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游这篇课文比较难懂

《逍遥游》是庄子的代表作,集中地表述了庄子的思想。

先对《逍遥游》所表现的道家的哲学思想做一些说明。 所谓“逍遥”,是指得了道家自然无为之道后,所达到的一种最高的精神境界。 人 作为万物之一生活在天地之间,与万物处于既相关联又相对峙的地位中,如果达到“逍遥”的境界,便可跳出人作为一物的局限,与万物冥合,超越时间和空间,逍 遥自在的游放于天地之间。庄子认为“道”是万物的本体,万物都是体“道”而生,万物从道得来的禀赋就构成万物之性,道生万物,万物体道得性,这一切都是自 然而然的,自然无为的,并非有什么道以外的力量主宰和创造。因此庄子理想的天下,就是万物各任其自然,各顺其本性生存、发展、变化,这样就万物各得其所, 各足其生,社会大治,天下安宁。根本不需要任何外力的干预和影响,所以崇尚无为,提出 理想的人格是“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无 己”就是不以一己为核心,要求万物适应于自己。“有己”便会违背万物之自然,与万物处于对立地位。所谓“无功”就是不要有为。“功”属于有为的范畴,有所 作为才有“功”可言;无为自然无功。所谓“无名”又从无功中来。名是实之宾,即名附着于实,有功才有实,有实才有名。既然顺应自然,无所作为,无为而治, 就无功无实,自然也应该无名了。总括起来看,无己,无功,无名三者都是根源于自然无为,是得自然无为之道者的一种自然表现。道家提出的作为万物本体的 “道”就是自然无为的,所以达到自然无为便能与道合一,与道同体,完全合于道的法则。这样便能超脱自身作为一物的局限,不再与万物对立,逍遥于天地之 阏 ,无往而不适。

《逍遥游》的中心 就在说明这样一种高境。该文的思想,旨在说明人应当脱弃一切物累,以获取最大的自由。当然庄子式的所谓“自由”,完全是脱离实际的、违反人情物理的唯心主义呓语,是不足为训的,但这篇文章却挥洒自如,想象丰富,不失为我国散文史上的一篇名作。 其 主旨虽然是在阐明哲学道理,却绝不只用抽象的概念来表述,而是编造寓言故事,生动地形象地说明问题。《逍遥游》篇就是由一连串寓言故事组成的。

《逍遥游》全篇可分为前后两大部分 : 从篇首到“圣人无名”为前一部分。这一部分一般吸收旧注的思想,认为是通过小大之辩,如大鹏可以高飞,斥 鴳 只能低飞,说明万物各有其不同的禀赋,应当各守其分,各任其自然。但细按文意,似乎并非如此。它的中心用意是在说明 “小知不及大知” 这 个道理,也就是说识见短浅的人,囿于一得之见,是不足以了解高深的东西的。庄子看到,世俗人物局促于有为之界,往往不能了解道家所讲的自然无为的高境,甚 至加以嗤笑,实际上不过表现了嗤笑者的短识和无知。所以先用这一段文字对短识小智进行批判,为谈自然无为的高境

扫清道路。 作者首先刻画了大鹏的形象。“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北溟”即北海。北海中有鱼,其名叫鲲。“鲲”本是鱼卵或刚孵化出的小鱼,庄子借为鱼名,并给以极度的夸张,说鲲有几千里长。北方深海中有一条“不知其几千里”长的大鱼,这鱼之大,已够令人惊奇的了,而复又变化为鸟,名叫做“鹏”。鹏之背也长几千里。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怒而飞”,是说积满力气,怒张毛羽,一突而起。“怒而飞”三字,穷形尽相地写出了一个庞然大物在起飞时那种突飞迅猛的样子。腾空以后,“其翼若垂天之云”。 “垂天之云” 旧 注释为“若云垂天旁”今人新注亦多沿袭,说“像悬挂在天边的一大块云”,似未尽庄子原意。笔者以为“其翼若垂天之云”句,是说巨鹏腾空,若云行中天,垂阴 布影其下。天空辽阔,在漫漫无际的天幕上,任何物都不会显得大,只有垂下的云影,会给人一种遮天盖地的感觉。它一怒而飞,展开的翅膀有如“垂天之云”,即 遮蔽半边天的云朵。这怎能不使人感到神奇莫测,惊叹莫置呢!以上几句是写鹏鸟来历的不凡和鹏体的巨大。应当说,这样的大鹏是现实中所没有,为人们所绝不曾 见过的,但浪漫主义者的庄子,却似乎偏要使你置信不疑,对它进行一番形象描写。“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也,南冥者,天池也。” “是鸟”即此鸟。“海运”指海水的流转,海动时则有风,便于乘风而行,所以海运时大鹏即乘风而迁徙于南冥。“南冥”即南海,说南海是“天池”,意谓南海乃造化所成。文中说这个大鹏岂止是大,而还要腾空而起,还要乘风做万里游,由北海直飞南海(天池) 。

我 们知道,文学中的浪漫主义,是以虚构形象,描写幻想为特征的,但虚构或幻想并不能完全脱离人们的实际经验,否则就会变成荒诞无稽,不可理解。因此,浪漫主 义文学作品,往往在整个作品的构思上,形象的塑造上是虚构的,夸张的,幻想的,但却绝不排斥细节的真实描写,唯其如此,才能调动人们的想象,造成虽非事 实,但又不失一种真实的气氛。这个巨大无比的鹏鸟腾空而起时是个什么样子呢? 下面写它不寻常的行动,庄子在文章中假借所谓“齐谐”的话,并加以发挥,对 于鹏飞刺天的情景,又作了具体细致的描写和生动的形容 , 引《齐谐》书上的话说明鹏的飞行之异。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徒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主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 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齐谐》是志怪书,“志”是记载之意,“志怪”即记录怪异。《齐谐》书上说大鹏迁徙于南海,“水击三千里”,即起飞时两翼拍击水面冲出三千里。然后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扶摇”是自下而上直起的暴风。“ 抟 ”是拍、拊之意,“ 抟 扶摇”即拍击扶摇之意。大鹏乘风而上至九万里的高空。 “去以六月息者也”, 是说一飞半年才停下来,那

么,九万里高空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究竟是如何高远呢?作者先以高空中只见游气奔驰?接着具体描写上升九万里的大鹏体下积风之厚。 野马也,尘埃也, 指游动的气,到处是游气、尘埃,被生物的气息鼓荡,用尘埃浮动来形容,接着以人们仰视苍穹的经验来加以比况, “其视下也,亦若是而已” ,指鹏在碧远高空俯视下界,犹如下界之人仰视高空,只见茫茫苍苍,不辨正色。天的深青色,是天的真正的颜色,还是由于远得没有边的结果呢? “正色” 犹如说本色。 “无所至极” 即没有尽头。这里对大鹏起飞南徙,凑摩霄汉的描写,真可谓绘声绘色之极。

大鹏的巨大形象及非凡行动勾勒完毕,下面则通过比喻在道理上做些阐发。“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 , 背负青天而莫之天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水积的不厚,便无力负载大船。把一杯水倒在堂上的坑洼地,只能以芥草为船,放个杯子就会沉底不动,因为水浅而船大。 “坳” 指低陷处。 “芥” 是小草。 “胶” 指粘着不动。下面再回到大鹏上来,风积的不厚,便无力负载大鸟,所以鹏飞九万里高便有很厚的风在下面了,而后才开始乘风。“乃今” 犹如说才开始。 “培风 ”的“培”同“凭”,凭风即乘风。于是大鹏背负青天而飞行,无所阻滞,才开始图谋南飞。 “天阏” 是遮拦阻塞。 “图南” 指打算南飞。这一段文字从几个侧面生动地创造出奇异非凡的大鹏形象,它实是 , 得道家自然无为之道者的高大人物的象征。

文章为了说明小与大的区别,小与大之间思想境界和识见的悬殊,而连续打了一系列的比喻,特别是童话般地写了蜩与学鸠对大鹏的所谓嘲笑:

蜩与学鸠笑之日:“我决起而飞,抢(突越过) 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蜩 即蝉,学鸩是一种小鸟。大鹏的高远奇特的行动是蜩与学鸠所不能理解的,所以它们讥笑说:“我冲起而飞,也不过突过了榆树檩树,有时候还到不了那么高,而投 落地上,哪里用得着上九万里高空图谋向南海飞行呢!”“决”是迅疾。“抢”是突过。“枋”即檩树。“控”是投之意。蜩与学鸠就是眼光狭隘的世俗人物的象 征。局促的天地,渺小的见识,自鸣得意的口吻,以及它们毫无自知之明的对大鹏的奚落和嘲笑,正十足表现出蜩与学鸠本身的可笑和可怜,说明了作者所要说明的 “小知不及大知”的道理。这种漫画式的笔触和形象对照,为庄子散文顿时添了一层幽默的气氛。 有了大鹏与蜩及学鸠两种形象,接下去作者便就此发表议论了,但也很少用抽象的议论语,而是出以比喻和各种奇异的传说。“ 适莽苍者,三餐而反, 腹 犹果然;适百里者,宿 舂 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 。 ” 到

近郊的林野去,只消三顿饭,转回来,肚子还是饱饱的 。 去百里之遥的人,前一夜就要舂米储粮了 。 去千里之外的人,就要积三个月的粮食了。这几句是以行路打比方,走的越远,积粮越要多。所以大鹏就要有九万里厚的风。“适” 是去往。 “莽苍” 指近郊的林野。 “果然” 是形容肚子很饱。 “宿” 是隔夜。 “舂” 是捣米。 “之二虫” 指蜩与学鸠, “之” 是代词,意同“此”。庄子批评蜩与学鸠 “又何知” ,即不了解什么。因此导出一个结论: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知”即“智”,指才智。“年”指寿命。小智见识浅,认识不到大智所了解的东西,短命的事物,了解不了长命的事物的经历。“奚” 是何的意思。为什么知道是如此呢?下面便举例说明 : “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朝菌” 是朝生暮死的菌,经历不了一昼夜,所以不知道黑夜和黎明。 “晦” 指夜。 “朔” 指旦,天亮。 “蟪蛄” 一名寒蝉,旧说认为这种昆虫春生夏死,夏生秋死,经历不了一年,所以不知道春秋,这就是小年者。 “冥灵” ,或说是大树,或说是大龟。楚国的南部有冥灵这种东西,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就是说它以一千岁为一年。 上古有大椿树,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就是说它以一万六千岁为一年,这是大年者。 “彭祖” 相传是尧的臣子,活到商代,年七百多岁。七百多岁似乎很长了,但比起冥灵、大椿来,又是小巫见大巫。所以作者慨叹彭阻不过活了七百多岁,却以长寿著称,浅识的世人把他看作长寿的榜样,希望能比得上他,不是很可悲么? “久特” 指长寿特出。 “匹” 是相比并之意。

