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体系规划

注册规划师考试系列复习资料之一“城镇体系规划部分”

1、规划期限

l县域城镇体系规划期限远期20年,近期5-10年。其中试行的《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要点》中的期限为15-20年

2、成果要求

l成果包括文件和图纸,文件包括文本,附件,说明书,基础资料汇编。图纸比例1:5万或1:10万。

3、编制资质

l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由县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其承担规划任务的单位应当具有乙级以上的资质。

l 4、甲级设计院编制设计任务不受限制。

l乙级的可以编制20万人口以下的总规和专项规划(含修定调整),编制详细规划,大型工程项目选址意见书拟定。

l丙级20万人口以下的详规和专项规划,建制镇总规编制与修订,中小型建设工程选址可研。

5、编制审批

l全国:由国务院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编制,由国务院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报国务院审批。

l省域:省自治区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报国务院同意后,由国务院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l市域:由城市人民政府或区行署,自治州盟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

l县域:由县自治县,旗自治旗人民政府组织编制。

l市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纳入城市和县级人民政府驻地镇的总体规划,依据规划法分级审批。

6、规划重点

l确定城乡居民点有序发展的总体格局,选定中心镇,防止一哄而起,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中心镇是否选的过多,一般来说一个县的县城应该是中心镇,另外最多可在选择1-2个发展条件好的镇为中心镇。中心镇应选择水陆交通区位占明显优势的,如有邻近港口,国道与主航道交汇处,高速公路入口附近等。

l布置县域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防止重复建设,促进城乡经济发展。要看镇与镇之间的社会服务设施(学校,医院,文体活动场所)和基础设施(交通供电供水电讯污水处理)布置是否均匀合理。例如市郊的镇或相邻很近的镇都建了水厂,造成浪费,污水处理厂是否多镇共享,位置是否恰当(有无对本区域外的下游城市造成污染)变电站位置是否恰当,服务半径是否合理,教育文体医疗设施布局是否恰当,服务半径是否合理。

l保护基本农田和生态环境,防止污染,促进可持续发展。基本农田是否被侵占,新开发用地尽量不占或者少占耕地,特别是不能占基本农田保护区,应选择荒地旱地劣质耕地作为城市新建用地。有污染的工业(尤其是乡镇企业)是否布局太分散不合理。

l城镇体系规划中中心镇二级城镇三级城镇的层级要形成金字塔形结构,分布要均衡,使得各部有相当经济实力和规模的城镇带动相应地区的经济的发展。

、规划深度

全国城镇体系规划设计包括的城镇有设市城市,重要的县城。省域的包括的有市、县城重要的建制镇和独立工矿区,市域的包括建制镇、独立工矿区。县域的包括有建制镇、独立工矿区和集镇。例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中标出集镇,这是不对的。

8、评析要点

否符合国家的发展战略要求,例如国家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严格保护耕地的政策要注意方案中这个方面是否符合国家的这些要求。

是否从实际出发,重要的社会发展指标定的是否合理可行。例如目前有一种把经济发展指标,城市化水平之标定的过高的倾向值得注意。

城市化水平及各城镇的发展规模预测方法是否科学结果是否合理。例如有的地方拼命扩大城镇人口规模,结果出现了各城镇人口之和大于区域总人口的荒谬现象 。就是城镇化水平预测是否过高,是否出现各市镇的人口之和大于总人口。

城镇布局与资源交通周边条件等是否相协调。港口后方有铁路公路输运较为方便。 城镇的等级职能化分是否恰当合理。

区域性交通网布局是否合理与区域外的交通现状及规划有无衔接。(例如教材31页,从经济联系及现有交通线上看,本地交通流向以南北向为主,受南北两个城市的影响很大,因此规划中建成的环状路网没有必要,不应强求市域内的路网成为成为一个完整的系统,也不应强求全市的城镇形成一个独立完整的体系,从条件上分析,外围大城市对大多数城镇的影响比中心城镇要大。道路交通流向以南北向为主,国道沿线串联的城镇较多,显然相互干扰,在国道的一侧加一条干线级分流国道上的过境车辆,有成为沿线城镇县西发展的界限,比较可行。)

区域型能源供应、水资源分配、防灾规划等基础实施规划是否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 是否与更大范围及相邻区域的规划衔接,是否与生态环境保护规划风景旅游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衔接。

规划的内容是否齐全,文字图纸成果是否规范。

、实例评析

规划的产业空间布局是否恰当,产业发展有无与市县情相违背的地方。例如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地区且无国家的军事科研基地,却规划要建高科技园区。

