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怎么了?越剧怎么办?

作者:傅骏

上海戏剧 1998年04期

  专家点评:昔日辉煌斑烂,令人刮目相看;今日艰难困顿,令人忧心如焚。十个问题,犹如十根绳索,紧紧捆住越剧这位仕女的手脚。如何解之?首先需要越剧界同仁的重视。再不能目无余子,继续沉醉在“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的梦中。

  汪屏

  一、昔日辉煌,令人刮目相看

  越剧,这一朵江南奇葩,中国戏曲舞台上诗情画意的古代仕女图,曾经有过光辉的历史。

  越剧的前身,是浙江嵊县的小歌班。它诞生于1906年,两年前,浙江刚举办过越剧九十周年纪念活动。1917年“小歌班”进入上海,前些日子,上海也有纪念越剧进入上海八十周年的宣传。1938年,越剧女班在上海蓬勃发展,“小歌班”化为“绍兴文戏”,在上海剧坛异军突起,今年,1998年正好是它的六十周年。到了四十年代,以袁雪芬、尹桂芳等演员为代表,力图革新,向昆曲和话剧两位“乳娘”求来奶汁,发育成长,编新戏,出新招,从剧本、导演、音乐、布景、服装、化妆等等各个方面来一个全面的革新。1946年,将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改编成越剧《祥林嫂》,使剧坛刮目相看。1947年,越剧十姐妹义演《山河恋》。接着,戏剧大师田汉也为越剧编写新戏《珊瑚引》,没有几年功夫,越剧就与京剧,话剧一起并列为“剧坛三强”,充满了新的生气和活力。

  解放以后,从五十年代初期到六十年代初期,更引来越剧最兴旺发达的黄金时期。先有《梁祝》,又来《红楼》,“梁哥哥”和“林妹妹”风靡了大江南北,在全国、华东戏曲会演中,越剧剧目和越剧演员都成为得奖专业户。出国演出,越剧总是最多最好,吸引了众多的异国观众。拍成电影放映,越剧又在银幕大放异彩,“车间传唱《楼台会》”“倾巷争看《红楼梦》”,当此时,越剧也走向全国,从甘肃、陕西、宁夏、到四川、湖南、贵州、湖北,几乎到处有越剧团。最盛时,光上海一地就有四十多个剧团。真是“春城无处不飞花。”越剧集编、导、演、音、美于一体的综合艺术规律,诗情画意风格,也成为全国很多年青剧种吕剧、锡剧、黄梅戏等等的“学习榜样”,连古老的京剧,昆曲,也向越剧汲取营养。当年的“奶娘”与当年的“孩子”形成有趣的“错位”。

  十年动乱,越剧被认为是“六十年代的怪现象”,遭到迫害。然而,新时期的到来,又使越剧再度复兴。八十年代初期,越剧也曾有过一段辉煌历史。在戏曲舞台上塑造老一辈革命家形象,上海的《三月春潮》《忠魂曲》《鲁迅在广州》,南京的《报童》,在当时剧坛发过光芒。浙江的《胭脂》《五女祝寿》等剧目也为越剧复兴作出很大贡献。特别是浙江的小百花剧团,年轻一代展示青春的光辉,为越剧艺术革新拓开新路。上海电视台的三次越剧青年大奖赛,也为越剧展新颜,写下光辉的一页。

  越剧的光辉历史已载入史册,名垂后世。

  然而,俱往矣!低下头来看今天——

  二、今非昔比,面临艰难现实

  今天,越剧正面临着艰难的现实。从1985年起,越剧开始逐步走向低谷。越剧的低落,首先表现在观众大幅度减少。五十年代越剧兴盛时期,每部新戏,都可演满三个月、四个月,甚至更多。如玉兰剧团的《信陵公子》。芳华剧团的《宝玉与黛玉》,合作剧团的《白蛇传》等。

  八十年代初,越剧复兴时期,一部新戏,能连满一两个月,重新出现观众隔夜排队等购票的盛况。还听到过上海越剧团到浙江县城演出,观众要凭户口簿登记购票。然而,这几年,一部越剧新戏上演,一般只能演几天,还是靠多方努力,“组织供应”。不论是“小百花”群英荟萃,还是“老百花”集体亮相,也只能热火那么两三天,今昔对比,差别何其大也!

