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越剧发展历程

浅谈越剧发展历程

越剧是中国五大戏曲种类之一,是目前中国第二大剧种。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腔清悠婉丽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极具江南灵秀之气;多以“才子佳人”题材的戏为主,艺术流派纷呈。然而任何剧种都有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越剧亦是如此,越剧表演艺术的发展轨迹及其表演风格的形成,大体可分三个重要阶段。 四十年代改革前是一个阶段。有人曾把一阶段的剧种状况比作婴儿之嗷嗷待哺,说她“出生前先天不足,出生后奶水不足”。这一概话括,颇为形象。据老一辈们回忆、记述,虽然三十年代末四十年代初,以施银花、赵瑞花、王否花和姚水娟、筱丹桂为代表的第一代女子越剧演员,在艺术上已经作了不少探索、改良,从而使其较之男班的演出有明显的提高和发展。但是,由于主客观原因和历史条件的限制,当时上海舞台上的女子越剧,基本还是演的没有剧本没有准词的“幕表戏”、“路头戏”。演员根据幕表师傅的简单说戏,了解一个剧情大概,就可以舞台上随机应变、自由发挥。 “坐唱”时期的精陋习气仍很浓,舞台动作也极为简单,表演人物也较粗糙、概念化。演哭时袖子离眼三寸,只拉哭腔,不动感情;一句哭腔起调后抑或一个唱段中间,演员均可从检场人员那里接过茶壶喝水润喉,吐痰清嗓,甚至窃窃私语、交头接耳。表演中,或简单套用一些京剧程式,或自然主义、形式主

义地照搬生活动作,图解唱词内容。除了这些早期难以避免的简陋舞台表演外,在诸如《僵尸拜月》、《阴阳河挑水》等一类坏剧目中,则还有不少黄色、恐惧、不健康的表演。

身处民族矛盾、阶级矛盾日趋尖锐的“孤岛”上海,面对越剧舞台上随处可见的陋习秽风,这个年轻剧种究竟如何立足生存,如何成长发展的问题,历史地摆到了严肃思考着的越剧工作者面前。自1928年起,以袁雪芬为代表的越剧界姐妹,凭着她们对社会对事业的强烈责任感,决心冲出旧的艺术天地。袁雪芬首先响亮地提出“要我演,除非改”法,,她主动削减自己的包银,以供改革新越剧表演之用;同防范老板流氓、反动统治的破坏迫害,;她们还尽最大努力,如饥似渴地向姐妹艺术和兄弟剧种刻苦学习。她们一手伸向京剧;昆曲等古老剧种;一手伸向话剧、电影等新文艺,广采博取,融化吸收,慢慢滋养丰富自己,弥补不足。这就是以后越剧界流行的把话剧和昆曲称作越剧的“养父养母”或“两个奶娘”等说法之来由。这个阶段,也就是越剧界常说的四十年代改革阶段。

越剧革新的先行者强烈要求剔除旧越剧中低级、粗俗、凶杀、黄色的坏东西,希望把旧越剧改革成适应时代需要,能对社会对人们能起“高台教化”作用的严肃正派、优美健康的艺术,其用心是良苦的,其精神是可贵的。所以,她们在改革中能注意边学习边吸收,同时修

