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上的村庄大都是相似的,但不同的村庄又各有各的气味。这气味主要是由村庄附近草木的气味组成的。
沿着淮河顺流而下,那里的人喜欢种紫穗槐,所以这个镇所统辖的八九个村庄,每年只要一进四月,便到处散发出妖艳的紫穗槐的香气;临北人喜欢种植芹菜,它境内的东园、西园、前坂、后坂等五个沿淮河迤逦的村庄,家前院后,一眼望过去,尽是一畦畦绿汪汪的芹菜,刀裁出的一样平坦。麦子抽穗的季节,芹菜饱饮过了阳光雨露,一棵棵就像是十八九岁的姑娘,青春的气味浓烈得就像是醇香的美酒,薄薄的绿衫如何能包裹得住……淮河流过新集以后,便悠悠地向北欠起了身子,其运行路线与跟着它蜿蜒并行的淮河大坝形成的图案,恰似一弯美丽的月牙儿,这就是我的故乡淮花湾。淮花湾共有五个村庄,门楼、赵庄、郜湖、夹滩、槽坊台。其中,赵庄、郜湖、夹滩、槽坊台四个村庄是沿着月牙的弓背均匀排布的,生我养我的门楼村正好居于月牙儿的正中。从地形上看,门楼村像是时刻要被其他四个村庄搂在怀里似的。淮花湾里的村庄无论大小,前后所种植的树木百分之八十都是槐树,细者盈握,粗者如斗,树冠高低错落,亭亭如盖。四月里槐花盛开,白花花的一片。站在淮河大坝上观看,整个淮花湾就像是泊在花香里的一弯月牙船,看一眼,心旷神怡,闻一口,清香扑鼻。
冬天的淮花湾和其他村庄没有什么不同,都是从凋零的树丛中裸露出来的一片青砖红瓦。如果只是远观,外地人是很难认出来淮花湾的。可是,一到四月就不同了,虽然此时的平原上已经被绿荫掩映如岛,很难一眼就看见村庄的轮廓。但只要你顺着麦浪放眼望去,只要看见麦海中有一岭岭高低错落的绿云卧着,那里肯定就会藏着一座温暖的村庄。而倘若你发现哪一个村庄上空的绿云是被白云抱在怀里的,那儿一定就是美丽的淮花湾了。要问淮花湾里有多少棵槐树,没有人做过统计。我只知道,淮花湾人的农具和家具大都是用槐树做成的,犁弓是的,耙框是的,耩子是的,锄把是的,镰把是的,桌子是的,椅子是的,板床是的,板凳是的,就连秋冬季节屋顶上的炊烟也是由槐树的枝杈燃出的。要问淮花湾槐树开花的时候花海会有多少亩,也没有人做过统计,但你只要看见淮河大坝树荫下那排成几十里的放蜂人的蜂箱就知道了,你只要看见花园湖那波涛汹涌的无边无际的湖面就知道了。要问淮花湾的槐花香气能飘多远,住在门楼村最西头唱大书的瘸子老王知道。他说,有月光的晚上你摇着小船顺着淮河往下飘,飘到哪里,槐花的花香就会跟到哪里。
我每年四月回到淮花湾,总是全身心地放松之后,这才将自己完全交给盛开着的槐花。一天的花香中浴过之后,我也变成了一个花香做成的人。我的眼睛里飘着槐花的云朵,耳朵里回响着槐花花蕊间的虫吟,鼻孔里萦绕着槐花雪白的花香。这时候,我的手也变得不安分起来,不知道什么时候就摘下了一朵完全绽开的槐花,掐下中间淡青色的花柱,放进嘴里美滋滋地咂着,香中含甜,甜中蕴香。等到我七窍生香之后,嘴巴又开始蠢蠢欲动了。我知道,那是馋虫在作祟,它想好好吃一顿槐花饭。做槐花饭不必摘完全绽开的,那样做出的槐花饭香味较淡。而芳唇紧抿,还未向蜂蝶吐露芬芳的槐花花蕾呢,不仅香味太浓,而且花朵过于娇嫩,蒸出饭来黏糊糊的,没有花的质感。做槐花饭最好选那些半开未开的花儿,其外层花瓣已经微启,而里层的花瓣依然害羞地紧抱着花芯。先将这些花的花托和萼片剥去,洗净晾干,接着便可以准备玉米面糊糊了。做槐花饭的玉米面是用小石磨磨过二三次的粗玉米面。