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话让我怦然心动(外一篇)

  有一句话让我怦然心动:   “我们所建成的东西,完全不是我们为之奋斗的!”   1936年,32岁的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英年早逝。这位生于乌克兰的“红小鬼”,15岁参军,16岁负伤,到最后五六年全身瘫痪,在病床上写就《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暴风雨所诞生的》两部小说。特别是前者,在上世纪下半叶,成为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畅销书,也是两三代人的“励志”课本,影响巨大而深远。   在中国,几乎所有读过此书的人,都曾背诵保尔•柯察金那段以“人的生命是宝贵的,它于我们只有一次而已”开始的名言(此处引用的是梅益译本初版译文),用来指引或矫正自己人生的走向。最后的指归是把毕生精力奉献给辉煌伟大的事业――为全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包括我在内,在保尔的启发下,都以虚度年华、碌碌无为为戒。那时让我们怦然心动的,是把每个人的奋斗指向解放全人类的壮丽远景。(当然,归根结底是要通过世界范围的暴力革命,以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从乌克兰内战中的红军战士,到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共青团员,都是要在大地上建造人间伊甸园的信奉者和践行者。可怜当时绝大多数人并不知道世上早就有过空想社会主义,就是知道,也认为那是已被恩格斯批倒的理论。   假如奥斯特洛夫斯基只留下这一虽经苏联出版部门增删,但仍不掩作者精神光辉的作品,那末,我们可以看到在布尔什维克的社会动员下,一代人中的保尔(在一定意义上也就是作者自己)怎样走完他热爱生活而不惧死亡,为了一个单纯的理念而奋不顾身、历经磨难的一生――至少他坚忍不拔的意志和品性是可以“抽象继承”的吧?   然而,现在我们对尼古拉的理解,超出了这本名著。我们看到了书外的作者。他的侄女(同一俄文单词,或可译为外甥女,但记得书中保尔只有一个哥哥,揣度这个后辈当是侄女了)加林娜在2006年11月20日的俄罗斯《共青真理报》上发表《重铸的生平》一文(另一中文资讯来源说是2007年的《莫斯科共青团员报》),披露了她叔父生前不仅是作为党的“驯服工具”而存在,他还向斯大林时代的极权制度做过终于失败的斗争。不知在奥斯特洛夫斯基小说的初稿里有没有这方面的内容,如果曾经写到,必定被审稿者一笔删除了。但这毕竟不能删尽人们的记忆,加林娜说,尼古拉在临终前不久曾经慨叹:“我们所建成的东西,完全不是我们为之奋斗的!”   这句话与他在小说中写出的,托之于主人公保尔的那段警句互相呼应,但更富于警示效应。当年是行动前的誓言,现在却是对行动的总结。从1917年10月事变至此已近20年。1919到1920年,尼古拉在战场上受了重伤,其后在带伤坚持工作的年月里,经历了整个20世纪20年代斯大林操控的肃清“反对派”的残酷斗争。在乌克兰还有反对所谓民族主义的斗争,20世纪30年代初的乌克兰又是农业集体化大肆迫害农民的重灾区,号称“大粮仓”的土地上饿殍遍野。来自基层的尼古拉,眼见耳闻这一切,能认为这是他们舍生忘死以求的理想的实现吗?他临终才说出的这句话,必定深藏心中多时了。他对已经建成的现行体制先是质疑进而否定,依苏联1936年的政治气候,这样异端的思想和言论,一旦暴露是要遭逮捕乃至肉体消灭的。川端康成说过,用“临终的眼”看世界,看得最透彻。奥斯特洛夫斯基坚持到临终说这句犯禁的话,是忍无可忍,不得不说了。直到70年后,她的侄女才转述出来,也足见这句话本身的分量和斯大林体制的可怕。   一个早期的红军战士,一个战斗中入党的少年布尔什维克,一个枪林弹雨中义无反顾的冲锋者,在晚年临终时,把毕生的血肉经验凝聚成短短的一句话,这是令人灵魂震颤的痛苦!它的痛苦超过了一般的悔恨,这不仅仅是由于自感一生心血虚捐,付诸东流,还因为痛感“我们为之奋斗的”与“我们所建成的”南辕北辙。这是人类文明史的大倒退、事与愿违的异化;是千百万死者不及见的悲剧、千百万生者面对的现实;更是多少青春和生命铸成的大错,还需要有多少智慧、勇气和血汗来加以更正?   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你的这句话,让我一次又一次怦然心动:   “我们所建成的东西,完全不是我们为之奋斗的!”    