下面引汤问棘一段话再重复申明小大不相及的意思。 汤之 问 棘 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 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 之辩也。”“汤” 指商汤王, “棘” 是人名,传说为汤的大夫。汤问棘这段话所写与前文关于大鹏和蜩及学鸠的描写大体相同。 “穷发” 指不毛之地。 “修” 指长度。 “羊角” 是旋风名。 “绝云气” 是说冲越云气之上。 “斥鴳” 指小鸟, “斥” 同“尺”。 “仞” 是高度单位,有七尺和八尺两说。这段话特别明确地指出斥鴳把它飞不过数仞之高,也看作 “飞之至” ,即飞翱的极至,并笑话大鹏那样高飞远行往哪里去呢?庄子点明这就是小大之辩,即小智不及大智, 浅 识的人不能了解高深的东西。 下文由自然领域移到人事范围,以自然无为之道为衡量标准,从名教社会中人物讲起,逐次引出道家所主张的至人、神人、圣人的高境。“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 “知效一官”指才能能胜任某一方面职务,“行比一乡”

指行为能保护一乡之地。“比”同“庇”;“德合一君” , 指 德行能合一个国君的心意,“而征一国” , 指才能可以取得一国人的信任。“而”读为“能”做才能解。“征”做信解。“其自视也亦若此矣”,是承上文斥鴳笑大鹏的话说,这四种人自视其所为为高也就像斥鴳把数仞之飞看作飞之至一样。“若此”的“此”,指斥鴳。这四种人为一等,完全陷入世俗名教社会的观念中。

其次举出宋荣子。 “ 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 ” 宋荣子即宋鈃,先秦思想家,学说接近墨家。“犹然”是笑的样子。“笑之”的“之”指前面说的四种人,因为宋荣子修养高一等,不以前四种人为 之 。 他高在什么地方呢?这就是整个社会称誉他,也不因此而鼓舞,整个社会非议他,也不因此而沮丧,即不以世人的毁誉为得失。所以是“定乎内外之分,辨乎荣辱之 境”。所谓“内”指自身修养,所谓“外”指世人毁誉。不以世俗毁誉为转移,一心修养自己,在对待内外上是有根了,也真正明辨了世俗的所谓荣辱。“斯己矣” 是说也只是如此罢了。虽然像他这样的人,在世上也不是常见的,“数数”即频频之意。但是“犹有未树”,即还没有达到至德。因为,从道家观点来看,宋荣子虽 能摆脱世俗名教社会的是非毁誉观念,超然于世俗之外,但他还坚守一己的东西,仍然有己,不能做到无己而与万物冥 合 为一,修养还不到家。

再次举出列子。“ 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列子即列御寇,相传他曾得风仙传授法术,能乘风行走,“御风而行”即指此。“ 泠 然 善也”是说乘风的样子很轻妙,御风的技术很高。“旬有五日”即十五天。“致”是得到之意。“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是说像他这样得到驾风之福的,世上 也不常见。但是列子“虽免于行”,“犹有所待”,即还需依赖风。列子乘风自由游行于天地万物之间,已经多少能跳出物的局限,但还需依赖另一外物,所以还是 没有达到极致。

最后庄子提出修养至极的人物,这就是 “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所谓“天地之正”,就是怍为万物本体的“道”。“乘天地之正”也就是与道合一,顺应万物自然之性,完全做到自然无为。“六气”捐阴阳 、 风雨 、晦明。“辩”同“变”。“六气之辩”犹如说自然 的 变 化,“御六气之辩”即顺应自然的变化。“无穷”,从时间说是无终点,从空间说是无止境,“以游无穷”犹如说逍遥于天地万物之间,与宇宙共终始。达到这一地 步的人,自然“彼且恶乎待哉”,不需要依赖什么了,成为无所待者。“恶乎待”即何所待,也就是无所待之意。庄子认为道生万物,但是体道而生的物如果局限于 物自身,便与他物处于相对立的地位,

而不能与之冥合,只有体 悟 了道,跳出自身的局限反归于道,真正做到因任自然而无为,才能与万物同一,与万物同体,做到“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无所待而游于无穷,无往而不适,达到逍遥的高境。这样的人也就是本段末尾所提出的 无己、无功、无名的至人、神人、圣人,即道家最高的理想人物。

从 “尧让天下于许由”以下为文章的后半部分, 分三层分别说明圣人无名,神人无功,至人无己。 从这部分的开端到“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为第一层, 是 通过尧让天下于许由,而许由拒不承受的故事说明“圣人无名”。尧治天下,是尧之事。与遗世重道的许由无关。有道者的许由绝不企羡名教社会中所谓治天下、做 天子的最高声名。对于守道弃世的许由来说,天下是没有什么用处的,多余的。正像鹪鹩在深林中作巢,不过占其一枝而已,其他林木都是多余之物。

从“肩吾问于连叔”至“宵然丧其天下焉”为第二层, 藉接舆所谈藐姑射山的神人的作用说明“神人无功”。藐姑射山的神人 , “吸风 吮 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 说明他是一个与世无为的人物。 “其神凝”, 也就是精神专一于道,与道合一,达于自然无为之境。无为,就能任万物之自然,万物各得因其自然之性 而 发展,结果万物皆治,所以“其神凝”便可使万物不病而谷物丰收,这也就是道家所说的无为而无不为。这种人的道德并不 “弊弊焉以天下为事” ,即并不辛辛苦苦以治天下为事,却 “ 旁礴万物以为一世蕲乎乱” ,即德被万物而使天下大治。“旁礴”是广及无所不至之意。“蕲”同“祈”,求之意。“乱”是“治”的意思。因而以治天下之民著称的尧,到了藐姑射山、汾水之阳,见到类似神人的得道人物之后,也不禁神往,而忘其天下。神人既然是无为的,也就是无功的。 从“惠子谓庄子曰”到“安所困若哉”为第三层, 以五石之瓠和臃肿蜷曲的樗两种无用的东西为喻说明“至人无己”。中心意思是说明不以 己 意为核心,以求外物之适应 己 用,而要顺应外物之自然,以外物之用而为用。瓠太大了,不可盛物或剖为瓢,可以顺其性用作腰舟以浮于江湖。樗臃肿蜷曲不成材,也可以顺其性植于遥远之地,而逍遥无为乎其下。因其无用,为人所弃,反而不遭有为戕害,得以顺其天性,无所困苦,全其大用。

我们可以通过《逍遥游》这篇作品体会《庄子》散文的特点 : 首先,它的主旨虽然是在阐明哲学道理,却绝不只用抽象的概念表述,而是编造寓言故事,生动地形象地说明问题。 该 篇就是由一连串寓言故事组成的 , 如 以大鹏与学鸠的故事讲小知不及大知的道理,以尧让天下于许由的故事讲圣人无吝的道理等。《庄子·寓言》篇自称其书“寓言十九”,即绝大篇幅都是寓言。所谓 鲲鹏、蜩与学鸠,都不过是比喻,但在

鲲鹏与蜩、学鸠故事中,作者又插入了一系列的精比巧喻,如水与舟之比,适百里、千里者的比喻,朝菌、蟪蛄与冥灵、大椿 的比喻,长寿者的彭祖与众人之比等,有的浅显,有的神奇,有的夸张,这种比中之比就犹如园 中 之园,使人涉步成趣,目不暇接,极大地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情趣。这样,就把哲学道理讲得意趣盎然,引人入胜。

其次,《庄子》中的寓言又独具特色。 一 般的寓言虽然也属于创造,但大都接近于生活中习见的形态,如《孟子》中的“揠苗助长”,《战国策》中的“画蛇添足”等,都使人感到是现实生活中可有的。即 使是将动植物拟人化的寓言,如《战国策》中的“狐假虎威”、“鹬蚌相争”等,也不超出人们常识所能理解的范围之外。《庄子》中的寓言不同,往往异想天开, 神奇怪异,不是现实生活中与人们常识中所有之物。如本篇中的鲲鹏、藐姑射山的神人,以及巨瓠、大椿等,无不带有浓厚的神话与幻想的色彩。庄子的文章是“以 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的(《庄子·天下篇》) 。他的一切征引和故事,最终都是要为表达他的所谓“超然物外”的唯心主义思想来服务的。《逍遥游》一篇也不 例外。文章写到最后,“图穷而匕首见”。原来照庄子的观点,他不仅认为蜩、学鸠和斥鴳之流的小知小见,“决起而飞”,算不上什么“逍遥游”,就连他所大 力 渲 染的“绝云气,负青天”的大鹏,由于仍不得不有“所待”,也算不上是真正逍遥游的。只有像他最后说的那样:“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 者”,也就是说,要能与他所宣扬的所谓“正道”——即神秘的“宇宙精神”同体,超乎物质世界变化之上,而神游于天地宇宙之外的,才算是真正的绝对自由—— “逍遥游”。当然, 像 这种完全抛弃客观条件的所谓“无待”的自由,是天地间所根本没有的,这只不过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者的幻想,所谓心造的幻影而已。 另 外,《庄子》一书还极善于写故事,它的思想、观点,许多都是靠着生动的小故事来表达的。《庄子》书中的故事,有的是庄子派们为寄寓自己思想而精心创作的寓 言,有的则是虚构的历史放事。后者虽有真名实姓,但实际上也是为了表达观点,抒发感情,讽刺人世间而写的艺术创作,有些较长的篇章已很像短篇小说。就连记 载庄子本身言行的一些章节,也是半真半假,带有很大的艺术虚构成份。《庄子》书中的寓言故事,往往以生动幽默和奇幻见长 , 用各种各样的故事形式来表达思想观点,浅显易懂,容易引动人们的兴趣,这是《庄子》最擅长采取的方式。

第三, 《庄子》的文章极富想象力。 如本篇中的鲲,本为鱼卵之类至小之物,文中却把它想象为身长几千里的大鱼,化而为鹏,就更庞然异常了。又如藐姑射山的神人,被想象为以风露为饮食,乘云驾龙,上与天齐的 , 大水淹不了他,使金石熔化的大旱,也热不着他。讲他的高出于名教社会之上,说他身上的尘垢糠秕就能陶铸出名教社会的最高理想人物尧舜

来。想象力之强,令人叹服。

第四,善于比喻和描写。 《庄子》中的比喻,常常是连翩不绝而又贴切有力。如本篇言大鹏需积厚风以行,以水之浮物为喻,指斥学鸠不能理解鹏之高飞远行,以旅行备粮为喻。对事物的描写则形象鲜明突出,笔酣墨饱。如本篇关于大鹏的描写,藐姑射山神人的描写,都能以庞大神异的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

第五, 《庄子》文章词汇丰富,而又运用自如,善于对事物进行极细致、生动的描绘。 如写仙子则是“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 只简单几笔,便把人物写得情貌毕现,使人感到如见其状,如闻其声。

逍遥游这篇课文比较难懂,特别是蜩、学鸠与大鹏鸟的故事寓意,以及人与彭祖相比的寓意。教学参考书上介绍了不少理解这篇课文的文章,但要真正理解以及把这种理解贯彻到课堂中去教师首先需要深入细致的思考,不然不仅学生听得满头雾水,自己也会不知所云。我在讲这篇课文前花了不少工夫去理解课文,除了看一些参考外,主要依靠自己的思考去把握作者的思路,把自己觉得理解得不通顺的地方细细地理清楚。之后,依据由浅入深的规律,向学生提出了几个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1. 什么叫“逍遥”?

