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中的抽象与具象

抽象与具象——中国国画观感 一直都很欣赏国画的作画风格,看似寥寥几笔就可以勾勒出一种意象,随性而充满哲趣。它不同于我们大学期间水彩或水粉写生的精心雕琢,也不必苛求那些“冷暖有别”、“颜色变化”、“色彩呼应”的条条框框。犹记得今年7月我们在西双版纳写生时,王诚浩老师刷刷几笔就描绘出了山水印象,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国画的魅力所在,并且想深入地了解它。 正值十一长假,和父母来到北京798艺术中心,近距离观瞻了吴冠中先生用点线泼墨而成的《点线迎春》,也欣赏了笔墨奔放洒脱,抒发着对美丽中国真情实感的《雪域飞泉》。联系课上所学,不禁有感而发。

国画创作是写意的,自由而感性的,它同大部分艺术作品一样,提神、养心而塑造品格。它可以天马行空地抒发、宣泄作者对某一事物的情感,也可以使某一事物通过艺术的加工跃然纸上。一直以来偏爱那些写实主义的唯美或精致,喜爱曹勇先生细腻而又动人肝肠的极致画风,却对抽象表现绘画颇感不解——为什么一幅用蓝色铺满,上面有两点白色的画作可以卖上几十万元?为什么那些由点、线、面组成的像是随意涂鸦的画可以成为传世珍宝? 看得多了就会在想,国画中的具象性与抽象性是对立的两方面吗?它们缘何而起又是怎样和谐共存的呢?

想起齐白石老先生的一句话,“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则媚俗,不似则欺世”。这似乎可以解释国画中具象与抽象的区别——就是像与不像。具象的作品往往看上去明确的像什么,而抽象的作品往往没有明确的形象,因此比较难理解或者可以有很多理解。

吴冠中先生的作品是抽象的,它们不受传统笔墨成规的局限,因而有一些杂乱、不受约束的味道。老先生最为人所熟知的观点有三:一是“形式美”,二是“风筝不断线”,三是“笔墨等于零”。他的作品中有“吴氏山水”招牌式的繁密曲线,也有用侧锋横笔的块面构成来表现山势的奇崛。康定斯基说过,“线是一个点在一种或多种力量下的通道,力量不同作用使之呈现为各种的形态”, “就外在的概念而言,每一根独立的线或绘画的形就是一种元素,就内在的概念而言,元素不是形本身,而是活跃在其中的内在张力。”如此再去细细品味他的画作,会发现老先生的笔墨是自然而成的,是充满张力、富有感情的。他是用感情产生笔墨,而不是用技法支配感情——我想这也是国画作画的至高境界吧。

再观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比起吴冠中的点线似是具象了很多。写虾画马,来自生活,却超越生活,大胆概括简化,更得传神妙笔,气韵生动,跃然纸上,令人动容。这不禁让我联想到三百年前石涛说的一句话,“墨海中立定脚跟,笔锋下抉出生活”。源自生活中客观事物的作品更容易与人们产生共鸣。作品当中所达到的这种视觉的真实感受,是作者深刻感受的直观再现,而作品本身则是对客观事物提炼后的结果。之所以能够与观者产生共鸣,则是因为作者在艺术加工的过程中将自己的情感充分地表达在了画面当中。

然而正是因为灌注了情感、理想、观念,使它超越了事物本身而获得了抽象之美,让后世之人能从中不断领会到画家对生命的独特感悟。这种抽象化的表达使人们见其所不能见,感其所不能感,从而更加领悟到生活其中的意义。

我相信绘画的抽象性和具象性并非孤立,而是相互依存、相互关联的。抽象是具象的发展和高级形式,是具象的发展和丰富,它为具象事物的发展变化创造了多重可能性,也丰富了国画艺术的表现魅力。作者往往是自然而然的去运用,看似玄奥的概念其实是自然而然的创作手法。

中国画的“太似”是古人历来所蔑视的,以似与不似之间视为最高境界。在自身的绘画创作与欣赏中,我更愿意将绘画理解为是一种自由。我们所学习的任何技巧或获得的任何经验都是为了更好的表达自己的感受。唯有出自内心的执笔平宣,泼墨入画,方可深入内心,铸就经典。

