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菲的世界观后感

传播学 1101班苏辉 U201117196

《苏菲的世界》观后感

哲学是什么?以前我们总是对这个概念既感到熟悉又陌生,在生活中处处充满了哲学,但对西方的哲学我们一般都没有一个完整的描述。但看了《苏菲的世界》后,苏菲似乎带领着我们游历了西方哲学史的历程!它通过一名导师向一个叫苏菲的女孩讲授知识而向我们展示了西方哲学的发展,于这样的了解哲学的方式更能为我们接受,也更能理解身边的哲学。

这部电影以苏菲收到一封信——“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为开头,然后她开始收到一些不寻常的信件,也就是这样一些信件带她开始探索这充满奇妙的世界。在电影中苏菲在镜子中看到了另一个她,这就引发了人们的一个对世界的思考“我是谁?”她也以她的聪明才智去揭开这些谜团。

只有人类才有思想 小鸟没有思想 那是本能,只有人类才有思想

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

亲爱的苏菲,生命最重要的是什么? 如果我问饿得要命的人,他会说“食物”;如果问受寒的人,他会说“温暖”。即使一切都满足了,人们还会想得到其它的东西,哲学家说我们需要知道我们是谁,为什么会存在;洞悉哲学最好的办法就是问哲学的问题 我是谁?世界从哪里来? 总的来说,人们不太注意哲学家,他们太懒了,他们不知道哲学家开始了危险的旅程

许多哲学问题都用(/有)神话来解说 雷神是自然更替的解释 当出现干旱 人们又需要另一种解释 是否有人偷了雷神的斧子 神话传说解释了人们不要能解释的现象

苏格拉底喜欢人们自己思考 批判性思维永存 受苦总比做错好 邪恶永存 无法逃脱

柏拉图说所有事物本质上都是永恒想法的影子影子 但是很多人都满足于虚伪的影子他们就像山顶动人 在墙上看到影子 却从来不问自己什么(怎么)创造出影子 他们不敢离开洞穴 去自己发现太阳或真理。

这部电影通过那位导师之手向苏菲介绍了西方哲学的发展,里面介绍了古希腊的各位大哲学家:康德,弗洛伊德,柏拉图等,在看到这里时就不免引发人对哲学的思考。古希腊的哲学发展可追溯至苏格拉底,苏格拉底的学说主要还是以神学为主,他反对人类研究自然界,认为这是对神的亵渎,虽然在现在看来 这是在我们国家是荒谬的,但是他在哲学界的贡献是不可忽视的。他提出了“我只知道自己一无所知,只有神才是智慧的,他的答复是要指明人的智慧是没有什么价值的或者全无价值的”,这也在一方面解释了苏菲的“我是谁”的问题:人是没价值的,是神赋予的,我只是神用来解释什么是有智慧的一种介质。但现实世界的复杂远远超于苏菲的想象,原以为解决问题的她却碰到了更大的问题,于是又继续踏上继续探寻的道路。后来还碰到了柏拉图,他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柏拉图认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所组成,这一点恰好解释了世界的组成,理念的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永恒不变,而人类感官所接触到的这个现实的世界,只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影子,它由现象所组成。也可以这样说,世界的来源是人的理念,似乎这也正好解释了信中提到的“世界从哪里来?” 其中还提到了一位哲学家不得不说,黑格尔——除全体而外任何东西都不是根本完全实在的!他的经典名句想必大家都知道,现实的就是合理的,合理的就是现实的,这句话我们平时就挂在嘴边,但它却是包含黑格尔哲

学思想的一句话,其对苏菲的影响实在是相当大,他指出了凡是经验主义者认为的事实都是不合理的,也可以说就是这样一种思想致使她和那位导师在认为无法摆脱作者的笔中命运时选择欺骗作者来找到真相!从另一方面来说,诸位哲学家的重要思想帮助了她认识哲学,在老师讲课时讲错了的时候她可以予以反驳,在和她母亲交流时可以体现她区别于寻常人的一面。

