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固点降低测相对分子质量

实验四:凝固点降低法测相对分子质量

一、实验目的

(1)用凝固点降低法测定萘的相对分子量。

(2)掌握凝固点的测量技术,加深对稀溶液依数性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

凝固点降低是稀溶液依数性的一种表现,当确定了溶剂的种类和质量后,溶液凝固点降低值仅决定于所含溶质分子的数目,而与溶质的本性无关。

稀溶液的凝固点降低与溶液组成的关系由范·霍夫(van't hoff )凝固点降低公式给出。

式中:ΔT f 为凝固点降低值;T f *为纯溶剂的凝固点;ΔH m,A 为溶剂的摩尔凝

固热;n A 和n B 分别为溶剂的溶质的物质的量。

当溶液很稀时,即n A 远小于n B 时,则

式中:M A 为溶剂的相对分子量;m B 为溶质的质量摩尔浓度;K f 为质量摩尔凝

固点降低常数,简称为凝固点降低常数。

若此稀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W B ,溶剂质量为W A ,溶质的相对分子量为M B ,则:

将式③代入式②得:

如果已知溶剂的的凝固点降低常数K f ,并测得该溶液的凝固点降低值ΔT f 及溶剂和溶质的质量W A ,W B ,就可以通过④式求出溶质的相对分子量。

当溶质在溶液中有离解、缔合、溶剂化和络合物生成等情况存在时,会影响溶质在溶剂中的表观摩尔质量。因此,溶液的凝固点降低发可用于研究溶液的电解质和电离度、溶质的缔合度、溶剂的渗透系数和活度系数等。

由此可见,实验的成功与否决定于凝固点的精确测量。凝固点测定方法是将已知浓度的溶液逐渐冷却成过冷溶液,然后促使溶液结晶;当晶体生成时,放出的凝固热使体系温度回升,当放热与散热达成平衡时,温度不再改变,此固液两相达成平衡的温度,即为溶液的凝固点。本实验测定纯溶剂和溶液的凝固点之差。

纯溶剂(单组分)在凝固前温度随时间均匀下降,当达到凝固点时,固体析

出,放出热量,补偿了对环境的热散失,因而温度保持恒定,直到全部凝固后,温度再均匀下降,其冷却曲线见图中曲线(a)。但实际上,只有固相充分分散到液相中,也就是固液两相的接触面相当大时,平衡才能到达,画出(a )冷却曲线。

实际测量中,将纯溶体冷却,达到凝固点时,由于固是逐渐析出,当凝固热放出速率小于冷却速率,温度会不断下降,难以确定凝固点温度。为此,采取方法是,先使液体过冷,再突然搅拌,固相骤然析出大量微小晶体,两相充分接触,放出大量凝固热,温度回升,达到凝固点温度,保持恒定,然后再开始下降。见图中曲线(b )。

* 溶液的冷却情况与此不同,纯溶剂两相共存时,自由度f =1-2+1=0,而

对于溶液,当冷却到凝固点,开始析出固态纯溶剂,自由度f *=2-2+1=1,温度仍可下降。并且随着溶剂的析出,溶液浓度相应增大。所以溶液的凝固点随着溶剂的析出,浓度变大而不断下降,在冷却曲线上得不到温度不变的水平线段。见图中曲线(c )。

在实际测量时,如果溶液过冷程度不大,析出的固体溶剂比较少,浓度变化比较小,则过冷回升的温度可作为溶液的凝固点,见图中曲线(d );如果溶液过冷程度比较大,析出的固体溶剂比较多,浓度变化较大,则过冷回升的温度低于溶液的凝固点,见图中曲线(e )。因此实验中要控制过冷程度,不能大,并且每次的过冷程度要一样。热不能做到,要对冷却曲线进行校正,见图中曲线(f) 。或画出步冷曲线,确定凝固点,见图中曲线(g )。

三、仪器与试剂

1、仪器

凝固点测定仪一套,SWC-Ⅱ数字式贝克曼温度计一台,水银温度计(0-50℃,最小分度为0.1℃)1支,移液管(25mL )1支,大玻璃缸1只。

2、试剂

环己烷(A.R. ),萘(A.R. ),冰。

凝固点测定装置

1. 贝克曼温度计;

2. 内管搅棒;

3. 投料支管;

4. 凝固点管;

