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丁肇中在中国,他得不了诺贝尔奖

最近科学网上在热议屠呦呦获得拉斯克奖的事,对这件事我没有发表过任何的观点和看法,这是因为我是学物理的,与医学和药学专业扯不上边,自己之前也压根没听说过屠呦呦这个名字,所以属于纯粹的小白,也就不好掺和了。

但是今天注意到网络上流传着对屠呦呦得奖的这样一种观点:屠呦呦的奖并不应当属于她个人,而应当是集体的荣誉。

这个观点让我嘿嘿一乐,就决定写这样一篇文章,仅供大伙思考。

我讲个故事:

我想我文章的读者中绝大部分人都曾听说过丁肇中这个名字,我们知道丁肇中是世界著名的华裔实验物理学家,他曾因发现了“J”粒子,也就是我们私下里说的“丁”粒子,而获得了1976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我本人也曾经见过几次丁肇中先生,都是在他来中国大陆作报告的时候,他给我的印象总的来说就是:头大,聪明,故事多。

我必须绝对的说,丁肇中是目前我见过的做物理的人中头部体积最大的,而这也从物理的角度对他的聪明给出了可信的证明。至于他的故事多,我就不在这里讲了,大伙有兴趣可以上网搜。

在这篇里我并不想讲丁肇中的八卦,我只想告诉你一件事:如果丁肇中当初不是在美国,而是在中国做的研究,那么他百分百得不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为什么?

大家知道做实验物理,一个人是做不成的,任何工作都是以实验组为单位。而在粒子物理领域,一个实验组基本上都有几十人甚至上百人的规模。

这样的实验组基本构成是:

1、有一个头头,俗话叫大老板,英文叫Team Leader,他是这个实验组的头,拥有最高的科研决定权,这个实验组的项目经费也基本上是以他的名义申请的。

2、有几个小老板,也就是仅次于team leader的教授或者副教授(甚至讲师)

3、有几位实验员,并不是教授或者副教授岗位,而是工程师岗位,主要负责技术支持。

4、有数位博士后。

5、有数位至数十位硕士及博士研究生。

6、可能还有一两位秘书负责行政工作。

在丁肇中的组里,他就是大老板。

尽管发现J粒子是他所在实验组所有人辛勤工作的结果,而且如果你有兴趣可以搜索一下丁肇中当初获奖论文的原文,你会发现那篇文章有超过10位作者,但是诺贝尔奖还是奖给他的。

这在中国的“传统观念”来看,属于宣扬个人英雄主义,抹杀集体荣誉的做法,这是绝对不可接受的。

如果丁肇中当时是一位国内的物理学工作者,他是拿了中国的科研项目,在国内发现了粒子,那么按照当时我国的“规矩”,这绝不是他个人的功劳,而是集体的成绩。

这句话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上到丁所在单位的领导,下到丁所在单位扫地大妈和看门保安,统统都有功劳!每个人都有份!要发表论文,每个人的名字都应署在上面,要申请奖项,每个人都应分得一份奖金!

而这还只是一个单位一个小组的事儿,倘若丁的小组在具体工作中和其它单位的其它组有过些许合作,事情就更复杂了。

你说是你发现了J粒子,凭什么呀?没有我们单位借给你们单位仪器,你能发现什么呀?

你给你发现的粒子取名字叫J粒子,因为你姓丁,你经过我同意了吗?别忘了,发现这粒子咱俩都有份!

你说你要得诺贝尔奖,我呸!那么多单位的那么多领导都还没说话呢,你算老几啊?

总之,集体主义精神的实质就是:荣誉岂能让你独享?奖金岂能叫你独吞?!

就算诺贝尔奖只能奖给一个人,我们也要让所有高层领导把大伙都组织起来开个会,选一个代表出来嘛!

代表是什么意思,你懂吧?代表就是你尽管是你自己,但你绝不是一个人!你要敢得瑟就把你打倒!

再说,就算选代表,也未必选你呀!

社会主义国家人人平等,谁又敢说我这个打扫卫生的一点不重要呢?!

就这样,倘若诺奖颁奖委员会来调查,他们恐怕很难搞清楚发现这个粒子的荣誉到底应该奖给谁,他们甚至可能搞不清这个工作的最重要部分到底是哪个单位做的。

他们最终的选择只会有一个,那就是把诺贝尔奖奖给这个国家!

