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中国现代诗歌五首

中国现代诗歌五首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学会鉴赏诗歌的方法,提高审美趣味,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以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2.品味语言,感悟新诗的独特风格。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自己去品味诗歌的内涵,鉴赏诗歌的艺术特点。

2.引导学生从大处着眼,把握全诗的总体写作意图。

教学难点:通过对意象,意境的具体分析来帮助学生解读作品。

教学课时:3课时(《死水》《再别康桥》作为重点的讲解)

教学步骤:

第 一 课 时

教学要点:通过诵读来感知《死水》的“三美”;揣摩诗中的爱国之情。

一、新课导入

播放《七子之歌》的歌曲,来引入对闻一多的介绍。

二、作者及时代背景介绍

作者介绍: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湖北烯水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幼年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1913年考入清华大学,1922年毕业后赴美留学,研习绘画、文学。1923年出版诗集《红烛》。1925年回国,历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武汉大学、青岛大学、清华大学等校教授。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1946年7月15日被国民党反动派特务杀害,用自己的鲜血谱写了爱国主义的不朽诗篇。闻一多的诗歌表现了对帝国主义和反动军阀的痛恨,抒写了对祖国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艺术上,早年作为新月派的主要诗人,闻一多提出新诗的“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理论,倡导新诗格律化。在新诗的理论建设方面作出独特贡献。

三、整体把握课文。

(一)、结合背景资料指导学生吟诵《死水》

1.诵读提示:《死水》是新格律诗的代表作品,四句一节;行数、字数整整齐齐;停顿,韵脚斩截自然,遣词造句绘声绘色,具有三美。

2.听课文的录音,跟读一次

3.在诵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说出“死水”的象征意义。

明确:答案不一致,可以有如下几种说法:

① 死水象征美国社会,那是一个外表繁华、内里充满罪恶的社会。(从当时创作的时间来看,1925年4月正是在美国芝加哥留学的闻一多准备提前回国的前夕)

② 象征北洋军阀政府。当时腐败的北洋军阀政府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激起全国人民的愤慨。

③ 象征黑暗的中国。

(二)、反复吟诵诗歌,把握诗作的整体内容。

第一节,总写这沟凝滞的死水。

第二节,直承第一节的3、4句,主要从色彩,光泽上静态地描写死水的肮脏和污浊。

第三节,从动态上描写了死水的腐烂变质。

第四节,以动衬静,写出死水的沉寂。诗人以“青蛙”的歌声,有力地突出死水的寂寞和沉寂。

第五节,诗人在前4节冷嘲热讽的基础上,忍不住内心的激愤,揭露了“死水”的真面目。诗人看透这沟死水毫无希望,惟有创造一个新世界,才能找到“美的所在”

总之,诗人围绕“死水”的呆滞、肮脏和霉烂,创造出一系列丑恶的意象,将痛恨的感情隐藏在反讽的背后。

四、重点赏析

(一) 阅读第一小节:

1. 提问:这一小节中的“绝望”、“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突出了死水的什么特点? 明确:突出了死水的凝滞、完全丧失了生命力的特点。

2.提问:“不如”、“爽性”表达出作者什么情感?

明确:这是作者的愤激之语,表达出作者对死水的厌恶。

3.小结:这一小节突出了死水的特点并表达了作者的厌恶之情。

(二) 阅读第二至第四小节:

1.导读:作者是怎样具体描绘死水的?指名朗读。

2.讨论作者的描绘方法:

如: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描绘的?(从色彩、形状、声音几个方面描绘了死水的特点。)作者在描绘中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的手法,以美好的事物来比喻极端的丑恶。)

3.讨论作者写法的效果:

①为何要用美好的事物来比喻极端的丑恶? (明确:作者意反衬死水绝顶的肮脏、黯淡与污秽,进而尖锐讽刺给黑暗的社会以无情的揭露与批判)

②为何要写死水的歌声? (明确:意在反衬死可怕的、死一般的寂静)

(三) 阅读最后一小节,教师指导:

一二两句的作者照应开头,并强调对死水的判断和批判的肯定。三四两句是作者的愤激之语,真实的意图是说:中国的社会已经到了不可挽救的地步了,唯一的办法是加速它的来亡,用新的社会来取代它。

五、总结讨论

新格律诗的“三美”主张是怎样在这首诗中体现的?