5. 空气套管;

6. 寒剂搅棒;

7. 冰槽;

8. 温度计。

四、实验步骤

1、仪器安装

按要求连接凝固点测定仪(如图) 。凝固点测定管,搅拌棒,及数字式贝克曼温度计相连的传感器应预先洗净、干燥,搅拌时应注意避免搅拌棒与管壁或传感器相摩擦。

仪器在实验开始时已经装好。后面几步实验中要注意搅拌棒的位置。

2、调节冰水浴的温度

调节冰水浴的温度,使其低于环己烷凝固点温度2-3℃。实验时,搅拌棒应经常搅拌,并间接补充少量的碎冰,使冰水浴温度基本保持不变。

查数据得到环己烷凝固点约为6.5℃,于是试验中加入碎冰使冰水浴保持在3℃左右,当温度上升时,再加入少量碎冰来维持温度恒定。实验时,由于有盖子存在,大缸里温度上升很慢,基本恒定在3℃。

3、调节温差

调节温差测量仪,使其探头在测量管中数字显示为“0”左右。

温度在10℃以上时,温差显示的是实际温度-20℃的差值;10℃以下时,仪器温差显示的是实际温度。环己烷凝固点低于10℃,本实验仪器把温差栏显示的温度作为凝固点数据,因为温差栏可以显示到小数点后第三位。

4、环己烷凝固点的测定

①粗测

用移液管准确吸取25mL 环己烷加入凝固点测定管,注意不要使环己烷溅在管壁上,塞紧软木塞,以免环己烷挥发。记下数字式贝克曼温度计显示的环己烷温度。

温度显示为18.5℃。

先将盛有环己烷的凝固点测定管直接插入冰浴中,不断移动搅拌棒,使其冷却。当刚有固体析出时,迅速取出测定管,擦干管外冰水,插入空气套管中,缓慢均匀搅拌(每秒一次),观察温度,直至温度稳定,记下读数,重复测定三次,三次平均温度即为环己烷的粗测凝固点。

得到的三次温度分别为6.706℃,6.696℃,6.698℃,所以的到的环己烷粗测凝固点为6.700℃。

②细测

取出凝固点测定管,用手温热,同时搅拌,使管中固体完全熔化;再将测定管直接插入冰浴中,缓慢搅拌,使环己烷迅速冷却,当温度降至高于凝固点参考温度0.5℃时,迅速取出测定管,擦干,放入空气套管中,每秒搅拌一次,使环己烷温度均匀下降,当温度低于凝固点近似值0.2℃-0.3℃左右时应急速搅拌(防止过冷太甚) ,促使固体析出,温度开始上升,搅拌减慢,注意观察温度的变化,直至稳定,此即为环己烷的凝固点。重复测定三次。要求环己烷凝固点的绝对平均误差小于土0.003℃。

细测的三次温度为6.699℃,6.696℃,6.700℃,所以得到环己烷细测凝固点为6.698℃。

4、萘-环己烷溶液凝固点的测定

①量样

取出凝固点测定管,试管中的环己烷融化。由凝固点测定管的支管口加入 准确称量的萘0.06g 左右(不压片,此量约使其凝固点降低0.5℃),使其溶解。

实际加萘W B =0.0671g 。

②测量

测量方法同溶剂凝固点。先粗测凝固点的参考温度,再精确测量之。皆重复测定三次。但要注意,操作时应先估算溶液凝固点降低的近似值。操作时应在高于估算温度近1℃时迅速取出凝固点测定管,擦干后插入玻璃套管中,并置于冰水浴中,搅拌要非常小心、缓慢,不使溶液溅与液面上的管壁,否则因此处温度较低,液滴很快凝固为固体而成为晶种,则溶液会迅速出现大量固体,无法判断其凝固点。

粗测的三次温度为6.162℃,6.154℃,6.161℃,所以得到环己烷细测凝固点为6.159℃。

细测的三次温度为6.159℃,6.160℃,6.159℃,所以得到环己烷细测凝固点为6.159℃。

五、数据记录与处理

②数据处理

步骤4中环己烷温度为18,5℃,由公式ρ= 0.7971 × 103 – 0.8879T/℃ (kg m-3) ,

3计算出环己烷密度为0.781g/cm,故25ml 环己烷质量W A 为19.518g 。

-1根据凝固点降低法测得的萘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8.20g/mol,而萘的实际相对分子质量为128.18g/mol,误差较小。说明实验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萘在环己烷中相对摩尔质量平均值 128.20g/mol,与理论值128.18g/mol,十分接近。所以可以认为萘在环己烷中是以单分子形式存在的。

