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内科临床路径

肺脓肿临床路径

一、肺脓肿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肺脓肿(ICD-10:J85.2)。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呼吸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多有吸入史及口腔疾病。

2.畏寒发热,咳嗽和咳大量脓性痰或脓臭痰。 3.血白细胞升高或正常(慢性患者)。 4.胸部影像学肺脓肿改变。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呼吸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积极控制感染,合理应用抗生素。

2.痰液引流:体位引流,辅助以祛痰药、雾化吸入和支气管镜吸引。

3.支持治疗:加强营养,纠正贫血。 (四)标准住院日为3–8周。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J85.2肺脓肿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沉、C反应蛋白(CRP)、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血气分析;

(3)痰病原学检查及药敏; (4)胸部正侧位片、心电图。

2.根据患者病情选择:血培养、其他方法的病原学检查、胸部CT、有创性检查(支气管镜)等。

(七)治疗方案与药物选择。

预防性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根据患者病情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八)出院标准。

1.症状缓解,体温正常超过72小时。 2.病情稳定。

3.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合并症和/或并发症。 (九)变异及原因分析。

1.治疗无效或者病情进展,需复查病原学检查并调整抗菌药物,导致住院时间延长。

2.伴有影响本病治疗效果的合并症和/或并发症,需要进行相关检查及治疗,导致住院时间延长。

3.有手术治疗指征需外科治疗者,转入外科治疗路径。

二、肺脓肿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肺脓肿(ICD-10:J85.2)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门诊号: 住院号: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路径

一、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ICD–10:J80)。

(二)诊断依据:根据《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诊断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2006年)。

1.急性起病。

2.氧合指数(PaO2/FiO2)≤200mmHg(不管呼气末正压水平)。 3.正位X线胸片显示双肺均有斑片状阴影。

4.肺动脉嵌顿压≤18mmHg,或无左心房压力增高的临床证据。如PaO2/FiO2≤300mmHg且满足上述其他标准,则诊断为急性肺损伤(ALI)。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诊断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2006年)。

1.呼吸支持治疗:氧疗、无创机械通气或有创机械通气。 2.保证组织器官灌注前提下,实施限制性的液体管理,对症支持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病情复杂多变,4–8周。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J80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气分析、血型、血糖、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

(3)病原学检查及药敏; (4)胸片、心电图。

2.根据患者病情进行:胸部CT、B超、纤维支气管镜、右心漂浮导管等有创性检查。

(七)治疗方案与药物选择。

1.原发病治疗:如全身性感染、创伤、休克、烧伤等治疗。 2.呼吸支持治疗:氧疗、无创机械通气、病情加重时及时使用有创机械通气。

3.限制性的液体管理,对症支持治疗。 (八)出院标准。 1.症状明显缓解。 2.病情稳定。

3.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合并症和/或并发症。 (九)变异及原因分析。

1.病因明确,需要进行相关诊断和治疗,导致住院时间延长。

2.治疗无效或者病情进展,需要进行相关诊断和治疗,导致住院时间延长。

3.伴有影响本病治疗效果的合并症和并发症,需要进行相关诊断和治疗。

4.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转入相应路径。

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ICD–10:J80)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门诊号: 住院号:

结核性胸膜炎临床路径

一、结核性胸膜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结核性胸膜炎(ICD-10:A15.6,A16.5)。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结核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症状:可有发热、干咳、胸痛,可伴有呼吸困难。 2.体征:有胸腔积液体征。

3.影像学检查:X线表现、超声波检查显示胸腔积液征象。 4.胸腔积液检查:

(1)为渗出液,白细胞数增高,以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为主。 (2)腺苷脱氨酶(ADA)大于45U/L,胸液ADA与血清ADA比值大于1。

(3)胸液涂片和/或培养结核分支杆菌阳性可确诊。 5.结核菌素试验呈阳性反应。

6.胸膜活检:胸膜组织有典型的结核性病理改变即可确诊。内科胸腔镜检查可直接窥视病变部位,可明显提高胸膜活检的阳性率。 7.除外其他原因引起的胸腔积液,抗结核治疗有效可以诊断。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结核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抗结核治疗,疗程一般为6–12个月。

2.胸腔穿刺抽液:应尽早积极抽液,每周2–3次,每次抽出胸液量一般不宜超过1000毫升。

3.糖皮质激素的应用:急性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者中毒症状较严重,胸腔积液较多,可在化疗和抽液治疗的同时应用泼尼松治疗,每日15–30毫克,每天1次口服,待体温正常,全身中毒症状消除,胸液逐渐吸收后逐渐减量,一般疗程不超过4周。对胸膜炎已转为慢性者,不宜使用激素治疗。

4.对症支持治疗:退热、止咳、吸氧等。 (四)标准住院日为10–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A15.6,A16.5结核性胸膜炎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 肝肾功能、电解质、血沉、血糖、C反应蛋白(CRP)、凝血功能、D–二聚体、结核抗体(ATA)、腺苷脱氨酶(ADA)、血气分析、血肿瘤标志物、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

(3)痰病原学检查:痰涂片找抗酸杆菌×3、痰培养分支杆菌;

(4)PPD皮试;

(5)胸部正侧位片、心电图、胸部B超;

(6)胸液检查:常规、生化、结核抗体(ATA)、腺苷脱氨酶(ADA)、肿瘤标志物、乳糜试验、涂片找抗酸杆菌、培养分支杆菌、普通致病菌培养+药敏、细胞学检查、TB-DNA噬菌体法(血性胸液除外)。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痰普通致病菌培养、痰找癌细胞、细胞免疫指标、风湿性疾病检查、肺功能、脏器超声波。

