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教学实录

课堂实录

对联导入。激发兴趣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三组被打乱的诗句,想请同学们把他们重新组合完整。(出示打乱了的对联)

出师一表真名世,夜半挑灯更细看。

出师一表通今古,远比管乐盖有余。

出师一表千载无,千载谁堪伯仲间?

生l: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生2: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

生3: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师:大家有什么发现么?

师:(笑着问)可不是吗?都有“出师一表”,而且都是在赞诵“出师一表”。这“出师一表”是什么呢?我们的历史小博士能不能帮大家解答这个问题啊?

生:可能是说诸葛亮的《出师表》吧。

师:诸葛亮的情况,你能给大家做一个介绍吗?

生: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先生,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青年时隐居乡间耕种,后来,受刘备“三顾茅庐”,出山相助其完成大业。他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巧借东风、火烧赤壁、三气周瑜、七擒孟获、空城退敌、六出祁山,一生辛劳,万古流芳,成为人们心目中智慧的化身。

师:智慧的确是诸葛亮身上耀眼的光芒,除此而外,他忠诚报人的品格也令后人所称道。这三句诗中提到的《出师表》就是力证。

自读课文,扫除障碍

师:下面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在朗读时,注意字词的读音和句子的断句。

师:大家都读得不错。对句子的朗读节奏把握得很好。下面,我请朗诵表演家瞿弦和先生给大家朗读一遍,请大家在对照他和大家朗读异同的时候,请重点关注:本文先后写了哪些内容?试着把文章的思路整理出来。

师:你了解到文章写了哪些内容?

生:写向刘禅提出了一系列建议。

师:哦,“一系列”建议。哪些建议呢?在课文哪些段落可以找到呢?

生:在课文1—5段写了这些建议。一共三条:一是开张圣听;二是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三是亲贤臣,远小人。

师:你对这三条建议是如何理解的,有何看法呢?

生:“开张圣听”,就是要广开言路吧,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听到真话,从而更好地治理国家;“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就是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这样人们遵规守法,国家才不至于一片混乱;至于“亲贤臣,远小人”,就是保证国家向良好的方向发展,不被奸臣所害。

师:嗯,解答得真不错,还使用了我们现在的惯用语。看来,对文章的一部分内容已经深有体会了啊。大家还有什么要补充的吗?

生1:我觉得这是诸葛亮在充分分析了当时的形势之后得出的结论。因为,在“三国鼎立”的时候,只有蜀国是最弱小的,如果不发展,必遭灭亡。而要发展壮大,就需要帝王是贤君、明君,而要想成为贤君、明君,就应按诸葛亮提的三条建议去做。所以,诸葛亮提出了这些建议。

生2:诸葛亮重点提出的建议是第三条:亲贤臣远小人。而且这一条建议十分具体,000把自己举荐的人具体特点和优势都一一讲明了。

师:大家读到了吗?有哪些人,又各有怎样的特点?

生:文官有郭攸之、费羿、董允等人,他们的特点是“良实”“忠纯”;武将是向宠,他的特点是“性行淑均,晓畅军事”。

师:举贤荐能,可谓用心良苦;坦诚进言,可谓竭尽忠诚。除此之外,文章还写了什么呢?

生:诸葛亮还回顾了自己的身世和历史。在课文的第6—7段。

师:我们一起朗读这两段,一边读,一边和诸葛亮一起回顾他过去的岁月,看看他在这里回顾了哪些事情?(生齐读6—7两段)

生:老师,第7段并不都是在回顾过去。

师:哦。很有发现的眼光。不是在回顾过去,那是在写什么呢?这个问题我们一会儿来探讨。现在,我们先来看看诸葛亮回顾了过去哪些事情。大家都看过《三国演义》,对这些事情大致上都应该了解的,我们一起结合原文来明确一下。

生l:有隐居隆中的事——“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生2:有三顾茅庐的事——“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生3:有襄阳兵败的事——“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生4:有白帝城托孤的事——“临崩寄臣以大事”。

生5:有南征孟获的事——“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师:人们回顾前尘往事,有人感叹时光匆匆、岁月易老,有人感叹平生多事、磨难万端„„21年来的风风雨雨在诸葛亮心头翻涌,勾起了他怎样的情怀呢?我们能否从这些往事的字里行间觉察到诸葛亮心头的情感波澜?