六、结果讨论和分析

1、本实验的关键在于掌握体系的过冷程度。如果过冷程度不大,则放出的凝固热不易测得,可以将温度回升的最高值作为溶液的凝固点。若过冷太甚,凝固的溶剂过多,所测凝固点偏低。对于溶液的凝固点测量,析出的固体越少,溶

液的浓度变化越小,凝固点变化小,测量误差小。

2、本实验的关键在于控制搅拌速度。对于纯溶剂体系,理论上,在恒压下对单组分体系只要两相平衡共存就可以达到凝固点;但实际上只有固相充分分散到液相中,也就是固液两相的接触面相当大时,平衡才能达到。将凝固点测定管置于玻璃套管中,温度不断降低达到凝固点后,固相逐渐析出,此时若凝固热放出速度小于冰水混合物所吸收的热量,则体系温度将继续不断降低,即产生过冷现象。这时应控制过冷温度,如细测中采取急速搅拌的方式,使骤然析出的大量固体得以保证两相的充分接触,从而测得固液两相共存平衡温度。对于溶液,由于凝固的溶剂量多少将直接影响溶液的浓度,因此控制过冷程度和搅拌速度更为重要。

3、本实验先测定粗测凝固点作为参考,然后细测时要根据粗侧温度提前把测定管放入套管中,以减少过冷的影响。实验时很难得到一个持续很久的温度,因此,当温度变化很慢时,且有一个温度持续半分钟左右,即可认为是凝固点。

4、在细测凝固点时,书上给的是步冷曲线法。若照此法,虽然理论上来讲会更准确,但是实际操作中,每隔15s 计数,难以保证温度对于时间的准确性,且搅拌不能停,故采用了直接测量凝固点的方法。

5、此实验中所用的冰水混合物并不是平衡的冰和水组成,而是冰不断吸收外界热量熔化,也有水不断放出热量凝固,但是凝固速率小于熔化速率,所以冰不断减少,体系温度大于0℃。

七、注意事项

1、冰水浴温度不低于溶液凝固点2℃为宜。

2、控制过冷程度和搅拌速度,并且但搅拌时勿使搅拌棒与温度计或管壁相触。

3、溶剂、溶质的纯度都直接影响实验的结果。防止水进入溶液中。

4、细测前结晶必须完全溶解。

5、实验中每次过冷程度都要尽可能一致。

八、思考题

1、在冷却过程中固液相之间和寒剂之间,有哪些热交换?它们对凝固点的测定有何影响?

答:热交换有:冷冻管中液相放出热量而转化为固相;寒剂从冷冻管周围吸收热量。

当析出固相后,温度不回升到平衡温度,不能保持一恒定值,是因为部分溶

剂凝固后,剩余的溶液浓度逐渐增大,平衡温度要逐渐下降。如果溶液的过冷程度不大,可以将温度回升到最高值作为凝固点,若过冷太甚,凝固的溶剂过多,溶液的浓度变化过大,使得凝固点偏低。

2、当溶质在溶液中有解离、缔合和生成络合物的情况下,对相对分子质量测定值的影响如何?

答:离解,使浓度增大,温差变大,相对分子质量测定值偏小。缔合和生成络合物,浓度降低,使温差变小,相对分子质量测定值偏大。

3、根据什么原则考虑加入溶质的量? 太多太少影响如何?

答:本实验的误差主要来源于ΔT 的测量,根据测量误差原理,ΔT 值越大,测量出的分子量误差越小ΔT =K f m ,m 大,则ΔT 也大,应多加入溶质,但加入

太多,不是稀溶液,上面公式不能用。因此加入溶质要适当,一般使凝固点下降0.5℃为宜。

4、估算实验结果的误差,说明影像测量结果的主要因素?

