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需满足群众基本需求

  位于甘肃省最东端的庆阳市,有1260个行政村,至2011年3月共创建了1260个农家书屋,实现了“一村一书屋”的目标。其中一些书屋的借阅量达数千人次,目前已经作为甘肃省“农村书屋”建设示范点顺利通过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验收。   甘肃省是国家“农村书屋”建设工程的示范区,倾注了大量经费投入建设,2009年全省建成的6000个农家书屋花费了各级财政经费1.48亿元,平均每个书屋的建设至少需要24万元,而这个数字恰好是截至2010年初全国建成的农家书屋的总数。农村书屋、广播电视村村通、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等,只是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一部分,除了各项硬件建设之外,文化部还成立了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以确保各项文化建设科学发展。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于2011年3月1日在京成立,由39名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学术科研机构和全国部分文化机构的专家组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科学的指导。如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中心承担编制了《文化部“十二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为确定“十二五”时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战略思路和主要任务做出了重要贡献。   “十一五”前四年,全国文化事业费总计超过900亿元,相当于一个中等发达省份一年的财政收入。每年全国的文化事业费在以25%的速度增长。国家为什么会以基层为着眼点进行文化建设,这项建设与整个社会的发展又有何联系,本刊记者专访了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秘书长、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杨永恒副教授,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行深度解读。      公共文化的核心魅力      任何社会都是经济、政治和文化的有机结合,文化历来都是社会生活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文化究竟有何种魅力影响着每一个人,甚至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也许正如杨永恒教授所说,“文化对于国家来说意味着一种凝聚力,对于社会来说是一种公共价值观,它能提升国民的素质和品位,也能塑造人们的精神生活,是每一个个体的思想寄托。”文化的魅力正在于此。   公共文化服务是以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公民基本文化需求为目的,由政府负责提供的基本文化产品和服务。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作用就在于普及文化知识、提升文化素质、传播先进文化、弘扬主流价值。公共文化以满足百姓需求为基准,力争与老百姓零距离,是贴近民心的有效方式。国家的公共文化建设应该是一项长期的工程。   “十二五”时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将迎来历史性机遇期。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人民群众对文化消费的精神性需求呈上升趋势。党中央和国务院对此给予高度重视。中国经济规模已经位居全球第二,成为世界上最具影响的发展中经济体。经济的发展和财力的增强,使国家能够拿出更多的财力来解决民生问题,也有财力来构建广覆盖、高效能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十二五”时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将按照“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思路,以基层为主要阵地、以特殊人群和特殊地区为重点关注对象、以资源共建共享为手段,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科学发展上水平。      囤积农村的文化粮仓      如果说到农民读书,有人会觉得这是一个笑话。相对于广大受教育群体来说,农民的文化基础较为薄弱。他们很难接触到丰富多彩的书籍、音乐和电影以及资讯,甚至面对有限的文化资源,因为知识沟的存在,也难以领略其中的意味。他们可能只拥有一部收音机或一台电视,而在某些地区和某些家庭中,这样的简单的家用电器对他们而言仍是奢望。所以,国家在村级文化建设中创建的“农家套餐”,正是适应了广大农民以及农村居民的精神需求。   为解决广大农民群众听广播、看电视难的问题,1998年开始,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启动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以期到2010年底,全面实现20户以上已通电的自然村全部通广播电视。电视进万家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家书屋建设、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程等一系列村级文化建设的“农村套餐”相应取得了成效。