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展览路:告别人行道的创意

作者: 来源:城乡规划博客 添加日期:12年04月19日

没有警示牌,没有红绿灯,没有护路方砖,没有保护性路障,英国最长一条“无障碍”街道2月2日在伦敦闹市区正式开通。它的全新设计理念吸引了无数观光游客。专业人士称,它是21世纪城乡街道的范本和蓝图。

换新颜 名街更引人

“无障碍”街道即著名的展览路,位于伦敦肯辛顿宫和海德公园之间,因道路两旁博物馆云集而闻名于世,每年吸引游客1150万人次,超过意大利威尼斯。

经过改造,这条长820米的街道去除一切传统马路应有的标志―――警示牌、红绿灯、路障,呈现一个宽敞、平坦的“共享空间”,行人、自行车、汽车彼此之间没有隔离物。

路面用中国大理石铺就,设计成纵横交错的棋盘图案,别致新颖。人行道区和车道区以道路两旁的下水道黑色井盖加以区别,盲人也可通过脚底感觉到区分。

人行道区比原先拓宽了一倍,超过3.5米,可以容纳更多行人。汽车在这条街道上的限行速度为每小时20英里,比普通马路慢1/3左右。

街道中间安装了高大挺拔的路灯柱,与周边的雄伟建筑风格统一,相得益彰。

展览路改造工程历时3年,耗资近3000万英镑。其中,肯辛顿-切尔西皇家自治区出资1460万英镑,伦敦市长办公室出资1340万英镑,威斯敏斯特市出资约100万英镑。

肯辛顿-切尔西皇家自治区负责人梅里克?科克尔说,随着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来临,将有更多游客来此观光。如果展览路仍以狭窄人行道、拥挤交通的旧貌呈现,会显得毫无吸引力,而且不安全。“我们的改造目标是,展览路不仅汇集了众多顶级文化机构,而且便捷安全。”

伦敦市长鲍里斯·约翰逊说,改造后的展览路给游客带来全新的观赏感受,因为它“目无遮拦,以人为本”。

无约束 司机更小心

“无障碍”街道的设计理念是:当马路上一切“保姆式”规定约束,包括各种警示牌、红绿灯、路障,通通被清除后,驾车人会对自己的行为更负责任,行驶更加小心,与行人做更多眼神交流。

“他们在与行人进行眼神交流时,会更加警觉,”项目主要设计师杰里米?狄克逊说,“他们在使用道路时,会更像一名行人。”

据狄克逊说,已有研究显示,在路口拆除红绿灯,能让交通变得更加自由畅通,因为司机会更加小心谨慎。

他还注意到人们在这条马路上的行为变化。“你看,人们在这里自由漫步,有时会10个人一排,真是妙极了。”

伦敦交通局副主席丹尼尔?莫伊伦说,这个项目背后隐藏着奇妙的心理学规律:当你用警示牌和红绿灯来控制交通时,驾车人会滋生一种心理:这是“我的空间”。于是,一旦有人闯入,司机会感觉好像受到侵犯。

“变灯时,如果有一位母亲推着婴儿车要穿越马路,司机就会生气,”莫伊伦说,“这个新项目更像是在超市停车场,司机知道四周都是推着购物车的行人,于是会小心驾驶。他们不会觉得行人侵犯了自己的空间,因此也不会恼怒。”

费思量 改造多波折

展览路已有百年历史。1851年,伦敦举办首届世博会之后不久,展览路破土动工。如今,这里是精英荟萃的文化社区,集中了大名鼎鼎的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英国科学和自然历史博物馆、帝国学院、皇家艺术和音乐学院、歌德学院、法语学院、英国国家芭蕾舞团和皇家地理协会等诸多艺术和学术机构。

由于缺乏规划,这条街道始终面目模糊:它笔直、宽阔,好像承载了某种宏大的使命,但这里最大的几家博物馆,大门都不正对着街道,其中还夹杂着不少最初的民宅,显得不伦不类。它究竟是“文化大道”,还是居民区?如果是前者,则过于杂乱;如果是后者,又过于宽敞。

在英国,关于展览路改造的讨论和建言一直不断。1994年,“阿尔伯特城市计划”提出对展览路及周边区域进行全面改造,以迎接新千年的到来。但由于项目过于庞大,且涉及多家机构之间的协调,最终流产。后来,又有人提出对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进行大规模装修,以其张扬、前卫的外表打破展览路沉闷的氛围,但也不了了之。

