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粮食质量标准

2009年春训班仓储人员

00 学 习 材 料 九年元月

一、主要粮食质量标准:

1、新质量标准发布实施时间是:1999年11月1日发布,2000年4月1日实施。

2、稻谷质量标准:

GB1350——1986《稻谷》发布实施12年来,对我国稻谷的生产和流通起了重要作用,伴随着稻谷品种的不断改进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原标准中的一些指标已不相适应,需对其加以修订。

(1)、新增内容:

——质量要求增加“整精米率”和“谷外糙米”指标。

整精米:糙米碾磨成精度为国家标准一等大米时,米粒产生破碎,其中长度仍达到完成精米粒平均长度的五分之四以上(含4/5)的米粒。

整精米率:整精米占净稻谷试样质量的百分比。

谷外糙米:稻谷由于机械损伤等原因形成的糙米。

(2)、主要修订内容:

——将原分类修改为五类,即:早籼稻谷、晚籼稻谷、粳稻谷、粳糯稻谷、籼糯稻谷。

——粳稻谷、粳糯稻谷出糙统一为一个标准,中等质量为不低于77.0%,不在划分一、二、三类地区。

——将晚籼稻谷、籼糯稻谷水分修订为不超过13.5%与早籼稻谷相同。粳稻谷、粳糯稻谷水分修订为不超过14.5%。

(3)、质量要求:

①、早籼稻谷、晚籼稻谷、籼糯稻谷按出糙率和整精米率分等级,出糙率:一等≥79.0%、二等≥77.0%、三等≥75.0%、四等≥73.0%、五等≥71.0%。整精米率:全部是≥50.0%。水分:≤13.5%。杂质:≤1.0%。色泽、气味正常。

②、粳稻谷出糙率:一等≥81.0%、二等≥79.0%、三等≥77.0%、四等≥75.0%、五等≥73.0%。整精米率:全部是≥60.0%。水分:≤14.5%。杂质:≤1.0%。色泽、气味正常。

各类稻谷以三等为中等标准,低于五等的为等外稻谷。稻谷中混有其它类稻谷不超过5.0%。各类稻谷中黄粒米不超过1.0%。各类稻谷中谷外糙米不超过2.0%。

3、小麦质量标准:

GB1351——1986《小麦》是1986年修订的,十几年来由于农业种植品种的变化,小麦粉加工企业要求的变化,使粮食生产结构和粮食购销矛盾更为突出,原标准已经滞后。新标准把原标准中小麦皮色和粒质六类分为九类,并对小麦同色比例,硬质率进行调整,把北方冬小麦、南方冬小麦、春小麦质量指标合并为一个质量指标。 分类:根据小麦的皮色、粒质和播种季节分类。

(1)、白色硬质冬小麦:种皮为白色或黄白色的麦粒不低于90%,角质率不低于70%的冬小麦。

(2)、白色硬质春小麦:种皮为白色或黄白色的麦粒不低于90%,角质率不低于70%的春小麦。

(3)、白色软质冬小麦:种皮为白色或黄白色的麦粒不低于90%,

粉质率不低于70%的冬小麦。

(4)、白色软质春小麦:种皮为白色或黄白色的麦粒不低于90%,粉质率不低于70%的春小麦。

(5)、红色硬质冬小麦:种皮为深红色或红褐色的麦粒不低于90%,角质率不低于70%的冬小麦。

(6)、红色硬质春小麦:种皮为深红色或红褐色的麦粒不低于90%,角质率不低于70%的春小麦。

(7)、红色软质冬小麦:种皮为深红色或红褐色的麦粒不低于90%,粉质率不低于70%的冬小麦。

(8)、红色软质春小麦:种皮为深红色或红褐色的麦粒不低于90%,粉质率不低于70%的春小麦。

(9)、混合小麦:不符合以上各条规定的小麦。

新的《小麦》国家标准批准发布。

2008年元月1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了新的《小麦》国家标准(GB1351——2008),新标准将于今年5月1日起正式实施。

新标准与原标准相比,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修改:

(1)、将小麦由9类调整为5类,即将原标准的白硬冬、白硬春、白软冬、白软春、红硬冬、红硬春、红软冬、红软春、混合等9类调整为硬白、软白、硬红、软红和混合等5类。规定小麦季节分类在合同等随行文件中或在包装上标注。

(2)、采用硬度指数代替角质率和粉质率作为硬、软及混合小麦

的分类判定指标,采用硬度仪检验小麦硬度,规定硬度指数大于等于60的为硬麦,小于等于45的为软麦,介与两者之间的为混合麦。

(3)、参照国际标准,调整了中等(三等)小麦不完善粒的限量指标,由原标准的6.0%调整为8.0%。

(4)、明确规定供人食用小麦的卫生要求必须符合《粮食卫生标准》(GB2715——2005),饲料小麦的卫生要求必须符合《饲料卫生标准》(GB13078——2001)。

(5)、增加了检验规则和标签标识的规定,提出了应在包装物上或随行文件中注明产品的名称、类别、等级、产地、收获年度和月份等要求。

二、稻谷、小麦的储藏技术:

(一)、稻谷的储藏。

1、稻谷的储藏特点:

稻谷具有谷壳保护,对外界湿热和虫害能起到一定的抵抗作用,谷壳的含水量低于米粒,这一特性有利于储藏。

稻谷籽粒表面粗糙,散落性小,空隙度大,易受外界空气影响,这一特点有利于粮堆内外空气的对流和交换,有利于粮堆湿热空气的散发,但同时也易受外界湿热的影响。

稻谷的胶体结构疏松,对高温作用的抗性较弱,每经历一次高温就会引起品质劣变,主要表现为陈化速度加快,稻谷的水分和温度越高,对稻谷品质的影响也越大。

籼稻谷无明显的后熟期,粳稻谷也只有四周左右,因此稻谷在短

期内可完成后熟作用,只要条件适宜即可发芽。稻谷发芽所需的水分较低,对氧的需求量也不太严格,因此稻谷收获时如不及时干燥或入库后水分较高、吸湿结露等均会造成发芽。

稻谷收获时正值高温、高湿季节如不及时脱粒、干燥会出现发热现象,结果使米粒变黄,俗称“沤黄米”。产生黄变的原因目前认为主要是在高温、高湿的条件下,微生物大量繁殖的结果,或是由于米粒内的糖与游离氨基酸或蛋白质之间进行的化学反应。稻谷黄变后,不仅影响到稻谷的各项品质,而且同时也降低稻谷的储藏稳定性。稻谷入库后也会出现黄变,温度越高、水分越大变黄的程度也越显著。