苏菲的世界是虚拟的世界也是充满智慧与哲学的世界,就在这个梦里,它唤醒了人们对自身与世界的反思。把本身比较零碎额哲学思想汇聚在了那个虚拟的梦境中,并且在电影的最后一点做出了升华,思想在思想的国度里是不灭的。

这部电影改编自一部书《苏菲的世界》,并且这本书非常的畅销,可以看出人们对于哲学的追求和对生活及现实世界的探索,同时呢这也折射出一个比较明显的现实问题——现实教育的缺失,使得人们的内心非常的空虚,没有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去填补人们空虚的心灵。这部电影不仅是带领人们了解西方哲学史的发展,还是带领人们去探讨哲学,去真正认识哲学对于我们现实生活的影响:对现实世界的理性的批判,清醒的认识。远离偏见,和追求真理与智慧,吸取那些大哲学家的经典思想,得到更好的发展!

经过这一次看了《苏菲的世界》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在现实世界中我们不要对经验主义太过于崇拜,正如黑格尔所说,经验主义者往往是不合理的。也就是说要怀着对已存在事物的质疑的心态,正如电影中的苏菲一样,逃脱了被注定命运的结局而认清了世界的本质。现在的我们在现在的生活中很少对生活中的事表示质疑,也可以说正在逐渐的淡忘哲学的本质,既没有想探究生活的向往也没有对自身和世界的反复疑问,因而我们往往不能很好地真正了解哲学,不能够像苏菲那样从现实的世界中升华到理想的国度然后了解思想的价值并能够在思想的国度中长存!这是那些在大哲学家之后我们所缺少的东西。

我是真实的存在吗?我活在哪个世界里?我是像苏菲那样只是别人书中的一个小角色,还是我只是活在梦中?就如艾伯特所说的那样,我们对于时间和空间的感觉只存在我们的脑海中 ,我们的一周对别人来说也许不是一周;也许我们一直习以为常地生活,一直未曾察觉。可是如果真的是这样,那我还能算存在吗?我们这个世界还存在吗?苏菲对于这个问题,也非常困惑,她存在于少校写的作为一份给他女儿礼物的书中,可是他却能真实的感受到周围世界的一切:鲜花、芳草、朋友、亲人。她不愿意去相信已经摆在面前的事实——她只存在于别人的书中。她开始不断的思考,摸索。她妈妈给了她一个回答,我思故我在。

我思故我在——当我怀疑一切事物的存在时,我却不用怀疑我本身的思想,因为此时我唯一可以确定的事就是我自己思想的存在。一个人因为思考而能被自己感觉存在,那其他生物呢?亚里士多德根据有无生命把世界分为不同的物质,而植物、动物和人中,由于植物和动物有生命并不意味着存在,声称人类是唯一能感觉自己存在的生物。这是不是说出了人以外的其他生物就不被其自己确认存在了?在人类都不能肯定它们的存在时,它们是不是就从人类的世界,所有的世界中消失了?

贝克莱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我觉得这与我思故我在有略微的差别,更多的是相同,这份思考也动摇了我对周围事物的看法。按照这个观点,世间万物都有自己

的世界,而这个世界由能被感知的那部分构成。没有被人感知的那部分不存在于人的世界中,也就是不存在了。可是在不同的世界里,可能存在。同于同一事物,苏菲和别人所见不同。我觉得,不可能有两个人看法完全一致,这也就是说,不可能存在有着相同世界的人。可是艾伯特有不同的看法:“哲学家的词典里永远不会出现‘不可能’三个字”。这让我反思,是不是在某种约束条件下,存在着两个活在同一片世界里的人?或许他那句话仅仅是对苏菲批判性眼光的培养,可是对于这样的事件,真的可能存在吗?这些思考是矛盾的,会产生紧张,可是会引发我们更多的思考。这些问题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却很难得到结论。老师说思想是活动的,哲学自己也在不断运动,当越来越多的东西得不到解释的时候,就需要一个足够权威的人来安抚人类的思想,让人们安定。