交通组织是否合理,例如路网过疏还是过密,追求环路是否有必要,高速路出口预留是否恰当。路网与城镇发展是否有机联系,有些公路修建是否必要,是否可行是否经济和可能发生的交通量等等。(例如教材31页,东段已经有省道和高速路沟通联系,再建设主干道要跨越大河造价很高有不会有很多交通量所以外环的东西端没必要建设,H与丁镇交通量不会大。公路的级别根据城市间的交通流量来确定。修公路不能绕开行政区界范围外的城市。)

是否充分考虑了制约因素,例如,文字说明上说该区水资源短缺,但把城市规模却规划的很大。对地震断裂带,熔岩地段,砂土液化区、滑坡泥石流、洪水淹没区、地方病多发区、等地质灾害是否作了避让,是否考虑了防洪问题,是否有不考虑门槛制约因素而要盲目发展的问题。

大型的建设项目及布局是否有及不合理的因素,例如污染扰民给以后发展造成障碍,位置不对,有灾害隐患,有在丘陵或荒地选址的可能却占用基本农田的现象。

与周边地区的关系处理的是否得当,有无与林为壑及道路不衔接问题。

是否注意了生态环境问题,例如生态保护区内规划布置大型建设项目,海岸线的利用和分配是否合理,近海海域是否得到保护,其他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等是否受到侵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控制要求:历史城区内不应新建水厂,不得保留或设置污水处理厂,固体废弃物处理厂,不得保留和设置燃气输气输油管线和储气储油设施。不宜保留或设置小区变电站,不宜设高压燃气管和配气站,历史城区内不得布置生产储存易燃易爆有害危险品工厂仓库,历史城区内不得保留或设置二三类工业,不宜保留布置一类工业。)

注册规划师考试系列复习资料之二“总体规划部分”

1、用地条件:

避让:有重要开采价值的矿产埋藏区,军事保护区,水源保护区,文物古迹及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及生态敏感区,确定的基本农田保护区。

城市新建用地要考虑地形,坡度在25度以上的山地,一般不应作为建设用地。

城市新开发区与老城区应有便捷的交通联系,如果必须跨河,翻山越岭则要进行可行性分析多方案比选。

污染工业区布置与生活居住区的下风位,但是同时要考虑最小风频风向静风频率,各个盛行风的季节变换及风速关系,如果全年只有一个盛行风且与此相对的方向风频最小或最小风频风向转换夹角大于90度则污染工业用地布置在最小风频上风位。居住区位于其下风位。两个盛行风则居住与污染工业布置在盛行风两侧。峡谷和盆地的城市静风频率往往很高,要注意。此外,城市绿地的安排中将大面积绿地安排成楔状插入城市以引导风向。山地背风面产生机械性旋涡流,布置与此的建筑有利于通风,但是上风向有污染源会加剧污染。

2、总体布局:

1)、对外交通设施用地规模大,并和城市相互干扰,用地要注意一机场对周围地区有净空要求,限制建构筑物高度,其有噪音污染应保持和市区适当的距离,但又和市区有快速交通联系。二大型的铁路枢纽编组站对城市有干扰,并且分隔城市布置在市区外围适当地段。港口布置应考虑一定的陆域用地,并有方便的疏港运输条件,并将海城市在安排港口用地时还应留足生活岸线。三易燃爆危险品仓库设施布置避开居民密集地区,保证足够的隔离地带。城市之美是城市环境中自然美与人工美的结合,例如建筑道路,桥梁,等的布置能很好的与山势,水面,林木相接合,可获得相得益彰的效果。2)、商业文化中心应与城市生活区保持紧密的联系,有利于城市发展的协调,不一定是城市几何中心,科研文教中心指具有一定数量的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组成的区域。中小城市不必单独设置一个区域,一般布置在城市的边缘地带,中等以上的城市尤其是省会城市这种单位机构较多,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结合科研机构成片布置,做为城市布局中的组成部分。

3)、开发区的规模对于距离中心城较近地方财力相对薄弱的城市其规模不超过五平方公里为宜,对于远离中心城的开发区,尽力使其与中心城的交通畅通,以增强吸引外部投资的能力。