2、稻谷的储藏措施:

(1)、控制水分。

稻谷收获后要及时进行干燥,将水分降到安全水分范围以内,如确实没有条件降水,入库后要控制相应的储藏温度,以避免出现发热生霉,稻谷相对安全水分:温度在150C稻谷水分在16.0%以下,温度在20——250C稻谷水分在15.0%以下,温度在300C稻谷水分在13.5%以下,温度在350C稻谷水分在13.0%以下。

(2)、适时通风降温、降湿。

新稻谷入库后应利用晴好有利天气进行间隙式循环通风降湿,把水分降到安全水分以内,并要做到采用压入式通风方法,勤翻粮面降温散湿,防止粮面结露和粮堆内湿热积聚引起发热霉变,确保稻谷安全储藏。

(3)、密闭保冷,防止虫害。

对于符合安全水分或冬季经过通风降温的稻谷要及时密闭储藏,这样可以延缓粮温回升,为储粮提供良好的环境,有效地防止虫霉危害,延缓稻谷陈化速度,保持原有品质。对于水分较高并且要求过夏的稻谷,冬季应加强通风降温,把粮温降到00C左右进行密闭储藏。

(4)、“三低”储藏。

“三低”:就是低温、低氧、低剂量。

将“三低”综合储藏技术用于稻谷储藏,可有效地防止虫霉危害,延缓稻谷陈化。条件是水分在安全范围以内、基本无虫、杂质少、粮温在50C以内,用纤维板进行粮面密闭,起到隔热保冷和降氧作用,进入高温季节按每立方米1——1.5g磷化铝粉剂的用药量投入粮堆内,密封施药口,但是要确保气密性,牛皮纸不脱落、不漏气。

(二)、小麦的储藏。

1、小麦储藏特点:

(1)、后熟期长。

小麦后熟期较长,大多数小麦的后熟期在1——2个月左右,少数品种在80天以上或在30天以下,一般红皮小麦比白小麦后熟期长,南方小麦比北方小麦后熟期长。小麦在后熟期间极易产生水分转移、粮面结露和温度不正常上升的现象,如不及时处理或处理不当会造成发热生霉和生虫现象。入库小麦水分越高这种现象越明显,因此小麦入库应严格控制水分,加强粮情检测,及时通风降湿。

(2)、吸湿性强。

小麦含有大量的亲水胶体物质,持水能力较强,容易吸湿,在温度

相同的情况下,小麦的平衡水分始终高于稻谷,其中白小麦比红小麦吸湿性强,软质比硬质小麦吸湿性强,未熟粒和破碎粒比完整粒吸湿性强,因此在雾天、阴雨天及湿度较大时应防止小麦吸湿关好门窗。

(3)、耐高温。

小麦具有良好的抗温度能力,在一定的高温范围内均能较好地保持生命活力,尤其是耐高温,水分在17.0%以下时,温度只要不超过540C,仍然能保持生命力。温度过高会引起小麦蛋白质变性,影响种用品质和工艺品质。小麦蛋白质变性的温度与水分有关,充分干燥的小麦在700C条件下放置7天,面筋质无明显变化,小麦水分越低,对高温的抗性越强。

(4)、易感染害虫。

小麦是害虫感染率较高的粮种,除少数专食性害虫外,几乎能被所有害虫危害,其中以玉米象和麦蛾最为严重。其主要原因是小麦的营养成分与害虫的生理需要接近,此外小麦收获和入库时气温较高,正值害虫大量发生阶段,所以容易遭受虫害。小麦遭受虫害后,生活力下降,工艺品质和营养价值大大降低。

(5)、易出现褐胚。

小麦在储藏期间,胚部颜色由浅到深变成茶色、褐色或黑色,这种现象称为褐胚,这是由于糖类物质和氨基酸或蛋白质缩合而成的褐色物质所致,此外微生物的侵害也是导致褐胚的原因之一,褐胚小麦生活力下降,工艺品质和营养品质受到影响。

2、主要储藏措施:

(1)、高温密闭储藏。

趁热进仓,密闭保管,这是我国储藏小麦的传统方法。主要是通过日晒降低水分,同时在暴晒和入仓密闭过程中起到高温杀虫制菌的作用,也起到促进小麦后熟作用的完成,这种方法简便易行。

(2)、低温储藏。

小麦保持一定的低温,对于种子寿命,保持品质具有显著作用。因此,利用冬季严寒低温进行机械通风降温,将粮温降到00C左右,然后采取全仓密闭,粮面钎维板密闭等方法保冷,对防治粮堆中的越冬害虫,保持小麦品质均有较好的效果。

(3)、自然降氧储藏。

小麦入库后,如水分在12.5%以下可用纤维板密闭,利用粮温高、后熟期间生理活性旺感、呼吸强度大的特点进行自然降氧,将氧浓度降到0.2%以下,可以有效地防止虫霉危害。

除上述储藏外还可以在低温、降氧的基础上,辅以低剂量磷化铝,用药量为每立方米1——1.5g进行“三低”储藏,这样更有利于防止虫霉危害和保持小麦品质。

三、虫害防治:

(一)、常见储粮害虫。

储粮害虫是指:危害粮食、油料及其加工产品和半产品的昆虫和螨类。

十大主要害虫:米象、玉米象、绿豆象、蚕豆象、豌豆象、咖啡豆象、大谷盗、谷蠹、麦蛾、印度谷蛾。

(1)、玉米象。

分布:全世界,国内普遍发生。

危害:食性复杂,主要危害禾谷类及其它淀粉类植物性储藏物品,其中稻谷、小麦、玉米、高粱受害最为严重。由于对粮食的蛀蚀而造成粮粒的破损和破裂,常易引起后期性储粮害虫的大量发生,属于重要的初期性储粮害虫。