生:他内心充满着对刘备知遇之恩的感激与报答之情。三顾茅庐时,诸葛亮出于“感激”,也就是被刘备不因为他身份低微,礼贤下士,而再再而三地登门求教而感动才出山相助;后来刘备又在临终之时把国家大事再次托付给他,他感到莫大的信任和感动,当然想要报答这种知遇之恩。

师:诸葛亮对刘备的情感真的有这么深厚吗?有一句古语描述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在这类问题的人格特点,它是最好的注解。大家知道这句话是怎么说的吗?

生(齐声回答):士为知己者死!

师:是啊。因为刘备就是诸葛亮毕生才干的欣赏者,诸葛亮甘愿受他“驱驰”,惟恐自己不力,不能报答恩遇。这种竭心尽力的忠诚在刘备离开人世后就转移到他的后代身上。现在我们来看刚才那位同学提出的问题:第7段究竟还写了些什么呢?(师朗读“今南方已定„„之任也。,,)

生:这是写诸葛亮出师伐魏的有利条件和迫切愿望。

师:诸葛亮伐魏兴汉的愿望有多迫切?你能结合第7段的原文来体会吗?

生l:“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这一连串的语句写出了诸葛亮规划伐魏计划的兴奋心情。可见愿望之强烈。

生2:“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诸葛亮把伐魏兴汉视为自己不容推卸的职责所在。

生3:后面的文章中还有,“臣不胜受恩感激。”诸葛亮“感激”的原因,其中也有刘禅委托他以讨贼兴复大任的原因。

师:我们共同来读一读,最后两段表达了怎样的意思。(师发起,全班齐读)

生1:这里诸葛亮在表明自己的讨贼兴复愿望和决心的同时,也明确了治国职责,同时对刘禅委婉地提出了咨诹善道,察纳雅言的谏言,为自己离朝远征做好了妥善安排。 生2:这两段文章同时还表达了报答刘备,尽忠刘禅的情感。

师:你从哪些体会到的?

生:“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就是报答刘备;立下这样的“军令状”来表明自己的全力以赴,就是尽忠于刘禅。

师:全文从提出建议到回顾历史再到表达伐魏兴汉的决心,应该说从始至终都贯穿着这样的情感。所以,后人说《出师表》中有6个字是文脉所在。大家看,是哪6个字呢?

生1:“亲贤臣,远小人”。

生2:不对,应该是“报先帝,忠陛下”。

师:为什么?

生:“亲贤臣,远小人”是诸葛亮向刘禅建议的关键所在;而文章中所说的一切,诸葛亮在实际里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报答刘备知遇之恩、效忠刘氏王朝。

综合学习,自主探究

师:阅读了《出师表》,你对文章有怎样的感受,你对诸葛亮

做何评价?下面请大家利用自己课外搜集的资料,围绕这两个问题谈谈你的看法,也可以就学习本文过程中的其他问题自由地提出自己的疑惑或者发表自己的见解。

生l:我谈谈对《出师表》的一些看法。《出师表》从严格意义上讲是一种例行公文,其之所以能流传久远是因为它文中的报国的至诚,情意的真切,对后世影响的深远。历史上有不少文人对其做出了高度评价。如:陆游在《书愤》中写到“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文天样在《正气歌》中写到“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等。 生2:我提一个问题请大家帮我解答:本文是诸葛亮向帝王刘禅的上书,可在文中多次提到“先帝”,这是为何?

生3:我觉得这是为了让刘禅牢记父亲的遗志。

生4:我觉得这是诸葛亮为了表明自己对蜀国的忠心。

师:同学们分析都很有道理。从此,我们能进一步了解这篇“表”文“声情并茂”的特点。大家还可以再去读课文,仔细品一品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蕴涵了作者丰富的情感。 生1:我根据本文对刘备的死的称“崩”,查阅了相关资料,了解到古代对“死”的一些表达。一般帝王之死称“崩”,诸侯之死称“薨”,大夫之死称“卒”,士死称“不禄”,庶人之死称“死”。

生2:学习本文中我学会了向别人陈述自己的观点时应条理清晰,思路清晰。

生3:我们觉得还应注意加进自己的情感,就是人们常说的,做到“言之有据,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样更有说服力。

生4:我谈谈对诸葛亮的看法。诸葛亮是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他有政治远见,能对复杂的形势进行分析并从中找出规律,定出方针。政治上赏罚严明,恩威并重。其他如开发生产、发明新武器等,都有其突出的历史价值。同时,他的散文独具特色:语言恳切,感情诚挚,论事透辟,推理严密,文风平易。《三国志》的作者陈寿称他的文章“声教遗言,皆经事综物,公诚之心,形于文墨,足以知其人之意理,而有补于当世”。 师:这位同学结合自己课外了解到的历史资料来评价人物,值得肯定。有没有同学能够谈谈阅读《出师表》后对诸葛亮的感受?