(七)出院标准。 1.症状好转,体温正常。 2.胸部X线提示胸液明显吸收。

3.胸部B超提示胸液基本吸收或液性暗区

1.伴有影响本病治疗效果的合并症,需要进行相关诊断和治疗,导致住院时间延长。

2.胸膜炎已成慢性者,胸膜增厚、或为包裹、分房分隔积液,或结核性脓胸、脓气胸并发支气管胸膜瘘者等转入相关路径。

3.抗结核治疗后出现严重副作用。

二、结核性胸膜炎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结核性胸膜炎(ICD-10:A15.6,A16.5)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门诊号: 住院号: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临床路径

一、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ICD–10:I27.9)。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呼吸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病史。主要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结核、支气管扩张和胸廓疾病等病史。

2.有肺动脉高压、右心室增大或右心衰竭的相应表现。 3.辅助检查:胸片、心电图或超声心电图显示有肺动脉高压、右心室及/或右心房增大表现。

具有以上1加2条或1加3条,并排除其他心脏疾病即可作出诊断。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呼吸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治疗原发病。 2.降低肺动脉高压。 3.纠正心力衰竭。

(四)标准住院日为15–3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I27.9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疾病编

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气分析、凝血功能、D-二聚体(D–dimer)、血沉、C反应蛋白(CRP)、脑钠肽(BNP)、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

(3)病原学检查;

(4)胸部正侧位片、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肺功能(病情允许时)。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胸部CT、B超、心肌酶学检查、双下肢静脉超声等。

(七)出院标准。 1.症状明显缓解。 2.临床稳定72小时以上。 (八)变异及原因分析。

1.存在并发症,需要进行相关的诊断和治疗,延长住院时间。 2.病情严重,需要呼吸支持者,归入其他路径。

二、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ICD-10:I27.9)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门诊号: 住院号:

慢性支气管炎临床路径

一、慢性支气管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ICD-10:J42.x02)。 (二)诊断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呼吸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慢性或反复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每年发病至少3个月,并连续2年或以上者。

2.如每年发病持续不足3个月,而有明确的客观检查依据(如X线、肺功能等)亦可诊断。

3.排除其他心、肺疾患(如肺结核、肺尘埃沉着病、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肺癌、心脏病、心功能不全、慢性鼻炎等)引起的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等。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呼吸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预防措施:戒烟和避免烟雾刺激,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2.控制感染。 3.祛痰、止咳。 4.解痉、平喘。

(四)标准住院日为7–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J42.x02慢性支气管炎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

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 1.必须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沉、C反应蛋白(CRP)、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

(3)病原学检查及药敏; (4)胸部正侧位片、心电图。

2.根据患者情况可选择:血气分析、胸部CT、肺功能、有创性检查等。

(七)选择用药。 1.抗感染治疗。 2.祛痰、止咳药物。 3.解痉、平喘药物。 (八)出院标准。 1.症状明显缓解。

2.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合并症和/或并发症。 (九)变异及原因分析。

1.治疗无效或者病情进展,需复查病原学检查并调整抗菌药物,导致住院时间延长。

2.伴有影响本病治疗效果的合并症和并发症,需要进行相关检查及治疗,导致住院时间延长。

二、慢性支气管炎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ICD-10:J42.x02)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门诊号: 住院号:

特发性肺纤维化临床路径

一、特发性肺纤维化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特发性肺纤维化(ICD-10:J84.109)。 (二)诊断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呼吸病分册》(中华医学会,人民卫生出版社),《间质性肺疾病指南》(英国胸科学会与澳大利亚、新西兰和爱尔兰胸科学会,2008年)。

1.有外科肺活检资料。

(1)肺组织病理学表现为UIP特点。 (2)除外其他已知病因所致的间质性肺疾病。

(3)肺功能异常,表现为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和/或气体交换障碍。

(4)胸片和胸部HRCT有典型的异常影像。 2.无外科肺活检资料(临床诊断)。

缺乏肺活检资料原则上不能确诊IPF,但如果病人免疫功能正常,且符合以下所有主要诊断条件和至少3/4的次要诊断条件,可临床诊断IPF。

(1)主要条件:

①除外已知原因的间质性肺疾病;

②肺功能表现异常,包括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和/或气体交换障碍;

③胸部HRCT表现为双肺网格状改变,晚期出现蜂窝肺,少伴有磨玻璃影;

④经支气管肺活检或支气管肺泡灌洗检查不支持其他疾病的诊断。

(2)次要条件:①年龄>50岁;②隐匿起病或无明确原因的进行性呼吸困难;③起病≥3个月;④双肺听诊可闻及吸气性Velcro音。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呼吸病分册》(中华医学会,人民卫生出版社),《间质性肺疾病指南》(英国胸科学会与澳大利亚、新西兰和爱尔兰胸科学会,2008年)。

1.对症、支持治疗。 2.小剂量糖皮质激素。 3.免疫抑制剂/细胞毒药物。 4.改善纤维化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0–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J84.109特发性肺纤维化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 肝肾功能、血糖、电解质、血沉、C反应蛋白(CRP)、血气分析、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

(3)胸部HRCT、胸部正侧位片、心电图;

(4)肺功能(病情允许时):常规通气功能、弥散功能; (5)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检查(病情允许); (6)肺活检(必要时且病情允许)。

2.根据患者情况可选择:D–二聚体、肿瘤标志物、病原学检查、超声心动图等。

(七)药物选择。 1.糖皮质激素。

2.免疫抑制剂/细胞毒药物。 3.抗氧化制剂。 4.改善纤维化制剂。

5.其他辅助治疗:肺康复治疗;低氧血症进行氧疗,以及对症治疗。

(八)出院标准:症状好转,生命体征平稳。 (九)变异及原因分析。

1.伴有影响本病治疗效果的合并症,需要进行相关诊断和治疗,导致住院时间延长。

2.病情较重,出现并发症(如气胸、呼吸衰竭、严重肺部感染等),退出本路径,转入相应路径。

3.常规治疗无效或加重,退出本路径。

二、特发性肺纤维化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特发性肺纤维化(ICD-10:J84.109)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门诊号: 住院号:

胸膜间皮瘤临床路径

一、胸膜间皮瘤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胸膜间皮瘤(ICD–10:C45.0)。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呼吸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恶性胸膜间皮瘤诊疗指南》(欧洲呼吸学会和欧洲胸外科学会,2010年)。

1.有接触石棉或放疗的经历。

2.临床表现:呈非特异性,可有呼吸困难、胸痛,或合并咳嗽、发热、乏力、体重减轻。晚期可出现吞咽困难、上腔静脉综合征、Horner’s综合征。

3.体格检查:可有单侧肺叩诊浊音及呼吸音减弱或消失。 4.实验室检查:可见贫血、血小板数增多,血清间皮素相关蛋白(SMRP)升高。

5.胸部X线显示胸腔积液,或见胸膜/壁包块。

6.胸部增强CT显示胸腔积液或基于胸膜的肿块,伴或不伴小叶间隔增厚。

7.胸腔镜胸膜组织活检及病理组织学检查证实为胸膜间皮瘤。 8.免疫组化检测排除其他转移性腺癌。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呼吸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

卫生出版社),《恶性胸膜间皮瘤诊疗指南》(欧洲呼吸学会和欧洲胸外科学会,2010年)。

根据分级及病人情况决定治疗方案,包括手术、放疗和/或化疗以及对症支持治疗:

(1)IMIGⅠ级者:心肺功能良好,可转外科手术治疗;心肺功能较差,可暂予支持治疗并观察进展。

(2)IMIGⅡ-Ⅲ级者:心肺功能良好,可选择先行化疗再转外科手术治疗,术后放疗(如手术不能切除者,则行化疗);或选择先行外科手术,再先后行化疗、放疗,心肺功能较差者,则行化疗。

(3)IMIG IV级者则直接进行化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2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C45.0胸膜间皮瘤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入院后第1–3天(治疗前评价)。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气分析、凝血功能、输血前检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血清间皮素相关蛋白(SMRP)、癌胚抗原(CEA);

(3)心电图、心脏彩超、胸部B超胸水定位、腹部及胸部增强CT、PET–CT;

(4)有胸腔积液时,行胸膜活检,送病理组织学检查; (5)若胸膜活检未能明确诊断,行胸腔镜胸膜组织活检及病理组织学检查;

(6)若胸膜活检未能明确诊断,胸部CT导向下经皮肺活检,病理组织学检查。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胸部MRI、纵隔镜。恶性胸膜间皮瘤的诊断应基于免疫组化检查。免疫组化检测包括核标志物(抗钙网膜蛋白、抗Wilms瘤抗原1抗体)、膜标志物(抗上皮膜抗体EMA)。对于上皮样间皮瘤,可采用抗细胞角蛋白抗体(CK)5/6,抗D2–40或抗间皮素抗体等以及两种具有阴性诊断价值的标志物(抗Ber–EP4抗体,一种膜标志物;抗甲状腺转录因子1抗体,一种核标志物,或抗癌胚抗原单克隆抗体、抗B72–3抗体、抗MOC–31抗体、抗雌激素/孕酮抗体、抗EMA抗体、胞浆染色)以确认诊断。为了鉴别肉瘤样间皮瘤与鳞癌和移行细胞癌,推荐使用两种广谱的抗角蛋白抗体和两种具有阴性预测价值的标志物(如抗CD34抗体和抗B细胞淋巴瘤2抗体标志物、抗结蛋白抗体、抗S100抗体)以明确诊断。

3.评估心肺功能。

(七)治疗方案与药物选择。

首选化疗方案如下:培美曲塞500mg/m2 静脉滴注第1天,顺铂 75mg/m2 静脉滴注第1天或卡铂AUC(曲线下面积)=5静脉滴注第1天,每间隔21天给药一次。

次选化疗方案可选择以下其中一种:

(1)健择1000mg/m2静脉点滴第1、8天,顺铂80–100mg/m2静

脉点滴第1天,每间隔21天给药一次。

(2)培美曲塞500mg/m2静脉滴注第1天,每间隔21天给药一次。

(3)长春瑞滨25mg/m2静脉滴注第1、8天,每间隔21天给药一次。

(八)出院标准。 1.一般情况良好。

2.没有需要住院处理并发症和/或合并症。 (九)变异及原因分析。

1.治疗过程中出现感染、白细胞减少、肝肾功能损害及其他合并症者,需进行相关的诊断和治疗,可适当延长住院时间。

2.有行外科手术指征者,转入外科治疗路径。 3.需行放射治疗,出院在门诊进行。

二、胸膜间皮瘤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胸膜间皮瘤(ICD–10:C45.0)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门诊号: 住院号: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临床路径

一、原发性支气管肺癌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原发性支气管肺癌(ICD–10:C34/D02.2) 行肺局部切除/肺叶切除/全肺切除/开胸探查术(ICD-10-CM-3:32.29/32.3–32.5)。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呼吸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NCCN非小细胞肺癌临床实践指南(中国版)》(NCCN指南中国版专家组),《2009年NCCN小细胞肺癌临床实践指南》(NCCN小细胞肺癌专家组)。

1.临床表现:咳嗽、痰血、咯血、呼吸困难、Horner’s征、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远处转移引起的症状以及肺外非特异性表现(副癌综合征)等。

2.辅助检查:(1)胸部影像学检查;(2)病理学检查:痰脱落细胞学检查、纤维支气管镜活检、肺穿刺活检等确诊。

3.评价肿瘤转移情况的相关检查:腹部CT或超声、肾上腺CT、头颅MRI或增强CT、ECT全身骨扫描、PET–CT等。

4.根据上述检查结果进行临床分期。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呼吸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NCCN非小细胞肺癌临床实践指南(中国版)》(NCCN指南中国版专家组),《2009年NCCN小细胞肺癌临床实践指南》

(NCCN小细胞肺癌专家组)。

1.非小细胞肺癌治疗原则。

#对于一线治疗失败的患者,且有指征者,可以考虑靶向治疗,其中包括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或抗肿瘤新生血管药物。