主要形态特征:体长3——4.5mm,圆筒形,褐色至黑褐色,头部向前延伸呈象鼻状。幼虫:体长2.5——3mm,乳白色,无足形,背部隆起,腹面平坦,腹部第1——3腹节背面各被两条横皱纹分成三个部分。

生活习性:我省每年发生3——4代。主要以成虫在仓内或仓外阴暗、潮湿的隐蔽场所越冬,有群集性、假死性、上爬性、有飞翔能力、耐饥寒能力较强,发育最适温度24——300C,当温度在130C以下或380C以上时即停止活动。

(2)、谷蠹。

分布:全世界,为热带、亚热带地区的主要储粮害虫。国内大部分省市都有发生,主要是在淮河以南各地发生较多。

危害:成、幼虫均能危害粮食,其中以稻谷、小麦、小麦粉被害最为严重,储粮被害往往形成空壳,大量发生时还可引起粮堆局部发热,属于重要的初期储粮害虫。

主要形态特征:体长2——3mm,长圆筒形,暗赤褐色,有光泽。幼虫:体长2.5——3mm,乳白色,弯弓形,胸部肥大,腹部中间细

小。

主要生活习性:一般每年发生2代,在广东每年可发生4代,以成虫在粮堆内或仓内、仓外各种缝隙中越冬;耐干、耐药性强,耐低氧、耐热性特强,即使在35——400C的高温条件下,仍能发育繁殖,但耐寒性较弱,成虫有趋光性,善飞翔,寿命可长达一年。

(3)、麦蛾。

分布:全世界,国内除新疆外其余各地均有发生,以长江以南受害最严重。

危害:以幼虫危害禾谷类,其中以小麦、稻谷、玉米、高粱受害最严重,被害粮粒大部分被蛀成空壳,属于重要的初期性害虫。

主要形态特征:体长4——7mm,翅展8——16 mm,灰黄色,有锻样光泽。幼虫:体长5——8 mm,乳白色,体形略弯,头胸较粗,向后逐渐缩小,雄虫第五腹节背部有紫褐色斑点一对。

主要生活习性:一般每年发生2——3代,安徽4——5代以老熟幼虫在粮粒内越冬,在仓内、田间均可产卵繁殖,在仓内卵一般产于粮堆上表层,深度不超过45cm,以6——20cm深处最多。幼虫孵化后,蛀入粮粒内危害。成虫飞翔能力强,但耐干、耐热性较差。

(4)、印度谷蛾。

分布:全世界,全国各地。

危害:以幼虫危害禾谷类原粮和成品粮、豆类、油料、干果、药材等植物性储藏物品,属于重要的初期性储粮害虫。它食性复杂,喜食种子胚,幼虫吐丝封顶引起粮堆发热,幼虫的粪便有异味污染粮食。

主要形态特征:体长6——9mm,翅展13——18mm,幼虫:体长10——18mm,头部赤褐色,胸部、腹部淡黄白色或淡黄绿色。

主要生活习性:每年发生4——6代,以老熟幼虫在包装物、仓内各种缝隙等角落处吐丝结茧,隐居其中越冬,成虫多数在粮粒表面或粮仓缝隙中产卵,幼虫吐丝量特别大喜在粮堆表面吐丝结网潜伏其中危害,故有“封顶虫”之称,老熟幼虫多数离开粮堆在墙壁、梁柱、天花板及包装物缝隙等处吐丝结茧化蛹。

(二)、储粮害虫防治。

储粮害虫防治就是采用适当的方法预防、控制或消灭储粮害虫,最大限度地减少粮油在储藏期间的品质损失和质量损失。

1、储粮害虫防治的方针、原则、基本措施。

(1)、储粮害虫防治方针是“以防为主,综合防治”。

以防为主就是指在防治储粮害虫的过程中,要把预防害虫的发生和危害放在首要位置上来考虑,防早、防好、防全面否则等虫害大量发生危害已十分严重再进行除治,这样不仅使储粮造成损失,而且也造成人力、物力、财力上的浪费。

综合防治是指各类储粮害虫的防治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相互取长补短,以取得最佳的防治效果。防治方法很多:主要包括检疫防治、仓储管理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习性防治、化学防治等。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如果将它们配合起来使用,充分发挥各自优点,克服各自缺点就能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

(2)、防治原则:原则是“安全、经济、有效”,其中安全是前提,

经济是要求,有效是目的。

①、安全:是指防治措施要对人、粮、建筑物等非防治对象安全,防止各种事故的发生。

②、经济:是指防治措施是费用要低,讲究防治工作的经济效益,尽量做到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

③、有效:是指采取的防治措施效果好,不仅要杀死活动虫态的成虫和幼虫,而且要杀死不活动虫态的卵和蛹。

(3)、基本措施:储粮害虫防治方法很多,措施多种多样,概括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

①、限制储粮害虫的传播。

根据储粮害虫的传播途径,采取措施限制储粮害虫的传播是害虫防治的一个有效途径。限制储粮害虫的传播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加强植物检疫,控制群落成分尤其是防止危险性储粮害虫的传播蔓延,二是做好隔离防护工作,防止储粮感染害虫,最大限度减少储粮的虫源基数。

②、改变储粮害虫的生态环境。

储粮害虫必须在适宜的生态条件下才能生长、发育和繁殖。因此,通过人为地改变粮堆生态环境可有效地控制储粮害虫的种群密度或使之趋于死亡。如通过调节储粮温度、水分或气体成分,改善仓储条件,搞好清洁卫生等。

③、提高粮食质量抑制害虫发生。

提高粮食质量减少粮食含杂,降低粮食水分并保持粮粒的完整

性,对害虫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特别是麸屑、碎粒等有机杂质的减少,对第二食性害虫的生长发育具有显著的作用。因此,我们要严把入库质量关,采用物理与机械方法,降低粮食水分和杂质就能增强粮食的抗虫性能。