学生往往能够回答是一种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状态。这种状态在我们现实生活中能否实现?学生基本都会异口同声地说不能(或许由于他们的学习压力较大的缘故,呵呵)。为何不能,衣食住行、名利、责任„„答案多种多样,可以概括为,人活着需要许多东西的支持,因而也就会受到他们的制约了,也就是说同学们的理解和庄子相似了。但是我们没有庄子高明,他认为我们尽管受到那么多制约,还是能实现逍遥,如何实现呢?转入问题2

2. 庄子认为怎样能实现逍遥?

这个问题也比较容易,学生能够很快地找到,我着重突出了“彼且恶乎待哉?”这是一个反问句,就是不需要依靠什么。不需要依靠其他事物是逍遥的,反过来需要依靠其他事物就要受到它们的牵制,就是不逍遥的。那么作者前面两个自然段和“逍遥”有什么关系呢?由此转入对第一自然段的学习。

3. 蜩与学鸠嘲笑了鹏后,作者认为“之二虫又何知”,小虫不知道的道理,你们知道吗? 这个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好胜心,使他们积极思考。对于这个问题,不少学生会答到“燕雀安知鸿鹄之志”这显然是理解不够透彻,我没有加以评论,让学生自由回答。然后引导学生对第一自然段进行分析。在第一自然段,作者反复强调水与舟、风与翼的关系,这其实就是告诉我们鹏之所以要“扶摇而上九万里”是因为它需要足够的风才能托起它的大翼。同时,鲲的体积非常大,只有南冥和北冥这样大的水域才能容下它,因此鹏必须要南飞到南冥。小鸟不能理解这种行为,它觉得自己一跃就能飞,能飞多远算多远,是自由自在的,无所待的,鹏没有它自由。其实,小鸟也有所待,它要飞也依赖风,只是它的体积小,正如坳堂中的草芥一般,不用多少水就能浮起来。这些分析在师生的问答中共同完成。路程与粮食所要说明的道理就由个别学生来分析。

4. 众人希望和彭祖一样长寿,如何理解作者的“不亦悲夫”?

有些学生会认为这是因为人的寿命有定,不可能和彭祖一样长寿,人不能认识到这一点,是可悲的。其实,这没有完全理解透彻,最多只能算他们自己的理解。可引导学生再思考,你认为朝菌、蟪蛄、冥灵、彭祖、大椿是逍遥的吗?学生能够回答不逍遥,因为它们都受到了

年的限制。这样就可以理解为何作者感到可悲了。人只看到了自己的寿命没有彭祖长,而没有看到其实彭祖的寿命相对于冥灵、大椿还是很短的,而即使大椿、冥灵能活多少万年,它们的寿命仍然是有尽的,而不是“无穷”的。所以,庄子认为人们可悲的地方在于不懂得彭祖的生命也是有限的,一样受到年的牵制。作者接着说“汤之问棘也是已”,“是已”是这样的意思,“这样”表明下面的例子蕴含的道理和前面的一样,这个道理指什么?通过第一自然段的学习,学生基本都能够理解到,概括起来也就是“小知不及大知”,不明白自己也不逍遥。小结:第一自然段偏重于谈“有待”,即万物在物质方面都有待,所以不能逍遥。而第二自然段,大年,小年的关系则主要从时间方面来谈,即万物的寿命都有限,不能无穷,所以无法逍遥。

5. 自视甚高的人、宋荣子、列子和上文所写的几个寓言有没有对应关系?

这个问题主要用于加深对前面寓言故事的理解。学生大多能够回答,比如,自视甚高的人像蜩、学鸠、斥鴳一样以为自己已经达到逍遥的境界了,认为宋荣子,列子等人不逍遥;有人羡慕宋荣子、列子,认为他们已经达到逍遥的境界,其实他们还有所待,这和人们羡慕彭祖长寿的道理是一样的。

6.既然最后一自然段很清楚地写出了主旨,把前面两个自然段删掉会不会更好?

这个问题可以引入学生对于本文艺术特色的评价。尽量让学生畅所欲言,有不少学生认为前面的两个自然段非常难懂,应该写得简明一些。我肯定了学生的观点,同时补充“大道难言,道不可言”“意出凡尘,怪生笔端”等知识。还顺势谈谈庄子的其他作品,比如“涸辙之鲋”“枯鱼之肆”等简单生动的故事,让学生明白庄子的文章并不全都是模糊难懂的,激发他们课外阅读的兴趣。

6. 你想拥有庄子所说的“逍遥”吗?你怎样看待这种逍遥?

这个问题以自由讨论的形式进行。大多数学生都说不想要这种逍遥,认为没有追求,太虚无了,不知道活着有什么意思,或者说他是消极的唯心主义者。我借此谈了产生这种思想的社会环境。

课后小结:很多学生不能够理解逍遥游中故事的寓意,在于用自己的思路来理解文章,比如,他们往往会觉得大鹏能够高飞就比蜩与学鸠自由,或者蜩、学鸠和斥鴳顺应自己的天性生活比鹏逍遥。彭祖年岁比人的寿命长,会比人活得逍遥,或者人应该顺应天性,不应该过分追求长寿等。这些想法都没有错,但并不是庄子的想法。所以教师在课堂中要引导学生从课文的联系中去顺着庄子的思路来理解,这样才能够读懂。由于我在教授这篇课文时主要采用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大部分学生都能够积极地思考问题,有些还大胆地质疑和发问,课堂气氛比较好,也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以上是本人的教学体会,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指正。

来,犹能簸却沧溟水。”诗人在自由的心态中获得了满足,明显地烙上了战国时期一派名家庄子的印迹。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欣赏庄子的一篇奇文——《逍遥游》。 (二)听录音,检查预习情况。

1、字音识记

鲲(k ūn )鹏 抟(tu án ) 齐谐(xi ã) 坳(ào )堂

迁徙(x ǐ) 北冥(m ín ɡ) 夭阏(â) 沮(j ǔ)丧

榆枋(f ān ɡ) 斥鴳(y àn ) 舂(ch ōn ɡ)米 晦朔(shu î)

泠(l ín ɡ)然 蓬蒿(h āo ) 翱(áo )翔 恶(w ū)乎待哉 穷发(f à)之北 知(zh ì)效一官 决(xu â)起而飞 数数(shu î)然 飡(c ān ) 蟪(hu ì) 蜩(ti áo )

2、通假现象

(1)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冥通“溟”)(2)三飡而反(飡通“餐”,反通“返”)

(3)小知不及大知(知通“智”) (4)此小大之辩也(辩通“辨”)

(5)而征一国者(而通“能”) (6)而御六气之辩(辩通“变”)

(7)旬有五日而后反(有通“又”,反通“返”)

3、虚词、实词

怒而飞(怒:奋发) 志怪者也(志:记载)

以六月息者也(去:离开;以:凭借)

则风斯在下矣(斯:则,就) 莫之夭阏者(夭阏:阻塞)

之九万里(之:到„„去) 之二虫(之:这)

众人匹之(匹:相比) 彼且奚适(奚:哪里)

是鸟也(是:这) 抟扶摇(抟:环旋着往上飞)

置杯焉则胶(置:安放;胶:粘着地) 而后乃今陪风(陪:凭) 而后乃今将图南(图:计划,打算) 适百里(适:往)

以久特闻(特:独) 穷发之北(发:毛,指草木) 恶乎待哉(恶:何;待:凭借)

4、词类活用

(1)水击三千里(水:名词作状语,在水面上)

(2)而后乃今将图南(南:名词作动词,南飞)

(3)举世非之而不加沮(非: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非) 5、文言句式

(1)南冥者,天池也。(判断句)(2)《齐谐》者,志怪者也。(判断句)

(3)莫之夭阏者。(宾语前置) (4)之二虫又何知!(宾语前置)

(5)奚以知其然也?(宾语前置)(6)彼且奚适也?(宾语前置)

(7)彼且恶乎待哉?(宾语前置)

6、古今异义词

果然:古义:充实之状,文中为食饱之状;今义:表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虽然:古义:虽然这样;今义:转折连词

7、固定句式

(1)奚以„„为?(表示反问,译为“哪里用得着„„呢?”)

(2)其„„?其„„?(表示选择,译为“是„„呢?还是„„呢?”)

8、文化常识(关于纪日法)

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望:农历每月的十五;十六为既望。

朔: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三)理解文章内容。 1、小组讨论:文中写了几次“笑”?各笑什么?

2、学生找出并回答。 明确:写了三次“笑”: 蜩与学鸠笑之、斥鴳笑之、宋荣子犹然笑之。 3、理解三“笑”中的“之”各指代什么。 明确:前两个“之”所指对象,都是鲲鹏。第三个“之”所指的对象是“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4、朗读第四、六、七自然段,思考并讨论:

(1)蜩与学鸠为什么要笑鲲鹏?

(2)蜩与学鸠笑鲲鹏,作者赞成还是反对呢?为什么?

(3)斥鴳为什么笑鲲鹏呢?作者对斥鴳的“笑”是什么态度? (4)宋荣子为什么笑“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呢?作者对宋荣子的态度又怎样?

5、老师小结:蜩与学鸠嘲笑鲲鹏是因为它们不理解鲲鹏的远大志向。对蜩与学鸠、斥鴳、宋荣子作者都持否定态度,对被“笑”的一方鲲鹏和“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也都作了否定,并且对文中提及的野马、尘埃、芥、大舟、朝菌、蟪蛄、冥灵、大椿、彭祖、列子等事物或者人物也都作了否定。这种全盘否定的态度,如果我们借用本文中的一个形象的词语,可以说是:笑!本文可以说是:庄子“笑”万物!

