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青的起落

卫青的起落

——性格及与皇帝的关系对其政治生命的影响

范 警 惕

(渭南师范学院 历史与文化传播系,陕西 渭南 714000)

摘 要:卫青出身卑微,而且是私生子,曾是平阳侯府的家奴。可是他最后却成为了集国舅、驸马、将军、列侯为一身,地位相当显赫的大司马大将军。卫青的主子汉武帝刘彻虽然在军事方面非常倚重卫青,但他却不得不担心卫青功高盖主、势大压主。在发现霍去病之后,汉武帝渐渐疏远压制卫青。但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卫青依然以富贵终老一生。在诸多影响卫青政治起落的因素中,性格因素和其与汉武帝关系的影响是举足轻重的。本文将从卫青的性格及其与汉武帝的关系入手,浅论卫青的性格及其与皇帝的关系对其政治生命至关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性格;外戚身份;军事才能;政治生命

公元前三世纪的战国时期,在我国北方的大草原上兴起了一个游牧民族——匈奴族。秦末汉初,匈奴势力达到极盛。匈奴贵族为了掠夺财物和奴隶,经常南下骚扰中原王朝的北部边疆。西汉初年,汉王朝由于经济力量尚未恢复起来,而且内部不够稳定,从刘邦到汉武帝初年,一直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每年送给匈奴大量的礼物和金钱以换取暂时的和平。但是,和亲政策并没能阻挡匈奴贵族南下的侵略与掠夺,北部边疆的生产时常遭到破坏,无数汉族人民被抢走或杀死。汉武帝即位后,专制集权空前强化,社会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军事力量也得到加强。汉武帝一改王朝建立以来一直实行的和亲政策,发动了全面反击匈奴的大规模战争。卫青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他从地位低下的私生子到登上汉武帝朝大司马大将军的显赫地位,并且在伴君如伴虎的处境下能以富贵终老一生,这不得不引起我们对卫青一生政治生命的思考。

一、卫青的性格

“性格决定命运”。何谓性格?性格是人们表现在态度和行为上的稳定的个性特征。一个人的性格是在社会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心理学理论中的性格是指人对客观现实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所表现出的个性心理特征。它是人与人在后天养成的特征上相互区别的主要方面,表现在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和他的行为方式中,是指一个人独特的、稳定的个性特征,表现了一个人的品德和价值观,在人的个性中具有核心意义。[1]

性格的形成受生物遗传因素、家庭环境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及后天教育因素等几种因素综合影响。[2]由于性格是与社会因素关系紧密的一种特质,后天环境的作用

更为重要,所以我们研究卫青的性格主要着重于家庭环境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及后天教育因素等三个因素。这里我们可以把后天教育因素分为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分别纳入家庭环境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之中。所以,这里我们主要讨论家庭环境和社会文化两种因素对卫青的性格的影响。

“家庭是制造人类性格的工厂”(马克思)。家庭是社会经济单位,也是社会中各种道德观念的集中地。家庭对性格形成的影响主要指父母的养育态度、家庭气氛、儿童在家中的地位、儿童的早期经验及家庭的社会经济条件等。[3]

卫青的家庭出身是极其卑微的,虽然其父母俱在,但小时候的他却从来没有一个充满父爱母爱的完整的家。他的父亲郑季是平阳(今山西临汾)县的一个小县吏,当时的平阳侯曹寿袭承其祖父西汉开国功臣曹参之爵,在国都长安及列侯国都有府邸,曹寿娶汉武帝的姐姐阳信长公主(平阳公主)为妻后住在长安的府邸中,而平阳侯宅邸则由府吏管理。卫青的父亲就被平阳县令派去平阳侯府办事,“给事平阳侯家”。

[4]卫青的母亲是平阳侯府中的一个女婢,时人称其卫媪。卫媪在未遇到郑季之前已生有一子三女,长子卫长君和女儿卫君儒、卫少儿及卫子夫。郑季在平阳侯府办事,经常出入侯府,结识了卫媪。一来二去,时间一长,两人便发生通婚关系。不久之后,卫媪怀孕生子,即起名为卫青,从母姓。卫青出生后,因其幼小,且为私生子,故随母亲生活在平阳侯府邸。稍大之后交于生父郑季带往家中抚养。

卫青的母亲卫媪是平阳侯府的奴婢,地位低下,经济拮据,并且已有一子三女需要抚养。[5]虽然其对卫青骨肉情深,但对于抚养卫青这件事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卫青少年时便“归其父”,在生父郑季家中生活。由于郑季常年“给事平阳侯家”,与卫青接触甚少。卫青几乎未从郑季处感觉到过生父的舐犊之情,对郑季这个父亲也并没有多少感情。这一点从卫青后来位居大司马大将军要职时,史书中对其生父郑季也几乎只字未提便可见一斑。况且少年的卫青到生父家中之后,“其父使牧羊”。[6]年幼的卫青不但没有得到父爱,而且还被使去野外牧羊,饱受风吹日晒。在生父家中,后母及异母兄弟们认为卫青是郑季与平阳府奴婢私通的私生子,经常打骂他,视他为家奴。异母兄弟们从不把卫青当兄弟看,从“不以为兄弟数”,[7]“皆奴畜之”。

[8]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氛围中,父母冷淡的养育态度及其在家中奴仆一般的地位都使卫青产生自己是家奴、奴仆的感觉,使他从儿时就形成一种任由主人驱使的早期经验,但同时,卫青儿时的这段生活也使他养成了坚强不服输、谦卑不张扬、忍辱负重的性格特征。[9]

虽然家庭环境对一个人的性格形成具有重要影响,但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每个人都处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文化对人性格的影响是极为重要的,

社会文化塑造了社会成员的性格特征,特别是后天形成的一些性格特征。一个社会有什么样的社会文化环境就会有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生活方式和社会价值观及荣誉观。

汉朝是中国历史发展中的辉煌时期,也是中国古代史中的辉煌时期。作为封建制度发展的前期阶段,其森严的社会等级制度已经使封建的等级观念深入人心。爱国就等于忠君的思想也已开始在民众观念中根深蒂固,加之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孔儒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道德规范得到进一步发展。“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的伦常关系及“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规范已经被各个阶层的民众所接受。

