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和老舍[断魂枪]主人公形象对比

南京师范大学新传院新闻班学生论文

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和

老舍《断魂枪》主人公形象对比

新闻与传播学院

新闻系 2013级

王阿童 14130102

论文摘要:

鲁迅笔下文人形象在精神上和《断魂枪》主人公沙子龙最相似的是其所写的斗士形象。

从所遭遇的时代的悲剧性来看,孔乙己和沙子龙具有极大的相似性。

鲁迅以其匕首般的文字,直刺入民族的深处,将民族的劣根性生生呈现在世人面前,批判、为民族找寻真正的出路是他写作的最终目的,反抗绝望是他最大的精神特点。他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自然也不例外,无论狂人、孔乙己,还是涓生、高干亭,鲁迅先生对国人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在他笔下的知识分子身上空前强烈,这些人物形象存在的最终意义是批判——批判时代、批判社会、批判民族的劣根性,是要让整个民族认清自己的弊病并因此奋然而前行。

老舍写作《断魂枪》,确有对民族劣根性的批判,但这并不是他的最终目的,老舍所表达的,更多的是对民族文化的思考......老舍通过沙子龙——在特殊时代背景下,不屈不挠坚守着的先觉者——这一形象,希望表达的是个人命运与时代命运的休戚相关以及更深层次的民族和文化的思考。

关键字: 时代 文化 民族 悲剧 反抗

一、 《断魂枪》主人公形象分析

《断魂枪》写于一九三五年,老舍以其生于忧患、死于忧患的个性气质,以及顽强的承担命运的精神,通过沙子龙这样一个艺术形象,来反映清朝末年,辛亥革命前夕中国的社会风貌。

《断魂枪》的核心情节是,号称沙子龙大徒弟的王三胜卖艺场上受辱而沙子龙无动于衷。打败王三胜的孙老者登门向沙子龙讨教绝技,沙子龙却绝口不提武艺和枪法。当孙老者颇有些冒昧的两次提出‚教给我那枪!‛的时候,沙子龙却用‚那条枪和那套枪都跟我入棺材,一齐入棺材!‛来回绝。最后,小说以沙子龙月下舞枪,笑着说: ‚不传,不传‛结尾。

目前不少的研究者对《断魂抢》主人公沙子龙持否定甚至批判态度,认为他‚在时代的狂涛巨浪面前驻足不前,抱残守缺,自甘沦落......(这种性格心态)像一贴精神的腐蚀剂,使沙子龙昔日的智慧

机敏,蜕换为愚钝麻木,江湖上的豪侠义气演化为狭隘自私,传世的

注绝技,无端地变成了时代的殉葬品‛。原因主要在两方面:一方面

是沙子龙开起了客栈,完全退隐江湖;另一方面是沙子龙传奇的五虎断魂枪的‚不传‛。于是对沙子龙的评价便是:心灰意冷、堕落、沉沦、自私甚至‚把自己封闭在一个狭小的天地里,与现实隔绝,自我

注欣赏‛等等。

但是事实真的如此吗?

‚沙子龙的镖局已改成客栈‛,文章开始第一段只有短短一句话,看似一个客观事实的简单陈述,其背后却暗含着一种悲怆的人生际遇,无情的时代更迭使得各行各业的‚人‛进行改变,有的人正经历着一种无可逃脱的悲剧性生命体验。神枪沙子龙的江湖生涯的结束,并非是个人意愿的选择,其背后所隐含的是一个更为广阔的民族命运的巨大变迁。

时代,或者说在时代轰鸣的铁蹄之下,个人命运的无可选择性是沙子龙生命悲剧的根源。‚东方的大梦‛是许多人期待的梦幻,然而‚没法子不醒了‛便是时代的强势。‚这是走镖已没有饭吃,而国术还没被革命党与教育家提倡起来的时候‛、‚走镖已没有饭吃‛,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以武艺建立起来的名誉与尊严的江湖侠客,所经历的则是一种断裂般的生命体验。无情的狂风卷走的不仅仅是其赖以生存的谋生方式,更是其原本生命价值依托的不复存在。

所以沙子龙关掉镖局开起客栈完全是在一个空前动荡而复杂的时代中,在任何个人都是绝对渺小无反法抗的无可奈何的背景下,相对其他王三胜、孙老者之辈,最理智、最正确但也是最痛苦的选择。

凡中国传统的武术家,无论家族门派、世外高人,必定以或将本身的东西发扬光大,或自成一家、开宗立派为最高的目标,这武者的梦,亦是武术本身传承的根本之一。文章对沙子龙武功的描写几乎全是虚写:‚自创五虎断魂枪‛、‚二十年的功夫,在西北一带,给他创出来‘神枪沙子龙’五个字,没遇见过敌手‛、‚一口气把六十四枪刺下来‛、‚想起当年野店荒林的威风‛,但是,中国传统文化正是追求‚大象无形,大音希声‛,从这个角度以及作者自身对武侠的喜爱、写作的语气态度不难看出,沙子龙确确实实是真正的武林高手,他本已经有了开宗立派的条件:名声威望和武功能力。但是最终他没

有。

其真正深层的原因在于:无法传承和无人可传。

无法传承是源于时代的背景,‚这是走镖已没有饭吃,而国术还没被革命党与教育家提倡起来的时候‛,当武术的根基已经动摇之时,武术本身的传承便成了虚无缥缈的东西,何况无论多么高深的武功终究敌不过‚洋枪‛的一颗子弹。倘若一定要让沙子龙把枪法传下去,那他会传给谁呢?是靠着两只牛眼,一身横肉,几把死力气,只能以力胜人,唬唬外行,全无内功,更无内在的精神涵养的王三胜?还是有着深厚武术根基,但却缺少真正武术精神,更没有时代眼光和意识的孙老者呢?无人可传!