6、问:庄子为什么要“笑”万物呢? 明确:因为它(他)们都“有所待”,都没有做到“逍遥游”。

7、问:哪种人才能达到这种境界?为什么? 明确:“至人、神人、圣人”,因为他们“无己、无功、无名”。

(四)鉴赏本文的写作技巧及艺术特色

1、学生展示课件(课前准备:提示学生从选材、修辞等方面分析,以免学生无从下手) 2、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看法并汇报成果。 3、师生共同归纳文章的艺术特色。

(1)看奇特的描写

文中的描写奇妙莫测,运用了生动的寓言故事。如“大鹏徙南冥”的寓言,对大鹏“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夸张描写,创造出了一种雄奇深邃的境界,调动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把作者心目中那种为一般人难于理解和想象的高远哲学境界,变得易于理解和想象了。蜩与学鸠、斥鴳的两则寓言故事,庄

子则以拟人手法,寥寥数语,将其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这几则寓言故事,善于发挥惊人的想象力,虚构出了神奇莫测、叹为观止的故事,创造出了多姿多彩的令人瞠目结舌的艺术形象。

(2)探大胆的想象 文中的想象不仅体现在具体形象的描写上,更主要的表现在整个文章的构思上,那“其翼若垂天之云”,其背“不知其几千里也”的鸟的雄伟,那“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的大椿的长寿,固然令人咋舌,但更令人神往的却是庄子用来说明观点的奇特的事物、奇特的境界和奇特的用意上。他极写鹏之大、椿之寿,一则造成一种声势,一种氛围,引人入胜;二则形成一种对比,一种暗示——以鹏之大暗示人之小,以椿之长寿暗示人生之短暂。大鹏乘风而飞尚且要有所待,人生的不自由不言而喻。重负之下,立言、立功、立德、立名还有什么意义,争名夺利根本没有价值,而出路只有一条,就是“无己”“无功”“无名”。

(3)析隐蔽的情感

庄子看透了人间的沉浊肮脏,沉溺于纯洁无瑕的幻想王国中,否定了争名夺利、尔虞我诈的世人,醉心于动物、植物与神仙的世界里。为此,文章的大部分篇幅都在写虚的、空的、幻想的、非人世的事物,似乎做到了“无己”,但是,在虚幻的背后隐藏着什么呢?那就是作者深深的苦闷,对人世间的绝望,追求逍遥却无法摆脱人生的羁绊。他把“至人”的境界写得那样不可企及,其实不正隐约露出他追求逍遥而不可得的苦恼、失望吗?他虽然提出“无己”,物我不分,却发自内心地认为“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由此可见他对智慧的重视,对生命的热爱。 (五)总结

《逍遥游》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文章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难怪鲁迅先生会说:“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逍遥游”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那怎样才算得上是真正的逍遥?庄子的“逍遥”其内涵指的又是什么?这种思想对后世又有什么影响?下一节课我们再来探讨。

第二课时

教学设想:在前一节课理解《逍遥游》的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 “逍遥游”深刻的内涵及分析庄子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步骤

(一) 导入:马叙伦曾经说过:“开宗不解‘逍遥’字,空读南华三十篇”,足见《逍遥游》之魅力。很多同学们对《逍遥游》都有种“敬而远之”的心理,为什么呢?我想首先就在于被字词难倒、“吓”倒。

(二) 巩固复习(提示学生归纳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1、一词多义

息:去以六月息者也 (名词,气息,这里指风)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名词,气息)

志: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名词,志向)

《齐谐》者,志怪者也 (动词,记载)

博闻强志 (动词,记住)

名: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名词,名称) 自名秦罗敷 (名词作动词,命名)

圣人无名 (名词,名望)

人虽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动词,说出) 穷: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者 (形容词,穷尽) 复前行,欲穷其林 (动词,走到尽头)

2、虚词用法:

其: ① 代词 其翼若垂天之云 (代“鲲”译为“它”) 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代词,代“水” ) 彼其于世 (代词,代“宋荣子” ) ② 助词 不知其几千里也 (句中表舒缓语气) ③ 连词 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表选择) 而: ① 连词,表顺承 化而为鸟、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而后乃今将图南

② 连词,表修饰关系 怒而飞、夫列子御风而行

③ 连词,表并列关系 水浅而舟大也、而彼且奚适也 ④ 连词,表转折关系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⑤ 连词,表因果关系,译为“因而”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⑥ 连词,表递进关系,译为“并且” 而御六气之辩

⑦ 通假字,通“能” 而征一国者

之: ① 助词,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鹏之徙于南冥也、水之积也不厚

② 助词,“的” 穷发之北、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③ 代词 而莫之夭阏者 (代“鹏”)

④ 指示代词 之二虫又何知 (指代“此”“这”)

⑤ 动词,“到”“往”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三) 精彩句子鉴赏

老师示范:

(四) 探讨“逍遥游” 深刻的内涵

从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庄子认为只有“至人、神人、圣人”,才能达到“逍遥”的境界。那如何理解庄子的“逍遥”呢?我们又应该如何看待作者的观点呢?

1、齐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2、分组讨论:对“逍遥游”的理解

(1)如何理解作者塑造的大鹏形象?

①学生各抒己见,谈自己的看法。②教师在学生意见的表述后,加以深化。 作者从原则上否定了大鹏,认为它的展翅高飞还要凭借海运,并非真正的逍遥。但是,作者又义正辞严地驳斥蜩与学鸠的嘲笑,强调指出有“小大之辩”,并且三次浓墨重彩,不避重复地描绘大鹏的雄伟形象,热爱之情跃然纸上,这是为什么呢?

③ 学生思考并明确:那雄伟的大鹏形象所体现的正是作者欲飞的理想和无法飞走的悲哀。

(2)作者所谓的“逍遥游” 指的是什么呢?你又是如何看的呢?(学生可以根据前面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从大鹏形象的探求中得到点启示;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3、教师明确: 作者所谓的“逍遥游” 指的是一种“无所待”的精神自由的逍遥境界,即顺应万物的本性,悠然自在,适心任性,达到物我一体的精神上的绝对自由。人应该有精神自由、个性解放的追求,这些都是庄子思想中的积极因素,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而对于庄子思想中的虚无主义、绝对自由以及遁世避患等消极因素,我们则应当摈弃。作为新世纪的弄潮儿,同学们应该积极进取、奋力拼搏,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五)知人论世:关于庄子的生平事迹

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载: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万余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讠比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选自《〈庄子〉导读》谢祥皓著 巴蜀书社)

(六)探究:庄子思想

学生展示课前准备好的课件

(七)拓展:庄子思想、人格对后世的影响

1、老师展示

庄子的思想是东方神秘国度中国最有价值的思想。——海德格尔(德国) “读庄子像是读一本伟大的神秘主义的书。” ——林语堂(《信仰之旅》) 庄子的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远。

(1)生活中喜用大鹏取名。

如岳飞的字叫“鹏举”,就是引用大鹏鸟来的;宋朝的神仙陈抟,为什么叫抟呢? 取“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之意,陈抟的号叫“图南”,也是从《庄子》里来的。古往今来叫图南的,叫飞的,叫鹏的,不晓得有多少。人家有出门读书的,我们送给他“鹏程万里”四个字。

(2)借庄子思想表达高远志向,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南唐时代有一位文学家叫高越,在他没有得志的时候,文学境界很好。南唐在中国历史上是五代时期,天下很乱,军阀各霸一方,这个称王,那个称帝。高越当时在湖南,湖南有一位姓李的称王,看到高越很有学问,很有前途,就想把女儿嫁给他。如果是普通的青年还真是求之不得,一个小国王把公主嫁给自己,那鹏程万里,前途无量啦。可是高越不干,他看出姓李的有这个意思,就套用《庄子》里的典故写了一首诗:“雪爪星眸凤鸟归,”他形容像鹰、鹏鸟一样,爪是白的,一个任何的生物,寿命活得很长,变白了;“星眸”,眼睛像天上的星星,亮得不得了。“摩天抟带锦毛衣,”就是庄子所讲的:“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这样的飞,文学上叫做“摩天而飞”,跟青天相摩擦。“虞人不漫张罗网,”你不要想布好网,把我这个大鹏鸟抓住。“虞人”是中国古代管山林,管动物的官职,相当于农林局局长兼野生动物园园长。“未肯平原迁草飞。”老实告诉你,你这个地方太小,还不够我翅膀一展开,我不想在这里飞。

(3)庄子思想对中国文人尤其是失意文人的影响。

庄子的物我合一的境界,在魏晋时期成为品评人物高下的一项重要标准。皈依自然也成为历代文人理想中的人生境界。更为可贵的是,庄子思想中叛逆愤世的一面,成为后世文人抗争现实的强大的精神武器。李白傲睨权贵,蔑视封建等级制度:“出则以平交王侯,遁则以俯视巢许”(《送烟子元演隐仙城山序》);粪土荣华富贵,“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为北流”(《江上吟》)。这些都可看出庄子思想的影子。苏轼的文章,最得力于《庄子》,他的《赤壁赋》从思想到语言都脱胎于庄子,所谓行云流水,“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与庄子的风格极为相似。

同时,庄子的消极避世、胆怯退缩也成为后世文人放浪形骸、玩世不恭的温床。

(八)结束语

庄子思想和文风对后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正如 郭沫若所说:“秦汉以来的一部中国文学史差不多大半在他的影响之下发展。”(《庄子与鲁迅》)所谓“庄狂屈狷”,正道出了他们独具的浪漫主义精神。

《逍遥游》是庄子的代表作,集中地表述了庄子的思想。

先对《逍遥游》所表现的道家的哲学思想做一些说明。 所谓“逍遥”,是指得了道家自然无为之道后,所达到的一种最高的精神境界。 人 作为万物之一生活在天地之间,与万物处于既相关联又相对峙的地位中,如果达到“逍遥”的境界,便可跳出人作为一物的局限,与万物冥合,超越时间和空间,逍 遥自在的游放于天地之间。庄子认为“道”是万物的本体,万物都是体“道”而生,万物从道得来的禀赋就构成万物之性,道生万物,万物体道得性,这一切都是自 然而然的,自然无为的,并非有什么道以外的力量主宰和创造。因此庄子理想的天下,就是万物各任其自然,各顺其本性生存、发展、变化,这样就万物各得其所, 各足其生,社会大治,天下安宁。根本不需要任何外力的干预和影响,所以崇尚无为,提出 理想的人格是“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无 己”就是不以一己为核心,要求万物适应于自己。“有己”便会违背万物之自然,与万物处于对立地位。所谓“无功”就是不要有为。“功”属于有为的范畴,有所 作为才有“功”可言;无为自然无功。所谓“无名”又从无功中来。名是实之宾,即名附着于实,有功才有实,有实才有名。既然顺应自然,无所作为,无为而治, 就无功无实,自然也应该无名了。总括起来看,无己,无功,无名三者都是根源于自然无为,是得自然无为之道者的一种自然表现。道家提出的作为万物本体的 “道”就是自然无为的,所以达到自然无为便能与道合一,与道同体,完全合于道的法则。这样便能超脱自身作为一物的局限,不再与万物对立,逍遥于天地之 阏 ,无往而不适。