尽管苏菲没有活在“真实”的世界中, 可是按照哲学的观点,谁又能指出她所在的那个世界和“真实”世界的差别?仅仅是两个世界而已,同样的生活,同样的思考,同样的存在。苏菲最后也明白了这点,“我们的思想是永存不朽的”,她也成了一个真正的哲学家。

圣经告诉我们,上帝创造了世界,制定了一整套世间万物的基本生存法则。一般人看来,世界来源于上帝,上帝是万能的。可是这部影片让我开始批判性地看待这个观点,上帝也会死。

对苏菲而言,少校是上帝。他缔造了苏菲的世界,苏菲的举手抬足,一颦一笑都被设定。“我们并不存在,我们在事件上没有选择”。受前人影响,在她心里上帝是万能的,是绝对的权威,神圣不可侵犯;她不敢拿批判性的眼光来审视她的上帝。可是当她知道自己的角色后,所做出的举动完全没有把“上帝”放在眼里,她也渐渐明白“没有绝对的思想,没有绝对的权威”。少校只是一个很平常的人,只是他会像上帝一样,用足够的想象力去创造她们。作为书中角色,苏菲等人除了是哲学的框架外什么都不是,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能享受乐趣。明白了这些,苏菲开始尝试摆脱少校。最后还成功来到了少校所在的世界,和少校一家共处一室。她也明白,存在的价值是对自己的人生做出且必须做出选择。只是让她有些意外的是来自不同的世界的人,无法相互沟通,相互感触;这也让她完成了进化为真正哲学家最后一次飞跃。

宇航员说我曾经去过宇宙几次,但是我从来没有见过上帝或天使;脑外科医生回答说我帮很多人做过脑手术,但我从来没见过灵魂。在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或者说我们所能够感知到的这个世界,上帝的观念是存在的,可是我们很少去考虑上帝本身。或许是因为人们都在忙着安身立命,无暇顾及这些与哲学相关的事,我不知道这算不算是人性中求知欲的一种弱化,对哲学的冷落。但是有些事情我们必须得思考:上帝的概念源自哪里?也许上帝什么都不是,就像其他的任何一个名词一样,它的不同之处在于人们对它的看法;也许上帝由别人创造,这个概念是由比上帝级别更高的人提出的;也许上帝被更高的权力支配,就如先今的等级区分一样------各种可能性都有。上帝也是会死的,至少根据弗里德尼采的想法,在我们复杂的社会中,没有东西可以坚持。同样,尼采认为我们应该再评价我们的价值。

我们的思考是辩证的,受前人影响的。思考这些,我们才会更加具有批判的精神,才能更加辩证的看待生活中的种种,才不会让眼镜影响我们看到的世界,而让我们永远无法感知事物的真正属性。

影片带着观众陪苏菲走过了求知之路,全片如梦如幻,瞬息万变。这个正好与苏菲“我们一定看到的是虚伪的影子,必须洞悉里面的真正含义”相呼应。所有事

物本质上都有一定的形态,就像雕塑在大理石里面一样,雕刻家心里有那个影子,当碰到皮肤的时候就停下来。

虚幻让人迷惘,不知所措,可是穿过虚幻后的本质很充实。柏拉图说所有事物本质上都是永恒想法的影子,但是很多人都满足于虚伪的影子。他们就像山顶洞人,在墙上看到影子,却从来不问自己怎么创造出影子。他们不敢离开洞穴去自己发现太阳或真理。我们虽然不如那个年代般人类的无知和对大自然神奇的敬畏,可是我们得勇于走出“洞窟”,去追求哲学,拥抱智慧。

就像艾伯特问苏菲的那样:”亲爱的苏菲,生命最重要的是什么? 如果我问饿得要命的人,他会说“食物”;如果问受寒的人,他会说“温暖”。即使一切都满足了,人们还会想得到其它的东西。”苏菲一直在寻找着生命的真正意义,她从来没有停下追求智慧的脚步,即使最后发现她是书中角色的真相,可是对她没有太大的影响,最后哲学让她明白了生命的意义。