正边提高。如革新倡导者袁雪芬,她孜孜不倦追求的是朴素高洁、细腻动人的真实感和深沉含蓄、清丽典雅的艺术美。如当年演出描写爱国诗人陆游爱情故事的《断肠人》,袁雪芬就曾把成里夫人惊闻丈夫死讯后表现内心震惊悲痛的大停顿巧妙地化用到了唐蕙仙身上:当姑母咎其命斩断她与陆游的爱情而决然下场时,袁雪芬先用一个揪心的冷场来展演唐蕙仙听罢姑母之言如遭巨雷轰顶般的极度惊愕、极度痛苦;然后,她屏住气息,抑住悲声,惘然挪动台步,走了半个圆场;接着,她蓦地看见经桌上的木鱼,顿时情不自禁猛然扑向经桌,颤颤捧起那只从此将成自己一生归宿的木鱼,先是凄楚欲绝地看着看着,忍着忍着,然后才让哭声象潮水决堤般汹涌迸发,一泻千里。这的扣人心弦的停顿,犹如书法中的逆笔,蕴含强劲有力的蓄势;以似绘画里的空白,给人留下宏大意境。这段欲扬故抑新颖独到的现实主义表演,既以入木三分的力度开掘了人物内心的复杂感情,又以一触既发的动势系住了观众焦灼期待的心弦,使他们同剧中人的情绪紧紧凝聚到一起,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诸如此类前所未有的革新表演,当时确实使人耳目一新。袁雪芬的革新示范,进一步促进了同时期也勤奋探索新的表演道路的左邻右舍。越剧“十姐妹”中的其他各位,以及不少自立门户的众家台柱,也都陆续建立编导制度,更新演出剧目,在改革中逐步走上既求美又求真的现实主义表演道路。

然而,真正使越剧表演艺术与编、导、音、美糅合成完整有综合体,从而使其真正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那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建国以来,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文艺方针,照亮了越剧的前进道路,使自发改革进入了自觉改革。在“改人、改戏、改制”的扎扎实实的努力中,一批剧种物在想上业务上迅速成长;一批编、导、音、美新文艺工作者进一步充实了队伍;以重点新整理《梁祝》为起点,一批推陈出新的优秀传统剧目和表编历史剧和新编历史剧相继以新姿新貌出现在舞台。于是,经过五十年代的华东戏曲会演和全国戏曲会演,越剧日渐扩大影响,赢得了更多观众,由一个地方剧种发展成为全国性剧种。从一九五五年对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和苏联的访问演出开始,越剧又从中国舞台走向世界舞台。

就是这样,这个年轻的剧种在不断的艺术实践中开阔眼界,提高水准,进一步发挥自己的特长,终于形成自己的独特的表演风格。

浅谈越剧发展历程

越剧是中国五大戏曲种类之一,是目前中国第二大剧种。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腔清悠婉丽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极具江南灵秀之气;多以“才子佳人”题材的戏为主,艺术流派纷呈。然而任何剧种都有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越剧亦是如此,越剧表演艺术的发展轨迹及其表演风格的形成,大体可分三个重要阶段。 四十年代改革前是一个阶段。有人曾把一阶段的剧种状况比作婴儿之嗷嗷待哺,说她“出生前先天不足,出生后奶水不足”。这一概话括,颇为形象。据老一辈们回忆、记述,虽然三十年代末四十年代初,以施银花、赵瑞花、王否花和姚水娟、筱丹桂为代表的第一代女子越剧演员,在艺术上已经作了不少探索、改良,从而使其较之男班的演出有明显的提高和发展。但是,由于主客观原因和历史条件的限制,当时上海舞台上的女子越剧,基本还是演的没有剧本没有准词的“幕表戏”、“路头戏”。演员根据幕表师傅的简单说戏,了解一个剧情大概,就可以舞台上随机应变、自由发挥。 “坐唱”时期的精陋习气仍很浓,舞台动作也极为简单,表演人物也较粗糙、概念化。演哭时袖子离眼三寸,只拉哭腔,不动感情;一句哭腔起调后抑或一个唱段中间,演员均可从检场人员那里接过茶壶喝水润喉,吐痰清嗓,甚至窃窃私语、交头接耳。表演中,或简单套用一些京剧程式,或自然主义、形式主