4)、仓储用地布局基本要求:一、对于一般综合性仓库区来讲,在小城市应布置在城市边缘,在大中城市可集中于分散相结合,但都应靠近城市交通干道,并靠近物质需求地或产品输出地。二、特殊仓库中哦姑娘危险品仓库区必须在城市边缘并保持防护距离,一般布置在山脚下或山坳中,形成天然防护屏障。三、用地选择要相对平坦,利于排水有利于交通运输,有利于经营和使用。四、沿河布置仓库区时,必须留出岸线,不得沿岸全部占用。五、仓库用地规模要与城市性质使用的具体特点相一致。

5)、绿地布局的基本要求:一、点线面结构清晰,结构明确,特别注意分布要均匀。二、绿地布置要与城市景观及城市设计结合。三、城市绿地布置应与山水环境相结合。四、工业仓储区市政设施,高压走廊等必须留出防护绿地。五、公共绿地布置要与居住区用地布置相符合。

6)、城市中心布局:一、最好位于居住区区域的地理中心,便于使用。二、要有良好的交通组织。三、规模标准要与城市性质规模发展水平相适应。

7)、工业用地布局:一、选择相对平坦地段满足地面自然坡度要求,地块不宜过小。二、应靠近能源地,水电其他相互协作能源供给地等,但要避开生态保护区,风景区,历史文化保护区及军事、水利交通等重要城市设施。三、为防止污染,应布置在城市下风位,城市水系下游,与城市其他生活用地之间应开设防护绿带,应避开城市中心区,居住区等,并应留处防护绿化带。四、应相对集中,不应过于分散,遍地开花,分割城市或大量布置在城市周

边将城市包围,妨碍城市发展。五、应通过城市主次干道与铁路高速公路、码头、机场等保持顺畅的联系。有利于原料及产品的输入及输出,同时应尽量减少工业运输交通对城市的其他地区的影响。特别是集中的大片工业区对外交通联系要方便,避免距离过长,对城市其他用地干扰过大。六、铁路货场要接近工业区,有几个工业区的城市按其需要可将铁路货场设为几处减少中转运输,同时可减少城市道路交通压力。七、沿江布置工厂是工业在城市布局中常用的形式,要注意岸线的合理使用,对有些交通量不大的或者是主要以公路运输为主的工厂仓库可布置在离航道远一些的地段,以免占用岸线。八、沿着对外交通干道布置工业时要合理组织工厂出入口与场外道路交叉的交通,以免过度地干扰对外交通。九、生产上有协作的工厂,应就近布置,以降低生产成本,减少对城市交通的压力。十、对有特殊环境或能源要求的工业,应在布置时合理安排,予以满足。十一、工业用地的数量比例要符合城市性质及建设用地标准。(规划人均单项建设用地指标 :工业用地10.0~25.0(平方米/人)第4.2.3条 大城市的规划人均工业用地指标宜采用下限;设有大中型工业项目的中小工矿城市,其规划人均工业用地指标可适当提高,但不宜大于30.0m2/人。)

3、城市发展方向:

1)、土地资源情况,分析发展方向的土地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否一致,合理利用土地,避开基本农田保护区,少占良田。

2)、寻找城市经济发展联系方向,城市发展与区周边城镇有责密切的联系,它由对外的辐射力,也受更高层次城市的吸引,城市会沿着主要经济联系方向发展。

3)、交通联系好的便捷的方向往往是城市发展的主要方向。

4)、综合评价结果是城市发展方向的主要决定因素。

4、评析要点:

1)、是否与相关规划有较好的衔接,把握了城市在国家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2)、城市性质的表达是否准确地体现了城市发展的主要职能,论据是否充分。

3)、城市发展目标是否明确,是否与城市的主要职能相匹配,是否从实际出发,进行了可行性论证。

4)、城市人口规模是否充分考虑了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及土地水资源和环境条件的制约,是否运用了多种预测方法作预测研究并经过科学论证,用地规模的确定是否从城市现状用的水平,城市职能需要及资源条件的实际出发,并坚持国家节约合理利用土地及空间资源保护基本农田的原则,是否符合国家规划建设用地标准等有关规定。

5)、各类用的的空间布局是否有利于提高环境质量和生活质量有利于繁荣经济有利于交通组织, 有利于历史文化地方特色自然景观的保护,有利于分期实施及可持续发展。

6)、各项建设用地比例的确定是否科学合理,有利于协调发展。

7)、以道路网络为骨干的综合交通是否构成了良好的体系,路网布局形式是否与用地性质和用地条件很好的结合,城市内部交通是否顺畅便捷高效,对外交通是否与区域发展相衔接,对外出入口是否畅通。

