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教案4

故都的秋教案

指导思想:贯彻“三主”思想,即: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素质、能力培养为主线。

教学目的:

⒈训练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⒉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

⒊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方法

自读——讨论——点拨式

教学构想

以歌曲《前门情思大碗茶》为线索结构全课,以“一曲悲凉的颂歌”为课时主题。

教学重点

散文的形和神

教学难点

散文的景和情

教学媒体

投影机(备用录音机)课件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步骤及内容

一、导语设计

1、上课之前,我先给大家唱几句歌:“我爷爷小的时候常在这里玩耍,高高的前门仿佛挨着我的家。一逢衰草,几声蛐蛐叫,伴随他度过了那灰色的年华。吃一串冰糖葫芦,就算过节,他一日三餐窝头咸菜么就着一口大碗茶„„”这首歌名叫《前门情思大碗茶》,歌中唱的是我们国家的哪个城市呢?对,北京。(歌曲可以放录音替代)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也是写北京的散文,不过,它写的不是北京的冰糖葫芦,也不是北京的大碗茶,而是北京的秋。大家知道,北京现在是我们国家的首都,历史上也曾是几个朝代的都城,但是,在郁达夫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北京已经不是任何朝代的都城,也不叫北京,而是叫北平,因此,郁达夫把它叫做故都。(板书课题)

3、上课之前,我已经把自读提纲印发给了大家,并让大家作了充分的预习和准备。下面,我们就以自读提纲为依据,来欣赏分析郁达夫的散文《故都的秋》。

二、检查预习,师生共同讨论,分析理解课文

㈠读罢全文,你认为郁达夫主要是从哪个方面来写故都的秋?请用一字来概括。 答:味。(板书)

⑴此问要求学生首先从整体上把握全文。回答此问无须作太多理性分析,凭语感即能得出答案,“味”字在全文出现达八处之多。

⑵若学习思维过于分散,讨论与答案差异较大,可提供几个答案供学生选择。如:色、声、形、味、实、情,课文虽也写了上述方面,但主要是写秋之味。 ㈡读第1、2自然段,分别用四个字和三个字来概括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的特点。 答:北国的秋——清、静、悲凉

南国的秋——慢、润、淡

此问旨在训练学生的文字概括能力,答案均可在文段中找到。

(三)读第3~11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1、作者分别从不同角度为我们描绘了秋花、秋槐、秋蝉、秋雨、秋果五幅故都秋景,那么,作者在记叙上述秋景时,是以时间为序来记叙的呢,还是以空间为序来记叙的?

答:既不是以时间为序,也不是以空间为序,应该说,是无序的,这正是散文形散特点的体现。作者所写的这些秋景在文中的位置并不是必然的,但是我们读起来却觉得很自然,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妥。这是因为这些景物都具有了“清、静、悲凉”这么一个共同点,作者正是以“清、静、悲凉”这个景物的共同点把这些景物组织在一起的,这就是文章不散的“神”。

⑴此题有意要引起学生的争论,题干以选择问的形式设置一个非此即彼的圈套,看学生能否跳出思维的二维空间。

⑵通过争论,可使学生加深对散文的“形散神不散”特点的认识,此为本课教学重点。

⑶为了方便学生讨论,可在讨论前出示本课投影胶片之一:

秋花——色

秋槐——形

秋蝉——声

秋雨——味

秋果——实

2、故都的秋景可谓丰富多彩,作者为什么只选取上述秋景来写呢?试从主客观两方面来分析。

答:的确,作者所写的秋景的“清、静、悲凉”的,他所写的秋色是冷色,秋形是使人觉得有点儿落寞的,秋声是衰弱的残声,秋味是都市闲人雨后话秋凉的情韵,秋实也是淡绿或微黄,而不是红熟了的时候。之所以这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从客观方面来讲,这是景物本身固有的特征,是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从主观方面来讲,也有三个因素:第一,跟旧中国时代环境的黑暗有关,这导致他思想苦闷,逃避现实;第二,也跟作家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有关。郁达夫早年(三岁)丧父,在日本十年的异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第三,还跟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在杭州期间,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因此,上述主客观两方面的因素,就决定了作家会选什么样的景来抒什么样的情。