卫青出生在社会的最下层,父母都是奴仆,他从小就接受着“三纲”、“五常”观念的教育,在家中也被兄弟们“以奴蓄之”。即使事后因不堪异母兄弟的歧视凌辱又返回平阳侯府,也是以家奴的身份事奉主人,任主人呼来喝去。所以卫青从小就对自己的定位很清楚,认为自己是“人奴之生,得毋笞骂即足矣”,[10]即使有人说他有贵人相以后有大出息,“官至封侯”,[11]他也只是一笑了之。

封建社会森严的等级观念、忠君爱国的思想及“三纲”“五常”的伦理思想从卫青出生便影响着他。这样的社会环境及家庭环境对卫青性格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使其对自己的地位始终保持清醒的认识,不张扬不跋扈,“为人仁善退让以和柔自媚于上”,[12]一心忠君事君从不敢僭越半步。从小在苦难中成长、在逆境中生活的经历也使他养成坚强勇敢、仁和谦让的性格特征。

二、卫青与汉武帝的关系

1、卫青成为汉朝的外戚

公元前141年,汉景帝驾崩,太子刘彻即位,即汉武帝。当初汉武帝能够得以立为太子,汉武帝的姑姑馆陶长公主刘嫖发挥了很大作用。汉武帝为太子时,馆陶公主把自己的女儿陈阿娇嫁给他作正妃。汉武帝即位后,太子妃陈阿娇理所当然的被立为皇后。陈阿娇被立为皇后之后,“擅宠娇贵”、[13]独占君宠,但从她嫁给汉武帝开始,“十余年而无子”。[14]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更何况对一个封建帝王来说,无后更是一件大事。

皇帝的子嗣问题既然是国家大事,那必然就得想办法解决。汉武帝的姐姐平阳公主知道汉武帝数年无子,便开始为弟弟想办法了。《汉书》记载,由于“武帝即位数年无子”,[15]平阳公主便“求良家女十余人饰置家”,[16]教她们歌舞,悉心调教,以便为汉武帝解无子之忧,卫青同母异父的姐姐卫子夫也被平阳公主选入家中。一次,汉武帝到霸上举行跋除仪式,返宫途中顺道去看望姐姐平阳公主。亲人相聚,谈笑风生,公主乘兴让歌舞女出场助兴。众美人之中,汉武帝果然看中了一名女子,那就是

卫子夫。平阳公主便顺水推舟奏请将卫子夫送入宫中。卫子夫入宫后虽经历些曲折,但最终还是得到汉武帝的宠幸,并且为汉武帝怀上了孩子,此后卫子夫便“尊宠日隆”。

[17]陈皇后知道卫子夫入宫并且很得汉武帝宠幸,便极为恼怒,寻死觅活地在后宫大闹,“几死者数矣”。[18]汉武帝本来已经对皇后母女不满,知道这些事后,不满之意又增加了几分。

陈皇后的母亲馆陶长公主听说卫子夫受到宠幸并且怀上了汉武帝的孩子,便欲为女儿出口气。可当时卫子夫正受汉武帝宠幸,她自然不敢向皇帝宠幸的妃子下手,于是便把矛头指向了卫子夫的弟弟卫青。卫青当时已经因姐姐的关系从平阳府进入皇宫做事,“青时给事建章”,[19]但却还“未知名”,[20]只是一个小吏。馆陶公主便派人把卫青抓了起来,准备处死卫青以杀鸡儆猴。当时幸好卫青的好友骑郎公孙敖得到消息,“与壮士往篡取之”,[21]才救下了卫青的性命。卫青在这次事件中险些丢了性命,然而卫青被囚之后表现出超人的忍辱负重和宽宏大量,即使后来官拜大司马大将军,卫青对此事也只字未提。这也说明了其谦卑隐忍的性格。汉武帝知道这件事后,便召见卫青给他升了官,任命他为建章监,即建章宫的管理者,并给他加侍中衔,也就是皇帝的侍从,几天给卫青的赏赐“数日间累千金”。[22]不久之后,汉武帝又立卫子夫为“夫人”,卫青升官为太中大夫。卫青因祸得福,从此便以外戚的身份进入历史舞台。后来卫青官封大将军之后又娶了汉武帝的姐姐平阳公主为妻,与汉武帝亲上加亲,也更确定了其帝国外戚的身份。

2、卫青成为汉武帝依仗的抗匈名将

汉朝初年采取的“黄老无为”的政策到文景朝后期已逐渐暴露其弊端。[23]汉武帝即位后接受董仲舒“大一统”的思想,重用儒士,排斥其它各家学派,史称“建元新政”。汉武帝即位时虽然有着自己的治国思想,但每遇事还不得不“奏事东宫”[24]向以太皇太后身份摄政的窦太后(汉武帝祖母)请示,还不能全权行使最高统治者的权力。而当时窦太后秉承的仍然是汉初的“黄老”学说,对推崇儒学极力反对。鼓吹儒学的御史大夫赵绾和郎中令王臧便奏请汉武帝行事“毋奏事东宫”,[25]想趁机免去窦太后摄政之名位,但却被窦太后借故下狱,“诸所兴为皆废”。[26]但汉武帝因初即位,“大臣未服”,[27]不敢得罪太皇太后,所以直到建元六年(前135年)窦太后死,汉武帝在统治思想上一直被掣肘。

建元新政的失败及处处受太皇太后的掣肘,使汉武帝急需培养属于自己的政治势力,而卫青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以汉武帝宠妃的弟弟的身份进入汉武帝视野的,再加上他坚强勇敢、谦卑隐忍的性格,更使汉武帝把卫青当作自己的亲信,屡次给卫青升官,开始着力培养他。

公元前133年的马邑之谋流产后,汉武帝对景帝时期的将领倍感失望,他开始着

手培养自己的军事亲信。[28]由于卫青少年时牧羊及做公主骑奴的经历时期练就了一身好武艺,“善骑射,才力绝人”,[29]而此时他也已经与汉武帝相处数年。汉武帝知道后,便改其文秩为武职,任命为车骑将军进而委以抗击匈奴的重任。