《逍遥游》的中心 就在说明这样一种高境。该文的思想,旨在说明人应当脱弃一切物累,以获取最大的自由。当然庄子式的所谓“自由”,完全是脱离实际的、违反人情物理的唯心主义呓语,是不足为训的,但这篇文章却挥洒自如,想象丰富,不失为我国散文史上的一篇名作。 其 主旨虽然是在阐明哲学道理,却绝不只用抽象的概念来表述,而是编造寓言故事,生动地形象地说明问题。《逍遥游》篇就是由一连串寓言故事组成的。

《逍遥游》全篇可分为前后两大部分 : 从篇首到“圣人无名”为前一部分。这一部分一般吸收旧注的思想,认为是通过小大之辩,如大鹏可以高飞,斥 鴳 只能低飞,说明万物各有其不同的禀赋,应当各守其分,各任其自然。但细按文意,似乎并非如此。它的中心用意是在说明 “小知不及大知” 这 个道理,也就是说识见短浅的人,囿于一得之见,是不足以了解高深的东西的。庄子看到,世俗人物局促于有为之界,往往不能了解道家所讲的自然无为的高境,甚 至加以嗤笑,实际上不过表现了嗤笑者的短识和无知。所以先用这一段文字对短识小智进行批判,为谈自然无为的高境

扫清道路。 作者首先刻画了大鹏的形象。“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北溟”即北海。北海中有鱼,其名叫鲲。“鲲”本是鱼卵或刚孵化出的小鱼,庄子借为鱼名,并给以极度的夸张,说鲲有几千里长。北方深海中有一条“不知其几千里”长的大鱼,这鱼之大,已够令人惊奇的了,而复又变化为鸟,名叫做“鹏”。鹏之背也长几千里。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怒而飞”,是说积满力气,怒张毛羽,一突而起。“怒而飞”三字,穷形尽相地写出了一个庞然大物在起飞时那种突飞迅猛的样子。腾空以后,“其翼若垂天之云”。 “垂天之云” 旧 注释为“若云垂天旁”今人新注亦多沿袭,说“像悬挂在天边的一大块云”,似未尽庄子原意。笔者以为“其翼若垂天之云”句,是说巨鹏腾空,若云行中天,垂阴 布影其下。天空辽阔,在漫漫无际的天幕上,任何物都不会显得大,只有垂下的云影,会给人一种遮天盖地的感觉。它一怒而飞,展开的翅膀有如“垂天之云”,即 遮蔽半边天的云朵。这怎能不使人感到神奇莫测,惊叹莫置呢!以上几句是写鹏鸟来历的不凡和鹏体的巨大。应当说,这样的大鹏是现实中所没有,为人们所绝不曾 见过的,但浪漫主义者的庄子,却似乎偏要使你置信不疑,对它进行一番形象描写。“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也,南冥者,天池也。” “是鸟”即此鸟。“海运”指海水的流转,海动时则有风,便于乘风而行,所以海运时大鹏即乘风而迁徙于南冥。“南冥”即南海,说南海是“天池”,意谓南海乃造化所成。文中说这个大鹏岂止是大,而还要腾空而起,还要乘风做万里游,由北海直飞南海(天池) 。

我 们知道,文学中的浪漫主义,是以虚构形象,描写幻想为特征的,但虚构或幻想并不能完全脱离人们的实际经验,否则就会变成荒诞无稽,不可理解。因此,浪漫主 义文学作品,往往在整个作品的构思上,形象的塑造上是虚构的,夸张的,幻想的,但却绝不排斥细节的真实描写,唯其如此,才能调动人们的想象,造成虽非事 实,但又不失一种真实的气氛。这个巨大无比的鹏鸟腾空而起时是个什么样子呢? 下面写它不寻常的行动,庄子在文章中假借所谓“齐谐”的话,并加以发挥,对 于鹏飞刺天的情景,又作了具体细致的描写和生动的形容 , 引《齐谐》书上的话说明鹏的飞行之异。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徒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主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 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齐谐》是志怪书,“志”是记载之意,“志怪”即记录怪异。《齐谐》书上说大鹏迁徙于南海,“水击三千里”,即起飞时两翼拍击水面冲出三千里。然后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扶摇”是自下而上直起的暴风。“ 抟 ”是拍、拊之意,“ 抟 扶摇”即拍击扶摇之意。大鹏乘风而上至九万里的高空。 “去以六月息者也”, 是说一飞半年才停下来,那

么,九万里高空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究竟是如何高远呢?作者先以高空中只见游气奔驰?接着具体描写上升九万里的大鹏体下积风之厚。 野马也,尘埃也, 指游动的气,到处是游气、尘埃,被生物的气息鼓荡,用尘埃浮动来形容,接着以人们仰视苍穹的经验来加以比况, “其视下也,亦若是而已” ,指鹏在碧远高空俯视下界,犹如下界之人仰视高空,只见茫茫苍苍,不辨正色。天的深青色,是天的真正的颜色,还是由于远得没有边的结果呢? “正色” 犹如说本色。 “无所至极” 即没有尽头。这里对大鹏起飞南徙,凑摩霄汉的描写,真可谓绘声绘色之极。

大鹏的巨大形象及非凡行动勾勒完毕,下面则通过比喻在道理上做些阐发。“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 , 背负青天而莫之天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水积的不厚,便无力负载大船。把一杯水倒在堂上的坑洼地,只能以芥草为船,放个杯子就会沉底不动,因为水浅而船大。 “坳” 指低陷处。 “芥” 是小草。 “胶” 指粘着不动。下面再回到大鹏上来,风积的不厚,便无力负载大鸟,所以鹏飞九万里高便有很厚的风在下面了,而后才开始乘风。“乃今” 犹如说才开始。 “培风 ”的“培”同“凭”,凭风即乘风。于是大鹏背负青天而飞行,无所阻滞,才开始图谋南飞。 “天阏” 是遮拦阻塞。 “图南” 指打算南飞。这一段文字从几个侧面生动地创造出奇异非凡的大鹏形象,它实是 , 得道家自然无为之道者的高大人物的象征。

文章为了说明小与大的区别,小与大之间思想境界和识见的悬殊,而连续打了一系列的比喻,特别是童话般地写了蜩与学鸠对大鹏的所谓嘲笑:

蜩与学鸠笑之日:“我决起而飞,抢(突越过) 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蜩 即蝉,学鸩是一种小鸟。大鹏的高远奇特的行动是蜩与学鸠所不能理解的,所以它们讥笑说:“我冲起而飞,也不过突过了榆树檩树,有时候还到不了那么高,而投 落地上,哪里用得着上九万里高空图谋向南海飞行呢!”“决”是迅疾。“抢”是突过。“枋”即檩树。“控”是投之意。蜩与学鸠就是眼光狭隘的世俗人物的象 征。局促的天地,渺小的见识,自鸣得意的口吻,以及它们毫无自知之明的对大鹏的奚落和嘲笑,正十足表现出蜩与学鸠本身的可笑和可怜,说明了作者所要说明的 “小知不及大知”的道理。这种漫画式的笔触和形象对照,为庄子散文顿时添了一层幽默的气氛。 有了大鹏与蜩及学鸠两种形象,接下去作者便就此发表议论了,但也很少用抽象的议论语,而是出以比喻和各种奇异的传说。“ 适莽苍者,三餐而反, 腹 犹果然;适百里者,宿 舂 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 。 ” 到

近郊的林野去,只消三顿饭,转回来,肚子还是饱饱的 。 去百里之遥的人,前一夜就要舂米储粮了 。 去千里之外的人,就要积三个月的粮食了。这几句是以行路打比方,走的越远,积粮越要多。所以大鹏就要有九万里厚的风。“适” 是去往。 “莽苍” 指近郊的林野。 “果然” 是形容肚子很饱。 “宿” 是隔夜。 “舂” 是捣米。 “之二虫” 指蜩与学鸠, “之” 是代词,意同“此”。庄子批评蜩与学鸠 “又何知” ,即不了解什么。因此导出一个结论: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知”即“智”,指才智。“年”指寿命。小智见识浅,认识不到大智所了解的东西,短命的事物,了解不了长命的事物的经历。“奚” 是何的意思。为什么知道是如此呢?下面便举例说明 : “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朝菌” 是朝生暮死的菌,经历不了一昼夜,所以不知道黑夜和黎明。 “晦” 指夜。 “朔” 指旦,天亮。 “蟪蛄” 一名寒蝉,旧说认为这种昆虫春生夏死,夏生秋死,经历不了一年,所以不知道春秋,这就是小年者。 “冥灵” ,或说是大树,或说是大龟。楚国的南部有冥灵这种东西,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就是说它以一千岁为一年。 上古有大椿树,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就是说它以一万六千岁为一年,这是大年者。 “彭祖” 相传是尧的臣子,活到商代,年七百多岁。七百多岁似乎很长了,但比起冥灵、大椿来,又是小巫见大巫。所以作者慨叹彭阻不过活了七百多岁,却以长寿著称,浅识的世人把他看作长寿的榜样,希望能比得上他,不是很可悲么? “久特” 指长寿特出。 “匹” 是相比并之意。

下面引汤问棘一段话再重复申明小大不相及的意思。 汤之 问 棘 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 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 之辩也。”“汤” 指商汤王, “棘” 是人名,传说为汤的大夫。汤问棘这段话所写与前文关于大鹏和蜩及学鸠的描写大体相同。 “穷发” 指不毛之地。 “修” 指长度。 “羊角” 是旋风名。 “绝云气” 是说冲越云气之上。 “斥鴳” 指小鸟, “斥” 同“尺”。 “仞” 是高度单位,有七尺和八尺两说。这段话特别明确地指出斥鴳把它飞不过数仞之高,也看作 “飞之至” ,即飞翱的极至,并笑话大鹏那样高飞远行往哪里去呢?庄子点明这就是小大之辩,即小智不及大智, 浅 识的人不能了解高深的东西。 下文由自然领域移到人事范围,以自然无为之道为衡量标准,从名教社会中人物讲起,逐次引出道家所主张的至人、神人、圣人的高境。“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 “知效一官”指才能能胜任某一方面职务,“行比一乡”

指行为能保护一乡之地。“比”同“庇”;“德合一君” , 指 德行能合一个国君的心意,“而征一国” , 指才能可以取得一国人的信任。“而”读为“能”做才能解。“征”做信解。“其自视也亦若此矣”,是承上文斥鴳笑大鹏的话说,这四种人自视其所为为高也就像斥鴳把数仞之飞看作飞之至一样。“若此”的“此”,指斥鴳。这四种人为一等,完全陷入世俗名教社会的观念中。