8)、能源和水源的供应垃圾及污水处理环境治理与保护是否落实了保障对策和分期实施措施。

9)、城市防灾和人防是否有明确的系统和分布实施的可能。

10)、上版规划执行中存在的问题是否得到了妥善解决。

11)、国土区域间河流域规划和总体规划协调。

12)、近期建设的规模内容及政策措施是否具有可操作性。

13)、城市建设和发展必须坚持开源于节流并举,和理节约利用水资源:一保护水资源,优先保证居民生活用水,统筹兼顾工业和其他建设用水。二是依据地区水资源状况合理确定

城市发展规模。三是根据水资源状况合理确定和调整产业结构缺水城市要限制高耗水型工业的发展,对耗水量高的企业逐步实行关停并转„环境保护是我们的基本国策,市区污染严重的项目要关停迁移。

5、综合案例:(教材36页:)用地布局:

1)、用地发展方向上:在平坝区的基础上向各个方向均有适度发展,尤其向西北台地发展节约良田接近高速出入口趋向经济流向。

2)、城市结构:受地形和河流分隔城市基本是以老成中心加几个分片区(组团)组成,结构合理。

3)、用地布局:针对当地主导风向不明显和电子及轻型钢哦年年工业为主特点,个组团都有一定的综合性,就近安排居住和工业用地,绿地系统与自然条件结合较密切,城市商业中心与行政中心分离,传统商业得到延续。

4)、对外交通:高速公路从城市一侧经过,与城区的大部分地区有较好的联系,铁路对新老城区有分割但是地形有高差基本不影响老城区的联系,城市各个对外出口方向均有两条通道对外公路联系有保障。

5)、城区路网系统:城市各组团之间及中心区与各组团间均有较为便捷的联系,组织了快速交通系统道路与地形结合较好,交通性生活性干道及过境交通与内部交通有一定分工。

6)、各组团间有明显的分隔,利用水系和绿地组织城市空间,有利于建设良好的城市环境。

7)、生产性用地(就业岗位分布)与居住用地平行发展,适应不同的发展速度,保留了发展的弹性。

8)、城市的外环路受地形限制近中期实施难度较大。

6、反例:(教材37页)用地布局:

1)、三类工业用地位于市中心的上风向,且无防护绿地。

2)、市中心区被工业用地仓储用地铁路站场包围,居住用地很少。

3)、仓储用地离中心区太近,危险品库区选址错误,紧邻一类居住用地无安全防护距离,且位于新区河道上游距离铁路桥梁太近。

4)、二类用地距离景区太近影响景区环境。

5)、机场距离城市太近,机场端净空穿越市中心区。

6)、城市公共绿地分布散乱,缺乏系统性。

7)、铁路编组站不应布置在市区内。

8)、快速路穿越市中心区,两侧布置公共服务设施与道路性质不符。

9)、过境国道穿越城市。

10)、城市南北主干道不畅通。

11)、城市污水厂与水长位置倒置。

12)、东居住用地与西教育用地与地形结合不好。

注册规划师考试系列复习资料之一“城镇体系规划部分”

1、规划期限

l县域城镇体系规划期限远期20年,近期5-10年。其中试行的《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要点》中的期限为15-20年

2、成果要求

l成果包括文件和图纸,文件包括文本,附件,说明书,基础资料汇编。图纸比例1:5万或1:10万。

3、编制资质

l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由县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其承担规划任务的单位应当具有乙级以上的资质。

l 4、甲级设计院编制设计任务不受限制。

l乙级的可以编制20万人口以下的总规和专项规划(含修定调整),编制详细规划,大型工程项目选址意见书拟定。

l丙级20万人口以下的详规和专项规划,建制镇总规编制与修订,中小型建设工程选址可研。

5、编制审批

l全国:由国务院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编制,由国务院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报国务院审批。

l省域:省自治区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报国务院同意后,由国务院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l市域:由城市人民政府或区行署,自治州盟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

l县域:由县自治县,旗自治旗人民政府组织编制。

l市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纳入城市和县级人民政府驻地镇的总体规划,依据规划法分级审批。