明确:这首诗中,作者以富有色彩感的词藻,绘声绘色,给人

视觉的绘画感;从诗歌的外形看,每句九字,每节四句,排列整齐,富有建筑美;诗歌双行押韵,每节一韵,从内在的韵律来看,每句四顿,富有音乐美。

六、布置作业

《名师金典》相关课文的练习

第 二 课 时

教学要点:以诵读为主,以课件贯穿始终,集音乐、画画、相片、朗诵等视听手段为一体,充分感受诗歌的优美境界。

一、导语

用《人间四月天》引出话题。“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有这样悄悄地走了。究竟诗人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今天让我们与徐志摩《再别康桥》,走近诗人内心。

二、作者及时代背景介绍

作者介绍: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新月派代表人物。1915年进入北京大学学习,1918年夏天留学美国,1920年去英国剑桥大学.1921年开始写诗,深受19世纪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拜伦、雪莱的影响。他的不少诗作语言清新、比喻贴切,风格轻柔明丽。《再别康桥》选自《猛虎集》,因音节和谐、意境优美而备受读者的青睐。1931年11月19日,他搭乘“济南号”飞机从南京到北京,在距济南50里的党家庄,忽遇大雾,飞机触山着火,不幸遇难

相关背景:康桥即“剑桥”(Cambridge),英国著名的学术、文化中心,风景胜地。是徐志摩曾经学习生活的地方,有很深的感情。1920年秋,徐志摩经美国到伦敦,在剑桥大学、伦敦大学学习。在1928年11月16日是徐志摩快要归国的途中,灵感闪现,挥洒自如地写下了经典之作——《再别康桥》

三、整体赏析《再别康桥》。

学法:读、思,用散文的语言描述。

(一)、播放配乐朗诵,老师指导朗读。注意诗歌的节奏及饱含的深情。然后让学生自由读课文。

(二)、把握文章大意

1.通过读诗,你觉得诗歌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归结:别离之情。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2.提示: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 明确: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启发: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比较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明确: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这些物象(云彩等)寄托着诗人的感情,这种有着诗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诗歌的意象。诗人如何选择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正是我们要重点赏析的部分。

第一节: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为全诗定下了抒情的基调。

第二节:写了岸边的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第三节:写了康河的水草,倒出了诗人对康桥永久的恋情。

第四节:写榆树下的清潭。诗人融情入景,将留恋全部融入康桥的风光中。

第五节:诗人感情倒到了高潮,他幻想这撑着一杆的长蒿,泛舟到清操更青处寻他“彩虹似的梦”,“向星辉斑斓里”放声高歌。

第六节: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悄悄吹奏别离的笙箫,在沉默中体味别离的惆怅。诗境依旧复归和沉浸于寂然。

第七节:跟开头呼应。节奏相同,但以词句的变换融入更多的不得离去的哀愁。 3.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那些?

明确: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象。

四、重点和难点突破

1、反复诵读《再别康桥》,做重点赏析。

(1)通过朗读,你最喜欢这首诗的哪一节或者哪一句?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归结要点:第二节:一个“金”字把夕阳的光辉照耀着柳树所形成的特有的色彩传神的表达出来,把柳树比做夕阳中的新娘,形象逼真的写出了夕阳下的柳树的美好姿态,也写出了诗人对康桥浓烈而温柔的爱。

第三节:甘心做一条水草,表达出诗人对康河的无限留恋。

(2)第六节“但我不能放歌”,为什么不能放歌?阅读四五六节,思考。

归结要点:因为康河太美丽了,夜色、星光、水草、金柳、深潭里的清泉、彩虹揉成的梦„„宁静而和谐。此时此刻的静默与无言,正式一曲深情的别离歌,是对康桥最美的告别。诗人的心境已与康桥合为一体,形成一种特有的意境,作者不愿打破这种特有的氛围,所以“不能放歌”。

(3)“寻梦”,梦是什么?

阅读——思考——交流——发言——点评

归结要点:胡适说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爱、自由、美。的确是一语中的,徐志摩的一声就是爱自己、爱别人、爱社会的一生。

2.重难点突破

(1)怎样理解这首诗别出心裁、不落俗套的构思?

归结要点:首先,诗人避开了一般别离诗的告别对象。他做别离的不是人,而是“西天的云彩”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其次,诗人为别离创造了一种特殊的气氛。以“轻轻”“悄悄”“沉默”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因“伤别离”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

第三,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诗人避开了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而选取了云彩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了一种清新感。

(2)《再别康桥》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体现在哪里?