沙子龙是时代的先觉者,所以他的悲剧与痛苦注定是远超常人。 所以沙子龙说:‚那条枪和那套枪法都跟我入棺材,一齐入棺材!‛在沙子龙‚不传‛的背后,是‚要传‛却不得的无可奈何与悲怆的无声呐喊。

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老舍是在用武术象征全部的中国的文化、中国的精神。断魂枪的悲剧是中国文化的悲剧。而沙子龙是文化的卫道者,他是宗庙的守护者。曾经辉煌之时的达济天下,在不可抗拒的时代中甚至独善其身都已成了问题。

小说的最后,当沙子龙对着漫天星辰一口气将六十四枪刺下来,笑着说:‚不传,不传‛之时,悲剧性达到了顶峰。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完完全全的无可奈何,悲怆以至于孤独的悲壮,哪怕是不屈不挠的抗争,终究是无声的呐喊。沙子龙平静淡然的笑容背后,是深入骨髓的痛楚,是精神对绝望沉默而决不屈服的反抗。

他是不惮于世俗,在黑暗中默然前行的真的猛士。

‚沙子龙其人,白昼黑夜,判若两人。白日里其所作所为如道隐之士,随缘任运,和光同尘,自然无为,与世无争。夜深人静的时候,则关起门来,回想当年纵横天下的威风,演练他的五虎断魂枪。这分明是个铁骨铮铮的武士,有一种不屈抗争的儒家精神...... 至坚至刚,却以至柔至润之性相出之;至真至实,却以至虚至幻之性相显之;似虚还实,无处不是刀光剑影;似幻还真,寒光闪处物无一存;静而

注圣,无物能伤其皮毛;动而王,攻敌而无往不胜。‛

二、 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像分析

1. 敢于批判、敢于追求的知识分子形象

《狂人日记》塑造的狂人形象。他不是真的疯子,而是一个真的被迫害者,一个被封建家庭制度和礼教迫害到了发狂的人;是一个亲身受尽了封建家庭制度和礼教的束缚、压迫、损害而感到了恐怖的人;是一个在黑暗社会中受着精神上的苦刑而开始觉醒和反抗的知识分子。他表现了对传统的大胆怀疑和批判精神,发出‚从来如此就对么?‛的反传统战叫,大声疾呼‚要晓得将来是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警告老大的中华民族死抱住吃人的封建旧传统不肯改变,‚自己也会吃尽。即使生得多,也会给真的人除灭了‛。日记的第十二则还表现出一种严格的自审精神,醒悟到自己未必无意中不吃了几片肉,自己也是‚有了四千年吃人履历‛的民族的一员,发出‚现在明白,难见真的人‛的深沉的自责。

《故乡》中的‚我‛,是一个现代知识分子,漂泊在外,对故乡一直怀有美好的回忆,看到故乡衰败、冷漠的现实,深感悲哀、失望,但内心深处,还是怀着对故乡美好未来的憧憬。‚我‛对闰土怀有深厚的感情,表现了‚我‛对劳苦人民的同情与爱,对等级观念的否定。‚我‛是勇敢地追求新生活,心怀希望的知识分子形象。

2. 为封建科举制度牺牲的知识分子形象

《孔已己》中的孔已己便是最典型的一位。孔已己是一个非常可笑的人物。首先表现在他的外貌的奇特和思想的迂腐上面:他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一个颓唐不堪、没有前途的书呆子,生活把他逼到了穷途末路,他还不愿意抛弃那件‚破长衫‛,还要摆出‚读书人‛的臭架子,穷酸相,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以表示自己比别人高明几分。可是,别人不但不把他放在眼里,反而借此逗笑取乐。当别人直截了当地揭穿了他因偷何家的书被吊着打的时候,他一面‚涨红了脸‛,‚额上青筋条条绽出‛,一面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他是自尊的,可是别人却故意去刺痛他,问他为什么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手,这就使他‚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回答不出。其次,他的可笑还表现在他的好喝懒做的寄生生活上:他不会劳动,不会营生,又好喝懒做,生活愈过愈穷,弄到将要讨饭的地步。他虽能写出一笔好字,原可以依靠抄书糊口,但可惜寄生的本性难改,甚至养成了偷窃的恶习。

他是封建科举制度奴役下的一个可怜的牺牲品,黑暗王国里的一个被侮辱与被践踏的卑微的小人物。他的迂腐无能,是受封建文化、封建制度毒害的结果。他虽然已经沦落在社会的最低层,但对仕途的梦想,却并没有完全幻灭,他念了一辈子书,到了须发花白的年纪,还只是个‚童生‛,连个秀才都不是,却只知道‚回‛的四种写法,既不能进学,又不会营生。人们瞧不起他,把他看成一文不值的废物。可他还自得其乐,满口‚诗云子曰‛,表示自己至少是个读书人,比人高出一头。这真是个精神悲剧。

