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教学杂志是历史教师成长的阶梯

作者:陈杰

历史教学:中学版 2011年04期

  历史学科的知识既包罗万象,又具有很强的现实性,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在具备比较精深的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有广阔的阅读面。我想,就此来讲,还没有哪一门学科的教师需要像历史教师这样对现实世界保持敏锐和持久的兴趣,这也是由学科的特点决定的。

  徐赐成老师认为历史教师有三类书必读:一是史学名著和论文;二是当代历史教育和教学理论;三是新近出版的专业历史著作[1]。我根据自己的阅读经历也认为有三类书应读:一是历史专业著作,从古到今,从中到外,要有选择地读。其中,海外学者的著作及当代学者的专题研究著作是重点。二是符合本人兴趣爱好的某类书籍及报刊文章,这可以根据个人的喜好而定。三是专业教学杂志。这类杂志上的文章精悍实用,紧扣教学改革的脉搏,针对性、时效性和操作性非常强,适宜教师现学现用,是课堂教学和教学研究中最为实用的参考资料。可以这么说,一个老师参加工作以后,比较容易读到的和对自己的专业成长帮助最大的就是这类专业教学杂志了。

  记得在1990年,《历史教学》杂志举办了一个创刊四十周年的征文活动,我有幸获得了三等奖。我在那篇《良师挚友》的文章中写到了自己最初接触历史教学专业杂志时的心态: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发现了《历史教学》。随便翻翻,竟大有相见恨晚之感。从此以后,我是每期必读。为了阅读方便,索性跑到邮局订了一份。几年来,虽然每本价格从0.30元涨到1.25元,照样是乐此不疲。望着渐渐厚起来的一大摞杂志,我的心里似乎也充实了许多。……不必说浅显实用的参考文章解决了多少教学的疑难,也不必说精美逼真的图片增加了多少教学的直观,我作为一个历史教师,更引起我兴趣的是有关教学研究、教学参考的文章。可以说,我能走上教学研究的道路,全靠《历史教学》的启蒙和引导,是它领着我探幽入微,一步步领略、体悟教和学的酸辣、甘苦。……实践离不开理论的指导,对于那些教学研究文章,我总是咬文嚼字、反复阅读,然后编订目录,写出文章大意,以便今后查找,后来似乎觉得应该有所重点,便又生出奇想,每两年自评一次历史教学研究方面的十大优秀文章,对这些“中选”文章,读熟、读透,再联系自己的教学实践,反复思考,深刻领悟,竟然也大有收获。尤其是对赵恒烈、龚奇柱先生的文章真是百读不厌,精彩处,真不禁使人抚掌叫绝[2]。

  这二十多年来,我一直把阅读专业教学杂志当做我读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适合中学历史教师阅读的专业杂志除了《历史教学》,还有《中学历史教学》《中学历史教学参考》《历史教学问题》《历史学习》,以及中国人民大学的复印报刊资料《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历史学》等,除此以外,还应该阅读一些综合性的教育教学杂志,如《课程·教材·教法》《教学月刊》《中小学教师培训》《教育理论与实践》等,这些杂志上也有一些属于历史教学领域的文章和理论指导性的文章。对一个教师来说,怎么读很关键,随便翻翻也好,逐篇精读也好,边读边用也好,都是一种阅读的态度。我个人觉得,泛读与精读相结合是一种比较好的阅读方法。