汉武帝元光六年(前129年),汉武帝命四路汉军出塞攻击匈奴,车骑将军卫青出上谷,其他三路由公孙贺、公孙敖和李广率领,分别从云中、代郡和雁门出塞,四路各率一万骑兵。此次出兵,公孙贺无功而返,公孙敖、李广二路大败而回。唯独卫青一路长驱直入数千里,直捣匈奴人的祭祀圣地龙城,“斩首虏数百”。[30]杀敌虽然不多,但却意义重大。虽然此次出兵征伐整体上是失败的,但汉武帝还是对卫青“赐爵关内侯”,[31]以表彰其首战告捷之功。

第二年(前128年)秋,汉武帝又派卫青领兵出击匈奴。“青为车骑将军,出雁门,三万骑击匈奴”,[32]李息出代郡,给卫青充当助攻。结果卫青又“斩首虏数千人”,[33]得胜而回。值得关注的是,这次出击匈奴,汉武帝只派卫青、李息两人,老将军们一概不用。龙城之战时,汉武帝初次使用卫青,对其才能尚存疑虑,所以在兵力配备上是四位将军一人一万,而此次出兵,汉武帝仅派卫青、李息两人出征,而且兵力有当年的一万增至三万,李息只是副将。这种变化说明汉武帝对卫青的信任度大大提升,军事上开始逐渐依仗卫青。[34]

此后汉武帝继续重用卫青,派其率兵出击匈奴,值得注意的是卫青的第四次出征。第四次出征,卫青大败匈奴右贤王,“得右贤王裨王十余人,众男女万五千余人,畜数千百万”,[35]战果辉煌。捷报传来,汉武帝大喜过望,不等卫青班师,就使使者持大将军印等在塞上,大军还至塞上后“即军中拜车骑将军为大将军”,[36]“诸将皆以兵属大将军”,[37]受大将军节制。卫青的三个儿子也得以封侯。历史上的大将军一职自卫青始。大将军位在三公之上,地位极其显赫。汉武帝后来又加封卫青为大司马。至此,卫青确立了其在汉帝国的首席将军的地位,成为汉武帝依仗的抗匈名将。

三、卫青的政治起落

卫青从地位低下的私生子,靠着姐姐卫子夫的关系爬上了政治舞台,得以接近王朝的最高统治者。由于汉武帝宠幸卫青的姐姐卫子夫,对卫青也是爱屋及乌,加上卫青谦和、隐忍、退让冷静的性格使汉武帝开始把他当作亲信而大力培养。卫青也不负汉武帝所期望,对匈奴的战争接连取得胜利,为汉武帝赢得了一个识人的好名声,而汉武帝对卫青也是不断提拔、不吝封赏。但随着卫青的地位和声望不断的提高,在外执掌兵权,在内又有姐姐卫皇后和外甥太子刘据,汉武帝感受到了来自卫青的可能的威胁。因此对卫青又开始疏远提防甚至打压。而这时的卫青则处处小心谨慎、谦卑隐忍,主动远离权力中心,从而得以富贵终老一生。

1、性格及外戚身份使卫青入仕

卫青是“人奴之生”的私生子,社会地位卑微低下,又没有多少文化知识,既不像李广一样将门出身,又不同董仲舒那样博古通今。这样的身份地位想接近王朝的最高统治者汉武帝几乎是不可能的。尽管卫青有军事才能,却也只能在平阳侯府作骑奴,封侯拜相之类的事情对他来说是想都不敢想的。即使有人给他看相说他有贵人相,将来必定“官至封侯”,他也只是一笑了之,认为自己是“人奴之生,得毋笞骂即足矣”,哪儿还敢想封侯拜相这些事呢。

命运是如此的不可捉摸。卫青的姐姐卫子夫被平阳公主选入府中作歌女,并且被前来探望姐姐的汉武帝看中带回宫中。卫子夫进宫之后“尊宠日隆”,并且为汉武帝怀上了孩子,成为汉武帝最为宠幸的妃子。而卫青此时的身份便是皇帝宠妃的弟弟,与皇帝结上了亲戚关系。在这之后,卫青便以外戚的身份得以接近汉武帝。汉武帝对卫青爱屋及乌,不断地破格提拔他。而卫青在跟汉武帝相处的过程中表现出的谦和退让、隐忍不张扬的性格使汉武帝更加觉得卫青是一个可造之材,以至于后来委以重任。如果卫青没有姐姐卫子夫这层关系,以他卑下的社会地位要进入权力阶层几乎是不可能的,自然也就谈不上什么政治生命了。

此外,卫青的性格与他受汉武帝重视从而进入权力阶层也有很大关系。汉武帝即位之初便被摄政的太皇太后束手束脚,遇事要“奏事东宫”请示,统治思想不能很好的得以实践。赵绾、王臧被下狱之后,汉武帝的“建元新政”便在太皇太后的干涉下失败。这时的汉武帝处处受制于太皇太后,正处于韬光养晦阶段,而卫青正于此时接近汉武帝,他为人处事所表现出的性格很被这时的汉武帝看重,把他当成自己的亲信大力培养,使他与汉武帝的关系又亲密了一层。

所以说,卫青能够进入权力阶层走上仕途以至后来拜将封侯,都与他的性格及外戚的身份息息相关。

2、性格及军事才能使卫青恩宠日隆

卫青因性格和外戚的身份进入权力阶层,但如果卫青是一个庸才,那么就算他是尊贵的外戚,也仅仅只能是皇帝的宠臣而非能臣。卫青之后的外戚贰师将军李广利很受汉武帝宠幸,汉武帝为了给他创造立功的机会不惜出兵大宛。可是即使汉武帝再怎么给他创造立功机会,最终他还是投降了匈奴。[38]所以,卫青能够取得大司马大将军的地位虽然跟他是外戚不无关系,但最重要的还是他卓越的军事才能和谦和不张扬的性格。司马迁在《史记》中说虽然卫青“以外戚贵幸,然颇用才能自进”。[39]司马光也在《资治通鉴》中写到卫青“才力绝人,遇士大夫以礼,于士卒有恩”,“有将帅才”。[40]此外,《资治通鉴》还记载,汉武帝朝淮南王想谋反,计划中的第一

