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自转和公转_教学设计

《地球自转》主题教学设计方案

1.概述

人类天地观的发展过程,激发学生探索宇宙的兴趣,转入对地球运动规律的探讨。“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通过观看演示,初步建立自转的空间概念,明确自转的方向。实物演示和讲解提问相配合,通过对地球不同地点的昼夜更替的观察,理解周期和晨昏圈的概念。通过现场对太阳高度的观测或指导课后做观测作业,加深学生对昼夜更替、太阳高度和地方时的理解。通过举熟悉的自然和生活实例,了解自转的地理意义。

2.学习目标分析

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使学生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周期。理解昼夜交替。通过回顾人类天地观的发展过程,使学生理解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由近到远、由浅入深逐步发展的。

3.学习者特征分析

在了解科学知识产生的过程中,启发学生主动探究,而不是告诉学生现成的方案,这样有利于学生科学研究意识的形成和能力的培养,并且可以为解读相关实验资料奠定基础。本设计运用了模拟探究法,将科学研究等资料,按照学生认知规律、分步骤、有层次地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分析和探究,在培养学生资料分析能力的同时,帮助学生准确提炼资料中蕴涵的信息和体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过程。

4.学习任务分析

本节的学习过程是学生建立地球体的空间概念,锻炼空间思维和想象力的过程,是探索和发现自然规律、对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和生活常识从科学的角度重新认识的过程。是对科学的探索和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良好时机。

由于知识点多,程度深,初一的学生,空间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都处在起步阶段,最好是精讲,设计学生能直接参与的动手动脑的活动,使他们对空间充分感知,有利于空间概念的形成。

5.资源

教师:地球仪、世界地图、教学课件。

多媒体课件:地球自转与公转的课件

学校图书馆里特定的参考资料:世界地图

6.实施过程

“地球自转”的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自转的概念、运动方向、周期。

2.使学生理解自转的地理意义。

教学重点:

1.自转的概念、运动方向、周期。

2.理解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

教学难点:晨昏线的概念。

教学媒体:手电 、地球仪、一块泡沫塑料、一支铅笔、量尺、 一段塑料绳、两个夹子。

教学过程:

[导入]:现在大家知道,我们脚下的大地是一个球体,这个地球是一个行星,它和另外八个行星一起围绕太阳旋转。人类就住在太阳系中。但是“发现”这个体系,也就是说,真正了解我们在其中的位置,花费了多少世纪的苦功啊? 我们来回顾一下人类天地观的发展。(略)

现在让我们一起探索地球运动的奥秘。

[演示并提问]: 教师转动地球仪

1)地球怎样自转 ? (绕轴旋转)

2)描述地球自转方向?地球上指向北极星方向的几点是什么?(确定方向“北”)

3)为什么感觉不到地球在运动?P10读一读。(讨论或学生举例)

4) 自转一周的时间是多少?(每小时转多少度?)

[演示并讲解] 教师用手电照射地球仪

1.地球是一个球体,向光的一半叫昼半球,背光的一半叫夜半球。昼夜半球相交的大圆叫晨昏圈.(用一段塑料绳折成大圆环放在晨昏圈的位置,两个夹子把绳固定在地球仪底座)

2. 从黑夜进入白天的是晨线,是日出之处。从白天进入黑夜的是昏线,是日落之处

3. 北京是在白天还是黑夜(有红五角星标记)?纽约呢?(兰色)

[演示并提问] 一边拿手电照射一边转动地球仪

现在北京在那儿?纽约呢?在日本正在卫星实况直播世界杯足球赛,英国的球迷大概要在什么时间观看?美国纽约呢?

[小结]:由于地球在不断自转,各地的昼夜在不断交替着。

[讨论]:生活在地球的人怎样知道地球自转了一周?“坐地日行八万里”这种情况是否可能发生?