④、歼灭已经发生的害虫。

上述三条防治基本措施的重点是预防和控制害虫的发生,当防护不当,储粮中害虫达到相当的密度或者在发生初期,就应采取相应手段进行除治,即采用多种方法直接杀死已经发生的储粮害虫,如采用化学防治、物理防治等。

2、各等级虫粮的处理原则:

(1)、基本无虫粮:粮温在150C以下时,可以不作除治,但要做好防护工作;粮温在150C时,如采用“双低”、“三低”方法保管,控制了害虫的发生,可以不作除治,控制不了害虫的发生应进行除治。

(2)、一般虫粮:粮温在150C以上时,必须在半月内除治。

(3)、严重虫粮:必须一周内除治。

3、化学防治。

就是利用化学药剂防治害虫的方法。

化学防治是储粮害虫综合防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杀虫效果好,作用迅速,操作简便,处理费用低等优点,但对人畜有副作用,对环境造成污染,能引起害虫产生抗药性等缺点。

抗药性:是指在一个地区连续使用同一种药剂防治害虫,而使害虫对该药剂产生敏感度低的现象。

(1)、如何延缓和克服储粮害虫抗药性的发展,有以下几点: ①、积极开展综合防治,适时采用其它防治方法相互配合,避免长期单纯采用一种化学防治手段。

②、采用“高杀死”策略,力争一次施药能消灭全部害虫,不留活虫,铲除抗性形成的“根源”。

③、混合使用不同类型的杀虫剂,防治具有不同抗性的害虫。 ④、使用不同类型的杀虫剂,定期轮换使用,或改用新药剂防治已形成抗性的储粮害虫。

(2)、磷化铝施药方法。

①、磷化铝的剂型。

磷化铝商品制剂主要有85——90%磷化铝原粉,56%片剂或丸剂,56%粉剂等。

②、磷化铝的理化性质。

磷化铝原粉是种浅灰绿色的粉沫,暴露在空气中,能吸收水气反应产生磷化氢气体,遇水、遇酸则急剧反应产生磷化氢气体。每克磷化铝完全反应后可产生0.586克磷化氢气体。磷化铝为什么会自燃:磷化铝在一定温度条件下产生磷化氢气体,但也产生少量的易燃双磷,当气体浓度达到每立方米26克,就会自燃。

采用磷化铝熏蒸时为什么要在环境温度较高的条件进行呢,有两个方面:一是当环境温度较高的情况下,能改善熏蒸剂的理化性质,使其挥发性、扩散性、渗透性增加,减少物质对毒气分子的吸附量;二是加速储粮害虫的生理代谢活动呼吸频率高,吸入毒气多中毒死亡

快,所以熏蒸要在环境温度较高的情况下进行。

③、施药方法,常规施药法。

A、粮面施药:将磷化铝放在不能燃烧的器皿(如铁盘、瓷盘、瓦体等)内,片剂、丸剂不得重叠堆积,粉剂要均匀薄摊,厚度不超过0.5cm,一般每器皿盛药不超过500g,根据总用药量设计总投药点数目,盛药器皿应均匀摆放在粮面上。露天储粮堆器皿间距在1.3米,每点片剂不超过150克,粉剂不超过100克,熏蒸结束后要及时清理残渣。

B、布袋埋藏法:当粮堆高度在3米以上时,可采用粮面使药与布袋埋藏相结合的方法使药。施药将磷化铝装入预先做好的小布袋内,每袋粉剂不超过20克,然后用投药器将小药包埋入粮堆,每个药包应栓一根细麻绳,其一端留在粮面上,以便熏蒸结束时取出药包。

④熏蒸注意事项。

A、防止燃烧爆炸现象的发生,杜绝火种,如切断电源,严防金属器皿撞击,在仓外开启磷化铝药瓶等。

B、利用磷化铝熏蒸发现燃烧冒烟时,应立即用干粉灭火器或干沙或其它物质覆盖灭火,严禁用水浇灭火。

C、施药应将铜质机械部件、仪表、测温杆等拆移,防止腐蚀损坏。

D、熏蒸完毕药剂残渣,应立即运到离水源50以外的僻静处挖坑深埋,不得随意丢弃。

E、熏蒸后应禁止施药人员马上吃牛奶、鸡蛋及其它油脂含量食

物。

F、熏蒸后不能依其气味作为警戒,仓门要挂警示标识,仓内熏蒸闲人不得靠近。

2009年春训班仓储人员

00 学 习 材 料 九年元月

一、主要粮食质量标准:

1、新质量标准发布实施时间是:1999年11月1日发布,2000年4月1日实施。

2、稻谷质量标准:

GB1350——1986《稻谷》发布实施12年来,对我国稻谷的生产和流通起了重要作用,伴随着稻谷品种的不断改进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原标准中的一些指标已不相适应,需对其加以修订。

(1)、新增内容:

——质量要求增加“整精米率”和“谷外糙米”指标。

整精米:糙米碾磨成精度为国家标准一等大米时,米粒产生破碎,其中长度仍达到完成精米粒平均长度的五分之四以上(含4/5)的米粒。

整精米率:整精米占净稻谷试样质量的百分比。

谷外糙米:稻谷由于机械损伤等原因形成的糙米。

(2)、主要修订内容:

——将原分类修改为五类,即:早籼稻谷、晚籼稻谷、粳稻谷、粳糯稻谷、籼糯稻谷。

——粳稻谷、粳糯稻谷出糙统一为一个标准,中等质量为不低于77.0%,不在划分一、二、三类地区。

——将晚籼稻谷、籼糯稻谷水分修订为不超过13.5%与早籼稻谷相同。粳稻谷、粳糯稻谷水分修订为不超过14.5%。

(3)、质量要求:

①、早籼稻谷、晚籼稻谷、籼糯稻谷按出糙率和整精米率分等级,出糙率:一等≥79.0%、二等≥77.0%、三等≥75.0%、四等≥73.0%、五等≥71.0%。整精米率:全部是≥50.0%。水分:≤13.5%。杂质:≤1.0%。色泽、气味正常。