  随着越剧观众的大幅度减少,接踵而来的就是越剧团的大量撤销。先是兰州越剧团“下马”,接着银川和西安的越剧团又相继“失守”,天津、贵阳、北京、长沙、合肥等地,原来都有越剧团,现在已成“空白”。浙江是越剧最大最老的根据地,过去几乎一个县城有一个越剧团,而现在越剧团也在大量裁减。上海是“越剧发祥地”,新时期开始,有六七个区县剧团。现在县剧团早已“鸣金收兵”,区剧团也是名存实亡,只剩下上海越剧院“一枝独秀”。总之,已从当年的“走向全国”变成“全面撤退”。过去,越剧在出国,拍电影、评奖上都占有强大优势。现在呢,越剧早已“退居”到“三线”。

  过去,越剧是“三千宠爱在一身”,如果说,过去越剧备受青睐,那么,现在,越剧进了被冷落的行列。

  有人戏说,越剧现在是“老革命遇到了新问题”。说它是“老革命”,因为她早在四十年代打起“改革”的旗号。而今,越剧已失去了艺术上的优势,一批老演员,流派创始人,都已是古稀老人,退出舞台,中年演员为十年动乱耽误,功力与威望难以和前辈相比,青年演员虽然也不乏有英秀之才,但有些远走高飞,有些“金屋藏娇”,远不能造成新人辈出,群芳争艳的局面。

  “无可奈何花落去”。今天的越剧面临诸多问题。

  三、当前越剧的十大问题

  越剧纪念三十年、五十年、诞生九十年等等,开过不少研讨会。专家们在会上发表过很多高见,报刊上也写过不少文章,更多热心的观众在剧场看戏前后也提出过无数的批评和建议。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梳理一下,大致有如下十个问题。

  一是剧目问题。剧目建设是一个剧种兴亡盛衰的根本所在。这几年,有人批评越剧剧目类型单调,不够多样,柔情有余,刚劲不足,小生花旦独占舞台,其他行当残缺不全,时代气息不浓,远离现实生活。而且常演老戏。并以讽刺口气编了一首顺口溜“葬不完的花,算不完的命,下不完的楼”。

  说越剧舞台上新戏少,有人可能又不太同意。就从上海越剧院来看,近年来也演过现代戏《疯人院之恋》,外国戏《第十二夜》,中国版的莎士比亚戏,《王子复仇记》,写鸦片战争的《岭南风云录》,还有多种形式的《色官审案》、《莲花女传奇》、清装戏《梦里云间》等等。数量上不能算少,也在求“新”,求“阳刚”,求“现实意义”上努力。但是,这些新戏没有在观众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不能和过去的越剧精品相比,观众最喜爱的还是那些老戏,所以就产生了“葬不完的花,算不完的命,下不完的楼台”的印象。

  更多的专家和观众,认为要寻求越剧的个性,特色,挖掘出来后作为改革基点,从而优化越剧个性,争夺天下。越剧优美善于抒情,既然它生来比较儿女情长,何必非要它“金戈铁马”?

  看来,越剧剧目要求新,这个大方向是肯定的了。然而如何求新?求什么样的“新”?怎样才算“出新”?这里有更多文章要做。

  二是流派问题。这也是个大有争议的问题。有人说,这几年,越剧低落,是流派碍害了它的发展和进步。虽然出了不少小某某,新一代演员都没有形成自己的流派。所以有人主张踢开流派闹革新,走新路。但是,更多专家和观众认为:流派是戏曲精华,流派是宝贵财富,它们有悠久的历史传统,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有高度的艺术成就,它们各有特色,各见其长。流派对越剧改革有功,对发展也有利。不是流派害了越剧,是刻意模仿缺少创造才害了越剧,也害了流派。

  所以,模仿病要批评,流派要研究。

  先继承流派,再发展流派,然后创造新流派。循着这条路走,会更有利于优秀演员的成长。过去戚雅仙、毕春芳、金采凤,是从袁派、范派基础上发展成长,赵志刚、方亚芬、钱惠丽也必然会在袁派、尹派,徐派的土壤上盛开花朵。浙江小百花蓬勃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流派起家。要凭空创造,踢开流派闹革命,恐怕多少会走一些弯路。

  三是演员问题。演员是戏曲舞台的中心,也是戏曲改革的主力军。越剧当年成长,就是由袁雪芬,尹桂芳等当代的一批著名演员举起大旗。今日,越剧的再改革,再发展,它的主力军还将是演员。

  老一辈的越剧演员50年来为越剧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呕心呖血,使一个浙江僻乡的小剧种为走向全国,走向国际舞台。这几年,她们又举办流派演唱会,发扬电视艺术,出版艺术专著,精神可贵。现在,它们随着年华逝去,艺术创造魅力和舞台光采,已不可能如当年,这是年龄,精力,时代所限,无法强求。但是也要看到,改革尚未成功,越剧仍须努力。别的不谈,就说当年十姐妹义演《山河恋》,是为了要有越剧自己的剧场和学校。然而五十年后,越剧学校今何在?越剧剧场今何在?按照越剧剧种的地位和实力,是完全可以有固定剧场和学校的。这些都说明老一辈也不能“躺在功劳薄上睡大觉”当然他们只能当顾问和参谋了,要寄希望于中青年一代的演员。她们是越剧继续改革再发展的主力军。

