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评价孙中山先生

辩证评价孙中山

(一)生平简介[1]

 1866年11月12日,孙中山先生诞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

 少年时代在美国属地檀香山先后就读于英美教会所办的书院。后继续求学于香港。  1894年6月,上书李鸿章,求改无望。后赴檀香山,宣传革命。建兴中会。提出“驱逐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主张。

 欲起义广州,因告而败,逃亡海外。

 1905年,立“中国同盟会”于东京,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  19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同年在南京17省代表会上被选为大总统。  革命党人的妥协,袁世凯窃果(国)。

 二革反袁败,流亡日本,建中华革命党。

 1917年9月1日,当选为中华民国军政府大元帅。

 1919年10月,改中华革命党为中国国民党。

 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和苏俄的帮助,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 扶病北上商国事,积劳病剧,次年3月12日病逝北京。

(二)对孙中山及其领导的辛亥革命的评价

1. 在辛亥革命以前,中国有过改良派。改良与革命,都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社会变革的两种不同的方式、手段。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总是交替采取渐变和突变这两种形式,也就是说表现为改良和革命这两种形式的交替。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一定历史时期,究竟采用哪种方式进行社会变革,是不以任何阶级、政党或个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而是完全取决于这个国家、民族的历史状况以及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状况和阶级力量的对比等具体因素。孙中山也试图进行过变法,但以失败告终,戊戌变法失败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登上历史舞台,在中国掀起了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在这个革命的准备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广泛传播民主革命思想,革命形势日益成熟。

2. 辛亥革命是有伟大历史意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统治,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国的观念从此深入人心,使人们公认,任何违反这个人观念的言论和行动都是非法的,在中国形成了“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民主主义观念。这也是袁世凯称帝不久便轰然倒塌的根本原因。

3. 孙中山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是站在正面指导时代潮流的人物,毛泽东在《纪念孙中山先生》一文中着重提出,孙中山有三个值得纪念的地方。这就是:“纪念他在中国民主革命准备时期,以鲜明的中国革命民主派立场,同中国改良派作了尖锐的斗争。他在这一场斗争中是中国革命民主派的旗帜。纪念他在辛亥革命时期,领导人民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的丰功伟绩。纪念他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的丰功伟绩。

4. 中国共产党人完成了孙中山没有完成的民主革命任务,并且把这个革命发展为社会主义革命.中国共产党人完成了孙中山没有完成的民主革命任务,并且把这个革命发展为社会主义革命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最终失败了。虽然在这之后的 10 年多时间里,孙中山一直为保卫民主共和、反对封建专制进行着不屈不饶的斗争,但是都以失败而告终。历史已经无情地证明,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旧式的民主主义革命走到了尽头。历史把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革命的重任交付给了中国共产党人。

5. 辩证看待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在向共产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提交的书面报告中,李大钊指出: “起初,国民党人只力争借助武力扩大地盘,不懂得搞群众运动,改组以后,在我们的影响下,国民党开始接触群众”李大钊还讲到: “应当说孙中山在南方的政策至今仍是不明确不清楚的。他本人尚未找到自己真正的依靠力量。他甚至打算在‘纸老虎’的军队中寻求支持,他出席了他们的阅兵式,并且还向他们献了旗”。1923 年 6 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指出: “中国国民党常有两个错误的观念:一是,希望外国援助中国国民革命,这种求救于敌的办法,不但失了国民革命领袖的面目,而且引导国民依趋外力,灭杀国民独立自信之精神;二是,集中全力于军事行动,忽视了对于民众的宣传” 。7月, 《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对于时局之主张》中指出:“若是国民党看不见国民的势力,在此重大时机不能遂行他的历史工作,仍旧号召四个实力派的裁兵会议与和平统一,其结果只(是)军阀互战或产生各派军阀大结合的政局。

(三)从历史条件评价孙中山

唯物史观认为,任何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都无法超出历史时代加以他们的限制,必然会受到当时客观条件的局限。即使像孙中山那样站在正面指导时代潮流的伟大历史人物,也会有他们的缺点。“辛亥革命没有成功,失败了。为什么失败?就是因为孙中山的领导集团犯了错误,有缺点。关于这一点,孙中山有过自我批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宣言上曾经说,当时向袁世凯妥协是不对的。”毛泽东反复强调:“人总是有缺点的,总是要犯错误的,只是不要错得太多就是了。”“人,包括圣贤在内,总是有过的,有过必改就好了。”他还重申曾经说过的话:“不要造成偶像,就是不要说谁不能批评,而要说可以批评,但批评要正确,对于批评要分析。”。毛泽东说:“我们不能这样,我们要实事求是。我们对一切事情都要加以分析:好,就肯定;不好,就批评。”而在批评时,要从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出发,分析研究这是些什么性质、多大程度上的缺点,以及产生缺点的主观和客观各个方面的具体原因,从而为后人提供历史启示。