①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

A.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B.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C.回环复沓,首节和尾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②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有色彩的词语。

③建筑美,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

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总结艺术特色:

1.构思别出心裁,不落俗套。

2.意境鲜明,富有流动的画面美。

3.表现对个人自由天性的追求,从侧面表现了五四以来的时代精神。

五、布置作业:背诵《再别康桥》

第 三 课 时

教学要点:以自读和学生诵读为主,老师加插的有关诗人和相关背景的介绍,帮助学生理解诗歌。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艾青

作者介绍: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生于浙江金华。著有《大堰河——我的保姆》《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等诗集。诗风沉雄,请调忧郁而感伤。到了延安以后逐渐转向悲壮、高昂的诗风。是对中国新诗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诗人,被聂鲁达誉为“中国诗坛泰斗”。

背景介绍:

在“七•七”芦沟桥事变之后,全国人民表现出了誓死保卫祖国的决心,但是国民党右派集团中的一小撮汉奸亲日派,却在积极勾结日寇,妄图出卖国家与民族的利益,断送抗战的大好形势。艾青敏感地看到了这一危机,于是在1938年12月28日写下了这首诗歌,表达诗人忧国忧民的沉重心情。

基本解读:

内容大意:《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抒写了残暴的侵略战争使中国人民所蒙受的苦难以及诗人忧国忧民的沉重心情。

艺术特色:

1.诗人运用到多组的意象,多组的画面逼真地地去体现了他所要表达的主题。如“蓬发垢面的少妇”、失去了田地和家畜的耕殖者在“饥馑的大地上”朝向阴暗的天“伸出乞援的/颤抖的两臂”„„„的意象。

2.作者在诗中,运用描写、比喻和反复咏叹等艺术手段使全诗笼罩在悲哀的氛围中。如:诗人把雪夜的“风”描写和比喻成一个“太悲哀的老妇”;把敌人强占的土地描写成“被烽火所啮啃着的地域”;“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封锁着中国呀„„”这悲惋而凝重的诗句多次重唱于诗节之中;在一些诗行的末尾,又恰当地用了感叹词“呀”“啊”等。

3.把表现自我与表现祖国和人民有机地融合起来。譬如第四节。

热爱生命 食指

作者介绍:食指,本名郭路生,生于1948年,“文革”中因救出被围打的教师而遭受迫害。1968年到山西插队,70年进厂当工人,71年参军,73年复员,曾在北京光电技术研究所工作.因在部队中遭受强烈刺激,导致精神分裂,住进精神病院,1999年出院。

他在“文革”中开始写诗,《相信未来》曾被江青点名批评。七诗被朋友及插队知青辗转传抄,广泛流传于全国,影响深远。即使在精神病院里也未停止创作。

代表作品:《热爱生命》《相信未来》《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等

基本解读:

内容大意:“热爱生命”是反复吟诵的内容。

分为两个部分:

①(1—3节)表达一种对生命的执著爱恋;

②(3—7节)进一步表达了热爱生命的具体表现,塑造了抒情主人公“我”的形象。 本诗的思路: 首先运用“葛藤”“砝码”“荒草野径”这些意象来展示自己不畏惧艰难的决心———然后推出主人公“我”的形象:“流浪儿般”、“乞丐似的”与“赤着双脚”、“光着脊背”突出心灵漂泊的景况。虽然环境是如此的恶劣和艰辛,但是心中依然信念不变: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艺术特色:

1.最突出的特点是寓深刻的思想于质朴无华的词句当中

2.独白式的方式、大量的比喻、“四行一段”的体式。

双桅船 舒婷

作者介绍: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出生于福建石码镇。1969下乡插队,1972返城当工人。1979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至福建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主要著作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等。

舒婷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与北岛、顾城齐名,但事实上,她的诗歌更接近于上一代载道意味较浓的传统诗人,反抗性淡漠了许多。她常常以女性的直觉通过对骚动的灵魂之展示来映照客观世界,这就是她的诗具有了强烈的主观情绪和色彩。

精华鉴赏:

(1) 象征的运用:

双桅船——表现诗人自己的心态与复杂的情感:一方面,是理想追求的“灯”;另一方面,是爱情向往的“岸”。

风——意味着时代紧迫感给诗人的动力。

岸——象征着女性的爱情归宿。

风暴——暗指诗人与同代人所经历的不平常的年代风云。

灯——则与光明信念连在一起。

(2) 意象的运用:

诗人借助“船”、“岸”、“风暴”、“灯“灯具体形象所组合的画面,来表达她的情绪和感情的历程。

课后作业:完成《名师金典》练习,预习下节课的外国诗歌。

教学后记:

中国现代诗歌五首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学会鉴赏诗歌的方法,提高审美趣味,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以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2.品味语言,感悟新诗的独特风格。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自己去品味诗歌的内涵,鉴赏诗歌的艺术特点。

2.引导学生从大处着眼,把握全诗的总体写作意图。

教学难点:通过对意象,意境的具体分析来帮助学生解读作品。

教学课时:3课时(《死水》《再别康桥》作为重点的讲解)

教学步骤:

第 一 课 时

教学要点:通过诵读来感知《死水》的“三美”;揣摩诗中的爱国之情。

一、新课导入

播放《七子之歌》的歌曲,来引入对闻一多的介绍。

二、作者及时代背景介绍

作者介绍: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湖北烯水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幼年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1913年考入清华大学,1922年毕业后赴美留学,研习绘画、文学。1923年出版诗集《红烛》。1925年回国,历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武汉大学、青岛大学、清华大学等校教授。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1946年7月15日被国民党反动派特务杀害,用自己的鲜血谱写了爱国主义的不朽诗篇。闻一多的诗歌表现了对帝国主义和反动军阀的痛恨,抒写了对祖国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艺术上,早年作为新月派的主要诗人,闻一多提出新诗的“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理论,倡导新诗格律化。在新诗的理论建设方面作出独特贡献。

三、整体把握课文。

(一)、结合背景资料指导学生吟诵《死水》

1.诵读提示:《死水》是新格律诗的代表作品,四句一节;行数、字数整整齐齐;停顿,韵脚斩截自然,遣词造句绘声绘色,具有三美。

2.听课文的录音,跟读一次

3.在诵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说出“死水”的象征意义。

明确:答案不一致,可以有如下几种说法:

① 死水象征美国社会,那是一个外表繁华、内里充满罪恶的社会。(从当时创作的时间来看,1925年4月正是在美国芝加哥留学的闻一多准备提前回国的前夕)

② 象征北洋军阀政府。当时腐败的北洋军阀政府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激起全国人民的愤慨。

③ 象征黑暗的中国。

(二)、反复吟诵诗歌,把握诗作的整体内容。

第一节,总写这沟凝滞的死水。

第二节,直承第一节的3、4句,主要从色彩,光泽上静态地描写死水的肮脏和污浊。

第三节,从动态上描写了死水的腐烂变质。

第四节,以动衬静,写出死水的沉寂。诗人以“青蛙”的歌声,有力地突出死水的寂寞和沉寂。

第五节,诗人在前4节冷嘲热讽的基础上,忍不住内心的激愤,揭露了“死水”的真面目。诗人看透这沟死水毫无希望,惟有创造一个新世界,才能找到“美的所在”

总之,诗人围绕“死水”的呆滞、肮脏和霉烂,创造出一系列丑恶的意象,将痛恨的感情隐藏在反讽的背后。

四、重点赏析

(一) 阅读第一小节:

1. 提问:这一小节中的“绝望”、“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突出了死水的什么特点? 明确:突出了死水的凝滞、完全丧失了生命力的特点。

2.提问:“不如”、“爽性”表达出作者什么情感?

明确:这是作者的愤激之语,表达出作者对死水的厌恶。

3.小结:这一小节突出了死水的特点并表达了作者的厌恶之情。

(二) 阅读第二至第四小节:

1.导读:作者是怎样具体描绘死水的?指名朗读。

2.讨论作者的描绘方法:

如: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描绘的?(从色彩、形状、声音几个方面描绘了死水的特点。)作者在描绘中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的手法,以美好的事物来比喻极端的丑恶。)

3.讨论作者写法的效果:

①为何要用美好的事物来比喻极端的丑恶? (明确:作者意反衬死水绝顶的肮脏、黯淡与污秽,进而尖锐讽刺给黑暗的社会以无情的揭露与批判)

②为何要写死水的歌声? (明确:意在反衬死可怕的、死一般的寂静)

(三) 阅读最后一小节,教师指导:

一二两句的作者照应开头,并强调对死水的判断和批判的肯定。三四两句是作者的愤激之语,真实的意图是说:中国的社会已经到了不可挽救的地步了,唯一的办法是加速它的来亡,用新的社会来取代它。

五、总结讨论

新格律诗的“三美”主张是怎样在这首诗中体现的?