  “泛读”就是广泛性的阅读。拿到一本自己喜爱的教学杂志,首先应该把杂志上所有的文章都浏览一遍,撷取对自己教学和研究有用的东西,这就是泛读。为了促使自己去阅读,我把“泛读”同“治目录”结合在一起。古人曾经说过,“治学先治史,治史先治目录”,清代著名历史学家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卷七中说:“凡读书最切要者,目录之学。目录明,方可读书;不明,终是乱读。”上述言论均指出了治目录的重要性。我觉得这些话很有道理。也许有人会说,科学发展到现在,这些话已经过时了。但是,“治目录”作为阅读和研究的过程来看仍有现实意义,在我看来,“治目录”就是一个阅读的过程,一个思考的过程。那么,怎样“治目录”呢?就是在阅读专业刊物上教学论文的同时,将文章的题目、发表刊物、期次、作者、内容要点列成表格,分别做好摘录。我把一篇文章的“内容要点”也做到目录里去,目的就是强迫自己去阅读每一篇文章,思考文章的中心。我做目录是从1986年开始的,收入目录中的教学文章最早来自于1982年的《中学历史》杂志(苏州大学历史系,现已停刊),2000年以前的都装订成册了,订了厚厚的三大本,2000年以后都录在电脑上,查找也就更方便。二十多年来,我阅读了十多种杂志上的历史教学研究文章,做了6000多篇文章的目录,字数在70万字以上。在阅读过程中,我还专门用一个本子摘录自己认为精辟的论述或者富有启发性的文字、段落,取名为《历史教学名言录》,现在直接摘录在电脑里了,字数也有10万字左右。这种摘录和阅读常年进行,占据了我大量的业余时间,而每年的寒暑假是集中阅读的最佳时间。也许有的老师会问,专业教学的杂志从哪里来?当然来自于单位和个人的订阅了。我每年订阅的与历史教学有关的杂志有5到6种,因此我提倡历史教师至少应该自费订阅两三种专业性的教学杂志,尤其是年轻教师。

  所谓的“精读”,就是将自己在泛读和“治目录”过程中认为特别精彩的文章重新阅读、细细体会,或者是找出跟自己搞的课题有关的研究论文,分门别类地阅读,并进行分析、思考、做读书笔记,这样的阅读也可称之为检索性阅读。精读带有明确的目标取向,效果也比广泛性阅读好。可见,“治目录”实际上也是一个编录、阅读、思考交替结合的过程。

  我一直坚持“治目录”和“泛读与精读相结合”的方法,我感觉到这样做的好处有:

  首先,形成比较宽广的视野和敏锐的判断力。这是历史教师专业素养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记得赵亚夫先生在回答“历史教育要达到‘人文自觉’(就是自觉追求历史教育的价值),我们最缺的是什么”这个问题时说到,“第一是视野,第二是视野,第三还是视野。”我们的视野从哪来?“读书和思考。读书是开阔视野的基本途径,绕不过去这条路的。而且,中学老师读书要宽些、杂些,这利于我们从不同渠道获得知识,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读书可以丰富个体的社会经验,思考可以增长社会认识。……有了视野才能够具有可靠的判断力,判断力是历史思维能力的基石。”[3]专业教学杂志对最新史学研究动态的介绍和教学改革成果的关注,以至于对课堂教学每一个细节的探讨,几乎都可以说是历史教师获得视野和判断力的“捷径”,从备课、上课到教学研究,正是这种视野和判断力一步步助推了教师的成长。

  其次,便于检索和再学习。治目录是为了检索,古人讲究“即类求书、因书究学”,就是借助了目录的便利。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曾指出:“人类记忆的首要问题不是储存,而是检索,而检索的关键在于组织,即在哪里寻找信息和怎样获取信息。”专业教学刊物上有许多优秀的文章,比如2010年的《历史教学》(中学版)第9期发表了崔之清教授的《太平天国革命纲领试析》一文,虽然是三十年以前的文章,在我们看来,还是有非常强的现实和借鉴意义。这类文章不是阅读一遍就行的,需要在日后的教学和研究中再翻出来阅读、思考,这就需要进行检索。检索是目录的主要功能,有了自己做的目录以后,找出相关文章来阅读十分方便,针对性很强,可以加深对自己关注的教学问题或是研究课题的认识,大致明确自己的课题在本领域的研究程度,也避免了重复劳动和走弯路。如我写《历史教学中乡情教育的几个问题》曾找出了十六篇相关文章来阅读,写《略论中学历史教师的素质》参考了二十五篇相关文章。这些都借助于自己做“目录”的便利。这种阅读和参考并不是照搬别人的观点,而是获得对所论问题相对全面、完整的认识,从而在此基础上更新、更深的思考。又如,在备课时,如果想要查找某一方面的资料,从自己的目录中去找也很容易,如输入关键词“美国内战”,仅从2007到2009年的目录中,我很快找到9篇文章(包括教学设计和课堂实录)。无论对这些文章有同感也好,有异议也好,读一读对于备课、上课和教学研究肯定是大有裨益的。