②、粳稻谷出糙率:一等≥81.0%、二等≥79.0%、三等≥77.0%、四等≥75.0%、五等≥73.0%。整精米率:全部是≥60.0%。水分:≤14.5%。杂质:≤1.0%。色泽、气味正常。

各类稻谷以三等为中等标准,低于五等的为等外稻谷。稻谷中混有其它类稻谷不超过5.0%。各类稻谷中黄粒米不超过1.0%。各类稻谷中谷外糙米不超过2.0%。

3、小麦质量标准:

GB1351——1986《小麦》是1986年修订的,十几年来由于农业种植品种的变化,小麦粉加工企业要求的变化,使粮食生产结构和粮食购销矛盾更为突出,原标准已经滞后。新标准把原标准中小麦皮色和粒质六类分为九类,并对小麦同色比例,硬质率进行调整,把北方冬小麦、南方冬小麦、春小麦质量指标合并为一个质量指标。 分类:根据小麦的皮色、粒质和播种季节分类。

(1)、白色硬质冬小麦:种皮为白色或黄白色的麦粒不低于90%,角质率不低于70%的冬小麦。

(2)、白色硬质春小麦:种皮为白色或黄白色的麦粒不低于90%,角质率不低于70%的春小麦。

(3)、白色软质冬小麦:种皮为白色或黄白色的麦粒不低于90%,

粉质率不低于70%的冬小麦。

(4)、白色软质春小麦:种皮为白色或黄白色的麦粒不低于90%,粉质率不低于70%的春小麦。

(5)、红色硬质冬小麦:种皮为深红色或红褐色的麦粒不低于90%,角质率不低于70%的冬小麦。

(6)、红色硬质春小麦:种皮为深红色或红褐色的麦粒不低于90%,角质率不低于70%的春小麦。

(7)、红色软质冬小麦:种皮为深红色或红褐色的麦粒不低于90%,粉质率不低于70%的冬小麦。

(8)、红色软质春小麦:种皮为深红色或红褐色的麦粒不低于90%,粉质率不低于70%的春小麦。

(9)、混合小麦:不符合以上各条规定的小麦。

新的《小麦》国家标准批准发布。

2008年元月1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了新的《小麦》国家标准(GB1351——2008),新标准将于今年5月1日起正式实施。

新标准与原标准相比,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修改:

(1)、将小麦由9类调整为5类,即将原标准的白硬冬、白硬春、白软冬、白软春、红硬冬、红硬春、红软冬、红软春、混合等9类调整为硬白、软白、硬红、软红和混合等5类。规定小麦季节分类在合同等随行文件中或在包装上标注。

(2)、采用硬度指数代替角质率和粉质率作为硬、软及混合小麦

的分类判定指标,采用硬度仪检验小麦硬度,规定硬度指数大于等于60的为硬麦,小于等于45的为软麦,介与两者之间的为混合麦。

(3)、参照国际标准,调整了中等(三等)小麦不完善粒的限量指标,由原标准的6.0%调整为8.0%。

(4)、明确规定供人食用小麦的卫生要求必须符合《粮食卫生标准》(GB2715——2005),饲料小麦的卫生要求必须符合《饲料卫生标准》(GB13078——2001)。

(5)、增加了检验规则和标签标识的规定,提出了应在包装物上或随行文件中注明产品的名称、类别、等级、产地、收获年度和月份等要求。

二、稻谷、小麦的储藏技术:

(一)、稻谷的储藏。

1、稻谷的储藏特点:

稻谷具有谷壳保护,对外界湿热和虫害能起到一定的抵抗作用,谷壳的含水量低于米粒,这一特性有利于储藏。

稻谷籽粒表面粗糙,散落性小,空隙度大,易受外界空气影响,这一特点有利于粮堆内外空气的对流和交换,有利于粮堆湿热空气的散发,但同时也易受外界湿热的影响。

稻谷的胶体结构疏松,对高温作用的抗性较弱,每经历一次高温就会引起品质劣变,主要表现为陈化速度加快,稻谷的水分和温度越高,对稻谷品质的影响也越大。

籼稻谷无明显的后熟期,粳稻谷也只有四周左右,因此稻谷在短

期内可完成后熟作用,只要条件适宜即可发芽。稻谷发芽所需的水分较低,对氧的需求量也不太严格,因此稻谷收获时如不及时干燥或入库后水分较高、吸湿结露等均会造成发芽。

稻谷收获时正值高温、高湿季节如不及时脱粒、干燥会出现发热现象,结果使米粒变黄,俗称“沤黄米”。产生黄变的原因目前认为主要是在高温、高湿的条件下,微生物大量繁殖的结果,或是由于米粒内的糖与游离氨基酸或蛋白质之间进行的化学反应。稻谷黄变后,不仅影响到稻谷的各项品质,而且同时也降低稻谷的储藏稳定性。稻谷入库后也会出现黄变,温度越高、水分越大变黄的程度也越显著。

2、稻谷的储藏措施:

(1)、控制水分。

稻谷收获后要及时进行干燥,将水分降到安全水分范围以内,如确实没有条件降水,入库后要控制相应的储藏温度,以避免出现发热生霉,稻谷相对安全水分:温度在150C稻谷水分在16.0%以下,温度在20——250C稻谷水分在15.0%以下,温度在300C稻谷水分在13.5%以下,温度在350C稻谷水分在13.0%以下。

(2)、适时通风降温、降湿。

新稻谷入库后应利用晴好有利天气进行间隙式循环通风降湿,把水分降到安全水分以内,并要做到采用压入式通风方法,勤翻粮面降温散湿,防止粮面结露和粮堆内湿热积聚引起发热霉变,确保稻谷安全储藏。

(3)、密闭保冷,防止虫害。

对于符合安全水分或冬季经过通风降温的稻谷要及时密闭储藏,这样可以延缓粮温回升,为储粮提供良好的环境,有效地防止虫霉危害,延缓稻谷陈化速度,保持原有品质。对于水分较高并且要求过夏的稻谷,冬季应加强通风降温,把粮温降到00C左右进行密闭储藏。