直到2003年,时任肯辛顿-切尔西皇家自治区负责人的莫伊伦提出他的“去障碍”街道改造方案。

在建筑师兼市长顾问理查德·罗杰斯的支持下,伦敦就展览路改造工程展开设计竞赛,许多优秀设计师参加了角逐,最终杰里米?狄克逊和埃德?琼斯胜出。他俩曾主持过数项大型文化改造工程,包括国家美术馆和皇家歌剧院的整修工程。

待检验 众口也难调

展览路改造计划获得政府认可后,仍一路磕磕绊绊,遭遇诸多质疑,地方议会还曾一度被民间团体告上法庭,最终克服了种种问题才得以完成。

质疑之一是居民的停车位问题。在这个路段,停车位比钻石还要昂贵,如果解决不好这个问题,整个计划就要泡汤。后来的解决方案是,在公共停车区域内保留部分私人车位,虽然有些不太协调,但也不算突兀。

另一大质疑来自盲人群体。他们强烈抗议拆除路障,建设“共享空间”,认为这个计划“危险且违法”。一个名叫“导盲犬”的盲人慈善机构发起“向共享道路运动说不”的抗议活动,得到30个残疾人团体的支持。直至2010年1月改造项目动工前不到一个月,“导盲犬”与肯辛顿-切尔西皇家自治区议会还在对簿公堂。

政府方面称,拆除路障有利于老人、坐轮椅者和推婴儿车的人出行,且改造方案中包含针对盲人的特别安排,如设置“触觉界限”等,但“导盲犬”认为,“触觉界限”未经检测。最终,“导盲犬”的抗议未得到法庭支持。

“无障碍”的展览路如今已呈现世人面前。这个“21世纪街道样本”是否能做到皆大欢喜,仍有待检验。英国《观察家报》认为,这是一个特例,英国类似的文化街很少,但其改造原则可以推而广之。

【相关阅读】伦敦展览路:告别人行道的创意

规则是文明的最重要标志之一。在一个文明社会,规则可以充当秩序的保护伞,就像人行道是行人的安全带一样:车道线、斑马线、铁栅……我们真的需要规则的耳提面命吗?抑或我们需要的其实是一点点叛逆?建筑设计团队Dixon Jones在伦敦文化大动脉——展览路——上所做的一个小手术将很快告诉我们答案。

伦敦展览路告别人行道

海德公园、阿尔伯特皇家音乐厅、自然历史博物馆、科学博物馆、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长约半英里的伦敦展览路每年接待的游客数量比水城威尼斯还要多。然而,日益堵塞的交通、“蓬头垢面”的双车道令这条昔日的文化大动脉几乎成了一个“脏、乱、差”的停车场,以至于许多博物馆爱好者宁愿去阴湿的维多利亚隧道挤地铁,也不愿踏足展览路。

自2003年起,当地政府便开始征集“拯救展览路”的创意,最终脱颖而出的是Dixon Jones的“共享空间”方案:将马路与人行道融为一体,突出“路面的延续性”,并以黑白相间的花岗岩形成视差强烈的交叉影线。行人们可自由自在地四处游荡,甚至可与过往车辆“讨价还价”。

经过一年半的翻修,Dixon Jones的“自由主义实验”如今已接近尾声,“共享空间”的无缝对接亦是初具雏形,所谓“共享”即是指自行车族、司机和行人的三足鼎立,其中近三分之二活动空间均被行人占据。严格来说,在12月正式开放之前,展览路尚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共享空间”。不过,这里的一切——从停车位到交通线——都是暗示性的而非确定性的,用来划分人行道的唯一标识——棱纹铺路石——也主要是为了方便盲人活动。

共享空间:没有规则的规则

事实上,“共享空间”并非Dixon Jones的独创,最早提出这一理念的是荷兰交通工程师汉斯?莫德曼(Hans Monderman)。莫德曼认为,驾驶区的划分越是严格,驾驶者便越是依赖于自动驾驶仪,其注意力多集中在同行车辆而非过往行人身上。这便是伦敦街道两侧多以护栏防止行人误入“雷区”的原因所在。然而,当地政府在肯辛顿高街进行的一个实验表明,移除护栏之后,行人事故数量反而下降了60%。原因很简单:当驾驶员不得不提高警觉、行人不得不为自己的生命负责时,每一个人都会变得更安全。规则,有时会起到反效果。