步就是杀掉卫青,“一日发兵,即刺大将军卫青”,由此足以见卫青并非徒有大将军之名。

公元前133年的“马邑之谋”失败后, 汉武帝于元光五年(前129年)任命卫青为车骑将军,与轻车将军公孙贺、骑将军公孙敖及骁骑将军李广各统一万骑兵出击匈奴。卫青率兵从上谷出发向西北方向追击匈奴军,一直追到匈奴人的祭祀圣地龙城,

[41]“斩首虏数百”报捷而回。其他三路兵马公孙贺无功而返,李广、公孙敖皆大败而回。卫青虽然战果不大,但他是四路兵马中唯一取胜的,故因战功被封为关内侯。

龙城之战,卫青锋芒初露,逐渐受到汉武帝重视,于是便有了卫青的第二次出征。第二次汉武帝只派卫青与李息两人,足见汉武帝对卫青已经开始信任并委以重任。而卫青也不负汉武帝所期望,“斩首虏数千人”,班师凯旋。此次出兵不久,卫青又接着第三次征伐匈奴,率兵从云中出发,西至高阙,《史记》记载,卫青“略河南地,至于陇西,捕首虏数千,畜数十万,走白羊、楼烦王”。[42]卫青也因公被“以三千八百户封为长平侯”。[43]

卫青能够连续击败匈奴与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是分不开的。作为一名军事家,他不拘泥于中原排兵布阵等传统的战术与战法,大胆创新,采用全新的作战方式,充分发挥骑兵的机动性,在草原上纵深穿插,深入敌后数百公里,使帝国的军事思想发生了根本的变化。[44]卫青这几次军事行动的成功,使汉军的其本军事思想和战略战术得以确定下来,即以更灵活的机动性、更锐利的武器、更高昂的士气去寻找对方主力进行决战,而不再是消极被动的防御。这也是对中国传统军事思想的一次革新。

卫青的第四次征伐对他个人来说达到了声望上的顶峰,确立了他在汉帝国中首席将军的地位。[45]此次作战的对象是匈奴的右贤王,“青将三万骑出高阙,卫尉苏建为游击将军,左内史李沮为强弩将军,太仆公孙贺为骑将军,代相李蔡为轻车将军,俱出朔方”。[46]这次卫青采用了夜袭的手段,长途奔袭,让右贤王始料未及,“右贤王惊,夜逃,独与其爱妾一人将骑数百驰,溃围北去。汉轻骑校尉郭成等逐数百里,不及。得右贤裨王十余人,众男女万五千余人,畜数千百万”。[47]汉武帝闻讯大悦,不等卫青班师,就派使者持大将军印等在塞上,封卫青为大将军,诸将领归属其节制,有“益封八千七百户”,[48]连卫青尚在襁褓中的几个儿子都得以封侯。然而卫青虽立下大功,却毫不居功自傲,将胜利的荣誉都归功于皇帝和诸位将士,“军大捷,皆诸校尉力战之功也”,[49]对于皇帝给他几个幼子封侯,卫青也是“固谢”,推让再

三。正是由于卫青这种谦让仁和、不张扬跋扈的性格树立了他在皇帝和众将士心目中良好的形象,使皇帝对他更加信任,也使将士们甘愿跟随他冲锋陷阵,为他后来继续取得胜利奠定了“人和”的基础。

卫青在贯彻汉武帝军事思想的过程中不断取得胜利,使汉武帝对卫青的宠信超过了任何一位朝廷大臣,“于群臣无二”[50]。三公九卿及以下官员对卫青“皆卑奉之”。

[51]有时卫青拜见汉武帝,汉武帝甚至“踞厕而视之”。[52]皇帝在这种生活场景下接见的大臣必定是皇帝认为跟自己关系非同一般的人,足见汉武帝对卫青之宠信。然而,卫青却并没有恃宠而骄,依然是低调做人,对人仁善退让。如朝臣们都卑身承奉卫青,“独汲黯与亢礼”,[53]而卫青知道后,不但未有不满,反而“愈贤汲黯”,

[54]“遇黯加于平日”。[55]

卫青在朝中不张扬跋扈,在军中也从不僭越专权。

元朔六年(前134年)卫青领兵出征,虽然自己战果不俗,“斩首虏万余人”,但赵信投降匈奴,苏建全军覆没只身而回。在处理苏建失军的问题时,周霸劝说卫青杀苏建以立军威,而卫青则听取了向军正闳、长史安的意见,曰:“青幸得以肺腑待罪行间,不患无威,而霸说我以明威,甚失臣意,其使臣虽当斩将,以臣之尊宠而不敢自擅专诛于境外,而具归天子,天子自裁之,于是以见为人臣不敢专权,不亦可乎?”

[56]以卫青的身份,处置一位孤身而还的败军之将,亦不算僭越,然而他却没有这样做,而是让皇帝来处理。此件小事,亦可以看出卫青的性格。

卫青凭着自己卓越的军事才能在一次次的军事行动中不断取得胜利,然而他作为人臣却从不僭越专权,其谨慎、谦和退让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卓越的军事才能结合谦和退让的性格缔造了卫青在汉帝国中的显赫地位。

3、外戚身份及显赫的地位引起皇帝提防

元朔元年(前128年),卫子夫入宫之后第四次怀孕,并顺利为汉武帝产下太子刘据。而此时的陈皇后“挟妇人媚道,其事颇觉”,[57]被汉武帝废黜,“罢居长门宫”,[58]汉武帝则改立卫子夫为皇后。这个时期也正是卫青出击匈奴有功封侯拜将之时,当时的歌谣都唱到:“生男无喜,生女无怒,独不见卫子夫霸天下”,[59]可见卫氏一门的显赫地位。

