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己主义和_先生_的死

2009年第1期总第142期

林区教学

T each i ng of F orestry R eg i on

N o . 12009

G eneral N o . 142

利己主义和/先生0的死

李敬利

(哈尔滨理工大学, 哈尔滨150080)

摘 要:夏目漱石是日本近代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一生坚持对明治社会的批判态度, 以他具有鲜明个性的、丰富多彩的艺术才能, 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夏目漱石对所处的时代有着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5心6是他后期的三部曲之一, 后期作品与前期作品相比, 更加注重对人物内心的刻画, 对现实的批判。

关键词:明治精神; 利己主义; 死

中图分类号:I106. 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6714(2009) 01-0032-02

夏目漱石(1867) 1916) 一生著有两部文论、大量俳句、几百首汉诗、若干随笔和书信, 但在文学上的最大贡献是以他十几部长篇小说和大批短篇小说竖起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丰碑, 给后来的作家以深刻的启迪。5心6属于夏目漱石的晚期作品, 夏目漱石1910年发表了后三部曲5过了春分节之后6、5行人6、5心6。此时, 他的创作由批判客观现实转向披露主观世界。5心6是关于伦理道德罪恶意识深刻的解剖, 是对人物内心深刻详细的刻画。他晚年的作品越来越专注于对人内心的刻画, 对人内心的思考, 深刻而且无情的分析。通过研究夏目漱石及作品5心6, 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小说所反映出来的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社会矛盾和日本人的内心世界。 一、所处时代与写作倾向

/明治精神0是夏目漱石首创, 指伴随着明治时代文明开化而来的那种自由和独立的个人精神, 然而在那个并未建立真正自由、民主的/由外到内0开化的时代, 这种精神总是与/孤独的悲哀0和/怀疑的地狱0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这种精神是整个现代精神在个人身上的反映。夏目漱石在其小说中对处于社会动荡转型期的明治时代作了充分深刻的描写, 是那个时代极少数清醒的日本作家之一。

作为一个正直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漱石所追求的理想社会是资产阶级上升时期鼓吹的自由、平等、博爱的王国, 所向往的理想道德是资产阶级上升时期提倡的以个性解放为中心的观念。然而, 当他离开学校走进社会的时候, 当他拿起笔来进行创作的时候, 日本已经在明治天皇政权统治下, 踏上了对内压迫人民、对外扩张侵略的军国主义道路。这个黑暗现实形成一种重压, 使他几乎喘不过气来。面临这种形势, 他既感到无限愤慨, 又觉得无能为力。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是夏目漱石思想意识中产生种种矛盾, 创作过程产生种种曲折的根本原因, 也是他的作品不断寻求解决办法, 但总是找不到的根本原因。 收稿日期:2008-11-18

作者简介:李敬利(1981-) , 男, 黑龙江齐齐哈尔人, 日语语言文学硕士研究生。

漱石作品的主要人物是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 所反映的是他自己以及他周围的知识分子的生活。他的作品不仅生动地描绘了知识分子的生活状况, 而且具体地表现了他们的思想情绪, 深入地探索了他们的精神世界, 诸如他们对社会黑暗势力和黑暗现象的憎恶, 他们在男女关系等问题上的私心杂念和苦恼矛盾。日本近代知识分子的面貌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最充分的表现。从一定意义上说, 漱石是日本近代文学中知识分子文学的开拓者。但是, 由于生活范围和思想意识所限, 他的作品没有能够扩大到社会其他方面。

漱石先生的创作倾向是复杂的, 但基本倾向是现实主义的。在他进行创作时, 日本文坛上的浪漫主义高潮已经过去, 自然主义派正处于隆盛阶段, 大有垄断一切之势。此外, 还有唯美主义等等流派存在。但是, 漱石的创作却在当时文坛上独树一帜。他不肯附和自然主义派, 决心按照自己对于文学的理解, 走自己认为正确的道路。针对自然主义者以为事实的再现即文学的观点, 他主张文学不应该是实际生活的照片, 而必须是有意识地虚构出来的/仿造品0, 因为只有通过虚构才能产生超过/事实0的/真实0。因此, 他的处女作5我是猫6一问世就受到自然主义派的攻击, 被斥为庸俗无聊的作品, 此后他的作品也不断受到自然主义派的指责。纵观漱石一生的创作, 我们就会发现, 他一直关心社会现实, 认真思索人生, 努力通过各种各样的典型形象反映生活, 特别是知识分子的生活, 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他的作品风格朴实幽默, 结构巧妙多样, 描写生动感人, 语言朴素细腻, 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平。