而我做槐花饭,并不直接用这样的粗玉米面与槐花掺好合蒸,而是先用箩筛筛去粗玉米面中的淀粉,掠净玉米碎皮,只剩下颗粒状的金黄金黄的玉米胚。然后才将这样的粗玉米胚和成稠粥似的面汤,再把槐花放进去,上下搅拌均匀,微微撒些精盐,即可虚虚地放置在铺有湿布的笼里慢慢地蒸了。待锅里添上的半碗开水蒸烧殆尽,槐花饭便可盛食了。揭开麦秸编扎成的锅盖,一股槐花的香味直扑过来,搔心撩肺,禁不住让人舌下凹坑,直咽口水。待蒸汽散去,只见一蒸笼乱颤的槐花饭,黄中融白,白中渗黄。那颗粒状的玉米胚粒缀在白色的槐花上,恰似金星闪烁,又如蛋黄的碎点儿拥着雪块似的蛋白。我盛上一碗,夹起几朵花儿,先在嘴里细抿一会儿,让那一缕热腾腾的香气萦绕在七窍之中。然后再开始饕餮,直吃得酣畅淋漓,满头沁汗。槐花饭有多好吃,淮花湾的父老乡亲是这样形容的:“神仙闻到了槐花饭,也要在我门前站一站!”鲜的槐花饭吃过了,我还会摘下几篮子的槐花,用开水一焯,晒干收起,以备其他季节慢慢享受这大自然恩赐的美味。
四月的淮花湾弥漫着的并不纯粹都是槐花的香气。其实,在槐花的香气中还夹杂着许多其他树木的花香。其中泡桐花的花香和楝树花的花香算是主要的两种。泡桐花是淡紫色的,花型呈喇叭形状,刚开时香气浓郁得就像是深秋早晨化不开的雾,但不出三天,她便会顺着喇叭,倾尽了身体里所有的粉香,即便是从她身边走过去,也闻不见什么味儿了。楝树花的颜色恰如紫穗槐,白中带紫,紫中泛白,一簇簇花穗浮在枝头,频频地向着树下的路人抛着媚眼。楝树的花穗虽然没有槐花的大,但香气一点也不比槐花淡。尤其是到了晚上,楝树花在白日里蒸腾而上的香气降下了一定的高度,然后收缩在一起,气味更加尖锐浓烈,就像是樟脑丸所散发出来的味儿一样,清冽得硬往人的鼻孔里钻。此时的空中,一会儿是槐花的香气流在楝花的香气上面,一会儿是楝树的花香流在槐花的香气上面。其情状就像是一位翩翩飞舞的仙女,时而紫巾裹胸,外袭白裙;时而一身紫裙,白纱束胸。只不过淮花湾的楝树太少,它散发出来的花香最终还是被槐花的香气所覆盖。不然,楝树花的气味就成了淮花湾的主导气味了。除了泡桐花和楝树花之外,淮花湾的四月里还开放着椿树花、枣树花、枫杨树花、洋槐花、棠梨花、桑树花等。椿树花黄中带青,五角形状,花朵大如辣椒种子,淡淡的清香里渗透着草芽的青烘味儿。枣树花比椿树花还小,青中显白,须放在鼻孔才能闻到初秋时节咬开的青枣味儿;洋槐花的香气内敛含蓄,甜香中包含着一层淡淡的清苦……由于这些树木本身数量较少,又加上花朵偏小,常常引不起人们的注意,其散发出来的香气很快就会被槐花所淹没。
淮花湾里的花香闻够了,我还喜欢跑到田野里去闻一闻各种草芽的清香。四月里的青草,说大不大,说小不小,说它们是草芽也丝毫不过分。我小时候割过五六年的牛草,对这些绿色的小生灵非常熟悉。现在我只要一看见什么样的草芽,那相应的香气马上就顺着目光爬进鼻孔。所以,与其说我是闻草芽的香气,还不如说我是去看草芽。铁劲草的草芽呈粉红的颜色,亮晶晶的,像是用朝霞做土壤培育出来的;巴根草一出土就伸展开两片窄窄的叶芽,写出一丛丛立体的“丫”字,绿得很浅,有点鹅黄;茅草喜欢成群从地下射出来,尖头,紫红,身子里包裹着嫩白的花穗,剥开来尝尝,微甜,淡腥;野豌豆刚拱出来是一弯嫩绿儿,长得很委屈,弯着头,紧紧抱着身子,瘦瘦的,黄黄的,似乎一碰,就会立马断了去。草芽冒出好看,一旦顶起露珠就更美了。清晨,空中漾着瓢泼的微寒,一颗颗露珠泊在草芽上,晶亮透明,烁烁放光。伏在地面,眯着眼看过去,一丛丛带露的草芽与夜晚璀璨的小城一般无二。