自古以来,帝王最不喜的就是大臣功高盖主、势大压主。汉武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也是一位权力欲极强的独裁者,对这一点自然非常谨慎。所以随着卫青功劳越来越大,地位越来越高,汉武帝便开始考虑如何防止卫青权力过大。汉武帝不愿意看到朝廷几乎所有重大的军事胜利都跟一个人有关,他不愿意将汉王朝的命运寄托在卫青一个人身上,[60]况且卫青不但在外朝拥有兵权,而且内朝还有身为皇后的姐姐和太子的外甥。因此,汉武帝对卫青逐渐疏远与提防打压也就不可避免了。

《资治通鉴》记载,汉武帝二十九岁时卫子夫才为他生下第一个儿子,即戾太子刘据。汉武帝对这个儿子“甚爱之”。[61]太子长大后,性格“仁恕温谨”,汉武帝开始嫌他“不类己”,[62]宠爱也少了。皇后及太子因汉武帝对他们的宠爱渐衰,“常

有不自安之意”。[63]汉武帝知道后让卫青替自己好言安慰皇后及太子。汉武帝让卫青替自己抚慰皇后及太子,也是在抚慰卫青。这说明此时在汉武帝心中已经将外朝的卫青与内朝的皇后、太子划到了一个阵营。

此外,《资治通鉴》还记载,卫青死后,那些昔日与太子有隙之人便 “竞欲构太子”,[64]这也说明了卫青在世时虽不显山露水但也确实有些权势。汉武帝自然不会不防。

就在汉武帝考虑压制卫青时,另一个军事人才霍去病在众将中脱颖而出,汉武帝便开始着力培养霍去病。于是,从元朔五年(前124年)霍去病锋芒初露开始便“日以亲贵,比大将军”。[65]而卫青从此时直到元狩四年(前119年)数年之间作为大将军却一直被汉武帝闲置。即使到元狩四年卫青军事生涯中的最后一仗,汉武帝对卫青的打压之心仍然不减。

元狩四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各率五万铁骑出击匈奴。霍去病则与卫青以平等身份出战。派兵之时,汉武帝使“敢力战深入之士皆属骠骑”。[66]根据事前的军事情报,霍去病的进军路线是定襄,汉武帝让他“当单于”,担任主攻。但中途又因捕获俘虏而得知单于的位置有所改变,汉武帝又临时改变路线,“乃更令骠骑出代郡,令大将军出定襄”。[67]

此次出征,卫霍两军皆奏凯歌,卫青与匈奴单于打了一场遭遇战,击溃单于主力。霍去病虽未遇到单于,但也取得大胜,“所斩捕功已多于青”。[68]然而,汉武帝对卫青、霍去病两人的封赏却大相径庭。霍去病不单自己得到封赏,“天子以五千八百户益封骠骑将军”,[69]跟随他的将士们也是收获颇丰,“军吏卒为官、赏赐甚多”。

[70]而“大将军不得益封,军吏卒亦无封侯者”。[71]此后,汉武帝又增设大司马位,让霍去病与卫青皆为大司马,“秩禄与大将军等”。[72]汉武帝让霍去病与卫青拥有同等的地位以制衡卫青。“自是之后,大将军青日退,而骠骑日益贵”。[73]当初跟随卫青的趋炎附势者也都明白了汉武帝压制卫青的态度,而“多去事骠骑”。[74]

此时,汉武帝对卫青已经开始疏远、打压,卫青面临的很可能是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结局。

4、谨慎隐忍的性格使卫青得以富贵终老

随着卫青军事行动的不断胜利,卫青的功劳越来越大,地位越来越高,卫青对自己与皇帝之间开始微妙的关系也已经有所觉察,他不得不开始考虑如何避免功高震主、鸟尽弓藏的结果的发生。伴君如伴虎,更何况是汉武帝这样雄才大略却也权力欲极强的皇帝,卫青也深深明白这一点,所以从接触汉武帝开始,卫青便为自己定好了为臣的基准。

卫青在汉武帝最宠幸自己的时候也毫不恃宠而骄,对自己儿子封侯的事再三推让,还坚持为将士们请功;处理失军的苏建是也不僭越专权;对待朝中同僚如汲黯从不跋扈;在后来霍去病受到重用并且锋芒盖过自己的时候,卫青也从未有半句怨言,而且行事更加谨慎。

元狩四年卫青与霍去病出击匈奴时,李广担任前将军受卫青节制。卫青因出兵前受汉武帝指示,“毋令(李广)当单于”。[75]后来李广因失道而自杀。李广的儿子李敢“怨大将军青之恨父,乃击伤大将军”。[76]这种事可是以下犯上的大罪,而卫青却并没有声张,“匿讳之”。[77]卫青这等隐忍也可见其为人。

卫青在沉浮不定的宦海之中对自己的定位始终有着清醒的认识。苏建曾劝说卫青效仿古代名将招贤纳士,巩固地位,而卫青却拒绝说“自魏其、武安之厚宾客,天子常切齿。彼亲附士大夫,招贤绌不肖者,人主之柄也,人臣遵法守职而已,何与招士?”

[78]如此谨慎事主,自然会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卫青的所作所为汉武帝自然有所闻,而且卫青的为人他也很清楚。有一次卫青听宁乘的建议用五百金为汉武帝当时宠幸的王夫人的母亲贺寿,汉武帝知道后认为这种事绝不会是卫青所为,也并没有因此怀疑卫青可能会勾结后宫。

卫青谨慎隐忍、谦和不张扬的性格及行事使他能有以富贵终老的结局。

四、结 论

卫青一生政治生命跌宕起伏,犹如一条不规则的曲线。他社会地位低下,又没有多少文化,能够进入殿堂接近最高统治者汉武帝,其外戚身份起了决定性作用;接近汉武帝后能得到赏识重用,却与卫青的性格及才能是分不开的;然而,卫青不断提高的政治地位及与后宫内朝的关系却招致皇帝提防打压;在权力欲极强的汉武帝的提防下,卫青隐忍退谦的性格及其谨慎的行事又使他避免了兔死狗烹的结果的发生。

(指导教师:张经久)

参考文献:

[1] 黄希庭.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第93页.