  有一个时期,有人认为越剧“低落”是因为老演员“占了台”。现在不存在这个问题了。现在问题是中、青年一代演员怎么接好班“站好台”的问题。中、青年一代的越剧演员,在文化水平,乐理水平等方面比老一代为好,现在的条件也比过去好。为什么反而人才出得慢?要克服模仿病是一个因素,还有呢?有人说,要加强实践,要加强中青年演员的独立能力。过去成为名家的老一代演员,恐怕都是经过舞台长年跌打滚爬,和观众时常见面的。现在,中、青年演员,如果一年只在舞台上露几次面,或在什么艺术节上亮一下相,或在评什么奖时露一手,实在是很难成为观众心目中的名演员和好演员的。还有,过去老一辈演员,剧团挑大梁,演主角,搞改革,要自请编导,多方寻觅搭档,要关心剧团的人和事,要关心戏的艺术质量,为设计一段唱腔,为搞好一件服装,多方求教费尽心思,造就了这一批越剧流派演员出戏、出才、出名。而我们现在青年演员,幼儿园里小皇帝,养尊处优,条件独好。有领导保驾,编导护航,唱腔有作曲设计,身段有技导划样。依赖性大,独立能力就差,成长就慢。长江后浪推前浪,青年演员如果能多加强舞台实践,多培养自立能力,一定会青出于蓝胜于蓝,涌现出更多新流派,新名家。

  四是编导问题。越剧早期改革是重视编导的。老一辈演员文化水平都不高,他们比较虚心,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虽然当时这些编导,还都只是业余影剧爱好者,“小知识分子”,但比起越剧演员来终究还多一些知识。演员尊称编导为“先生”并以先生们组成的剧务部作为剧团的“指挥部”和“参谋部”。而剧务部在越剧初期改革到全盛时期也都起到了积极作用。50年代后期以来”,由于“历史”、“政治”原因,在“知识分子”问题上出现偏“差”,也多多少少影响了越剧对编导“先生们”的尊重和重视。在“左”的路线看来,演员是“贫下中农”是“依靠力量”。编导是“知识分子”属于“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的”范畴。只能是“团结、教育、改造”对象。所以尽量不让“翘尾巴”。这是历史造成的。我们总结越剧的成败得失,在肯定演员为中心的同时,要充分估价编导的作用和贡献。现在,越剧要再改革,还是要充分发挥编导的才能。

  现在,越剧编导人才青黄不接,后继无人,状况怕比演员还要严重。一个演员的成才,比一个编导的成才要快一些。而愿意当演员的,又比愿意当编导的要多得多。又由于历史原因造成重演员轻编导,使很多青年编导艺术人才或裹足不前或水土流失。而培养新编导的工作和学校,也比培养新演员的工作和院校又少得多。我们呼唤多出快出新一代的关汉卿、汤显祖、李笠翁但不可能召之即来,路还长。

  老一代的编导,也象老一代演员一样。我们还要寄希望于青年一代的编导,他们这一代和这一代演员一样,在文化水平、知识面,都比老一辈更优越一些。问题也同演员一样,要有事业心和责任感,要发扬当年“小演员”和“小知识分子”的“创劲”和“闯劲”定会出现新局面。

  五是音乐问题。音乐是戏曲的灵魂。越剧音乐从《小歌班》的呤哦调到四工调到新越剧的尺调,音乐上逐步发展,才创造出抒情优美的曲调,吸引了不少观众。古人说:“戏曲腔调三十年一变。”而现四、五十年了吧!越剧的音乐还是如此。悲哀之音好象仍占了主要地位。可不可以变一变呢?应该不应该变一变呢?有人说,要变非大变才能出大新。有人说,不能变,越剧正是以江南柔音见长,粗犷雄伟听秦腔,高昂响亮推豫剧,越剧就是江南小桥流水潺潺之音。也有一些有志之士,正在试搞“越歌”。赞成者誉之为“新方向”大有可为,反对者贬之为“乱弹琴”,搞乱戏歌界线。反正:音乐改革问题,也正在被提上议事日程,列入争论项目。