二、时代所带来的利己主义

明治社会接受西方自由和独立的个人精神, 但同时也催生了个人主义的盛行, 对人们的生活和内心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利己主义是夏目漱石先生通过深刻观察日本当时社会而深深所感触到的, 也是我们研究5心6的一个重点内容。在此, 谈及一下作品5心6中/先生0和/先生0的叔父的利己主义。

)

/先生0的父母因病去世, 把财产交与/先生0的叔父代管, /先生0独自一人去东京学习, 在此期间, 叔父强占了所有家产, /先生0得知后试图重掌家产, 但最终以失败告终。此时, 亲情在金钱面前显得格外苍白无力, 再没有往日的温情。叔父的利己主义此时此刻暴露无遗。/先生0不只是经济上变得拮据, 内心也遭受重创, 开始对他人失去信任, 不再相信任何人, 此时/先生0的利己主义尚未表现出来, 但是, 被叔父所欺骗, 某种意义上来说, 是/先生0利己主义的一个成因。不相信别人, 也就很难对别人守信。/先生0抱有/人一旦发生什么事, 就会突然变成坏人0这样的想法, 叔父如此, 也暗示他本身亦是如此, 只是突发事件还未发生, 可见, /先生0内心的负面经历已经暗流涌动, 他在意识中亦深信利己主义的强大威力。

/先生0带有利己主义者的形象, 也带有忏悔者的形象。他的生活道路和思想发展可以划为两个阶段:(1) 利己主义发展的阶段、暴露的阶段; (2) 对利己主义产生的恶果进行反省的阶段、忏悔的阶段。/先生0上大学时借宿在某人家, 房东是一对母女, 在长期的生活中, /先生0和美丽的女儿产生了感情, 发展成了爱情。但在对姑娘怀着热烈的爱情的同时, 很迷惑, 进退两难, 因为他在家产的问题上受过叔叔的骗, 此后, 他认为别人都是靠不住的, 平常是个好人, 至少是个普通人, 一旦发生什么事情就会变成坏人, 所以不能再上当。此时他让自己的好朋友K 搬来同住, 想关怀K, 在经济上援助K, 同时又可凭着第三者的介入, 使自己从困难的处境中解放出来。然而, K 也爱上了房东的女儿, 事情变得复杂了。在这种情况下, 先生的利己主义暴露出来了:

(1) 起初, 对K 与姑娘的交往感到嫉妒。

(2) K 主动跟/先生0谈起对姑娘的爱情, 并征求/先生0的意见, /先生0以/谈恋爱没有上进心0打击K 的要害, 因其受宗教的影响, 平素主张/为了道, 可以牺牲一切0, 包括恋爱。

(3) 先生抢在K 的前面去求婚。面对着理想和现实的冲突, 经历着先生的利己表现和失去房东女儿的双重打击, 承受着孤独的侵袭, K 选择了自杀的道路。

(4) 发现K 自杀的一瞬间, 先生首先想到的不是去救K, 而是K 自杀对自己的影响。 三、k 的死及/先生0的死

5心6由三部分组成:我和先生、我和双亲、先生和遗书。第一部分交代了/我0和/先生0交往的过程, 第二部分通过写双亲, 侧面衬托了/先生0, 最后一部分是/先生0写给/我0的遗书, 占了文章很大的篇幅, 也是文章最重要的内核。小说以徐缓沉静而又撼人心魄的笔致, 描写了爱情与友情的碰撞, 利己之心与道义之心的冲突, 凸现了日本近代知识分子矛盾、惆怅、无助、无奈而又自尊的精神世界。作品5心6最后以/先生0的死而落幕。若要研究5心6, /先生0的死应该是最重要的切入点。具有十分重大的研究价值, 现将围绕/先生0的死因进行阐述, 揭示作