2011年6月12日            待要“违心”到几时?      从上世纪50、60、70年代过来的人,都经历过大大小小的世态反复。有人用“十年河东,十年河西”来形容,其实不一定准确。大河改道是不假,但哪有东西两岸的划然之分?倒是今天少不了昨天的影子,这影子可以一直渗透到人们心灵深处。   纯而又纯,百分之百,是从来没有的。人们也只能靠一些重大的社会政治事件,来划分所经历的时段了。   所以人们曾把1949年以前叫作旧社会,后来“天翻地覆慨而慷”,变成新社会了。大约30年后,人们又说开始了一个新时期,似乎是相对于1949至1976年(或1978年)这三十来年说的。后来,时过境迁,人们索性也不大用“新时期”这个词了。这样咬文嚼字,无非说明以新旧为历史时期命名之难。   其实那一段时期,本来是有现成冠名的,那就是毛泽东时代。正如张春桥在上世纪40年代写的《毛泽东之歌》歌词开头说的:“密云笼罩着海洋,海燕呼唤暴风雨……”这个创意来自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至今收在中学课本里。远在这一时代正式开始之前,毛泽东早已呼唤暴风雨了。湖南农民运动起来,他欢呼“其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直到建国后的1957年初,才宣布暴风骤雨式的群众性阶级斗争的结束。但转瞬间,又掀起一轮又一轮人们毫无精神准备的新的风暴,破坏极大,灾情惨重。最后10年,张春桥帮助完成了“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阐述。那支颂歌,倒没有多么流行开来,或许是毛泽东不屑于做什么“海燕”吧。   那个时代对大多数人来说,有许多不堪回首的记忆。后来在说什么动乱、浩劫时就不强调冠名了,或许也有尴尬与“违心”之处。   说到“违心”,在那个时代(或时期)刚告一段落时,是个流行的词。斗转星移,世道大变,人们积压已久的真心话,得以一吐为快。对恶人恶事,指斥声讨,一时莫之能拒。“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谁在那个年代干过什么,说过什么,其实一清二楚;谁是什么角色,什么肚肠,也无所逃于天地之间。天真的老实人有的承认自己有私心,一叶障目,不辨真伪善恶;有的承认自己盲从迷信,上当受骗――但良心总没有完全被狗吃掉,为什么明知道是颠倒黑白,还要跟着表态指鹿为马?归结为迫于压力,说了“违心”的话,人们彼此彼此,一时互相谅解了。这是可以理解的人情之常。   但还有一些“为虎作伥”、“助纣为虐”之辈,也纷纷做出无害而可怜之态,把自己的恶言恶行推诿为“违心”,只是传达指示,执行任务,照章办事的职务行为,就此脱身;甚至把自己打扮成“反对林彪、‘四人帮’”的勇士,“违心”地表态,“违心”地整人,都是从大局出发保存有生力量,以利于斗争罢了。   这样的故事,当时遍及各地、各界、各样机关团体,人们的耳朵已磨出茧子了,对“违心”云云已没有新鲜感,听过也就罢了。   但细想起来,一个社会在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大家――姑且说好人、坏人都有份吧――忽然都说“违心”之言,或者说“违心”地发言,这意味着什么?   遍观中外古今的世相,这是没有言论空间而长怀畏惧之感的社会独有的现象。人们不能或不敢依照自己的判断来分辨是非、善恶以至美丑,必须顺从权力的要求,服从统一的口径来指认一切社会上的人事,如有异议,就会获罪。换句话说,就是被迫说假话。刚刚粉碎“四人帮”进入“新时期”,拨乱反正,人们提出来反对“假大空”,实际就包括了对说假话的习惯、迫使人说“违心话”的环境的批判,也是立意要防范和杜绝从上到下不得不一味“违心”地发言表态(继违心之言后,还必得有违心之行呢)。屈指算来,于今30有余年矣,复查一下,成效如何?   按说,那令人有理由为自己说“违心”之言、做“违心”之事自我开脱的时代,不是早已过去了吗?我们现在生活在不叫“新时期”的新时期甚至新时代中,不但拨乱反正了,而且改革开放了,应该与那些可怜、可悲、可鄙、可恨的现象告别了。   然而,我悄悄地向你问一问,你还有没有言行违心的时候?为什么?我更要向各级公务员大声地一问:今天,你“违心”了吗?你又在哪些问题上说了“违心”的话,做了“违心”的事?又是为了什么?你准备到什么时候才能承认自己这些“违心”的遗憾呢!?   2011年6月17日      (作者系诗人、作家)   原载于《同舟共进》2011年第8期,转载请注明出处   