教师总结时,可出示本课投影胶片之二:

⑴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

⑵旧中国时代环境的黑暗;

⑶作家人个气质的抑郁善感;

⑷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

⑴此题旨在让学生把握散文情和景的关系,这是本课教学难点。

⑵分析时可与导语中的《前门情思大碗茶》作比较,体现课堂线索。北京的名胜古迹有很多,但词作者只选取前门、蛐蛐、冰糖葫芦、窝头咸菜、杏仁豆腐、大碗茶来写,勾勒了一幅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故都风情画,很好地表达了海外游子的故都情思。

(四)读第12自然段,你认为本段的中心句应该是哪一句?

答:应该是: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此题旨在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如学生意见出现分歧,可提出几句让学生进行辨析。如:

A、各著名的大诗人的长篇田园诗或四季诗里,也总以关于秋的部分,写得最出色而最有味。

B、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

C、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A是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B是观点提出后对观点的阐释;C是本段中扣题的句子。

(五)读最后两个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1、作者认为南国的秋与北国的秋的最大的区别在哪个方面?请用一个字来概括。

答:味。(板书)

2、为了说明上述区别,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答:比喻。作者用了四组对比来形象地比喻南北秋之味的不同。

⑴此题旨在训练学生的修辞辨认能力及理解能力。

⑵部分学生可能会答成对比或类比,这是不对的。应该说总体上是比喻,但比喻中有对比,比喻的本体和喻体本身是对比。本体与喻体之间的相似点不是“味”。

⑶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可出示本课投影胶片之三:

本体——南国的秋与北国的秋

比喻

喻体——黄酒 与 白干

稀饭 与 馍馍

鲈鱼 与 大蟹

黄犬 与 骆驼

(六)读罢全文,你认为郁达夫在此文中是颂秋呢,还是悲秋?

答:颂秋。但是,全文的基调是忧伤的、悲凉的,因此可以说,是作者对故都的秋的一曲悲凉的颂歌。(板书)

此题可引发学生进行争论,教师总结时可套用“含泪的微笑”,总结出“悲凉的颂歌”这个课时主题。

三、结语设计

1、教师唱《前门情思大碗茶》的后几句:

“世上的饮料有千百种,也许它最廉价,可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那醇厚的香味儿,直传到天涯,它直传到天涯?”(可以放录音代替)

⒉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给我们描绘的故都的秋味也宛如大碗茶的香味一样传遍了天涯!

附:《故都的秋》板书设计

故都的秋

郁达夫

北国的秋——清、静、悲凉

味 味

南国的秋——慢、润、淡

故都的秋教案

指导思想:贯彻“三主”思想,即: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素质、能力培养为主线。

教学目的:

⒈训练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⒉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

⒊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方法

自读——讨论——点拨式

教学构想

以歌曲《前门情思大碗茶》为线索结构全课,以“一曲悲凉的颂歌”为课时主题。

教学重点

散文的形和神

教学难点

散文的景和情

教学媒体

投影机(备用录音机)课件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步骤及内容

一、导语设计

1、上课之前,我先给大家唱几句歌:“我爷爷小的时候常在这里玩耍,高高的前门仿佛挨着我的家。一逢衰草,几声蛐蛐叫,伴随他度过了那灰色的年华。吃一串冰糖葫芦,就算过节,他一日三餐窝头咸菜么就着一口大碗茶„„”这首歌名叫《前门情思大碗茶》,歌中唱的是我们国家的哪个城市呢?对,北京。(歌曲可以放录音替代)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也是写北京的散文,不过,它写的不是北京的冰糖葫芦,也不是北京的大碗茶,而是北京的秋。大家知道,北京现在是我们国家的首都,历史上也曾是几个朝代的都城,但是,在郁达夫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北京已经不是任何朝代的都城,也不叫北京,而是叫北平,因此,郁达夫把它叫做故都。(板书课题)