者的写作意图, 对那个时候、那个社会的人给予更多的关注和了解。

/心0对自己诉说是一种煎熬的痛苦, 对他人诉说是一种解放的愉悦。小说向我们展示了/先生0的心理路程, 但该小说所要给予我们的或许并不只是如此一个简单的道理。从K 和/先生0的自杀我们更可窥见日本人的性格。K 自杀表面上看是因失恋而引起, 实际上, 更有因为K 自己一直所坚持的信仰因小姐的闯入而顷刻崩溃, 认为自己是/不求上进0的人。当K 在爱情与信仰面前动摇时, 最为真挚的朋友/先生0又背叛了他, 夺走了自己的爱情。基于失恋、信仰的崩溃、朋友的背叛, 一向孤僻的K 认为自己已无路可走而选择了自杀这种逃避方式。得到小姐的/先生0如愿以偿, 他却并未幸福美满, 婚后一直处于良心和道义的谴责, 整日在家看书消磨时光, 并每月去一次K 的墓前进行忏悔, 生活在生的苦恼中。在/先生0认识了/我0之后, 终于再也无法忍受内心的煎熬, 当时明治天皇的去世更是给/先生0以殉死的念头, 在将这个不为/先生0妻子知道的故事以书信告诉/我0, 作了深刻的忏悔, 认为活下去会更孤独、更寂寞、更痛苦, 会成为时代的落伍者, 在罪恶意识和良心的谴责的双重包围下, 在生的苦恼和死的刹那的疼痛中, /先生0最后以自杀寻得内心的解放。由5心6可以看出日本近代知识分子的矛盾和近乎精神病态似的迷惘状态。某种意义上可以说, 日本这个民族的人格上也是有着这样一种矛盾交织而又自闭性情郁结的属性。

综上所述, 利己主义推动着故事情节的持续发展, 贯穿始终, 而且利己主义在当时是普遍的社会现象, 不可能因一个故事的终结而终结。遭受其害的/先生0反过来又以此伤害别人, 最终不得不以死而结束。夏目漱石认为, 日本由西方引进的个人主义, 使人赢得了个人自由与独立, 但负作用是极易使人心走向极端利己。5心6的主人公/先生0体验了金钱、/自己本位0、恋爱强迫人变为利己主义者的恐怖。夏目漱石预见到未来的日本个人主义的必然盛行, 就其可怕的负作用, 向后人发出了警告, 这大概就是这个作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李艳梅. 夏目漱石笔下的知识分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3, (2). [2]陈秀武. /欧化0与日本明治时代的知识分子[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 2001, (2).

[3]严安生. 夏目漱石对日本近代文明的批评[J].外国文学, 1986, (9).

[4]赵萍. 试论夏目漱石作品中的知识分子形象[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3). [5]李素. 从夏目漱石5心6中的人物自杀现象透析日本人的生死观[J].青岛远洋船员学院学报, 2006, (1).

1责任编辑:钱晓玲2

) )

2009年第1期总第142期

林区教学

T each i ng of F orestry R eg i on

N o . 12009

G eneral N o . 142

利己主义和/先生0的死

李敬利

(哈尔滨理工大学, 哈尔滨150080)

摘 要:夏目漱石是日本近代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一生坚持对明治社会的批判态度, 以他具有鲜明个性的、丰富多彩的艺术才能, 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夏目漱石对所处的时代有着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5心6是他后期的三部曲之一, 后期作品与前期作品相比, 更加注重对人物内心的刻画, 对现实的批判。

关键词:明治精神; 利己主义; 死

中图分类号:I106. 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6714(2009) 01-0032-02

夏目漱石(1867) 1916) 一生著有两部文论、大量俳句、几百首汉诗、若干随笔和书信, 但在文学上的最大贡献是以他十几部长篇小说和大批短篇小说竖起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丰碑, 给后来的作家以深刻的启迪。5心6属于夏目漱石的晚期作品, 夏目漱石1910年发表了后三部曲5过了春分节之后6、5行人6、5心6。此时, 他的创作由批判客观现实转向披露主观世界。5心6是关于伦理道德罪恶意识深刻的解剖, 是对人物内心深刻详细的刻画。他晚年的作品越来越专注于对人内心的刻画, 对人内心的思考, 深刻而且无情的分析。通过研究夏目漱石及作品5心6, 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小说所反映出来的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社会矛盾和日本人的内心世界。 一、所处时代与写作倾向

/明治精神0是夏目漱石首创, 指伴随着明治时代文明开化而来的那种自由和独立的个人精神, 然而在那个并未建立真正自由、民主的/由外到内0开化的时代, 这种精神总是与/孤独的悲哀0和/怀疑的地狱0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这种精神是整个现代精神在个人身上的反映。夏目漱石在其小说中对处于社会动荡转型期的明治时代作了充分深刻的描写, 是那个时代极少数清醒的日本作家之一。