“电视进万家工程”自2004年9月组织实施以来,先后向新疆、西藏等19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赠送了46.5万台彩色电视机,成为农牧民了解世界的窗口。国家的农村书屋建设至今仍在进行中,一些省市的建设工作已经取得了好的成效。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程更是为农民朋友喜闻乐见,和书籍、电视相比,进入电影院观看电影对于他们来说也许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梦想。而现在,电影院走入农村,成为他们观赏文化盛宴的好去处。   以农村为主要阵地的基层公共文化建设体系正在逐步完善。国家推动一系列工程和项目进行公共文化建设,力争逐步建立中央、省、市、县、乡、村六级公共文化设施,以实现县级有图书馆文化馆、乡级有综合文化站、社区有文化活动中心、村级有文化活动室的覆盖水平。此外,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同样是公共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至2009年,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数字资源量达到92.27TB,相当于1845部500MB的电影,184500首5M的歌曲,6万亿个汉字。覆盖面广、共享率高的全民族文化圈正在逐步形成。      特殊群体的文化关怀      个人情感的力量有多强,将超出人们的意料之外。对特殊群体的文化关怀所能带来的力量,也是人们用逻辑和理论无法推算的。“十二五”时期国家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将重点加强对特殊人群、特殊地区的文化关怀。这项建设对于增强人民群众的归属感,提升民族凝聚力有重要作用。这种民族凝聚力体现为一种归属感,恰恰是每一个个体所需要的情感。国家对特定地域、特殊群体的文化关怀是一种直指人心的大爱。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重点关注农民、进城务工人员、老年人、下岗失业人员、离退休人员、低收入人群、残障人群等弱势群体,推动弱势群体文化生活常态化。”杨教授对于国家的政策如是解读。国家同样倡导对特定区域的文化关怀,如东部地区要对西部地区、发达地区要对欠发达地区、城市要对农村进行援助。中央、省、市级公共文化机构需要建立经常性下乡服务制度,届时,文化工作者到农村进行辅导会成为个人考核和晋升机制的硬性指标。      免费共享的文化空间      公共空间是人与人交流最为便捷的场所,是最具活力和感召力的意义流通空间。博物馆、公共美术馆、公共图书馆同样作为一种公共空间存在,同时被赋予了文化特色。人们在这些场所的交流以汲取知识、感受文化为前提,以丰富精神为目标。至今,在一些人的心中,博物馆、美术馆和图书馆仍是庙堂之音,代表的是更为高尚和精湛的文化水准。这扇门能否真正地被人们打开,远远不止“收费”这一道关卡。三大馆开放产生的影响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正如文化的积淀本身一样不受外力控制。   而国家力争为这个过程打好基础,2009年全国向社会免费开放的各级文化文物部门归口管理的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已达1447家。国家给予的投入力度显而易见,而踏入博物馆的人们同样需要自我控制,以积极严肃的态度面对免费可见的久远文化,毕竟这并不是随意打麻将的东街西巷。对于三大馆的维护,同样需要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各自管理水平的提高,以适应新的环境和要求。      公共文化建设应该满足社会基本需求      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形式和方法需要与城乡居民的现实需求之间达到平衡,才能实现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春雨工程等一系列文化建设项目的价值。“政府需要以群众需求反馈机制为公共文化服务的出发点,尊重人民群众的参与权和表达权,对群众文化需求进行识别和引导,提供适合群众需要、对生产生活有指导作用的文化产品,特别是要加强对基层少数民族地区的群众文化需求的了解,有针对性地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   对社会基本文化需求的满足需要大量的高素质公共文化服务人才。无论在哪个世纪,人才都是最宝贵的。“十二五”时期将秉持“存量优化、增量优选”的原则,发现人才、吸引人才、培养人才并留住人才,最终用好人才,逐步建立稳定的、高素质的公共文化人才队伍。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从事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提高基层文化队伍的素质和水平。特别是要稳定乡镇和社区文化队伍,提升基层文化工作人员的基本待遇。“十二五”时期国家也将加强文化人才队伍的培训,推进职业培训和资格认证,特别是农村文化从业人员的岗前培训尤为重要。除了具备资格的文化从业人员外,社会人员也应该积极参与公益性文化服务,成为专业文化队伍的有益补充。   “十二五”时期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仍以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公民基本文化需求为目的。简而言之,就是老百姓在读书看报、听广播看电视上互联网、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加公共文化活动的过程中体味到文化的快乐,以积极向上的态度面对生活、工作以及身处的社会环境和周围的世界。