  六是观众问题。观众是戏曲的基础,离开观众,任何戏曲都将成为空中楼阁,无人欣赏。有人说,越剧要扩大观众面。不能老停留在家庭妇女、女学生、女工、女职员。有人说,每个剧种都有它的基本观众群,怎么能无制限扩大?无所不包,无所不容?有不少越剧改革闯将,主张抛开一批老观众,争取一批新观众,话剧导演胡伟民在导演外国戏《第十二夜》时就有过这么个想法。浙江演员茅威涛,也提出过这样的想法。老艺术家袁雪芬则主张不抛弃老观众,再争取新观众。而有人则认为“要有所得,必有所失”“不争取新观众,越剧的路将越走越窄”。怎么样看待观众和如何争取观众,这将是越剧进一步向前发展的又一个重要问题。

  七是越剧男女合演问题。这也是长期纠缠很难解开的问题,有人说,男女合演是时代潮流所向,必然趋势,不男女合演,越剧就很难前进,将为历史所淘汰。有人说,女子越剧是越剧的最大特性,全国这么多剧种,留一个女演男的越剧,何妨大局,何必都要阳刚气?越剧就以柔取胜如何?这几年,越剧男女合演剧团所剩无几,可是赵志刚就偏能男小生独撑大局,向越剧男女合演的道路上前进一大步,到底怎么看?到底怎么办?又是个重要问题。

  八是现代戏问题。这个问题和男女合演问题互相牵连。越剧要不要演现代戏?能不能演现代戏?现在越剧剧目中的现代戏所占比例,大概小得很,今后如何发展,怎样发展,女演员在古装戏中已树立地位,在现代戏中是否同样可行或者根本不可。这些问题都有待考虑,有待实践。

  九是体制问题。越剧团的体制也是个值得研讨的问题。是象50年代那样要苏联大剧院体制,集天下英才于一堂,梁山108 条好汉都在一起,造成人才积压,还是象四十年代那样,雪声、芳华、玉兰、云华、少壮遍地开花,多出人才?但是,四十年代,能改革成功,五十年代也出了精品。八十年代红楼越剧团脱颖而出,又说明“独立发展”也出成果。倒底分散好,还是集中好?值得三思。还有领导方式,从院长制,到艺术总监制,又来个总经理制,走马换将,煞费苦心,倒底如何管理好领导好?大可一议。

  十是团结问题。想当年十姐妹团结义演《山河恋》,谱成一曲越剧大合唱。今日怎样搞好越剧界大团结,从浙江到上海,乃至于小生花旦小团结,这也要列入十大问题之中。团结问题复杂,谈起来宜粗不宜细。点到为止。

  还有十一、十二……,这些问题有的只是一知半解,有的只是略知一二。有的可能不成为问题,我也把它列上去了。但是越剧怎么了?越剧怎么办?这个大问题是很值得越剧界同志和广大越剧观众关心和讨论的。我只是起一个大框勾划的作用。充实的内容和精辟的见解,有待于专家同行和观众的文章。

作者:傅骏

上海戏剧 1998年04期

  专家点评:昔日辉煌斑烂,令人刮目相看;今日艰难困顿,令人忧心如焚。十个问题,犹如十根绳索,紧紧捆住越剧这位仕女的手脚。如何解之?首先需要越剧界同仁的重视。再不能目无余子,继续沉醉在“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的梦中。

  汪屏

  一、昔日辉煌,令人刮目相看

  越剧,这一朵江南奇葩,中国戏曲舞台上诗情画意的古代仕女图,曾经有过光辉的历史。

  越剧的前身,是浙江嵊县的小歌班。它诞生于1906年,两年前,浙江刚举办过越剧九十周年纪念活动。1917年“小歌班”进入上海,前些日子,上海也有纪念越剧进入上海八十周年的宣传。1938年,越剧女班在上海蓬勃发展,“小歌班”化为“绍兴文戏”,在上海剧坛异军突起,今年,1998年正好是它的六十周年。到了四十年代,以袁雪芬、尹桂芳等演员为代表,力图革新,向昆曲和话剧两位“乳娘”求来奶汁,发育成长,编新戏,出新招,从剧本、导演、音乐、布景、服装、化妆等等各个方面来一个全面的革新。1946年,将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改编成越剧《祥林嫂》,使剧坛刮目相看。1947年,越剧十姐妹义演《山河恋》。接着,戏剧大师田汉也为越剧编写新戏《珊瑚引》,没有几年功夫,越剧就与京剧,话剧一起并列为“剧坛三强”,充满了新的生气和活力。