2.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治疗原则。

推荐以化疗为主,放疗和手术治疗为辅的综合治疗以延长患者生存期。化疗有效者可化疗4–6个周期。治疗后进展的患者可改二线治疗。

3.小细胞肺癌治疗原则。

临床分期为Ⅰ期的小细胞肺癌,推荐肺叶切除+纵隔淋巴结清扫术,术后仍为pN0,推荐4–6周期的EP方案化疗;如为pN+,推荐全身化疗同时加纵隔野的放射治疗。不适于手术的I期小细胞肺癌,推荐同期化放疗的治疗。

Ⅱ和Ⅲ期小细胞肺癌,如果PS≤2,推荐同期化放疗的治疗;如果由于合并症而致PS>2,首选化疗,必要时加上放射治疗。

Ⅳ期小细胞肺癌,首选治疗模式为全身化疗,EP方案为标准治疗方案;伊立替康+顺铂方案也是可选择的方案。

(四)标准住院日为8–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C34/D02.2原发性支气管肺癌疾病编码。

2.有手术治疗指征需外科治疗者,转入外科治疗路径。 3.如患者一般情况较差,KPS评分<60(或ZPS评分>2),不进入该临床路径。

4.有明显影响原发性支气管肺癌常规治疗的情况,不进入该临床路径。

5.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凝血功能、血型、肝肾功能、电解质、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肿瘤标志物检查;

(3)肺功能、动脉血气分析、心电图、超声心动图; (4)影像学检查:胸片正侧位、胸部CT(平扫+增强扫描)、腹部超声或CT、ECT全身骨扫描、头颅MRI或CT。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1)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及相应的镜下治疗; (2)全身PET–CT。 (七)治疗方案与药物选择。 1.化疗方案。 (1)非小细胞肺癌。 1)GP方案:

吉西他滨1000–1250mg/m2静脉滴注第1、8天,顺铂75mg/m2

或卡铂AUC=5静脉滴注第1天,21日为一周期。

2)DP方案:

多西他赛75mg/m²静脉滴注第1天,顺铂75mg/m²或卡铂AUC=5静脉滴注第1天,21日为一周期。

3)NP方案:

长春瑞滨25mg/m²静推10分钟第1、8天,顺铂 80mg/m²静滴第1天,21日为一周期。

4)TP方案:

紫杉醇175mg/m²静滴3小时第1天,顺铂75mg/m²或卡铂AUC=5

静滴第1天,21日为一周期。

5)PP方案(非鳞癌):

培美曲塞500mg/m²静滴第1天,顺铂75mg/m²或卡铂 AUC=5静滴第1天,21日为一周期。

非小细胞肺癌二线化疗可选药物包括多西他赛与培美曲塞:多西他赛75mg/m²静滴第1天,21日为一周期;或培美曲塞500mg/m²静滴第1天,21日为一周期。

(2)小细胞肺癌 1)EP方案:

顺铂80mg/m²静滴第1天,依托泊苷100mg/m²静滴第1-3天,21天为一周期。

2)IP方案:

伊立替康60mg/m²静滴第1、8、15天,顺铂60mg/m²静滴第1天,28日为一周期。

3)CAV方案:

环磷酰胺1000mg/m²静推或静滴第1天,多柔比星40–50mg/m²(或表柔比星60mg/m²)静推第1天,长春新碱1mg/m²静推第1天,21–28日为一周期。

小细胞肺癌的二线治疗:一线化疗后3个月内进展,二线化疗可选药物有托泊替康、异环磷酰胺、紫杉醇、多西他赛、吉西他滨;一线化疗后3个月后进展,二线化疗首选托泊替康单药或联合用药;6个月后进展,选用初始治疗有效的方案。

2.靶向治疗。

非小细胞肺癌二线或三线治疗可选用吉非替尼或厄洛替尼。根据现有证据,推荐在有EGFR基因突变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中一线使用吉非替尼或厄洛替尼。目前用于非小细胞肺癌的靶向治疗还包括抗血管生成的贝伐单抗、西妥昔单抗等。

3.抗肿瘤药物毒副反应的防治。

包括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脏器损害、过敏反应、肾毒性及局部皮肤刺激的预防和处理。

4.并发症及转移灶的综合治疗。 (八)出院标准。 1.生命体征平稳。

2.没有需要继续住院处理的并发症。 (九)变异及原因分析。

1.有影响肺癌治疗的合并症,需要进行相关的诊断和治疗。 2.治疗过程中出现并发症和/或抗肿瘤药物严重毒副反应。

二、原发性支气管肺癌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原发性支气管肺癌(ICD-10:C34/D02.2)

行肺局部切除/肺叶切除/全肺切除/开胸探查术(ICD-10-CM-3:32.29/32.3-32.5)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门诊号或ID号: 住院号:

肺脓肿临床路径

一、肺脓肿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肺脓肿(ICD-10:J85.2)。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呼吸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多有吸入史及口腔疾病。

2.畏寒发热,咳嗽和咳大量脓性痰或脓臭痰。 3.血白细胞升高或正常(慢性患者)。 4.胸部影像学肺脓肿改变。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呼吸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积极控制感染,合理应用抗生素。

2.痰液引流:体位引流,辅助以祛痰药、雾化吸入和支气管镜吸引。

3.支持治疗:加强营养,纠正贫血。 (四)标准住院日为3–8周。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J85.2肺脓肿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沉、C反应蛋白(CRP)、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血气分析;

(3)痰病原学检查及药敏; (4)胸部正侧位片、心电图。

2.根据患者病情选择:血培养、其他方法的病原学检查、胸部CT、有创性检查(支气管镜)等。

(七)治疗方案与药物选择。

预防性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根据患者病情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八)出院标准。

