘余

(1)鲁迅先生在斗争中创造了杂文,成了文学艺术中的奇葩。(缺主语,将“创造了”改为“创造的”)

(2)他就主动参与社会灾害性事故处理,化解风险,安定社会生活的责任。(缺谓语,在“参与”前加上“承担”)

(3)只要有勤奋、肯吃苦,什么样的难题都难不倒你。(缺宾语,在“肯吃苦”后加上“的决心”)

(4)其余这是过虑的想法。(多余,“虑”就是想,可删去“的想法”)

4、结构混乱

(1)止咳祛痰片,它里面的主要成分是远志、桔梗、贝母、氯化铵等配制而成的。(应该是“主要成分是„„”或“是由„„配制而成”,两种格式或选用一个)

(2)你可知道,要出版一本译作是要经过多少人的努力以后,才能与读者见面的。(把“要出版„„的努力”和“一本译作„„见面的”两句话揉在一块儿说了,只能选一句说)

5、表意不明

(1)局长、副局长和其他局领导出席了这次表彰会。(其他局领导是本局领导还是别局的领导,不明确)

(2)巴勒斯坦游击队对以色列的进攻是早有准备的。(是“巴勒斯坦游击队进攻以色列”,还是“以色列进攻巴勒斯坦游击队”,不清楚)

6、不合逻辑

他是多少个死难者中幸免的一个。(既然是“幸免”,就是没有死,怎么能说“死难者”中的“一个”呢?

二、修改病句的基本方法

1、了解病句的几种常见类型,特别是《考试说明》中指出的6种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要熟悉改病句的常规方法。

2、修改病句的目的是为了使句子表达准确,语句明白无误。修改病句时,必须保留原意,不可改走样了。

一走进西湖公园,就看到公园里彩旗飘扬,歌声嘹亮。

这个句子犯的是搭配不当的毛病,“彩旗飘扬”可以看到,“歌声嘹亮”却看不到。修改这个病句时,不能因为搭配不当就把“歌声嘹亮”删去,因为整个句子是要从两个方面来表现公园的热闹非凡的,删去“歌声嘹亮”就把句子的原意给改了。这个句子可以改成“一走进西湖公园,就看到彩旗飘扬,听到歌声嘹亮”。

3、从语法角度入手,抓住句子主干。无论是单句、复句,抓住了句子主干,也就抓住了句子的基

本意思,在改病句时有利于保留原意。抓住主干时要注意辨认主干是否有毛病,如是否有成分残缺,主谓、动宾搭配不当等毛病,要先予以改正。

粮库主任的失职,使40吨小麦霉烂变质。上级领导为了严肃法纪,决定给他行政记过处分,并赔偿部分经济损失。

这个句子的主干是“上级领导„„决定„„并赔偿„„”显然有悖整个句子的意思,“赔偿”的人应该是失职的粮库主任,而不是上级领导。应在“赔偿”前面加上“责令他”。

4、从词法角度入手,看看句子的修饰语同中心语的搭配是否恰当,句子的实词、虚词的运用是否恰当。

语文课下课后,黄晓静交给老师二篇课外完成的作文。

这个句子中数词运用不当,应把“二”改成“两”。如不说“二张桌子”“二盏灯”,而说“两张桌子”“两盏灯”。

5、从逻辑事理入手。

中学课文虽没有章节专门介绍逻辑知识,但在修改病句时却常需要一定的逻辑知识。平时应注意掌握一些基本的逻辑知识。有些句子在逻辑上出现毛病,修改时就要从逻辑角度加以考虑。 汽车在蜿蜒的山道上急驰,如离弦之箭一般。

“离弦之箭”是笔直向前的,而“蜿蜒”是曲曲折折的,句子中的比喻不合事理,不合逻辑。应改为“汽车在高速公路上急驰,如离弦之箭一般。”

