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电影发展史

一、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

1、 概念:二战后在意大利兴起的电影美学运动,是有声电影以来电影趋向于现

实主义美学追求的最突出成就,从内容到形式的美学革命,是继先锋主义电影运动之后的,在世界电影史上所出现的第二次电影美学运动。

2、 美学特征: 纪实性(鲜明的特征)

形式特征: 一、纪实性 (巴赞称新现实主义的影片的纪录性,具有极为特殊的美学价值。 )

二、实景拍摄

三、长镜头的运用

四、关于非职业演员的运用

五、结构形式

六、地方方言的运用

3、现实主义的特色: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的思考:反对战争,以及侵入他们国家的那种致命的政治混乱;反对饥饿;反对贫困和失业所造成的困境;反对家庭解体和堕落。

4、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

罗西里尼 1945年《罗马,不设防的城市》(奠基之作)

(工作方法:调查、采访、记录)

维斯康蒂 (“新现实主义之父”)

1947

a、完全适用真实的外景拍摄;b、选用非职业演员的真正渔民。 艺术特征:以近似记录式的写实主义,以长镜头和变焦镜头的手段处理,以画面景深镜头的浓郁诗意,将现实主义和唯美主义结合起来,表现出一种独特的个性化追求。

德·西卡 1948年《偷自行车的人》(最具有代表意义的新现实主义杰作) (艺术和美学特征:语调温和但情感冲突强烈;故事简单但社会含义深刻;结构以现实为依托,以“平民化”剧情推进;拍摄风格完全实景,用非职业演员) 德·桑蒂斯 1951年《罗马11时》

(特征:使用摄影棚,采用职业演员与非职业演员混用)

柴伐梯尼 新现实主义的倡导者、理论家,同时又是杰出的戏剧作家

5、转型的开始:《城市里的爱情》(集锦片)

二、战后美国电影

从战后开始直至50年代初期,是好莱坞“黄金时代”最后一段繁荣时期。

A、值得关注的影片:

1、 1951年《欲望号街车》(白兰度、费雯·丽 表演极具感染力,具有强烈的讽喻性)

2、 1950年《彗星美人》(第23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导演、电影剧本、男配角)

3、 1952年《正午》(世界电影史上最经典的西部片之一)

B20世纪40年代末到50年代初,掀起了以“麦卡锡主义”为代表的反共、排外运动,涉及美国政治、教育和文化等领域的各个层面,其影响至今仍然可见。

C、希区柯克及其代表作品

1、1935年《三十九级阶梯》 1954年《后窗》

1940年《蝴蝶梦》 1958年《眩晕》

1945年《爱德华大夫》 1959年《西北偏北》

1946年《美人计》 1960年《精神病患者》

1948年《绳索》 1963年《群鸟》

1951年《火车上的陌生人》 1972年《狂凶记》

2、 艺术成就:公认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电影导演

他是悬念大师、心理大师、电影中的哲学大师 多重电影人格 深刻洞察到人生的荒谬和人性的脆弱

3、艺术特色:别具一格的主题、新颖严谨的文本结构、巧妙驾驭情节转换、特别善于制造悬念、镜头语言精巧别致、多种摄影技巧综合运用

三、战后法国电影

1、“优质电影”为主导

特征:依赖经典文学作品的改编,特别重视编剧的作用;沉迷于浪漫主义的氛围;镜像风格上,多运用豪华的布景、特技效果、精心布置的灯光、华丽的服装等元素,来表现和强化“优雅的故事”

代表作品:1946年《夜之门》 1947年《肉体的恶魔》

1952年《禁止的游戏》 《我们都是凶手》 1950年《公正与命运》

2、 老一辈电影导演复出

雷乃·克莱尔 1947年《沉默是黄金》

让·雷诺阿 1951年《河》 1955年《法国康康舞》

让·谷克多 1945年《美女与野兽》1950年《奥菲斯》1959年《奥菲斯的遗嘱》

3、 新一代的独立导演

让·皮埃尔·梅尔埃尔 《大海的沉默》《可怜的孩子们》

布莱松 《一个乡村牧师的日记》《死囚越狱》

雅克·塔蒂 《假日》《于洛先生的假日》

(成为战后法国喜剧电影的大师之作,具有非常独特的喜剧风格)

4、 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

A、 概念:20世纪世界电影史上规模宏大、影响广泛、意义深远的具有电影创

作观念和电影作品的电影活动。

B、 导演分为两部分人:“新浪潮”和“左岸派”

“新浪潮”:团结在著名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周围的以特吕弗为核心的年轻影评人。他们大多是电影杂志《电影手册》(1951年创立,是运动的另一个精神堡垒)的编辑和主要作者,因此人称“电影手册派” 、“作者电影”。

“左岸派”: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电影工作者和小说作家,包括瓦尔达、雷乃、马勒、杜拉等人。他们大多寄寓在塞纳河左岸,故称。又叫“作家电影”。

C、 关于“作者论”:1948年电影理论家、导演阿斯特吕克在《法兰西银幕》上

提出“摄影机笔论”;特吕克在1954年发表了他最初的“作者策略”理论,为后来“作者论”奠定了基础。“作者论”作为一种批评方法,则“尊崇导演的全部作品,通过系统的考察去追溯导演个人特有的主题、结构和形式的特色”。

D、 “八武士”:特吕弗、戈达尔、里维特、罗麦尔、夏布罗尔、阿伦·雷乃、

瓦尔达、德米。

E、 主要风格特色:a、题材多为现代城市题材(充满主观性与抒情性)b、拍摄

风格上写实为主,强调个性c、结构上自由随意,不拘一格d具有较强的互

文性

F、 主题:⑴非政治性的电影

⑵摄影方法:侧重于电影的照相性和画面新鲜感;极强的现实风格;顾及时空的完整性及节奏的运动感,又出现大量长镜头、景深镜头的摄影 ⑶音响处理:大量采用自然音响环境,以增加作品的真实感

⑷剪辑:快速的剪辑方法,增加镜头数目:镜头之间直接衔接;长镜头的使用是增加影片的真实色彩

⑸采用大批不知名的年轻人做演员,汲取意大利非职业演员的方式及“不表演的表演”的风格,十分灵活的制片原则

G、 主要导演及其代表作

特吕弗 《论法国电影的倾向》成为法国电影新浪潮运动的一个宣言

1959年《四百下》 1960年《枪击钢琴师》

1962年《朱尔与吉姆》 1980年《最后一班地铁》

主要创作特色:叙事主题清晰,情节结构完整,关注人物的命运和社会背景的历史性关联,彰显特吕弗电影的思想特征和人文情怀;叙事结构和镜头语言,将传统与现代的技巧融汇一体;刻意在电影中插入其他影片片断,构成戏仿或反讽。