6、规划重点

l确定城乡居民点有序发展的总体格局,选定中心镇,防止一哄而起,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中心镇是否选的过多,一般来说一个县的县城应该是中心镇,另外最多可在选择1-2个发展条件好的镇为中心镇。中心镇应选择水陆交通区位占明显优势的,如有邻近港口,国道与主航道交汇处,高速公路入口附近等。

l布置县域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防止重复建设,促进城乡经济发展。要看镇与镇之间的社会服务设施(学校,医院,文体活动场所)和基础设施(交通供电供水电讯污水处理)布置是否均匀合理。例如市郊的镇或相邻很近的镇都建了水厂,造成浪费,污水处理厂是否多镇共享,位置是否恰当(有无对本区域外的下游城市造成污染)变电站位置是否恰当,服务半径是否合理,教育文体医疗设施布局是否恰当,服务半径是否合理。

l保护基本农田和生态环境,防止污染,促进可持续发展。基本农田是否被侵占,新开发用地尽量不占或者少占耕地,特别是不能占基本农田保护区,应选择荒地旱地劣质耕地作为城市新建用地。有污染的工业(尤其是乡镇企业)是否布局太分散不合理。

l城镇体系规划中中心镇二级城镇三级城镇的层级要形成金字塔形结构,分布要均衡,使得各部有相当经济实力和规模的城镇带动相应地区的经济的发展。

、规划深度

全国城镇体系规划设计包括的城镇有设市城市,重要的县城。省域的包括的有市、县城重要的建制镇和独立工矿区,市域的包括建制镇、独立工矿区。县域的包括有建制镇、独立工矿区和集镇。例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中标出集镇,这是不对的。

8、评析要点

否符合国家的发展战略要求,例如国家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严格保护耕地的政策要注意方案中这个方面是否符合国家的这些要求。

是否从实际出发,重要的社会发展指标定的是否合理可行。例如目前有一种把经济发展指标,城市化水平之标定的过高的倾向值得注意。

城市化水平及各城镇的发展规模预测方法是否科学结果是否合理。例如有的地方拼命扩大城镇人口规模,结果出现了各城镇人口之和大于区域总人口的荒谬现象 。就是城镇化水平预测是否过高,是否出现各市镇的人口之和大于总人口。

城镇布局与资源交通周边条件等是否相协调。港口后方有铁路公路输运较为方便。 城镇的等级职能化分是否恰当合理。

区域性交通网布局是否合理与区域外的交通现状及规划有无衔接。(例如教材31页,从经济联系及现有交通线上看,本地交通流向以南北向为主,受南北两个城市的影响很大,因此规划中建成的环状路网没有必要,不应强求市域内的路网成为成为一个完整的系统,也不应强求全市的城镇形成一个独立完整的体系,从条件上分析,外围大城市对大多数城镇的影响比中心城镇要大。道路交通流向以南北向为主,国道沿线串联的城镇较多,显然相互干扰,在国道的一侧加一条干线级分流国道上的过境车辆,有成为沿线城镇县西发展的界限,比较可行。)

区域型能源供应、水资源分配、防灾规划等基础实施规划是否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 是否与更大范围及相邻区域的规划衔接,是否与生态环境保护规划风景旅游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衔接。

规划的内容是否齐全,文字图纸成果是否规范。

、实例评析

规划的产业空间布局是否恰当,产业发展有无与市县情相违背的地方。例如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地区且无国家的军事科研基地,却规划要建高科技园区。

交通组织是否合理,例如路网过疏还是过密,追求环路是否有必要,高速路出口预留是否恰当。路网与城镇发展是否有机联系,有些公路修建是否必要,是否可行是否经济和可能发生的交通量等等。(例如教材31页,东段已经有省道和高速路沟通联系,再建设主干道要跨越大河造价很高有不会有很多交通量所以外环的东西端没必要建设,H与丁镇交通量不会大。公路的级别根据城市间的交通流量来确定。修公路不能绕开行政区界范围外的城市。)

是否充分考虑了制约因素,例如,文字说明上说该区水资源短缺,但把城市规模却规划的很大。对地震断裂带,熔岩地段,砂土液化区、滑坡泥石流、洪水淹没区、地方病多发区、等地质灾害是否作了避让,是否考虑了防洪问题,是否有不考虑门槛制约因素而要盲目发展的问题。

大型的建设项目及布局是否有及不合理的因素,例如污染扰民给以后发展造成障碍,位置不对,有灾害隐患,有在丘陵或荒地选址的可能却占用基本农田的现象。

与周边地区的关系处理的是否得当,有无与林为壑及道路不衔接问题。

是否注意了生态环境问题,例如生态保护区内规划布置大型建设项目,海岸线的利用和分配是否合理,近海海域是否得到保护,其他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等是否受到侵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控制要求:历史城区内不应新建水厂,不得保留或设置污水处理厂,固体废弃物处理厂,不得保留和设置燃气输气输油管线和储气储油设施。不宜保留或设置小区变电站,不宜设高压燃气管和配气站,历史城区内不得布置生产储存易燃易爆有害危险品工厂仓库,历史城区内不得保留或设置二三类工业,不宜保留布置一类工业。)

