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砚池晋墓出土鸡首壶之比较

  摘 要:在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擅长用各种动物作为原型来制造铜器、陶器和瓷器,鸡首壶就属于这一类。鸡首壶年代跨越三国东吴、两晋至南朝和隋代,洗砚池晋墓出土鸡首壶为之一系   关键词:洗砚池;晋墓;鸡首壶;比较   在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擅长用各种动物作为原型来制造铜器、陶器和瓷器,鸡首壶就属于这一类。鸡首壶始见于三国吴末,延续到唐代初期。据专家研究,鸡首壶为南方越窑首先烧造,以青釉瓷最为常见。鸡首壶年代跨越三国东吴、两晋至南朝和隋代,洗砚池晋墓出土鸡首壶为之一系。   1 三国吴时期   1987年,安徽马鞍山雨山乡宋山三国东吴一座墓葬中,同时出土两件青瓷鸡首壶,均为越窑产品,形制、大小、釉色、装饰都一样。高度均为19.2厘米,口径也是10.5厘米。灰白胎,方唇,短直颈,溜肩,鼓腹,平底内凹。颈、肩部饰弦纹四道,肩置对称半环形耳,耳上饰蕉叶纹。鸡为尖嘴张口,与腹相通,釉色青黄,匀净光亮。所不同的是两鸡有雌雄之分,尾上翘的为雄鸡,尾下垂的是雌鸡。推测可能是夫妻合葬。1998年马鞍山东吴另一座墓葬出土一件“青瓷联珠纹鸡首壶”,高20.8、口径13.3厘米,造型、装饰、大小基本相同,但也有一些变化,鸡头无颈,尾是堆贴一花瓣结绳紧贴腹部,这样少占地方;肩横置四个蟹爪系,提携较稳妥;鸡头四周饰联珠纹,增添美感;壶口加大,颈缩短,腹部由椭圆形变为矮胖,重心向下,底部宽大,放置比较稳当。但在三国时期,瓷器还是一种兴起不久的新产品,浸壶釉层还有剥落现象,影响美观。三国、两晋鸡首壶的鸡头是实心的,不能倾注酒(水),只是一种装饰,可能是明器。而三国东吴墓出土的这三件鸡首壶鸡头与腹部相通,充当流的作用,应是实用器。   2 两晋时期   西晋青瓷四件。与三国时期相比在造型上有明显区别,质量也显著提高。青瓷鸡首盘口壶,1989年在马鞍山霍里镇民间征集,壶高18.8、口径10.4厘米,釉色青黄。青瓷鸡首盘口壶,釉色青灰较深,釉层厚薄不匀,施釉不到底,底面较大,肩上两道弦纹下饰有一圈带。。施豆青釉,釉层均匀光亮,腹为圆球形。以上三壶的最大特点是大盘口,长颈,鸡头无颈,与腹不通,尾部很小,圆扁腹,平宽底。不同于三国吴鸡首壶,盘口和底部较小,上腹特大,重心在上部,倾倒酒水相当费劲,鸡头和尾部长,占据的面积也较大,而且给人以不稳定的感觉。图7的青瓷鸡首四系壶,在装饰手法上与前不同,而有新意。鸡头和鸡尾的两侧之间各贴塑一朱雀,犹如鸡的翅膀,生动有趣。肩置对称四个横系,四系下各贴塑一坐佛。