其次举出宋荣子。 “ 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 ” 宋荣子即宋鈃,先秦思想家,学说接近墨家。“犹然”是笑的样子。“笑之”的“之”指前面说的四种人,因为宋荣子修养高一等,不以前四种人为 之 。 他高在什么地方呢?这就是整个社会称誉他,也不因此而鼓舞,整个社会非议他,也不因此而沮丧,即不以世人的毁誉为得失。所以是“定乎内外之分,辨乎荣辱之 境”。所谓“内”指自身修养,所谓“外”指世人毁誉。不以世俗毁誉为转移,一心修养自己,在对待内外上是有根了,也真正明辨了世俗的所谓荣辱。“斯己矣” 是说也只是如此罢了。虽然像他这样的人,在世上也不是常见的,“数数”即频频之意。但是“犹有未树”,即还没有达到至德。因为,从道家观点来看,宋荣子虽 能摆脱世俗名教社会的是非毁誉观念,超然于世俗之外,但他还坚守一己的东西,仍然有己,不能做到无己而与万物冥 合 为一,修养还不到家。

再次举出列子。“ 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列子即列御寇,相传他曾得风仙传授法术,能乘风行走,“御风而行”即指此。“ 泠 然 善也”是说乘风的样子很轻妙,御风的技术很高。“旬有五日”即十五天。“致”是得到之意。“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是说像他这样得到驾风之福的,世上 也不常见。但是列子“虽免于行”,“犹有所待”,即还需依赖风。列子乘风自由游行于天地万物之间,已经多少能跳出物的局限,但还需依赖另一外物,所以还是 没有达到极致。

最后庄子提出修养至极的人物,这就是 “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所谓“天地之正”,就是怍为万物本体的“道”。“乘天地之正”也就是与道合一,顺应万物自然之性,完全做到自然无为。“六气”捐阴阳 、 风雨 、晦明。“辩”同“变”。“六气之辩”犹如说自然 的 变 化,“御六气之辩”即顺应自然的变化。“无穷”,从时间说是无终点,从空间说是无止境,“以游无穷”犹如说逍遥于天地万物之间,与宇宙共终始。达到这一地 步的人,自然“彼且恶乎待哉”,不需要依赖什么了,成为无所待者。“恶乎待”即何所待,也就是无所待之意。庄子认为道生万物,但是体道而生的物如果局限于 物自身,便与他物处于相对立的地位,

而不能与之冥合,只有体 悟 了道,跳出自身的局限反归于道,真正做到因任自然而无为,才能与万物同一,与万物同体,做到“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无所待而游于无穷,无往而不适,达到逍遥的高境。这样的人也就是本段末尾所提出的 无己、无功、无名的至人、神人、圣人,即道家最高的理想人物。

从 “尧让天下于许由”以下为文章的后半部分, 分三层分别说明圣人无名,神人无功,至人无己。 从这部分的开端到“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为第一层, 是 通过尧让天下于许由,而许由拒不承受的故事说明“圣人无名”。尧治天下,是尧之事。与遗世重道的许由无关。有道者的许由绝不企羡名教社会中所谓治天下、做 天子的最高声名。对于守道弃世的许由来说,天下是没有什么用处的,多余的。正像鹪鹩在深林中作巢,不过占其一枝而已,其他林木都是多余之物。

从“肩吾问于连叔”至“宵然丧其天下焉”为第二层, 藉接舆所谈藐姑射山的神人的作用说明“神人无功”。藐姑射山的神人 , “吸风 吮 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 说明他是一个与世无为的人物。 “其神凝”, 也就是精神专一于道,与道合一,达于自然无为之境。无为,就能任万物之自然,万物各得因其自然之性 而 发展,结果万物皆治,所以“其神凝”便可使万物不病而谷物丰收,这也就是道家所说的无为而无不为。这种人的道德并不 “弊弊焉以天下为事” ,即并不辛辛苦苦以治天下为事,却 “ 旁礴万物以为一世蕲乎乱” ,即德被万物而使天下大治。“旁礴”是广及无所不至之意。“蕲”同“祈”,求之意。“乱”是“治”的意思。因而以治天下之民著称的尧,到了藐姑射山、汾水之阳,见到类似神人的得道人物之后,也不禁神往,而忘其天下。神人既然是无为的,也就是无功的。 从“惠子谓庄子曰”到“安所困若哉”为第三层, 以五石之瓠和臃肿蜷曲的樗两种无用的东西为喻说明“至人无己”。中心意思是说明不以 己 意为核心,以求外物之适应 己 用,而要顺应外物之自然,以外物之用而为用。瓠太大了,不可盛物或剖为瓢,可以顺其性用作腰舟以浮于江湖。樗臃肿蜷曲不成材,也可以顺其性植于遥远之地,而逍遥无为乎其下。因其无用,为人所弃,反而不遭有为戕害,得以顺其天性,无所困苦,全其大用。

我们可以通过《逍遥游》这篇作品体会《庄子》散文的特点 : 首先,它的主旨虽然是在阐明哲学道理,却绝不只用抽象的概念表述,而是编造寓言故事,生动地形象地说明问题。 该 篇就是由一连串寓言故事组成的 , 如 以大鹏与学鸠的故事讲小知不及大知的道理,以尧让天下于许由的故事讲圣人无吝的道理等。《庄子·寓言》篇自称其书“寓言十九”,即绝大篇幅都是寓言。所谓 鲲鹏、蜩与学鸠,都不过是比喻,但在

鲲鹏与蜩、学鸠故事中,作者又插入了一系列的精比巧喻,如水与舟之比,适百里、千里者的比喻,朝菌、蟪蛄与冥灵、大椿 的比喻,长寿者的彭祖与众人之比等,有的浅显,有的神奇,有的夸张,这种比中之比就犹如园 中 之园,使人涉步成趣,目不暇接,极大地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情趣。这样,就把哲学道理讲得意趣盎然,引人入胜。

其次,《庄子》中的寓言又独具特色。 一 般的寓言虽然也属于创造,但大都接近于生活中习见的形态,如《孟子》中的“揠苗助长”,《战国策》中的“画蛇添足”等,都使人感到是现实生活中可有的。即 使是将动植物拟人化的寓言,如《战国策》中的“狐假虎威”、“鹬蚌相争”等,也不超出人们常识所能理解的范围之外。《庄子》中的寓言不同,往往异想天开, 神奇怪异,不是现实生活中与人们常识中所有之物。如本篇中的鲲鹏、藐姑射山的神人,以及巨瓠、大椿等,无不带有浓厚的神话与幻想的色彩。庄子的文章是“以 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的(《庄子·天下篇》) 。他的一切征引和故事,最终都是要为表达他的所谓“超然物外”的唯心主义思想来服务的。《逍遥游》一篇也不 例外。文章写到最后,“图穷而匕首见”。原来照庄子的观点,他不仅认为蜩、学鸠和斥鴳之流的小知小见,“决起而飞”,算不上什么“逍遥游”,就连他所大 力 渲 染的“绝云气,负青天”的大鹏,由于仍不得不有“所待”,也算不上是真正逍遥游的。只有像他最后说的那样:“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 者”,也就是说,要能与他所宣扬的所谓“正道”——即神秘的“宇宙精神”同体,超乎物质世界变化之上,而神游于天地宇宙之外的,才算是真正的绝对自由—— “逍遥游”。当然, 像 这种完全抛弃客观条件的所谓“无待”的自由,是天地间所根本没有的,这只不过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者的幻想,所谓心造的幻影而已。 另 外,《庄子》一书还极善于写故事,它的思想、观点,许多都是靠着生动的小故事来表达的。《庄子》书中的故事,有的是庄子派们为寄寓自己思想而精心创作的寓 言,有的则是虚构的历史放事。后者虽有真名实姓,但实际上也是为了表达观点,抒发感情,讽刺人世间而写的艺术创作,有些较长的篇章已很像短篇小说。就连记 载庄子本身言行的一些章节,也是半真半假,带有很大的艺术虚构成份。《庄子》书中的寓言故事,往往以生动幽默和奇幻见长 , 用各种各样的故事形式来表达思想观点,浅显易懂,容易引动人们的兴趣,这是《庄子》最擅长采取的方式。

第三, 《庄子》的文章极富想象力。 如本篇中的鲲,本为鱼卵之类至小之物,文中却把它想象为身长几千里的大鱼,化而为鹏,就更庞然异常了。又如藐姑射山的神人,被想象为以风露为饮食,乘云驾龙,上与天齐的 , 大水淹不了他,使金石熔化的大旱,也热不着他。讲他的高出于名教社会之上,说他身上的尘垢糠秕就能陶铸出名教社会的最高理想人物尧舜

来。想象力之强,令人叹服。

第四,善于比喻和描写。 《庄子》中的比喻,常常是连翩不绝而又贴切有力。如本篇言大鹏需积厚风以行,以水之浮物为喻,指斥学鸠不能理解鹏之高飞远行,以旅行备粮为喻。对事物的描写则形象鲜明突出,笔酣墨饱。如本篇关于大鹏的描写,藐姑射山神人的描写,都能以庞大神异的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

第五, 《庄子》文章词汇丰富,而又运用自如,善于对事物进行极细致、生动的描绘。 如写仙子则是“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 只简单几笔,便把人物写得情貌毕现,使人感到如见其状,如闻其声。

逍遥游这篇课文比较难懂,特别是蜩、学鸠与大鹏鸟的故事寓意,以及人与彭祖相比的寓意。教学参考书上介绍了不少理解这篇课文的文章,但要真正理解以及把这种理解贯彻到课堂中去教师首先需要深入细致的思考,不然不仅学生听得满头雾水,自己也会不知所云。我在讲这篇课文前花了不少工夫去理解课文,除了看一些参考外,主要依靠自己的思考去把握作者的思路,把自己觉得理解得不通顺的地方细细地理清楚。之后,依据由浅入深的规律,向学生提出了几个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1. 什么叫“逍遥”?

学生往往能够回答是一种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状态。这种状态在我们现实生活中能否实现?学生基本都会异口同声地说不能(或许由于他们的学习压力较大的缘故,呵呵)。为何不能,衣食住行、名利、责任„„答案多种多样,可以概括为,人活着需要许多东西的支持,因而也就会受到他们的制约了,也就是说同学们的理解和庄子相似了。但是我们没有庄子高明,他认为我们尽管受到那么多制约,还是能实现逍遥,如何实现呢?转入问题2

2. 庄子认为怎样能实现逍遥?