(4)、“三低”储藏。

“三低”:就是低温、低氧、低剂量。

将“三低”综合储藏技术用于稻谷储藏,可有效地防止虫霉危害,延缓稻谷陈化。条件是水分在安全范围以内、基本无虫、杂质少、粮温在50C以内,用纤维板进行粮面密闭,起到隔热保冷和降氧作用,进入高温季节按每立方米1——1.5g磷化铝粉剂的用药量投入粮堆内,密封施药口,但是要确保气密性,牛皮纸不脱落、不漏气。

(二)、小麦的储藏。

1、小麦储藏特点:

(1)、后熟期长。

小麦后熟期较长,大多数小麦的后熟期在1——2个月左右,少数品种在80天以上或在30天以下,一般红皮小麦比白小麦后熟期长,南方小麦比北方小麦后熟期长。小麦在后熟期间极易产生水分转移、粮面结露和温度不正常上升的现象,如不及时处理或处理不当会造成发热生霉和生虫现象。入库小麦水分越高这种现象越明显,因此小麦入库应严格控制水分,加强粮情检测,及时通风降湿。

(2)、吸湿性强。

小麦含有大量的亲水胶体物质,持水能力较强,容易吸湿,在温度

相同的情况下,小麦的平衡水分始终高于稻谷,其中白小麦比红小麦吸湿性强,软质比硬质小麦吸湿性强,未熟粒和破碎粒比完整粒吸湿性强,因此在雾天、阴雨天及湿度较大时应防止小麦吸湿关好门窗。

(3)、耐高温。

小麦具有良好的抗温度能力,在一定的高温范围内均能较好地保持生命活力,尤其是耐高温,水分在17.0%以下时,温度只要不超过540C,仍然能保持生命力。温度过高会引起小麦蛋白质变性,影响种用品质和工艺品质。小麦蛋白质变性的温度与水分有关,充分干燥的小麦在700C条件下放置7天,面筋质无明显变化,小麦水分越低,对高温的抗性越强。

(4)、易感染害虫。

小麦是害虫感染率较高的粮种,除少数专食性害虫外,几乎能被所有害虫危害,其中以玉米象和麦蛾最为严重。其主要原因是小麦的营养成分与害虫的生理需要接近,此外小麦收获和入库时气温较高,正值害虫大量发生阶段,所以容易遭受虫害。小麦遭受虫害后,生活力下降,工艺品质和营养价值大大降低。

(5)、易出现褐胚。

小麦在储藏期间,胚部颜色由浅到深变成茶色、褐色或黑色,这种现象称为褐胚,这是由于糖类物质和氨基酸或蛋白质缩合而成的褐色物质所致,此外微生物的侵害也是导致褐胚的原因之一,褐胚小麦生活力下降,工艺品质和营养品质受到影响。

2、主要储藏措施:

(1)、高温密闭储藏。

趁热进仓,密闭保管,这是我国储藏小麦的传统方法。主要是通过日晒降低水分,同时在暴晒和入仓密闭过程中起到高温杀虫制菌的作用,也起到促进小麦后熟作用的完成,这种方法简便易行。

(2)、低温储藏。

小麦保持一定的低温,对于种子寿命,保持品质具有显著作用。因此,利用冬季严寒低温进行机械通风降温,将粮温降到00C左右,然后采取全仓密闭,粮面钎维板密闭等方法保冷,对防治粮堆中的越冬害虫,保持小麦品质均有较好的效果。

(3)、自然降氧储藏。

小麦入库后,如水分在12.5%以下可用纤维板密闭,利用粮温高、后熟期间生理活性旺感、呼吸强度大的特点进行自然降氧,将氧浓度降到0.2%以下,可以有效地防止虫霉危害。

除上述储藏外还可以在低温、降氧的基础上,辅以低剂量磷化铝,用药量为每立方米1——1.5g进行“三低”储藏,这样更有利于防止虫霉危害和保持小麦品质。

三、虫害防治:

(一)、常见储粮害虫。

储粮害虫是指:危害粮食、油料及其加工产品和半产品的昆虫和螨类。

十大主要害虫:米象、玉米象、绿豆象、蚕豆象、豌豆象、咖啡豆象、大谷盗、谷蠹、麦蛾、印度谷蛾。

(1)、玉米象。

分布:全世界,国内普遍发生。

危害:食性复杂,主要危害禾谷类及其它淀粉类植物性储藏物品,其中稻谷、小麦、玉米、高粱受害最为严重。由于对粮食的蛀蚀而造成粮粒的破损和破裂,常易引起后期性储粮害虫的大量发生,属于重要的初期性储粮害虫。

主要形态特征:体长3——4.5mm,圆筒形,褐色至黑褐色,头部向前延伸呈象鼻状。幼虫:体长2.5——3mm,乳白色,无足形,背部隆起,腹面平坦,腹部第1——3腹节背面各被两条横皱纹分成三个部分。

生活习性:我省每年发生3——4代。主要以成虫在仓内或仓外阴暗、潮湿的隐蔽场所越冬,有群集性、假死性、上爬性、有飞翔能力、耐饥寒能力较强,发育最适温度24——300C,当温度在130C以下或380C以上时即停止活动。

(2)、谷蠹。

分布:全世界,为热带、亚热带地区的主要储粮害虫。国内大部分省市都有发生,主要是在淮河以南各地发生较多。

危害:成、幼虫均能危害粮食,其中以稻谷、小麦、小麦粉被害最为严重,储粮被害往往形成空壳,大量发生时还可引起粮堆局部发热,属于重要的初期储粮害虫。

主要形态特征:体长2——3mm,长圆筒形,暗赤褐色,有光泽。幼虫:体长2.5——3mm,乳白色,弯弓形,胸部肥大,腹部中间细

小。

主要生活习性:一般每年发生2代,在广东每年可发生4代,以成虫在粮堆内或仓内、仓外各种缝隙中越冬;耐干、耐药性强,耐低氧、耐热性特强,即使在35——400C的高温条件下,仍能发育繁殖,但耐寒性较弱,成虫有趋光性,善飞翔,寿命可长达一年。