  有一句话让我怦然心动:   “我们所建成的东西,完全不是我们为之奋斗的!”   1936年,32岁的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英年早逝。这位生于乌克兰的“红小鬼”,15岁参军,16岁负伤,到最后五六年全身瘫痪,在病床上写就《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暴风雨所诞生的》两部小说。特别是前者,在上世纪下半叶,成为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畅销书,也是两三代人的“励志”课本,影响巨大而深远。   在中国,几乎所有读过此书的人,都曾背诵保尔•柯察金那段以“人的生命是宝贵的,它于我们只有一次而已”开始的名言(此处引用的是梅益译本初版译文),用来指引或矫正自己人生的走向。最后的指归是把毕生精力奉献给辉煌伟大的事业――为全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包括我在内,在保尔的启发下,都以虚度年华、碌碌无为为戒。那时让我们怦然心动的,是把每个人的奋斗指向解放全人类的壮丽远景。(当然,归根结底是要通过世界范围的暴力革命,以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从乌克兰内战中的红军战士,到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共青团员,都是要在大地上建造人间伊甸园的信奉者和践行者。可怜当时绝大多数人并不知道世上早就有过空想社会主义,就是知道,也认为那是已被恩格斯批倒的理论。   假如奥斯特洛夫斯基只留下这一虽经苏联出版部门增删,但仍不掩作者精神光辉的作品,那末,我们可以看到在布尔什维克的社会动员下,一代人中的保尔(在一定意义上也就是作者自己)怎样走完他热爱生活而不惧死亡,为了一个单纯的理念而奋不顾身、历经磨难的一生――至少他坚忍不拔的意志和品性是可以“抽象继承”的吧?   然而,现在我们对尼古拉的理解,超出了这本名著。我们看到了书外的作者。他的侄女(同一俄文单词,或可译为外甥女,但记得书中保尔只有一个哥哥,揣度这个后辈当是侄女了)加林娜在2006年11月20日的俄罗斯《共青真理报》上发表《重铸的生平》一文(另一中文资讯来源说是2007年的《莫斯科共青团员报》),披露了她叔父生前不仅是作为党的“驯服工具”而存在,他还向斯大林时代的极权制度做过终于失败的斗争。不知在奥斯特洛夫斯基小说的初稿里有没有这方面的内容,如果曾经写到,必定被审稿者一笔删除了。但这毕竟不能删尽人们的记忆,加林娜说,尼古拉在临终前不久曾经慨叹:“我们所建成的东西,完全不是我们为之奋斗的!”   这句话与他在小说中写出的,托之于主人公保尔的那段警句互相呼应,但更富于警示效应。当年是行动前的誓言,现在却是对行动的总结。从1917年10月事变至此已近20年。1919到1920年,尼古拉在战场上受了重伤,其后在带伤坚持工作的年月里,经历了整个20世纪20年代斯大林操控的肃清“反对派”的残酷斗争。在乌克兰还有反对所谓民族主义的斗争,20世纪30年代初的乌克兰又是农业集体化大肆迫害农民的重灾区,号称“大粮仓”的土地上饿殍遍野。来自基层的尼古拉,眼见耳闻这一切,能认为这是他们舍生忘死以求的理想的实现吗?他临终才说出的这句话,必定深藏心中多时了。他对已经建成的现行体制先是质疑进而否定,依苏联1936年的政治气候,这样异端的思想和言论,一旦暴露是要遭逮捕乃至肉体消灭的。川端康成说过,用“临终的眼”看世界,看得最透彻。奥斯特洛夫斯基坚持到临终说这句犯禁的话,是忍无可忍,不得不说了。直到70年后,她的侄女才转述出来,也足见这句话本身的分量和斯大林体制的可怕。   一个早期的红军战士,一个战斗中入党的少年布尔什维克,一个枪林弹雨中义无反顾的冲锋者,在晚年临终时,把毕生的血肉经验凝聚成短短的一句话,这是令人灵魂震颤的痛苦!它的痛苦超过了一般的悔恨,这不仅仅是由于自感一生心血虚捐,付诸东流,还因为痛感“我们为之奋斗的”与“我们所建成的”南辕北辙。这是人类文明史的大倒退、事与愿违的异化;是千百万死者不及见的悲剧、千百万生者面对的现实;更是多少青春和生命铸成的大错,还需要有多少智慧、勇气和血汗来加以更正?   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你的这句话,让我一次又一次怦然心动:   “我们所建成的东西,完全不是我们为之奋斗的!”    2011年6月12日            待要“违心”到几时?      