修改病句的常规方法是增加、删减和调换词语。

三、选用、仿用、变换句式

一个意思,不仅可以用这一种句式来表达,也可以选用另一种句式来表达。

如“我们把书看完了”也可以说成“书被我们看完了”;“商店里的东西很多”也可以说成“商店里的东西真不少”。

不过由于不同句式的不同语气、情调、语体色彩,修辞作用也就不一样。因此,说话作文要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精心选择和变换最合适最有表现力的一种句式来表达。句式有多种,如主动句式和被动句式,肯定句式和否定句式,一般句式和特殊句式等等。掌握了各种句式变化的规律,就能够选择最合适的句式,为表达思想内容服务。

1、肯定句变换为否定句

同样一句话,既可用肯定句式表达,也可用否定句式表达,但后者比前者语意要轻些。在将肯定句变为否定句时,要注意不可将句子的意思弄反了。

这座大楼的外观好看。

用否定句式来表达,可以说“这座大楼的外观不难看”,却不能简单地加入否定短语“不好看”,说成“这座大楼的外观不好看 ”。这样,虽然也是否定句,但将句子的意思说反了。

这个句子还可以用双重否定句式来表达,双重否定表达的肯定的意思,可以说成“不得不承认这座大楼的外观很好看。”意思与原句无异,语气却更强些。

2、长句变换为短句

面对一个复杂的长句,首先要找出它的主干,然后再分清是句子的主干还是枝叶部分复杂,把复杂的部分变成分句,长句也就变为短句了。

①秦岭西部太白山的远峰和松坡,渭河平原上游的竹林、村庄和市镇,都笼罩在茫茫的春雨中了。 句子的主干是“远峰和松坡,竹林、村庄和市镇笼罩在茫茫的春雨中了。”复杂的部分是主语,主语是由并列短语充当的。我们可以把并列短语拆开,让它同谓语组成几个分句,把这个长句变成下面这个短句。

秦岭西部太白山的远峰和松坡,笼罩在茫茫的春雨中了;渭河平原上游的竹林、村庄和市镇,也笼罩在茫茫的春雨中了。

②当我们从燃烧着的山东土地向中原地区挺进的同时,在雄伟的山海关下,在辽阔的华北平原上,在水网纵横的江汉淮河之间,在丘陵连绵风沙蔽日的西北高原上,一幅历史大进军的壮丽图画,在我们幅员广阔的祖国版图上展开了。

句子的主干是“一幅历史大进军的壮丽图画,在我们幅员广阔的祖国版图上展开了”,主语前面有5个状语,把状语同谓语相结合,就可以构成几个分句了。

当我们从燃烧着的山东土地上向中原地区挺进的同时,一幅历史大进军的壮丽图画,在雄伟山海关下展开了,在辽阔华北平原上展开了,在水网纵横的江汉淮河之间展开了,在丘陵连绵风沙蔽日的西北高原上展开了,在我们幅员广阔的祖国版图上展开了。

3、短句变换为长句

要把几个短句概括、组织成一个长句,最主要的是找到一个中心句,然后把其他句的内容作为句子成分组织到这个中心句里。在变换时要注意句子的通顺。

把下面3个句子改为一个单句,内容不能改变。

①我们要毫不动摇地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②我们要坚持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

③我们要学习和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

把②句作为中心句,①③句作为长句的定语,写成:

我们要毫不动摇地坚持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学习和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方针。

在组织句子时可以调整、删减、增加词语,但不能改变句子意思。

仿用句式指的是根据提供的句子,按照一定的要求写另一个句子。仿写时要注意所写的句子尽量与提供的句子做到几个相同,自述大致相同,句式相同,结构也大致相同。例如:在下面这段话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语句,内容要照应,并构成排比句。

用友谊写一本书,一本厚厚的书。在书里:友谊如珍珠,我们共同穿缀,联成一串串璀璨的项链;友谊如 ,我们 , ,友谊如 ,我们 , 。

所给例句用了比喻,仿写的句子也应当用上比喻,比喻后面的句子应当同比喻有关联,内容上要照应。题目要求仿写的句子要同例句一起构成排比句,仿写的句子的结构同例句也要相同。仿写示例如下:友谊如彩绸,我们共同剪裁,缝制成一件件绚丽的衣衫;友谊如油彩,我们共同调色,描绘出一片片美妙的景色。