草芽当中,绒绒草最单薄,无法顶起一颗大露珠,只能被露珠包裹在中央,恰似胞衣里面娇嫩的胚胎。茅草坚挺有力,高举着一颗大露珠,像是准备今夜为蚂蚁和蚜虫夜间照路。巴根草将露珠安放在“丫”字的两杈之间,宛如古人斟满琼浆的爵杯。我不知道使用这酒器的饮者是蜜蜂还是蝴蝶,最终醉倒在草芽中间的又会是哪一位远道而来的飞虫。我只愿相信,这一颗颗露珠,一定是大自然这位母亲抹在孩子嘴里的一滴滴蜂蜜,她要孩子一生都像蜂蜜一样甜美。草芽排着队走过了我的眼睛,其香气也按着顺序飘过我的鼻孔。铁劲草的艾香,巴根草的微苦,野豌豆的土腥,鹰爪草的暖香……这些纷至沓来的香味,就像是草芽为我端捧上来一道道珍馐佳肴,让我不由心境澄澈,飘飘欲仙。此时,回味一下槐花的清香,再细品身边草芽的气味,我联想到那飘出村庄的槐花香应该是村口通向田野的大路,这些草芽散发出来的香味应该是通向大路的绿色田埂。由花香到草香,由草香到花香,这是村庄用花草树木的气味为我们铺就的一条通往故土和村庄的道路。而一旦这条道路储存进我们的记忆,便会变成宿根。以后即便是身居天涯海角,这根也会萌发出一片葳蕤的绿色,让心浸润进一片花香草香之中。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坐在离开淮花湾的客车上,我一边吟诵着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一边思想着诗人当时的心境。我想,对于故乡淮花湾,我永远是长不大的,即便是到了鬓毛衰的年龄,在她面前我还是一个孩子。而一个村庄的气味对于一个出门在外的孩子来说,简直就像是小花狗为了认路而撒下的一小泡尿的气味。无论何时,这只小花狗只要一闻到自己的体液,马上就会摇头摆尾,一路欢快地走进家门。
平原上的村庄大都是相似的,但不同的村庄又各有各的气味。这气味主要是由村庄附近草木的气味组成的。
沿着淮河顺流而下,那里的人喜欢种紫穗槐,所以这个镇所统辖的八九个村庄,每年只要一进四月,便到处散发出妖艳的紫穗槐的香气;临北人喜欢种植芹菜,它境内的东园、西园、前坂、后坂等五个沿淮河迤逦的村庄,家前院后,一眼望过去,尽是一畦畦绿汪汪的芹菜,刀裁出的一样平坦。麦子抽穗的季节,芹菜饱饮过了阳光雨露,一棵棵就像是十八九岁的姑娘,青春的气味浓烈得就像是醇香的美酒,薄薄的绿衫如何能包裹得住……淮河流过新集以后,便悠悠地向北欠起了身子,其运行路线与跟着它蜿蜒并行的淮河大坝形成的图案,恰似一弯美丽的月牙儿,这就是我的故乡淮花湾。淮花湾共有五个村庄,门楼、赵庄、郜湖、夹滩、槽坊台。其中,赵庄、郜湖、夹滩、槽坊台四个村庄是沿着月牙的弓背均匀排布的,生我养我的门楼村正好居于月牙儿的正中。从地形上看,门楼村像是时刻要被其他四个村庄搂在怀里似的。淮花湾里的村庄无论大小,前后所种植的树木百分之八十都是槐树,细者盈握,粗者如斗,树冠高低错落,亭亭如盖。四月里槐花盛开,白花花的一片。站在淮河大坝上观看,整个淮花湾就像是泊在花香里的一弯月牙船,看一眼,心旷神怡,闻一口,清香扑鼻。