孔乙己最大的悲剧性在于:他寒窗苦读,为之努力了一生的目标,即科举,在时代的剧烈变动中,终于不复存在。他没有新的东西,而他所固守的旧事物却是完全没有用武之地。

鲁迅用他的锐利的解剖刀,就是这样透过孔已己的灵魂,把封建文化、科举制度的文明道德的虚伪与无耻,以及它对历代知识分子的严重精神戕害,冷峻而深刻的剖析出来。

3. 没落虚伪的封建卫道者形象

《肥皂》中的四鸣,作为封建卫道者的四铭,曾经也‚奉旨维新‛,提倡过学堂,现在又和何道统、卜薇园一类的封建遗老结成同党,同流合污,他们反对新文化、咒骂新学堂,成立‚移风文社‛,上文‚吁请贵大总统特颁明令专重圣经崇祀孟母以挽颓风而存国粹‛……表现出公开的反动性。他对于女学生冠冕堂皇的攻击,其实不过是为了满足潜意识中性放纵的欲望。这使他对于街头流氓调戏年轻女叫花子的下流话‚你不要看这货色脏。你只要去买两块肥皂来,咯吱咯吱遍身洗一洗,好得很哩‛大加赞赏,不断重复,并竟真的梦游似地买了一块香皂给自己的太太。尽管他自己也不十分明白买肥皂的真实动机,却被四铭太太的女性的直觉和何道统的无耻的直率所揭穿,使他有口难辩,以至于成了‚无告之民‛。

《高老夫子》中的高干亭,与四铭有着许多相通之处,只不过四铭要道貌岸然得多。高干亭凭一篇《论中华国民皆有整理国史之义务》的狗屁文章,居然谋得一张久慕的女校聘书,成了历史教员。虽然他的所谓历史知识,不过是‚桃园三结义‛、‚秦琼卖马‛之类,但终于满足了‚去看看女学生‛的心愿。不料到了讲堂,面对半屋子女学生,却又窘态百出,耳边似乎笑声不绝,慌乱之中,竟至于不知道自己说了些什么。待他偷眼往下看时,却见女学生们的眼睛鼻孔连成一

气,‚宛若是流动而深邃的海‛令他望而生畏。最后在一片嬉笑声中落荒而逃,并从此由仰慕女校——想看看‚可有几个出色的‛转而攻击女校和女学。

4. 接受过新文化知识分子形象

《伤逝》里的涓生、子君和《幸福的家庭》里的‚作家‛是受过五四洗礼的新时代青年,他们具有叛逆精神但耽于幻想,勇于追求幸福却思虑不周,行为幼稚,终于无力战胜冷酷的现实而陷入困境。涓生、子君冲破樊篱,满怀希望地建立了一个‚宁静和幸福‛的家庭,但他们没有把自由结合作为共同奋斗的起点,子君整日消磨于繁琐的家务,饲油鸡,喂阿随,甚至为之与邻居闹矛盾,使她失去了往日的风采和魅力,也使爱情走向了死亡。这与争取婚姻自由时的子君相比,简直成了另外一个人。紧接着涓生被免职,吃饭成了问题,感情的隔阂更大了,子君回到她父亲身边去了。从旧家庭冲出来,进入新家庭,最后再回到旧家庭,这是子君的人生悲剧。而涓生则处于个性主义和旧思想文化的双层裂变、灵与肉的撕搏之中,‚救出自己‛,却不能超越自我,倒是由于子君的死,才稍稍觉悟到旧思想文化对自己的禁锢和扭曲,不但不再去从个人主义的错觉上越走越远,反倒主动写下‚悔恨‛,决心向‚新的生活跨出第一步去‛。 他们的悲剧令人痛心,而他们的‚敏捷精悍‛、‚傲骨嶙峋‛、‚真心相爱‛又让人觉得可敬可爱;他们的悲剧不仅是个人的悲剧,而且是时代的悲剧;他们的悲剧昭示着旧的思想文化在摧毁着不切合实际的价值标准的同时,人们也正在寻找和确立着新的价值标准。

‚《伤势》主人公幻想的破灭,幸运的恶化,主要原因都是经济

注 压迫。‛

三、 两者对比分析

《断魂枪》的主人公沙子龙形象与鲁迅笔下的任何单独一个文人形象是不具有可比性的,因为一对一的对照是无价值的,没有两个人物本身价值与历史价值完全等同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当沙子龙这样具有很大历史复杂性的人物和追求文学作品多主题性的鲁迅的笔下的文人做对比之时。故,只能以类型,提炼共性,再以互相之间的相同与不同来做比较。

鲁迅笔下文人形象在精神上和《断魂枪》主人公沙子龙最相似的

是其所写的斗士形象。

尽管两者所抗争的东西不同:《狂人日记》中狂人所抗争的是五千年‚人吃人‛的封建旧礼教传统,而沙子龙所反抗是那个空前动荡、传统文化已无立足之地的特殊的时代;尽管两者抗争的方式不同:狂人最终发狂,被世人看作疯子,他是外放式的反抗,而沙子龙是将内心的痛苦埋藏在淡泊的外表之下,只有在夜深人静之时方才对月独舞的内在式反抗。

但是,两者的精神本质都是反抗,是渺小而无力的个人对暗无天日的绝望的反抗。

从所遭遇的时代的悲剧性来看,孔乙己和沙子龙具有极大的相似性。

孔乙己和沙子龙在原本所处的时代中最初的信仰从某种程度上说都是中国传统文化——虽然孔乙己迂腐固守的有不少属于传统文化的糟粕——但是随着时代空前剧烈的变迁,就像沙子龙的武侠梦、孔乙己的功名梦一样,原本的追求的信仰完全破碎。在原本的信仰追求破碎之后,无论是像孔乙己一样,彻底沦为封建科举制度奴役下的可怜的牺牲品、黑暗王国里的一个被侮辱与被践踏的卑微的小人物,还是像沙子龙一样,隐藏起自己原本的信仰,在淡泊的外边下无声的呐喊,他们内心的痛苦是相同的,在巨大的时代洪流下,渺小无力的绝望感必定充斥着他们的人生。