我的街道我做主——“共享空间”看上去颇有几分“还路于民”的意味;然而,更重要的是,如何完成从“马路”到“街道”的转变。Dixon Jones的成员爱德华?琼斯(Edward Jones)指出,在A和B之间画一条线,叫做马路;然而,随着诸多博物馆、会展及高校的加入,从“马路”到“街道”的转型亦是呼之欲出,后者通常以分布于街道两旁的建筑入口为坐标。一个有趣的变化是,过马路时走斑马线,过街道时则可走“对角线”。这种图形学上的变化也赋予了街道更多的休闲色彩。

作者: 来源:城乡规划博客 添加日期:12年04月19日

没有警示牌,没有红绿灯,没有护路方砖,没有保护性路障,英国最长一条“无障碍”街道2月2日在伦敦闹市区正式开通。它的全新设计理念吸引了无数观光游客。专业人士称,它是21世纪城乡街道的范本和蓝图。

换新颜 名街更引人

“无障碍”街道即著名的展览路,位于伦敦肯辛顿宫和海德公园之间,因道路两旁博物馆云集而闻名于世,每年吸引游客1150万人次,超过意大利威尼斯。

经过改造,这条长820米的街道去除一切传统马路应有的标志―――警示牌、红绿灯、路障,呈现一个宽敞、平坦的“共享空间”,行人、自行车、汽车彼此之间没有隔离物。

路面用中国大理石铺就,设计成纵横交错的棋盘图案,别致新颖。人行道区和车道区以道路两旁的下水道黑色井盖加以区别,盲人也可通过脚底感觉到区分。

人行道区比原先拓宽了一倍,超过3.5米,可以容纳更多行人。汽车在这条街道上的限行速度为每小时20英里,比普通马路慢1/3左右。

街道中间安装了高大挺拔的路灯柱,与周边的雄伟建筑风格统一,相得益彰。

展览路改造工程历时3年,耗资近3000万英镑。其中,肯辛顿-切尔西皇家自治区出资1460万英镑,伦敦市长办公室出资1340万英镑,威斯敏斯特市出资约100万英镑。

肯辛顿-切尔西皇家自治区负责人梅里克?科克尔说,随着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来临,将有更多游客来此观光。如果展览路仍以狭窄人行道、拥挤交通的旧貌呈现,会显得毫无吸引力,而且不安全。“我们的改造目标是,展览路不仅汇集了众多顶级文化机构,而且便捷安全。”

伦敦市长鲍里斯·约翰逊说,改造后的展览路给游客带来全新的观赏感受,因为它“目无遮拦,以人为本”。

无约束 司机更小心

“无障碍”街道的设计理念是:当马路上一切“保姆式”规定约束,包括各种警示牌、红绿灯、路障,通通被清除后,驾车人会对自己的行为更负责任,行驶更加小心,与行人做更多眼神交流。

“他们在与行人进行眼神交流时,会更加警觉,”项目主要设计师杰里米?狄克逊说,“他们在使用道路时,会更像一名行人。”

据狄克逊说,已有研究显示,在路口拆除红绿灯,能让交通变得更加自由畅通,因为司机会更加小心谨慎。

他还注意到人们在这条马路上的行为变化。“你看,人们在这里自由漫步,有时会10个人一排,真是妙极了。”

伦敦交通局副主席丹尼尔?莫伊伦说,这个项目背后隐藏着奇妙的心理学规律:当你用警示牌和红绿灯来控制交通时,驾车人会滋生一种心理:这是“我的空间”。于是,一旦有人闯入,司机会感觉好像受到侵犯。

“变灯时,如果有一位母亲推着婴儿车要穿越马路,司机就会生气,”莫伊伦说,“这个新项目更像是在超市停车场,司机知道四周都是推着购物车的行人,于是会小心驾驶。他们不会觉得行人侵犯了自己的空间,因此也不会恼怒。”

费思量 改造多波折

展览路已有百年历史。1851年,伦敦举办首届世博会之后不久,展览路破土动工。如今,这里是精英荟萃的文化社区,集中了大名鼎鼎的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英国科学和自然历史博物馆、帝国学院、皇家艺术和音乐学院、歌德学院、法语学院、英国国家芭蕾舞团和皇家地理协会等诸多艺术和学术机构。

由于缺乏规划,这条街道始终面目模糊:它笔直、宽阔,好像承载了某种宏大的使命,但这里最大的几家博物馆,大门都不正对着街道,其中还夹杂着不少最初的民宅,显得不伦不类。它究竟是“文化大道”,还是居民区?如果是前者,则过于杂乱;如果是后者,又过于宽敞。