(3)、麦蛾。

分布:全世界,国内除新疆外其余各地均有发生,以长江以南受害最严重。

危害:以幼虫危害禾谷类,其中以小麦、稻谷、玉米、高粱受害最严重,被害粮粒大部分被蛀成空壳,属于重要的初期性害虫。

主要形态特征:体长4——7mm,翅展8——16 mm,灰黄色,有锻样光泽。幼虫:体长5——8 mm,乳白色,体形略弯,头胸较粗,向后逐渐缩小,雄虫第五腹节背部有紫褐色斑点一对。

主要生活习性:一般每年发生2——3代,安徽4——5代以老熟幼虫在粮粒内越冬,在仓内、田间均可产卵繁殖,在仓内卵一般产于粮堆上表层,深度不超过45cm,以6——20cm深处最多。幼虫孵化后,蛀入粮粒内危害。成虫飞翔能力强,但耐干、耐热性较差。

(4)、印度谷蛾。

分布:全世界,全国各地。

危害:以幼虫危害禾谷类原粮和成品粮、豆类、油料、干果、药材等植物性储藏物品,属于重要的初期性储粮害虫。它食性复杂,喜食种子胚,幼虫吐丝封顶引起粮堆发热,幼虫的粪便有异味污染粮食。

主要形态特征:体长6——9mm,翅展13——18mm,幼虫:体长10——18mm,头部赤褐色,胸部、腹部淡黄白色或淡黄绿色。

主要生活习性:每年发生4——6代,以老熟幼虫在包装物、仓内各种缝隙等角落处吐丝结茧,隐居其中越冬,成虫多数在粮粒表面或粮仓缝隙中产卵,幼虫吐丝量特别大喜在粮堆表面吐丝结网潜伏其中危害,故有“封顶虫”之称,老熟幼虫多数离开粮堆在墙壁、梁柱、天花板及包装物缝隙等处吐丝结茧化蛹。

(二)、储粮害虫防治。

储粮害虫防治就是采用适当的方法预防、控制或消灭储粮害虫,最大限度地减少粮油在储藏期间的品质损失和质量损失。

1、储粮害虫防治的方针、原则、基本措施。

(1)、储粮害虫防治方针是“以防为主,综合防治”。

以防为主就是指在防治储粮害虫的过程中,要把预防害虫的发生和危害放在首要位置上来考虑,防早、防好、防全面否则等虫害大量发生危害已十分严重再进行除治,这样不仅使储粮造成损失,而且也造成人力、物力、财力上的浪费。

综合防治是指各类储粮害虫的防治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相互取长补短,以取得最佳的防治效果。防治方法很多:主要包括检疫防治、仓储管理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习性防治、化学防治等。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如果将它们配合起来使用,充分发挥各自优点,克服各自缺点就能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

(2)、防治原则:原则是“安全、经济、有效”,其中安全是前提,

经济是要求,有效是目的。

①、安全:是指防治措施要对人、粮、建筑物等非防治对象安全,防止各种事故的发生。

②、经济:是指防治措施是费用要低,讲究防治工作的经济效益,尽量做到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

③、有效:是指采取的防治措施效果好,不仅要杀死活动虫态的成虫和幼虫,而且要杀死不活动虫态的卵和蛹。

(3)、基本措施:储粮害虫防治方法很多,措施多种多样,概括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

①、限制储粮害虫的传播。

根据储粮害虫的传播途径,采取措施限制储粮害虫的传播是害虫防治的一个有效途径。限制储粮害虫的传播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加强植物检疫,控制群落成分尤其是防止危险性储粮害虫的传播蔓延,二是做好隔离防护工作,防止储粮感染害虫,最大限度减少储粮的虫源基数。

②、改变储粮害虫的生态环境。

储粮害虫必须在适宜的生态条件下才能生长、发育和繁殖。因此,通过人为地改变粮堆生态环境可有效地控制储粮害虫的种群密度或使之趋于死亡。如通过调节储粮温度、水分或气体成分,改善仓储条件,搞好清洁卫生等。

③、提高粮食质量抑制害虫发生。

提高粮食质量减少粮食含杂,降低粮食水分并保持粮粒的完整

性,对害虫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特别是麸屑、碎粒等有机杂质的减少,对第二食性害虫的生长发育具有显著的作用。因此,我们要严把入库质量关,采用物理与机械方法,降低粮食水分和杂质就能增强粮食的抗虫性能。

④、歼灭已经发生的害虫。

上述三条防治基本措施的重点是预防和控制害虫的发生,当防护不当,储粮中害虫达到相当的密度或者在发生初期,就应采取相应手段进行除治,即采用多种方法直接杀死已经发生的储粮害虫,如采用化学防治、物理防治等。

2、各等级虫粮的处理原则:

(1)、基本无虫粮:粮温在150C以下时,可以不作除治,但要做好防护工作;粮温在150C时,如采用“双低”、“三低”方法保管,控制了害虫的发生,可以不作除治,控制不了害虫的发生应进行除治。

(2)、一般虫粮:粮温在150C以上时,必须在半月内除治。

(3)、严重虫粮:必须一周内除治。

3、化学防治。

就是利用化学药剂防治害虫的方法。

化学防治是储粮害虫综合防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杀虫效果好,作用迅速,操作简便,处理费用低等优点,但对人畜有副作用,对环境造成污染,能引起害虫产生抗药性等缺点。

抗药性:是指在一个地区连续使用同一种药剂防治害虫,而使害虫对该药剂产生敏感度低的现象。

(1)、如何延缓和克服储粮害虫抗药性的发展,有以下几点: ①、积极开展综合防治,适时采用其它防治方法相互配合,避免长期单纯采用一种化学防治手段。

②、采用“高杀死”策略,力争一次施药能消灭全部害虫,不留活虫,铲除抗性形成的“根源”。

③、混合使用不同类型的杀虫剂,防治具有不同抗性的害虫。 ④、使用不同类型的杀虫剂,定期轮换使用,或改用新药剂防治已形成抗性的储粮害虫。

(2)、磷化铝施药方法。

①、磷化铝的剂型。

磷化铝商品制剂主要有85——90%磷化铝原粉,56%片剂或丸剂,56%粉剂等。

②、磷化铝的理化性质。

磷化铝原粉是种浅灰绿色的粉沫,暴露在空气中,能吸收水气反应产生磷化氢气体,遇水、遇酸则急剧反应产生磷化氢气体。每克磷化铝完全反应后可产生0.586克磷化氢气体。磷化铝为什么会自燃:磷化铝在一定温度条件下产生磷化氢气体,但也产生少量的易燃双磷,当气体浓度达到每立方米26克,就会自燃。