明确:这首诗中,作者以富有色彩感的词藻,绘声绘色,给人

视觉的绘画感;从诗歌的外形看,每句九字,每节四句,排列整齐,富有建筑美;诗歌双行押韵,每节一韵,从内在的韵律来看,每句四顿,富有音乐美。

六、布置作业

《名师金典》相关课文的练习

第 二 课 时

教学要点:以诵读为主,以课件贯穿始终,集音乐、画画、相片、朗诵等视听手段为一体,充分感受诗歌的优美境界。

一、导语

用《人间四月天》引出话题。“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有这样悄悄地走了。究竟诗人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今天让我们与徐志摩《再别康桥》,走近诗人内心。

二、作者及时代背景介绍

作者介绍: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新月派代表人物。1915年进入北京大学学习,1918年夏天留学美国,1920年去英国剑桥大学.1921年开始写诗,深受19世纪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拜伦、雪莱的影响。他的不少诗作语言清新、比喻贴切,风格轻柔明丽。《再别康桥》选自《猛虎集》,因音节和谐、意境优美而备受读者的青睐。1931年11月19日,他搭乘“济南号”飞机从南京到北京,在距济南50里的党家庄,忽遇大雾,飞机触山着火,不幸遇难

相关背景:康桥即“剑桥”(Cambridge),英国著名的学术、文化中心,风景胜地。是徐志摩曾经学习生活的地方,有很深的感情。1920年秋,徐志摩经美国到伦敦,在剑桥大学、伦敦大学学习。在1928年11月16日是徐志摩快要归国的途中,灵感闪现,挥洒自如地写下了经典之作——《再别康桥》

三、整体赏析《再别康桥》。

学法:读、思,用散文的语言描述。

(一)、播放配乐朗诵,老师指导朗读。注意诗歌的节奏及饱含的深情。然后让学生自由读课文。

(二)、把握文章大意

1.通过读诗,你觉得诗歌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归结:别离之情。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2.提示: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 明确: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启发: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比较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明确: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这些物象(云彩等)寄托着诗人的感情,这种有着诗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诗歌的意象。诗人如何选择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正是我们要重点赏析的部分。

第一节: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为全诗定下了抒情的基调。

第二节:写了岸边的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第三节:写了康河的水草,倒出了诗人对康桥永久的恋情。

第四节:写榆树下的清潭。诗人融情入景,将留恋全部融入康桥的风光中。

第五节:诗人感情倒到了高潮,他幻想这撑着一杆的长蒿,泛舟到清操更青处寻他“彩虹似的梦”,“向星辉斑斓里”放声高歌。

第六节: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悄悄吹奏别离的笙箫,在沉默中体味别离的惆怅。诗境依旧复归和沉浸于寂然。

第七节:跟开头呼应。节奏相同,但以词句的变换融入更多的不得离去的哀愁。 3.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那些?

明确: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象。

四、重点和难点突破

1、反复诵读《再别康桥》,做重点赏析。

(1)通过朗读,你最喜欢这首诗的哪一节或者哪一句?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归结要点:第二节:一个“金”字把夕阳的光辉照耀着柳树所形成的特有的色彩传神的表达出来,把柳树比做夕阳中的新娘,形象逼真的写出了夕阳下的柳树的美好姿态,也写出了诗人对康桥浓烈而温柔的爱。

第三节:甘心做一条水草,表达出诗人对康河的无限留恋。

(2)第六节“但我不能放歌”,为什么不能放歌?阅读四五六节,思考。

归结要点:因为康河太美丽了,夜色、星光、水草、金柳、深潭里的清泉、彩虹揉成的梦„„宁静而和谐。此时此刻的静默与无言,正式一曲深情的别离歌,是对康桥最美的告别。诗人的心境已与康桥合为一体,形成一种特有的意境,作者不愿打破这种特有的氛围,所以“不能放歌”。

(3)“寻梦”,梦是什么?

阅读——思考——交流——发言——点评

归结要点:胡适说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爱、自由、美。的确是一语中的,徐志摩的一声就是爱自己、爱别人、爱社会的一生。

2.重难点突破

(1)怎样理解这首诗别出心裁、不落俗套的构思?