鲁迅对没落虚伪的封建卫道者是持绝对的批判的态度 ,对曾接受过新文化但难免幼稚的‚新青年‛是批判并同情着。从这个角度而言,这两种形象与沙子龙是绝对不同的,老舍对沙子龙是十分喜爱的,‚老舍写作《断魂枪》的初衷,肯定不是批判沙子龙身上的所谓国民劣根性......(批判沙子龙的话语)是后来在某种意识形态压力下对

注作品主题意蕴的追认。‛ 。

尽管从事实上,沙子龙固守了自己的武艺,没有将其发扬光大,确有被人诟病之处,但这是在无可反抗的时代之下迫于无奈的选择。

沙子龙是完全不同于作为没落虚伪的封建卫道者的四鸣、高干亭之流。根据老舍的写作意图,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这反面而言,沙子龙基本上是属于正面人物;而四鸣、高干亭等人所守卫的却是中国文化的糟粕,那些迂腐陈旧的东西。同时,他们守卫的目

的也不同,沙子龙守卫从整体来说是为了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而四鸣、高干亭等人却是为了自己的私利才去做没落虚伪的封建卫道者。

涓生、子君等新青年的反抗精神与沙子龙是由共同之处的,但是沙子龙选择的是更加符合中国传统的儒道文化——‚外圆内方‛、‚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更加具有智慧。而涓生、子君虽然接受过五四的洗礼和新的文化,但缺少中国真正的传统智慧,他们具有叛逆精神但耽于幻想,勇于追求幸福却思虑不周,行为幼稚,终于无力战胜冷酷的现实而陷入困境。

四、 总结

鲁迅以其匕首般的文字,直刺入民族的深处,将民族的劣根性生生呈现在世人面前,批判、为民族找寻真正的出路是他写作的最终目的,反抗绝望是他最大的精神特点。他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自然也不例外,无论狂人、孔乙己,还是涓生、高干亭,鲁迅先生对国人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在他笔下的知识分子身上空前强烈,这些人物形象存在的最终意义是批判——批判时代、批判社会、批判民族的劣根性,是要让整个民族认清自己的弊病并因此奋然而前行。

‚鲁迅曾经感慨过梦醒后无路可走的悲哀,那是一个先知先觉者的知识者自身痛苦。老舍创作《断魂枪》的时候,已是30年代中期,中国现代化进程正在艰难推进,而作家也有了相对稳定的职业生涯,正是基于这样的时代感受,老舍以一个小说家的敏感,在自己熟悉的题材领域,对历史前行过程中小人物的人生处境、梦醒后的无奈和挣扎给予了意味深长的一瞥。也许有了这样的后设立场,小说中没有如鲁迅般精英人物痛苦的丰富与深刻,却能让读者感受到时代前进的脚步,感受人事变化的沧桑与沉重,更能在审美的意蕴上品味人生、怀

注想过去、筹划未来。‛

老舍写作《断魂枪》,确有对民族劣根性的批判,但这并不是他的最终目的,老舍所表达的,更多的是对民族文化的思考:‚什么是文化?什么是东方文化?东方文化将来是什么样子?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圆满的答出!‛、‚一个文化的生存,必赖它有自我的批判,时时矫正自己,充实自己;以老牌号自夸自傲,固执的拒绝更进一步,是自取灭亡。‛、‚一人群单位,有它的古往今来的精神的与物质的

生活方式;假若我们把这方式叫作文化,则教育、伦理、宗教、礼仪,与衣食住行,都在其中,所蕴至广,而且变化万端。特重精神,便忽略了物质;偏重物质,则失其精神。泥古则失今,执今则阻来。‛注。老舍通过沙子龙——在特殊时代背景下,能够不屈不挠坚守着的先觉者——这一形象,希望表达的是个人命运与时代命运的休戚相关以及更深层次的民族和文化的思考。

参考人物及书目:

老舍《断魂枪》

鲁迅《狂人日记》、《故乡》、《孔乙己》、《肥皂》、《高老夫子》、《伤逝》、《幸福的家庭》

王耀臣,聂凌燕《<断魂枪>随想》,《安徽文学》2009年第7期 冉忆桥

李满《老舍赏析》,《名作欣赏》2004年08期 茅盾《鲁迅论》

张书杰《:时代光影衬托下的人生探索》,民族文学研究,2010年4期

《老舍文集》(第十卷)序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6年版

南京师范大学新传院新闻班学生论文

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和

老舍《断魂枪》主人公形象对比

新闻与传播学院

新闻系 2013级

王阿童 14130102

论文摘要:

鲁迅笔下文人形象在精神上和《断魂枪》主人公沙子龙最相似的是其所写的斗士形象。

从所遭遇的时代的悲剧性来看,孔乙己和沙子龙具有极大的相似性。

鲁迅以其匕首般的文字,直刺入民族的深处,将民族的劣根性生生呈现在世人面前,批判、为民族找寻真正的出路是他写作的最终目的,反抗绝望是他最大的精神特点。他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自然也不例外,无论狂人、孔乙己,还是涓生、高干亭,鲁迅先生对国人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在他笔下的知识分子身上空前强烈,这些人物形象存在的最终意义是批判——批判时代、批判社会、批判民族的劣根性,是要让整个民族认清自己的弊病并因此奋然而前行。

老舍写作《断魂枪》,确有对民族劣根性的批判,但这并不是他的最终目的,老舍所表达的,更多的是对民族文化的思考......老舍通过沙子龙——在特殊时代背景下,不屈不挠坚守着的先觉者——这一形象,希望表达的是个人命运与时代命运的休戚相关以及更深层次的民族和文化的思考。

关键字: 时代 文化 民族 悲剧 反抗

一、 《断魂枪》主人公形象分析

《断魂枪》写于一九三五年,老舍以其生于忧患、死于忧患的个性气质,以及顽强的承担命运的精神,通过沙子龙这样一个艺术形象,来反映清朝末年,辛亥革命前夕中国的社会风貌。