  最后,提供大量有用的教学资料。我记得,《历史教学》曾连载了萧功秦教授的《中国百年现代化的六次政治选择》,金雁教授的《历史教学中的十月革命问题》,像这类名家的文章,观点新颖,史料性强,是教师备课极好的参考资料。又如聂幼犁教授关于命题研究的系列文章,对于命题研究和提高教师的命题能力帮助极大。在阅读过程中,还可以对文章二次利用,如我在阅读了陈红老师的《〈五四运动〉教学设计》(《历史教学》中学版2010年第7期)一文后,利用文章中提供的材料设计了以下一组题目:

  以下是关于五四运动时期的一些材料,阅读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国大总统威尔逊屡次的演说,都是光明正大,可算得现在世界上第一好人。他说的话很多,其中顶要紧的是两个主义:第一,不许各国拿强权来侵害他国的平等自由;第二,不许各国拿强权来侵害百姓的平等自由。这两个主义,不正是讲公理不讲强权吗?”

  ——《每周评论》发刊词(陈独秀)

  材料二“巴黎和会,各国都重在本国权利。什么公理,什么永久和平,什么威尔逊总统十四条宣言,都成了一文不值的空话。”

  “我看这两个分赃会议,与世界永久和平、人类真正幸福,隔得不止十万八千里,非全世界的人民都站起来直接解决不可。”

  ——《每周评论》(陈独秀,1919年5月4日)

  材料三青年学生的热血沸腾,但是摆在眼前的,却是一个铁一般的冷酷事实:使馆界,不准队伍通过!气炸了肺,也是无济于事的呀!为什么我们自己的国土,不准我们的队伍通过?使馆界!什么是使馆界?是我们的耻辱!

  ——当年北大学生杨晦的回忆

  材料四5月6日,北京、上海商会要求释放被捕学生,拒签和约,抵制日货。

  5月7日,北京商界集会。上海在公共体育场召开国民大会,数万人参加,通函全国断绝与日本的商业关系。

  5月9日,上海洋货业、糖业、五金业等停业一天,各界一致抵制日货。商会提出:提倡国货;不装某国轮船;不用某国钞票,不取消与某国一切不平等条约,誓不中止。通电全国商会实行。济南商会通电全国商会,抵制日货。上海三友实业社工人举行国耻纪念会。

  5月10日,上海商会致书北京中华总商会,反对与日妥协。

  5月11日,南京商界抵制日货。广州召开国民大会。武汉学商两届集会,抵制日货。

  ……

  ——五四运动大事记录

  材料五“大好河山,任人宰割,稍有人心,谁无义愤。彼莘莘学子,激于爱国热忱而奔走呼号,前赴后继……其心可悯,其情可嘉,其情更可有原。”

  ——五四运动期间直系军阀

  吴佩孚致大总统徐世昌电

  材料六“纵然曹章罪大恶极,在罪名未成立时,他仍有他的自由。我们纵然是爱国急公的行为,也不能侵犯他,加暴行于他……绝不能说我们所作的都对,就犯法也可以使得;我们民众的举动,就犯法也可以使得。在事实上讲,试问这几年来哪一件不是借着国民意思四个大字不受法律的制裁才闹到今天这个地步?”……“我愿意学生事件付法庭办理,愿意检厅去提起公诉,学生去遵判服罪。”

  ——梁漱溟《论学生事件》

  材料七“我们人类现在既已承认学生运动是合乎正义的,国家和法律也应该跟着我们人类往一条路上走。那些道德上承认,法律上不承认的话,是野蛮时代的法律,专以维持秩序作目的的……这种法律观,单是救济人治之弊的,在现在的国家内,实在没有什么功用。”

  ——《学生事件和国家法律问题》

  (北京《晨报》)

  (1)根据时代背景说说材料一中陈独秀为什么说威尔逊是世界上第一好人?

  (2)材料二中陈独秀为什么说威尔逊总统的十四条宣言,都成了一文不值的空话?以当时与中国有关的事例进行说明。

  (3)材料三中“不准游行队伍通过使馆界”,有什么依据?

  (4)根据材料四指出,最先支持学生运动的是哪一阶级?