作为一个正直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漱石所追求的理想社会是资产阶级上升时期鼓吹的自由、平等、博爱的王国, 所向往的理想道德是资产阶级上升时期提倡的以个性解放为中心的观念。然而, 当他离开学校走进社会的时候, 当他拿起笔来进行创作的时候, 日本已经在明治天皇政权统治下, 踏上了对内压迫人民、对外扩张侵略的军国主义道路。这个黑暗现实形成一种重压, 使他几乎喘不过气来。面临这种形势, 他既感到无限愤慨, 又觉得无能为力。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是夏目漱石思想意识中产生种种矛盾, 创作过程产生种种曲折的根本原因, 也是他的作品不断寻求解决办法, 但总是找不到的根本原因。 收稿日期:2008-11-18

作者简介:李敬利(1981-) , 男, 黑龙江齐齐哈尔人, 日语语言文学硕士研究生。

漱石作品的主要人物是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 所反映的是他自己以及他周围的知识分子的生活。他的作品不仅生动地描绘了知识分子的生活状况, 而且具体地表现了他们的思想情绪, 深入地探索了他们的精神世界, 诸如他们对社会黑暗势力和黑暗现象的憎恶, 他们在男女关系等问题上的私心杂念和苦恼矛盾。日本近代知识分子的面貌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最充分的表现。从一定意义上说, 漱石是日本近代文学中知识分子文学的开拓者。但是, 由于生活范围和思想意识所限, 他的作品没有能够扩大到社会其他方面。

漱石先生的创作倾向是复杂的, 但基本倾向是现实主义的。在他进行创作时, 日本文坛上的浪漫主义高潮已经过去, 自然主义派正处于隆盛阶段, 大有垄断一切之势。此外, 还有唯美主义等等流派存在。但是, 漱石的创作却在当时文坛上独树一帜。他不肯附和自然主义派, 决心按照自己对于文学的理解, 走自己认为正确的道路。针对自然主义者以为事实的再现即文学的观点, 他主张文学不应该是实际生活的照片, 而必须是有意识地虚构出来的/仿造品0, 因为只有通过虚构才能产生超过/事实0的/真实0。因此, 他的处女作5我是猫6一问世就受到自然主义派的攻击, 被斥为庸俗无聊的作品, 此后他的作品也不断受到自然主义派的指责。纵观漱石一生的创作, 我们就会发现, 他一直关心社会现实, 认真思索人生, 努力通过各种各样的典型形象反映生活, 特别是知识分子的生活, 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他的作品风格朴实幽默, 结构巧妙多样, 描写生动感人, 语言朴素细腻, 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平。

二、时代所带来的利己主义

明治社会接受西方自由和独立的个人精神, 但同时也催生了个人主义的盛行, 对人们的生活和内心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利己主义是夏目漱石先生通过深刻观察日本当时社会而深深所感触到的, 也是我们研究5心6的一个重点内容。在此, 谈及一下作品5心6中/先生0和/先生0的叔父的利己主义。

)

/先生0的父母因病去世, 把财产交与/先生0的叔父代管, /先生0独自一人去东京学习, 在此期间, 叔父强占了所有家产, /先生0得知后试图重掌家产, 但最终以失败告终。此时, 亲情在金钱面前显得格外苍白无力, 再没有往日的温情。叔父的利己主义此时此刻暴露无遗。/先生0不只是经济上变得拮据, 内心也遭受重创, 开始对他人失去信任, 不再相信任何人, 此时/先生0的利己主义尚未表现出来, 但是, 被叔父所欺骗, 某种意义上来说, 是/先生0利己主义的一个成因。不相信别人, 也就很难对别人守信。/先生0抱有/人一旦发生什么事, 就会突然变成坏人0这样的想法, 叔父如此, 也暗示他本身亦是如此, 只是突发事件还未发生, 可见, /先生0内心的负面经历已经暗流涌动, 他在意识中亦深信利己主义的强大威力。