义地照搬生活动作,图解唱词内容。除了这些早期难以避免的简陋舞台表演外,在诸如《僵尸拜月》、《阴阳河挑水》等一类坏剧目中,则还有不少黄色、恐惧、不健康的表演。

身处民族矛盾、阶级矛盾日趋尖锐的“孤岛”上海,面对越剧舞台上随处可见的陋习秽风,这个年轻剧种究竟如何立足生存,如何成长发展的问题,历史地摆到了严肃思考着的越剧工作者面前。自1928年起,以袁雪芬为代表的越剧界姐妹,凭着她们对社会对事业的强烈责任感,决心冲出旧的艺术天地。袁雪芬首先响亮地提出“要我演,除非改”法,,她主动削减自己的包银,以供改革新越剧表演之用;同防范老板流氓、反动统治的破坏迫害,;她们还尽最大努力,如饥似渴地向姐妹艺术和兄弟剧种刻苦学习。她们一手伸向京剧;昆曲等古老剧种;一手伸向话剧、电影等新文艺,广采博取,融化吸收,慢慢滋养丰富自己,弥补不足。这就是以后越剧界流行的把话剧和昆曲称作越剧的“养父养母”或“两个奶娘”等说法之来由。这个阶段,也就是越剧界常说的四十年代改革阶段。

越剧革新的先行者强烈要求剔除旧越剧中低级、粗俗、凶杀、黄色的坏东西,希望把旧越剧改革成适应时代需要,能对社会对人们能起“高台教化”作用的严肃正派、优美健康的艺术,其用心是良苦的,其精神是可贵的。所以,她们在改革中能注意边学习边吸收,同时修

正边提高。如革新倡导者袁雪芬,她孜孜不倦追求的是朴素高洁、细腻动人的真实感和深沉含蓄、清丽典雅的艺术美。如当年演出描写爱国诗人陆游爱情故事的《断肠人》,袁雪芬就曾把成里夫人惊闻丈夫死讯后表现内心震惊悲痛的大停顿巧妙地化用到了唐蕙仙身上:当姑母咎其命斩断她与陆游的爱情而决然下场时,袁雪芬先用一个揪心的冷场来展演唐蕙仙听罢姑母之言如遭巨雷轰顶般的极度惊愕、极度痛苦;然后,她屏住气息,抑住悲声,惘然挪动台步,走了半个圆场;接着,她蓦地看见经桌上的木鱼,顿时情不自禁猛然扑向经桌,颤颤捧起那只从此将成自己一生归宿的木鱼,先是凄楚欲绝地看着看着,忍着忍着,然后才让哭声象潮水决堤般汹涌迸发,一泻千里。这的扣人心弦的停顿,犹如书法中的逆笔,蕴含强劲有力的蓄势;以似绘画里的空白,给人留下宏大意境。这段欲扬故抑新颖独到的现实主义表演,既以入木三分的力度开掘了人物内心的复杂感情,又以一触既发的动势系住了观众焦灼期待的心弦,使他们同剧中人的情绪紧紧凝聚到一起,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诸如此类前所未有的革新表演,当时确实使人耳目一新。袁雪芬的革新示范,进一步促进了同时期也勤奋探索新的表演道路的左邻右舍。越剧“十姐妹”中的其他各位,以及不少自立门户的众家台柱,也都陆续建立编导制度,更新演出剧目,在改革中逐步走上既求美又求真的现实主义表演道路。

然而,真正使越剧表演艺术与编、导、音、美糅合成完整有综合体,从而使其真正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那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建国以来,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文艺方针,照亮了越剧的前进道路,使自发改革进入了自觉改革。在“改人、改戏、改制”的扎扎实实的努力中,一批剧种物在想上业务上迅速成长;一批编、导、音、美新文艺工作者进一步充实了队伍;以重点新整理《梁祝》为起点,一批推陈出新的优秀传统剧目和表编历史剧和新编历史剧相继以新姿新貌出现在舞台。于是,经过五十年代的华东戏曲会演和全国戏曲会演,越剧日渐扩大影响,赢得了更多观众,由一个地方剧种发展成为全国性剧种。从一九五五年对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和苏联的访问演出开始,越剧又从中国舞台走向世界舞台。

就是这样,这个年轻的剧种在不断的艺术实践中开阔眼界,提高水准,进一步发挥自己的特长,终于形成自己的独特的表演风格。


相关内容

  • 纪念越剧晚会主持词
  •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晚上好. xx年的春天,江南的大地,风清花开,莺飞草长,我们迎来了越剧百年庆典.趟过岁月的长河,撩起中国戏曲艺术的帷幕,遥想19xx年的春天,也是江南,也是我们浙江,嵊县剡溪旁,几位艺人,一个小小的演艺群体,在乡村简陋的草台上,唱响了一种叫"落地唱书"戏文,由 ...