从上世纪50、60、70年代过来的人,都经历过大大小小的世态反复。有人用“十年河东,十年河西”来形容,其实不一定准确。大河改道是不假,但哪有东西两岸的划然之分?倒是今天少不了昨天的影子,这影子可以一直渗透到人们心灵深处。   纯而又纯,百分之百,是从来没有的。人们也只能靠一些重大的社会政治事件,来划分所经历的时段了。   所以人们曾把1949年以前叫作旧社会,后来“天翻地覆慨而慷”,变成新社会了。大约30年后,人们又说开始了一个新时期,似乎是相对于1949至1976年(或1978年)这三十来年说的。后来,时过境迁,人们索性也不大用“新时期”这个词了。这样咬文嚼字,无非说明以新旧为历史时期命名之难。   其实那一段时期,本来是有现成冠名的,那就是毛泽东时代。正如张春桥在上世纪40年代写的《毛泽东之歌》歌词开头说的:“密云笼罩着海洋,海燕呼唤暴风雨……”这个创意来自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至今收在中学课本里。远在这一时代正式开始之前,毛泽东早已呼唤暴风雨了。湖南农民运动起来,他欢呼“其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直到建国后的1957年初,才宣布暴风骤雨式的群众性阶级斗争的结束。但转瞬间,又掀起一轮又一轮人们毫无精神准备的新的风暴,破坏极大,灾情惨重。最后10年,张春桥帮助完成了“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阐述。那支颂歌,倒没有多么流行开来,或许是毛泽东不屑于做什么“海燕”吧。   那个时代对大多数人来说,有许多不堪回首的记忆。后来在说什么动乱、浩劫时就不强调冠名了,或许也有尴尬与“违心”之处。   说到“违心”,在那个时代(或时期)刚告一段落时,是个流行的词。斗转星移,世道大变,人们积压已久的真心话,得以一吐为快。对恶人恶事,指斥声讨,一时莫之能拒。“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谁在那个年代干过什么,说过什么,其实一清二楚;谁是什么角色,什么肚肠,也无所逃于天地之间。天真的老实人有的承认自己有私心,一叶障目,不辨真伪善恶;有的承认自己盲从迷信,上当受骗――但良心总没有完全被狗吃掉,为什么明知道是颠倒黑白,还要跟着表态指鹿为马?归结为迫于压力,说了“违心”的话,人们彼此彼此,一时互相谅解了。这是可以理解的人情之常。   但还有一些“为虎作伥”、“助纣为虐”之辈,也纷纷做出无害而可怜之态,把自己的恶言恶行推诿为“违心”,只是传达指示,执行任务,照章办事的职务行为,就此脱身;甚至把自己打扮成“反对林彪、‘四人帮’”的勇士,“违心”地表态,“违心”地整人,都是从大局出发保存有生力量,以利于斗争罢了。   这样的故事,当时遍及各地、各界、各样机关团体,人们的耳朵已磨出茧子了,对“违心”云云已没有新鲜感,听过也就罢了。   但细想起来,一个社会在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大家――姑且说好人、坏人都有份吧――忽然都说“违心”之言,或者说“违心”地发言,这意味着什么?   遍观中外古今的世相,这是没有言论空间而长怀畏惧之感的社会独有的现象。人们不能或不敢依照自己的判断来分辨是非、善恶以至美丑,必须顺从权力的要求,服从统一的口径来指认一切社会上的人事,如有异议,就会获罪。换句话说,就是被迫说假话。刚刚粉碎“四人帮”进入“新时期”,拨乱反正,人们提出来反对“假大空”,实际就包括了对说假话的习惯、迫使人说“违心话”的环境的批判,也是立意要防范和杜绝从上到下不得不一味“违心”地发言表态(继违心之言后,还必得有违心之行呢)。屈指算来,于今30有余年矣,复查一下,成效如何?   按说,那令人有理由为自己说“违心”之言、做“违心”之事自我开脱的时代,不是早已过去了吗?我们现在生活在不叫“新时期”的新时期甚至新时代中,不但拨乱反正了,而且改革开放了,应该与那些可怜、可悲、可鄙、可恨的现象告别了。   然而,我悄悄地向你问一问,你还有没有言行违心的时候?为什么?我更要向各级公务员大声地一问:今天,你“违心”了吗?你又在哪些问题上说了“违心”的话,做了“违心”的事?又是为了什么?你准备到什么时候才能承认自己这些“违心”的遗憾呢!?   2011年6月17日      (作者系诗人、作家)   原载于《同舟共进》2011年第8期,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内容