在英国,关于展览路改造的讨论和建言一直不断。1994年,“阿尔伯特城市计划”提出对展览路及周边区域进行全面改造,以迎接新千年的到来。但由于项目过于庞大,且涉及多家机构之间的协调,最终流产。后来,又有人提出对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进行大规模装修,以其张扬、前卫的外表打破展览路沉闷的氛围,但也不了了之。

直到2003年,时任肯辛顿-切尔西皇家自治区负责人的莫伊伦提出他的“去障碍”街道改造方案。

在建筑师兼市长顾问理查德·罗杰斯的支持下,伦敦就展览路改造工程展开设计竞赛,许多优秀设计师参加了角逐,最终杰里米?狄克逊和埃德?琼斯胜出。他俩曾主持过数项大型文化改造工程,包括国家美术馆和皇家歌剧院的整修工程。

待检验 众口也难调

展览路改造计划获得政府认可后,仍一路磕磕绊绊,遭遇诸多质疑,地方议会还曾一度被民间团体告上法庭,最终克服了种种问题才得以完成。

质疑之一是居民的停车位问题。在这个路段,停车位比钻石还要昂贵,如果解决不好这个问题,整个计划就要泡汤。后来的解决方案是,在公共停车区域内保留部分私人车位,虽然有些不太协调,但也不算突兀。

另一大质疑来自盲人群体。他们强烈抗议拆除路障,建设“共享空间”,认为这个计划“危险且违法”。一个名叫“导盲犬”的盲人慈善机构发起“向共享道路运动说不”的抗议活动,得到30个残疾人团体的支持。直至2010年1月改造项目动工前不到一个月,“导盲犬”与肯辛顿-切尔西皇家自治区议会还在对簿公堂。

政府方面称,拆除路障有利于老人、坐轮椅者和推婴儿车的人出行,且改造方案中包含针对盲人的特别安排,如设置“触觉界限”等,但“导盲犬”认为,“触觉界限”未经检测。最终,“导盲犬”的抗议未得到法庭支持。

“无障碍”的展览路如今已呈现世人面前。这个“21世纪街道样本”是否能做到皆大欢喜,仍有待检验。英国《观察家报》认为,这是一个特例,英国类似的文化街很少,但其改造原则可以推而广之。

【相关阅读】伦敦展览路:告别人行道的创意

规则是文明的最重要标志之一。在一个文明社会,规则可以充当秩序的保护伞,就像人行道是行人的安全带一样:车道线、斑马线、铁栅……我们真的需要规则的耳提面命吗?抑或我们需要的其实是一点点叛逆?建筑设计团队Dixon Jones在伦敦文化大动脉——展览路——上所做的一个小手术将很快告诉我们答案。

伦敦展览路告别人行道

海德公园、阿尔伯特皇家音乐厅、自然历史博物馆、科学博物馆、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长约半英里的伦敦展览路每年接待的游客数量比水城威尼斯还要多。然而,日益堵塞的交通、“蓬头垢面”的双车道令这条昔日的文化大动脉几乎成了一个“脏、乱、差”的停车场,以至于许多博物馆爱好者宁愿去阴湿的维多利亚隧道挤地铁,也不愿踏足展览路。

自2003年起,当地政府便开始征集“拯救展览路”的创意,最终脱颖而出的是Dixon Jones的“共享空间”方案:将马路与人行道融为一体,突出“路面的延续性”,并以黑白相间的花岗岩形成视差强烈的交叉影线。行人们可自由自在地四处游荡,甚至可与过往车辆“讨价还价”。

经过一年半的翻修,Dixon Jones的“自由主义实验”如今已接近尾声,“共享空间”的无缝对接亦是初具雏形,所谓“共享”即是指自行车族、司机和行人的三足鼎立,其中近三分之二活动空间均被行人占据。严格来说,在12月正式开放之前,展览路尚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共享空间”。不过,这里的一切——从停车位到交通线——都是暗示性的而非确定性的,用来划分人行道的唯一标识——棱纹铺路石——也主要是为了方便盲人活动。

共享空间:没有规则的规则

事实上,“共享空间”并非Dixon Jones的独创,最早提出这一理念的是荷兰交通工程师汉斯?莫德曼(Hans Monderman)。莫德曼认为,驾驶区的划分越是严格,驾驶者便越是依赖于自动驾驶仪,其注意力多集中在同行车辆而非过往行人身上。这便是伦敦街道两侧多以护栏防止行人误入“雷区”的原因所在。然而,当地政府在肯辛顿高街进行的一个实验表明,移除护栏之后,行人事故数量反而下降了60%。原因很简单:当驾驶员不得不提高警觉、行人不得不为自己的生命负责时,每一个人都会变得更安全。规则,有时会起到反效果。