1.症状缓解,体温正常超过72小时。 2.病情稳定。

3.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合并症和/或并发症。 (九)变异及原因分析。

1.治疗无效或者病情进展,需复查病原学检查并调整抗菌药物,导致住院时间延长。

2.伴有影响本病治疗效果的合并症和/或并发症,需要进行相关检查及治疗,导致住院时间延长。

3.有手术治疗指征需外科治疗者,转入外科治疗路径。

二、肺脓肿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肺脓肿(ICD-10:J85.2)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门诊号: 住院号: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路径

一、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ICD–10:J80)。

(二)诊断依据:根据《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诊断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2006年)。

1.急性起病。

2.氧合指数(PaO2/FiO2)≤200mmHg(不管呼气末正压水平)。 3.正位X线胸片显示双肺均有斑片状阴影。

4.肺动脉嵌顿压≤18mmHg,或无左心房压力增高的临床证据。如PaO2/FiO2≤300mmHg且满足上述其他标准,则诊断为急性肺损伤(ALI)。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诊断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2006年)。

1.呼吸支持治疗:氧疗、无创机械通气或有创机械通气。 2.保证组织器官灌注前提下,实施限制性的液体管理,对症支持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病情复杂多变,4–8周。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J80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气分析、血型、血糖、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

(3)病原学检查及药敏; (4)胸片、心电图。

2.根据患者病情进行:胸部CT、B超、纤维支气管镜、右心漂浮导管等有创性检查。

(七)治疗方案与药物选择。

1.原发病治疗:如全身性感染、创伤、休克、烧伤等治疗。 2.呼吸支持治疗:氧疗、无创机械通气、病情加重时及时使用有创机械通气。

3.限制性的液体管理,对症支持治疗。 (八)出院标准。 1.症状明显缓解。 2.病情稳定。

3.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合并症和/或并发症。 (九)变异及原因分析。

1.病因明确,需要进行相关诊断和治疗,导致住院时间延长。

2.治疗无效或者病情进展,需要进行相关诊断和治疗,导致住院时间延长。

3.伴有影响本病治疗效果的合并症和并发症,需要进行相关诊断和治疗。

4.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转入相应路径。

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ICD–10:J80)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门诊号: 住院号:

结核性胸膜炎临床路径

一、结核性胸膜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结核性胸膜炎(ICD-10:A15.6,A16.5)。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结核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症状:可有发热、干咳、胸痛,可伴有呼吸困难。 2.体征:有胸腔积液体征。

3.影像学检查:X线表现、超声波检查显示胸腔积液征象。 4.胸腔积液检查:

(1)为渗出液,白细胞数增高,以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为主。 (2)腺苷脱氨酶(ADA)大于45U/L,胸液ADA与血清ADA比值大于1。

(3)胸液涂片和/或培养结核分支杆菌阳性可确诊。 5.结核菌素试验呈阳性反应。

6.胸膜活检:胸膜组织有典型的结核性病理改变即可确诊。内科胸腔镜检查可直接窥视病变部位,可明显提高胸膜活检的阳性率。 7.除外其他原因引起的胸腔积液,抗结核治疗有效可以诊断。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结核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抗结核治疗,疗程一般为6–12个月。

2.胸腔穿刺抽液:应尽早积极抽液,每周2–3次,每次抽出胸液量一般不宜超过1000毫升。

3.糖皮质激素的应用:急性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者中毒症状较严重,胸腔积液较多,可在化疗和抽液治疗的同时应用泼尼松治疗,每日15–30毫克,每天1次口服,待体温正常,全身中毒症状消除,胸液逐渐吸收后逐渐减量,一般疗程不超过4周。对胸膜炎已转为慢性者,不宜使用激素治疗。

4.对症支持治疗:退热、止咳、吸氧等。 (四)标准住院日为10–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A15.6,A16.5结核性胸膜炎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 肝肾功能、电解质、血沉、血糖、C反应蛋白(CRP)、凝血功能、D–二聚体、结核抗体(ATA)、腺苷脱氨酶(ADA)、血气分析、血肿瘤标志物、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

(3)痰病原学检查:痰涂片找抗酸杆菌×3、痰培养分支杆菌;

(4)PPD皮试;

(5)胸部正侧位片、心电图、胸部B超;

(6)胸液检查:常规、生化、结核抗体(ATA)、腺苷脱氨酶(ADA)、肿瘤标志物、乳糜试验、涂片找抗酸杆菌、培养分支杆菌、普通致病菌培养+药敏、细胞学检查、TB-DNA噬菌体法(血性胸液除外)。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痰普通致病菌培养、痰找癌细胞、细胞免疫指标、风湿性疾病检查、肺功能、脏器超声波。

(七)出院标准。 1.症状好转,体温正常。 2.胸部X线提示胸液明显吸收。

3.胸部B超提示胸液基本吸收或液性暗区

1.伴有影响本病治疗效果的合并症,需要进行相关诊断和治疗,导致住院时间延长。

2.胸膜炎已成慢性者,胸膜增厚、或为包裹、分房分隔积液,或结核性脓胸、脓气胸并发支气管胸膜瘘者等转入相关路径。

3.抗结核治疗后出现严重副作用。

二、结核性胸膜炎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结核性胸膜炎(ICD-10:A15.6,A16.5)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门诊号: 住院号: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临床路径

一、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ICD–10:I27.9)。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呼吸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病史。主要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结核、支气管扩张和胸廓疾病等病史。

2.有肺动脉高压、右心室增大或右心衰竭的相应表现。 3.辅助检查:胸片、心电图或超声心电图显示有肺动脉高压、右心室及/或右心房增大表现。

具有以上1加2条或1加3条,并排除其他心脏疾病即可作出诊断。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呼吸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治疗原发病。 2.降低肺动脉高压。 3.纠正心力衰竭。

(四)标准住院日为15–3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I27.9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疾病编

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气分析、凝血功能、D-二聚体(D–dimer)、血沉、C反应蛋白(CRP)、脑钠肽(BNP)、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

(3)病原学检查;

(4)胸部正侧位片、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肺功能(病情允许时)。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胸部CT、B超、心肌酶学检查、双下肢静脉超声等。