让-吕克·戈达尔 (世界上所有新浪潮运动中影响力最大,生涯变化最大也最特立独行的怪杰)

1960年《筋疲力尽》(“新浪潮”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

1961年《女人就是女人》 1962年《随心所欲》

1967年《中国姑娘》 1982年《激情》

1983年《芳名卡门》 2001年《爱情研究所》

主要创作特色:建构现代自由表达的叙事主题与疏理性为主导的叙事风格;复杂多义的文本;杂糅与辩证的艺术手法

阿伦·雷乃 (左岸派的领军人物,50-60年代法国电影最重要的革新人物) 1959年《广岛之恋》(现实主义作品中最罕见的高峰,标志着电影史上的转折点) 1961年《幸福在马里昂巴德》(迄今为止最难懂的影片之一)

2006年《心迹》

四、战后英国电影

1、英国自由电影运动:1962年2月,一群年轻的电影制作者在英国国家电影剧院发表了他们的宣言,他们称之为“英国自由电影运动”。他们将摄影机架上了街头,力求捕捉到一个全新的丰富而自由的英国。

2、自由电影:主要是指从1956年2月到1959年9月在伦敦国家影院上演的一个包含6组—主要是短的纪实作品系列。

代表作品:著名的电影人林德塞·安德森、卡雷尔·赖兹 他们强调电影制作者的自由(《长跑选手》《甜蜜的尝试》《如果。。。》)

3、 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A、卡洛尔·里德 1939年《星星下凡》(社会性作品,充分发挥它的纪录片的手法,奠定了他在影坛的地位)

1949年《第三个人》(嘎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1968年《雾都孤儿》(获奥斯卡最佳导演金像奖)

他善于吸收各派之长,把德国的表现主义、美国的摄影技巧、法国战前的诗意现实主义用于商业化的目的。

B、大卫·里恩

1942年浪漫之作《相见恨晚》

1946年《孤星血泪》1948年《雾都孤儿》(有浓郁的英国民族特色) 20世纪50年代走国际化道路,专拍“跨洋电影”

《桂河大桥》第一个奥斯卡最佳导演

1962年历史巨片《阿拉伯的劳伦斯》再次获奥斯卡最佳导演奖

1965年《日瓦戈医生》 1984年《印度之行》

五、瑞典电影

1、四十年代学派:瑞典文艺青年一代中文艺创作的一种美学思想流派,反映了知识分子对战争、战后的欧洲局势和资本主义社会感到失望的情绪。

2、著名导演及其作品

A、斯约堡 《只有一个母亲》 《朱丽小姐》 《父亲》 《巴拉巴》

在处理人与社会这一主题时u,原则是剧情紧张,人物感情充沛,形象鲜明,摄影角度奇特,明暗处理大胆。

B、英格玛·伯格曼 哲理性的电影大师

1944年写出一部剧本《折磨》 1945年执导处女作《危机》

《渴望》《监狱》《夏夜的微笑》《第七封印》《野草莓》《魔术师》《呼喊语细语》 沉默三部曲:《狱在镜中》《冬日之光》《沉默》

1978年最舞台化的影片《秋天奏鸣曲》

1981年最后一部影片《芳妮与亚历山大》

艺术特色及其代表作:⑴影片主题的形而上色彩 (大多具有深刻的哲学思考,以沉郁的理性精神来探索与追问生与死)

⑵艺术语言上的精致与深邃(精致是指伯格曼的影片在镜像语言和文本结构上精雕细刻的镜头配置与精炼简约的结构风格见长。深邃是指伯格曼往往将现实、记忆和梦幻糅杂在一起,既是现实生活风貌的平实纪录和呈现,又是对人的内心世界的深刻剖析和表现。)

⑶对色彩、音乐和隐喻的出色运用(他的电影都包含着隐喻的象征和对光影、色彩与音乐的运用。如巧妙的幽默又有委婉的讽刺的《夏夜的微笑》)

六、战后日本电影

1、日本电影企业是唯一按照好莱坞企业组织起来的电影企业,即围绕着制片厂系统的电影企业。它的制片系统是围绕着导演,制片人只是导演助手,突出的是“监督”。

2、创作上的特点:富有实力的创作队伍的变化;题材与样式多样化(战后关心现实生活的冲突、思想观念和道德准则);产品数量上的增强

3、日本电影的复兴:开始于1946年,首先出现了一批反映战争痛苦和社会腐败的电影;其次出现了社会批判意识和意识形态倾向性的电影,一大批具有社会影响力和艺术性的电影,形成了日本第一次独立制片运动和战后日本“社会现实派”电影的创作源流和倾向。

4、日本电影“民族风格”的主流:注重传统和影像表现的结合,标榜鲜明的个性风格。

战后电影工业和日渐增强的国际声誉共同营造出日本电影史上辉煌的“黄金时代”。

黄金时代的特征:电影人才辈出、作品丰富多样、产生出较大的国际影响

5、 主要导演及作品

A、沟口健二 处女作《爱情复苏日》(1923年)

成名作《浪华悲歌人》《青楼姐妹》(1936年)被誉为日本女性电影史上的里程碑。

1952年名噪一时的《西鹤一代女》 1954年《山椒大夫》 1953年《雨月物语》(获威尼斯电影节银狮奖,日本电影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为沟口赢得“女性电影大师”名号。)

艺术特色:沟口是最早和最顽固意识到日本传统文化的大师,他的作品展示了一个更为一贯的和单一的视觉风格,一个更为一观点的主题和环境,以及一个更为狭窄的情绪和情调的范围,他擅于“时代剧”和“女性电影”。

A、凝重的悲凉风格

B、独特的“长镜头”空间(以一种象征着中世纪的卷轴画的散点特征的长镜头的形式,形成了他那独具特色的电影空间观念。但他同时又不同于欧洲:同距离、同速度的纵横移动,决不会让特写镜头出现;往往产生了空间形式的变化,具有超现实主义特征,“一个镜头主义”的风格化表现。)

C、“全景镜头”体现的民族美学观念(“全景主义”日本的风格标志之一) 以上表明他电影中浓郁的民族风格、同情女性的思想情怀和独特的镜头结构特征,把人放在自然环境中观察,更注重景的表现。

B、小津安二郎 第一部作品《忏悔之刃》(唯一的古装剧)

代表作品:1949年《晚春》 1953年《东京物语》

1958年《彼岸花》1962年《秋刀鱼之味》(炉火纯青之作)

艺术特色:①以表现现代家庭为主导的题材与主题特征(两代之间的沟通和理解) ②独具特色的镜头语言和镜像风格(人物并排而坐是一种形式,任何场面都从低处往上拍,具体表现以下特点:仰拍、固定的机位、人物的相思态布局、节奏缓慢禁用大幅度动作、人物说话时总要面对观众、稳定的镜别运用) ③以“静”(形)“定”(神)为主导的东方美学观。(他的电影克制、内敛、细腻,能让人在浅浅的愁绪中感受到一丝生命的凉意,体现出一种以“中和”为主导的东方美学观念与文化思想,是不同于西方的电影美学。)