  解放以后,从五十年代初期到六十年代初期,更引来越剧最兴旺发达的黄金时期。先有《梁祝》,又来《红楼》,“梁哥哥”和“林妹妹”风靡了大江南北,在全国、华东戏曲会演中,越剧剧目和越剧演员都成为得奖专业户。出国演出,越剧总是最多最好,吸引了众多的异国观众。拍成电影放映,越剧又在银幕大放异彩,“车间传唱《楼台会》”“倾巷争看《红楼梦》”,当此时,越剧也走向全国,从甘肃、陕西、宁夏、到四川、湖南、贵州、湖北,几乎到处有越剧团。最盛时,光上海一地就有四十多个剧团。真是“春城无处不飞花。”越剧集编、导、演、音、美于一体的综合艺术规律,诗情画意风格,也成为全国很多年青剧种吕剧、锡剧、黄梅戏等等的“学习榜样”,连古老的京剧,昆曲,也向越剧汲取营养。当年的“奶娘”与当年的“孩子”形成有趣的“错位”。

  十年动乱,越剧被认为是“六十年代的怪现象”,遭到迫害。然而,新时期的到来,又使越剧再度复兴。八十年代初期,越剧也曾有过一段辉煌历史。在戏曲舞台上塑造老一辈革命家形象,上海的《三月春潮》《忠魂曲》《鲁迅在广州》,南京的《报童》,在当时剧坛发过光芒。浙江的《胭脂》《五女祝寿》等剧目也为越剧复兴作出很大贡献。特别是浙江的小百花剧团,年轻一代展示青春的光辉,为越剧艺术革新拓开新路。上海电视台的三次越剧青年大奖赛,也为越剧展新颜,写下光辉的一页。

  越剧的光辉历史已载入史册,名垂后世。

  然而,俱往矣!低下头来看今天——

  二、今非昔比,面临艰难现实

  今天,越剧正面临着艰难的现实。从1985年起,越剧开始逐步走向低谷。越剧的低落,首先表现在观众大幅度减少。五十年代越剧兴盛时期,每部新戏,都可演满三个月、四个月,甚至更多。如玉兰剧团的《信陵公子》。芳华剧团的《宝玉与黛玉》,合作剧团的《白蛇传》等。

  八十年代初,越剧复兴时期,一部新戏,能连满一两个月,重新出现观众隔夜排队等购票的盛况。还听到过上海越剧团到浙江县城演出,观众要凭户口簿登记购票。然而,这几年,一部越剧新戏上演,一般只能演几天,还是靠多方努力,“组织供应”。不论是“小百花”群英荟萃,还是“老百花”集体亮相,也只能热火那么两三天,今昔对比,差别何其大也!

  随着越剧观众的大幅度减少,接踵而来的就是越剧团的大量撤销。先是兰州越剧团“下马”,接着银川和西安的越剧团又相继“失守”,天津、贵阳、北京、长沙、合肥等地,原来都有越剧团,现在已成“空白”。浙江是越剧最大最老的根据地,过去几乎一个县城有一个越剧团,而现在越剧团也在大量裁减。上海是“越剧发祥地”,新时期开始,有六七个区县剧团。现在县剧团早已“鸣金收兵”,区剧团也是名存实亡,只剩下上海越剧院“一枝独秀”。总之,已从当年的“走向全国”变成“全面撤退”。过去,越剧在出国,拍电影、评奖上都占有强大优势。现在呢,越剧早已“退居”到“三线”。

  过去,越剧是“三千宠爱在一身”,如果说,过去越剧备受青睐,那么,现在,越剧进了被冷落的行列。

  有人戏说,越剧现在是“老革命遇到了新问题”。说它是“老革命”,因为她早在四十年代打起“改革”的旗号。而今,越剧已失去了艺术上的优势,一批老演员,流派创始人,都已是古稀老人,退出舞台,中年演员为十年动乱耽误,功力与威望难以和前辈相比,青年演员虽然也不乏有英秀之才,但有些远走高飞,有些“金屋藏娇”,远不能造成新人辈出,群芳争艳的局面。

  “无可奈何花落去”。今天的越剧面临诸多问题。

  三、当前越剧的十大问题

  越剧纪念三十年、五十年、诞生九十年等等,开过不少研讨会。专家们在会上发表过很多高见,报刊上也写过不少文章,更多热心的观众在剧场看戏前后也提出过无数的批评和建议。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梳理一下,大致有如下十个问题。

  一是剧目问题。剧目建设是一个剧种兴亡盛衰的根本所在。这几年,有人批评越剧剧目类型单调,不够多样,柔情有余,刚劲不足,小生花旦独占舞台,其他行当残缺不全,时代气息不浓,远离现实生活。而且常演老戏。并以讽刺口气编了一首顺口溜“葬不完的花,算不完的命,下不完的楼”。