《断魂枪》的核心情节是,号称沙子龙大徒弟的王三胜卖艺场上受辱而沙子龙无动于衷。打败王三胜的孙老者登门向沙子龙讨教绝技,沙子龙却绝口不提武艺和枪法。当孙老者颇有些冒昧的两次提出‚教给我那枪!‛的时候,沙子龙却用‚那条枪和那套枪都跟我入棺材,一齐入棺材!‛来回绝。最后,小说以沙子龙月下舞枪,笑着说: ‚不传,不传‛结尾。

目前不少的研究者对《断魂抢》主人公沙子龙持否定甚至批判态度,认为他‚在时代的狂涛巨浪面前驻足不前,抱残守缺,自甘沦落......(这种性格心态)像一贴精神的腐蚀剂,使沙子龙昔日的智慧

机敏,蜕换为愚钝麻木,江湖上的豪侠义气演化为狭隘自私,传世的

注绝技,无端地变成了时代的殉葬品‛。原因主要在两方面:一方面

是沙子龙开起了客栈,完全退隐江湖;另一方面是沙子龙传奇的五虎断魂枪的‚不传‛。于是对沙子龙的评价便是:心灰意冷、堕落、沉沦、自私甚至‚把自己封闭在一个狭小的天地里,与现实隔绝,自我

注欣赏‛等等。

但是事实真的如此吗?

‚沙子龙的镖局已改成客栈‛,文章开始第一段只有短短一句话,看似一个客观事实的简单陈述,其背后却暗含着一种悲怆的人生际遇,无情的时代更迭使得各行各业的‚人‛进行改变,有的人正经历着一种无可逃脱的悲剧性生命体验。神枪沙子龙的江湖生涯的结束,并非是个人意愿的选择,其背后所隐含的是一个更为广阔的民族命运的巨大变迁。

时代,或者说在时代轰鸣的铁蹄之下,个人命运的无可选择性是沙子龙生命悲剧的根源。‚东方的大梦‛是许多人期待的梦幻,然而‚没法子不醒了‛便是时代的强势。‚这是走镖已没有饭吃,而国术还没被革命党与教育家提倡起来的时候‛、‚走镖已没有饭吃‛,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以武艺建立起来的名誉与尊严的江湖侠客,所经历的则是一种断裂般的生命体验。无情的狂风卷走的不仅仅是其赖以生存的谋生方式,更是其原本生命价值依托的不复存在。

所以沙子龙关掉镖局开起客栈完全是在一个空前动荡而复杂的时代中,在任何个人都是绝对渺小无反法抗的无可奈何的背景下,相对其他王三胜、孙老者之辈,最理智、最正确但也是最痛苦的选择。

凡中国传统的武术家,无论家族门派、世外高人,必定以或将本身的东西发扬光大,或自成一家、开宗立派为最高的目标,这武者的梦,亦是武术本身传承的根本之一。文章对沙子龙武功的描写几乎全是虚写:‚自创五虎断魂枪‛、‚二十年的功夫,在西北一带,给他创出来‘神枪沙子龙’五个字,没遇见过敌手‛、‚一口气把六十四枪刺下来‛、‚想起当年野店荒林的威风‛,但是,中国传统文化正是追求‚大象无形,大音希声‛,从这个角度以及作者自身对武侠的喜爱、写作的语气态度不难看出,沙子龙确确实实是真正的武林高手,他本已经有了开宗立派的条件:名声威望和武功能力。但是最终他没

有。

其真正深层的原因在于:无法传承和无人可传。

无法传承是源于时代的背景,‚这是走镖已没有饭吃,而国术还没被革命党与教育家提倡起来的时候‛,当武术的根基已经动摇之时,武术本身的传承便成了虚无缥缈的东西,何况无论多么高深的武功终究敌不过‚洋枪‛的一颗子弹。倘若一定要让沙子龙把枪法传下去,那他会传给谁呢?是靠着两只牛眼,一身横肉,几把死力气,只能以力胜人,唬唬外行,全无内功,更无内在的精神涵养的王三胜?还是有着深厚武术根基,但却缺少真正武术精神,更没有时代眼光和意识的孙老者呢?无人可传!

沙子龙是时代的先觉者,所以他的悲剧与痛苦注定是远超常人。 所以沙子龙说:‚那条枪和那套枪法都跟我入棺材,一齐入棺材!‛在沙子龙‚不传‛的背后,是‚要传‛却不得的无可奈何与悲怆的无声呐喊。

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老舍是在用武术象征全部的中国的文化、中国的精神。断魂枪的悲剧是中国文化的悲剧。而沙子龙是文化的卫道者,他是宗庙的守护者。曾经辉煌之时的达济天下,在不可抗拒的时代中甚至独善其身都已成了问题。

小说的最后,当沙子龙对着漫天星辰一口气将六十四枪刺下来,笑着说:‚不传,不传‛之时,悲剧性达到了顶峰。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完完全全的无可奈何,悲怆以至于孤独的悲壮,哪怕是不屈不挠的抗争,终究是无声的呐喊。沙子龙平静淡然的笑容背后,是深入骨髓的痛楚,是精神对绝望沉默而决不屈服的反抗。

他是不惮于世俗,在黑暗中默然前行的真的猛士。

‚沙子龙其人,白昼黑夜,判若两人。白日里其所作所为如道隐之士,随缘任运,和光同尘,自然无为,与世无争。夜深人静的时候,则关起门来,回想当年纵横天下的威风,演练他的五虎断魂枪。这分明是个铁骨铮铮的武士,有一种不屈抗争的儒家精神...... 至坚至刚,却以至柔至润之性相出之;至真至实,却以至虚至幻之性相显之;似虚还实,无处不是刀光剑影;似幻还真,寒光闪处物无一存;静而