  • 向未来展开的越剧
  • 作者:茅威涛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07年01期 一.综述 越剧诞生只有短短的百年历史.仅仅用了几十年时间,越剧从无到有,并且早就已经走出孕育她的浙江和上海,迅速流传到中国广阔的区域.经过几代越剧人的努力,现在的越剧已经是我们这个古老的戏剧大国中传播范围最广的剧种之一,在全国各地都有热爱她迷恋她 ...

  • 余少群:赢在主动求变阅读答案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余少群:赢在主动求变 雪落无痕 2008年岁末,陈凯歌执导的大片<梅兰芳>热映.在这部大腕云集的电影里,余少群连在海报上露脸的机会都没有.然而,当大幕开启,剧情展开,他迷倒众生的俊美扮相.扎实老练的戏剧功底.灵动淳朴的表演,演绎了青年梅兰芳的神韵,成为这部戏的 ...

  • [梨园春秋]教学设计
  • <梨园春秋>教学设计 ◆广东省汕头一中 卢玫莉 [课标要求] 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戏曲产生与发展的大概历程,知道京剧等剧种的艺术成就.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透过中国传统戏曲发展流变的史实,发现中国传统文化演进的轨迹, ...

  • 文艺活动主持串词(初稿).
  • 尊敬的各位领导.嘉宾,亲爱的父老乡亲们,大家晚上好! 秋风送爽,丹桂飘香,在这个喜庆美好的夜晚, 我们又一次相聚在一起,大家好,我是今晚的主持人朱凯锋.很高兴能够与各位一起度过一个特别难忘的夜晚.今天晚会的主题是'两学一做',也就是结合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开展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 ...

  • 试论川剧高腔与剧种形成之关系
  • 作者:杜建华 四川戏剧 2007年05期 关于川剧形成的时间以及形成的标准,是川剧史学界争议颇多的一个问题.由于川剧声腔多样,来源复杂,且民间艺术往往不能进入正史,民间流动的大量戏曲班社没有确切的记载,现代戏曲史家们通常是在一些文人笔记.遣兴之作或者各地县志的有限记载中,发现一些关于川剧演出活动的吉 ...

  • 从服装与化妆角度浅析越剧舞台美术
  • 摘 要:越剧经过多个时期饿发展,艺术风格已趋向成熟.越剧舞台美术与越剧善于抒情的方式相得益彰,特别是在服饰与化妆方面,更能表现越剧舞美的魅力. 关键词:服饰与化妆;越剧;舞台美术 中图分类号:J5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11-0183-01 越剧是我国戏曲第 ...

  • 越剧怎么了?越剧怎么办?
  • 作者:傅骏 上海戏剧 1998年04期 专家点评:昔日辉煌斑烂,令人刮目相看:今日艰难困顿,令人忧心如焚.十个问题,犹如十根绳索,紧紧捆住越剧这位仕女的手脚.如何解之?首先需要越剧界同仁的重视.再不能目无余子,继续沉醉在"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的梦中. 汪屏 一.昔日辉煌,令人刮 ...

  • "越女争锋"与越剧的未来
  • 近几年来,中国戏曲给人的印象似乎有"脱胎换骨""枯木逢春"之感,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力推行,大多数的戏曲剧种纷纷搭上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快车,这一舶自西方的名词将原被视为传统文化和民族艺术的戏曲重新命名和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