/先生0带有利己主义者的形象, 也带有忏悔者的形象。他的生活道路和思想发展可以划为两个阶段:(1) 利己主义发展的阶段、暴露的阶段; (2) 对利己主义产生的恶果进行反省的阶段、忏悔的阶段。/先生0上大学时借宿在某人家, 房东是一对母女, 在长期的生活中, /先生0和美丽的女儿产生了感情, 发展成了爱情。但在对姑娘怀着热烈的爱情的同时, 很迷惑, 进退两难, 因为他在家产的问题上受过叔叔的骗, 此后, 他认为别人都是靠不住的, 平常是个好人, 至少是个普通人, 一旦发生什么事情就会变成坏人, 所以不能再上当。此时他让自己的好朋友K 搬来同住, 想关怀K, 在经济上援助K, 同时又可凭着第三者的介入, 使自己从困难的处境中解放出来。然而, K 也爱上了房东的女儿, 事情变得复杂了。在这种情况下, 先生的利己主义暴露出来了:

(1) 起初, 对K 与姑娘的交往感到嫉妒。

(2) K 主动跟/先生0谈起对姑娘的爱情, 并征求/先生0的意见, /先生0以/谈恋爱没有上进心0打击K 的要害, 因其受宗教的影响, 平素主张/为了道, 可以牺牲一切0, 包括恋爱。

(3) 先生抢在K 的前面去求婚。面对着理想和现实的冲突, 经历着先生的利己表现和失去房东女儿的双重打击, 承受着孤独的侵袭, K 选择了自杀的道路。

(4) 发现K 自杀的一瞬间, 先生首先想到的不是去救K, 而是K 自杀对自己的影响。 三、k 的死及/先生0的死

5心6由三部分组成:我和先生、我和双亲、先生和遗书。第一部分交代了/我0和/先生0交往的过程, 第二部分通过写双亲, 侧面衬托了/先生0, 最后一部分是/先生0写给/我0的遗书, 占了文章很大的篇幅, 也是文章最重要的内核。小说以徐缓沉静而又撼人心魄的笔致, 描写了爱情与友情的碰撞, 利己之心与道义之心的冲突, 凸现了日本近代知识分子矛盾、惆怅、无助、无奈而又自尊的精神世界。作品5心6最后以/先生0的死而落幕。若要研究5心6, /先生0的死应该是最重要的切入点。具有十分重大的研究价值, 现将围绕/先生0的死因进行阐述, 揭示作

者的写作意图, 对那个时候、那个社会的人给予更多的关注和了解。

/心0对自己诉说是一种煎熬的痛苦, 对他人诉说是一种解放的愉悦。小说向我们展示了/先生0的心理路程, 但该小说所要给予我们的或许并不只是如此一个简单的道理。从K 和/先生0的自杀我们更可窥见日本人的性格。K 自杀表面上看是因失恋而引起, 实际上, 更有因为K 自己一直所坚持的信仰因小姐的闯入而顷刻崩溃, 认为自己是/不求上进0的人。当K 在爱情与信仰面前动摇时, 最为真挚的朋友/先生0又背叛了他, 夺走了自己的爱情。基于失恋、信仰的崩溃、朋友的背叛, 一向孤僻的K 认为自己已无路可走而选择了自杀这种逃避方式。得到小姐的/先生0如愿以偿, 他却并未幸福美满, 婚后一直处于良心和道义的谴责, 整日在家看书消磨时光, 并每月去一次K 的墓前进行忏悔, 生活在生的苦恼中。在/先生0认识了/我0之后, 终于再也无法忍受内心的煎熬, 当时明治天皇的去世更是给/先生0以殉死的念头, 在将这个不为/先生0妻子知道的故事以书信告诉/我0, 作了深刻的忏悔, 认为活下去会更孤独、更寂寞、更痛苦, 会成为时代的落伍者, 在罪恶意识和良心的谴责的双重包围下, 在生的苦恼和死的刹那的疼痛中, /先生0最后以自杀寻得内心的解放。由5心6可以看出日本近代知识分子的矛盾和近乎精神病态似的迷惘状态。某种意义上可以说, 日本这个民族的人格上也是有着这样一种矛盾交织而又自闭性情郁结的属性。

综上所述, 利己主义推动着故事情节的持续发展, 贯穿始终, 而且利己主义在当时是普遍的社会现象, 不可能因一个故事的终结而终结。遭受其害的/先生0反过来又以此伤害别人, 最终不得不以死而结束。夏目漱石认为, 日本由西方引进的个人主义, 使人赢得了个人自由与独立, 但负作用是极易使人心走向极端利己。5心6的主人公/先生0体验了金钱、/自己本位0、恋爱强迫人变为利己主义者的恐怖。夏目漱石预见到未来的日本个人主义的必然盛行, 就其可怕的负作用, 向后人发出了警告, 这大概就是这个作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李艳梅. 夏目漱石笔下的知识分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3, (2). [2]陈秀武. /欧化0与日本明治时代的知识分子[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 2001, (2).