归结要点:首先,诗人避开了一般别离诗的告别对象。他做别离的不是人,而是“西天的云彩”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其次,诗人为别离创造了一种特殊的气氛。以“轻轻”“悄悄”“沉默”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因“伤别离”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

第三,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诗人避开了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而选取了云彩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了一种清新感。

(2)《再别康桥》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体现在哪里?

①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

A.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B.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C.回环复沓,首节和尾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②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有色彩的词语。

③建筑美,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

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总结艺术特色:

1.构思别出心裁,不落俗套。

2.意境鲜明,富有流动的画面美。

3.表现对个人自由天性的追求,从侧面表现了五四以来的时代精神。

五、布置作业:背诵《再别康桥》

第 三 课 时

教学要点:以自读和学生诵读为主,老师加插的有关诗人和相关背景的介绍,帮助学生理解诗歌。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艾青

作者介绍: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生于浙江金华。著有《大堰河——我的保姆》《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等诗集。诗风沉雄,请调忧郁而感伤。到了延安以后逐渐转向悲壮、高昂的诗风。是对中国新诗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诗人,被聂鲁达誉为“中国诗坛泰斗”。

背景介绍:

在“七•七”芦沟桥事变之后,全国人民表现出了誓死保卫祖国的决心,但是国民党右派集团中的一小撮汉奸亲日派,却在积极勾结日寇,妄图出卖国家与民族的利益,断送抗战的大好形势。艾青敏感地看到了这一危机,于是在1938年12月28日写下了这首诗歌,表达诗人忧国忧民的沉重心情。

基本解读:

内容大意:《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抒写了残暴的侵略战争使中国人民所蒙受的苦难以及诗人忧国忧民的沉重心情。

艺术特色:

1.诗人运用到多组的意象,多组的画面逼真地地去体现了他所要表达的主题。如“蓬发垢面的少妇”、失去了田地和家畜的耕殖者在“饥馑的大地上”朝向阴暗的天“伸出乞援的/颤抖的两臂”„„„的意象。

2.作者在诗中,运用描写、比喻和反复咏叹等艺术手段使全诗笼罩在悲哀的氛围中。如:诗人把雪夜的“风”描写和比喻成一个“太悲哀的老妇”;把敌人强占的土地描写成“被烽火所啮啃着的地域”;“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封锁着中国呀„„”这悲惋而凝重的诗句多次重唱于诗节之中;在一些诗行的末尾,又恰当地用了感叹词“呀”“啊”等。

3.把表现自我与表现祖国和人民有机地融合起来。譬如第四节。

热爱生命 食指

作者介绍:食指,本名郭路生,生于1948年,“文革”中因救出被围打的教师而遭受迫害。1968年到山西插队,70年进厂当工人,71年参军,73年复员,曾在北京光电技术研究所工作.因在部队中遭受强烈刺激,导致精神分裂,住进精神病院,1999年出院。

他在“文革”中开始写诗,《相信未来》曾被江青点名批评。七诗被朋友及插队知青辗转传抄,广泛流传于全国,影响深远。即使在精神病院里也未停止创作。

代表作品:《热爱生命》《相信未来》《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等

基本解读:

内容大意:“热爱生命”是反复吟诵的内容。

分为两个部分:

①(1—3节)表达一种对生命的执著爱恋;

②(3—7节)进一步表达了热爱生命的具体表现,塑造了抒情主人公“我”的形象。 本诗的思路: 首先运用“葛藤”“砝码”“荒草野径”这些意象来展示自己不畏惧艰难的决心———然后推出主人公“我”的形象:“流浪儿般”、“乞丐似的”与“赤着双脚”、“光着脊背”突出心灵漂泊的景况。虽然环境是如此的恶劣和艰辛,但是心中依然信念不变: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艺术特色:

1.最突出的特点是寓深刻的思想于质朴无华的词句当中

2.独白式的方式、大量的比喻、“四行一段”的体式。

双桅船 舒婷

作者介绍: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出生于福建石码镇。1969下乡插队,1972返城当工人。1979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至福建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主要著作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等。

舒婷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与北岛、顾城齐名,但事实上,她的诗歌更接近于上一代载道意味较浓的传统诗人,反抗性淡漠了许多。她常常以女性的直觉通过对骚动的灵魂之展示来映照客观世界,这就是她的诗具有了强烈的主观情绪和色彩。

精华鉴赏:

(1) 象征的运用:

双桅船——表现诗人自己的心态与复杂的情感:一方面,是理想追求的“灯”;另一方面,是爱情向往的“岸”。

风——意味着时代紧迫感给诗人的动力。

岸——象征着女性的爱情归宿。

风暴——暗指诗人与同代人所经历的不平常的年代风云。

灯——则与光明信念连在一起。

(2) 意象的运用:

诗人借助“船”、“岸”、“风暴”、“灯“灯具体形象所组合的画面,来表达她的情绪和感情的历程。

课后作业:完成《名师金典》练习,预习下节课的外国诗歌。

教学后记:


相关内容

  • 2013医药卫生类统计源期刊(核心期刊)目录
  • 2013年度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目录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2012年12月7日发布 GASTROENTEROLOGY G549 癌变·畸变·突变 G481 癌症进展 G012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G786 安徽医学 Q906 安徽医药 G013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Z549 安全与环境学报 H340 桉 ...

  • 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描述
  • 课程描述 姓名: 学院:财务与会计学院 学校:浙江工商大学 出生日期:1 入学时间:2010年9月 专业:财务管理 课程名 大学英语 (二)(三)(四) 开设时间 2010-2011 第一学期 . 第二学期 2011-2012第一学期 学分 4 4 4 课程描述 本课程主要通过学习<新视野大学 ...

  • 海南大学资料
  • 海南大学 遗传学(634) 1.遗传学 (参考书目:<遗传学>第三版 朱军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 (1)笔记80元 (2)讲义80元 (3)复习题90元 (4)近2-3年期末题共30元 (5)2套模拟试卷共30元 (6)2012考研专业课精准复习方案(视频)50元 (7)专业就业解 ...

  • 中国农业市场运行态势分析报告
  • 中国市场调研在线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在为企业或投资者提供方向性的思路和参考. 一份有价值的行业研究报告,可以完成对行业系统 ...

  • 2012-2016年中国真空镀膜机市场投资前景调查分析报告
  • 2012-2016年中国真空镀膜机市场投资前景调查分析 报告 报告目录 第一章2011年全球真空镀膜机行业运行现状分析 第一节2011年世界真空镀膜机行业发展概况 一.全球真空镀膜机产业特点分析 二.国外卷绕式真空镀膜机的发展 三.全球真空镀膜机技术分析 第二节2011年世界主要国家真空镀膜机行业发 ...

  • 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现状分析
  • 字体大小:大 中 小2014-04-24 13:35  来源:中国报告网 导读: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现状分析.现代物流业已成为"十二五"期间国家经济结构调整中服务业在国民经济结构比例上升4个百分点的重要抓手和推动力量. 物 流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动脉系统,它连接经济的各个部门并使之成为 ...

  • 历史教师应读的书
  • 东莞市历史教师推荐书目 推荐者:夏辉辉.陈伟壁.温芳桃.马燕辉.张利民.钟小敏.张宏杰.章丽方.龙剑霞. 余璐.曹军辉.李小萍等 一.历史哲学 1.(意)贝奈戴托"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与实际>商务印书馆 2.(英)柯林武德著,何兆武等译<历史的观念>北京大学出版社 ...

  • 外媒专栏:中国的新楼和老屋(大西洋月刊)
  • 近年来,中国人口的增速在逐渐放缓,但进城的人口不断增加,将近一半的中国人口都居住在城区或城区附近.繁荣的经济.政府住房政策.基础设施建设.私有房地产投机倒把等都促使城镇建设出现新浪潮.新住宅.写字楼.政府大楼相继建成,超过了以往的旧居民区,其中大多数都坐落于现代建筑群附近.就算老式建筑逐渐被拆毁,新 ...

  • "装饰风格"分类
  • "装饰风格"分类下的词条: (共15个)中式风格 概要 中国传统的室内设计融合了庄重与优雅双重气质.现在的中式风格更多地利用了后现代手法,把传统的结构形式通过重新设计组合以另一种民族特色的标志符号出现.例如,厅里摆一套明清式的红木家具,墙上挂一幅中国山水画等.简介 中式风格在业界 ...

  • 2012年贵州省黔东南中考历史试题
  • 2012年贵州省黔东南中考历史试题 吴涛整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2分,30分)本题共有A.B.C.D四个备选答案,其中只有一个正确,请你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涂在相应的答题卡上. (2012·贵州黔东南)1."我来自元谋,你来自周口,牵起你毛茸茸的手,爱让我们直立行走.'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