  (5)请根据材料五指出吴佩孚通电的真实用意。

  (6)根据材料六、七指出,当时舆论界对待学生的过火行动(火烧赵家楼、痛打章宗祥)有哪两种意见?你赞同哪一种意见,说说你的理由。

  参考答案:

  (1)威尔逊在巴黎和会上提出了十四点和平计划,迷惑了不少人。(2)巴黎和会上,列强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利转让给日本。(3)《辛丑条约》规定: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保护,使馆界成了“国中之国”,中国人不得随意进入。(4)资产阶级。(5)要求释放学生(或支持学生运动)。(6)梁漱溟认为学生放火殴人是超出理性的行为,不赞同学生过火的做法,学生的行动应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晨报》认为学生的做法无可厚非,法律应该为正义事业服务。赞同哪一种观点都可以,但要说出理由。

  将看到的史料变成学生练习的题目,这仅是利用阅读的一种方式而已,它注重的是创造性学习,是在别人的基础上结合自己思考的拓展性学习。我觉得,教师的教学能力就是在这样的学习、利用、创造中逐步提高起来的。读一本刊物,其实就是和专家、学者、同行作一次学术乃至心灵上的交流,这就是专业刊物给我们带来的最便利、最实用之处。

  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电子阅览和查询非常普遍。因此,我也常想,我这样坚持中国文人传统的阅读习惯还有没有必要?“治目录”还要坚持下去吗?如果说,前些年主要是为了检索的方便,可是现在呢?试想,当我们能快速地从电子二十五史中通过关键词检索的方法找出大量史料的时候,谁愿意去翻那些厚重的典籍呢?当我们能从“中国知网”的资源总库中找出1994年以来各种专业报刊上的论文的时候,谁愿意到图书馆或是自己的藏书室去翻阅那尘封已久的过刊呢?在信息社会里,网络成了人们不能不接受的阅读工具,阅读习惯的改变早已到了水到渠成的地步,看来传统和现代的共存互惠无疑是最佳的选择。但是,无论是文本的阅读,还是网上的阅读,阅读的本质是不会改变的。因此,当我在书房静静地阅读、与师友们作心灵交流的时候,当我在键盘上录下一篇篇文章、敲击出一个个文字的时候,当我的思绪随着我的摘录不断激荡的时候,我似乎又感到这已经是我治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过程了。这样一个过程,过滤掉了相当大一部分诱惑,在一个浮躁的社会里,使我能够静下心来读一点书,写一点文章。我相信,我不会放弃,我还会坚持下去。

作者介绍:陈杰,男,1963年生,浙江余杭人,中学高级教师,杭州市余杭区教育局教研室高中历史教研员(浙江 杭州 311100)。

作者:陈杰

历史教学:中学版 2011年04期

  历史学科的知识既包罗万象,又具有很强的现实性,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在具备比较精深的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有广阔的阅读面。我想,就此来讲,还没有哪一门学科的教师需要像历史教师这样对现实世界保持敏锐和持久的兴趣,这也是由学科的特点决定的。

  徐赐成老师认为历史教师有三类书必读:一是史学名著和论文;二是当代历史教育和教学理论;三是新近出版的专业历史著作[1]。我根据自己的阅读经历也认为有三类书应读:一是历史专业著作,从古到今,从中到外,要有选择地读。其中,海外学者的著作及当代学者的专题研究著作是重点。二是符合本人兴趣爱好的某类书籍及报刊文章,这可以根据个人的喜好而定。三是专业教学杂志。这类杂志上的文章精悍实用,紧扣教学改革的脉搏,针对性、时效性和操作性非常强,适宜教师现学现用,是课堂教学和教学研究中最为实用的参考资料。可以这么说,一个老师参加工作以后,比较容易读到的和对自己的专业成长帮助最大的就是这类专业教学杂志了。