佛在东汉传入我国,两晋的制瓷匠师们把佛教造像与我国传统的四神、仙人、乐舞和其他图案巧妙地组合在一件器物上,从而创造不同于前代的新的风格。浮雕式的装饰,使之具有深浅层次的艺术效果,达到了美与实用相结合。壶高9.3、口径5.8厘米,灵动雅致,乃西晋越窑佳作。   东晋时期,南方的制瓷工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瓷器的造型、装饰和工艺上都有了鲜明的特点。但是在东晋初年,越窑青瓷仍保持着西晋时风格,并没有多大的变化,如图8青瓷盘口双系鸡首壶,高21.2、口径9、底径10.2厘米,釉色薄厚不匀,青灰色,少光泽,纹饰简朴。变化的是壶颈加长,鸡颈长粗,嘴圆,有孔通腹部,贴附龙爪鋬手和横置桥形对称组,造型注重经济适用。   在越窑青瓷烧造成功的早期,浙江温州一带就有瓯窑出现。东晋时期瓯窑烧制一种叫“缥瓷”的产品。缥,青白色的丝织品,也指淡青色的丝织品,也就是所谓的“缥色”。瓯窑青釉褐彩几何纹双系鸡首壶,器表施薄釉,青色中泛出淡绿色,透明光亮,。壶高18.6、口径7.8厘米,浅盘口,细筒颈,圆球腹,平底,肩塑桥形对称系。造型端庄自然,釉色温润雅致,充分显露着浑厚质朴,秀丽清新之美。更值得提出的是,瓯窑还独创釉下褐斑装饰。就是在壶的肩腹部由褐色圆点构成圆形或半圆形交叉的几何纹图案。纹样安排疏密得体,即是雅致美观。同时,于盘口、鸡头及鋬手也点施褐彩斑,形如豆状,褐中泛黑,在淡青色釉的映衬下,分外醒目。整器融实用和观赏于一身,为瓯窑佳品。   东晋晚期,在江西南昌以南六十公里的丰城县罗湖一带,有几处窑场,统称为洪州窑。丰城在唐代属洪州所辖,故名。洪州窑始烧于东晋末,产品以青瓷为主,釉色有青绿、黄褐色等。釉下施用化妆土,焙烧后釉面光滑明亮,青中泛白,玻璃质感强。这是在釉料装饰艺术上,运用釉料的变化,使青瓷器色彩形成结晶等自然纹样,具有金银器风格,古朴凝重端庄。这种“洪州窑龙柄鸡首壶”,可以作为该窑代表作。   3 隋朝时期   隋代越窑青瓷鸡首壶,基本上保持东晋末年与南朝时风格,造型装饰变化不大,纹饰简朴。只是鸡头很小,实心,完全是一种装饰,而高柄却粗犷,形象雄健。圆鼓腹下另置底座,与盘口上下呼应,和谐统一。壶身施一层薄薄的玻璃青色釉,积釉处呈青绿色。壶通高22.3、口径6.5厘米,造型典雅。隋代寿州窑青釉龙柄四系鸡首壶,瓷胎灰白色,胎上施青黄釉,釉为半透明的玻璃质,釉不及底。颈细长,中部饰三道凸起棱弦纹,肩有鸡首流,柄为双龙鋬,肩部还有对称的双系。腹部上下各刻莲瓣花纹,腹间饰圆形戳印花纹一周。通高44.5、口径11厘米。造型别致,釉色温润,质地坚硬,是寿州窑罕见的青黄釉鸡首壶精品。   洗砚池晋墓出土的鸡首壶,是为西晋末,越窑所出的青瓷精品,其胎体、釉色与越窑一致,反映了晋朝的物资流动和晋墓墓主人的高贵。