柏拉图曾经说过,真理永远在少数人一边,这就不仅要求我们有追求真理和哲学价值的意愿,更要有质疑世界和经验的理念,否则就只能原地踏步。此外,所谓思想永远是宇宙的统治者,因此永远要保持思想的极大丰富性和活跃性,要跳出原来的思维模式才能做出更大的成功。这就要求我们在权威面前敢于提出自己的反对意见,恰似苏菲面对老师而提出了与老师不同的看法,哲学本身就是在不断探讨之中得以完善的。其实,哲学在我们大多数人看来都是枯燥乏味并且很难学的,但是一旦像苏菲一样真正进入到哲学理想的世界时,并能够真正接触到身边发生的大事时,那么对某件事的认识就会加深,所以,多学习,多看书就是个很好的方式!

最后,正如中国一句名言所说,读史可以使人明智,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的哲学发展史,都是人类在几千年发展中积累的精华,其理论的价值使我们穷其一生也无法完全领会的,但是,我们要做的除了要领会前辈们的智慧之外更要提出适合现代的哲学理论来丰富和发展哲学,只有这样人类的发展才会更好!其实以前我对哲学的具体定义不是很清楚,以为所谓的哲学就是大道理,大到没有人能够听得懂,但看了这部电影之后我却不得不改变自己的看法,原因很简单,我的思想还是很浅,没有达到思想领域。也只有真正达到了思想的领域才能做到思想的永存还有真正明白我是谁,世界来自哪里?没有深厚的哲学理论基础是不会轻易明白理想国的庞大和丰富,所以从现在开始多读书成了我们了解哲学史的首要任务,多读书,多思考,相信能做到这的一定可以更好的了解哲学的价值,并让它体现在社会中!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在随着影片流转于多个场面,多个时代,多个世界中时,虚幻尽逝,真知终出,不要停下哲学的脚步。

洞悉虚幻内的本质 寻找生命的意义

传播学 1101班苏辉 U201117196

《苏菲的世界》观后感

哲学是什么?以前我们总是对这个概念既感到熟悉又陌生,在生活中处处充满了哲学,但对西方的哲学我们一般都没有一个完整的描述。但看了《苏菲的世界》后,苏菲似乎带领着我们游历了西方哲学史的历程!它通过一名导师向一个叫苏菲的女孩讲授知识而向我们展示了西方哲学的发展,于这样的了解哲学的方式更能为我们接受,也更能理解身边的哲学。

这部电影以苏菲收到一封信——“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为开头,然后她开始收到一些不寻常的信件,也就是这样一些信件带她开始探索这充满奇妙的世界。在电影中苏菲在镜子中看到了另一个她,这就引发了人们的一个对世界的思考“我是谁?”她也以她的聪明才智去揭开这些谜团。

只有人类才有思想 小鸟没有思想 那是本能,只有人类才有思想

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

亲爱的苏菲,生命最重要的是什么? 如果我问饿得要命的人,他会说“食物”;如果问受寒的人,他会说“温暖”。即使一切都满足了,人们还会想得到其它的东西,哲学家说我们需要知道我们是谁,为什么会存在;洞悉哲学最好的办法就是问哲学的问题 我是谁?世界从哪里来? 总的来说,人们不太注意哲学家,他们太懒了,他们不知道哲学家开始了危险的旅程

许多哲学问题都用(/有)神话来解说 雷神是自然更替的解释 当出现干旱 人们又需要另一种解释 是否有人偷了雷神的斧子 神话传说解释了人们不要能解释的现象

苏格拉底喜欢人们自己思考 批判性思维永存 受苦总比做错好 邪恶永存 无法逃脱

柏拉图说所有事物本质上都是永恒想法的影子影子 但是很多人都满足于虚伪的影子他们就像山顶动人 在墙上看到影子 却从来不问自己什么(怎么)创造出影子 他们不敢离开洞穴 去自己发现太阳或真理。