  说越剧舞台上新戏少,有人可能又不太同意。就从上海越剧院来看,近年来也演过现代戏《疯人院之恋》,外国戏《第十二夜》,中国版的莎士比亚戏,《王子复仇记》,写鸦片战争的《岭南风云录》,还有多种形式的《色官审案》、《莲花女传奇》、清装戏《梦里云间》等等。数量上不能算少,也在求“新”,求“阳刚”,求“现实意义”上努力。但是,这些新戏没有在观众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不能和过去的越剧精品相比,观众最喜爱的还是那些老戏,所以就产生了“葬不完的花,算不完的命,下不完的楼台”的印象。

  更多的专家和观众,认为要寻求越剧的个性,特色,挖掘出来后作为改革基点,从而优化越剧个性,争夺天下。越剧优美善于抒情,既然它生来比较儿女情长,何必非要它“金戈铁马”?

  看来,越剧剧目要求新,这个大方向是肯定的了。然而如何求新?求什么样的“新”?怎样才算“出新”?这里有更多文章要做。

  二是流派问题。这也是个大有争议的问题。有人说,这几年,越剧低落,是流派碍害了它的发展和进步。虽然出了不少小某某,新一代演员都没有形成自己的流派。所以有人主张踢开流派闹革新,走新路。但是,更多专家和观众认为:流派是戏曲精华,流派是宝贵财富,它们有悠久的历史传统,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有高度的艺术成就,它们各有特色,各见其长。流派对越剧改革有功,对发展也有利。不是流派害了越剧,是刻意模仿缺少创造才害了越剧,也害了流派。

  所以,模仿病要批评,流派要研究。

  先继承流派,再发展流派,然后创造新流派。循着这条路走,会更有利于优秀演员的成长。过去戚雅仙、毕春芳、金采凤,是从袁派、范派基础上发展成长,赵志刚、方亚芬、钱惠丽也必然会在袁派、尹派,徐派的土壤上盛开花朵。浙江小百花蓬勃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流派起家。要凭空创造,踢开流派闹革命,恐怕多少会走一些弯路。

  三是演员问题。演员是戏曲舞台的中心,也是戏曲改革的主力军。越剧当年成长,就是由袁雪芬,尹桂芳等当代的一批著名演员举起大旗。今日,越剧的再改革,再发展,它的主力军还将是演员。

  老一辈的越剧演员50年来为越剧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呕心呖血,使一个浙江僻乡的小剧种为走向全国,走向国际舞台。这几年,她们又举办流派演唱会,发扬电视艺术,出版艺术专著,精神可贵。现在,它们随着年华逝去,艺术创造魅力和舞台光采,已不可能如当年,这是年龄,精力,时代所限,无法强求。但是也要看到,改革尚未成功,越剧仍须努力。别的不谈,就说当年十姐妹义演《山河恋》,是为了要有越剧自己的剧场和学校。然而五十年后,越剧学校今何在?越剧剧场今何在?按照越剧剧种的地位和实力,是完全可以有固定剧场和学校的。这些都说明老一辈也不能“躺在功劳薄上睡大觉”当然他们只能当顾问和参谋了,要寄希望于中青年一代的演员。她们是越剧继续改革再发展的主力军。

  有一个时期,有人认为越剧“低落”是因为老演员“占了台”。现在不存在这个问题了。现在问题是中、青年一代演员怎么接好班“站好台”的问题。中、青年一代的越剧演员,在文化水平,乐理水平等方面比老一代为好,现在的条件也比过去好。为什么反而人才出得慢?要克服模仿病是一个因素,还有呢?有人说,要加强实践,要加强中青年演员的独立能力。过去成为名家的老一代演员,恐怕都是经过舞台长年跌打滚爬,和观众时常见面的。现在,中、青年演员,如果一年只在舞台上露几次面,或在什么艺术节上亮一下相,或在评什么奖时露一手,实在是很难成为观众心目中的名演员和好演员的。还有,过去老一辈演员,剧团挑大梁,演主角,搞改革,要自请编导,多方寻觅搭档,要关心剧团的人和事,要关心戏的艺术质量,为设计一段唱腔,为搞好一件服装,多方求教费尽心思,造就了这一批越剧流派演员出戏、出才、出名。而我们现在青年演员,幼儿园里小皇帝,养尊处优,条件独好。有领导保驾,编导护航,唱腔有作曲设计,身段有技导划样。依赖性大,独立能力就差,成长就慢。长江后浪推前浪,青年演员如果能多加强舞台实践,多培养自立能力,一定会青出于蓝胜于蓝,涌现出更多新流派,新名家。