冬天的淮花湾和其他村庄没有什么不同,都是从凋零的树丛中裸露出来的一片青砖红瓦。如果只是远观,外地人是很难认出来淮花湾的。可是,一到四月就不同了,虽然此时的平原上已经被绿荫掩映如岛,很难一眼就看见村庄的轮廓。但只要你顺着麦浪放眼望去,只要看见麦海中有一岭岭高低错落的绿云卧着,那里肯定就会藏着一座温暖的村庄。而倘若你发现哪一个村庄上空的绿云是被白云抱在怀里的,那儿一定就是美丽的淮花湾了。要问淮花湾里有多少棵槐树,没有人做过统计。我只知道,淮花湾人的农具和家具大都是用槐树做成的,犁弓是的,耙框是的,耩子是的,锄把是的,镰把是的,桌子是的,椅子是的,板床是的,板凳是的,就连秋冬季节屋顶上的炊烟也是由槐树的枝杈燃出的。要问淮花湾槐树开花的时候花海会有多少亩,也没有人做过统计,但你只要看见淮河大坝树荫下那排成几十里的放蜂人的蜂箱就知道了,你只要看见花园湖那波涛汹涌的无边无际的湖面就知道了。要问淮花湾的槐花香气能飘多远,住在门楼村最西头唱大书的瘸子老王知道。他说,有月光的晚上你摇着小船顺着淮河往下飘,飘到哪里,槐花的花香就会跟到哪里。
我每年四月回到淮花湾,总是全身心地放松之后,这才将自己完全交给盛开着的槐花。一天的花香中浴过之后,我也变成了一个花香做成的人。我的眼睛里飘着槐花的云朵,耳朵里回响着槐花花蕊间的虫吟,鼻孔里萦绕着槐花雪白的花香。这时候,我的手也变得不安分起来,不知道什么时候就摘下了一朵完全绽开的槐花,掐下中间淡青色的花柱,放进嘴里美滋滋地咂着,香中含甜,甜中蕴香。等到我七窍生香之后,嘴巴又开始蠢蠢欲动了。我知道,那是馋虫在作祟,它想好好吃一顿槐花饭。做槐花饭不必摘完全绽开的,那样做出的槐花饭香味较淡。而芳唇紧抿,还未向蜂蝶吐露芬芳的槐花花蕾呢,不仅香味太浓,而且花朵过于娇嫩,蒸出饭来黏糊糊的,没有花的质感。做槐花饭最好选那些半开未开的花儿,其外层花瓣已经微启,而里层的花瓣依然害羞地紧抱着花芯。先将这些花的花托和萼片剥去,洗净晾干,接着便可以准备玉米面糊糊了。做槐花饭的玉米面是用小石磨磨过二三次的粗玉米面。而我做槐花饭,并不直接用这样的粗玉米面与槐花掺好合蒸,而是先用箩筛筛去粗玉米面中的淀粉,掠净玉米碎皮,只剩下颗粒状的金黄金黄的玉米胚。然后才将这样的粗玉米胚和成稠粥似的面汤,再把槐花放进去,上下搅拌均匀,微微撒些精盐,即可虚虚地放置在铺有湿布的笼里慢慢地蒸了。待锅里添上的半碗开水蒸烧殆尽,槐花饭便可盛食了。揭开麦秸编扎成的锅盖,一股槐花的香味直扑过来,搔心撩肺,禁不住让人舌下凹坑,直咽口水。待蒸汽散去,只见一蒸笼乱颤的槐花饭,黄中融白,白中渗黄。那颗粒状的玉米胚粒缀在白色的槐花上,恰似金星闪烁,又如蛋黄的碎点儿拥着雪块似的蛋白。我盛上一碗,夹起几朵花儿,先在嘴里细抿一会儿,让那一缕热腾腾的香气萦绕在七窍之中。然后再开始饕餮,直吃得酣畅淋漓,满头沁汗。槐花饭有多好吃,淮花湾的父老乡亲是这样形容的:“神仙闻到了槐花饭,也要在我门前站一站!”鲜的槐花饭吃过了,我还会摘下几篮子的槐花,用开水一焯,晒干收起,以备其他季节慢慢享受这大自然恩赐的美味。
四月的淮花湾弥漫着的并不纯粹都是槐花的香气。其实,在槐花的香气中还夹杂着许多其他树木的花香。其中泡桐花的花香和楝树花的花香算是主要的两种。泡桐花是淡紫色的,花型呈喇叭形状,刚开时香气浓郁得就像是深秋早晨化不开的雾,但不出三天,她便会顺着喇叭,倾尽了身体里所有的粉香,即便是从她身边走过去,也闻不见什么味儿了。楝树花的颜色恰如紫穗槐,白中带紫,紫中泛白,一簇簇花穗浮在枝头,频频地向着树下的路人抛着媚眼。楝树的花穗虽然没有槐花的大,但香气一点也不比槐花淡。尤其是到了晚上,楝树花在白日里蒸腾而上的香气降下了一定的高度,然后收缩在一起,气味更加尖锐浓烈,就像是樟脑丸所散发出来的味儿一样,清冽得硬往人的鼻孔里钻。此时的空中,一会儿是槐花的香气流在楝花的香气上面,一会儿是楝树的花香流在槐花的香气上面。其情状就像是一位翩翩飞舞的仙女,时而紫巾裹胸,外袭白裙;时而一身紫裙,白纱束胸。