抽象与具象——中国国画观感 一直都很欣赏国画的作画风格,看似寥寥几笔就可以勾勒出一种意象,随性而充满哲趣。它不同于我们大学期间水彩或水粉写生的精心雕琢,也不必苛求那些“冷暖有别”、“颜色变化”、“色彩呼应”的条条框框。犹记得今年7月我们在西双版纳写生时,王诚浩老师刷刷几笔就描绘出了山水印象,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国画的魅力所在,并且想深入地了解它。 正值十一长假,和父母来到北京798艺术中心,近距离观瞻了吴冠中先生用点线泼墨而成的《点线迎春》,也欣赏了笔墨奔放洒脱,抒发着对美丽中国真情实感的《雪域飞泉》。联系课上所学,不禁有感而发。

国画创作是写意的,自由而感性的,它同大部分艺术作品一样,提神、养心而塑造品格。它可以天马行空地抒发、宣泄作者对某一事物的情感,也可以使某一事物通过艺术的加工跃然纸上。一直以来偏爱那些写实主义的唯美或精致,喜爱曹勇先生细腻而又动人肝肠的极致画风,却对抽象表现绘画颇感不解——为什么一幅用蓝色铺满,上面有两点白色的画作可以卖上几十万元?为什么那些由点、线、面组成的像是随意涂鸦的画可以成为传世珍宝? 看得多了就会在想,国画中的具象性与抽象性是对立的两方面吗?它们缘何而起又是怎样和谐共存的呢?

想起齐白石老先生的一句话,“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则媚俗,不似则欺世”。这似乎可以解释国画中具象与抽象的区别——就是像与不像。具象的作品往往看上去明确的像什么,而抽象的作品往往没有明确的形象,因此比较难理解或者可以有很多理解。

吴冠中先生的作品是抽象的,它们不受传统笔墨成规的局限,因而有一些杂乱、不受约束的味道。老先生最为人所熟知的观点有三:一是“形式美”,二是“风筝不断线”,三是“笔墨等于零”。他的作品中有“吴氏山水”招牌式的繁密曲线,也有用侧锋横笔的块面构成来表现山势的奇崛。康定斯基说过,“线是一个点在一种或多种力量下的通道,力量不同作用使之呈现为各种的形态”, “就外在的概念而言,每一根独立的线或绘画的形就是一种元素,就内在的概念而言,元素不是形本身,而是活跃在其中的内在张力。”如此再去细细品味他的画作,会发现老先生的笔墨是自然而成的,是充满张力、富有感情的。他是用感情产生笔墨,而不是用技法支配感情——我想这也是国画作画的至高境界吧。

再观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比起吴冠中的点线似是具象了很多。写虾画马,来自生活,却超越生活,大胆概括简化,更得传神妙笔,气韵生动,跃然纸上,令人动容。这不禁让我联想到三百年前石涛说的一句话,“墨海中立定脚跟,笔锋下抉出生活”。源自生活中客观事物的作品更容易与人们产生共鸣。作品当中所达到的这种视觉的真实感受,是作者深刻感受的直观再现,而作品本身则是对客观事物提炼后的结果。之所以能够与观者产生共鸣,则是因为作者在艺术加工的过程中将自己的情感充分地表达在了画面当中。

然而正是因为灌注了情感、理想、观念,使它超越了事物本身而获得了抽象之美,让后世之人能从中不断领会到画家对生命的独特感悟。这种抽象化的表达使人们见其所不能见,感其所不能感,从而更加领悟到生活其中的意义。

我相信绘画的抽象性和具象性并非孤立,而是相互依存、相互关联的。抽象是具象的发展和高级形式,是具象的发展和丰富,它为具象事物的发展变化创造了多重可能性,也丰富了国画艺术的表现魅力。作者往往是自然而然的去运用,看似玄奥的概念其实是自然而然的创作手法。