  记得在1990年,《历史教学》杂志举办了一个创刊四十周年的征文活动,我有幸获得了三等奖。我在那篇《良师挚友》的文章中写到了自己最初接触历史教学专业杂志时的心态: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发现了《历史教学》。随便翻翻,竟大有相见恨晚之感。从此以后,我是每期必读。为了阅读方便,索性跑到邮局订了一份。几年来,虽然每本价格从0.30元涨到1.25元,照样是乐此不疲。望着渐渐厚起来的一大摞杂志,我的心里似乎也充实了许多。……不必说浅显实用的参考文章解决了多少教学的疑难,也不必说精美逼真的图片增加了多少教学的直观,我作为一个历史教师,更引起我兴趣的是有关教学研究、教学参考的文章。可以说,我能走上教学研究的道路,全靠《历史教学》的启蒙和引导,是它领着我探幽入微,一步步领略、体悟教和学的酸辣、甘苦。……实践离不开理论的指导,对于那些教学研究文章,我总是咬文嚼字、反复阅读,然后编订目录,写出文章大意,以便今后查找,后来似乎觉得应该有所重点,便又生出奇想,每两年自评一次历史教学研究方面的十大优秀文章,对这些“中选”文章,读熟、读透,再联系自己的教学实践,反复思考,深刻领悟,竟然也大有收获。尤其是对赵恒烈、龚奇柱先生的文章真是百读不厌,精彩处,真不禁使人抚掌叫绝[2]。

  这二十多年来,我一直把阅读专业教学杂志当做我读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适合中学历史教师阅读的专业杂志除了《历史教学》,还有《中学历史教学》《中学历史教学参考》《历史教学问题》《历史学习》,以及中国人民大学的复印报刊资料《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历史学》等,除此以外,还应该阅读一些综合性的教育教学杂志,如《课程·教材·教法》《教学月刊》《中小学教师培训》《教育理论与实践》等,这些杂志上也有一些属于历史教学领域的文章和理论指导性的文章。对一个教师来说,怎么读很关键,随便翻翻也好,逐篇精读也好,边读边用也好,都是一种阅读的态度。我个人觉得,泛读与精读相结合是一种比较好的阅读方法。

  “泛读”就是广泛性的阅读。拿到一本自己喜爱的教学杂志,首先应该把杂志上所有的文章都浏览一遍,撷取对自己教学和研究有用的东西,这就是泛读。为了促使自己去阅读,我把“泛读”同“治目录”结合在一起。古人曾经说过,“治学先治史,治史先治目录”,清代著名历史学家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卷七中说:“凡读书最切要者,目录之学。目录明,方可读书;不明,终是乱读。”上述言论均指出了治目录的重要性。我觉得这些话很有道理。也许有人会说,科学发展到现在,这些话已经过时了。但是,“治目录”作为阅读和研究的过程来看仍有现实意义,在我看来,“治目录”就是一个阅读的过程,一个思考的过程。那么,怎样“治目录”呢?就是在阅读专业刊物上教学论文的同时,将文章的题目、发表刊物、期次、作者、内容要点列成表格,分别做好摘录。我把一篇文章的“内容要点”也做到目录里去,目的就是强迫自己去阅读每一篇文章,思考文章的中心。我做目录是从1986年开始的,收入目录中的教学文章最早来自于1982年的《中学历史》杂志(苏州大学历史系,现已停刊),2000年以前的都装订成册了,订了厚厚的三大本,2000年以后都录在电脑上,查找也就更方便。二十多年来,我阅读了十多种杂志上的历史教学研究文章,做了6000多篇文章的目录,字数在70万字以上。在阅读过程中,我还专门用一个本子摘录自己认为精辟的论述或者富有启发性的文字、段落,取名为《历史教学名言录》,现在直接摘录在电脑里了,字数也有10万字左右。这种摘录和阅读常年进行,占据了我大量的业余时间,而每年的寒暑假是集中阅读的最佳时间。也许有的老师会问,专业教学的杂志从哪里来?当然来自于单位和个人的订阅了。我每年订阅的与历史教学有关的杂志有5到6种,因此我提倡历史教师至少应该自费订阅两三种专业性的教学杂志,尤其是年轻教师。

  所谓的“精读”,就是将自己在泛读和“治目录”过程中认为特别精彩的文章重新阅读、细细体会,或者是找出跟自己搞的课题有关的研究论文,分门别类地阅读,并进行分析、思考、做读书笔记,这样的阅读也可称之为检索性阅读。精读带有明确的目标取向,效果也比广泛性阅读好。可见,“治目录”实际上也是一个编录、阅读、思考交替结合的过程。

  我一直坚持“治目录”和“泛读与精读相结合”的方法,我感觉到这样做的好处有:

  首先,形成比较宽广的视野和敏锐的判断力。这是历史教师专业素养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记得赵亚夫先生在回答“历史教育要达到‘人文自觉’(就是自觉追求历史教育的价值),我们最缺的是什么”这个问题时说到,“第一是视野,第二是视野,第三还是视野。”我们的视野从哪来?“读书和思考。读书是开阔视野的基本途径,绕不过去这条路的。而且,中学老师读书要宽些、杂些,这利于我们从不同渠道获得知识,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读书可以丰富个体的社会经验,思考可以增长社会认识。……有了视野才能够具有可靠的判断力,判断力是历史思维能力的基石。”[3]专业教学杂志对最新史学研究动态的介绍和教学改革成果的关注,以至于对课堂教学每一个细节的探讨,几乎都可以说是历史教师获得视野和判断力的“捷径”,从备课、上课到教学研究,正是这种视野和判断力一步步助推了教师的成长。

  其次,便于检索和再学习。治目录是为了检索,古人讲究“即类求书、因书究学”,就是借助了目录的便利。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曾指出:“人类记忆的首要问题不是储存,而是检索,而检索的关键在于组织,即在哪里寻找信息和怎样获取信息。”专业教学刊物上有许多优秀的文章,比如2010年的《历史教学》(中学版)第9期发表了崔之清教授的《太平天国革命纲领试析》一文,虽然是三十年以前的文章,在我们看来,还是有非常强的现实和借鉴意义。这类文章不是阅读一遍就行的,需要在日后的教学和研究中再翻出来阅读、思考,这就需要进行检索。检索是目录的主要功能,有了自己做的目录以后,找出相关文章来阅读十分方便,针对性很强,可以加深对自己关注的教学问题或是研究课题的认识,大致明确自己的课题在本领域的研究程度,也避免了重复劳动和走弯路。如我写《历史教学中乡情教育的几个问题》曾找出了十六篇相关文章来阅读,写《略论中学历史教师的素质》参考了二十五篇相关文章。这些都借助于自己做“目录”的便利。这种阅读和参考并不是照搬别人的观点,而是获得对所论问题相对全面、完整的认识,从而在此基础上更新、更深的思考。又如,在备课时,如果想要查找某一方面的资料,从自己的目录中去找也很容易,如输入关键词“美国内战”,仅从2007到2009年的目录中,我很快找到9篇文章(包括教学设计和课堂实录)。无论对这些文章有同感也好,有异议也好,读一读对于备课、上课和教学研究肯定是大有裨益的。

  最后,提供大量有用的教学资料。我记得,《历史教学》曾连载了萧功秦教授的《中国百年现代化的六次政治选择》,金雁教授的《历史教学中的十月革命问题》,像这类名家的文章,观点新颖,史料性强,是教师备课极好的参考资料。又如聂幼犁教授关于命题研究的系列文章,对于命题研究和提高教师的命题能力帮助极大。在阅读过程中,还可以对文章二次利用,如我在阅读了陈红老师的《〈五四运动〉教学设计》(《历史教学》中学版2010年第7期)一文后,利用文章中提供的材料设计了以下一组题目:

  以下是关于五四运动时期的一些材料,阅读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国大总统威尔逊屡次的演说,都是光明正大,可算得现在世界上第一好人。他说的话很多,其中顶要紧的是两个主义:第一,不许各国拿强权来侵害他国的平等自由;第二,不许各国拿强权来侵害百姓的平等自由。这两个主义,不正是讲公理不讲强权吗?”

  ——《每周评论》发刊词(陈独秀)

  材料二“巴黎和会,各国都重在本国权利。什么公理,什么永久和平,什么威尔逊总统十四条宣言,都成了一文不值的空话。”

  “我看这两个分赃会议,与世界永久和平、人类真正幸福,隔得不止十万八千里,非全世界的人民都站起来直接解决不可。”

  ——《每周评论》(陈独秀,1919年5月4日)

  材料三青年学生的热血沸腾,但是摆在眼前的,却是一个铁一般的冷酷事实:使馆界,不准队伍通过!气炸了肺,也是无济于事的呀!为什么我们自己的国土,不准我们的队伍通过?使馆界!什么是使馆界?是我们的耻辱!