  位于甘肃省最东端的庆阳市,有1260个行政村,至2011年3月共创建了1260个农家书屋,实现了“一村一书屋”的目标。其中一些书屋的借阅量达数千人次,目前已经作为甘肃省“农村书屋”建设示范点顺利通过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验收。   甘肃省是国家“农村书屋”建设工程的示范区,倾注了大量经费投入建设,2009年全省建成的6000个农家书屋花费了各级财政经费1.48亿元,平均每个书屋的建设至少需要24万元,而这个数字恰好是截至2010年初全国建成的农家书屋的总数。农村书屋、广播电视村村通、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等,只是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一部分,除了各项硬件建设之外,文化部还成立了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以确保各项文化建设科学发展。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于2011年3月1日在京成立,由39名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学术科研机构和全国部分文化机构的专家组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科学的指导。如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中心承担编制了《文化部“十二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为确定“十二五”时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战略思路和主要任务做出了重要贡献。   “十一五”前四年,全国文化事业费总计超过900亿元,相当于一个中等发达省份一年的财政收入。每年全国的文化事业费在以25%的速度增长。国家为什么会以基层为着眼点进行文化建设,这项建设与整个社会的发展又有何联系,本刊记者专访了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秘书长、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杨永恒副教授,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行深度解读。      公共文化的核心魅力      任何社会都是经济、政治和文化的有机结合,文化历来都是社会生活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文化究竟有何种魅力影响着每一个人,甚至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也许正如杨永恒教授所说,“文化对于国家来说意味着一种凝聚力,对于社会来说是一种公共价值观,它能提升国民的素质和品位,也能塑造人们的精神生活,是每一个个体的思想寄托。”文化的魅力正在于此。   公共文化服务是以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公民基本文化需求为目的,由政府负责提供的基本文化产品和服务。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作用就在于普及文化知识、提升文化素质、传播先进文化、弘扬主流价值。公共文化以满足百姓需求为基准,力争与老百姓零距离,是贴近民心的有效方式。国家的公共文化建设应该是一项长期的工程。   “十二五”时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将迎来历史性机遇期。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人民群众对文化消费的精神性需求呈上升趋势。党中央和国务院对此给予高度重视。中国经济规模已经位居全球第二,成为世界上最具影响的发展中经济体。经济的发展和财力的增强,使国家能够拿出更多的财力来解决民生问题,也有财力来构建广覆盖、高效能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十二五”时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将按照“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思路,以基层为主要阵地、以特殊人群和特殊地区为重点关注对象、以资源共建共享为手段,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科学发展上水平。      囤积农村的文化粮仓      如果说到农民读书,有人会觉得这是一个笑话。相对于广大受教育群体来说,农民的文化基础较为薄弱。他们很难接触到丰富多彩的书籍、音乐和电影以及资讯,甚至面对有限的文化资源,因为知识沟的存在,也难以领略其中的意味。他们可能只拥有一部收音机或一台电视,而在某些地区和某些家庭中,这样的简单的家用电器对他们而言仍是奢望。所以,国家在村级文化建设中创建的“农家套餐”,正是适应了广大农民以及农村居民的精神需求。   为解决广大农民群众听广播、看电视难的问题,1998年开始,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启动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以期到2010年底,全面实现20户以上已通电的自然村全部通广播电视。电视进万家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家书屋建设、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程等一系列村级文化建设的“农村套餐”相应取得了成效。“电视进万家工程”自2004年9月组织实施以来,先后向新疆、西藏等19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赠送了46.5万台彩色电视机,成为农牧民了解世界的窗口。国家的农村书屋建设至今仍在进行中,一些省市的建设工作已经取得了好的成效。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程更是为农民朋友喜闻乐见,和书籍、电视相比,进入电影院观看电影对于他们来说也许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梦想。而现在,电影院走入农村,成为他们观赏文化盛宴的好去处。   以农村为主要阵地的基层公共文化建设体系正在逐步完善。国家推动一系列工程和项目进行公共文化建设,力争逐步建立中央、省、市、县、乡、村六级公共文化设施,以实现县级有图书馆文化馆、乡级有综合文化站、社区有文化活动中心、村级有文化活动室的覆盖水平。此外,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同样是公共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至2009年,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数字资源量达到92.27TB,相当于1845部500MB的电影,184500首5M的歌曲,6万亿个汉字。覆盖面广、共享率高的全民族文化圈正在逐步形成。      特殊群体的文化关怀      个人情感的力量有多强,将超出人们的意料之外。对特殊群体的文化关怀所能带来的力量,也是人们用逻辑和理论无法推算的。“十二五”时期国家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将重点加强对特殊人群、特殊地区的文化关怀。这项建设对于增强人民群众的归属感,提升民族凝聚力有重要作用。这种民族凝聚力体现为一种归属感,恰恰是每一个个体所需要的情感。国家对特定地域、特殊群体的文化关怀是一种直指人心的大爱。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重点关注农民、进城务工人员、老年人、下岗失业人员、离退休人员、低收入人群、残障人群等弱势群体,推动弱势群体文化生活常态化。”杨教授对于国家的政策如是解读。国家同样倡导对特定区域的文化关怀,如东部地区要对西部地区、发达地区要对欠发达地区、城市要对农村进行援助。中央、省、市级公共文化机构需要建立经常性下乡服务制度,届时,文化工作者到农村进行辅导会成为个人考核和晋升机制的硬性指标。      免费共享的文化空间      公共空间是人与人交流最为便捷的场所,是最具活力和感召力的意义流通空间。博物馆、公共美术馆、公共图书馆同样作为一种公共空间存在,同时被赋予了文化特色。人们在这些场所的交流以汲取知识、感受文化为前提,以丰富精神为目标。至今,在一些人的心中,博物馆、美术馆和图书馆仍是庙堂之音,代表的是更为高尚和精湛的文化水准。这扇门能否真正地被人们打开,远远不止“收费”这一道关卡。三大馆开放产生的影响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正如文化的积淀本身一样不受外力控制。   而国家力争为这个过程打好基础,2009年全国向社会免费开放的各级文化文物部门归口管理的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已达1447家。国家给予的投入力度显而易见,而踏入博物馆的人们同样需要自我控制,以积极严肃的态度面对免费可见的久远文化,毕竟这并不是随意打麻将的东街西巷。对于三大馆的维护,同样需要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各自管理水平的提高,以适应新的环境和要求。      公共文化建设应该满足社会基本需求      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形式和方法需要与城乡居民的现实需求之间达到平衡,才能实现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春雨工程等一系列文化建设项目的价值。“政府需要以群众需求反馈机制为公共文化服务的出发点,尊重人民群众的参与权和表达权,对群众文化需求进行识别和引导,提供适合群众需要、对生产生活有指导作用的文化产品,特别是要加强对基层少数民族地区的群众文化需求的了解,有针对性地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   对社会基本文化需求的满足需要大量的高素质公共文化服务人才。无论在哪个世纪,人才都是最宝贵的。“十二五”时期将秉持“存量优化、增量优选”的原则,发现人才、吸引人才、培养人才并留住人才,最终用好人才,逐步建立稳定的、高素质的公共文化人才队伍。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从事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提高基层文化队伍的素质和水平。特别是要稳定乡镇和社区文化队伍,提升基层文化工作人员的基本待遇。“十二五”时期国家也将加强文化人才队伍的培训,推进职业培训和资格认证,特别是农村文化从业人员的岗前培训尤为重要。除了具备资格的文化从业人员外,社会人员也应该积极参与公益性文化服务,成为专业文化队伍的有益补充。   “十二五”时期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仍以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公民基本文化需求为目的。简而言之,就是老百姓在读书看报、听广播看电视上互联网、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加公共文化活动的过程中体味到文化的快乐,以积极向上的态度面对生活、工作以及身处的社会环境和周围的世界。