注册规划师考试系列复习资料之二“总体规划部分”

1、用地条件:

避让:有重要开采价值的矿产埋藏区,军事保护区,水源保护区,文物古迹及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及生态敏感区,确定的基本农田保护区。

城市新建用地要考虑地形,坡度在25度以上的山地,一般不应作为建设用地。

城市新开发区与老城区应有便捷的交通联系,如果必须跨河,翻山越岭则要进行可行性分析多方案比选。

污染工业区布置与生活居住区的下风位,但是同时要考虑最小风频风向静风频率,各个盛行风的季节变换及风速关系,如果全年只有一个盛行风且与此相对的方向风频最小或最小风频风向转换夹角大于90度则污染工业用地布置在最小风频上风位。居住区位于其下风位。两个盛行风则居住与污染工业布置在盛行风两侧。峡谷和盆地的城市静风频率往往很高,要注意。此外,城市绿地的安排中将大面积绿地安排成楔状插入城市以引导风向。山地背风面产生机械性旋涡流,布置与此的建筑有利于通风,但是上风向有污染源会加剧污染。

2、总体布局:

1)、对外交通设施用地规模大,并和城市相互干扰,用地要注意一机场对周围地区有净空要求,限制建构筑物高度,其有噪音污染应保持和市区适当的距离,但又和市区有快速交通联系。二大型的铁路枢纽编组站对城市有干扰,并且分隔城市布置在市区外围适当地段。港口布置应考虑一定的陆域用地,并有方便的疏港运输条件,并将海城市在安排港口用地时还应留足生活岸线。三易燃爆危险品仓库设施布置避开居民密集地区,保证足够的隔离地带。城市之美是城市环境中自然美与人工美的结合,例如建筑道路,桥梁,等的布置能很好的与山势,水面,林木相接合,可获得相得益彰的效果。2)、商业文化中心应与城市生活区保持紧密的联系,有利于城市发展的协调,不一定是城市几何中心,科研文教中心指具有一定数量的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组成的区域。中小城市不必单独设置一个区域,一般布置在城市的边缘地带,中等以上的城市尤其是省会城市这种单位机构较多,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结合科研机构成片布置,做为城市布局中的组成部分。

3)、开发区的规模对于距离中心城较近地方财力相对薄弱的城市其规模不超过五平方公里为宜,对于远离中心城的开发区,尽力使其与中心城的交通畅通,以增强吸引外部投资的能力。

4)、仓储用地布局基本要求:一、对于一般综合性仓库区来讲,在小城市应布置在城市边缘,在大中城市可集中于分散相结合,但都应靠近城市交通干道,并靠近物质需求地或产品输出地。二、特殊仓库中哦姑娘危险品仓库区必须在城市边缘并保持防护距离,一般布置在山脚下或山坳中,形成天然防护屏障。三、用地选择要相对平坦,利于排水有利于交通运输,有利于经营和使用。四、沿河布置仓库区时,必须留出岸线,不得沿岸全部占用。五、仓库用地规模要与城市性质使用的具体特点相一致。

5)、绿地布局的基本要求:一、点线面结构清晰,结构明确,特别注意分布要均匀。二、绿地布置要与城市景观及城市设计结合。三、城市绿地布置应与山水环境相结合。四、工业仓储区市政设施,高压走廊等必须留出防护绿地。五、公共绿地布置要与居住区用地布置相符合。

6)、城市中心布局:一、最好位于居住区区域的地理中心,便于使用。二、要有良好的交通组织。三、规模标准要与城市性质规模发展水平相适应。

7)、工业用地布局:一、选择相对平坦地段满足地面自然坡度要求,地块不宜过小。二、应靠近能源地,水电其他相互协作能源供给地等,但要避开生态保护区,风景区,历史文化保护区及军事、水利交通等重要城市设施。三、为防止污染,应布置在城市下风位,城市水系下游,与城市其他生活用地之间应开设防护绿带,应避开城市中心区,居住区等,并应留处防护绿化带。四、应相对集中,不应过于分散,遍地开花,分割城市或大量布置在城市周