C、黑泽明 处女作 1943年《姿三四郎》一举成名

1950年《罗生门》(获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和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有史以来最有价值的10部影片之一)

1951年《七武士》(日本电影史上大型古装现代片的开山之作,市日本人心目中作为兼收并蓄东西文化的当代电影典范“日本西部片”)

1952年《生之欲》(斯皮尔伯格奉为最经典的黑泽明的电影,日本战后最佳电影之一)

1985年《乱》(东方美术绘画“流白”技巧运用于拍摄)

艺术特色:①注重对特定时代中人物的民族性格和独特信念的刻画,具有人道主义的艺术情怀和叙事上阳刚风格。②叙事结构不拘一格,镜头运用长短结合,以大动作镜头和小慢镜头处理见长,剪辑上充满活力和激情。《罗生门》以环形

的套房结构来刻画人言的不可信赖,真相的不可确定。③长于历史题材的改编,题材和主题有强烈的历史感,体现出融会东西方文化,而以本土民族精神为主导的国际化特征。

七、德国新电影

1、概念:1960s初出现在西德的一次旨在振兴德国电影的运动,源于1962年奥伯豪森和第八届西德短片电影节《奥伯豪森宣言》。真正兴盛于70年代中后期,1975年运动出现第二次高潮,电视台开始资助青年导演拍片,并出现了法宾斯德、赫尔措格、施隆多夫和文德斯(新德国电影四杰)这些艺术上富有特色的导演,成为西德电影的主流,在人们心中已成为一个流派的标志。从电影艺术发展的自身规律角度看,他们反对美国电影的商业性,追随欧洲电影的“艺术个性”,又逐步借鉴好莱坞电影,在影片制作中融入自己的艺术思考和风格追求。创作密切关注德国的历史和现实,并兼顾到市场和艺术,既有艺术特色,又有较高的票房价值。

2、初期阶段:

让-马里·斯特劳布 先驱之一 1965年《没有和解》(体验现实而不是面对现实,有政治和现实意义,极文学化台词,追求的是一种布莱特式的启蒙喜剧风格。) 亚历山大·克鲁格 先驱之一 1966年《向昨天告别》(采用不少纪录手法和漫画式的表演,获威尼斯电影节银狮奖)

施隆多夫 《青年特尔勒斯》1966年“国际批评家奖”

赫尔措格 《生活的标志》 1967年

约翰内斯·沙夫《纹身》

彼得·沙莫尼《狐狸禁猎期》柏林电影节银熊奖

乌尔里西·沙莫尼 《它》《年复一年》(点画派风格)

4、 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A、法斯宾德 “新德国电影的心脏”“神童”。。。

主要作品:《玛丽娅·布莱恩的婚姻》《莉莉·玛莲》《罗拉》《维洛尼卡·佛斯的欲望》《恐惧吞噬灵魂》《第三代》《绝望》

影片的最大特点:对艺术的真诚和对社会的直言批判,有时出现简单化的倾向。

主要艺术特色:在电影的传统性和现代性之间寻找新的平衡和衔接

①重新认识电影的叙事本性,运用能吸引观众的情节来展开叙事;②重新注重艺术形象的社会性;③重新强调艺术风格的独特性,把风格与电影造型语言的创新统一起来。

B、赫尔措格

1967年第一部剧情长片《生命的讯息》(对人类历史政治的终极思考,获1968年柏林电影节最佳新导演奖)

1971年《侏儒也是从小长大的》 1972年《阿基尔,上帝的愤怒》

1973年《加斯伯·豪泽尔之谜》 1978年《吸血鬼诺斯弗拉图》

1982年《路上行舟》 《石头上的叫喊》

主要艺术特色

A.孤独和疯狂、异域疆土的自然风光成为赫尔措格影片的一贯的主题。热衷于刻画那种边缘与孤独的人物,探讨人物“疯狂的迷恋”的心智。这使其电影体现出强烈的逆向思维特征和深刻的哲理性。

B.叙事上,用极其风格化的镜像话语刻画人物。影片极富浪漫色彩,其魅力主要不是来自情节的张力,更多地是离奇的人物和性格所突现出来的特殊景观。

C. 镜头有强烈的造型意识,精雕细刻,追求视觉美感和影像冲击力。常常营造出奇异的景观乃至怪诞的神秘色彩。

C.沃尔克·施隆多夫

1966年拍摄的第一部电影长片处女作《青年特尔勒斯》预示了新德国电影的觉醒。该片在戛纳电影节上获得“国际影评人奖”。

主要代表作品

1971年 《科姆巴赫穷人的暴发》

1979年 《铁皮鼓》获得1979年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1980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1983年 《在少女花影下》

1985年 《推销员之死》

1996年 《怪胎》

1998年 《恐慌地带》

2000年 《打开心门向蓝天》德国柏林电影节欧洲金像奖蓝天使奖 2001年 《十分钟年华老去》

2003/4年 《第九日》

主要艺术特色

作为德国新电影的重要导演之一,施隆多夫是一个“在所有导演中最具现代电影语言表现手段的人”。

A.注重电影剧作,有浓厚的文学功底。 善于将人物置放于具体的历史背景中刻画人物性格。

B.注重叙事结构的营造,尤其在叙事视角上匠心独运,故事具有较强的情节性。

C、注重对电影基本技法的运用,镜头运用娴熟老到,具有较强的视觉表现力。

D、维姆·文德斯

被认为是“新德国电影”运动里最有希望的青年导演之一。

令文德斯声名鹊起的 “旅行三部曲”:《爱丽丝漫游城市》(Alice in the Cities,1974 ),《错误的举动》(The Wrong Move ,1975)和《公路之王》(Kings of the Road ,1976)。

自1978年起,文德斯陆续拍摄了影片《哈默特》(Hammett)、《尼克的

电影--水上的闪电》(Nick‘s Movie--Lightning Over Water)和《事物的状态》(The State of Things,1982)。

代表作品:1970年 《城市之夏》 Summer in the City

1971年 《守门员对点球的焦虑》 威尼斯电影节(电影评论大奖)

1972年 《红字》

1974年 《爱丽丝漫游城市》 Alice in the Cities 德国影评大奖

1975年 《错误的举动》德国电影奖(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摄影,最佳音乐)

1976年 《公路之王》 Kings of the Road 芝加哥电影节大奖

1977年 《美国朋友》 德国电影金奖(最佳导演,最佳剪辑),德国电影银奖(制作)