[2][3][9] 李越,霍涌泉.心理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第88、90、89页.

[4][6][7][8][10][11][12][18][19][20][21][22][30][32][35][36][37][39][42][43][46][47]

[49][56][57][59][65][66][67][69][70][71][72][73][74] [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6,第647、647、647、647、647、647、652、334、647、647、647、647、647、647、648、648、648、726、648、648、648、648、648、649、340、341、650、650、650、651、651、651、651、651、651页.

[5] 杨建国,杨东晨等.汉代名将[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第79页.

[13][14][15][16][31][48][58][68] [汉]班 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9,第2907、2907、2908、2908、1882、1884、2907、1891页.

[17][24][25][26][27][29][33][40][50][51][52][53][54][55][61][62][63][64]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76,第560、557、557、558、559、597、557、597、617、617、617、617、617、617、723、723、723、723、727页.

[23] 白寿彝.中国通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第251页.

[28] 芮传明.二十五史新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第207页.

[34] 王立群.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M].长江文艺出版社,2007,第73页.

[38] 朱绍候等.中国古代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第193页.

[41]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第86页.

[44] 牛俊法等.中国历代名将[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85,第103页.

[45] 陈梧桐,苏双碧.中国历代名将[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第64页.

[60] 朱雷.外戚传[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第78页.

第 11 页 共 11 页

卫青的起落

——性格及与皇帝的关系对其政治生命的影响

范 警 惕

(渭南师范学院 历史与文化传播系,陕西 渭南 714000)

摘 要:卫青出身卑微,而且是私生子,曾是平阳侯府的家奴。可是他最后却成为了集国舅、驸马、将军、列侯为一身,地位相当显赫的大司马大将军。卫青的主子汉武帝刘彻虽然在军事方面非常倚重卫青,但他却不得不担心卫青功高盖主、势大压主。在发现霍去病之后,汉武帝渐渐疏远压制卫青。但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卫青依然以富贵终老一生。在诸多影响卫青政治起落的因素中,性格因素和其与汉武帝关系的影响是举足轻重的。本文将从卫青的性格及其与汉武帝的关系入手,浅论卫青的性格及其与皇帝的关系对其政治生命至关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性格;外戚身份;军事才能;政治生命

公元前三世纪的战国时期,在我国北方的大草原上兴起了一个游牧民族——匈奴族。秦末汉初,匈奴势力达到极盛。匈奴贵族为了掠夺财物和奴隶,经常南下骚扰中原王朝的北部边疆。西汉初年,汉王朝由于经济力量尚未恢复起来,而且内部不够稳定,从刘邦到汉武帝初年,一直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每年送给匈奴大量的礼物和金钱以换取暂时的和平。但是,和亲政策并没能阻挡匈奴贵族南下的侵略与掠夺,北部边疆的生产时常遭到破坏,无数汉族人民被抢走或杀死。汉武帝即位后,专制集权空前强化,社会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军事力量也得到加强。汉武帝一改王朝建立以来一直实行的和亲政策,发动了全面反击匈奴的大规模战争。卫青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他从地位低下的私生子到登上汉武帝朝大司马大将军的显赫地位,并且在伴君如伴虎的处境下能以富贵终老一生,这不得不引起我们对卫青一生政治生命的思考。

一、卫青的性格

“性格决定命运”。何谓性格?性格是人们表现在态度和行为上的稳定的个性特征。一个人的性格是在社会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心理学理论中的性格是指人对客观现实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所表现出的个性心理特征。它是人与人在后天养成的特征上相互区别的主要方面,表现在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和他的行为方式中,是指一个人独特的、稳定的个性特征,表现了一个人的品德和价值观,在人的个性中具有核心意义。[1]

性格的形成受生物遗传因素、家庭环境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及后天教育因素等几种因素综合影响。[2]由于性格是与社会因素关系紧密的一种特质,后天环境的作用

更为重要,所以我们研究卫青的性格主要着重于家庭环境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及后天教育因素等三个因素。这里我们可以把后天教育因素分为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分别纳入家庭环境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之中。所以,这里我们主要讨论家庭环境和社会文化两种因素对卫青的性格的影响。

“家庭是制造人类性格的工厂”(马克思)。家庭是社会经济单位,也是社会中各种道德观念的集中地。家庭对性格形成的影响主要指父母的养育态度、家庭气氛、儿童在家中的地位、儿童的早期经验及家庭的社会经济条件等。[3]

卫青的家庭出身是极其卑微的,虽然其父母俱在,但小时候的他却从来没有一个充满父爱母爱的完整的家。他的父亲郑季是平阳(今山西临汾)县的一个小县吏,当时的平阳侯曹寿袭承其祖父西汉开国功臣曹参之爵,在国都长安及列侯国都有府邸,曹寿娶汉武帝的姐姐阳信长公主(平阳公主)为妻后住在长安的府邸中,而平阳侯宅邸则由府吏管理。卫青的父亲就被平阳县令派去平阳侯府办事,“给事平阳侯家”。

[4]卫青的母亲是平阳侯府中的一个女婢,时人称其卫媪。卫媪在未遇到郑季之前已生有一子三女,长子卫长君和女儿卫君儒、卫少儿及卫子夫。郑季在平阳侯府办事,经常出入侯府,结识了卫媪。一来二去,时间一长,两人便发生通婚关系。不久之后,卫媪怀孕生子,即起名为卫青,从母姓。卫青出生后,因其幼小,且为私生子,故随母亲生活在平阳侯府邸。稍大之后交于生父郑季带往家中抚养。