答:影响测量结果的主要因素有:称量误差、测量误差、控制过冷程度、搅拌速率,溶剂环己烷的纯度、温度计读数等。实验过程中发现,试验中并不能保证溶液不溅到液面上的管壁,主要是在搅拌时无法观察凝固点测定管中的情况,同时也不能保证每次的过冷程度都一致,以及在刚有固体析出时就将凝固点测定管取出,这些都对测量结果有一定影响。

实验四:凝固点降低法测相对分子质量

一、实验目的

(1)用凝固点降低法测定萘的相对分子量。

(2)掌握凝固点的测量技术,加深对稀溶液依数性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

凝固点降低是稀溶液依数性的一种表现,当确定了溶剂的种类和质量后,溶液凝固点降低值仅决定于所含溶质分子的数目,而与溶质的本性无关。

稀溶液的凝固点降低与溶液组成的关系由范·霍夫(van't hoff )凝固点降低公式给出。

式中:ΔT f 为凝固点降低值;T f *为纯溶剂的凝固点;ΔH m,A 为溶剂的摩尔凝

固热;n A 和n B 分别为溶剂的溶质的物质的量。

当溶液很稀时,即n A 远小于n B 时,则

式中:M A 为溶剂的相对分子量;m B 为溶质的质量摩尔浓度;K f 为质量摩尔凝

固点降低常数,简称为凝固点降低常数。

若此稀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W B ,溶剂质量为W A ,溶质的相对分子量为M B ,则:

将式③代入式②得:

如果已知溶剂的的凝固点降低常数K f ,并测得该溶液的凝固点降低值ΔT f 及溶剂和溶质的质量W A ,W B ,就可以通过④式求出溶质的相对分子量。

当溶质在溶液中有离解、缔合、溶剂化和络合物生成等情况存在时,会影响溶质在溶剂中的表观摩尔质量。因此,溶液的凝固点降低发可用于研究溶液的电解质和电离度、溶质的缔合度、溶剂的渗透系数和活度系数等。

由此可见,实验的成功与否决定于凝固点的精确测量。凝固点测定方法是将已知浓度的溶液逐渐冷却成过冷溶液,然后促使溶液结晶;当晶体生成时,放出的凝固热使体系温度回升,当放热与散热达成平衡时,温度不再改变,此固液两相达成平衡的温度,即为溶液的凝固点。本实验测定纯溶剂和溶液的凝固点之差。

纯溶剂(单组分)在凝固前温度随时间均匀下降,当达到凝固点时,固体析

出,放出热量,补偿了对环境的热散失,因而温度保持恒定,直到全部凝固后,温度再均匀下降,其冷却曲线见图中曲线(a)。但实际上,只有固相充分分散到液相中,也就是固液两相的接触面相当大时,平衡才能到达,画出(a )冷却曲线。

实际测量中,将纯溶体冷却,达到凝固点时,由于固是逐渐析出,当凝固热放出速率小于冷却速率,温度会不断下降,难以确定凝固点温度。为此,采取方法是,先使液体过冷,再突然搅拌,固相骤然析出大量微小晶体,两相充分接触,放出大量凝固热,温度回升,达到凝固点温度,保持恒定,然后再开始下降。见图中曲线(b )。

* 溶液的冷却情况与此不同,纯溶剂两相共存时,自由度f =1-2+1=0,而

对于溶液,当冷却到凝固点,开始析出固态纯溶剂,自由度f *=2-2+1=1,温度仍可下降。并且随着溶剂的析出,溶液浓度相应增大。所以溶液的凝固点随着溶剂的析出,浓度变大而不断下降,在冷却曲线上得不到温度不变的水平线段。见图中曲线(c )。

在实际测量时,如果溶液过冷程度不大,析出的固体溶剂比较少,浓度变化比较小,则过冷回升的温度可作为溶液的凝固点,见图中曲线(d );如果溶液过冷程度比较大,析出的固体溶剂比较多,浓度变化较大,则过冷回升的温度低于溶液的凝固点,见图中曲线(e )。因此实验中要控制过冷程度,不能大,并且每次的过冷程度要一样。热不能做到,要对冷却曲线进行校正,见图中曲线(f) 。或画出步冷曲线,确定凝固点,见图中曲线(g )。

三、仪器与试剂

1、仪器

凝固点测定仪一套,SWC-Ⅱ数字式贝克曼温度计一台,水银温度计(0-50℃,最小分度为0.1℃)1支,移液管(25mL )1支,大玻璃缸1只。

2、试剂

环己烷(A.R. ),萘(A.R. ),冰。

凝固点测定装置

1. 贝克曼温度计;