生l:我谈谈自己的一点感受:我觉得太压抑。以诸葛亮经天纬地之才,辅佐刘禅实在是亏了。(众笑)大家都知道一句俗语:“扶不起的阿斗”。这个阿斗就是刘禅。他后来听信宦官,朝政荒废,无所作为,蜀国终于被人家灭亡。实在是让诸葛亮一世英名和心血付之东流了。坚持对这样无用的人尽忠,实在是令人不可思议!!

生2:可见诸葛亮有先见之明。在本文中,他不是力陈“亲贤臣远小人”吗?

师:这位同学的感受很值得探讨,很多史学家也在这样的问题上争论不休。有人摇头感叹诸葛亮的尽忠是“愚忠”,有人又对他的忠诚品格推崇备至。我想,准确评价一个人不能离开他具体所处的时代,而用现代的观点来思考又能使我们得到很好的经验和教训。对这个问题,请课下查阅相关资料,把自己的观点整理成文章,我们再做专题交流,好吗?(生赞同)

选背课文。文化积累

师:大家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中表现得很出色,相信在接下来的环节中会有更精彩的表现。前面提到的三副对联对本文给予了高度评价,我想,但凡好的文章,看到了是一种幸福,若能诵记下来,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了。下面,请同学们选择文章中自己最欣赏的一段,读熟并背诵下来,看谁选得好,背得快。(学生读背;,学生竞背,师生其评。)

教学反思

文言文的理解应该是和阅读始终结合在一起的。通过朗读来增进理解,在理解中推动朗读,二者就会形成解读的合力。

在综合学习的过程中,应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提倡多角度、有个性的阅读。让学生在多种见解中产生思想的碰撞,进发智慧的火花。这:样在解读中就会出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喜人场面。师生都能从此环节中收获意外的惊喜。

注意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佳境。

课堂实录

对联导入。激发兴趣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三组被打乱的诗句,想请同学们把他们重新组合完整。(出示打乱了的对联)

出师一表真名世,夜半挑灯更细看。

出师一表通今古,远比管乐盖有余。

出师一表千载无,千载谁堪伯仲间?

生l: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生2: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

生3: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师:大家有什么发现么?

师:(笑着问)可不是吗?都有“出师一表”,而且都是在赞诵“出师一表”。这“出师一表”是什么呢?我们的历史小博士能不能帮大家解答这个问题啊?

生:可能是说诸葛亮的《出师表》吧。

师:诸葛亮的情况,你能给大家做一个介绍吗?

生: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先生,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青年时隐居乡间耕种,后来,受刘备“三顾茅庐”,出山相助其完成大业。他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巧借东风、火烧赤壁、三气周瑜、七擒孟获、空城退敌、六出祁山,一生辛劳,万古流芳,成为人们心目中智慧的化身。

师:智慧的确是诸葛亮身上耀眼的光芒,除此而外,他忠诚报人的品格也令后人所称道。这三句诗中提到的《出师表》就是力证。

自读课文,扫除障碍

师:下面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在朗读时,注意字词的读音和句子的断句。

师:大家都读得不错。对句子的朗读节奏把握得很好。下面,我请朗诵表演家瞿弦和先生给大家朗读一遍,请大家在对照他和大家朗读异同的时候,请重点关注:本文先后写了哪些内容?试着把文章的思路整理出来。

师:你了解到文章写了哪些内容?

生:写向刘禅提出了一系列建议。

师:哦,“一系列”建议。哪些建议呢?在课文哪些段落可以找到呢?

生:在课文1—5段写了这些建议。一共三条:一是开张圣听;二是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三是亲贤臣,远小人。

师:你对这三条建议是如何理解的,有何看法呢?