3、上课之前,我已经把自读提纲印发给了大家,并让大家作了充分的预习和准备。下面,我们就以自读提纲为依据,来欣赏分析郁达夫的散文《故都的秋》。

二、检查预习,师生共同讨论,分析理解课文

㈠读罢全文,你认为郁达夫主要是从哪个方面来写故都的秋?请用一字来概括。 答:味。(板书)

⑴此问要求学生首先从整体上把握全文。回答此问无须作太多理性分析,凭语感即能得出答案,“味”字在全文出现达八处之多。

⑵若学习思维过于分散,讨论与答案差异较大,可提供几个答案供学生选择。如:色、声、形、味、实、情,课文虽也写了上述方面,但主要是写秋之味。 ㈡读第1、2自然段,分别用四个字和三个字来概括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的特点。 答:北国的秋——清、静、悲凉

南国的秋——慢、润、淡

此问旨在训练学生的文字概括能力,答案均可在文段中找到。

(三)读第3~11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1、作者分别从不同角度为我们描绘了秋花、秋槐、秋蝉、秋雨、秋果五幅故都秋景,那么,作者在记叙上述秋景时,是以时间为序来记叙的呢,还是以空间为序来记叙的?

答:既不是以时间为序,也不是以空间为序,应该说,是无序的,这正是散文形散特点的体现。作者所写的这些秋景在文中的位置并不是必然的,但是我们读起来却觉得很自然,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妥。这是因为这些景物都具有了“清、静、悲凉”这么一个共同点,作者正是以“清、静、悲凉”这个景物的共同点把这些景物组织在一起的,这就是文章不散的“神”。

⑴此题有意要引起学生的争论,题干以选择问的形式设置一个非此即彼的圈套,看学生能否跳出思维的二维空间。

⑵通过争论,可使学生加深对散文的“形散神不散”特点的认识,此为本课教学重点。

⑶为了方便学生讨论,可在讨论前出示本课投影胶片之一:

秋花——色

秋槐——形

秋蝉——声

秋雨——味

秋果——实

2、故都的秋景可谓丰富多彩,作者为什么只选取上述秋景来写呢?试从主客观两方面来分析。

答:的确,作者所写的秋景的“清、静、悲凉”的,他所写的秋色是冷色,秋形是使人觉得有点儿落寞的,秋声是衰弱的残声,秋味是都市闲人雨后话秋凉的情韵,秋实也是淡绿或微黄,而不是红熟了的时候。之所以这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从客观方面来讲,这是景物本身固有的特征,是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从主观方面来讲,也有三个因素:第一,跟旧中国时代环境的黑暗有关,这导致他思想苦闷,逃避现实;第二,也跟作家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有关。郁达夫早年(三岁)丧父,在日本十年的异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第三,还跟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在杭州期间,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因此,上述主客观两方面的因素,就决定了作家会选什么样的景来抒什么样的情。

教师总结时,可出示本课投影胶片之二:

⑴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

⑵旧中国时代环境的黑暗;

⑶作家人个气质的抑郁善感;

⑷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

⑴此题旨在让学生把握散文情和景的关系,这是本课教学难点。

⑵分析时可与导语中的《前门情思大碗茶》作比较,体现课堂线索。北京的名胜古迹有很多,但词作者只选取前门、蛐蛐、冰糖葫芦、窝头咸菜、杏仁豆腐、大碗茶来写,勾勒了一幅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故都风情画,很好地表达了海外游子的故都情思。

(四)读第12自然段,你认为本段的中心句应该是哪一句?

答:应该是: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此题旨在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如学生意见出现分歧,可提出几句让学生进行辨析。如:

A、各著名的大诗人的长篇田园诗或四季诗里,也总以关于秋的部分,写得最出色而最有味。

B、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

C、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A是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B是观点提出后对观点的阐释;C是本段中扣题的句子。

(五)读最后两个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1、作者认为南国的秋与北国的秋的最大的区别在哪个方面?请用一个字来概括。

答:味。(板书)

2、为了说明上述区别,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答:比喻。作者用了四组对比来形象地比喻南北秋之味的不同。

⑴此题旨在训练学生的修辞辨认能力及理解能力。

⑵部分学生可能会答成对比或类比,这是不对的。应该说总体上是比喻,但比喻中有对比,比喻的本体和喻体本身是对比。本体与喻体之间的相似点不是“味”。

⑶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可出示本课投影胶片之三:

本体——南国的秋与北国的秋

比喻

喻体——黄酒 与 白干

稀饭 与 馍馍

鲈鱼 与 大蟹

黄犬 与 骆驼

(六)读罢全文,你认为郁达夫在此文中是颂秋呢,还是悲秋?