2. 内管搅棒;

3. 投料支管;

4. 凝固点管;

5. 空气套管;

6. 寒剂搅棒;

7. 冰槽;

8. 温度计。

四、实验步骤

1、仪器安装

按要求连接凝固点测定仪(如图) 。凝固点测定管,搅拌棒,及数字式贝克曼温度计相连的传感器应预先洗净、干燥,搅拌时应注意避免搅拌棒与管壁或传感器相摩擦。

仪器在实验开始时已经装好。后面几步实验中要注意搅拌棒的位置。

2、调节冰水浴的温度

调节冰水浴的温度,使其低于环己烷凝固点温度2-3℃。实验时,搅拌棒应经常搅拌,并间接补充少量的碎冰,使冰水浴温度基本保持不变。

查数据得到环己烷凝固点约为6.5℃,于是试验中加入碎冰使冰水浴保持在3℃左右,当温度上升时,再加入少量碎冰来维持温度恒定。实验时,由于有盖子存在,大缸里温度上升很慢,基本恒定在3℃。

3、调节温差

调节温差测量仪,使其探头在测量管中数字显示为“0”左右。

温度在10℃以上时,温差显示的是实际温度-20℃的差值;10℃以下时,仪器温差显示的是实际温度。环己烷凝固点低于10℃,本实验仪器把温差栏显示的温度作为凝固点数据,因为温差栏可以显示到小数点后第三位。

4、环己烷凝固点的测定

①粗测

用移液管准确吸取25mL 环己烷加入凝固点测定管,注意不要使环己烷溅在管壁上,塞紧软木塞,以免环己烷挥发。记下数字式贝克曼温度计显示的环己烷温度。

温度显示为18.5℃。

先将盛有环己烷的凝固点测定管直接插入冰浴中,不断移动搅拌棒,使其冷却。当刚有固体析出时,迅速取出测定管,擦干管外冰水,插入空气套管中,缓慢均匀搅拌(每秒一次),观察温度,直至温度稳定,记下读数,重复测定三次,三次平均温度即为环己烷的粗测凝固点。

得到的三次温度分别为6.706℃,6.696℃,6.698℃,所以的到的环己烷粗测凝固点为6.700℃。

②细测

取出凝固点测定管,用手温热,同时搅拌,使管中固体完全熔化;再将测定管直接插入冰浴中,缓慢搅拌,使环己烷迅速冷却,当温度降至高于凝固点参考温度0.5℃时,迅速取出测定管,擦干,放入空气套管中,每秒搅拌一次,使环己烷温度均匀下降,当温度低于凝固点近似值0.2℃-0.3℃左右时应急速搅拌(防止过冷太甚) ,促使固体析出,温度开始上升,搅拌减慢,注意观察温度的变化,直至稳定,此即为环己烷的凝固点。重复测定三次。要求环己烷凝固点的绝对平均误差小于土0.003℃。

细测的三次温度为6.699℃,6.696℃,6.700℃,所以得到环己烷细测凝固点为6.698℃。

4、萘-环己烷溶液凝固点的测定

①量样

取出凝固点测定管,试管中的环己烷融化。由凝固点测定管的支管口加入 准确称量的萘0.06g 左右(不压片,此量约使其凝固点降低0.5℃),使其溶解。

实际加萘W B =0.0671g 。

②测量

测量方法同溶剂凝固点。先粗测凝固点的参考温度,再精确测量之。皆重复测定三次。但要注意,操作时应先估算溶液凝固点降低的近似值。操作时应在高于估算温度近1℃时迅速取出凝固点测定管,擦干后插入玻璃套管中,并置于冰水浴中,搅拌要非常小心、缓慢,不使溶液溅与液面上的管壁,否则因此处温度较低,液滴很快凝固为固体而成为晶种,则溶液会迅速出现大量固体,无法判断其凝固点。