观察太阳的高度变化。(有兴趣,让学生算赤道的周长)

[学生活动]: 弄清教室的东南西北方向,用手画出太阳东升西落的弧线。

[做实验]:(也可留做作业)

在一块泡沫塑料上垂直插入一支铅笔,或木版上垂直钉一个钉子,放在阳光下,使铅笔的影子正好投在泡膜上,用直尺量出铅笔的影长。

利用这个装置,观察记录在一天中不同时间铅笔的影长,说明影长的变化规律

[板书]: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的自转

1.绕轴旋转

2.方向 自西向东

3.周期: 一天

4、自转的地理意义:产生昼夜交替、时间差异

【布置作业】 课后复习课文,预习下部分内容。

《地球自转》主题教学设计方案

1.概述

人类天地观的发展过程,激发学生探索宇宙的兴趣,转入对地球运动规律的探讨。“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通过观看演示,初步建立自转的空间概念,明确自转的方向。实物演示和讲解提问相配合,通过对地球不同地点的昼夜更替的观察,理解周期和晨昏圈的概念。通过现场对太阳高度的观测或指导课后做观测作业,加深学生对昼夜更替、太阳高度和地方时的理解。通过举熟悉的自然和生活实例,了解自转的地理意义。

2.学习目标分析

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使学生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周期。理解昼夜交替。通过回顾人类天地观的发展过程,使学生理解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由近到远、由浅入深逐步发展的。

3.学习者特征分析

在了解科学知识产生的过程中,启发学生主动探究,而不是告诉学生现成的方案,这样有利于学生科学研究意识的形成和能力的培养,并且可以为解读相关实验资料奠定基础。本设计运用了模拟探究法,将科学研究等资料,按照学生认知规律、分步骤、有层次地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分析和探究,在培养学生资料分析能力的同时,帮助学生准确提炼资料中蕴涵的信息和体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过程。

4.学习任务分析

本节的学习过程是学生建立地球体的空间概念,锻炼空间思维和想象力的过程,是探索和发现自然规律、对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和生活常识从科学的角度重新认识的过程。是对科学的探索和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良好时机。

由于知识点多,程度深,初一的学生,空间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都处在起步阶段,最好是精讲,设计学生能直接参与的动手动脑的活动,使他们对空间充分感知,有利于空间概念的形成。

5.资源

教师:地球仪、世界地图、教学课件。

多媒体课件:地球自转与公转的课件

学校图书馆里特定的参考资料:世界地图

6.实施过程

“地球自转”的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自转的概念、运动方向、周期。

2.使学生理解自转的地理意义。

教学重点:

1.自转的概念、运动方向、周期。

2.理解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

教学难点:晨昏线的概念。

教学媒体:手电 、地球仪、一块泡沫塑料、一支铅笔、量尺、 一段塑料绳、两个夹子。

教学过程:

[导入]:现在大家知道,我们脚下的大地是一个球体,这个地球是一个行星,它和另外八个行星一起围绕太阳旋转。人类就住在太阳系中。但是“发现”这个体系,也就是说,真正了解我们在其中的位置,花费了多少世纪的苦功啊? 我们来回顾一下人类天地观的发展。(略)

现在让我们一起探索地球运动的奥秘。

[演示并提问]: 教师转动地球仪

1)地球怎样自转 ? (绕轴旋转)

2)描述地球自转方向?地球上指向北极星方向的几点是什么?(确定方向“北”)

3)为什么感觉不到地球在运动?P10读一读。(讨论或学生举例)

4) 自转一周的时间是多少?(每小时转多少度?)

[演示并讲解] 教师用手电照射地球仪

1.地球是一个球体,向光的一半叫昼半球,背光的一半叫夜半球。昼夜半球相交的大圆叫晨昏圈.(用一段塑料绳折成大圆环放在晨昏圈的位置,两个夹子把绳固定在地球仪底座)

2. 从黑夜进入白天的是晨线,是日出之处。从白天进入黑夜的是昏线,是日落之处

3. 北京是在白天还是黑夜(有红五角星标记)?纽约呢?(兰色)

[演示并提问] 一边拿手电照射一边转动地球仪

现在北京在那儿?纽约呢?在日本正在卫星实况直播世界杯足球赛,英国的球迷大概要在什么时间观看?美国纽约呢?