1980年 《水上回光》德国电影银奖(制作)

1982年 《哈默特》

1982年 《事物的状态》 威尼斯电影奖金狮大奖,国际影评人大奖;德国电影奖(最佳电影,最佳摄影),德国电影银奖(制作)

1983年 《德州巴黎》法国戛纳电影节奖金棕榈大奖;英国电影科学院奖(最佳导演);德国电影银奖(制作);法国电影评论大奖

1985年 《寻找小津》 伦敦电影节“年度杰出电影”

1987年 《柏林苍穹下》法国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欧洲电影奖(最佳导演);德国电影金奖(导演);洛杉矶影评奖(最佳外语片,最佳摄影);纽约影评人奖(摄影)

1989年 《衣食住行事件簿》

1991年 《直到世界尽头》 金奖(最佳德国电影)

1993年 《咫尺天涯》 法国戛纳电影节奖评审团大奖;巴伐利亚电影奖(导演) 1994年 《里斯本的故事》

1995年 《云上的日子》

1996年 《光之幻影》 德国短片电影金奖(导演)

1997年 《暴力启示录》 德国电影金奖(导演)

1998年 《乐满哈瓦那》

2000年 《百万美元大酒店》 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评审团大奖

主要艺术特色

A.主题层面讲,深刻的人性目光,关注世界与人的生存状态和内在情怀,具有浓郁的哲理性。

B.风格层面讲,诗化的电影语言,以松散的文本结构为主导,情节相对淡化。

C.题材层面讲,以刻画现代社会中个人的孤独与焦虑为内容,多以“公里电影”的方式,展示人物对“自我”的追寻。

D. 镜像话语层面讲,讲究声、光、色的精心调度与组合,以运动中的“场面调度”为镜头主导特征;尤其擅长运用色彩和音乐在文本中的表意功能,赋予 影片中以强烈的感染力。

八、新好莱坞电影(New Hollywood Cinema )

1、概念:“新好莱坞电影”,自然是相对于既往的好莱坞电影而言的。指美国电影史上60年代末到70年代末出现的由当时好莱坞的“40年代人”(电影小子):弗朗西斯·科波拉、马丁·西科塞斯、乔治·卢卡斯、斯皮尔伯格等一批新的编剧和导演形成的新的电影创作潮流。他们的创作在电影风格、制作方式和社会历史语境上都不同于“经典好莱坞电影”。这一新的电影潮流和电影现象被人们称之为“新好莱坞电影”。 “新好莱坞”大体上指的是:从1967年到1976年,这样一段时间。

1967年,阿瑟·佩恩拍摄的《邦尼和克莱德》影片公映,这部影片的成功在于人们接受了对“美国正面形象的巨大否定”,它颠覆了美国电影的强盗片和警匪片的类型模式。而类型模式的破产之日便是作者电影的生成之时,影片《邦尼和克莱德》标志着美国新好莱坞电影的诞生。

2、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A、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Francis Ford Coppola

《教父》 《教父》续集 《对话》 《现代启示录》《教父》第三集 《惊情四百年》 《家有杰克》 《造雨人》 《超时空危机》

艺术特色: 拿破仑式的“电影元首” , 让人去建造梵蒂冈或金字塔的家伙

科波拉多才多艺,集编、导、演、制片人于一身,合计参与制作的影片近百部,获得许多重要的国际电影大奖,至今仍在拍片,不愧为世界级的大导演

B、马丁·斯科塞斯

1967年第一部剧情长片(处女作)《谁在敲我的门》。

1970年纪录片《穷街陋巷》

1976年《出租汽车司机》这部堪称“伟大电影”的作品问世。

1980年最震撼人心的力作《愤怒的公牛》

1986年拍摄的《金钱本色》赢来了商业上的巨大成功。

1988年《基督最后的诱惑》

1990年《好家伙》(《盗亦有道》

2002年拍摄了《纽约黑帮》

2004年拍摄的《飞行家》

C、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作品:

《大白鲨》1975 《JAWS》

《第三类接触》1977 《Close Encounters of the Three Kind》

《外星人》1984 《Gremlins》

《紫色》1985 《The Color Purple》

《太阳帝国》1987 《Empire of the Sun》

《胡克船长》1991 《Hook》

《侏罗纪公园》1993 《Jurassic Park》

《辛德勒名单》1993 《Schindlers List》

《失落的世界》1997 《The Lost Word》

《勇者无惧》1998

《拯救大兵瑞安》1998

主要导演影片:

拯救大兵瑞恩 (saving private ryan)(1998)

逍遥法外 (Catch Me If You Can)(2002)

少数派报告 (Minority Report)(2001)

外星人 (E.T.)(2002)

失落的世界 (The Lost World: Jurassic Park)(1997)

侏罗纪公园 (Jurassic Park)(1993)

A·I·人工智能 (A.I.)(2001)

辛德勒名单 (Schindler′s List)(1993)

一、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

1、 概念:二战后在意大利兴起的电影美学运动,是有声电影以来电影趋向于现

实主义美学追求的最突出成就,从内容到形式的美学革命,是继先锋主义电影运动之后的,在世界电影史上所出现的第二次电影美学运动。

2、 美学特征: 纪实性(鲜明的特征)

形式特征: 一、纪实性 (巴赞称新现实主义的影片的纪录性,具有极为特殊的美学价值。 )

二、实景拍摄

三、长镜头的运用

四、关于非职业演员的运用

五、结构形式

六、地方方言的运用

3、现实主义的特色: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的思考:反对战争,以及侵入他们国家的那种致命的政治混乱;反对饥饿;反对贫困和失业所造成的困境;反对家庭解体和堕落。

4、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

罗西里尼 1945年《罗马,不设防的城市》(奠基之作)

(工作方法:调查、采访、记录)

维斯康蒂 (“新现实主义之父”)

1947

a、完全适用真实的外景拍摄;b、选用非职业演员的真正渔民。 艺术特征:以近似记录式的写实主义,以长镜头和变焦镜头的手段处理,以画面景深镜头的浓郁诗意,将现实主义和唯美主义结合起来,表现出一种独特的个性化追求。

德·西卡 1948年《偷自行车的人》(最具有代表意义的新现实主义杰作) (艺术和美学特征:语调温和但情感冲突强烈;故事简单但社会含义深刻;结构以现实为依托,以“平民化”剧情推进;拍摄风格完全实景,用非职业演员) 德·桑蒂斯 1951年《罗马11时》

(特征:使用摄影棚,采用职业演员与非职业演员混用)

柴伐梯尼 新现实主义的倡导者、理论家,同时又是杰出的戏剧作家

5、转型的开始:《城市里的爱情》(集锦片)

二、战后美国电影

从战后开始直至50年代初期,是好莱坞“黄金时代”最后一段繁荣时期。

A、值得关注的影片:

1、 1951年《欲望号街车》(白兰度、费雯·丽 表演极具感染力,具有强烈的讽喻性)

2、 1950年《彗星美人》(第23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导演、电影剧本、男配角)

3、 1952年《正午》(世界电影史上最经典的西部片之一)

B20世纪40年代末到50年代初,掀起了以“麦卡锡主义”为代表的反共、排外运动,涉及美国政治、教育和文化等领域的各个层面,其影响至今仍然可见。

C、希区柯克及其代表作品

1、1935年《三十九级阶梯》 1954年《后窗》

1940年《蝴蝶梦》 1958年《眩晕》

1945年《爱德华大夫》 1959年《西北偏北》

1946年《美人计》 1960年《精神病患者》

1948年《绳索》 1963年《群鸟》

1951年《火车上的陌生人》 1972年《狂凶记》

2、 艺术成就:公认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电影导演

他是悬念大师、心理大师、电影中的哲学大师 多重电影人格 深刻洞察到人生的荒谬和人性的脆弱

3、艺术特色:别具一格的主题、新颖严谨的文本结构、巧妙驾驭情节转换、特别善于制造悬念、镜头语言精巧别致、多种摄影技巧综合运用

三、战后法国电影

1、“优质电影”为主导

特征:依赖经典文学作品的改编,特别重视编剧的作用;沉迷于浪漫主义的氛围;镜像风格上,多运用豪华的布景、特技效果、精心布置的灯光、华丽的服装等元素,来表现和强化“优雅的故事”

代表作品:1946年《夜之门》 1947年《肉体的恶魔》

1952年《禁止的游戏》 《我们都是凶手》 1950年《公正与命运》

2、 老一辈电影导演复出

雷乃·克莱尔 1947年《沉默是黄金》

让·雷诺阿 1951年《河》 1955年《法国康康舞》

让·谷克多 1945年《美女与野兽》1950年《奥菲斯》1959年《奥菲斯的遗嘱》

3、 新一代的独立导演

让·皮埃尔·梅尔埃尔 《大海的沉默》《可怜的孩子们》

布莱松 《一个乡村牧师的日记》《死囚越狱》

雅克·塔蒂 《假日》《于洛先生的假日》

(成为战后法国喜剧电影的大师之作,具有非常独特的喜剧风格)

4、 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

A、 概念:20世纪世界电影史上规模宏大、影响广泛、意义深远的具有电影创

作观念和电影作品的电影活动。

B、 导演分为两部分人:“新浪潮”和“左岸派”

“新浪潮”:团结在著名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周围的以特吕弗为核心的年轻影评人。他们大多是电影杂志《电影手册》(1951年创立,是运动的另一个精神堡垒)的编辑和主要作者,因此人称“电影手册派” 、“作者电影”。

“左岸派”: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电影工作者和小说作家,包括瓦尔达、雷乃、马勒、杜拉等人。他们大多寄寓在塞纳河左岸,故称。又叫“作家电影”。

C、 关于“作者论”:1948年电影理论家、导演阿斯特吕克在《法兰西银幕》上

提出“摄影机笔论”;特吕克在1954年发表了他最初的“作者策略”理论,为后来“作者论”奠定了基础。“作者论”作为一种批评方法,则“尊崇导演的全部作品,通过系统的考察去追溯导演个人特有的主题、结构和形式的特色”。

D、 “八武士”:特吕弗、戈达尔、里维特、罗麦尔、夏布罗尔、阿伦·雷乃、

瓦尔达、德米。

E、 主要风格特色:a、题材多为现代城市题材(充满主观性与抒情性)b、拍摄

风格上写实为主,强调个性c、结构上自由随意,不拘一格d具有较强的互

文性

F、 主题:⑴非政治性的电影

⑵摄影方法:侧重于电影的照相性和画面新鲜感;极强的现实风格;顾及时空的完整性及节奏的运动感,又出现大量长镜头、景深镜头的摄影 ⑶音响处理:大量采用自然音响环境,以增加作品的真实感

⑷剪辑:快速的剪辑方法,增加镜头数目:镜头之间直接衔接;长镜头的使用是增加影片的真实色彩

⑸采用大批不知名的年轻人做演员,汲取意大利非职业演员的方式及“不表演的表演”的风格,十分灵活的制片原则

G、 主要导演及其代表作

特吕弗 《论法国电影的倾向》成为法国电影新浪潮运动的一个宣言

1959年《四百下》 1960年《枪击钢琴师》

1962年《朱尔与吉姆》 1980年《最后一班地铁》

主要创作特色:叙事主题清晰,情节结构完整,关注人物的命运和社会背景的历史性关联,彰显特吕弗电影的思想特征和人文情怀;叙事结构和镜头语言,将传统与现代的技巧融汇一体;刻意在电影中插入其他影片片断,构成戏仿或反讽。

让-吕克·戈达尔 (世界上所有新浪潮运动中影响力最大,生涯变化最大也最特立独行的怪杰)

1960年《筋疲力尽》(“新浪潮”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

1961年《女人就是女人》 1962年《随心所欲》

1967年《中国姑娘》 1982年《激情》

1983年《芳名卡门》 2001年《爱情研究所》

主要创作特色:建构现代自由表达的叙事主题与疏理性为主导的叙事风格;复杂多义的文本;杂糅与辩证的艺术手法

阿伦·雷乃 (左岸派的领军人物,50-60年代法国电影最重要的革新人物) 1959年《广岛之恋》(现实主义作品中最罕见的高峰,标志着电影史上的转折点) 1961年《幸福在马里昂巴德》(迄今为止最难懂的影片之一)

2006年《心迹》

四、战后英国电影

1、英国自由电影运动:1962年2月,一群年轻的电影制作者在英国国家电影剧院发表了他们的宣言,他们称之为“英国自由电影运动”。他们将摄影机架上了街头,力求捕捉到一个全新的丰富而自由的英国。

2、自由电影:主要是指从1956年2月到1959年9月在伦敦国家影院上演的一个包含6组—主要是短的纪实作品系列。

代表作品:著名的电影人林德塞·安德森、卡雷尔·赖兹 他们强调电影制作者的自由(《长跑选手》《甜蜜的尝试》《如果。。。》)

3、 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A、卡洛尔·里德 1939年《星星下凡》(社会性作品,充分发挥它的纪录片的手法,奠定了他在影坛的地位)

1949年《第三个人》(嘎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1968年《雾都孤儿》(获奥斯卡最佳导演金像奖)

他善于吸收各派之长,把德国的表现主义、美国的摄影技巧、法国战前的诗意现实主义用于商业化的目的。

B、大卫·里恩

1942年浪漫之作《相见恨晚》

1946年《孤星血泪》1948年《雾都孤儿》(有浓郁的英国民族特色) 20世纪50年代走国际化道路,专拍“跨洋电影”