  四是编导问题。越剧早期改革是重视编导的。老一辈演员文化水平都不高,他们比较虚心,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虽然当时这些编导,还都只是业余影剧爱好者,“小知识分子”,但比起越剧演员来终究还多一些知识。演员尊称编导为“先生”并以先生们组成的剧务部作为剧团的“指挥部”和“参谋部”。而剧务部在越剧初期改革到全盛时期也都起到了积极作用。50年代后期以来”,由于“历史”、“政治”原因,在“知识分子”问题上出现偏“差”,也多多少少影响了越剧对编导“先生们”的尊重和重视。在“左”的路线看来,演员是“贫下中农”是“依靠力量”。编导是“知识分子”属于“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的”范畴。只能是“团结、教育、改造”对象。所以尽量不让“翘尾巴”。这是历史造成的。我们总结越剧的成败得失,在肯定演员为中心的同时,要充分估价编导的作用和贡献。现在,越剧要再改革,还是要充分发挥编导的才能。

  现在,越剧编导人才青黄不接,后继无人,状况怕比演员还要严重。一个演员的成才,比一个编导的成才要快一些。而愿意当演员的,又比愿意当编导的要多得多。又由于历史原因造成重演员轻编导,使很多青年编导艺术人才或裹足不前或水土流失。而培养新编导的工作和学校,也比培养新演员的工作和院校又少得多。我们呼唤多出快出新一代的关汉卿、汤显祖、李笠翁但不可能召之即来,路还长。

  老一代的编导,也象老一代演员一样。我们还要寄希望于青年一代的编导,他们这一代和这一代演员一样,在文化水平、知识面,都比老一辈更优越一些。问题也同演员一样,要有事业心和责任感,要发扬当年“小演员”和“小知识分子”的“创劲”和“闯劲”定会出现新局面。

  五是音乐问题。音乐是戏曲的灵魂。越剧音乐从《小歌班》的呤哦调到四工调到新越剧的尺调,音乐上逐步发展,才创造出抒情优美的曲调,吸引了不少观众。古人说:“戏曲腔调三十年一变。”而现四、五十年了吧!越剧的音乐还是如此。悲哀之音好象仍占了主要地位。可不可以变一变呢?应该不应该变一变呢?有人说,要变非大变才能出大新。有人说,不能变,越剧正是以江南柔音见长,粗犷雄伟听秦腔,高昂响亮推豫剧,越剧就是江南小桥流水潺潺之音。也有一些有志之士,正在试搞“越歌”。赞成者誉之为“新方向”大有可为,反对者贬之为“乱弹琴”,搞乱戏歌界线。反正:音乐改革问题,也正在被提上议事日程,列入争论项目。

  六是观众问题。观众是戏曲的基础,离开观众,任何戏曲都将成为空中楼阁,无人欣赏。有人说,越剧要扩大观众面。不能老停留在家庭妇女、女学生、女工、女职员。有人说,每个剧种都有它的基本观众群,怎么能无制限扩大?无所不包,无所不容?有不少越剧改革闯将,主张抛开一批老观众,争取一批新观众,话剧导演胡伟民在导演外国戏《第十二夜》时就有过这么个想法。浙江演员茅威涛,也提出过这样的想法。老艺术家袁雪芬则主张不抛弃老观众,再争取新观众。而有人则认为“要有所得,必有所失”“不争取新观众,越剧的路将越走越窄”。怎么样看待观众和如何争取观众,这将是越剧进一步向前发展的又一个重要问题。

  七是越剧男女合演问题。这也是长期纠缠很难解开的问题,有人说,男女合演是时代潮流所向,必然趋势,不男女合演,越剧就很难前进,将为历史所淘汰。有人说,女子越剧是越剧的最大特性,全国这么多剧种,留一个女演男的越剧,何妨大局,何必都要阳刚气?越剧就以柔取胜如何?这几年,越剧男女合演剧团所剩无几,可是赵志刚就偏能男小生独撑大局,向越剧男女合演的道路上前进一大步,到底怎么看?到底怎么办?又是个重要问题。

  八是现代戏问题。这个问题和男女合演问题互相牵连。越剧要不要演现代戏?能不能演现代戏?现在越剧剧目中的现代戏所占比例,大概小得很,今后如何发展,怎样发展,女演员在古装戏中已树立地位,在现代戏中是否同样可行或者根本不可。这些问题都有待考虑,有待实践。

  九是体制问题。越剧团的体制也是个值得研讨的问题。是象50年代那样要苏联大剧院体制,集天下英才于一堂,梁山108 条好汉都在一起,造成人才积压,还是象四十年代那样,雪声、芳华、玉兰、云华、少壮遍地开花,多出人才?但是,四十年代,能改革成功,五十年代也出了精品。八十年代红楼越剧团脱颖而出,又说明“独立发展”也出成果。倒底分散好,还是集中好?值得三思。还有领导方式,从院长制,到艺术总监制,又来个总经理制,走马换将,煞费苦心,倒底如何管理好领导好?大可一议。