[小结]:由于地球在不断自转,各地的昼夜在不断交替着。

[讨论]:生活在地球的人怎样知道地球自转了一周?“坐地日行八万里”这种情况是否可能发生?

观察太阳的高度变化。(有兴趣,让学生算赤道的周长)

[学生活动]: 弄清教室的东南西北方向,用手画出太阳东升西落的弧线。

[做实验]:(也可留做作业)

在一块泡沫塑料上垂直插入一支铅笔,或木版上垂直钉一个钉子,放在阳光下,使铅笔的影子正好投在泡膜上,用直尺量出铅笔的影长。

利用这个装置,观察记录在一天中不同时间铅笔的影长,说明影长的变化规律

[板书]: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的自转

1.绕轴旋转

2.方向 自西向东

3.周期: 一天

4、自转的地理意义:产生昼夜交替、时间差异

【布置作业】 课后复习课文,预习下部分内容。


相关内容

  • 地球的自转教案
  • 地球的运动(一) 开课人: 开课班级:高一年三班 开课时间:2014.9.17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 了解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以及自转和公转的一些基本数据:方向.周期.速度.公转的轨道. (2) 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理解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的过程及其原因. 2.能力目标 学会运用 ...

  • 地球的运动
  • 让地球"动"起来 让学生在"动"中学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 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一般特点: 概念(旋转中心).方向.周期.速度. 2. 理解地球公转轨道特点. 3. 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关系 ...

  •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3
  • 1.3:地球的运动(4课时) 一. 课标解读 课标要求: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分析这条"标准",其中包含了以下一些具体要求:1. 掌握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2.理解昼夜更替及地方时产生的原因.3.能联系实际进行简单的区时换算.4.了解地转偏向力对地表物体水平运动方向的影响 ...

  •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
  •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略) 教学重点: 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定义.方向.周期和地理意义. 2.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 3.五带的划分及特征. 教学难点: 1.由于地球的自转所产生的地方时差. 2.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 3.四季的形成. 教学方法: ...

  •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11
  • >教学设计 乾佑中学 鱼洋 第一课时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自然现象,可能没有引起大家太多的注意,如:为什么会有日出日落?为什么日出自东,日落向西?(因为地球的自转运动) 一.地球的自转 大家知道这些现象是地球的自转运动引起的,那么地球是怎样进行自转运动的?自转运动又是怎样产 ...

  •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
  •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 荣成市实验中学 刘桂琴 一.课标解读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地理环境各要素的运动.变化规律,以及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都与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以及地球的运动有关.因此,要认识地理环境,就必须了解有关地球运动的知识.&l ...

  •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 1.4 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的: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及其方向.周期.轨道.速度等:注 意两种基本运动形式的区别:理解黄赤交角的形式及其导 致的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理解恒星年与回归年的区别. 教学重点.难点:地球自转方向.周期: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教具准备:有关 ...

  • 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教案1
  • 地球的运动 教学目标 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使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概念.方向.周期.理解昼夜交替.四季的更替的原因和五带的划分的含义.通过回顾人类天地观的发展过程,使学生理解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由近到远.由浅入深逐步发展的. 通过观察地球仪自转和公转的演示以及参与各项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 ...

  • [2 昼夜与四季]教案
  • <2 昼夜与四季>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天体的东升西落现象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2.了解昼夜的成因. 3.了解地球公转运动的方向,周期,地轴倾斜等基本特征. 4.了解地球公转运动与四季形成的关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地球自转,昼夜现象的成因与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 2.地球公转特点与四季 ...

  • 3地球运动的基本特征
  • 课题:地球运动基本特征 课型: 新授课 编写序号:03 编写人: 王京涛 时间: 8.22 审核人:尹晓红 学习目标: (1)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特征(方向.速度和周期),以及公转轨道和黄赤交角: (2)观察演示实验或模拟演示实验,增强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学习过程: 1.课前预习案 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