[3]严安生. 夏目漱石对日本近代文明的批评[J].外国文学, 1986, (9).

[4]赵萍. 试论夏目漱石作品中的知识分子形象[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3). [5]李素. 从夏目漱石5心6中的人物自杀现象透析日本人的生死观[J].青岛远洋船员学院学报, 2006, (1).

1责任编辑:钱晓玲2

) )


相关内容

  • 论张岱年人生信念的主要内容和现实意义
  • 摘 要:人总是按照自己的信念安排自己的人生轨迹,展示着自己的生存方式,彰显着自己的人生价值诉求.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社会主义信念.学术研究信念及民族文化复兴信念,构成了张岱年先生人生信念的主要内容.坚定的人生信念,是张岱年先生成就自己学术人生的精神支柱和内在动力.张岱年先生的人生信念对于加强当代大 ...

  • 中国青年的爱国传统――纪念五四运动89周年
  • 丁小平讲座简讯:中国青年的爱国传统――纪念五四运动89周年 主讲人:丁小平(著名学者.中国兄弟银庄投资集团首席执行官) 时间:2008年5月3日(星期六)上午9:30 地点:北京大学资源宾馆1308室 乌有之乡 主题:中国青年的爱国传统――纪念五四运动89周年 著名学者丁小平先生于5月3日上午在乌有 ...

  • 秦晖:不识抬举者自白――答"无心杀手"
  • 当我在outlook上发出"讲几句话"时,也接收到了旷新年先生传来的他要求<思想的境界>撤版并向朱建国先生道歉的信.知错就改,令人赞赏.然而就在这封信中,他不仅没有撤回对我的谩骂,不检讨自己"恶意利用"私邮构陷人罪的行为,反而无中生有地捏造什么我& ...

  • 胡适的评析
  • 站在新旧时代的一代文宗--胡适 胡适之先生是20世纪中国的重要历史人物之一.他在勤奋的一生中,扮演了许多角色:五四启蒙运动的思想家.白话文运动的理论奠基者.中国现代高等教育与高深研究的倡导者.自由民主的倡议者.史学家.考证学家.外交官.公众人物等等.这些角色,有的是他自觉有意为之的:有的是环境迫使他 ...

  • 2012亚洲思想界上海论坛共同讨论侧记(会议记录)
  • 人文与社会 提交 2012/12/03 阅读: 177 来源:当代文化论坛:记录者:许多.柯桢 摘要:10月15日2012亚洲思想上海论坛第四场会议记录,发言者包括白乐晴,查特吉, 板垣雄三,新崎盛晖,阿希斯南迪,等 关键词: 白乐晴 查特吉 板垣雄三 新崎盛晖 阿希斯南迪 上海论坛 2012亚洲思 ...

  • 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 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2016年11月11日) 习近平 < 人民日报 >( 2016年11月12日 02 版) 同志们,朋友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缅怀他为民族独立.社会进步.人民幸福建立的不朽功勋,弘扬他的革命精神和崇高品德 ...

  • 孙中山先生功过是非之我见
  • 孙中山先生辛亥革命前的功过是非之我见 摘要:孙中山,名文.青少年时代受到广东人民斗争传统的影响,向往太平天国的革命事业.是中国近代民主主义革命的开拓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缔造者,三民主义的倡导者.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二千年帝制". 一生为中国革命奋斗不息,而在辛亥 ...

  • 藤野先生主题思想及其表现方法
  • <藤野先生>课堂重点:主题思想及其表现方法 关于<藤野先生>的主题思想,近年来在教学和研究中论争颇为热烈.有说主要是以作者思想感情的演变为线索,爱国主义好比一条红线贯穿全篇,主题不在写藤野先生:有说主题思想即是藤野先生的优秀品质,表现作者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次要的:有的将此二者等 ...

  • 值此吴建民先生不幸逝世之时,本人以此文送行
  • 梅声扬健体.修身.佐国.为民 值此为中国外交事业做出了不少贡献和谬论不少的吴建民先生不幸逝世之时,本人以此文送行. 2016年06月18日凌晨4时许, 前驻法国大使吴建民先生不幸遭遇武汉东湖隧道南出口车祸逝世,吴建民先生为中国的外交事业做出了不少贡献,对于吴建民先生的逝世本人深感痛楚. 对于吴建民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