这个问题也比较容易,学生能够很快地找到,我着重突出了“彼且恶乎待哉?”这是一个反问句,就是不需要依靠什么。不需要依靠其他事物是逍遥的,反过来需要依靠其他事物就要受到它们的牵制,就是不逍遥的。那么作者前面两个自然段和“逍遥”有什么关系呢?由此转入对第一自然段的学习。

3. 蜩与学鸠嘲笑了鹏后,作者认为“之二虫又何知”,小虫不知道的道理,你们知道吗? 这个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好胜心,使他们积极思考。对于这个问题,不少学生会答到“燕雀安知鸿鹄之志”这显然是理解不够透彻,我没有加以评论,让学生自由回答。然后引导学生对第一自然段进行分析。在第一自然段,作者反复强调水与舟、风与翼的关系,这其实就是告诉我们鹏之所以要“扶摇而上九万里”是因为它需要足够的风才能托起它的大翼。同时,鲲的体积非常大,只有南冥和北冥这样大的水域才能容下它,因此鹏必须要南飞到南冥。小鸟不能理解这种行为,它觉得自己一跃就能飞,能飞多远算多远,是自由自在的,无所待的,鹏没有它自由。其实,小鸟也有所待,它要飞也依赖风,只是它的体积小,正如坳堂中的草芥一般,不用多少水就能浮起来。这些分析在师生的问答中共同完成。路程与粮食所要说明的道理就由个别学生来分析。

4. 众人希望和彭祖一样长寿,如何理解作者的“不亦悲夫”?

有些学生会认为这是因为人的寿命有定,不可能和彭祖一样长寿,人不能认识到这一点,是可悲的。其实,这没有完全理解透彻,最多只能算他们自己的理解。可引导学生再思考,你认为朝菌、蟪蛄、冥灵、彭祖、大椿是逍遥的吗?学生能够回答不逍遥,因为它们都受到了

年的限制。这样就可以理解为何作者感到可悲了。人只看到了自己的寿命没有彭祖长,而没有看到其实彭祖的寿命相对于冥灵、大椿还是很短的,而即使大椿、冥灵能活多少万年,它们的寿命仍然是有尽的,而不是“无穷”的。所以,庄子认为人们可悲的地方在于不懂得彭祖的生命也是有限的,一样受到年的牵制。作者接着说“汤之问棘也是已”,“是已”是这样的意思,“这样”表明下面的例子蕴含的道理和前面的一样,这个道理指什么?通过第一自然段的学习,学生基本都能够理解到,概括起来也就是“小知不及大知”,不明白自己也不逍遥。小结:第一自然段偏重于谈“有待”,即万物在物质方面都有待,所以不能逍遥。而第二自然段,大年,小年的关系则主要从时间方面来谈,即万物的寿命都有限,不能无穷,所以无法逍遥。

5. 自视甚高的人、宋荣子、列子和上文所写的几个寓言有没有对应关系?

这个问题主要用于加深对前面寓言故事的理解。学生大多能够回答,比如,自视甚高的人像蜩、学鸠、斥鴳一样以为自己已经达到逍遥的境界了,认为宋荣子,列子等人不逍遥;有人羡慕宋荣子、列子,认为他们已经达到逍遥的境界,其实他们还有所待,这和人们羡慕彭祖长寿的道理是一样的。

6.既然最后一自然段很清楚地写出了主旨,把前面两个自然段删掉会不会更好?

这个问题可以引入学生对于本文艺术特色的评价。尽量让学生畅所欲言,有不少学生认为前面的两个自然段非常难懂,应该写得简明一些。我肯定了学生的观点,同时补充“大道难言,道不可言”“意出凡尘,怪生笔端”等知识。还顺势谈谈庄子的其他作品,比如“涸辙之鲋”“枯鱼之肆”等简单生动的故事,让学生明白庄子的文章并不全都是模糊难懂的,激发他们课外阅读的兴趣。

6. 你想拥有庄子所说的“逍遥”吗?你怎样看待这种逍遥?

这个问题以自由讨论的形式进行。大多数学生都说不想要这种逍遥,认为没有追求,太虚无了,不知道活着有什么意思,或者说他是消极的唯心主义者。我借此谈了产生这种思想的社会环境。

课后小结:很多学生不能够理解逍遥游中故事的寓意,在于用自己的思路来理解文章,比如,他们往往会觉得大鹏能够高飞就比蜩与学鸠自由,或者蜩、学鸠和斥鴳顺应自己的天性生活比鹏逍遥。彭祖年岁比人的寿命长,会比人活得逍遥,或者人应该顺应天性,不应该过分追求长寿等。这些想法都没有错,但并不是庄子的想法。所以教师在课堂中要引导学生从课文的联系中去顺着庄子的思路来理解,这样才能够读懂。由于我在教授这篇课文时主要采用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大部分学生都能够积极地思考问题,有些还大胆地质疑和发问,课堂气氛比较好,也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以上是本人的教学体会,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指正。

来,犹能簸却沧溟水。”诗人在自由的心态中获得了满足,明显地烙上了战国时期一派名家庄子的印迹。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欣赏庄子的一篇奇文——《逍遥游》。 (二)听录音,检查预习情况。

1、字音识记

鲲(k ūn )鹏 抟(tu án ) 齐谐(xi ã) 坳(ào )堂

迁徙(x ǐ) 北冥(m ín ɡ) 夭阏(â) 沮(j ǔ)丧

榆枋(f ān ɡ) 斥鴳(y àn ) 舂(ch ōn ɡ)米 晦朔(shu î)

泠(l ín ɡ)然 蓬蒿(h āo ) 翱(áo )翔 恶(w ū)乎待哉 穷发(f à)之北 知(zh ì)效一官 决(xu â)起而飞 数数(shu î)然 飡(c ān ) 蟪(hu ì) 蜩(ti áo )

2、通假现象

(1)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冥通“溟”)(2)三飡而反(飡通“餐”,反通“返”)

(3)小知不及大知(知通“智”) (4)此小大之辩也(辩通“辨”)

(5)而征一国者(而通“能”) (6)而御六气之辩(辩通“变”)

(7)旬有五日而后反(有通“又”,反通“返”)

3、虚词、实词

怒而飞(怒:奋发) 志怪者也(志:记载)

以六月息者也(去:离开;以:凭借)

则风斯在下矣(斯:则,就) 莫之夭阏者(夭阏:阻塞)

之九万里(之:到„„去) 之二虫(之:这)

众人匹之(匹:相比) 彼且奚适(奚:哪里)

是鸟也(是:这) 抟扶摇(抟:环旋着往上飞)

置杯焉则胶(置:安放;胶:粘着地) 而后乃今陪风(陪:凭) 而后乃今将图南(图:计划,打算) 适百里(适:往)

以久特闻(特:独) 穷发之北(发:毛,指草木) 恶乎待哉(恶:何;待:凭借)

4、词类活用

(1)水击三千里(水:名词作状语,在水面上)

(2)而后乃今将图南(南:名词作动词,南飞)

(3)举世非之而不加沮(非: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非) 5、文言句式

(1)南冥者,天池也。(判断句)(2)《齐谐》者,志怪者也。(判断句)

(3)莫之夭阏者。(宾语前置) (4)之二虫又何知!(宾语前置)

(5)奚以知其然也?(宾语前置)(6)彼且奚适也?(宾语前置)

(7)彼且恶乎待哉?(宾语前置)

6、古今异义词

果然:古义:充实之状,文中为食饱之状;今义:表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虽然:古义:虽然这样;今义:转折连词

7、固定句式

(1)奚以„„为?(表示反问,译为“哪里用得着„„呢?”)

(2)其„„?其„„?(表示选择,译为“是„„呢?还是„„呢?”)

8、文化常识(关于纪日法)

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望:农历每月的十五;十六为既望。

朔: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三)理解文章内容。 1、小组讨论:文中写了几次“笑”?各笑什么?

2、学生找出并回答。 明确:写了三次“笑”: 蜩与学鸠笑之、斥鴳笑之、宋荣子犹然笑之。 3、理解三“笑”中的“之”各指代什么。 明确:前两个“之”所指对象,都是鲲鹏。第三个“之”所指的对象是“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4、朗读第四、六、七自然段,思考并讨论:

(1)蜩与学鸠为什么要笑鲲鹏?

(2)蜩与学鸠笑鲲鹏,作者赞成还是反对呢?为什么?

(3)斥鴳为什么笑鲲鹏呢?作者对斥鴳的“笑”是什么态度? (4)宋荣子为什么笑“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呢?作者对宋荣子的态度又怎样?

5、老师小结:蜩与学鸠嘲笑鲲鹏是因为它们不理解鲲鹏的远大志向。对蜩与学鸠、斥鴳、宋荣子作者都持否定态度,对被“笑”的一方鲲鹏和“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也都作了否定,并且对文中提及的野马、尘埃、芥、大舟、朝菌、蟪蛄、冥灵、大椿、彭祖、列子等事物或者人物也都作了否定。这种全盘否定的态度,如果我们借用本文中的一个形象的词语,可以说是:笑!本文可以说是:庄子“笑”万物!

6、问:庄子为什么要“笑”万物呢? 明确:因为它(他)们都“有所待”,都没有做到“逍遥游”。

7、问:哪种人才能达到这种境界?为什么? 明确:“至人、神人、圣人”,因为他们“无己、无功、无名”。

(四)鉴赏本文的写作技巧及艺术特色

1、学生展示课件(课前准备:提示学生从选材、修辞等方面分析,以免学生无从下手) 2、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看法并汇报成果。 3、师生共同归纳文章的艺术特色。

(1)看奇特的描写

文中的描写奇妙莫测,运用了生动的寓言故事。如“大鹏徙南冥”的寓言,对大鹏“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夸张描写,创造出了一种雄奇深邃的境界,调动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把作者心目中那种为一般人难于理解和想象的高远哲学境界,变得易于理解和想象了。蜩与学鸠、斥鴳的两则寓言故事,庄

子则以拟人手法,寥寥数语,将其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这几则寓言故事,善于发挥惊人的想象力,虚构出了神奇莫测、叹为观止的故事,创造出了多姿多彩的令人瞠目结舌的艺术形象。

(2)探大胆的想象 文中的想象不仅体现在具体形象的描写上,更主要的表现在整个文章的构思上,那“其翼若垂天之云”,其背“不知其几千里也”的鸟的雄伟,那“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的大椿的长寿,固然令人咋舌,但更令人神往的却是庄子用来说明观点的奇特的事物、奇特的境界和奇特的用意上。他极写鹏之大、椿之寿,一则造成一种声势,一种氛围,引人入胜;二则形成一种对比,一种暗示——以鹏之大暗示人之小,以椿之长寿暗示人生之短暂。大鹏乘风而飞尚且要有所待,人生的不自由不言而喻。重负之下,立言、立功、立德、立名还有什么意义,争名夺利根本没有价值,而出路只有一条,就是“无己”“无功”“无名”。