粗测的三次温度为6.162℃,6.154℃,6.161℃,所以得到环己烷细测凝固点为6.159℃。

细测的三次温度为6.159℃,6.160℃,6.159℃,所以得到环己烷细测凝固点为6.159℃。

五、数据记录与处理

②数据处理

步骤4中环己烷温度为18,5℃,由公式ρ= 0.7971 × 103 – 0.8879T/℃ (kg m-3) ,

3计算出环己烷密度为0.781g/cm,故25ml 环己烷质量W A 为19.518g 。

-1根据凝固点降低法测得的萘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8.20g/mol,而萘的实际相对分子质量为128.18g/mol,误差较小。说明实验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萘在环己烷中相对摩尔质量平均值 128.20g/mol,与理论值128.18g/mol,十分接近。所以可以认为萘在环己烷中是以单分子形式存在的。

六、结果讨论和分析

1、本实验的关键在于掌握体系的过冷程度。如果过冷程度不大,则放出的凝固热不易测得,可以将温度回升的最高值作为溶液的凝固点。若过冷太甚,凝固的溶剂过多,所测凝固点偏低。对于溶液的凝固点测量,析出的固体越少,溶

液的浓度变化越小,凝固点变化小,测量误差小。

2、本实验的关键在于控制搅拌速度。对于纯溶剂体系,理论上,在恒压下对单组分体系只要两相平衡共存就可以达到凝固点;但实际上只有固相充分分散到液相中,也就是固液两相的接触面相当大时,平衡才能达到。将凝固点测定管置于玻璃套管中,温度不断降低达到凝固点后,固相逐渐析出,此时若凝固热放出速度小于冰水混合物所吸收的热量,则体系温度将继续不断降低,即产生过冷现象。这时应控制过冷温度,如细测中采取急速搅拌的方式,使骤然析出的大量固体得以保证两相的充分接触,从而测得固液两相共存平衡温度。对于溶液,由于凝固的溶剂量多少将直接影响溶液的浓度,因此控制过冷程度和搅拌速度更为重要。

3、本实验先测定粗测凝固点作为参考,然后细测时要根据粗侧温度提前把测定管放入套管中,以减少过冷的影响。实验时很难得到一个持续很久的温度,因此,当温度变化很慢时,且有一个温度持续半分钟左右,即可认为是凝固点。

4、在细测凝固点时,书上给的是步冷曲线法。若照此法,虽然理论上来讲会更准确,但是实际操作中,每隔15s 计数,难以保证温度对于时间的准确性,且搅拌不能停,故采用了直接测量凝固点的方法。

5、此实验中所用的冰水混合物并不是平衡的冰和水组成,而是冰不断吸收外界热量熔化,也有水不断放出热量凝固,但是凝固速率小于熔化速率,所以冰不断减少,体系温度大于0℃。

七、注意事项

1、冰水浴温度不低于溶液凝固点2℃为宜。

2、控制过冷程度和搅拌速度,并且但搅拌时勿使搅拌棒与温度计或管壁相触。

3、溶剂、溶质的纯度都直接影响实验的结果。防止水进入溶液中。

4、细测前结晶必须完全溶解。

5、实验中每次过冷程度都要尽可能一致。

八、思考题

1、在冷却过程中固液相之间和寒剂之间,有哪些热交换?它们对凝固点的测定有何影响?

答:热交换有:冷冻管中液相放出热量而转化为固相;寒剂从冷冻管周围吸收热量。

当析出固相后,温度不回升到平衡温度,不能保持一恒定值,是因为部分溶

剂凝固后,剩余的溶液浓度逐渐增大,平衡温度要逐渐下降。如果溶液的过冷程度不大,可以将温度回升到最高值作为凝固点,若过冷太甚,凝固的溶剂过多,溶液的浓度变化过大,使得凝固点偏低。

2、当溶质在溶液中有解离、缔合和生成络合物的情况下,对相对分子质量测定值的影响如何?

答:离解,使浓度增大,温差变大,相对分子质量测定值偏小。缔合和生成络合物,浓度降低,使温差变小,相对分子质量测定值偏大。

3、根据什么原则考虑加入溶质的量? 太多太少影响如何?

答:本实验的误差主要来源于ΔT 的测量,根据测量误差原理,ΔT 值越大,测量出的分子量误差越小ΔT =K f m ,m 大,则ΔT 也大,应多加入溶质,但加入

太多,不是稀溶液,上面公式不能用。因此加入溶质要适当,一般使凝固点下降0.5℃为宜。

4、估算实验结果的误差,说明影像测量结果的主要因素?