这部电影通过那位导师之手向苏菲介绍了西方哲学的发展,里面介绍了古希腊的各位大哲学家:康德,弗洛伊德,柏拉图等,在看到这里时就不免引发人对哲学的思考。古希腊的哲学发展可追溯至苏格拉底,苏格拉底的学说主要还是以神学为主,他反对人类研究自然界,认为这是对神的亵渎,虽然在现在看来 这是在我们国家是荒谬的,但是他在哲学界的贡献是不可忽视的。他提出了“我只知道自己一无所知,只有神才是智慧的,他的答复是要指明人的智慧是没有什么价值的或者全无价值的”,这也在一方面解释了苏菲的“我是谁”的问题:人是没价值的,是神赋予的,我只是神用来解释什么是有智慧的一种介质。但现实世界的复杂远远超于苏菲的想象,原以为解决问题的她却碰到了更大的问题,于是又继续踏上继续探寻的道路。后来还碰到了柏拉图,他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柏拉图认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所组成,这一点恰好解释了世界的组成,理念的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永恒不变,而人类感官所接触到的这个现实的世界,只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影子,它由现象所组成。也可以这样说,世界的来源是人的理念,似乎这也正好解释了信中提到的“世界从哪里来?” 其中还提到了一位哲学家不得不说,黑格尔——除全体而外任何东西都不是根本完全实在的!他的经典名句想必大家都知道,现实的就是合理的,合理的就是现实的,这句话我们平时就挂在嘴边,但它却是包含黑格尔哲

学思想的一句话,其对苏菲的影响实在是相当大,他指出了凡是经验主义者认为的事实都是不合理的,也可以说就是这样一种思想致使她和那位导师在认为无法摆脱作者的笔中命运时选择欺骗作者来找到真相!从另一方面来说,诸位哲学家的重要思想帮助了她认识哲学,在老师讲课时讲错了的时候她可以予以反驳,在和她母亲交流时可以体现她区别于寻常人的一面。

苏菲的世界是虚拟的世界也是充满智慧与哲学的世界,就在这个梦里,它唤醒了人们对自身与世界的反思。把本身比较零碎额哲学思想汇聚在了那个虚拟的梦境中,并且在电影的最后一点做出了升华,思想在思想的国度里是不灭的。

这部电影改编自一部书《苏菲的世界》,并且这本书非常的畅销,可以看出人们对于哲学的追求和对生活及现实世界的探索,同时呢这也折射出一个比较明显的现实问题——现实教育的缺失,使得人们的内心非常的空虚,没有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去填补人们空虚的心灵。这部电影不仅是带领人们了解西方哲学史的发展,还是带领人们去探讨哲学,去真正认识哲学对于我们现实生活的影响:对现实世界的理性的批判,清醒的认识。远离偏见,和追求真理与智慧,吸取那些大哲学家的经典思想,得到更好的发展!

经过这一次看了《苏菲的世界》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在现实世界中我们不要对经验主义太过于崇拜,正如黑格尔所说,经验主义者往往是不合理的。也就是说要怀着对已存在事物的质疑的心态,正如电影中的苏菲一样,逃脱了被注定命运的结局而认清了世界的本质。现在的我们在现在的生活中很少对生活中的事表示质疑,也可以说正在逐渐的淡忘哲学的本质,既没有想探究生活的向往也没有对自身和世界的反复疑问,因而我们往往不能很好地真正了解哲学,不能够像苏菲那样从现实的世界中升华到理想的国度然后了解思想的价值并能够在思想的国度中长存!这是那些在大哲学家之后我们所缺少的东西。

我是真实的存在吗?我活在哪个世界里?我是像苏菲那样只是别人书中的一个小角色,还是我只是活在梦中?就如艾伯特所说的那样,我们对于时间和空间的感觉只存在我们的脑海中 ,我们的一周对别人来说也许不是一周;也许我们一直习以为常地生活,一直未曾察觉。可是如果真的是这样,那我还能算存在吗?我们这个世界还存在吗?苏菲对于这个问题,也非常困惑,她存在于少校写的作为一份给他女儿礼物的书中,可是他却能真实的感受到周围世界的一切:鲜花、芳草、朋友、亲人。她不愿意去相信已经摆在面前的事实——她只存在于别人的书中。她开始不断的思考,摸索。她妈妈给了她一个回答,我思故我在。