卫青的母亲卫媪是平阳侯府的奴婢,地位低下,经济拮据,并且已有一子三女需要抚养。[5]虽然其对卫青骨肉情深,但对于抚养卫青这件事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卫青少年时便“归其父”,在生父郑季家中生活。由于郑季常年“给事平阳侯家”,与卫青接触甚少。卫青几乎未从郑季处感觉到过生父的舐犊之情,对郑季这个父亲也并没有多少感情。这一点从卫青后来位居大司马大将军要职时,史书中对其生父郑季也几乎只字未提便可见一斑。况且少年的卫青到生父家中之后,“其父使牧羊”。[6]年幼的卫青不但没有得到父爱,而且还被使去野外牧羊,饱受风吹日晒。在生父家中,后母及异母兄弟们认为卫青是郑季与平阳府奴婢私通的私生子,经常打骂他,视他为家奴。异母兄弟们从不把卫青当兄弟看,从“不以为兄弟数”,[7]“皆奴畜之”。

[8]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氛围中,父母冷淡的养育态度及其在家中奴仆一般的地位都使卫青产生自己是家奴、奴仆的感觉,使他从儿时就形成一种任由主人驱使的早期经验,但同时,卫青儿时的这段生活也使他养成了坚强不服输、谦卑不张扬、忍辱负重的性格特征。[9]

虽然家庭环境对一个人的性格形成具有重要影响,但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每个人都处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文化对人性格的影响是极为重要的,

社会文化塑造了社会成员的性格特征,特别是后天形成的一些性格特征。一个社会有什么样的社会文化环境就会有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生活方式和社会价值观及荣誉观。

汉朝是中国历史发展中的辉煌时期,也是中国古代史中的辉煌时期。作为封建制度发展的前期阶段,其森严的社会等级制度已经使封建的等级观念深入人心。爱国就等于忠君的思想也已开始在民众观念中根深蒂固,加之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孔儒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道德规范得到进一步发展。“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的伦常关系及“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规范已经被各个阶层的民众所接受。

卫青出生在社会的最下层,父母都是奴仆,他从小就接受着“三纲”、“五常”观念的教育,在家中也被兄弟们“以奴蓄之”。即使事后因不堪异母兄弟的歧视凌辱又返回平阳侯府,也是以家奴的身份事奉主人,任主人呼来喝去。所以卫青从小就对自己的定位很清楚,认为自己是“人奴之生,得毋笞骂即足矣”,[10]即使有人说他有贵人相以后有大出息,“官至封侯”,[11]他也只是一笑了之。

封建社会森严的等级观念、忠君爱国的思想及“三纲”“五常”的伦理思想从卫青出生便影响着他。这样的社会环境及家庭环境对卫青性格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使其对自己的地位始终保持清醒的认识,不张扬不跋扈,“为人仁善退让以和柔自媚于上”,[12]一心忠君事君从不敢僭越半步。从小在苦难中成长、在逆境中生活的经历也使他养成坚强勇敢、仁和谦让的性格特征。

二、卫青与汉武帝的关系

1、卫青成为汉朝的外戚

公元前141年,汉景帝驾崩,太子刘彻即位,即汉武帝。当初汉武帝能够得以立为太子,汉武帝的姑姑馆陶长公主刘嫖发挥了很大作用。汉武帝为太子时,馆陶公主把自己的女儿陈阿娇嫁给他作正妃。汉武帝即位后,太子妃陈阿娇理所当然的被立为皇后。陈阿娇被立为皇后之后,“擅宠娇贵”、[13]独占君宠,但从她嫁给汉武帝开始,“十余年而无子”。[14]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更何况对一个封建帝王来说,无后更是一件大事。

皇帝的子嗣问题既然是国家大事,那必然就得想办法解决。汉武帝的姐姐平阳公主知道汉武帝数年无子,便开始为弟弟想办法了。《汉书》记载,由于“武帝即位数年无子”,[15]平阳公主便“求良家女十余人饰置家”,[16]教她们歌舞,悉心调教,以便为汉武帝解无子之忧,卫青同母异父的姐姐卫子夫也被平阳公主选入家中。一次,汉武帝到霸上举行跋除仪式,返宫途中顺道去看望姐姐平阳公主。亲人相聚,谈笑风生,公主乘兴让歌舞女出场助兴。众美人之中,汉武帝果然看中了一名女子,那就是

卫子夫。平阳公主便顺水推舟奏请将卫子夫送入宫中。卫子夫入宫后虽经历些曲折,但最终还是得到汉武帝的宠幸,并且为汉武帝怀上了孩子,此后卫子夫便“尊宠日隆”。

[17]陈皇后知道卫子夫入宫并且很得汉武帝宠幸,便极为恼怒,寻死觅活地在后宫大闹,“几死者数矣”。[18]汉武帝本来已经对皇后母女不满,知道这些事后,不满之意又增加了几分。

陈皇后的母亲馆陶长公主听说卫子夫受到宠幸并且怀上了汉武帝的孩子,便欲为女儿出口气。可当时卫子夫正受汉武帝宠幸,她自然不敢向皇帝宠幸的妃子下手,于是便把矛头指向了卫子夫的弟弟卫青。卫青当时已经因姐姐的关系从平阳府进入皇宫做事,“青时给事建章”,[19]但却还“未知名”,[20]只是一个小吏。馆陶公主便派人把卫青抓了起来,准备处死卫青以杀鸡儆猴。当时幸好卫青的好友骑郎公孙敖得到消息,“与壮士往篡取之”,[21]才救下了卫青的性命。卫青在这次事件中险些丢了性命,然而卫青被囚之后表现出超人的忍辱负重和宽宏大量,即使后来官拜大司马大将军,卫青对此事也只字未提。这也说明了其谦卑隐忍的性格。汉武帝知道这件事后,便召见卫青给他升了官,任命他为建章监,即建章宫的管理者,并给他加侍中衔,也就是皇帝的侍从,几天给卫青的赏赐“数日间累千金”。[22]不久之后,汉武帝又立卫子夫为“夫人”,卫青升官为太中大夫。卫青因祸得福,从此便以外戚的身份进入历史舞台。后来卫青官封大将军之后又娶了汉武帝的姐姐平阳公主为妻,与汉武帝亲上加亲,也更确定了其帝国外戚的身份。