(七)出院标准。 1.症状明显缓解。 2.临床稳定72小时以上。 (八)变异及原因分析。

1.存在并发症,需要进行相关的诊断和治疗,延长住院时间。 2.病情严重,需要呼吸支持者,归入其他路径。

二、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ICD-10:I27.9)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门诊号: 住院号:

慢性支气管炎临床路径

一、慢性支气管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ICD-10:J42.x02)。 (二)诊断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呼吸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慢性或反复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每年发病至少3个月,并连续2年或以上者。

2.如每年发病持续不足3个月,而有明确的客观检查依据(如X线、肺功能等)亦可诊断。

3.排除其他心、肺疾患(如肺结核、肺尘埃沉着病、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肺癌、心脏病、心功能不全、慢性鼻炎等)引起的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等。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呼吸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预防措施:戒烟和避免烟雾刺激,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2.控制感染。 3.祛痰、止咳。 4.解痉、平喘。

(四)标准住院日为7–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J42.x02慢性支气管炎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

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 1.必须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沉、C反应蛋白(CRP)、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

(3)病原学检查及药敏; (4)胸部正侧位片、心电图。

2.根据患者情况可选择:血气分析、胸部CT、肺功能、有创性检查等。

(七)选择用药。 1.抗感染治疗。 2.祛痰、止咳药物。 3.解痉、平喘药物。 (八)出院标准。 1.症状明显缓解。

2.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合并症和/或并发症。 (九)变异及原因分析。

1.治疗无效或者病情进展,需复查病原学检查并调整抗菌药物,导致住院时间延长。

2.伴有影响本病治疗效果的合并症和并发症,需要进行相关检查及治疗,导致住院时间延长。

二、慢性支气管炎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ICD-10:J42.x02)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门诊号: 住院号:

特发性肺纤维化临床路径

一、特发性肺纤维化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特发性肺纤维化(ICD-10:J84.109)。 (二)诊断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呼吸病分册》(中华医学会,人民卫生出版社),《间质性肺疾病指南》(英国胸科学会与澳大利亚、新西兰和爱尔兰胸科学会,2008年)。

1.有外科肺活检资料。

(1)肺组织病理学表现为UIP特点。 (2)除外其他已知病因所致的间质性肺疾病。

(3)肺功能异常,表现为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和/或气体交换障碍。

(4)胸片和胸部HRCT有典型的异常影像。 2.无外科肺活检资料(临床诊断)。

缺乏肺活检资料原则上不能确诊IPF,但如果病人免疫功能正常,且符合以下所有主要诊断条件和至少3/4的次要诊断条件,可临床诊断IPF。

(1)主要条件:

①除外已知原因的间质性肺疾病;

②肺功能表现异常,包括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和/或气体交换障碍;

③胸部HRCT表现为双肺网格状改变,晚期出现蜂窝肺,少伴有磨玻璃影;

④经支气管肺活检或支气管肺泡灌洗检查不支持其他疾病的诊断。

(2)次要条件:①年龄>50岁;②隐匿起病或无明确原因的进行性呼吸困难;③起病≥3个月;④双肺听诊可闻及吸气性Velcro音。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呼吸病分册》(中华医学会,人民卫生出版社),《间质性肺疾病指南》(英国胸科学会与澳大利亚、新西兰和爱尔兰胸科学会,2008年)。

1.对症、支持治疗。 2.小剂量糖皮质激素。 3.免疫抑制剂/细胞毒药物。 4.改善纤维化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0–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J84.109特发性肺纤维化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 肝肾功能、血糖、电解质、血沉、C反应蛋白(CRP)、血气分析、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

(3)胸部HRCT、胸部正侧位片、心电图;

(4)肺功能(病情允许时):常规通气功能、弥散功能; (5)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检查(病情允许); (6)肺活检(必要时且病情允许)。

2.根据患者情况可选择:D–二聚体、肿瘤标志物、病原学检查、超声心动图等。

(七)药物选择。 1.糖皮质激素。

2.免疫抑制剂/细胞毒药物。 3.抗氧化制剂。 4.改善纤维化制剂。

5.其他辅助治疗:肺康复治疗;低氧血症进行氧疗,以及对症治疗。

(八)出院标准:症状好转,生命体征平稳。 (九)变异及原因分析。

1.伴有影响本病治疗效果的合并症,需要进行相关诊断和治疗,导致住院时间延长。

2.病情较重,出现并发症(如气胸、呼吸衰竭、严重肺部感染等),退出本路径,转入相应路径。

3.常规治疗无效或加重,退出本路径。

二、特发性肺纤维化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特发性肺纤维化(ICD-10:J84.109)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门诊号: 住院号:

胸膜间皮瘤临床路径

一、胸膜间皮瘤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胸膜间皮瘤(ICD–10:C45.0)。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呼吸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恶性胸膜间皮瘤诊疗指南》(欧洲呼吸学会和欧洲胸外科学会,2010年)。

1.有接触石棉或放疗的经历。

2.临床表现:呈非特异性,可有呼吸困难、胸痛,或合并咳嗽、发热、乏力、体重减轻。晚期可出现吞咽困难、上腔静脉综合征、Horner’s综合征。

3.体格检查:可有单侧肺叩诊浊音及呼吸音减弱或消失。 4.实验室检查:可见贫血、血小板数增多,血清间皮素相关蛋白(SMRP)升高。

5.胸部X线显示胸腔积液,或见胸膜/壁包块。

6.胸部增强CT显示胸腔积液或基于胸膜的肿块,伴或不伴小叶间隔增厚。

7.胸腔镜胸膜组织活检及病理组织学检查证实为胸膜间皮瘤。 8.免疫组化检测排除其他转移性腺癌。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呼吸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

卫生出版社),《恶性胸膜间皮瘤诊疗指南》(欧洲呼吸学会和欧洲胸外科学会,2010年)。

根据分级及病人情况决定治疗方案,包括手术、放疗和/或化疗以及对症支持治疗:

(1)IMIGⅠ级者:心肺功能良好,可转外科手术治疗;心肺功能较差,可暂予支持治疗并观察进展。

(2)IMIGⅡ-Ⅲ级者:心肺功能良好,可选择先行化疗再转外科手术治疗,术后放疗(如手术不能切除者,则行化疗);或选择先行外科手术,再先后行化疗、放疗,心肺功能较差者,则行化疗。

(3)IMIG IV级者则直接进行化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2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C45.0胸膜间皮瘤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入院后第1–3天(治疗前评价)。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气分析、凝血功能、输血前检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血清间皮素相关蛋白(SMRP)、癌胚抗原(CEA);

(3)心电图、心脏彩超、胸部B超胸水定位、腹部及胸部增强CT、PET–CT;

(4)有胸腔积液时,行胸膜活检,送病理组织学检查; (5)若胸膜活检未能明确诊断,行胸腔镜胸膜组织活检及病理组织学检查;

(6)若胸膜活检未能明确诊断,胸部CT导向下经皮肺活检,病理组织学检查。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胸部MRI、纵隔镜。恶性胸膜间皮瘤的诊断应基于免疫组化检查。免疫组化检测包括核标志物(抗钙网膜蛋白、抗Wilms瘤抗原1抗体)、膜标志物(抗上皮膜抗体EMA)。对于上皮样间皮瘤,可采用抗细胞角蛋白抗体(CK)5/6,抗D2–40或抗间皮素抗体等以及两种具有阴性诊断价值的标志物(抗Ber–EP4抗体,一种膜标志物;抗甲状腺转录因子1抗体,一种核标志物,或抗癌胚抗原单克隆抗体、抗B72–3抗体、抗MOC–31抗体、抗雌激素/孕酮抗体、抗EMA抗体、胞浆染色)以确认诊断。为了鉴别肉瘤样间皮瘤与鳞癌和移行细胞癌,推荐使用两种广谱的抗角蛋白抗体和两种具有阴性预测价值的标志物(如抗CD34抗体和抗B细胞淋巴瘤2抗体标志物、抗结蛋白抗体、抗S100抗体)以明确诊断。

3.评估心肺功能。

(七)治疗方案与药物选择。

首选化疗方案如下:培美曲塞500mg/m2 静脉滴注第1天,顺铂 75mg/m2 静脉滴注第1天或卡铂AUC(曲线下面积)=5静脉滴注第1天,每间隔21天给药一次。

次选化疗方案可选择以下其中一种:

(1)健择1000mg/m2静脉点滴第1、8天,顺铂80–100mg/m2静

脉点滴第1天,每间隔21天给药一次。

(2)培美曲塞500mg/m2静脉滴注第1天,每间隔21天给药一次。

(3)长春瑞滨25mg/m2静脉滴注第1、8天,每间隔21天给药一次。

(八)出院标准。 1.一般情况良好。

2.没有需要住院处理并发症和/或合并症。 (九)变异及原因分析。

1.治疗过程中出现感染、白细胞减少、肝肾功能损害及其他合并症者,需进行相关的诊断和治疗,可适当延长住院时间。

2.有行外科手术指征者,转入外科治疗路径。 3.需行放射治疗,出院在门诊进行。

二、胸膜间皮瘤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胸膜间皮瘤(ICD–10:C45.0)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门诊号: 住院号: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临床路径

一、原发性支气管肺癌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原发性支气管肺癌(ICD–10:C34/D02.2) 行肺局部切除/肺叶切除/全肺切除/开胸探查术(ICD-10-CM-3:32.29/32.3–32.5)。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呼吸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NCCN非小细胞肺癌临床实践指南(中国版)》(NCCN指南中国版专家组),《2009年NCCN小细胞肺癌临床实践指南》(NCCN小细胞肺癌专家组)。

1.临床表现:咳嗽、痰血、咯血、呼吸困难、Horner’s征、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远处转移引起的症状以及肺外非特异性表现(副癌综合征)等。

2.辅助检查:(1)胸部影像学检查;(2)病理学检查:痰脱落细胞学检查、纤维支气管镜活检、肺穿刺活检等确诊。

3.评价肿瘤转移情况的相关检查:腹部CT或超声、肾上腺CT、头颅MRI或增强CT、ECT全身骨扫描、PET–CT等。

4.根据上述检查结果进行临床分期。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呼吸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NCCN非小细胞肺癌临床实践指南(中国版)》(NCCN指南中国版专家组),《2009年NCCN小细胞肺癌临床实践指南》

(NCCN小细胞肺癌专家组)。

1.非小细胞肺癌治疗原则。

#对于一线治疗失败的患者,且有指征者,可以考虑靶向治疗,其中包括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或抗肿瘤新生血管药物。

2.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治疗原则。

推荐以化疗为主,放疗和手术治疗为辅的综合治疗以延长患者生存期。化疗有效者可化疗4–6个周期。治疗后进展的患者可改二线治疗。

3.小细胞肺癌治疗原则。

临床分期为Ⅰ期的小细胞肺癌,推荐肺叶切除+纵隔淋巴结清扫术,术后仍为pN0,推荐4–6周期的EP方案化疗;如为pN+,推荐全身化疗同时加纵隔野的放射治疗。不适于手术的I期小细胞肺癌,推荐同期化放疗的治疗。

Ⅱ和Ⅲ期小细胞肺癌,如果PS≤2,推荐同期化放疗的治疗;如果由于合并症而致PS>2,首选化疗,必要时加上放射治疗。

Ⅳ期小细胞肺癌,首选治疗模式为全身化疗,EP方案为标准治疗方案;伊立替康+顺铂方案也是可选择的方案。

(四)标准住院日为8–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C34/D02.2原发性支气管肺癌疾病编码。

2.有手术治疗指征需外科治疗者,转入外科治疗路径。 3.如患者一般情况较差,KPS评分<60(或ZPS评分>2),不进入该临床路径。

4.有明显影响原发性支气管肺癌常规治疗的情况,不进入该临床路径。

5.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凝血功能、血型、肝肾功能、电解质、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肿瘤标志物检查;