相关内容

  • 论文化民生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关系
  • 摘要:文化民生, 是指人民在文化层面的生计,指人民享用国家文化发展成果和丰富精神生活等方面,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最能体现文化的民生精神, 是保障人民群众享受基本文化权益, 实现民生改善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文化民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关系:以人为本 一.文化民生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含义 民生,是人民的生 ...

  • 加快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思考
  • 摘 要:随着<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质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以后, 为了能够满足创建服务型政府需求, 党和国家加强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将其提升到了国家文化发展层面,目前公共事业的发展目标就是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衡量社会和谐.文明进 ...

  • 对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思考与实践
  • 对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思考与实践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虽与原提法只两字之差,但这"现代"两字给我们文化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更新思路,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时代性.创新性和开放性的特征更加明显,对我们今后的文化工作更具有现 ...

  • 我国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完善
  • 摘 要: 采用综合方法,就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完善进行系统研究.从时空两个 视角了解和掌握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形成与发展规律及其在各个时期的主要特征,从社会层面 总结和分析改革开放30年来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变化和特点.在总结经验.汲取教训. 提炼精神和开拓创新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和预测社区体 ...

  • 建设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
  • 建设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和经济社会各项事业都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我们不仅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在大范围内实现了小康水平.人们已由对满足温饱的需求转变为对教育.医疗.居住.卫生.文化.就业.社会保障等社会公共产品的强烈需求.但是,我国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并没 ...

  • 农村社区公共服务论文
  • 农村社区公共服务 --以湖南某农村为例 摘要:本文通过对社区公共服务的综合概述,引出现有农村所提供的社区公共服务,通过对农村社区公共服务的分析,找出了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在建设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改进农村社区公共服务的对策和建议,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个理想的农村社区的蓝图. 关键字: ...

  • 省文化厅厅长杨丽萍在全省社文工作暨推进"三馆一站"免费开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 把握形势  抢抓机遇 推动全省社会文化工作再上新台阶 --全省社会文化工作暨推进"三馆一站"免费开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省文化厅厅长  杨丽萍 (2011年11月23日) 同志们: 这次会议是在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省九次党代会以及<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 ...

  • 公共文化服务建设
  • 题目: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外国语学院 英语1003班 10510087 乔雪 天津师范大学 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中, 要"基本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那么,什么是公共文 化服务体系的内涵呢?又如何认识和理解当前加强文 ...

  • 和谐社区建设规划
  • 和谐社区建设"十一五"规划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要求,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和谐社区和谐村镇的若干意见>,东城区委把加强和谐社区建设,作为在城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切入点,结合本区实际,制定了东城区<关于加强新时期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