生:“开张圣听”,就是要广开言路吧,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听到真话,从而更好地治理国家;“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就是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这样人们遵规守法,国家才不至于一片混乱;至于“亲贤臣,远小人”,就是保证国家向良好的方向发展,不被奸臣所害。

师:嗯,解答得真不错,还使用了我们现在的惯用语。看来,对文章的一部分内容已经深有体会了啊。大家还有什么要补充的吗?

生1:我觉得这是诸葛亮在充分分析了当时的形势之后得出的结论。因为,在“三国鼎立”的时候,只有蜀国是最弱小的,如果不发展,必遭灭亡。而要发展壮大,就需要帝王是贤君、明君,而要想成为贤君、明君,就应按诸葛亮提的三条建议去做。所以,诸葛亮提出了这些建议。

生2:诸葛亮重点提出的建议是第三条:亲贤臣远小人。而且这一条建议十分具体,000把自己举荐的人具体特点和优势都一一讲明了。

师:大家读到了吗?有哪些人,又各有怎样的特点?

生:文官有郭攸之、费羿、董允等人,他们的特点是“良实”“忠纯”;武将是向宠,他的特点是“性行淑均,晓畅军事”。

师:举贤荐能,可谓用心良苦;坦诚进言,可谓竭尽忠诚。除此之外,文章还写了什么呢?

生:诸葛亮还回顾了自己的身世和历史。在课文的第6—7段。

师:我们一起朗读这两段,一边读,一边和诸葛亮一起回顾他过去的岁月,看看他在这里回顾了哪些事情?(生齐读6—7两段)

生:老师,第7段并不都是在回顾过去。

师:哦。很有发现的眼光。不是在回顾过去,那是在写什么呢?这个问题我们一会儿来探讨。现在,我们先来看看诸葛亮回顾了过去哪些事情。大家都看过《三国演义》,对这些事情大致上都应该了解的,我们一起结合原文来明确一下。

生l:有隐居隆中的事——“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生2:有三顾茅庐的事——“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生3:有襄阳兵败的事——“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生4:有白帝城托孤的事——“临崩寄臣以大事”。

生5:有南征孟获的事——“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师:人们回顾前尘往事,有人感叹时光匆匆、岁月易老,有人感叹平生多事、磨难万端„„21年来的风风雨雨在诸葛亮心头翻涌,勾起了他怎样的情怀呢?我们能否从这些往事的字里行间觉察到诸葛亮心头的情感波澜?

生:他内心充满着对刘备知遇之恩的感激与报答之情。三顾茅庐时,诸葛亮出于“感激”,也就是被刘备不因为他身份低微,礼贤下士,而再再而三地登门求教而感动才出山相助;后来刘备又在临终之时把国家大事再次托付给他,他感到莫大的信任和感动,当然想要报答这种知遇之恩。

师:诸葛亮对刘备的情感真的有这么深厚吗?有一句古语描述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在这类问题的人格特点,它是最好的注解。大家知道这句话是怎么说的吗?

生(齐声回答):士为知己者死!

师:是啊。因为刘备就是诸葛亮毕生才干的欣赏者,诸葛亮甘愿受他“驱驰”,惟恐自己不力,不能报答恩遇。这种竭心尽力的忠诚在刘备离开人世后就转移到他的后代身上。现在我们来看刚才那位同学提出的问题:第7段究竟还写了些什么呢?(师朗读“今南方已定„„之任也。,,)

生:这是写诸葛亮出师伐魏的有利条件和迫切愿望。

师:诸葛亮伐魏兴汉的愿望有多迫切?你能结合第7段的原文来体会吗?

生l:“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这一连串的语句写出了诸葛亮规划伐魏计划的兴奋心情。可见愿望之强烈。

生2:“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诸葛亮把伐魏兴汉视为自己不容推卸的职责所在。

生3:后面的文章中还有,“臣不胜受恩感激。”诸葛亮“感激”的原因,其中也有刘禅委托他以讨贼兴复大任的原因。

师:我们共同来读一读,最后两段表达了怎样的意思。(师发起,全班齐读)

生1:这里诸葛亮在表明自己的讨贼兴复愿望和决心的同时,也明确了治国职责,同时对刘禅委婉地提出了咨诹善道,察纳雅言的谏言,为自己离朝远征做好了妥善安排。 生2:这两段文章同时还表达了报答刘备,尽忠刘禅的情感。

师:你从哪些体会到的?