我思故我在——当我怀疑一切事物的存在时,我却不用怀疑我本身的思想,因为此时我唯一可以确定的事就是我自己思想的存在。一个人因为思考而能被自己感觉存在,那其他生物呢?亚里士多德根据有无生命把世界分为不同的物质,而植物、动物和人中,由于植物和动物有生命并不意味着存在,声称人类是唯一能感觉自己存在的生物。这是不是说出了人以外的其他生物就不被其自己确认存在了?在人类都不能肯定它们的存在时,它们是不是就从人类的世界,所有的世界中消失了?

贝克莱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我觉得这与我思故我在有略微的差别,更多的是相同,这份思考也动摇了我对周围事物的看法。按照这个观点,世间万物都有自己

的世界,而这个世界由能被感知的那部分构成。没有被人感知的那部分不存在于人的世界中,也就是不存在了。可是在不同的世界里,可能存在。同于同一事物,苏菲和别人所见不同。我觉得,不可能有两个人看法完全一致,这也就是说,不可能存在有着相同世界的人。可是艾伯特有不同的看法:“哲学家的词典里永远不会出现‘不可能’三个字”。这让我反思,是不是在某种约束条件下,存在着两个活在同一片世界里的人?或许他那句话仅仅是对苏菲批判性眼光的培养,可是对于这样的事件,真的可能存在吗?这些思考是矛盾的,会产生紧张,可是会引发我们更多的思考。这些问题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却很难得到结论。老师说思想是活动的,哲学自己也在不断运动,当越来越多的东西得不到解释的时候,就需要一个足够权威的人来安抚人类的思想,让人们安定。

尽管苏菲没有活在“真实”的世界中, 可是按照哲学的观点,谁又能指出她所在的那个世界和“真实”世界的差别?仅仅是两个世界而已,同样的生活,同样的思考,同样的存在。苏菲最后也明白了这点,“我们的思想是永存不朽的”,她也成了一个真正的哲学家。

圣经告诉我们,上帝创造了世界,制定了一整套世间万物的基本生存法则。一般人看来,世界来源于上帝,上帝是万能的。可是这部影片让我开始批判性地看待这个观点,上帝也会死。

对苏菲而言,少校是上帝。他缔造了苏菲的世界,苏菲的举手抬足,一颦一笑都被设定。“我们并不存在,我们在事件上没有选择”。受前人影响,在她心里上帝是万能的,是绝对的权威,神圣不可侵犯;她不敢拿批判性的眼光来审视她的上帝。可是当她知道自己的角色后,所做出的举动完全没有把“上帝”放在眼里,她也渐渐明白“没有绝对的思想,没有绝对的权威”。少校只是一个很平常的人,只是他会像上帝一样,用足够的想象力去创造她们。作为书中角色,苏菲等人除了是哲学的框架外什么都不是,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能享受乐趣。明白了这些,苏菲开始尝试摆脱少校。最后还成功来到了少校所在的世界,和少校一家共处一室。她也明白,存在的价值是对自己的人生做出且必须做出选择。只是让她有些意外的是来自不同的世界的人,无法相互沟通,相互感触;这也让她完成了进化为真正哲学家最后一次飞跃。