《桂河大桥》第一个奥斯卡最佳导演

1962年历史巨片《阿拉伯的劳伦斯》再次获奥斯卡最佳导演奖

1965年《日瓦戈医生》 1984年《印度之行》

五、瑞典电影

1、四十年代学派:瑞典文艺青年一代中文艺创作的一种美学思想流派,反映了知识分子对战争、战后的欧洲局势和资本主义社会感到失望的情绪。

2、著名导演及其作品

A、斯约堡 《只有一个母亲》 《朱丽小姐》 《父亲》 《巴拉巴》

在处理人与社会这一主题时u,原则是剧情紧张,人物感情充沛,形象鲜明,摄影角度奇特,明暗处理大胆。

B、英格玛·伯格曼 哲理性的电影大师

1944年写出一部剧本《折磨》 1945年执导处女作《危机》

《渴望》《监狱》《夏夜的微笑》《第七封印》《野草莓》《魔术师》《呼喊语细语》 沉默三部曲:《狱在镜中》《冬日之光》《沉默》

1978年最舞台化的影片《秋天奏鸣曲》

1981年最后一部影片《芳妮与亚历山大》

艺术特色及其代表作:⑴影片主题的形而上色彩 (大多具有深刻的哲学思考,以沉郁的理性精神来探索与追问生与死)

⑵艺术语言上的精致与深邃(精致是指伯格曼的影片在镜像语言和文本结构上精雕细刻的镜头配置与精炼简约的结构风格见长。深邃是指伯格曼往往将现实、记忆和梦幻糅杂在一起,既是现实生活风貌的平实纪录和呈现,又是对人的内心世界的深刻剖析和表现。)

⑶对色彩、音乐和隐喻的出色运用(他的电影都包含着隐喻的象征和对光影、色彩与音乐的运用。如巧妙的幽默又有委婉的讽刺的《夏夜的微笑》)

六、战后日本电影

1、日本电影企业是唯一按照好莱坞企业组织起来的电影企业,即围绕着制片厂系统的电影企业。它的制片系统是围绕着导演,制片人只是导演助手,突出的是“监督”。

2、创作上的特点:富有实力的创作队伍的变化;题材与样式多样化(战后关心现实生活的冲突、思想观念和道德准则);产品数量上的增强

3、日本电影的复兴:开始于1946年,首先出现了一批反映战争痛苦和社会腐败的电影;其次出现了社会批判意识和意识形态倾向性的电影,一大批具有社会影响力和艺术性的电影,形成了日本第一次独立制片运动和战后日本“社会现实派”电影的创作源流和倾向。

4、日本电影“民族风格”的主流:注重传统和影像表现的结合,标榜鲜明的个性风格。

战后电影工业和日渐增强的国际声誉共同营造出日本电影史上辉煌的“黄金时代”。

黄金时代的特征:电影人才辈出、作品丰富多样、产生出较大的国际影响

5、 主要导演及作品

A、沟口健二 处女作《爱情复苏日》(1923年)

成名作《浪华悲歌人》《青楼姐妹》(1936年)被誉为日本女性电影史上的里程碑。

1952年名噪一时的《西鹤一代女》 1954年《山椒大夫》 1953年《雨月物语》(获威尼斯电影节银狮奖,日本电影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为沟口赢得“女性电影大师”名号。)

艺术特色:沟口是最早和最顽固意识到日本传统文化的大师,他的作品展示了一个更为一贯的和单一的视觉风格,一个更为一观点的主题和环境,以及一个更为狭窄的情绪和情调的范围,他擅于“时代剧”和“女性电影”。

A、凝重的悲凉风格

B、独特的“长镜头”空间(以一种象征着中世纪的卷轴画的散点特征的长镜头的形式,形成了他那独具特色的电影空间观念。但他同时又不同于欧洲:同距离、同速度的纵横移动,决不会让特写镜头出现;往往产生了空间形式的变化,具有超现实主义特征,“一个镜头主义”的风格化表现。)

C、“全景镜头”体现的民族美学观念(“全景主义”日本的风格标志之一) 以上表明他电影中浓郁的民族风格、同情女性的思想情怀和独特的镜头结构特征,把人放在自然环境中观察,更注重景的表现。

B、小津安二郎 第一部作品《忏悔之刃》(唯一的古装剧)

代表作品:1949年《晚春》 1953年《东京物语》

1958年《彼岸花》1962年《秋刀鱼之味》(炉火纯青之作)

艺术特色:①以表现现代家庭为主导的题材与主题特征(两代之间的沟通和理解) ②独具特色的镜头语言和镜像风格(人物并排而坐是一种形式,任何场面都从低处往上拍,具体表现以下特点:仰拍、固定的机位、人物的相思态布局、节奏缓慢禁用大幅度动作、人物说话时总要面对观众、稳定的镜别运用) ③以“静”(形)“定”(神)为主导的东方美学观。(他的电影克制、内敛、细腻,能让人在浅浅的愁绪中感受到一丝生命的凉意,体现出一种以“中和”为主导的东方美学观念与文化思想,是不同于西方的电影美学。)

C、黑泽明 处女作 1943年《姿三四郎》一举成名

1950年《罗生门》(获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和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有史以来最有价值的10部影片之一)

1951年《七武士》(日本电影史上大型古装现代片的开山之作,市日本人心目中作为兼收并蓄东西文化的当代电影典范“日本西部片”)

1952年《生之欲》(斯皮尔伯格奉为最经典的黑泽明的电影,日本战后最佳电影之一)

1985年《乱》(东方美术绘画“流白”技巧运用于拍摄)

艺术特色:①注重对特定时代中人物的民族性格和独特信念的刻画,具有人道主义的艺术情怀和叙事上阳刚风格。②叙事结构不拘一格,镜头运用长短结合,以大动作镜头和小慢镜头处理见长,剪辑上充满活力和激情。《罗生门》以环形

的套房结构来刻画人言的不可信赖,真相的不可确定。③长于历史题材的改编,题材和主题有强烈的历史感,体现出融会东西方文化,而以本土民族精神为主导的国际化特征。

七、德国新电影

1、概念:1960s初出现在西德的一次旨在振兴德国电影的运动,源于1962年奥伯豪森和第八届西德短片电影节《奥伯豪森宣言》。真正兴盛于70年代中后期,1975年运动出现第二次高潮,电视台开始资助青年导演拍片,并出现了法宾斯德、赫尔措格、施隆多夫和文德斯(新德国电影四杰)这些艺术上富有特色的导演,成为西德电影的主流,在人们心中已成为一个流派的标志。从电影艺术发展的自身规律角度看,他们反对美国电影的商业性,追随欧洲电影的“艺术个性”,又逐步借鉴好莱坞电影,在影片制作中融入自己的艺术思考和风格追求。创作密切关注德国的历史和现实,并兼顾到市场和艺术,既有艺术特色,又有较高的票房价值。

