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数学八上11.1.1 三角形的边教案

第十一章 三角形

11.1 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

11.1.1 三角形的边

【知识与技能】

1. 掌握三角形的定义及相关概念.

2. 掌握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不等边三角形的定义,掌握三角形按边分类的方法.

3. 掌握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

【过程与方法】

通过具体的图形学习三角形、等边三角形、不等边三角形的定义,运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推导出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

【情感态度】

通过求三角形的边长时必须注意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训练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教学重点】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教学难点】

三角形三边关系的运用

.

一、 情境导入,初步认识

问题1 画一个三角形,结合图形探究三角形的定义及相关概念.

问题2 出示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不等边三角形探究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不等边三角形定义及概念.

问题3 如图,利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探究AB 、AC 、BC 之间的关系

.

【教学说明】全班同学合作交流,共同完成上面三个问题,教师巡回指导,必要时给予个别指导或集体指导,在全班同学基本完成的情况下,针对问题3进行重点讲解. 教师讲课前,先让学生完成“名师导学”.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思考 1.三角形按边怎样分类?

2.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是怎样的.

3. 已知三条线段,怎样判断它们能否围成三角形?

【归纳结论】 1.主要定义:

三角形: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

不等边三角形:三边都不相等的三角形叫做不等边三角形.

2. 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3. 已知三条线段,可用如下简易方法判断它们能否围成三角形:若两条较短边的和大于最长边,则能围成三角形,否则不能.

4. 已知三角形两边长a ,b ,第三边长为x ,则x 的取值范围是a-b <x <a+b(a≥b).

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

1. 以下列长度的三条线段为边,哪些可以构成一个三角形,哪些不能构成一个三角形?

(1)6,8,10;(2)3,8,11;

(3)3,4,11;(4)三条线长度之比4:6:7

2. 等腰△ABC 中,AB=AC,D 是AB 的中点,连CD ,若CD 将△ABC 周长分成19和8两部分,求△ABC 的腰长及底边的长.

【教学说明】可由学生抢答完成,再由教师总结归纳.

【答案】略.

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

请若干同学口头小结,之后将小结放映在屏幕上.

1. 布置作业:从教材“习题11.1”中选取.

2. 完成创优作业中本课时练习的“课时作业”部分

.

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经历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直觉、数据处理等思维过程,从中获得数学知识与技能,体验教学活动的方法,同时升华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第十一章 三角形

11.1 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

11.1.1 三角形的边

【知识与技能】

1. 掌握三角形的定义及相关概念.

2. 掌握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不等边三角形的定义,掌握三角形按边分类的方法.

3. 掌握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

【过程与方法】

通过具体的图形学习三角形、等边三角形、不等边三角形的定义,运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推导出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

【情感态度】

通过求三角形的边长时必须注意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训练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教学重点】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教学难点】

三角形三边关系的运用

.

一、 情境导入,初步认识

问题1 画一个三角形,结合图形探究三角形的定义及相关概念.

问题2 出示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不等边三角形探究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不等边三角形定义及概念.

问题3 如图,利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探究AB 、AC 、BC 之间的关系

.

【教学说明】全班同学合作交流,共同完成上面三个问题,教师巡回指导,必要时给予个别指导或集体指导,在全班同学基本完成的情况下,针对问题3进行重点讲解. 教师讲课前,先让学生完成“名师导学”.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思考 1.三角形按边怎样分类?

2.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是怎样的.

3. 已知三条线段,怎样判断它们能否围成三角形?

【归纳结论】 1.主要定义:

三角形: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

不等边三角形:三边都不相等的三角形叫做不等边三角形.

2. 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3. 已知三条线段,可用如下简易方法判断它们能否围成三角形:若两条较短边的和大于最长边,则能围成三角形,否则不能.

4. 已知三角形两边长a ,b ,第三边长为x ,则x 的取值范围是a-b <x <a+b(a≥b).

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

1. 以下列长度的三条线段为边,哪些可以构成一个三角形,哪些不能构成一个三角形?

(1)6,8,10;(2)3,8,11;

(3)3,4,11;(4)三条线长度之比4:6:7

2. 等腰△ABC 中,AB=AC,D 是AB 的中点,连CD ,若CD 将△ABC 周长分成19和8两部分,求△ABC 的腰长及底边的长.

【教学说明】可由学生抢答完成,再由教师总结归纳.

【答案】略.

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

请若干同学口头小结,之后将小结放映在屏幕上.

1. 布置作业:从教材“习题11.1”中选取.

2. 完成创优作业中本课时练习的“课时作业”部分

.

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经历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直觉、数据处理等思维过程,从中获得数学知识与技能,体验教学活动的方法,同时升华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相关内容

  • 人教版数学第一册教案学期计划工作计划
  • 人教版数学第一册教案(新教材)学期计划全册教学理念:让不同的孩子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全册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第一册全册教材分析:本册教材一共分为十个单元:数一数.比一比.1----5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物体和图形.分类.6-----10的认识和加减法.11-----20的 ...

  • 人教版数学第一册教案(新教材)学期计划
  • 人教版数学第一册教案(新教材)学期计划 全册教学理念:让不同的孩子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全册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第一册 全册教材分析:本册教材一共分为十个单元:数一数、比一比、1----5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物体和图形、分类、6-----10的认识和加减法、11----- ...

  •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平面图形复习教案
  •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中学 小学 2.学科:数学 3.课时:第1课时 4.学生课前准备:六个平面图形的纸片,关于面积计算公式推导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12册102页"练习与实践"9-11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会对三角形.平行四边 ...

  •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一章教案
  • 11.1.1三角形的边 教学对象:八年级(4).(6)班 备课时间:2016/9/1 教学用具:PPT 课件.教案.课本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三角形的意义, 认识三角形的边.内角.顶点,能用符号语言表示三角形 :理解三角形三边不等的关系,会判断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一个三角形, 并能运用它解 ...

  • 高一数学正弦定理.余弦定理教案第一课时 人教版
  • 高一数学正弦定理.余弦定理教案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正弦定理及其向量法推导过程: 2.掌握用正弦定理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斜三角形的两类基本问题. 二.教学重点 正弦定理及其推导过程,正弦定理在三角形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正弦定理的向量法证明以及运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时解的个数的 ...

  •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复习教案
  •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复习教案 第一单元 [大数的认识] 1.亿以内数的认识: 10个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10个一千万是一亿. 小结: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十" 整数部分 数级 - 亿级 万级 个级 数位 - 千亿位 百亿位 十亿位 亿 ...

  • 人教版圆的认识教案
  • "圆的认识"教学设计与评析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56.57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等活动,学生能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在同圆中直径与半径的关系,并且学会用圆规正确画圆. 2.通过直观教学和动手 ...

  • 二年级下数学教案+反思-有余数的除法-人教新课标2014[小学学科网]
  •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及反思 xiaoxue.xuekeedu.com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0页例1及第61页例2. 教材简析: "有余数的除法"是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的内容."有余数的除法"安排在学习完成"表内除法"之后 ...

  •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圆的认识]教案
  • 圆 的 认 识 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2.会使使用工具画圆.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概括及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动手操作,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掌握圆的特征. 教学难点:画圆的方法,认识圆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引出新知.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