宇航员说我曾经去过宇宙几次,但是我从来没有见过上帝或天使;脑外科医生回答说我帮很多人做过脑手术,但我从来没见过灵魂。在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或者说我们所能够感知到的这个世界,上帝的观念是存在的,可是我们很少去考虑上帝本身。或许是因为人们都在忙着安身立命,无暇顾及这些与哲学相关的事,我不知道这算不算是人性中求知欲的一种弱化,对哲学的冷落。但是有些事情我们必须得思考:上帝的概念源自哪里?也许上帝什么都不是,就像其他的任何一个名词一样,它的不同之处在于人们对它的看法;也许上帝由别人创造,这个概念是由比上帝级别更高的人提出的;也许上帝被更高的权力支配,就如先今的等级区分一样------各种可能性都有。上帝也是会死的,至少根据弗里德尼采的想法,在我们复杂的社会中,没有东西可以坚持。同样,尼采认为我们应该再评价我们的价值。

我们的思考是辩证的,受前人影响的。思考这些,我们才会更加具有批判的精神,才能更加辩证的看待生活中的种种,才不会让眼镜影响我们看到的世界,而让我们永远无法感知事物的真正属性。

影片带着观众陪苏菲走过了求知之路,全片如梦如幻,瞬息万变。这个正好与苏菲“我们一定看到的是虚伪的影子,必须洞悉里面的真正含义”相呼应。所有事

物本质上都有一定的形态,就像雕塑在大理石里面一样,雕刻家心里有那个影子,当碰到皮肤的时候就停下来。

虚幻让人迷惘,不知所措,可是穿过虚幻后的本质很充实。柏拉图说所有事物本质上都是永恒想法的影子,但是很多人都满足于虚伪的影子。他们就像山顶洞人,在墙上看到影子,却从来不问自己怎么创造出影子。他们不敢离开洞穴去自己发现太阳或真理。我们虽然不如那个年代般人类的无知和对大自然神奇的敬畏,可是我们得勇于走出“洞窟”,去追求哲学,拥抱智慧。

就像艾伯特问苏菲的那样:”亲爱的苏菲,生命最重要的是什么? 如果我问饿得要命的人,他会说“食物”;如果问受寒的人,他会说“温暖”。即使一切都满足了,人们还会想得到其它的东西。”苏菲一直在寻找着生命的真正意义,她从来没有停下追求智慧的脚步,即使最后发现她是书中角色的真相,可是对她没有太大的影响,最后哲学让她明白了生命的意义。

柏拉图曾经说过,真理永远在少数人一边,这就不仅要求我们有追求真理和哲学价值的意愿,更要有质疑世界和经验的理念,否则就只能原地踏步。此外,所谓思想永远是宇宙的统治者,因此永远要保持思想的极大丰富性和活跃性,要跳出原来的思维模式才能做出更大的成功。这就要求我们在权威面前敢于提出自己的反对意见,恰似苏菲面对老师而提出了与老师不同的看法,哲学本身就是在不断探讨之中得以完善的。其实,哲学在我们大多数人看来都是枯燥乏味并且很难学的,但是一旦像苏菲一样真正进入到哲学理想的世界时,并能够真正接触到身边发生的大事时,那么对某件事的认识就会加深,所以,多学习,多看书就是个很好的方式!

最后,正如中国一句名言所说,读史可以使人明智,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的哲学发展史,都是人类在几千年发展中积累的精华,其理论的价值使我们穷其一生也无法完全领会的,但是,我们要做的除了要领会前辈们的智慧之外更要提出适合现代的哲学理论来丰富和发展哲学,只有这样人类的发展才会更好!其实以前我对哲学的具体定义不是很清楚,以为所谓的哲学就是大道理,大到没有人能够听得懂,但看了这部电影之后我却不得不改变自己的看法,原因很简单,我的思想还是很浅,没有达到思想领域。也只有真正达到了思想的领域才能做到思想的永存还有真正明白我是谁,世界来自哪里?没有深厚的哲学理论基础是不会轻易明白理想国的庞大和丰富,所以从现在开始多读书成了我们了解哲学史的首要任务,多读书,多思考,相信能做到这的一定可以更好的了解哲学的价值,并让它体现在社会中!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在随着影片流转于多个场面,多个时代,多个世界中时,虚幻尽逝,真知终出,不要停下哲学的脚步。

洞悉虚幻内的本质 寻找生命的意义


相关内容

  • 圆梦巨人观后感
  • 一个孤独者,要寻找的是另一颗孤独的心 也许你很难想象,一个孤独者,要寻找的其实是另外一颗孤独的心.而不是在人群中特别享受热闹的人.就像是失恋的人,满心希冀地投身寻找新的恋人,发现其实这并得不到治愈,反而是会在另一个失恋者那里找到慰藉.这也叫同病相怜. <圆梦巨人>这个电影,是一个不会老死 ...