  十是团结问题。想当年十姐妹团结义演《山河恋》,谱成一曲越剧大合唱。今日怎样搞好越剧界大团结,从浙江到上海,乃至于小生花旦小团结,这也要列入十大问题之中。团结问题复杂,谈起来宜粗不宜细。点到为止。

  还有十一、十二……,这些问题有的只是一知半解,有的只是略知一二。有的可能不成为问题,我也把它列上去了。但是越剧怎么了?越剧怎么办?这个大问题是很值得越剧界同志和广大越剧观众关心和讨论的。我只是起一个大框勾划的作用。充实的内容和精辟的见解,有待于专家同行和观众的文章。


相关内容

  • "越女争锋"与越剧的未来
  • 近几年来,中国戏曲给人的印象似乎有"脱胎换骨""枯木逢春"之感,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力推行,大多数的戏曲剧种纷纷搭上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快车,这一舶自西方的名词将原被视为传统文化和民族艺术的戏曲重新命名和归 ...

  • 据说小鲜肉都想当艺术家 "佟湘玉"教你做演员
  • 点击加载图片 曾经散发着浓浓荷尔蒙的"小鲜肉"一词,如今却成了只有脸不敬业演技差的代名词.我国大师级导演谢飞老师和国家一级演员.越剧表演艺术家何赛飞,都就曾毫不留情地指出:"现在的小鲜肉根本不会演戏!"."小鲜肉以老戏骨的姿态自居,不在演技上下功夫, ...

  • 小岩井:一生只爱一个人
  • 有一封邮件:说她从初恋到现在都是一个男人,现在两家在商量结婚了,男朋友很坚定,对她也很好,她却开始犹豫了,她说见过越来越多优秀的人,感觉男朋友除了对她好,一切都蛮普通的,开始觉得最好的年华都给了他,以后一辈子都只能爱一个人,会不会有点可惜,然后又为这样想的自己感到卑劣和羞愧. 最后她问我,小岩井你说 ...

  • 向未来展开的越剧
  • 作者:茅威涛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07年01期 一.综述 越剧诞生只有短短的百年历史.仅仅用了几十年时间,越剧从无到有,并且早就已经走出孕育她的浙江和上海,迅速流传到中国广阔的区域.经过几代越剧人的努力,现在的越剧已经是我们这个古老的戏剧大国中传播范围最广的剧种之一,在全国各地都有热爱她迷恋她 ...

  • g20文艺演出什么时候开始
  • <印象西湖>是杭州g20峰会文艺演出的一大看点,小编整理了杭州g20峰会文艺演出具体时间,和杭州g20峰会文艺演出直播录像视频回放,希望大家喜欢! 点击进入 G20杭州峰会文艺演出将于9月4日21:15正式上演! g20峰会文艺演出直播视频录像回放 张艺谋在央视"剧透" ...

  • [打电话]教学实录
  • [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大意,学说相声. 2.抓住典型语句,体会相声语言的艺术特点. 3.认识到说话要简明扼要.不说废话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 理解主要内容,学说相声,了解相声语言的表达特点. [教学难点] 感受相声语言表达的艺术. [教学实录] 课前谈话 师生谈谈相声演员郭德纲和岳云鹏. 一 ...

  • 几种常见标点符号错误用法举隅
  • 几种常见标点符号错误用法举隅 一.问号的错误用法 1. 选择问句只在句末用一个问号. 例如:你同意呢?还是不同意呢? 分析:把第一个"?"改为","因为这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只能有一个句末点号 2. 有的句子虽然有疑问词,但是不是问句,不要用问号. 例1:我不知道 ...

  • 三八妇女节主持稿
  • 甲:阳春三月,人面桃花相映红. 乙:春风扑面,巾帼英雄显风流. 合: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妇女朋友们,大家下午好! 甲:穿着节日的盛装,迈着轻盈的步伐 乙:带着甜美的微笑,怀着愉悦的心情 合:我们欢聚一堂,喜庆我们自己的节日——三八妇女节.值此之际,我们代表本次文艺汇演的组织单位**镇人民镇府, ...

  • 编讲故事技巧
  • 故事写作技巧 写故事的要点: 1.合理分配情节 2.人物关系的合理设定 3.无论大事小事都要设定好原因和结果 4.情节不要死套,要合理运用,并要符合人物的思想与行为 5.要注意细节部分,不要把该略的留,该祥的去掉 6.要让人物有血有肉,更要让故事给人感觉起来是真实的! 7.内容要创新.就算题材很老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