注圣,无物能伤其皮毛;动而王,攻敌而无往不胜。‛

二、 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像分析

1. 敢于批判、敢于追求的知识分子形象

《狂人日记》塑造的狂人形象。他不是真的疯子,而是一个真的被迫害者,一个被封建家庭制度和礼教迫害到了发狂的人;是一个亲身受尽了封建家庭制度和礼教的束缚、压迫、损害而感到了恐怖的人;是一个在黑暗社会中受着精神上的苦刑而开始觉醒和反抗的知识分子。他表现了对传统的大胆怀疑和批判精神,发出‚从来如此就对么?‛的反传统战叫,大声疾呼‚要晓得将来是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警告老大的中华民族死抱住吃人的封建旧传统不肯改变,‚自己也会吃尽。即使生得多,也会给真的人除灭了‛。日记的第十二则还表现出一种严格的自审精神,醒悟到自己未必无意中不吃了几片肉,自己也是‚有了四千年吃人履历‛的民族的一员,发出‚现在明白,难见真的人‛的深沉的自责。

《故乡》中的‚我‛,是一个现代知识分子,漂泊在外,对故乡一直怀有美好的回忆,看到故乡衰败、冷漠的现实,深感悲哀、失望,但内心深处,还是怀着对故乡美好未来的憧憬。‚我‛对闰土怀有深厚的感情,表现了‚我‛对劳苦人民的同情与爱,对等级观念的否定。‚我‛是勇敢地追求新生活,心怀希望的知识分子形象。

2. 为封建科举制度牺牲的知识分子形象

《孔已己》中的孔已己便是最典型的一位。孔已己是一个非常可笑的人物。首先表现在他的外貌的奇特和思想的迂腐上面:他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一个颓唐不堪、没有前途的书呆子,生活把他逼到了穷途末路,他还不愿意抛弃那件‚破长衫‛,还要摆出‚读书人‛的臭架子,穷酸相,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以表示自己比别人高明几分。可是,别人不但不把他放在眼里,反而借此逗笑取乐。当别人直截了当地揭穿了他因偷何家的书被吊着打的时候,他一面‚涨红了脸‛,‚额上青筋条条绽出‛,一面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他是自尊的,可是别人却故意去刺痛他,问他为什么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手,这就使他‚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回答不出。其次,他的可笑还表现在他的好喝懒做的寄生生活上:他不会劳动,不会营生,又好喝懒做,生活愈过愈穷,弄到将要讨饭的地步。他虽能写出一笔好字,原可以依靠抄书糊口,但可惜寄生的本性难改,甚至养成了偷窃的恶习。

他是封建科举制度奴役下的一个可怜的牺牲品,黑暗王国里的一个被侮辱与被践踏的卑微的小人物。他的迂腐无能,是受封建文化、封建制度毒害的结果。他虽然已经沦落在社会的最低层,但对仕途的梦想,却并没有完全幻灭,他念了一辈子书,到了须发花白的年纪,还只是个‚童生‛,连个秀才都不是,却只知道‚回‛的四种写法,既不能进学,又不会营生。人们瞧不起他,把他看成一文不值的废物。可他还自得其乐,满口‚诗云子曰‛,表示自己至少是个读书人,比人高出一头。这真是个精神悲剧。

孔乙己最大的悲剧性在于:他寒窗苦读,为之努力了一生的目标,即科举,在时代的剧烈变动中,终于不复存在。他没有新的东西,而他所固守的旧事物却是完全没有用武之地。

鲁迅用他的锐利的解剖刀,就是这样透过孔已己的灵魂,把封建文化、科举制度的文明道德的虚伪与无耻,以及它对历代知识分子的严重精神戕害,冷峻而深刻的剖析出来。

3. 没落虚伪的封建卫道者形象

《肥皂》中的四鸣,作为封建卫道者的四铭,曾经也‚奉旨维新‛,提倡过学堂,现在又和何道统、卜薇园一类的封建遗老结成同党,同流合污,他们反对新文化、咒骂新学堂,成立‚移风文社‛,上文‚吁请贵大总统特颁明令专重圣经崇祀孟母以挽颓风而存国粹‛……表现出公开的反动性。他对于女学生冠冕堂皇的攻击,其实不过是为了满足潜意识中性放纵的欲望。这使他对于街头流氓调戏年轻女叫花子的下流话‚你不要看这货色脏。你只要去买两块肥皂来,咯吱咯吱遍身洗一洗,好得很哩‛大加赞赏,不断重复,并竟真的梦游似地买了一块香皂给自己的太太。尽管他自己也不十分明白买肥皂的真实动机,却被四铭太太的女性的直觉和何道统的无耻的直率所揭穿,使他有口难辩,以至于成了‚无告之民‛。

《高老夫子》中的高干亭,与四铭有着许多相通之处,只不过四铭要道貌岸然得多。高干亭凭一篇《论中华国民皆有整理国史之义务》的狗屁文章,居然谋得一张久慕的女校聘书,成了历史教员。虽然他的所谓历史知识,不过是‚桃园三结义‛、‚秦琼卖马‛之类,但终于满足了‚去看看女学生‛的心愿。不料到了讲堂,面对半屋子女学生,却又窘态百出,耳边似乎笑声不绝,慌乱之中,竟至于不知道自己说了些什么。待他偷眼往下看时,却见女学生们的眼睛鼻孔连成一