参考文献:

[1]

《正确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李大钊对孙中山的“批评”述论》

辩证评价孙中山

(一)生平简介[1]

 1866年11月12日,孙中山先生诞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

 少年时代在美国属地檀香山先后就读于英美教会所办的书院。后继续求学于香港。  1894年6月,上书李鸿章,求改无望。后赴檀香山,宣传革命。建兴中会。提出“驱逐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主张。

 欲起义广州,因告而败,逃亡海外。

 1905年,立“中国同盟会”于东京,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  19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同年在南京17省代表会上被选为大总统。  革命党人的妥协,袁世凯窃果(国)。

 二革反袁败,流亡日本,建中华革命党。

 1917年9月1日,当选为中华民国军政府大元帅。

 1919年10月,改中华革命党为中国国民党。

 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和苏俄的帮助,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 扶病北上商国事,积劳病剧,次年3月12日病逝北京。

(二)对孙中山及其领导的辛亥革命的评价

1. 在辛亥革命以前,中国有过改良派。改良与革命,都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社会变革的两种不同的方式、手段。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总是交替采取渐变和突变这两种形式,也就是说表现为改良和革命这两种形式的交替。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一定历史时期,究竟采用哪种方式进行社会变革,是不以任何阶级、政党或个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而是完全取决于这个国家、民族的历史状况以及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状况和阶级力量的对比等具体因素。孙中山也试图进行过变法,但以失败告终,戊戌变法失败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登上历史舞台,在中国掀起了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在这个革命的准备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广泛传播民主革命思想,革命形势日益成熟。

2. 辛亥革命是有伟大历史意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统治,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国的观念从此深入人心,使人们公认,任何违反这个人观念的言论和行动都是非法的,在中国形成了“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民主主义观念。这也是袁世凯称帝不久便轰然倒塌的根本原因。

3. 孙中山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是站在正面指导时代潮流的人物,毛泽东在《纪念孙中山先生》一文中着重提出,孙中山有三个值得纪念的地方。这就是:“纪念他在中国民主革命准备时期,以鲜明的中国革命民主派立场,同中国改良派作了尖锐的斗争。他在这一场斗争中是中国革命民主派的旗帜。纪念他在辛亥革命时期,领导人民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的丰功伟绩。纪念他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的丰功伟绩。

4. 中国共产党人完成了孙中山没有完成的民主革命任务,并且把这个革命发展为社会主义革命.中国共产党人完成了孙中山没有完成的民主革命任务,并且把这个革命发展为社会主义革命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最终失败了。虽然在这之后的 10 年多时间里,孙中山一直为保卫民主共和、反对封建专制进行着不屈不饶的斗争,但是都以失败而告终。历史已经无情地证明,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旧式的民主主义革命走到了尽头。历史把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革命的重任交付给了中国共产党人。

5. 辩证看待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在向共产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提交的书面报告中,李大钊指出: “起初,国民党人只力争借助武力扩大地盘,不懂得搞群众运动,改组以后,在我们的影响下,国民党开始接触群众”李大钊还讲到: “应当说孙中山在南方的政策至今仍是不明确不清楚的。他本人尚未找到自己真正的依靠力量。他甚至打算在‘纸老虎’的军队中寻求支持,他出席了他们的阅兵式,并且还向他们献了旗”。1923 年 6 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指出: “中国国民党常有两个错误的观念:一是,希望外国援助中国国民革命,这种求救于敌的办法,不但失了国民革命领袖的面目,而且引导国民依趋外力,灭杀国民独立自信之精神;二是,集中全力于军事行动,忽视了对于民众的宣传” 。7月, 《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对于时局之主张》中指出:“若是国民党看不见国民的势力,在此重大时机不能遂行他的历史工作,仍旧号召四个实力派的裁兵会议与和平统一,其结果只(是)军阀互战或产生各派军阀大结合的政局。