边将城市包围,妨碍城市发展。五、应通过城市主次干道与铁路高速公路、码头、机场等保持顺畅的联系。有利于原料及产品的输入及输出,同时应尽量减少工业运输交通对城市的其他地区的影响。特别是集中的大片工业区对外交通联系要方便,避免距离过长,对城市其他用地干扰过大。六、铁路货场要接近工业区,有几个工业区的城市按其需要可将铁路货场设为几处减少中转运输,同时可减少城市道路交通压力。七、沿江布置工厂是工业在城市布局中常用的形式,要注意岸线的合理使用,对有些交通量不大的或者是主要以公路运输为主的工厂仓库可布置在离航道远一些的地段,以免占用岸线。八、沿着对外交通干道布置工业时要合理组织工厂出入口与场外道路交叉的交通,以免过度地干扰对外交通。九、生产上有协作的工厂,应就近布置,以降低生产成本,减少对城市交通的压力。十、对有特殊环境或能源要求的工业,应在布置时合理安排,予以满足。十一、工业用地的数量比例要符合城市性质及建设用地标准。(规划人均单项建设用地指标 :工业用地10.0~25.0(平方米/人)第4.2.3条 大城市的规划人均工业用地指标宜采用下限;设有大中型工业项目的中小工矿城市,其规划人均工业用地指标可适当提高,但不宜大于30.0m2/人。)

3、城市发展方向:

1)、土地资源情况,分析发展方向的土地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否一致,合理利用土地,避开基本农田保护区,少占良田。

2)、寻找城市经济发展联系方向,城市发展与区周边城镇有责密切的联系,它由对外的辐射力,也受更高层次城市的吸引,城市会沿着主要经济联系方向发展。

3)、交通联系好的便捷的方向往往是城市发展的主要方向。

4)、综合评价结果是城市发展方向的主要决定因素。

4、评析要点:

1)、是否与相关规划有较好的衔接,把握了城市在国家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2)、城市性质的表达是否准确地体现了城市发展的主要职能,论据是否充分。

3)、城市发展目标是否明确,是否与城市的主要职能相匹配,是否从实际出发,进行了可行性论证。

4)、城市人口规模是否充分考虑了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及土地水资源和环境条件的制约,是否运用了多种预测方法作预测研究并经过科学论证,用地规模的确定是否从城市现状用的水平,城市职能需要及资源条件的实际出发,并坚持国家节约合理利用土地及空间资源保护基本农田的原则,是否符合国家规划建设用地标准等有关规定。

5)、各类用的的空间布局是否有利于提高环境质量和生活质量有利于繁荣经济有利于交通组织, 有利于历史文化地方特色自然景观的保护,有利于分期实施及可持续发展。

6)、各项建设用地比例的确定是否科学合理,有利于协调发展。

7)、以道路网络为骨干的综合交通是否构成了良好的体系,路网布局形式是否与用地性质和用地条件很好的结合,城市内部交通是否顺畅便捷高效,对外交通是否与区域发展相衔接,对外出入口是否畅通。

8)、能源和水源的供应垃圾及污水处理环境治理与保护是否落实了保障对策和分期实施措施。

9)、城市防灾和人防是否有明确的系统和分布实施的可能。

10)、上版规划执行中存在的问题是否得到了妥善解决。

11)、国土区域间河流域规划和总体规划协调。

12)、近期建设的规模内容及政策措施是否具有可操作性。

13)、城市建设和发展必须坚持开源于节流并举,和理节约利用水资源:一保护水资源,优先保证居民生活用水,统筹兼顾工业和其他建设用水。二是依据地区水资源状况合理确定

城市发展规模。三是根据水资源状况合理确定和调整产业结构缺水城市要限制高耗水型工业的发展,对耗水量高的企业逐步实行关停并转„环境保护是我们的基本国策,市区污染严重的项目要关停迁移。

5、综合案例:(教材36页:)用地布局:

1)、用地发展方向上:在平坝区的基础上向各个方向均有适度发展,尤其向西北台地发展节约良田接近高速出入口趋向经济流向。

2)、城市结构:受地形和河流分隔城市基本是以老成中心加几个分片区(组团)组成,结构合理。

3)、用地布局:针对当地主导风向不明显和电子及轻型钢哦年年工业为主特点,个组团都有一定的综合性,就近安排居住和工业用地,绿地系统与自然条件结合较密切,城市商业中心与行政中心分离,传统商业得到延续。

4)、对外交通:高速公路从城市一侧经过,与城区的大部分地区有较好的联系,铁路对新老城区有分割但是地形有高差基本不影响老城区的联系,城市各个对外出口方向均有两条通道对外公路联系有保障。