答:影响测量结果的主要因素有:称量误差、测量误差、控制过冷程度、搅拌速率,溶剂环己烷的纯度、温度计读数等。实验过程中发现,试验中并不能保证溶液不溅到液面上的管壁,主要是在搅拌时无法观察凝固点测定管中的情况,同时也不能保证每次的过冷程度都一致,以及在刚有固体析出时就将凝固点测定管取出,这些都对测量结果有一定影响。


相关内容

  • 凝固点降低法测定摩尔质量的思考题及答案
  • 实验一 凝固点降低法测定摩尔质量 1.简述凝固点降低法测定摩尔质量的基本原理 答:化合物的分子量是一个重要的物理化学参数.非挥发性溶质溶解在溶剂中后,其稀溶液的蒸气压下降.沸点升高.冰点降低.渗透压等值只与溶质的分子数有关而与溶质的种类无关,这四种性质称为稀溶液的依数性.凝固点降低是依数性的一种表现 ...

  • 4-凝固点实验
  • 凝固点降低法测相对分子质量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1. 用凝固点降低法测定萘的摩尔质量 2. 通过实验掌握溶液凝固点的测量技术 3. 掌握贝克曼测定仪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 TfT0TKfm m g/M 1000 W 1000g MKf TW 式中Tf为凝固点降低值,T0为溶剂的凝 ...

  • 2014.1.1物理化学实验思考题答案
  • 实验一燃烧热的测定预习思考题答案 1.开机的顺序是什么? 答案:打开电源---热量计数据处理仪-计算机.(关机则相反) 2.搅拌太慢或太快对实验结果有何影响? . 答案:搅拌的太慢,会使体系的温度不均匀,体系测出的温度不准,实验结果不准,搅拌的太快,会使 体系与环境的热交换增多,也使实验结果不准. ...

  • 多组分体系
  • 第四章 多组分系统热力学 4.1 有溶剂A 与溶质B 形成一定组成的溶液.此溶液中B 的浓度为c B ,质量摩尔浓度为b B ,此溶液的密度为 .以M A ,M B 分别代表溶剂和溶质的摩尔质量,若 溶液的组成用B 的摩尔分数x B 表示时,试导出x B 与c B ,x B 与b B 之间的关系. ...

  • 应用化学毕业论文.doc
  • 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毕业论文 题 目 聚乙烯醇纤维的制备及研究 系 (院) 应用化工系 专 业 应用化工技术 班 级 应化3121 学生姓名 学号 45号 指导教师 老师 二○一五年二月五日 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摘 要 本文通过先制备醋酸乙烯,聚乙烯醇为原料,制备聚乙烯醇纤维.醋 酸乙烯是通过乙 ...

  • 基础化学答案第02
  • 学生自测答案 [TOP] 一.判断题 1.√ 2.√ 3.× 4.× 5.√ 二.选择题 1.B 2.B 3.D 4.A 5.C 三.填空题 1. (1) 难挥发性 (2)非电解质 (3) 稀溶液 2. (4)溶液的蒸气压下降 (5)沸点升高 (6)凝固点降低 (7)溶液的渗透压力. 3. (8)存 ...

  • 初中物理性质
  • 一.选择题(共7小题) 1.如图所示电路图,把端点A .B 接在电压U 不变的电源两端,只闭合开关S1,电压表的示数为U1,电流表A1的示数为I1.把端点C .D 接同一电源两端,只闭合开关S2,电压表的示数为U2,电流表A2的示数为I2.把端点 A .D 接同一电源两端,只闭合开关S1,电压表的示 ...

  •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总复习提纲
  •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总复习提纲 第一章 科学入门 2.在实验时我们要逐步学会正确使用各种仪器,仔细观察各种实验现象,正确 记录 实验 现象和 所测数据,并进行分析,作出 结论. 3.单凭人体感官对事物做出的判断是 有局限性的. 4.测量是一个将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进行比较的过程. 5.长度的单位是 ...

  • 高分子物理考研习题整理00 影响因素
  • 01构型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旋光异构 ①试述不同构型聚丙烯的聚集态结构特点和常温下力学性能的差异. 全同立构或间同立构聚丙烯结构比较规整,容易结晶,熔点远高于聚乙烯,用作塑料时较耐热,可用作微波炉容器,还可以纺丝制成纤维(丙纶)或成膜: 而无规立构聚丙烯成稀软的橡胶状,力学性能差,是生产聚丙烯的副产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