(三)从历史条件评价孙中山

唯物史观认为,任何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都无法超出历史时代加以他们的限制,必然会受到当时客观条件的局限。即使像孙中山那样站在正面指导时代潮流的伟大历史人物,也会有他们的缺点。“辛亥革命没有成功,失败了。为什么失败?就是因为孙中山的领导集团犯了错误,有缺点。关于这一点,孙中山有过自我批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宣言上曾经说,当时向袁世凯妥协是不对的。”毛泽东反复强调:“人总是有缺点的,总是要犯错误的,只是不要错得太多就是了。”“人,包括圣贤在内,总是有过的,有过必改就好了。”他还重申曾经说过的话:“不要造成偶像,就是不要说谁不能批评,而要说可以批评,但批评要正确,对于批评要分析。”。毛泽东说:“我们不能这样,我们要实事求是。我们对一切事情都要加以分析:好,就肯定;不好,就批评。”而在批评时,要从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出发,分析研究这是些什么性质、多大程度上的缺点,以及产生缺点的主观和客观各个方面的具体原因,从而为后人提供历史启示。

参考文献:

[1]

《正确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李大钊对孙中山的“批评”述论》


相关内容

  • 国学的价值评估与文化的辩证法
  • 2010-01-25 作者:李存山 查看评论 进入光明网BBS 手机看新闻 <国学>版当前开展的争鸣,主要反映了对国学价值评估的分歧."国学"就是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因此,关于国学的价值评估实际上都是以一定的文化观为前提的.我所赞成的文化观,是张岱年先生在上个世纪三十 ...

  • 宋庆龄关于抗日战争的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 作者:肖学信 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 1997年02期 摘要 宋庆龄早 在抗战全面爆发之前就提出了抗战持久必胜的思想,它虽然没有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全面.深刻,但却早了几年.宋庆龄关于抗战的思想及其实践,对于纠正当时的亡国论和速胜论的错误思想起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 宋庆龄 抗日战争 持久战 ...

  • 高考满分议论文优美段
  • 勿以好恶论断之 人有七情,自有喜好与厌恶之情,然而,当这种好恶之情掺入对真理的认识时,又会有怎样的影响呢? 也许腊梅讨厌冬风的肆虐与无忌,却依然在寒冬中吐露芬芳;也许鱼儿讨厌巨浪的汹涌与狰狞,却依然与巨浪为伴,成全生命的真讳;也许落叶对这个天地无比依恋,然而,当秋风吹来时,它毅然地飘落,告别那个美好 ...

  • 2012高考满分作文议论文
  • 1.勿以好恶论断之 人有七情,自有喜好与厌恶之情,然而,当这种好恶之情掺入对真理的认识时,又会有怎样的影响呢? 也许腊梅讨厌冬风的肆虐与无忌,却依然在寒冬中吐露芬芳;也许鱼儿讨厌巨浪的汹涌与狰狞,却依然与巨浪为伴,成全生命的真讳;也许落叶对这个天地无比依恋,然而,当秋风吹来时,它毅然地飘落,告别那个 ...

  • 广东近代历史人物
  • 孙中山 香山-中山 革命先行者. 洪秀全 广州-花都 太平天国天父. 康有为 南海 维新变法领袖. 梁启超 新会 维新变法领袖. 梁思成 新会 著名建筑学家 袁崇焕 东莞 明朝抗清爱国名将 . 詹天佑 南海 中国铁路工程之父. 肖友梅 香山-中山 中国近代音乐之父. 冯 如 江门-恩平 中国航天之父 ...

  • 2.3辛亥革命教案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 第2单元课 教学内容 授课课时 辛亥革命 1 课时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 )通过了解孙中山的主 教 学 目 标 要革命活动和辛亥革命 的历史意义,学习一代伟题 辛亥革命 八年级 授课日期 授课形式 新授授课班级 总课时 8过程与方法目标 (1) 通过对历史现象的 分析,掌握透过现象找 出本质的学习 ...

  • 物质与意识的辨证关系
  • 马原选择题高频考点- 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 物质与意识的辨证关系是2016年大纲的新增考点,这个新增考点是把以前的几个考点整合新增的,是选择题的高频考点.余老师分基本知识的,易错点.习题三个方面总结了该考点,不要去死记硬背这个考点.就是考选择题的. 考点:物质与意识的辨证关系 物质与意识的辨证关系可以 ...

  • 教师资格结构化面试真题及解答2
  • 四.综合分析-名言警句.观点类 (一)真题赏析 1.请谈谈你对"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理解. 2.现在社会上流行一句话说"80 后是垮掉的一代"作为一名80 后,你听到这样的话作何 感想? 3.谈谈你对"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这句 ...

  • 高中历史教学运用史学研究新成果的现状研究
  • 高中历史教学运用史学研究新成果的现状研究 朱有灵 贵州遵义二中 [摘要]历史是人类对过去社会发展.人类活动的记载,反映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轨迹,人类可以依据历史总结过去,吸收经验,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推动未来的发展,所以学好高中历史对每个人都有着重要意义,而不仅仅是为了高考.而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