  • 让我怦然心动的一句话
  • 2013年5月8日 晴 一句简单的话语,到处悲凉的一生:一句简单的话语,诉说着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一句简单的话语,蕴含着无限的哲理.有时候,虽然只是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却让人有怦然一动的感觉. 何处春江无明月 "爸爸,我想要捐献器官!" 当这句话从何玥嘴中说出时,何玥的父亲不由分说地 ...

  • 让我怦然心动的那句话作文
  • 让我怦然心动的那句话 回忆过去,往事如烟.有一个人,有一句话,我想我会终生难忘. 太阳像一个调皮的小孩子,一会儿和云彩捉迷藏,一会儿又露出头来.可能是刚下过雨的缘故,路边的野花显得十分精神.这时世间的一切都显得那么美丽,那么和谐. 而我,已坐在教室里,等待本学期第一节英语课的到来.同学们因为两个月没 ...

  • 怦然心动:树与女孩,美好的事
  • <怦然心动>:树与女孩,美好的事 怦然心动,一看片名,就觉得有种被撩拨到心弦的悸动.大概,这也是很多人憧憬及追求的一种感觉,可它似乎又是可遇而不可及的.为此,若将它烙印在我们每个人的初恋之上,那就是再美好不过的一件事情了.影片<怦然心动>,正是诠释了一首青涩温馨,而不乏人生真 ...

  • 寒假征文:那一刻,我怦然心动_800字
  • E度网专稿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一天中午,太阳很猛烈,照得大地有种水气被蒸发的涌动感.我一起来就发现是二点了--睡晚了!我急冲冲地骑着单车猛奔向学校. "砰"!如同雷声般刺耳,我顿时万念俱灰,因为我知道是车链掉了!我一边咒骂着一边下车:"怎么好不掉坏不掉偏偏在这个时候掉! ...

  • 当你遇到那个人 (怦然心动 影评)
  • 听过一句话:我一直相信,这个世界上是有一些爱情如同宿命般无从逃避,不可取代,色授魂予,需以性命相拼. 前几天听我的母亲讲起她的初恋,无非是一个又高又帅气的男人从无数追求者中脱颖而出,无微不至地体贴和追求,抄情诗,写情书云云. 可是造化弄人,他们终没能在一起.在她要离开家乡的前夕,男人叫住她,说,我们 ...

  • 那一刻,我怦然心动--读[文学少年]中[傻姐]有感
  • 当我怀着激动的心情,读了这篇小说,读到结尾处的那一刻,我怦然心动 这篇小说写的是傻姐失去弟弟后,整天过着疯疯癫癫的生活.在这种情况下,傻姐一家人遇到了主人公的妈妈,又把主人公当成弟弟.二年后,主人公上学了,但是傻姐却屡次寻找弟弟,主人公为了自己的面子,不理会傻姐的行为.最后,傻姐被飞飞等人推进了水里 ...

  • 草虫的村落课堂实录
  • 草虫的村落课堂实录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老师想跟大家聊一个话题,你们平时生活中有没有见过小虫子?对他们有哪些了解? 老师这里有一些昆虫的图片,你们想看吗? 师:怎么样孩子们,有什么新发现吗? 今天,让我们携手共同走进台湾作家郭枫的优美散文,去认识一些草虫朋友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 ...

  • 获奖作文--根的情思
  • 根的情思 173班 赵静 万物皆有根.树有根才得以枝繁叶茂,葱郁苍天:草有根才可以‚野火吹不尽,春风吹又生‛:人有根才明白‚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思念.有根才有亘古不变的爱情,事业的成功-- 一首诗是这样描述根的:‚我是根,一生一世在地下默默的生长,向下,向下,我相信地心有一个太阳,听不见枝头鸟 ...

  • 古诗里的春天阅读答案
  • 篇一:古诗里的春天阅读答案 吟春光."浸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杜甫).字里行间,把明媚的春光景色,尽寓其中,光彩耀人.唱春鸟.诗人笔下的春鸟,更是欢快无比,充满生机."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细腻地描绘出黄鹂婉转地鸣唱于翠柳之上,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