答:颂秋。但是,全文的基调是忧伤的、悲凉的,因此可以说,是作者对故都的秋的一曲悲凉的颂歌。(板书)

此题可引发学生进行争论,教师总结时可套用“含泪的微笑”,总结出“悲凉的颂歌”这个课时主题。

三、结语设计

1、教师唱《前门情思大碗茶》的后几句:

“世上的饮料有千百种,也许它最廉价,可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那醇厚的香味儿,直传到天涯,它直传到天涯?”(可以放录音代替)

⒉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给我们描绘的故都的秋味也宛如大碗茶的香味一样传遍了天涯!

附:《故都的秋》板书设计

故都的秋

郁达夫

北国的秋——清、静、悲凉

味 味

南国的秋——慢、润、淡


相关内容

  • 人教版必修二目录
  • 人教版必修二目录 人教版必修二目录xfnl 1.<荷塘月色>教案 荷塘月色·教案之二(上) 荷塘月色·教案之二(下) 荷塘月色(课文精讲) <荷塘月色>同步练习 2.<故都的秋>教案 <故都的秋>教案之二 故都的秋(课文精讲) <故都的秋> ...

  • 故都的秋教案
  • <故都的秋>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 理解情景交融和谐统一的写作特点,联系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寓的感情. 2. 联系五幅秋景图,进一步掌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 教学重点 1. 形散神聚的特点. 2. 散文的一般鉴赏. 3. 某些段落 ...

  • [故都的秋]公开课教案1
  •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黄健 黄山文峰学校 教学目标: 1.领悟作者通过对客观景物的描写,流露在文中的主观情感: 2.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 3.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 4.体会课文疏朗而又细腻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难点: 1.把握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特征,体会作 ...

  • 如何撰写中学语文教案
  • 如何撰写中学语文优秀教案 教案之于老师,如同大米之于巧妇: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老师难为无教案之教学.即使是一名在三尺讲台上身经百战的优秀教师,也很难保证在没有教案的情况下能顺利进行有效的授课,所以对一名中学语文老师而言,能否撰写一份含金量高的教案,对其课堂教学效果有直接的影响. 第一步我们要做好充分的 ...

  • 故都的秋 优秀教案
  • 故都的秋 郁达夫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是怎样紧扣"清""静""悲凉"来写故都的秋的,又是怎样通过联想来把故都的秋与南国的秋进行对比的. 2.理解本文的脉络结构.领略故都的秋声.秋色.秋味. 教学重点: 体会本文"情景俱到,既细 ...

  • 故都的秋公开课教案
  • 公开课教案 班级:高一(2)班 授课人:杨过 内容:<故都的秋> 时间:11月3号 教学目标 1.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主观感情,学习本文以情驭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2.体会作者笔下秋的意境,品味课文中精到细腻的语言. 3.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和语言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加强朗 ...

  • [散文主旨的把握]教案
  • <散文主旨的把握>教案 教学目标: 1 指导学生掌握高考现代散文把握主旨的几种方法. 2 在掌握的基础上做高考试题. 教学重点: 1. 通过所学课文和所做试题整理归纳散文主旨把握的四种有效方法. 2. 能准确理解龙应台<最后的下午茶>一文的主旨.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

  • 秋天的童话具体教案
  • 主题名称:秋天的童话 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去室外观察秋天的景物,发现他们颜色的变化,促进幼儿对颜色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2. 幼儿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看到的景物及其颜色特征,从而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3.幼儿能够辨别颜色并描绘出自己所看到的秋天的景物,锻炼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1 ...

  • 济南的冬天教案7(七年级语文新-人教版)
  • 济南的冬天 教学目标 1. 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 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 3. 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品味优美的语言. 4.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里. 重点难点 1. 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