生:“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就是报答刘备;立下这样的“军令状”来表明自己的全力以赴,就是尽忠于刘禅。

师:全文从提出建议到回顾历史再到表达伐魏兴汉的决心,应该说从始至终都贯穿着这样的情感。所以,后人说《出师表》中有6个字是文脉所在。大家看,是哪6个字呢?

生1:“亲贤臣,远小人”。

生2:不对,应该是“报先帝,忠陛下”。

师:为什么?

生:“亲贤臣,远小人”是诸葛亮向刘禅建议的关键所在;而文章中所说的一切,诸葛亮在实际里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报答刘备知遇之恩、效忠刘氏王朝。

综合学习,自主探究

师:阅读了《出师表》,你对文章有怎样的感受,你对诸葛亮

做何评价?下面请大家利用自己课外搜集的资料,围绕这两个问题谈谈你的看法,也可以就学习本文过程中的其他问题自由地提出自己的疑惑或者发表自己的见解。

生l:我谈谈对《出师表》的一些看法。《出师表》从严格意义上讲是一种例行公文,其之所以能流传久远是因为它文中的报国的至诚,情意的真切,对后世影响的深远。历史上有不少文人对其做出了高度评价。如:陆游在《书愤》中写到“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文天样在《正气歌》中写到“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等。 生2:我提一个问题请大家帮我解答:本文是诸葛亮向帝王刘禅的上书,可在文中多次提到“先帝”,这是为何?

生3:我觉得这是为了让刘禅牢记父亲的遗志。

生4:我觉得这是诸葛亮为了表明自己对蜀国的忠心。

师:同学们分析都很有道理。从此,我们能进一步了解这篇“表”文“声情并茂”的特点。大家还可以再去读课文,仔细品一品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蕴涵了作者丰富的情感。 生1:我根据本文对刘备的死的称“崩”,查阅了相关资料,了解到古代对“死”的一些表达。一般帝王之死称“崩”,诸侯之死称“薨”,大夫之死称“卒”,士死称“不禄”,庶人之死称“死”。

生2:学习本文中我学会了向别人陈述自己的观点时应条理清晰,思路清晰。

生3:我们觉得还应注意加进自己的情感,就是人们常说的,做到“言之有据,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样更有说服力。

生4:我谈谈对诸葛亮的看法。诸葛亮是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他有政治远见,能对复杂的形势进行分析并从中找出规律,定出方针。政治上赏罚严明,恩威并重。其他如开发生产、发明新武器等,都有其突出的历史价值。同时,他的散文独具特色:语言恳切,感情诚挚,论事透辟,推理严密,文风平易。《三国志》的作者陈寿称他的文章“声教遗言,皆经事综物,公诚之心,形于文墨,足以知其人之意理,而有补于当世”。 师:这位同学结合自己课外了解到的历史资料来评价人物,值得肯定。有没有同学能够谈谈阅读《出师表》后对诸葛亮的感受?

生l:我谈谈自己的一点感受:我觉得太压抑。以诸葛亮经天纬地之才,辅佐刘禅实在是亏了。(众笑)大家都知道一句俗语:“扶不起的阿斗”。这个阿斗就是刘禅。他后来听信宦官,朝政荒废,无所作为,蜀国终于被人家灭亡。实在是让诸葛亮一世英名和心血付之东流了。坚持对这样无用的人尽忠,实在是令人不可思议!!

生2:可见诸葛亮有先见之明。在本文中,他不是力陈“亲贤臣远小人”吗?

师:这位同学的感受很值得探讨,很多史学家也在这样的问题上争论不休。有人摇头感叹诸葛亮的尽忠是“愚忠”,有人又对他的忠诚品格推崇备至。我想,准确评价一个人不能离开他具体所处的时代,而用现代的观点来思考又能使我们得到很好的经验和教训。对这个问题,请课下查阅相关资料,把自己的观点整理成文章,我们再做专题交流,好吗?(生赞同)

选背课文。文化积累

师:大家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中表现得很出色,相信在接下来的环节中会有更精彩的表现。前面提到的三副对联对本文给予了高度评价,我想,但凡好的文章,看到了是一种幸福,若能诵记下来,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了。下面,请同学们选择文章中自己最欣赏的一段,读熟并背诵下来,看谁选得好,背得快。(学生读背;,学生竞背,师生其评。)