四、扩展语句,压缩语段

“扩展语句,压缩语段”是今年《考试说明》增加的内容。

“扩展语句”要注意合理性。根据所给语句,根据要求进行合理的联想、想象,不可以漫无边际地随意地想。

“压缩语段”要把握住语段的中心意思,关键语句及有效信息,并要按规定的字数完成。

修改病句口诀

学习方法 2008-04-12 18:57 阅读8 评论1 字号: 大大 中中 小小诊断句子的毛病, 七个方面查清楚, 一看成分缺不缺, 缺的成分要补全,

. 二看搭配当不当, 不当之处改流畅, 三看指代明不明, 不明之处要注清,

四看用词当不当, 恰当词语来换上, 五看意思重复否, 重复词语要赶走,

六看句子矛盾处, 去矛除盾要摆平, 七看分类当不当, 异类事物另置放..

常用修辞作用特点

1.比喻:

比喻由三部分构成:

1、本体

2、喻体

3、比喻词

(比喻和拟人最大的不同在于比喻含有喻体,拟人没有。)

作用: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根据事物的相似点, 用具体、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的事物解说,即打比方,帮助人深入理解。(事物间有相似性) 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例句: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老舍《济南的冬天》

2.比拟:

借助丰富的想像,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 作用:能启发读者想像,令文章更生动。

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

(1)拟人:

把物当作人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例句:

1.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春》 朱自清

2.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 杜甫

3. 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春》 朱自清

(2)拟物(借物喻人):

①把人比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

例句:

1. 人群不顾一切,涌了上来。

2. 在群众的呼喝声中,那个恶霸夹着尾巴逃跑了。

②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

例句:

1. 火山发出一声咆哮。

2. 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宽厚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荷花淀》孙犁)

3.夸张:

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大或缩小。

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1)扩大夸张: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

例句: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2)缩小夸张: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

例句: 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块天地。

(3)超前夸张: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

例句:她还没有端酒杯,就醉了。

4.排比:

把三个或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

作用: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表达效果)。

例句: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5.对偶:

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主要方式:

1、正对。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

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2、反对。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

例如:.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例句:. 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6.反复: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句子。

1. 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

例句: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2. 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

例句: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作用:主要运用在诗文中,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的情感的作用。同时,反复的修辞手法还可以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

7.设问:

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作用: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

例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8.反问(激问、反诘、诘问):

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

作用: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 例句: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

9.引用:

引用现成的话(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 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和两种。

作用: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

明 引(直接引用)。

例句: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暗 引(间接引用) 。

例句:失败乃成功之母,你千万不要气馁。

10.借代:

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 。

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分。

作用: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方法:

①部分代整体。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

例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②特征代本体。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去…… ——《故乡》

③具体代抽象

例如:南国烽烟正十年。——《梅岭三章》

④工具代本体。

例如: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榆钱饭》 ⑤专名代泛称。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最后一次讲演》

11. 反语:

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如:(清国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

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12. 对比:

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 例如: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 臧克家

运用对比,必须对所要表达的事物的矛盾本质有深刻的认识。对比的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应该有互相对立的关系,否则是不能构成对比的。

13. 联想:

看到某事物,从而联想到一些事物,也就是想象。

例如:太阳出来了, 地上好像着了火。

14. 通感:

所谓通感,是利用诸种感觉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式。

作用:通感的运用可以收到令人回味无穷的效果,其表达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它能化抽象为形象,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它能由此及彼,勾起人们丰富的联想;它能不拘一格,行文活泼;它能准确表达,含意深远;它能充实诗文的意境,构成特殊的艺术美。

例如:

最典型的例子:“微风过处, 送来缕缕清香, 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 清香乃是嗅觉,歌声乃是听觉,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即为通感。

此外有:

“晨钟云外湿”(杜甫《夔州雨湿不得上岸作》)以“湿”字形容钟声,所闻之钟声,穿雨而来,穿云而去,故“湿”,触觉与听觉相互沟通。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高山,汤汤乎若流水(”《吕氏春秋·本味》)听琴声而知志在高山、流水,听觉与视觉相互沟通。

15. 双关:

利用词的多义及同音 (或音近) 条件,有意使语句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就是双关。

作用: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语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1. 谐音双关。