(3)析隐蔽的情感

庄子看透了人间的沉浊肮脏,沉溺于纯洁无瑕的幻想王国中,否定了争名夺利、尔虞我诈的世人,醉心于动物、植物与神仙的世界里。为此,文章的大部分篇幅都在写虚的、空的、幻想的、非人世的事物,似乎做到了“无己”,但是,在虚幻的背后隐藏着什么呢?那就是作者深深的苦闷,对人世间的绝望,追求逍遥却无法摆脱人生的羁绊。他把“至人”的境界写得那样不可企及,其实不正隐约露出他追求逍遥而不可得的苦恼、失望吗?他虽然提出“无己”,物我不分,却发自内心地认为“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由此可见他对智慧的重视,对生命的热爱。 (五)总结

《逍遥游》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文章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难怪鲁迅先生会说:“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逍遥游”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那怎样才算得上是真正的逍遥?庄子的“逍遥”其内涵指的又是什么?这种思想对后世又有什么影响?下一节课我们再来探讨。

第二课时

教学设想:在前一节课理解《逍遥游》的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 “逍遥游”深刻的内涵及分析庄子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步骤

(一) 导入:马叙伦曾经说过:“开宗不解‘逍遥’字,空读南华三十篇”,足见《逍遥游》之魅力。很多同学们对《逍遥游》都有种“敬而远之”的心理,为什么呢?我想首先就在于被字词难倒、“吓”倒。

(二) 巩固复习(提示学生归纳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1、一词多义

息:去以六月息者也 (名词,气息,这里指风)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名词,气息)

志: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名词,志向)

《齐谐》者,志怪者也 (动词,记载)

博闻强志 (动词,记住)

名: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名词,名称) 自名秦罗敷 (名词作动词,命名)

圣人无名 (名词,名望)

人虽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动词,说出) 穷: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者 (形容词,穷尽) 复前行,欲穷其林 (动词,走到尽头)

2、虚词用法:

其: ① 代词 其翼若垂天之云 (代“鲲”译为“它”) 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代词,代“水” ) 彼其于世 (代词,代“宋荣子” ) ② 助词 不知其几千里也 (句中表舒缓语气) ③ 连词 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表选择) 而: ① 连词,表顺承 化而为鸟、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而后乃今将图南

② 连词,表修饰关系 怒而飞、夫列子御风而行

③ 连词,表并列关系 水浅而舟大也、而彼且奚适也 ④ 连词,表转折关系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⑤ 连词,表因果关系,译为“因而”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⑥ 连词,表递进关系,译为“并且” 而御六气之辩

⑦ 通假字,通“能” 而征一国者

之: ① 助词,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鹏之徙于南冥也、水之积也不厚

② 助词,“的” 穷发之北、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③ 代词 而莫之夭阏者 (代“鹏”)

④ 指示代词 之二虫又何知 (指代“此”“这”)

⑤ 动词,“到”“往”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三) 精彩句子鉴赏

老师示范:

(四) 探讨“逍遥游” 深刻的内涵

从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庄子认为只有“至人、神人、圣人”,才能达到“逍遥”的境界。那如何理解庄子的“逍遥”呢?我们又应该如何看待作者的观点呢?

1、齐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2、分组讨论:对“逍遥游”的理解

(1)如何理解作者塑造的大鹏形象?

①学生各抒己见,谈自己的看法。②教师在学生意见的表述后,加以深化。 作者从原则上否定了大鹏,认为它的展翅高飞还要凭借海运,并非真正的逍遥。但是,作者又义正辞严地驳斥蜩与学鸠的嘲笑,强调指出有“小大之辩”,并且三次浓墨重彩,不避重复地描绘大鹏的雄伟形象,热爱之情跃然纸上,这是为什么呢?

③ 学生思考并明确:那雄伟的大鹏形象所体现的正是作者欲飞的理想和无法飞走的悲哀。

(2)作者所谓的“逍遥游” 指的是什么呢?你又是如何看的呢?(学生可以根据前面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从大鹏形象的探求中得到点启示;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3、教师明确: 作者所谓的“逍遥游” 指的是一种“无所待”的精神自由的逍遥境界,即顺应万物的本性,悠然自在,适心任性,达到物我一体的精神上的绝对自由。人应该有精神自由、个性解放的追求,这些都是庄子思想中的积极因素,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而对于庄子思想中的虚无主义、绝对自由以及遁世避患等消极因素,我们则应当摈弃。作为新世纪的弄潮儿,同学们应该积极进取、奋力拼搏,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五)知人论世:关于庄子的生平事迹

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载: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万余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讠比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选自《〈庄子〉导读》谢祥皓著 巴蜀书社)

(六)探究:庄子思想

学生展示课前准备好的课件

(七)拓展:庄子思想、人格对后世的影响

1、老师展示

庄子的思想是东方神秘国度中国最有价值的思想。——海德格尔(德国) “读庄子像是读一本伟大的神秘主义的书。” ——林语堂(《信仰之旅》) 庄子的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远。

(1)生活中喜用大鹏取名。

如岳飞的字叫“鹏举”,就是引用大鹏鸟来的;宋朝的神仙陈抟,为什么叫抟呢? 取“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之意,陈抟的号叫“图南”,也是从《庄子》里来的。古往今来叫图南的,叫飞的,叫鹏的,不晓得有多少。人家有出门读书的,我们送给他“鹏程万里”四个字。

(2)借庄子思想表达高远志向,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南唐时代有一位文学家叫高越,在他没有得志的时候,文学境界很好。南唐在中国历史上是五代时期,天下很乱,军阀各霸一方,这个称王,那个称帝。高越当时在湖南,湖南有一位姓李的称王,看到高越很有学问,很有前途,就想把女儿嫁给他。如果是普通的青年还真是求之不得,一个小国王把公主嫁给自己,那鹏程万里,前途无量啦。可是高越不干,他看出姓李的有这个意思,就套用《庄子》里的典故写了一首诗:“雪爪星眸凤鸟归,”他形容像鹰、鹏鸟一样,爪是白的,一个任何的生物,寿命活得很长,变白了;“星眸”,眼睛像天上的星星,亮得不得了。“摩天抟带锦毛衣,”就是庄子所讲的:“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这样的飞,文学上叫做“摩天而飞”,跟青天相摩擦。“虞人不漫张罗网,”你不要想布好网,把我这个大鹏鸟抓住。“虞人”是中国古代管山林,管动物的官职,相当于农林局局长兼野生动物园园长。“未肯平原迁草飞。”老实告诉你,你这个地方太小,还不够我翅膀一展开,我不想在这里飞。

(3)庄子思想对中国文人尤其是失意文人的影响。

庄子的物我合一的境界,在魏晋时期成为品评人物高下的一项重要标准。皈依自然也成为历代文人理想中的人生境界。更为可贵的是,庄子思想中叛逆愤世的一面,成为后世文人抗争现实的强大的精神武器。李白傲睨权贵,蔑视封建等级制度:“出则以平交王侯,遁则以俯视巢许”(《送烟子元演隐仙城山序》);粪土荣华富贵,“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为北流”(《江上吟》)。这些都可看出庄子思想的影子。苏轼的文章,最得力于《庄子》,他的《赤壁赋》从思想到语言都脱胎于庄子,所谓行云流水,“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与庄子的风格极为相似。

同时,庄子的消极避世、胆怯退缩也成为后世文人放浪形骸、玩世不恭的温床。

(八)结束语

庄子思想和文风对后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正如 郭沫若所说:“秦汉以来的一部中国文学史差不多大半在他的影响之下发展。”(《庄子与鲁迅》)所谓“庄狂屈狷”,正道出了他们独具的浪漫主义精神。


相关内容

  • 宋太宗_逍遥咏_赵润金
  • 第14卷第1期2013年2月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UniversityofSouthChina(SocialScienceEdition)Vol.14No.1Feb.2013 宋太宗<逍遥咏> 赵润金,刘玉芳① (南华大学文法学院,湖南衡阳421001) [摘 要 ...

  • [逍遥游]教案设计
  • <逍遥游>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大体了解庄子其人及其作品的基本思想 2.体会作者如何运用神话传说,借助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比喻来说明深刻的道理 3.积累词语:志.图.名.穷 二.教学重难点: 1.初步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及艺术风格,了解庄子及其作品的概貌 2.对比的手法,超乎寻常的想 ...

  • 二年级语文预习要求
  • 二年级语文预习要求 1.给课文中出现的生字注音,圈出生字 2.标出自然段序号,读课文3遍以上直到读通顺为止: 3.试着用自己的方法自主识字,仔细观察生字在田字格的位置,并试着分析字形,描写生字 4.对于课文中新出现的难懂的词和预习时遇到的问题可在旁边打上问号等:可适当的求助家长. 5.试着回答课后问 ...

  • [逍遥游]第一课时导学案
  • <逍遥游>第一课时导学案 兴义市同源中学高二年级 编写人:孙章虎 审核:语文组 班级: 组别: 组名: 姓名: [学习目标] 1. 结合注释,疏通文意,把握重点字词 2. 熟读课文,感受庄子散文汪洋恣肆.奇譬诡喻的特点 3. 把握文章主旨和说理方式 [重点难点] 1. 字词积累,翻译课文 ...

  • 逍遥游第二课时导学案
  • 18.<逍遥游>第二课时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4--6段,做到读准字音.节奏正确,朗读流畅,基本成诵: 2.梳理4--6段内容,翻译句子,积累"适.奚.至.焉"等文言词汇: 3.文言句式积累:宾语前置: 4.认识文中的寓言.重言,了解其作用. 二.课前预习 ...

  • 抓住_三笑_切入点解读庄子_逍遥游_逍遥游_教学案例_陈英全
  • 大语文论坛·文本解读 作者对熟语的运用自然.恰切.生动.如"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天翻地覆""虎视眈眈""言三语四""一无所有""惊师动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

  • 高中语文重点课文试讲要点
  • <边城> 1.教学目标:了解沈从文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和优美的环境描写. 分析主要人物翠翠的形象.把握对人物的描写. 结合人物分析,领会作者的创作目的,小说的主旨. 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人性之美. 2.翠翠:清纯美丽.天真活泼.乖巧伶俐.敏感善良.诗意的孤独."未 ...

  • 盘古开天地说课稿
  • 个性化的解读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三年级上册 盘古开天地 说课稿 将台洼小学 崔欣然 个性化的解读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三年级上册 盘古开天地 说课 将台洼小学 崔欣然 各位老师下午好: 我是来自将台洼小学的崔欣然.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三年级上册 盘古开天地的第二课时.说课的主题是:个性化的解读和创造 ...

  • 逍遥游教案优秀实用
  • <逍遥游> 教案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一分为二地恰当评价庄子的思想,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2.领略庄子散文想象丰富.汪洋恣肆的特点. 3.掌握相关文言知识: 文言词语:怒.抟.覆.置.负.培.图.志.名.穷.特.匹.辩. 文言句式:其„„邪?其„„邪:奚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