毕竟,在中国这个集体永远大于个人的地界,只有能够代表全体人民的国家首脑去领奖,才是绝对不会有争议的。

至于丁肇中,我想,不会有人知道他是谁,因为,在中国人眼里,即便没有这个人,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J粒子的发现,也是迟早的事……

————————————————————————————

按我写文章的习惯,写到上面一段,文章已经写完,但今次我想多说一句也许无关的:

近年我也是深切的感受到国内的现实,我们现在真的很难留得住人才,周围有点人样的都跑了,跑出去就不回来。若问我为什么?其实道理挺简单,就是一个观念的问题:

在我看来,一个只强调集体,而不尊重个体的国度,是不可能吸引和留住人才的。因为,人才这两个字,它就意味着个体。你不尊重个体,就是不尊重人才。你一点都不尊重他,他还上赶着回来给你做牛做马,那他未免也太贱了。你觉得呢?

没了。

最近科学网上在热议屠呦呦获得拉斯克奖的事,对这件事我没有发表过任何的观点和看法,这是因为我是学物理的,与医学和药学专业扯不上边,自己之前也压根没听说过屠呦呦这个名字,所以属于纯粹的小白,也就不好掺和了。

但是今天注意到网络上流传着对屠呦呦得奖的这样一种观点:屠呦呦的奖并不应当属于她个人,而应当是集体的荣誉。

这个观点让我嘿嘿一乐,就决定写这样一篇文章,仅供大伙思考。

我讲个故事:

我想我文章的读者中绝大部分人都曾听说过丁肇中这个名字,我们知道丁肇中是世界著名的华裔实验物理学家,他曾因发现了“J”粒子,也就是我们私下里说的“丁”粒子,而获得了1976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我本人也曾经见过几次丁肇中先生,都是在他来中国大陆作报告的时候,他给我的印象总的来说就是:头大,聪明,故事多。

我必须绝对的说,丁肇中是目前我见过的做物理的人中头部体积最大的,而这也从物理的角度对他的聪明给出了可信的证明。至于他的故事多,我就不在这里讲了,大伙有兴趣可以上网搜。

在这篇里我并不想讲丁肇中的八卦,我只想告诉你一件事:如果丁肇中当初不是在美国,而是在中国做的研究,那么他百分百得不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为什么?

大家知道做实验物理,一个人是做不成的,任何工作都是以实验组为单位。而在粒子物理领域,一个实验组基本上都有几十人甚至上百人的规模。

这样的实验组基本构成是:

1、有一个头头,俗话叫大老板,英文叫Team Leader,他是这个实验组的头,拥有最高的科研决定权,这个实验组的项目经费也基本上是以他的名义申请的。

2、有几个小老板,也就是仅次于team leader的教授或者副教授(甚至讲师)

3、有几位实验员,并不是教授或者副教授岗位,而是工程师岗位,主要负责技术支持。

4、有数位博士后。

5、有数位至数十位硕士及博士研究生。

6、可能还有一两位秘书负责行政工作。

在丁肇中的组里,他就是大老板。

尽管发现J粒子是他所在实验组所有人辛勤工作的结果,而且如果你有兴趣可以搜索一下丁肇中当初获奖论文的原文,你会发现那篇文章有超过10位作者,但是诺贝尔奖还是奖给他的。

这在中国的“传统观念”来看,属于宣扬个人英雄主义,抹杀集体荣誉的做法,这是绝对不可接受的。

如果丁肇中当时是一位国内的物理学工作者,他是拿了中国的科研项目,在国内发现了粒子,那么按照当时我国的“规矩”,这绝不是他个人的功劳,而是集体的成绩。

这句话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上到丁所在单位的领导,下到丁所在单位扫地大妈和看门保安,统统都有功劳!每个人都有份!要发表论文,每个人的名字都应署在上面,要申请奖项,每个人都应分得一份奖金!

而这还只是一个单位一个小组的事儿,倘若丁的小组在具体工作中和其它单位的其它组有过些许合作,事情就更复杂了。

你说是你发现了J粒子,凭什么呀?没有我们单位借给你们单位仪器,你能发现什么呀?

你给你发现的粒子取名字叫J粒子,因为你姓丁,你经过我同意了吗?别忘了,发现这粒子咱俩都有份!

你说你要得诺贝尔奖,我呸!那么多单位的那么多领导都还没说话呢,你算老几啊?

总之,集体主义精神的实质就是:荣誉岂能让你独享?奖金岂能叫你独吞?!

就算诺贝尔奖只能奖给一个人,我们也要让所有高层领导把大伙都组织起来开个会,选一个代表出来嘛!

代表是什么意思,你懂吧?代表就是你尽管是你自己,但你绝不是一个人!你要敢得瑟就把你打倒!

再说,就算选代表,也未必选你呀!

社会主义国家人人平等,谁又敢说我这个打扫卫生的一点不重要呢?!