例如: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杨”实际上是指杨开慧,“柳”实际上是指柳直荀)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丝”即“思”的意思,以此来表达男女之间的爱情)

2. 语音双关。

是一种根据词的多义条件而故意导致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修辞方式。这种修辞在歇后语中经常出现。

例如:

茶壶里煮饺子——有嘴倒(道)不出 老太太抹口红——给你点颜色瞧瞧

16. 顶真:

顶真也作顶针。

用前文的末尾作下文的开头,首尾相连两次以上,使邻近接的语句或片断或章节传下接,首尾

蝉联,用符号表示就是“ABC,CDE”.这种修辞手法,叫做顶真,又叫顶针或联珠。

运用顶真修辞手法,不但能使句子结构整齐,语气贯通,而且能突出事物之间环环相扣的有机联系。

例句:

友情是花,引来群群之蝶。

友情是蝶,两人翩翩起舞。

友情是舞,舞出激情之火。

友情是火,永恒地在燃烧。

梦想是翅,飞翔永恒蓝天。

梦想是天,遮住茫茫大海。

梦想是海,还是小船悠悠。

梦想是船,海上乘风破浪。

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

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

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

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

17. 互文:

带有修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

在古文中,把属于一个句子(或短语) 的意思,分写到两个句子(或短语) 里,解释时要把上下句的意思互相补足,就是互文。

古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 例如:

秦时明月汉时关。

烟笼寒水月笼沙。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主人下马客上船, 举酒欲饮无管弦。

在阅读古代散文作品时,对于一些运用互文手法的句子,如果不进行仔细的思索和体味,往往容易忽略过去。

例如:

(1) 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宋玉《登徒子好色赋》)意为:“她微微一笑就迷惑了阳城、下蔡所有的公子哥儿。”

(2) 子建援牍如口诵,仲宣举笔如宿构。(《文心雕龙·神思》)意为:“曹植、王粲铺上纸拿起笔写作时,就象事先写好了背出来一样。”

(3) 齐魏徭戍,荆韩召募。(李华《吊古战场文》)齐魏荆(楚)韩等战国时期君王为徭役守边而招募兵员。”

(4)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柳宗元《捕蛇者说》)意为:“凶暴的差吏来到我们村里,到处叫嚷喧哗,到处骚扰百姓。”这里的“东西南北”泛指“各处”。

(5)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范仲淹《岳阳楼记》)意为:“不因外物的影响而悲哀欢喜,也不因为个人处境好坏而欢欣悲伤。”

18. 回环:

可以正读,也可以倒读,但是都流利,不会不通顺!

例如:

响水潭中潭水响;黄金谷里谷金黄。

佛山香敬香山佛;翁源乳养乳源翁。

星岛港迎港岛星。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

19. 移情:

为了突出某种强烈的感情,写说者有意识地赋予客观事物一些与自己的感情相一致、但实际上并不存在的特性,这样的修辞手法叫做移情。

运用移情修辞手法,首先将主观的感情移到事物上, 反过来又用被感染了的事物衬托主观情绪,使物人一体, 能够更好地表达人的强烈感情,发挥修辞效果。

例如:

①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②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春望》)

③清渭无情极,愁时独向东。

(杜甫《秦州杂诗二十首》)

④行宫见月伤心色,

夜雨闻铃断肠声。

(白居易《长恨歌》)

⑤转朱阁, 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苏轼《水调歌头》) ⑥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

(牛希济《生查子》)

上面例①两句诗的意思是: 露从今夜起才特别惨白,月是故乡的才格外明亮。为什么是这样的呢?因为诗人杜甫亲历了安史之乱的大动荡, 在国家前途、个人命运不断遭到打击的情况下,不得不于公元前 759 年秋天弃官到秦州(今甘肃天水)客居。在这凄冷荒漠的边塞小城里, 诗人将思念故乡的感情 移到露色和月光上, 反过来又用被感染了的露色和 月光衬托诗人思念故乡的情绪, 使事人一体,从而 更好的表达了诗人思乡的强烈感情。 例②中两句诗 的意思是:感叹国家遭逢丧乱,花朵溅滴悲伤的泪; 痛恨一家流离分散,鸟儿叫唤惊动忧愁的心。花开 鸟叫是自然界的现象,是没有人的情感的,诗人运 用移情修辞手法, 才能写出这样感人的诗句。例③ 说渭河水只有在人愁的时候才“独向东” ;例④说月亮发出的是一种叫人看了“伤心”的光,铃子摇响的是一种叫人听了“断肠”的声;例⑤说月亮常常在人离别时变圆; 例⑥说红豆不是红豆,而是一 颗颗“相思泪”。以上各例都是运用移情修辞手法,将人的感情移到事物上。这样人情和事物融为一体,能够更好的表达人的强烈感情。