我的街道我做主——“共享空间”看上去颇有几分“还路于民”的意味;然而,更重要的是,如何完成从“马路”到“街道”的转变。Dixon Jones的成员爱德华?琼斯(Edward Jones)指出,在A和B之间画一条线,叫做马路;然而,随着诸多博物馆、会展及高校的加入,从“马路”到“街道”的转型亦是呼之欲出,后者通常以分布于街道两旁的建筑入口为坐标。一个有趣的变化是,过马路时走斑马线,过街道时则可走“对角线”。这种图形学上的变化也赋予了街道更多的休闲色彩。


相关内容

  • 上海世博会知识竞赛题
  • 上海世博会知识竞赛题 1.在汉诺威世博会上中国馆展出了大型重点工程是什么? A.西气东输工程B.青藏铁路C.三峡工程D.南水北调工程 2.我国加入国际展览局是哪一年? A.1982年B.1983年C.1992年D.1993年 3.举办世博会次数最多的城市是(). A.美国纽约 B.英国伦敦 C.法国 ...

  • 招贴广告:招贴的概念与功能
  • (一)何谓"招贴" "招贴"按其字义解释,"招"是指引注意,"贴"是张贴,即"为招引注意而进行张贴".招贴的英文名字叫"poster",在牛津英语词典里意指展示于公共场所的告示(P ...

  • 国际国内创意园区案例分析
  • 国际国内著名创意园区案例分析 2009.1 纽约SOHO 纽约SOHO uSOHO是英语单词SOUTH OF HOUSTON的缩写,指其处于纽约下城HOUSTON街以南.它以百老汇大道为中心,以古老的铸铁建筑和鹅卵石铺就的街道为特色. uSOHO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期,当时作为国际知名企业的 ...

  • 书画大赛活动策划书
  • 一.活动背景: 近些年,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我校迎来一批批极富创新意识的学子,同时我们也看到更多受到中国教育方式禁锢而缺乏创新意识的同学.目前,除了国家举办了一系列创意大赛之外.社会各界也时刻关注着中国青年的创新意识的发展,各高校也在努力寻找富有创意的新人才,为发掘在美学方面有创新意识的人才,我校在 ...

  • 英国伦敦烟雾事件
  • 英国伦敦烟雾事件 1952年12月5-8日,一场灾难降临了英国伦敦.地处泰晤士河河谷地带的伦敦城市上空处于高压中心,一连几日无风,风速表读数为零.大雾笼罩着伦敦城,又值城市冬季大量燃煤,排放的煤烟粉尘在无风状态下蓄积木散,烟和湿气积聚在大气层中,致使城市上空连续四五天烟雾弥漫,能见度极低.在这种气候 ...

  • 中国风在服装品牌里的运用
  • 世界时装之都劲吹中国风 发布日期:2007-03-19 中国品牌服装网 上海大学巴黎时装学院的研究显示,中国风在国际时尚界里吹拂已久,二十世纪初欧洲服装界掀起的"解放束缚身体的紧身衣"的革命浪潮中,中国风的影响就已经比较深入.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国元素之花已在西方一流影星的身上绽 ...

  • 世博会资料
  • 世博会 世界博览会的由来: 在古代农耕社会,人们往往在庆贺丰收.宗教仪式.欢度喜庆的节日里展开交易活动,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定期的.有固定场所的.以物品交换为目的的大型贸易及展示的集会.这就是世界博览会的最早形式. 公元5世纪,波斯举办了第一个超越集市功能的展览会. 18世纪,随着新技术和新产品的不断出 ...

  • 英国奢侈品管理专业推荐
  • 中国迅速发展的经济带动了人们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随着中国正式成为全球最大的奢侈品市场,世界已过八成的奢侈品牌入驻中国,中国的奢侈品市场呈现出了巨大的市场需求和紧缺的管理人才的局面,因此,奢侈品管理人才在中国需求量十分巨大.相比国外的高管,国际奢侈品公司更希望管理岗位是由本土人才接管,因为本土人才在对 ...

  • 艺术装置[雨屋]首展亚洲
  • 8月29日,由兰登国际(Random International)创作,余德耀基金会所收藏的大型互动艺术装置作品<雨屋>登陆上海余德耀美术馆.这是继2012 年在伦敦巴比肯中心及2013 年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展出后,<雨屋>在亚洲区的首次展览.本次展览由大众汽车集团(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