  ——当年北大学生杨晦的回忆

  材料四5月6日,北京、上海商会要求释放被捕学生,拒签和约,抵制日货。

  5月7日,北京商界集会。上海在公共体育场召开国民大会,数万人参加,通函全国断绝与日本的商业关系。

  5月9日,上海洋货业、糖业、五金业等停业一天,各界一致抵制日货。商会提出:提倡国货;不装某国轮船;不用某国钞票,不取消与某国一切不平等条约,誓不中止。通电全国商会实行。济南商会通电全国商会,抵制日货。上海三友实业社工人举行国耻纪念会。

  5月10日,上海商会致书北京中华总商会,反对与日妥协。

  5月11日,南京商界抵制日货。广州召开国民大会。武汉学商两届集会,抵制日货。

  ……

  ——五四运动大事记录

  材料五“大好河山,任人宰割,稍有人心,谁无义愤。彼莘莘学子,激于爱国热忱而奔走呼号,前赴后继……其心可悯,其情可嘉,其情更可有原。”

  ——五四运动期间直系军阀

  吴佩孚致大总统徐世昌电

  材料六“纵然曹章罪大恶极,在罪名未成立时,他仍有他的自由。我们纵然是爱国急公的行为,也不能侵犯他,加暴行于他……绝不能说我们所作的都对,就犯法也可以使得;我们民众的举动,就犯法也可以使得。在事实上讲,试问这几年来哪一件不是借着国民意思四个大字不受法律的制裁才闹到今天这个地步?”……“我愿意学生事件付法庭办理,愿意检厅去提起公诉,学生去遵判服罪。”

  ——梁漱溟《论学生事件》

  材料七“我们人类现在既已承认学生运动是合乎正义的,国家和法律也应该跟着我们人类往一条路上走。那些道德上承认,法律上不承认的话,是野蛮时代的法律,专以维持秩序作目的的……这种法律观,单是救济人治之弊的,在现在的国家内,实在没有什么功用。”

  ——《学生事件和国家法律问题》

  (北京《晨报》)

  (1)根据时代背景说说材料一中陈独秀为什么说威尔逊是世界上第一好人?

  (2)材料二中陈独秀为什么说威尔逊总统的十四条宣言,都成了一文不值的空话?以当时与中国有关的事例进行说明。

  (3)材料三中“不准游行队伍通过使馆界”,有什么依据?

  (4)根据材料四指出,最先支持学生运动的是哪一阶级?

  (5)请根据材料五指出吴佩孚通电的真实用意。

  (6)根据材料六、七指出,当时舆论界对待学生的过火行动(火烧赵家楼、痛打章宗祥)有哪两种意见?你赞同哪一种意见,说说你的理由。

  参考答案:

  (1)威尔逊在巴黎和会上提出了十四点和平计划,迷惑了不少人。(2)巴黎和会上,列强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利转让给日本。(3)《辛丑条约》规定: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保护,使馆界成了“国中之国”,中国人不得随意进入。(4)资产阶级。(5)要求释放学生(或支持学生运动)。(6)梁漱溟认为学生放火殴人是超出理性的行为,不赞同学生过火的做法,学生的行动应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晨报》认为学生的做法无可厚非,法律应该为正义事业服务。赞同哪一种观点都可以,但要说出理由。

  将看到的史料变成学生练习的题目,这仅是利用阅读的一种方式而已,它注重的是创造性学习,是在别人的基础上结合自己思考的拓展性学习。我觉得,教师的教学能力就是在这样的学习、利用、创造中逐步提高起来的。读一本刊物,其实就是和专家、学者、同行作一次学术乃至心灵上的交流,这就是专业刊物给我们带来的最便利、最实用之处。

  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电子阅览和查询非常普遍。因此,我也常想,我这样坚持中国文人传统的阅读习惯还有没有必要?“治目录”还要坚持下去吗?如果说,前些年主要是为了检索的方便,可是现在呢?试想,当我们能快速地从电子二十五史中通过关键词检索的方法找出大量史料的时候,谁愿意去翻那些厚重的典籍呢?当我们能从“中国知网”的资源总库中找出1994年以来各种专业报刊上的论文的时候,谁愿意到图书馆或是自己的藏书室去翻阅那尘封已久的过刊呢?在信息社会里,网络成了人们不能不接受的阅读工具,阅读习惯的改变早已到了水到渠成的地步,看来传统和现代的共存互惠无疑是最佳的选择。但是,无论是文本的阅读,还是网上的阅读,阅读的本质是不会改变的。因此,当我在书房静静地阅读、与师友们作心灵交流的时候,当我在键盘上录下一篇篇文章、敲击出一个个文字的时候,当我的思绪随着我的摘录不断激荡的时候,我似乎又感到这已经是我治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过程了。这样一个过程,过滤掉了相当大一部分诱惑,在一个浮躁的社会里,使我能够静下心来读一点书,写一点文章。我相信,我不会放弃,我还会坚持下去。