  • [苏菲的世界]的读后感
  • <苏菲的世界>的读后感 知名作家南方朔是这样评价本书的:"<苏菲的世界>的小说部分,苏菲的主体自觉过程颇像侦探故事加上现代版的爱丽丝梦游仙境,哲学加侦探,加幻想,再加上宇宙观,它让人心胸开阔,这不正是哲学爱智最古典的定义吗?"它唤醒了我对世界的好奇心和对人 ...

  •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 前不久,看过一部经典的电影,名字叫做<达芬奇密码>>,它讲的是个奇异的探索耶稣后人的故事,里面耶稣的后人就叫做苏菲.一个美丽漂亮的公主,拥有对所有认知东西的敏感程度,她的敏锐的知觉让我欣赏,她的处事不惊让我敬佩,她的美丽善良又让我喜欢.所致当老师布置这个作业之时,我毫无疑问的选择了 ...

  •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周明
  •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阅读前几章,以为本书的主角就是苏菲和她的哲学老师艾伯特,而越往下,越觉得诡异,到苏菲十五岁生日的那场哲学宴会上,我才渐渐意识到,本书真正的主角是席德和她的少校父亲,而苏菲和艾伯特只是本书作者笔下的人物席德之父少校笔下塑造的人物,少校创造出这两个人以及他们的经历,写成 ...

  • 哈尔的移动城堡读后感
  • 哈尔的移动城堡读后感 哈尔的移动城堡>读后感 这是第二次看<哈尔的移动城堡>.跟之前一样,仍然觉得很感动,很多话想说. 这也是宫崎骏监制的作品,风格和内容都有些相似,>故事奇幻曲折,对善良与>勇气的赞赏.只不过,故事的主人公苏菲,我觉得比千寻要惨得多:突然被施了魔法,从 ...

  • 哲学入门读后感
  • 马原读书笔记 书名:<你的第一本哲学书> 作者:托马斯.内格尔 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 出版年月:2005年2月第一版 书籍简介: 这是一本简明扼要的哲学入门书籍,由当今美国以研究政治哲学.伦理学.认识论和心灵哲学而著称的分析哲学家托马斯.内格尔撰写,书中涉及了九个经典的哲学问题,如:外 ...

  • 圣诞老人读后感
  • 圣诞老人读后感(一) 去年的圣诞节,爸爸送给我一本书,书名叫<奥拉夫与圣诞老人>. 这本书讲的是长着一只大角的驼鹿奥拉夫和只有一只眼睛的圣诞老人的故事.他们的工作是送各种各样的礼物和接收来自全国各地的订单,等等多的数不胜数,他们有很多爱好,打羽毛球,打桥牌,等等,也是多的数不胜数,他们喜 ...

  • 文学回忆录读后感
  • 文学回忆录读后感(一) 偶然知道了木心这个人,木心在大陆好像没有什么名气,但在港台的读者中早已闻名.在网上看了木心追思会的视频后,就买了他的几本书.他的<文学回忆录>一书,读起来真的令人爱不释手. <文学回忆录>本来是讲文学史的,但看了这本书后,才知道文学史可以用他这样的方式 ...

  • 小鹿斑比读后感500字
  • 小鹿斑比读后感500字(一) 今天,我读了<小鹿斑比>这本书的第七章,故事是这样的: 一只公鹿被打死以后,斑比从鸟类的交谈中知道了公鹿是被大家都惧怕的"他"(猎人)打死的.斑比对那神秘的"他"也害怕了,他决定往森林的最深处走,去寻找一个栖身之处.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