2、初期阶段:

让-马里·斯特劳布 先驱之一 1965年《没有和解》(体验现实而不是面对现实,有政治和现实意义,极文学化台词,追求的是一种布莱特式的启蒙喜剧风格。) 亚历山大·克鲁格 先驱之一 1966年《向昨天告别》(采用不少纪录手法和漫画式的表演,获威尼斯电影节银狮奖)

施隆多夫 《青年特尔勒斯》1966年“国际批评家奖”

赫尔措格 《生活的标志》 1967年

约翰内斯·沙夫《纹身》

彼得·沙莫尼《狐狸禁猎期》柏林电影节银熊奖

乌尔里西·沙莫尼 《它》《年复一年》(点画派风格)

4、 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A、法斯宾德 “新德国电影的心脏”“神童”。。。

主要作品:《玛丽娅·布莱恩的婚姻》《莉莉·玛莲》《罗拉》《维洛尼卡·佛斯的欲望》《恐惧吞噬灵魂》《第三代》《绝望》

影片的最大特点:对艺术的真诚和对社会的直言批判,有时出现简单化的倾向。

主要艺术特色:在电影的传统性和现代性之间寻找新的平衡和衔接

①重新认识电影的叙事本性,运用能吸引观众的情节来展开叙事;②重新注重艺术形象的社会性;③重新强调艺术风格的独特性,把风格与电影造型语言的创新统一起来。

B、赫尔措格

1967年第一部剧情长片《生命的讯息》(对人类历史政治的终极思考,获1968年柏林电影节最佳新导演奖)

1971年《侏儒也是从小长大的》 1972年《阿基尔,上帝的愤怒》

1973年《加斯伯·豪泽尔之谜》 1978年《吸血鬼诺斯弗拉图》

1982年《路上行舟》 《石头上的叫喊》

主要艺术特色

A.孤独和疯狂、异域疆土的自然风光成为赫尔措格影片的一贯的主题。热衷于刻画那种边缘与孤独的人物,探讨人物“疯狂的迷恋”的心智。这使其电影体现出强烈的逆向思维特征和深刻的哲理性。

B.叙事上,用极其风格化的镜像话语刻画人物。影片极富浪漫色彩,其魅力主要不是来自情节的张力,更多地是离奇的人物和性格所突现出来的特殊景观。

C. 镜头有强烈的造型意识,精雕细刻,追求视觉美感和影像冲击力。常常营造出奇异的景观乃至怪诞的神秘色彩。

C.沃尔克·施隆多夫

1966年拍摄的第一部电影长片处女作《青年特尔勒斯》预示了新德国电影的觉醒。该片在戛纳电影节上获得“国际影评人奖”。

主要代表作品

1971年 《科姆巴赫穷人的暴发》

1979年 《铁皮鼓》获得1979年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1980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1983年 《在少女花影下》

1985年 《推销员之死》

1996年 《怪胎》

1998年 《恐慌地带》

2000年 《打开心门向蓝天》德国柏林电影节欧洲金像奖蓝天使奖 2001年 《十分钟年华老去》

2003/4年 《第九日》

主要艺术特色

作为德国新电影的重要导演之一,施隆多夫是一个“在所有导演中最具现代电影语言表现手段的人”。

A.注重电影剧作,有浓厚的文学功底。 善于将人物置放于具体的历史背景中刻画人物性格。

B.注重叙事结构的营造,尤其在叙事视角上匠心独运,故事具有较强的情节性。

C、注重对电影基本技法的运用,镜头运用娴熟老到,具有较强的视觉表现力。

D、维姆·文德斯

被认为是“新德国电影”运动里最有希望的青年导演之一。

令文德斯声名鹊起的 “旅行三部曲”:《爱丽丝漫游城市》(Alice in the Cities,1974 ),《错误的举动》(The Wrong Move ,1975)和《公路之王》(Kings of the Road ,1976)。

自1978年起,文德斯陆续拍摄了影片《哈默特》(Hammett)、《尼克的

电影--水上的闪电》(Nick‘s Movie--Lightning Over Water)和《事物的状态》(The State of Things,1982)。

代表作品:1970年 《城市之夏》 Summer in the City

1971年 《守门员对点球的焦虑》 威尼斯电影节(电影评论大奖)

1972年 《红字》

1974年 《爱丽丝漫游城市》 Alice in the Cities 德国影评大奖

1975年 《错误的举动》德国电影奖(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摄影,最佳音乐)

1976年 《公路之王》 Kings of the Road 芝加哥电影节大奖

1977年 《美国朋友》 德国电影金奖(最佳导演,最佳剪辑),德国电影银奖(制作)

1980年 《水上回光》德国电影银奖(制作)

1982年 《哈默特》

1982年 《事物的状态》 威尼斯电影奖金狮大奖,国际影评人大奖;德国电影奖(最佳电影,最佳摄影),德国电影银奖(制作)

1983年 《德州巴黎》法国戛纳电影节奖金棕榈大奖;英国电影科学院奖(最佳导演);德国电影银奖(制作);法国电影评论大奖

1985年 《寻找小津》 伦敦电影节“年度杰出电影”

1987年 《柏林苍穹下》法国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欧洲电影奖(最佳导演);德国电影金奖(导演);洛杉矶影评奖(最佳外语片,最佳摄影);纽约影评人奖(摄影)

1989年 《衣食住行事件簿》

1991年 《直到世界尽头》 金奖(最佳德国电影)

1993年 《咫尺天涯》 法国戛纳电影节奖评审团大奖;巴伐利亚电影奖(导演) 1994年 《里斯本的故事》

1995年 《云上的日子》

1996年 《光之幻影》 德国短片电影金奖(导演)

1997年 《暴力启示录》 德国电影金奖(导演)

1998年 《乐满哈瓦那》

2000年 《百万美元大酒店》 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评审团大奖

主要艺术特色

A.主题层面讲,深刻的人性目光,关注世界与人的生存状态和内在情怀,具有浓郁的哲理性。

B.风格层面讲,诗化的电影语言,以松散的文本结构为主导,情节相对淡化。

C.题材层面讲,以刻画现代社会中个人的孤独与焦虑为内容,多以“公里电影”的方式,展示人物对“自我”的追寻。

D. 镜像话语层面讲,讲究声、光、色的精心调度与组合,以运动中的“场面调度”为镜头主导特征;尤其擅长运用色彩和音乐在文本中的表意功能,赋予 影片中以强烈的感染力。

八、新好莱坞电影(New Hollywood Cinema )