作者介绍:陈杰,男,1963年生,浙江余杭人,中学高级教师,杭州市余杭区教育局教研室高中历史教研员(浙江 杭州 311100)。


相关内容

  • 小学德育学习心得体会
  • 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我庆幸地找到了我的良师益友---《小学德育》,它成为了我工作的指导师,活动点子的启发器,教育的好助手。其中几句话最为深深打动了我:"教育需要激-情,需要全身心的投入与无私的奉献。教育需要诗意,需要洋溢着浪漫主义的情怀。教育需要机智,需要把握每一个转瞬即逝的机遇。教育需要活力,需要以 ...

  • 十佳党员事迹材料
  • 爱心滋润,善做引路人 曾经有位资深教师这样理解教育:"教育是一门情感职业.爱,是教师的别称."在王艳丽老师近二十年的教育生涯中,尤其在班主任工作中,她用自己切实的行动诠释了这一观点. 张青是王老师2008届的一位学生.刚接手做他的班主任时,王老师发现他活泼好动,性格外向:体格健壮 ...

  • 在全国童心悦读现场会上的讲话
  • 开展童心悦读塑造幸福人生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上午好!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金茵小学1600多名师生对各位莅临我校视察指导工作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 临淄区金茵小学始建于xx年,占地45市亩,总建筑面积1xx平方米.现有29个教学班,1415名学生,92名教职工.学校在教育局的正确领导下 ...

  • 我与我的书
  • "我与我的书"阅读年活动小结 书籍,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更是教师不可或缺的精神伴侣和人生导师.与经典为伍,品味书香,不仅是教师增进人文素养,累积知识智慧,促进专业发展的有效方式,也是教师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提升精神境界和生活品位的重要途径.为此,我校严格 ...

  • 小学生正文快乐读书
  • 快乐读书,放飞梦想 作者:鞠香凝家? 文章来源:统一路小学 更新时间:2011-3-1 6:36:45 1426 统一路小学 四年级六班 鞠香凝家长 一直以为,在一个充满活力,乐于学习,与书为伴的家庭环境中,孩子是快乐,健康.自立. 博学的.不难想象:一个刚生下来就听妈妈讲书里故事的孩子,一个从小就 ...

  • 规范化学校基本要求
  • 规范化学校建设基本要求 一.学校管理: 1.注重学校班子建设,组织机构健全,分工明确:定期召开校 长办公会.校委会,定期研究有关学校发展.素质教育.教育教学思 路.策略等,各种会议记录齐全,存档.健全近3年学校重大事项的 校长办公会纪要,并印发至各处室并存档.建议学校校长办公会.校 委会会议记录每年 ...

  • 六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 教材内容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经典驿站""名人长廊""名胜佳境""艺术乐园"四个单元. "经典驿站"部分主要学习.了解中华民族传统原创经典,让受益于千古美文的文化滋养,培养对传统文化精髓的喜爱之情.分 ...

  • 初中数学竞赛辅导总结
  • 初中数学竞赛辅导总结 如雪生活网 > 最新文章 > 正文初中数学竞赛辅导总结如雪生活网 发布时间: 2011年06月30日 作者:佚名 浏览: 24 次 评论[已关闭] 对兴趣小组进行调整.人选的基本要求:①踏实认真肯吃苦:②勇于拼搏有竞争意识:③思维敏捷.解题速度快:④学习成绩中等偏上 ...

  • 吕琢读书伴我成长,书香伴我同行
  • 读书伴我成长, 书香伴我同行 湖南汉寿二中 吕琢 我走在生命的路上,用心捕捉了一些书中的养料,装进我枯廋的行囊,微乎其微的曙光,延续着我生长的枝条.其实,我并不是一程程浪漫的花开,而是一次次羽化成蝶蜕变.当天空放晴,我把那些泛滥的阴郁,全部驱逐出境,从此,只与读书有关,心幽居弘正楼地下室一隅,不约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