中国画的“太似”是古人历来所蔑视的,以似与不似之间视为最高境界。在自身的绘画创作与欣赏中,我更愿意将绘画理解为是一种自由。我们所学习的任何技巧或获得的任何经验都是为了更好的表达自己的感受。唯有出自内心的执笔平宣,泼墨入画,方可深入内心,铸就经典。


相关内容

  • 诗与画的一次奇异碰撞
  • 我希望读这篇文章的人,不止把它看作一篇诗论,我是借此提出一种艺术现象.同时探讨一个文艺批评史上争执不休的问题.我所论及的这本诗集带来的思索,使我不得不从他所从属的诗歌流派,以及中外古今文化艺术的纵横关系上着手分析.它就是孙国章的<无鱼之河>. <无鱼之河>我是一口气读完的,而 ...

  • 具象与抽象的对话1
  • 抽象与具象的对话 设计理念: 提起抽象画,学生总是一脸困惑,看到抽象画,就以为是乱画,任何人信手拈来就可成画.在美术作品欣赏过程中,多数学生的层次仍停留在具像.写实的画面,总以为画得像就是好.我们的城市是现代化的,美术作品也以多元化的形式展现. 本课的设计打破学生传统的审美观,引导学生认识抽象画的创 ...

  • 第二课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教案
  • 第二课 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 一.教材分析:本课的设置目的是让学生明确艺术创造需要应用合适的表现手法来实 现,这就是它独特的语言.这些语言是构成艺术作品的符号,只有认识这些语言,才能了解美术作品特有的面貌,才能够读懂作品.因此本课是美术欣赏的基础课. 二.课时: 2课时 三.教学目标: 1.明确美术作 ...

  • 人教版高中美术说课1-10
  • 人美版高一美术说课稿:第一课 培养审美的眼睛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美版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第1课<培养审美的眼睛>.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法运用.学法指导.教学手段和教学过程五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 本课作为高中整个美术鉴赏教学的开篇,对后面的教学具有指导 ...

  • 区高中会考总复习题库(含答案)
  • 高中必修模块<美术鉴赏>总复习题 第一课 美术鉴赏及其意义 一.选择题: 1.人们称综合了主观与客观.个人审美与时代精神的艺术形象为"典型形象"或"艺术典型",根据它与现实生活的关系而称之为第二自然,即 ( C ) A. 形式美 B. 形体美 C. ...

  • [走进意象艺术]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 <走进意象艺术>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本课是高中新课程美术教科书(人美版)<美术鉴赏>系列中的第4课,是具体了解和认识三种主要的美术类型(具象艺术.意象艺术.抽象艺术)中的第二类型--意象艺术.由于意象艺术介于具象艺术和抽象艺术之间的综合的艺术类型,兼有两种艺术的特点,在学习了具 ...

  • 美育名词解释
  • 一. 戏剧美学中的三个派别及代表人物: 俄国学派,又叫体验派,再现派.写实派 代表人物俄罗斯的戏剧大师斯坦尼拉夫斯基 德国学派,代表人物,德国著名戏剧家布莱希,也可叫表现派.东方学派,也叫中国派,代表人物,梅兰芳. 二. 乡土艺术:是指土生土长的业余艺术 家以本地区的乡土风物为题材而创作的艺术,这些 ...

  • 16秋福建师范大学[美术鉴赏与批评]在线作业1
  • 一.单选题(共 10 道试题,共 30 分.) 1. 中国画最强调用造型.() . 色彩 . 线 . 明暗 . 透视原理 标准答案: 2. 罗中立的油画作品<父亲>使用的艺术语言是:() . 具象 . 抽象 . 意象 . 表象 标准答案: 3. 现存陵墓雕刻中___代霍去病墓雕刻,是我国 ...

  • 关于"意象"素描教学的几点探索
  •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通过对"意象"素描的教学几年来的探索,从让学生充分认识和感知意象美,到逐步掌握意象美造型的规律,以及意象素描的表现. 关键词:意象美 规律 表现 随着我国现代化的进程.抽象美的平面和立体设计课程,已经引进我国工艺美术教学,抽象美的素描教学的借鉴,也就成了相应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