移情和移就的区别是: 移情是将人的主观的感情移到客观的事物上, 反过来又用被感染了的客观事物衬托主观情绪, 使物人一体,能够更集中地表达强烈感情; 移就是甲乙两项事物相关联,就把原属于形容甲事物(或人)的修辞语移来属于乙事物,是一种词语活用的修辞手法。 简言之,前者是“移人情及事物” ;后者是“移形容,甲事物(或人)的词来形容乙事物。”

移情和拟人的区别是:前者是“移人情及事物”;后者是“将物当作人来写”。

20. 呼告:

写文章时,对着不在面前的人或物直接呼唤,并且跟他(它) 说起话来,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呼告。

运用呼告,能增加抒情效果,加强感染力。

例子(1):硕鼠!硕鼠! 无食我黍。 ——《诗经.硕鼠》

例子(2):天啊!为什么你要这样对我?

例子(3): 秋,听说你已来到。

带有修辞手法的成语

1. 比喻的修辞手法的成语:

恩重如山 冷若冰霜 成竹在胸 胸有成竹 呆若木鸡 风烛残年 挥汗如雨 浩如烟海 门庭若市 虚怀若谷 轻如鸿毛 震耳欲聋 声名狼藉 易如反掌 切肤之痛 亲如手足 人面兽心 如虎添翼 如胶似漆 丧家之犬 望眼欲穿 对答如流 刀山火海

a 明喻

:虚怀若谷 门庭若市 如火如荼 如饥似渴 味同嚼蜡 寿比南山 归心似箭

如鱼得水 如虎添翼 冷若冰霜

b 暗喻

:车水马龙 有口皆碑 唇枪舌战 草木皆兵 冰清玉洁 明珠暗投 人老珠黄

犬牙交错 血海深仇 犬马之劳

c 借喻

:望穿秋木 破镜重圆 风平浪静 班门弄斧 铜墙铁壁 豺狼当道 掌上明珠

画龙点睛 柳暗花明 愚公移山

2. 拟人的修辞手法的成语:

狐朋狗友 鼠目寸光 鸦雀无声 花枝招展 鸟语花香 烘云托月 风卷残云 百花争艳 鼠窃狗盗 兔死狐悲 龙争虎斗 卧虎藏龙

3. 夸张的修辞手法的成语:

日理万机 日月如梭 三头六臂 怒发冲冠 一日千里 一字千金 百发百中 胆大包天 寸步难行 一步登天 一日千里 一毛不拔 一尘不染

其他(除比喻、拟人、夸张)修辞手法的成语

4对比:

口蜜腹剑 口是心非 虎头蛇尾 好逸恶劳 阳奉阴违 南辕北辙 外强中干 吃一堑,长一智 挂羊头卖狗肉

5对偶:

地大物博 感恩戴德 山穷水尽 谦受益,满招损 家喻户晓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披星戴月 口诛笔伐 口蜜腹剑 山珍海味 山重水复

6借代:

目不识丁 披肩执锐 扭转乾坤 迫在眉睫 拈花惹草 大江东去 灯红酒绿 咬文嚼字 青黄不接 手无寸铁

7比拟:

闭月羞花 百花争艳 草木皆兵 风尘仆仆 呆若木鸡 生龙活虎 莺歌燕舞 抱头鼠窜 肥头大耳 土崩瓦解

8反复:

登峰造极 星移斗转 提纲挈领 审时度势 情真意切 罪魁祸首 丰功伟绩 心灰意冷 真凭实据 一心一意

9反问: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皮之不存,毛将附焉 塞翁失马,焉之非福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10双关:

风雨同舟 藕断丝连 立地成佛 乐在其中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11回环:

来者不善,善者不来 人响水潭中潭水响;黄金谷里谷金黄。 佛山香敬香山佛;翁源乳养乳源翁。 星岛港迎港岛星。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12顶针:

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一传十,十传百 一而再,再而三


相关内容

  • 浅谈蒙语与汉语句子成分的比较
  • 浅谈蒙语与汉语句子成分的比较 [摘要]汉语的句子组成部分, 包括主语.谓语.宾语.定语.补语.状语六种.蒙语的句子组成部分,包括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五种,跟汉语不同的是没有补语这一句子成分.句子的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这五种在蒙汉语语法中的表现形式上差别不大,但是在句子里的语序上有 ...

  • 从英汉话题结构差异谈现代汉语话题的语法化
  • 2008年7月第27卷第7期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eilongjiang C ollege of Education Jul. 2008V ol. 27N o. 7 从英汉话题结构差异谈现代汉语话题的语法化 耿 冰 (郑州轻工业学院, 郑州450002) 摘 要:人类语言都有话 ...

  • 现行中学语文教材现代汉语语法中的"介词"
  • 现行中学语文教材现代汉语语法中的"介词" 在中学语文现代汉语语法教学之中,往往会遇见有关"介词"的种种困难.教师无奈,学者困惑.无论是传统语法,例如<暂拟教学语法系统>.还是现行最新的<中学现代汉语教学语法系统>都保留了"介词 ...

  • 聋校汉语教学大纲
  • 九年制聋校汉语课程小学阶段(一至六年级)教学大纲 一.前言 聋校和普校一样,要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的体现.小学是义务教育的基础阶段.聋校汉语课程是聋教育中的一门最重要的基础学科,不仅因为基础太弱,需要重点扶持,还因汉语具有工具性,汉语书面语是聋人进行社会交往的重要工具 ...

  • 高中文言文句式
  • 一 前言 中学文言文教学向来是一个重点,除了要掌握常用的词法,还要熟练地掌握常用的句法.文言句法包括文言文中常见的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被动句.疑问句等,还包括一些固定格式. 二 中学文言文特殊句式分析 2.1判断句 1."--者,--也" "--,--也 ...

  • 英汉平行结构对比研究
  • 2001年9月第17卷 第5期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JournalofSichuanInternationalStudiesUniversitySept.,2001Vol.17 No.5 英汉平行结构对比研究 邵志洪 (华东理工大学外语学院,上海 200237) 提 要:平行结构是话语组织法中具有的共同 ...

  • 词的兼类问题研究述评
  • 2011年第1期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No 1, 2011 Serial N o 125(总第125期) JOU RN A L OF M U D AN JIA N G CO LL EG E OF EDU CA T IO N 词的兼类问题研究述评 苏 经 纬 (鲁东大学文学院, 山东 烟台 26400 ...

  • 英汉语言对比研究论文
  • 摘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各国人们之间的交流已是一个必然趋势,我们对外交往中,跨文化的言语交际也显得愈发重要.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差异反映到语言层面上则表现为语言差异,不同的国家和民族的语言表现出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模式都有所不同,因此我们有必要把英语与母语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认识英 ...

  • 考研英语翻译(金玉良言)
  • 对于考研翻译来说,接触过的考生都知道,它的五句话基本上都是复杂的长句,不但句子较长,而且句式复杂.基础扎实的同学,或许还能理清结构,知道所要表达的意思,但即使如此,要想找到确切的汉语表达方式,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事实上,如果考生能够对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结构方面的差异有所了解,掌握两者之间的一些转化 ...

  • 汉语长句的翻译
  • 长句的翻译是建立在字词和短句翻译基础之上的 , 同时 , 长句翻译也是构成篇章翻 译的较大单位 , 处理好了 , 篇章翻译的质量也就有了保证. 汉语是一种重意合(parataris).含蓄而又主题突出 ( topic - prominent)的语言 , 它具有形式不够具体.成分省略较多.较难确认句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