1、概念:“新好莱坞电影”,自然是相对于既往的好莱坞电影而言的。指美国电影史上60年代末到70年代末出现的由当时好莱坞的“40年代人”(电影小子):弗朗西斯·科波拉、马丁·西科塞斯、乔治·卢卡斯、斯皮尔伯格等一批新的编剧和导演形成的新的电影创作潮流。他们的创作在电影风格、制作方式和社会历史语境上都不同于“经典好莱坞电影”。这一新的电影潮流和电影现象被人们称之为“新好莱坞电影”。 “新好莱坞”大体上指的是:从1967年到1976年,这样一段时间。

1967年,阿瑟·佩恩拍摄的《邦尼和克莱德》影片公映,这部影片的成功在于人们接受了对“美国正面形象的巨大否定”,它颠覆了美国电影的强盗片和警匪片的类型模式。而类型模式的破产之日便是作者电影的生成之时,影片《邦尼和克莱德》标志着美国新好莱坞电影的诞生。

2、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A、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Francis Ford Coppola

《教父》 《教父》续集 《对话》 《现代启示录》《教父》第三集 《惊情四百年》 《家有杰克》 《造雨人》 《超时空危机》

艺术特色: 拿破仑式的“电影元首” , 让人去建造梵蒂冈或金字塔的家伙

科波拉多才多艺,集编、导、演、制片人于一身,合计参与制作的影片近百部,获得许多重要的国际电影大奖,至今仍在拍片,不愧为世界级的大导演

B、马丁·斯科塞斯

1967年第一部剧情长片(处女作)《谁在敲我的门》。

1970年纪录片《穷街陋巷》

1976年《出租汽车司机》这部堪称“伟大电影”的作品问世。

1980年最震撼人心的力作《愤怒的公牛》

1986年拍摄的《金钱本色》赢来了商业上的巨大成功。

1988年《基督最后的诱惑》

1990年《好家伙》(《盗亦有道》

2002年拍摄了《纽约黑帮》

2004年拍摄的《飞行家》

C、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作品:

《大白鲨》1975 《JAWS》

《第三类接触》1977 《Close Encounters of the Three Kind》

《外星人》1984 《Gremlins》

《紫色》1985 《The Color Purple》

《太阳帝国》1987 《Empire of the Sun》

《胡克船长》1991 《Hook》

《侏罗纪公园》1993 《Jurassic Park》

《辛德勒名单》1993 《Schindlers List》

《失落的世界》1997 《The Lost Word》

《勇者无惧》1998

《拯救大兵瑞安》1998

主要导演影片:

拯救大兵瑞恩 (saving private ryan)(1998)

逍遥法外 (Catch Me If You Can)(2002)

少数派报告 (Minority Report)(2001)

外星人 (E.T.)(2002)

失落的世界 (The Lost World: Jurassic Park)(1997)

侏罗纪公园 (Jurassic Park)(1993)

A·I·人工智能 (A.I.)(2001)

辛德勒名单 (Schindler′s List)(1993)


相关内容

  • 世界电影发展史概述
  • 公文写作 小试牛刀 世界电影概述 世界电影概述 世界电影概述 世界电影概述 世界 电影概述 世界电影概述 世界电影概述 世界电影 概述 世界电影概述 世界电影概述 世界电影概述 * * * 1.被誉为"电影蒙太奇之父"是___________. A.格里菲斯 B. 卢米埃尔兄弟 ...

  • 3D技术引领电影新潮流
  • [摘要]本文认为3D技术引领着当前世界电影的新潮流,电影也呈现出影像奇观化.奇观国际化和奇观电影迎合市场需求三大特征. [关键词]3D电影:奇观化:市场需求 电影是技术和艺术的结合体.从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从黑白画面到彩色技术,电影在技术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实现艺术与人文价值的提升.每一次技术的革新都带 ...

  • 从现代欧美电影看西方文化发展
  • 文化是电影的灵魂,任何一部电影反映的都是某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即便是一个国家的导演去拍摄另外国家的电影,其中也渗透着点点滴滴本国的文化.每个时代的代表性的电影,无一不明显的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潮流与本国当前的文化,无论是拍过去.现代还是未来. 一.当前欧美电影的特点 (一)以反映社会现实为主题的电影受到 ...

  • 中国电影后期制作行业运营规模深度调研及十三五发展趋势研究报告
  • 中国电影后期制作行业运营规模深度调研及十三五发展趋势研究报告 观研天下(北京)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中国电影后期制作行业运营规模深度调研及十三五发展趋势研究报告 影视媒体已经成为当前最为大众化,最具影响力的媒体形式.从好莱坞大片所创造的幻想世界,到电视新闻所关注的现实生活,再到铺天盖地的电视广告,无一不 ...

  • 电影文化的国际传播研究(第一稿)
  • 2011年度"中国电影文化的国际传播研究" 调研分析报告 [内容摘要] 本研究抽取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印度.日本.韩国等国家的1309名外籍人士进行问卷调查,旨在深入地了解中国电影文化和价值观在国际传播中的现实状况.根据调研数据,我们对国外观众对中国电影的接触情况及偏好.国外 ...

  • 好莱坞电影中所体现的美国文化
  • 好菜坞电影中所体现的美国文化 吕凤鑫 (山东政法学院外语系,山东济南250014) 摘要:电影已经成为现代文明和社会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好莱坞是当代美国文化的一个象征,从大众娱乐文化的角度讲.二十世纪电影的发展基本上可以说就是好莱坞的发展.因而也就是美国文化的发展.所以它也被当作美国文 化殖民的 ...

  • 关于中国电影节及电影奖的介绍
  • 关于中国电影节及电影奖的介绍 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电影业也在不断的蓬勃发展,尤其是进入21世纪,中国电影进入到一个全盛时期.到目前为止,中国最权威的且最专业的电影节及电影奖已有五个,他们分别是: 上海国际电影节,北京国际电影节, 金鸡百花奖,台湾金马奖,香港金像奖.其中具有国际性质的电影节有两个:上 ...

  • 中外电影史整理
  • 第一章 电影起源时期(1815-1895年) 一.电影的发明 1.电影是西方(现代工业)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 2.灯影戏:是用光源照射在一种剪纸之类的物象上,投影在一定的空间上,产生活动的影像.法国著名电影史学家乔治.萨杜尔在<世界电影史>中说,"电影的前驱"就 ...

  • 国际文化贸易概论
  • 国际文化贸易概论 第一章 绪论 1. 国际文化竞争是全球化时代的重大主题. 2. 文化是软权力. 3. 国际文化贸易的不平衡性主要体现在美国文化产品的全球扩张. 4. 文化产品的特点:高回报率.高附加值. 5. 中国在文化问题上该怎么办?中国应该把保护世界的文化多样性作为一个基本立场,为建立一个开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