气,‚宛若是流动而深邃的海‛令他望而生畏。最后在一片嬉笑声中落荒而逃,并从此由仰慕女校——想看看‚可有几个出色的‛转而攻击女校和女学。

4. 接受过新文化知识分子形象

《伤逝》里的涓生、子君和《幸福的家庭》里的‚作家‛是受过五四洗礼的新时代青年,他们具有叛逆精神但耽于幻想,勇于追求幸福却思虑不周,行为幼稚,终于无力战胜冷酷的现实而陷入困境。涓生、子君冲破樊篱,满怀希望地建立了一个‚宁静和幸福‛的家庭,但他们没有把自由结合作为共同奋斗的起点,子君整日消磨于繁琐的家务,饲油鸡,喂阿随,甚至为之与邻居闹矛盾,使她失去了往日的风采和魅力,也使爱情走向了死亡。这与争取婚姻自由时的子君相比,简直成了另外一个人。紧接着涓生被免职,吃饭成了问题,感情的隔阂更大了,子君回到她父亲身边去了。从旧家庭冲出来,进入新家庭,最后再回到旧家庭,这是子君的人生悲剧。而涓生则处于个性主义和旧思想文化的双层裂变、灵与肉的撕搏之中,‚救出自己‛,却不能超越自我,倒是由于子君的死,才稍稍觉悟到旧思想文化对自己的禁锢和扭曲,不但不再去从个人主义的错觉上越走越远,反倒主动写下‚悔恨‛,决心向‚新的生活跨出第一步去‛。 他们的悲剧令人痛心,而他们的‚敏捷精悍‛、‚傲骨嶙峋‛、‚真心相爱‛又让人觉得可敬可爱;他们的悲剧不仅是个人的悲剧,而且是时代的悲剧;他们的悲剧昭示着旧的思想文化在摧毁着不切合实际的价值标准的同时,人们也正在寻找和确立着新的价值标准。

‚《伤势》主人公幻想的破灭,幸运的恶化,主要原因都是经济

注 压迫。‛

三、 两者对比分析

《断魂枪》的主人公沙子龙形象与鲁迅笔下的任何单独一个文人形象是不具有可比性的,因为一对一的对照是无价值的,没有两个人物本身价值与历史价值完全等同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当沙子龙这样具有很大历史复杂性的人物和追求文学作品多主题性的鲁迅的笔下的文人做对比之时。故,只能以类型,提炼共性,再以互相之间的相同与不同来做比较。

鲁迅笔下文人形象在精神上和《断魂枪》主人公沙子龙最相似的

是其所写的斗士形象。

尽管两者所抗争的东西不同:《狂人日记》中狂人所抗争的是五千年‚人吃人‛的封建旧礼教传统,而沙子龙所反抗是那个空前动荡、传统文化已无立足之地的特殊的时代;尽管两者抗争的方式不同:狂人最终发狂,被世人看作疯子,他是外放式的反抗,而沙子龙是将内心的痛苦埋藏在淡泊的外表之下,只有在夜深人静之时方才对月独舞的内在式反抗。

但是,两者的精神本质都是反抗,是渺小而无力的个人对暗无天日的绝望的反抗。

从所遭遇的时代的悲剧性来看,孔乙己和沙子龙具有极大的相似性。

孔乙己和沙子龙在原本所处的时代中最初的信仰从某种程度上说都是中国传统文化——虽然孔乙己迂腐固守的有不少属于传统文化的糟粕——但是随着时代空前剧烈的变迁,就像沙子龙的武侠梦、孔乙己的功名梦一样,原本的追求的信仰完全破碎。在原本的信仰追求破碎之后,无论是像孔乙己一样,彻底沦为封建科举制度奴役下的可怜的牺牲品、黑暗王国里的一个被侮辱与被践踏的卑微的小人物,还是像沙子龙一样,隐藏起自己原本的信仰,在淡泊的外边下无声的呐喊,他们内心的痛苦是相同的,在巨大的时代洪流下,渺小无力的绝望感必定充斥着他们的人生。

鲁迅对没落虚伪的封建卫道者是持绝对的批判的态度 ,对曾接受过新文化但难免幼稚的‚新青年‛是批判并同情着。从这个角度而言,这两种形象与沙子龙是绝对不同的,老舍对沙子龙是十分喜爱的,‚老舍写作《断魂枪》的初衷,肯定不是批判沙子龙身上的所谓国民劣根性......(批判沙子龙的话语)是后来在某种意识形态压力下对

注作品主题意蕴的追认。‛ 。

尽管从事实上,沙子龙固守了自己的武艺,没有将其发扬光大,确有被人诟病之处,但这是在无可反抗的时代之下迫于无奈的选择。

沙子龙是完全不同于作为没落虚伪的封建卫道者的四鸣、高干亭之流。根据老舍的写作意图,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这反面而言,沙子龙基本上是属于正面人物;而四鸣、高干亭等人所守卫的却是中国文化的糟粕,那些迂腐陈旧的东西。同时,他们守卫的目

的也不同,沙子龙守卫从整体来说是为了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而四鸣、高干亭等人却是为了自己的私利才去做没落虚伪的封建卫道者。

涓生、子君等新青年的反抗精神与沙子龙是由共同之处的,但是沙子龙选择的是更加符合中国传统的儒道文化——‚外圆内方‛、‚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更加具有智慧。而涓生、子君虽然接受过五四的洗礼和新的文化,但缺少中国真正的传统智慧,他们具有叛逆精神但耽于幻想,勇于追求幸福却思虑不周,行为幼稚,终于无力战胜冷酷的现实而陷入困境。