就这样,倘若诺奖颁奖委员会来调查,他们恐怕很难搞清楚发现这个粒子的荣誉到底应该奖给谁,他们甚至可能搞不清这个工作的最重要部分到底是哪个单位做的。

他们最终的选择只会有一个,那就是把诺贝尔奖奖给这个国家!

毕竟,在中国这个集体永远大于个人的地界,只有能够代表全体人民的国家首脑去领奖,才是绝对不会有争议的。

至于丁肇中,我想,不会有人知道他是谁,因为,在中国人眼里,即便没有这个人,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J粒子的发现,也是迟早的事……

————————————————————————————

按我写文章的习惯,写到上面一段,文章已经写完,但今次我想多说一句也许无关的:

近年我也是深切的感受到国内的现实,我们现在真的很难留得住人才,周围有点人样的都跑了,跑出去就不回来。若问我为什么?其实道理挺简单,就是一个观念的问题:

在我看来,一个只强调集体,而不尊重个体的国度,是不可能吸引和留住人才的。因为,人才这两个字,它就意味着个体。你不尊重个体,就是不尊重人才。你一点都不尊重他,他还上赶着回来给你做牛做马,那他未免也太贱了。你觉得呢?

没了。


相关内容

  • zz 丁肇中的故事
  • 丁肇中的故事 2006-10-06 18:14 1974年,著名美籍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在美国的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所,进行了一项大胆的.复杂得令人眼花缭乱的实验,他发现了一种人们以前完全没有预料到的粒子--J粒子. 当时,新闻界有一个误会:以为J粒子就是"丁粒子",是丁肇中以姓氏 ...

  • 对"钱学森之问"的思考
  • 摘要 1976年诺贝尔奖物理奖得主丁肇中教授在内地上小学,在台湾上中学,在美国上大学.研究生,对中西教育感受较深.与西方教育相比,丁肇中认为我们的现代教育要培养和尊重学生的个性.要启发诱导学生去独立思考,扩大他们对这个世界的兴趣,而不是围着分数转.考试能拿第一并不代表一切,因为考试是解决别人解决了的 ...

  • 2015国考时政热点:赞赏丁肇中先生的"一问三不知"
  • 2015国考时政热点:赞赏丁肇中先生的"一问三不 知"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籍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先生日前在中山大学发表演讲,主题是自己对于宇宙起源的研究.在随后20分钟的问答环节里,有心人发现,丁先生一共回答了五个"我不知道".都是些什么问题呢?" ...

  • [人民科学家的精神风采]讲学稿蒋4页
  • <人民科学家的精神风采>师生共用导学案 年级:八年级 学科:语文 主备人:陈玉军 课型:新授 审核: 学生评价: 教师评价: [学习目标] 1.了解钱学森的生平,学习钱学森高尚的思想境界: 2.学习本文朴实的行文风格. [学习重难点] 目标1 [学法指导] 1.结合自己对钱学森的课外了解 ...

  • 13.[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教学设计
  • 13.<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教学设计 南安市毓元中学 林金朗 [学情分析] <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

  • 获诺贝尔奖的华裔
  • 一.杨振宁 美籍华人 生于中国安徽合肥,父亲杨武之是芝加哥大学的数学博士,1942年毕业于昆明的西南联合大学,1944年在北平清华大学研究生毕业.1945年考取公费留学赴美,就读于芝加哥大学,1948年取得博士学位.1949年,杨振宁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并开始同李政道进行了一段 ...

  • 世界上一位传奇人物的事迹
  • 世界上一位传奇人物的事迹 [译者的话]:我是一个从事中小学英语教学的普通教师. 我喜欢英语教学,喜欢看学生大声讲英语,也喜欢在教学之余翻译一些东西.在行家眼中,我的翻译登不了大雅之堂.但我觉得凡事只要坚持,总会有好结果的. 断断续续写了好多,也翻译了许多.从上大学时翻译十多首英语诗歌开始,到写稿给& ...

  • 我要用中文
  • <我要用中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感受文中的爱国情怀,懂得爱国的重要. 2.理解文中含蓄语句,增强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 1. 感受爱国情怀的魅力,懂得爱国的价值和方式. 2. 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 教学安排:二课时 一.导入:爱国之言,匹夫亦可说出:爱国之举,匹夫亦可做到.但 ...

  • 诺贝尔奖中国人获得者有多少 华裔和中国籍获得者大全
  • 诺贝尔奖中国籍获得者目前只有两位,一个是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屠呦呦.获奖理由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另一个是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获奖理由是:通过幻觉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 华裔诺贝尔奖获得者 李政道:1926年生于上海,19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