教学反思

文言文的理解应该是和阅读始终结合在一起的。通过朗读来增进理解,在理解中推动朗读,二者就会形成解读的合力。

在综合学习的过程中,应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提倡多角度、有个性的阅读。让学生在多种见解中产生思想的碰撞,进发智慧的火花。这:样在解读中就会出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喜人场面。师生都能从此环节中收获意外的惊喜。

注意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佳境。


相关内容

  • 名师课堂教学实录:[陈情表]教学实录
  • <陈情表>课堂教学实录 执教:吴泓 时间:2007年10月18日 地点:深圳市北师大南山附属中学 年级:高中二年级某班 课时:1课时 师:上课前我先向同学们自我介绍一下,我是宝安区新安中学语文老师,今天非常有幸地认识各位.下面我们开始--上课. 生:(齐)起立. 师:(鞠躬)同学们好! ...

  • _皇帝的新装_教学实录_上_宁鸿彬
  • <皇帝的新装>教学实录(上) 宁鸿彬 时间:1995年12月 班级:北京八十中初一(1)班执教:宁鸿彬 第一课时师:上课.(师生问好) 师:打开书!(板书:皇帝的新装)<皇帝的新装>是一篇童话,作者安徒生.下面默读"提示"第一段,读后请同学们说说你认为介绍 ...

  • [陈情表]上课实录
  • 高中语文优质课比赛课堂实录:陈情表 陈情表 师:1700百年以前的魏晋时局动荡.魏灭蜀国之后,司马炎篡位,魏国灭亡.晋武帝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他大量征招汗蜀旧臣.西蜀名士李密走进了他的视野.李密有年迈的祖母,无法脱身.一面是至高无上的皇帝,一面是至亲的祖母,在这人生的关键时刻,他做出了怎样的选择呢? ...

  • 实习教师工作总结
  • 经历了六个星期的实习生活,让我尝试了身为一名教师的苦与乐,更让我体会到当一名教师所肩负的责任,在这两个月里,我能以教师的身份严格要求自己,为人师表,处处注意自己的言行和仪表,关爱学生,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尽全力做好教学及班主任的每一项工作;同时,作为一名实习生,能够遵守实习学校的规章制度,尊重实习学 ...

  • 教师实习总结:似曾相识燕归来,为人师表满怀欣
  • 为期54天的教育实习圆满收场,为了不打扰校园里紧张的期中备考气氛,我们悄悄地离开了,只留下深深的不舍和眷恋。 还记得赴揭阳一中实习前夕复杂的心情:一方面,那是我阔别三年可亲可敬的高中母校,我曾经在那片热土上挥洒奋斗的汗水,收获成功的喜悦,如今重回母校实习,对于揭阳一中新校区、新教学我更有一番急切的期 ...

  • (师德与师爱)作业
  • (师德与师爱)作业 谈谈如何做到学以致用,以学促变,让自己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体现高尚师德 教师素质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培养人所必须具有的身心的相对稳定的潜在的基本品质.其本质特点是指教师自身的质量,即教师身心发展的总水平.其构成要素主要是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行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能力素质与身心 ...

  • 自我评鉴范文
  • 一年来,我先后担任初三年级三个班.初二年级三个班.高一年级六个班的历史教育工作,在工作中面向全体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重视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思想上严于律己,时时刻刻以一个标准的教师形象来约束自己,鞭策自己: 积极参加各类政治业务学习,努 ...

  • 关于福康安生年的几种文献记载考辨
  • 福康安,字瑶林,姓富察氏,清满洲镶黄旗人.在清朝前期的历史上,他不仅是一位著名的战将,也颇具政治才干,为清朝边疆的稳定和巩固贡献甚巨.然其生年,则为<清史列传>.<清史稿>等史传类著作所不载,考诸清代其他官私载籍,虽无明载,但间接记载不少,如余金<熙朝新语>.&l ...

  • 谈谈如何做到学以致用
  • 谈谈如何做到学以致用,以学促变,让自己在教书育 人的岗位上体现高尚师德 作为人民教师,师德修养首先必须做到的就是恪守师德准则,懂得教师的神圣使命,懂得国家法律政策对教师的基本要求,这是教师师德修养的根基.否则,空谈师德修养将无疑于无本之木.无水之源. 师德是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核心结构就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