采用磷化铝熏蒸时为什么要在环境温度较高的条件进行呢,有两个方面:一是当环境温度较高的情况下,能改善熏蒸剂的理化性质,使其挥发性、扩散性、渗透性增加,减少物质对毒气分子的吸附量;二是加速储粮害虫的生理代谢活动呼吸频率高,吸入毒气多中毒死亡

快,所以熏蒸要在环境温度较高的情况下进行。

③、施药方法,常规施药法。

A、粮面施药:将磷化铝放在不能燃烧的器皿(如铁盘、瓷盘、瓦体等)内,片剂、丸剂不得重叠堆积,粉剂要均匀薄摊,厚度不超过0.5cm,一般每器皿盛药不超过500g,根据总用药量设计总投药点数目,盛药器皿应均匀摆放在粮面上。露天储粮堆器皿间距在1.3米,每点片剂不超过150克,粉剂不超过100克,熏蒸结束后要及时清理残渣。

B、布袋埋藏法:当粮堆高度在3米以上时,可采用粮面使药与布袋埋藏相结合的方法使药。施药将磷化铝装入预先做好的小布袋内,每袋粉剂不超过20克,然后用投药器将小药包埋入粮堆,每个药包应栓一根细麻绳,其一端留在粮面上,以便熏蒸结束时取出药包。

④熏蒸注意事项。

A、防止燃烧爆炸现象的发生,杜绝火种,如切断电源,严防金属器皿撞击,在仓外开启磷化铝药瓶等。

B、利用磷化铝熏蒸发现燃烧冒烟时,应立即用干粉灭火器或干沙或其它物质覆盖灭火,严禁用水浇灭火。

C、施药应将铜质机械部件、仪表、测温杆等拆移,防止腐蚀损坏。

D、熏蒸完毕药剂残渣,应立即运到离水源50以外的僻静处挖坑深埋,不得随意丢弃。

E、熏蒸后应禁止施药人员马上吃牛奶、鸡蛋及其它油脂含量食

物。

F、熏蒸后不能依其气味作为警戒,仓门要挂警示标识,仓内熏蒸闲人不得靠近。


相关内容

  • 农业法解析a
  • 一.关于<农业法>的一些情况,主要包括 (一)农业法在我国现行法律体系中的位置 (二)农业法在1993年公布实施产生的背景 (三)为什么要修改农业法 (四)主要修改了哪几个方面 法律体系,是由本国现行的各部门法之间有机联系而构成的整体.我国划分部门法的标准主要是以法律调整对象来划分的.我 ...

  • 论中国的粮食安全战略
  • 论中国的粮食安全战略 摘要:我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并取得了重大成就.本文从总量和人均占有量.数量和质量方面分析了中国粮食安全的现状,提出确保中国粮食安全必须以保护耕地为基础,以科技为根本手段,以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为可靠基础,依靠优势区域增产提升保障能力,以国家政策支持作为提高粮食综合生产力,以 ...

  • 基于保障粮食安全的措施研究
  • [摘 要]介绍了"粮食安全"的涵义,重点从粮食数量安全和质量安全两个方面,详细论述了保障粮食数量安全的措施包括:粮食种植生产.粮食储存.粮食消费.粮食应急供应保障体系的建立与健全.粮食市场经营体系的完善与市场秩序的建立等方面应采取的措施:保障粮食质量安全的措施包括:粮食种植生产. ...

  • 浙江省粮食生产能力和功能区建设"十二五"规划
  • 浙江省粮食生产能力和功能区 建设"十二五"规划 随着我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人口不断增加,粮食需求将继续呈刚性增长.为明确"十二五"时期我省粮食生产的主要目标任务和方向重点,形成粮食生产稳定发展长效机制,提高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根据<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

  • 对目前粮食仓储管理模式的思考
  • 对目前粮食仓储管理模式的思考 耿段霞 丁宗跃 (秦皇岛市粮食局) 摘要 本文从市场角度来分析粮食这一商品应具备的商品特性.讨论了粮食仓储企业作为市场行为主体,为了满足市场对粮食商品特性的需求,需要改变原有的粮食仓储管理模式.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粮食仓储管理的新思路包括:首先,建立符合市场需求的企业质量标 ...

  • 中储粮江西分公司二簿四单使用手册(电子版)
  • 目录 1 粮食出入库作业单 ...................................................................................................................................... - ...

  • 四川省省级储备粮轮换管理办法(试行)
  • 四川省省级储备粮轮换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省级储备粮轮换管理工作,确保省级储备粮质量良好和储存安全,达到管住管好.保质保值.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的目的,根据<四川省省级储备粮管理暂行办法>(川府发[2003] 29号).<四川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 ...

  • 2016年粮食质量安全监管办法
  • 粮食质量安全监管办法 第一章 第一条总则为保障粮食质量安全,维护粮食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加强粮食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中央储备粮管理条例><粮食 ...

  • 粮食局优秀单位先进事迹
  • 近年来,青岛市粮食局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国家.省粮食局的工作部署,围绕粮食安全这条工作主线,深化粮食流通体制和粮食企业改革,不断推进行政职能转变,加快粮食事业发展,建立了"一个中心.两个体系.两个机制"(以 ...

  • 国家政策性粮食出库管理暂行办法(2012)
  • 国家政策性粮食出库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国家政策性粮食出库管理,确保按质.按量 . 及时出库投放市场,有效发挥国家政策性粮食在国家宏观调控中的作用,根据 < 粮食流通管理条例 >.< 中央储备粮管理条例>和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通过受国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