  摘 要:在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擅长用各种动物作为原型来制造铜器、陶器和瓷器,鸡首壶就属于这一类。鸡首壶年代跨越三国东吴、两晋至南朝和隋代,洗砚池晋墓出土鸡首壶为之一系   关键词:洗砚池;晋墓;鸡首壶;比较   在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擅长用各种动物作为原型来制造铜器、陶器和瓷器,鸡首壶就属于这一类。鸡首壶始见于三国吴末,延续到唐代初期。据专家研究,鸡首壶为南方越窑首先烧造,以青釉瓷最为常见。鸡首壶年代跨越三国东吴、两晋至南朝和隋代,洗砚池晋墓出土鸡首壶为之一系。   1 三国吴时期   1987年,安徽马鞍山雨山乡宋山三国东吴一座墓葬中,同时出土两件青瓷鸡首壶,均为越窑产品,形制、大小、釉色、装饰都一样。高度均为19.2厘米,口径也是10.5厘米。灰白胎,方唇,短直颈,溜肩,鼓腹,平底内凹。颈、肩部饰弦纹四道,肩置对称半环形耳,耳上饰蕉叶纹。鸡为尖嘴张口,与腹相通,釉色青黄,匀净光亮。所不同的是两鸡有雌雄之分,尾上翘的为雄鸡,尾下垂的是雌鸡。推测可能是夫妻合葬。1998年马鞍山东吴另一座墓葬出土一件“青瓷联珠纹鸡首壶”,高20.8、口径13.3厘米,造型、装饰、大小基本相同,但也有一些变化,鸡头无颈,尾是堆贴一花瓣结绳紧贴腹部,这样少占地方;肩横置四个蟹爪系,提携较稳妥;鸡头四周饰联珠纹,增添美感;壶口加大,颈缩短,腹部由椭圆形变为矮胖,重心向下,底部宽大,放置比较稳当。但在三国时期,瓷器还是一种兴起不久的新产品,浸壶釉层还有剥落现象,影响美观。三国、两晋鸡首壶的鸡头是实心的,不能倾注酒(水),只是一种装饰,可能是明器。而三国东吴墓出土的这三件鸡首壶鸡头与腹部相通,充当流的作用,应是实用器。   2 两晋时期   西晋青瓷四件。与三国时期相比在造型上有明显区别,质量也显著提高。青瓷鸡首盘口壶,1989年在马鞍山霍里镇民间征集,壶高18.8、口径10.4厘米,釉色青黄。青瓷鸡首盘口壶,釉色青灰较深,釉层厚薄不匀,施釉不到底,底面较大,肩上两道弦纹下饰有一圈带。。施豆青釉,釉层均匀光亮,腹为圆球形。以上三壶的最大特点是大盘口,长颈,鸡头无颈,与腹不通,尾部很小,圆扁腹,平宽底。不同于三国吴鸡首壶,盘口和底部较小,上腹特大,重心在上部,倾倒酒水相当费劲,鸡头和尾部长,占据的面积也较大,而且给人以不稳定的感觉。图7的青瓷鸡首四系壶,在装饰手法上与前不同,而有新意。鸡头和鸡尾的两侧之间各贴塑一朱雀,犹如鸡的翅膀,生动有趣。肩置对称四个横系,四系下各贴塑一坐佛。佛在东汉传入我国,两晋的制瓷匠师们把佛教造像与我国传统的四神、仙人、乐舞和其他图案巧妙地组合在一件器物上,从而创造不同于前代的新的风格。浮雕式的装饰,使之具有深浅层次的艺术效果,达到了美与实用相结合。壶高9.3、口径5.8厘米,灵动雅致,乃西晋越窑佳作。   东晋时期,南方的制瓷工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瓷器的造型、装饰和工艺上都有了鲜明的特点。但是在东晋初年,越窑青瓷仍保持着西晋时风格,并没有多大的变化,如图8青瓷盘口双系鸡首壶,高21.2、口径9、底径10.2厘米,釉色薄厚不匀,青灰色,少光泽,纹饰简朴。变化的是壶颈加长,鸡颈长粗,嘴圆,有孔通腹部,贴附龙爪鋬手和横置桥形对称组,造型注重经济适用。   在越窑青瓷烧造成功的早期,浙江温州一带就有瓯窑出现。东晋时期瓯窑烧制一种叫“缥瓷”的产品。缥,青白色的丝织品,也指淡青色的丝织品,也就是所谓的“缥色”。瓯窑青釉褐彩几何纹双系鸡首壶,器表施薄釉,青色中泛出淡绿色,透明光亮,。壶高18.6、口径7.8厘米,浅盘口,细筒颈,圆球腹,平底,肩塑桥形对称系。造型端庄自然,釉色温润雅致,充分显露着浑厚质朴,秀丽清新之美。更值得提出的是,瓯窑还独创釉下褐斑装饰。就是在壶的肩腹部由褐色圆点构成圆形或半圆形交叉的几何纹图案。纹样安排疏密得体,即是雅致美观。同时,于盘口、鸡头及鋬手也点施褐彩斑,形如豆状,褐中泛黑,在淡青色釉的映衬下,分外醒目。整器融实用和观赏于一身,为瓯窑佳品。   东晋晚期,在江西南昌以南六十公里的丰城县罗湖一带,有几处窑场,统称为洪州窑。丰城在唐代属洪州所辖,故名。洪州窑始烧于东晋末,产品以青瓷为主,釉色有青绿、黄褐色等。釉下施用化妆土,焙烧后釉面光滑明亮,青中泛白,玻璃质感强。这是在釉料装饰艺术上,运用釉料的变化,使青瓷器色彩形成结晶等自然纹样,具有金银器风格,古朴凝重端庄。这种“洪州窑龙柄鸡首壶”,可以作为该窑代表作。   3 隋朝时期   隋代越窑青瓷鸡首壶,基本上保持东晋末年与南朝时风格,造型装饰变化不大,纹饰简朴。只是鸡头很小,实心,完全是一种装饰,而高柄却粗犷,形象雄健。圆鼓腹下另置底座,与盘口上下呼应,和谐统一。壶身施一层薄薄的玻璃青色釉,积釉处呈青绿色。壶通高22.3、口径6.5厘米,造型典雅。隋代寿州窑青釉龙柄四系鸡首壶,瓷胎灰白色,胎上施青黄釉,釉为半透明的玻璃质,釉不及底。颈细长,中部饰三道凸起棱弦纹,肩有鸡首流,柄为双龙鋬,肩部还有对称的双系。腹部上下各刻莲瓣花纹,腹间饰圆形戳印花纹一周。通高44.5、口径11厘米。造型别致,釉色温润,质地坚硬,是寿州窑罕见的青黄釉鸡首壶精品。   洗砚池晋墓出土的鸡首壶,是为西晋末,越窑所出的青瓷精品,其胎体、釉色与越窑一致,反映了晋朝的物资流动和晋墓墓主人的高贵。