只不过淮花湾的楝树太少,它散发出来的花香最终还是被槐花的香气所覆盖。不然,楝树花的气味就成了淮花湾的主导气味了。除了泡桐花和楝树花之外,淮花湾的四月里还开放着椿树花、枣树花、枫杨树花、洋槐花、棠梨花、桑树花等。椿树花黄中带青,五角形状,花朵大如辣椒种子,淡淡的清香里渗透着草芽的青烘味儿。枣树花比椿树花还小,青中显白,须放在鼻孔才能闻到初秋时节咬开的青枣味儿;洋槐花的香气内敛含蓄,甜香中包含着一层淡淡的清苦……由于这些树木本身数量较少,又加上花朵偏小,常常引不起人们的注意,其散发出来的香气很快就会被槐花所淹没。
淮花湾里的花香闻够了,我还喜欢跑到田野里去闻一闻各种草芽的清香。四月里的青草,说大不大,说小不小,说它们是草芽也丝毫不过分。我小时候割过五六年的牛草,对这些绿色的小生灵非常熟悉。现在我只要一看见什么样的草芽,那相应的香气马上就顺着目光爬进鼻孔。所以,与其说我是闻草芽的香气,还不如说我是去看草芽。铁劲草的草芽呈粉红的颜色,亮晶晶的,像是用朝霞做土壤培育出来的;巴根草一出土就伸展开两片窄窄的叶芽,写出一丛丛立体的“丫”字,绿得很浅,有点鹅黄;茅草喜欢成群从地下射出来,尖头,紫红,身子里包裹着嫩白的花穗,剥开来尝尝,微甜,淡腥;野豌豆刚拱出来是一弯嫩绿儿,长得很委屈,弯着头,紧紧抱着身子,瘦瘦的,黄黄的,似乎一碰,就会立马断了去。草芽冒出好看,一旦顶起露珠就更美了。清晨,空中漾着瓢泼的微寒,一颗颗露珠泊在草芽上,晶亮透明,烁烁放光。伏在地面,眯着眼看过去,一丛丛带露的草芽与夜晚璀璨的小城一般无二。草芽当中,绒绒草最单薄,无法顶起一颗大露珠,只能被露珠包裹在中央,恰似胞衣里面娇嫩的胚胎。茅草坚挺有力,高举着一颗大露珠,像是准备今夜为蚂蚁和蚜虫夜间照路。巴根草将露珠安放在“丫”字的两杈之间,宛如古人斟满琼浆的爵杯。我不知道使用这酒器的饮者是蜜蜂还是蝴蝶,最终醉倒在草芽中间的又会是哪一位远道而来的飞虫。我只愿相信,这一颗颗露珠,一定是大自然这位母亲抹在孩子嘴里的一滴滴蜂蜜,她要孩子一生都像蜂蜜一样甜美。草芽排着队走过了我的眼睛,其香气也按着顺序飘过我的鼻孔。铁劲草的艾香,巴根草的微苦,野豌豆的土腥,鹰爪草的暖香……这些纷至沓来的香味,就像是草芽为我端捧上来一道道珍馐佳肴,让我不由心境澄澈,飘飘欲仙。此时,回味一下槐花的清香,再细品身边草芽的气味,我联想到那飘出村庄的槐花香应该是村口通向田野的大路,这些草芽散发出来的香味应该是通向大路的绿色田埂。由花香到草香,由草香到花香,这是村庄用花草树木的气味为我们铺就的一条通往故土和村庄的道路。而一旦这条道路储存进我们的记忆,便会变成宿根。以后即便是身居天涯海角,这根也会萌发出一片葳蕤的绿色,让心浸润进一片花香草香之中。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坐在离开淮花湾的客车上,我一边吟诵着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一边思想着诗人当时的心境。我想,对于故乡淮花湾,我永远是长不大的,即便是到了鬓毛衰的年龄,在她面前我还是一个孩子。而一个村庄的气味对于一个出门在外的孩子来说,简直就像是小花狗为了认路而撒下的一小泡尿的气味。无论何时,这只小花狗只要一闻到自己的体液,马上就会摇头摆尾,一路欢快地走进家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