四、 总结

鲁迅以其匕首般的文字,直刺入民族的深处,将民族的劣根性生生呈现在世人面前,批判、为民族找寻真正的出路是他写作的最终目的,反抗绝望是他最大的精神特点。他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自然也不例外,无论狂人、孔乙己,还是涓生、高干亭,鲁迅先生对国人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在他笔下的知识分子身上空前强烈,这些人物形象存在的最终意义是批判——批判时代、批判社会、批判民族的劣根性,是要让整个民族认清自己的弊病并因此奋然而前行。

‚鲁迅曾经感慨过梦醒后无路可走的悲哀,那是一个先知先觉者的知识者自身痛苦。老舍创作《断魂枪》的时候,已是30年代中期,中国现代化进程正在艰难推进,而作家也有了相对稳定的职业生涯,正是基于这样的时代感受,老舍以一个小说家的敏感,在自己熟悉的题材领域,对历史前行过程中小人物的人生处境、梦醒后的无奈和挣扎给予了意味深长的一瞥。也许有了这样的后设立场,小说中没有如鲁迅般精英人物痛苦的丰富与深刻,却能让读者感受到时代前进的脚步,感受人事变化的沧桑与沉重,更能在审美的意蕴上品味人生、怀

注想过去、筹划未来。‛

老舍写作《断魂枪》,确有对民族劣根性的批判,但这并不是他的最终目的,老舍所表达的,更多的是对民族文化的思考:‚什么是文化?什么是东方文化?东方文化将来是什么样子?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圆满的答出!‛、‚一个文化的生存,必赖它有自我的批判,时时矫正自己,充实自己;以老牌号自夸自傲,固执的拒绝更进一步,是自取灭亡。‛、‚一人群单位,有它的古往今来的精神的与物质的

生活方式;假若我们把这方式叫作文化,则教育、伦理、宗教、礼仪,与衣食住行,都在其中,所蕴至广,而且变化万端。特重精神,便忽略了物质;偏重物质,则失其精神。泥古则失今,执今则阻来。‛注。老舍通过沙子龙——在特殊时代背景下,能够不屈不挠坚守着的先觉者——这一形象,希望表达的是个人命运与时代命运的休戚相关以及更深层次的民族和文化的思考。

参考人物及书目:

老舍《断魂枪》

鲁迅《狂人日记》、《故乡》、《孔乙己》、《肥皂》、《高老夫子》、《伤逝》、《幸福的家庭》

王耀臣,聂凌燕《<断魂枪>随想》,《安徽文学》2009年第7期 冉忆桥

李满《老舍赏析》,《名作欣赏》2004年08期 茅盾《鲁迅论》

张书杰《:时代光影衬托下的人生探索》,民族文学研究,2010年4期

《老舍文集》(第十卷)序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6年版


相关内容

  • 中国现当代文学试题
  •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1) 复习资料 贾文丰 河南电大 二OO五年十一月 前 言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1)>的考试范围为课本内容.考题类型一般分为四个部分,即填空.单项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同学们在答题中要注意简答题与论述题的根本区别:论述题必须有要点.举例.分析( 甚至是自己 ...

  • 老舍摘抄赏析
  • 篇一:<骆驼祥子>摘抄赏析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 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 ...

  • 简析[断魂枪]的时代性
  • 本科学生学年论文 论文题目: 学 院: 年 级: 专 业: 姓 名: 学 号: 指导教师: 简析<断魂枪>的时代性 文学院 2013级 汉语言文学 陶原 20133456 叶红 2015年 10月 20日 摘要 对老舍的短篇小说<断魂枪>所要反映的时代性进行解读与分析,了解老 ...

  • 中国现代文学作家要点
  • 鲁迅(一)  20世纪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堪称中国的民族魂. 一.<呐喊><彷徨>: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标志(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的手里开始并成熟) 1."表现的深切"--独特的题材.眼光和小说模式 题材和眼光 1.1 从"启蒙主义&q ...

  • 第18讲 老舍
  • 第18讲 老舍 第十四周2008-12-1星期一 教学目的 了解老舍的生平及其创作生涯: 理解老舍小说的独特视角和"京味"风格的形成: 掌握老舍小说市民形象系列及其文化内涵; 掌握<骆驼祥子>的主题意义.艺术特征及其在中国现代长篇小说史上的地位. 教学重点 掌握老舍小 ...

  • 初二上语文名著阅读复习
  •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名著阅读 1.简述保尔的4次生死经历 第一次是偷了邻居家的枪,哥哥阿尔焦姆帮他砸毁了枪才逃过一劫. 第二次是朱赫来被白匪军抓走了.保尔把匪兵打倒在壕沟里,与朱赫来一起逃走了.由于波兰贵族列辛斯基的儿子维克多的告密,保尔被抓进了监狱,后来被当作普通犯人错放了. 第三次是在一次激战中, ...

  • 老舍-现当代文学史各大高校真题集锦(附答案)
  • 1. 老舍小说的艺术特色.(北京大学2002) 老舍作品主要有四个艺术特色: 一.语言幽默 老舍开始创作时,抱有"不管是谁与什么吧,反正要写得好笑好玩","立意要幽默"(<我怎样写<赵子曰>>)的态度.他的作品从一开始就具有鲜明的幽默讽 ...

  •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考试题库
  • 第一章 文学思潮与运动(一)一.填空题 1.1915年9月 陈独秀 主编的 <新青年> 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2.文学革命开始于 1917 年,以胡适在<新青年>发表的 <文学改良刍议> 一文为标志. 3.胡适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中提出了 &qu ...

  • 八上文学名著导读
  • <朝花夕拾>:温馨的回忆与理性的批判 1.作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现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2.内容 <朝花夕拾>是鲁迅创作的以回忆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生活为主的散文集,共收入10篇散文,写于1926年6月至11月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