相关内容

  • [洗砚池晋墓发掘报告]首发式在市博物馆举行
  • <洗砚池晋墓发掘报告>首发式在市博物馆举行 历经长时段考古挖掘,经过几代考古工作者的整理.编纂与修改,集结而成的<洗砚池晋墓发掘报告>正式出版并于19日上午在市博物馆召开首发式,备受考古界关注.首发式由市文广新局党委书记.局长曹首娟主持,市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张洪永发表了重要讲话 ...

  • 天门·天宫·兜率天宫
  • 内容摘要:四川.陕北.河西本土汉晋以西王母为主神的天门图像.长江流域汉晋佛像和犍陀罗弥勒天宫等,促成了敦煌第275窟北凉弥勒天宫图像的出现,在敦煌北魏洞窟流行并影响云冈.中土早期弥勒天宫图像的形成是犍陀罗佛像与汉地西王母神灵信仰传统的契合,也是佛教艺术中国本土化的早期例证. 关键词:天门:汉晋佛像: ...

  • 发现世界最大的地下艺术画廊
  • 在甘肃嘉峪关市东北20公里处的一片广阔无垠的大漠上,散布着1400多座魏晋时期(公元220-419年)的地下壁画砖墓群.这便是著名的魏晋古墓群,被誉为"世界最大的地下艺术画廊". 它东西连着酒泉市的果园乡,西北连着嘉峪关市新城乡. 后汉时,这里是"玉石障",五 ...

  • 宁为凤尾,不为鸡首
  • 辩题:宁为凤尾,不为鸡首 论点:1. 2. 3. 思考: 1.学校: (1)硬环境: ①学校物质设备条件对人才成长的影响: 学校物质设备条件直接影响着成才者的智力发展和创造力的培养% 校容校貌和教学设备等为教育活动和人才成长提供了现实基础. 良好的物质环境能够为教育活动提供配套的教学设施! 保证实现 ...

  • 明代青花瓷器鉴定
  • 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文物收藏越来越受到广大人们的青睐。作为文物的中国古陶瓷历史悠久,品种繁多,是我国历代文化的结晶。由于其美观大方、凝聚着古代文化、能给人以高品位的精神享受、升值高且快,在收藏中更为热门。而收藏古陶瓷首先要掌握的就是鉴定。许多收藏爱好者都希望能较好地掌握鉴定这门技术,经常询问 ...

  • 这些生肖鸡年贵金属纪念币的家族史,或许你还真不知道!
  • 武距文冠五色翎, 一声啼散满天星. 铜漏玉壶金门下, 多少王侯勒马听. --唐寅 <咏鸡诗> 乍一看此诗,多联想到凤凰,其实非也.这里称颂的是雄鸡.鸡早在六七千年前就走进了我们祖先的生活中,三千多年前鸡便成为家禽.鸡陪伴人类,勤恳奉献,获得了人类的认同.在古代,鸡的地位受到尊崇,道家有一 ...

  • 我的家乡--潮汕 (潮汕地方史)
  • 我的家乡--潮汕 (潮汕地方史) 我的家乡在美丽富饶的潮汕地区.潮汕地区位于粤东沿海的潮汕平原,地处欧亚大陆东南沿海,太平洋西岸中段,包括古城潮州.经济特区汕头以及揭阳,素有"海滨邹鲁"之美誉.潮汕文化源远流长,潮人风情独具韵味. 一.潮汕先民 潮汕地区最早的居民是越族.传说越族 ...

  • 陶器的产生
  • 中国陶彩的生 产 要 明中国彩阐陶产的和生发,理展清源其和脉络流是,一件非复常的事情.杂以前于早由陶期的考古器资的缺乏,料中华彩陶生时期产情的况不清是的楚近.来,发年了现些新一石时器早代期陶的考古器新料,资使们有条我能件步初地对早彩陶期现出情况进行的索.探陶器 出的现是类人社进入新会器石时代重的要志 ...

  • 2013年汕头中考汕头地方史复习资料
  • 2013年<汕头的变迁>复习提纲(填空) 第一章 追古溯源 1.公元前 214 年,秦朝征服了南方越族地区,设桂林.象郡.南海三郡,潮汕地区属_______郡辖 地 . _______ 年 ________ 设 ________ , 隶 属 ________ , 这 是 潮 汕 地 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