(3)肺功能、动脉血气分析、心电图、超声心动图; (4)影像学检查:胸片正侧位、胸部CT(平扫+增强扫描)、腹部超声或CT、ECT全身骨扫描、头颅MRI或CT。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1)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及相应的镜下治疗; (2)全身PET–CT。 (七)治疗方案与药物选择。 1.化疗方案。 (1)非小细胞肺癌。 1)GP方案:

吉西他滨1000–1250mg/m2静脉滴注第1、8天,顺铂75mg/m2

或卡铂AUC=5静脉滴注第1天,21日为一周期。

2)DP方案:

多西他赛75mg/m²静脉滴注第1天,顺铂75mg/m²或卡铂AUC=5静脉滴注第1天,21日为一周期。

3)NP方案:

长春瑞滨25mg/m²静推10分钟第1、8天,顺铂 80mg/m²静滴第1天,21日为一周期。

4)TP方案:

紫杉醇175mg/m²静滴3小时第1天,顺铂75mg/m²或卡铂AUC=5

静滴第1天,21日为一周期。

5)PP方案(非鳞癌):

培美曲塞500mg/m²静滴第1天,顺铂75mg/m²或卡铂 AUC=5静滴第1天,21日为一周期。

非小细胞肺癌二线化疗可选药物包括多西他赛与培美曲塞:多西他赛75mg/m²静滴第1天,21日为一周期;或培美曲塞500mg/m²静滴第1天,21日为一周期。

(2)小细胞肺癌 1)EP方案:

顺铂80mg/m²静滴第1天,依托泊苷100mg/m²静滴第1-3天,21天为一周期。

2)IP方案:

伊立替康60mg/m²静滴第1、8、15天,顺铂60mg/m²静滴第1天,28日为一周期。

3)CAV方案:

环磷酰胺1000mg/m²静推或静滴第1天,多柔比星40–50mg/m²(或表柔比星60mg/m²)静推第1天,长春新碱1mg/m²静推第1天,21–28日为一周期。

小细胞肺癌的二线治疗:一线化疗后3个月内进展,二线化疗可选药物有托泊替康、异环磷酰胺、紫杉醇、多西他赛、吉西他滨;一线化疗后3个月后进展,二线化疗首选托泊替康单药或联合用药;6个月后进展,选用初始治疗有效的方案。

2.靶向治疗。

非小细胞肺癌二线或三线治疗可选用吉非替尼或厄洛替尼。根据现有证据,推荐在有EGFR基因突变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中一线使用吉非替尼或厄洛替尼。目前用于非小细胞肺癌的靶向治疗还包括抗血管生成的贝伐单抗、西妥昔单抗等。

3.抗肿瘤药物毒副反应的防治。

包括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脏器损害、过敏反应、肾毒性及局部皮肤刺激的预防和处理。

4.并发症及转移灶的综合治疗。 (八)出院标准。 1.生命体征平稳。

2.没有需要继续住院处理的并发症。 (九)变异及原因分析。

1.有影响肺癌治疗的合并症,需要进行相关的诊断和治疗。 2.治疗过程中出现并发症和/或抗肿瘤药物严重毒副反应。

二、原发性支气管肺癌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原发性支气管肺癌(ICD-10:C34/D02.2)

行肺局部切除/肺叶切除/全肺切除/开胸探查术(ICD-10-CM-3:32.29/32.3-32.5)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门诊号或ID号: 住院号:


相关内容

  • 毛细支气管炎临床路径
  • 毛细支气管炎临床路径 (2010年版) 一.毛细支气管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毛细支气管炎(ICD-10:J2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本病诊断要点为:发病年龄小( 1.病史:多见于2岁以 ...

  •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临床路径
  •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临床路径流程 (2015年版) 一.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ICD –10:J18.0). (二)概述.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鼻腔.咽或喉部急性炎症的概称.常见病原体为病毒(鼻病毒.冠状病毒.Coxsackie 及ECHO 病毒. ...

  • 临床路径儿科(4个)
  • 轮状病毒肠炎临床路径 (2009年版) 一.轮状病毒肠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轮状病毒肠炎(ICD-10:A08.00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七版)>(人民 ...

  • 肺炎临床路径
  • 支气管肺炎临床路径 (县级医院版) 一.支气管肺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支气管肺炎(ICD-10:J18.00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 ...

  • 神经内科临床路径知情同意相关制度及流程
  • 临床路径知情同意制度 临床路径管理是公立医院改革的核心内容,是改善医疗服务管理的有效措施.按照卫生部开展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和相关要求,结合我科临床路径病种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一.患者知情同意即是患者对病情.诊疗(手术)方案.风险益处.费用等真实情况有了解与被告知的权利,患者在知情的情况下有选择.接 ...

  • 临床管理委员会职责.管理制度及程序
  • 关于调整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的 通 知 院属各科室: 为认真贯彻落实卫生部<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全面推进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在我院科学.规范.有序.有效实施,规范临床诊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经院研究决定调整义煤总医院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 主任委员: 赵峰子 副主任委员:周洪恩 ...

  • 呼吸内科6个病种临床路径
  • 呼吸内科6个病种临床路径 肺血栓栓塞症临床路径 一.肺血栓栓塞症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肺血栓栓塞症(ICD-10:I26.001/I26.90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呼吸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肺血栓栓塞症的诊 ...

  • 心功能衰竭临床路径
  • 心功能衰竭临床路径 (县级医院版) 一.心功能衰竭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心功能衰竭(ICD-10:I50.91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心血管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欧洲急性心力衰竭临床诊疗指南&g ...

  • 急性咳嗽病中医临床路径
  • 急性咳嗽病中医临床路径(住院)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或急性支气管炎或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住院患者. 一. 急性咳嗽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 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急性咳嗽病(TCD编码:BNF011).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ICD-10 编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