5)、城区路网系统:城市各组团之间及中心区与各组团间均有较为便捷的联系,组织了快速交通系统道路与地形结合较好,交通性生活性干道及过境交通与内部交通有一定分工。

6)、各组团间有明显的分隔,利用水系和绿地组织城市空间,有利于建设良好的城市环境。

7)、生产性用地(就业岗位分布)与居住用地平行发展,适应不同的发展速度,保留了发展的弹性。

8)、城市的外环路受地形限制近中期实施难度较大。

6、反例:(教材37页)用地布局:

1)、三类工业用地位于市中心的上风向,且无防护绿地。

2)、市中心区被工业用地仓储用地铁路站场包围,居住用地很少。

3)、仓储用地离中心区太近,危险品库区选址错误,紧邻一类居住用地无安全防护距离,且位于新区河道上游距离铁路桥梁太近。

4)、二类用地距离景区太近影响景区环境。

5)、机场距离城市太近,机场端净空穿越市中心区。

6)、城市公共绿地分布散乱,缺乏系统性。

7)、铁路编组站不应布置在市区内。

8)、快速路穿越市中心区,两侧布置公共服务设施与道路性质不符。

9)、过境国道穿越城市。

10)、城市南北主干道不畅通。

11)、城市污水厂与水长位置倒置。

12)、东居住用地与西教育用地与地形结合不好。


相关内容

  • 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
  • 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 (1994年8月15日建设部令第36号发布) 第一条 为推动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和审批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城镇体系是指一定区域范围内在经济社会和空间发展上具有有机联系的城镇群体. 第三条 城镇体系规划的任务是:综合 ...

  • 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纲要
  • 关于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2008-2020)的公示 为适应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实施新型城市化战略的需要,经国务院同意.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批准,我省于2006年初开始开展了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修编工作.2007年10月22日,规划纲要通过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组织的专家审查:2007年12月19日,省政府组织召开了 ...

  • 城市规划原理_第四章第二节城镇体系规划的编制_2013年版
  • 1.下列关于全国城镇体系规划内容的表述,不准确的是(). A:明确国家城镇化的总体战略与分期目标 B:确立国家城镇化的道路与总体发展格局 C:规划全国城镇体系的总体空间格局 D:构架国家重大基础设施支撑系统 答案:B 解析: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编制的主要内容:(1)明确国家城镇化的总体战略与分期目标: ...

  • 城市行政等级序列与城乡规划体系
  • 城市行政等级序列与城乡规划体系 王明田 [摘要]1980年代开始我国开始大力推广市辖县(或市带县)体制,通过建立地级市拉开了城市行政等级.其后历经三十年发展演变,在我国演化出一套完整的城市行政等级序列--直辖市.副省级市.地级市.副地级市.县级市.镇级市等.城市行政等级序列是中国集权行政管理体制在城 ...

  • 上海新形势下"1996"城镇体系规划调整完善及新城建设研究
  • 新形势下"1966"城镇体系规划调整完善及新城建设研究 一.国际大都市区域发展与新城规划建设的主要经验 1.国际大都市空间发展演变及新城规划建设的阶段特征 全球大都市区域的空间发展均呈现从单核心转向多中心.由单一线性向有机网络演化的趋向.城市化过程在空间上基本上依序呈现为&quo ...

  • 小城镇规划[技术导则]
  • 目 录 前 言 ...................................................................... 1 1总则 ................................................................. ...

  • 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k
  • 二.<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 <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自1994年9月1日起施行.其主要内容为: 1.城镇体系的概念 城镇体系是指一定区域范围内在经济社会和空间发展上具有有机联系的城镇群体(见第二条) . 2.城镇体系规划的任务 城镇体系规划的任务是:综合评价城镇发展 ...

  •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
  •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全文 目录 第一篇 规划背景 第一章 重大意义 第二章 发展现状 第三章 发展态势 第二篇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第四章 指导思想 第五章 发展目标 第三篇 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第六章 推进符合条件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 第一节 健全农业 ...

  •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
  •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 2014年03月16日来源:新华社 目录 第一篇 规划背景 第一章 重大意义 第二章 发展现状 第三章 发展态势 第二篇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第四章 指导思想 第五章 发展目标 第三篇 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第六章 推进符合条件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 ...

  • 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
  • 中共平度市委文件 平发[2010]19号 -------- ★ -------- 中共平度市委 平度市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 (2010年10月7日) 为加快我市新型城镇化进程,推动城乡面貌实现根本性改观,提升城镇综合承载力.辐射带动力,根据中央.省和青岛市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平度实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