2、卫青成为汉武帝依仗的抗匈名将

汉朝初年采取的“黄老无为”的政策到文景朝后期已逐渐暴露其弊端。[23]汉武帝即位后接受董仲舒“大一统”的思想,重用儒士,排斥其它各家学派,史称“建元新政”。汉武帝即位时虽然有着自己的治国思想,但每遇事还不得不“奏事东宫”[24]向以太皇太后身份摄政的窦太后(汉武帝祖母)请示,还不能全权行使最高统治者的权力。而当时窦太后秉承的仍然是汉初的“黄老”学说,对推崇儒学极力反对。鼓吹儒学的御史大夫赵绾和郎中令王臧便奏请汉武帝行事“毋奏事东宫”,[25]想趁机免去窦太后摄政之名位,但却被窦太后借故下狱,“诸所兴为皆废”。[26]但汉武帝因初即位,“大臣未服”,[27]不敢得罪太皇太后,所以直到建元六年(前135年)窦太后死,汉武帝在统治思想上一直被掣肘。

建元新政的失败及处处受太皇太后的掣肘,使汉武帝急需培养属于自己的政治势力,而卫青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以汉武帝宠妃的弟弟的身份进入汉武帝视野的,再加上他坚强勇敢、谦卑隐忍的性格,更使汉武帝把卫青当作自己的亲信,屡次给卫青升官,开始着力培养他。

公元前133年的马邑之谋流产后,汉武帝对景帝时期的将领倍感失望,他开始着

手培养自己的军事亲信。[28]由于卫青少年时牧羊及做公主骑奴的经历时期练就了一身好武艺,“善骑射,才力绝人”,[29]而此时他也已经与汉武帝相处数年。汉武帝知道后,便改其文秩为武职,任命为车骑将军进而委以抗击匈奴的重任。

汉武帝元光六年(前129年),汉武帝命四路汉军出塞攻击匈奴,车骑将军卫青出上谷,其他三路由公孙贺、公孙敖和李广率领,分别从云中、代郡和雁门出塞,四路各率一万骑兵。此次出兵,公孙贺无功而返,公孙敖、李广二路大败而回。唯独卫青一路长驱直入数千里,直捣匈奴人的祭祀圣地龙城,“斩首虏数百”。[30]杀敌虽然不多,但却意义重大。虽然此次出兵征伐整体上是失败的,但汉武帝还是对卫青“赐爵关内侯”,[31]以表彰其首战告捷之功。

第二年(前128年)秋,汉武帝又派卫青领兵出击匈奴。“青为车骑将军,出雁门,三万骑击匈奴”,[32]李息出代郡,给卫青充当助攻。结果卫青又“斩首虏数千人”,[33]得胜而回。值得关注的是,这次出击匈奴,汉武帝只派卫青、李息两人,老将军们一概不用。龙城之战时,汉武帝初次使用卫青,对其才能尚存疑虑,所以在兵力配备上是四位将军一人一万,而此次出兵,汉武帝仅派卫青、李息两人出征,而且兵力有当年的一万增至三万,李息只是副将。这种变化说明汉武帝对卫青的信任度大大提升,军事上开始逐渐依仗卫青。[34]

此后汉武帝继续重用卫青,派其率兵出击匈奴,值得注意的是卫青的第四次出征。第四次出征,卫青大败匈奴右贤王,“得右贤王裨王十余人,众男女万五千余人,畜数千百万”,[35]战果辉煌。捷报传来,汉武帝大喜过望,不等卫青班师,就使使者持大将军印等在塞上,大军还至塞上后“即军中拜车骑将军为大将军”,[36]“诸将皆以兵属大将军”,[37]受大将军节制。卫青的三个儿子也得以封侯。历史上的大将军一职自卫青始。大将军位在三公之上,地位极其显赫。汉武帝后来又加封卫青为大司马。至此,卫青确立了其在汉帝国的首席将军的地位,成为汉武帝依仗的抗匈名将。

三、卫青的政治起落

卫青从地位低下的私生子,靠着姐姐卫子夫的关系爬上了政治舞台,得以接近王朝的最高统治者。由于汉武帝宠幸卫青的姐姐卫子夫,对卫青也是爱屋及乌,加上卫青谦和、隐忍、退让冷静的性格使汉武帝开始把他当作亲信而大力培养。卫青也不负汉武帝所期望,对匈奴的战争接连取得胜利,为汉武帝赢得了一个识人的好名声,而汉武帝对卫青也是不断提拔、不吝封赏。但随着卫青的地位和声望不断的提高,在外执掌兵权,在内又有姐姐卫皇后和外甥太子刘据,汉武帝感受到了来自卫青的可能的威胁。因此对卫青又开始疏远提防甚至打压。而这时的卫青则处处小心谨慎、谦卑隐忍,主动远离权力中心,从而得以富贵终老一生。

1、性格及外戚身份使卫青入仕

卫青是“人奴之生”的私生子,社会地位卑微低下,又没有多少文化知识,既不像李广一样将门出身,又不同董仲舒那样博古通今。这样的身份地位想接近王朝的最高统治者汉武帝几乎是不可能的。尽管卫青有军事才能,却也只能在平阳侯府作骑奴,封侯拜相之类的事情对他来说是想都不敢想的。即使有人给他看相说他有贵人相,将来必定“官至封侯”,他也只是一笑了之,认为自己是“人奴之生,得毋笞骂即足矣”,哪儿还敢想封侯拜相这些事呢。

命运是如此的不可捉摸。卫青的姐姐卫子夫被平阳公主选入府中作歌女,并且被前来探望姐姐的汉武帝看中带回宫中。卫子夫进宫之后“尊宠日隆”,并且为汉武帝怀上了孩子,成为汉武帝最为宠幸的妃子。而卫青此时的身份便是皇帝宠妃的弟弟,与皇帝结上了亲戚关系。在这之后,卫青便以外戚的身份得以接近汉武帝。汉武帝对卫青爱屋及乌,不断地破格提拔他。而卫青在跟汉武帝相处的过程中表现出的谦和退让、隐忍不张扬的性格使汉武帝更加觉得卫青是一个可造之材,以至于后来委以重任。如果卫青没有姐姐卫子夫这层关系,以他卑下的社会地位要进入权力阶层几乎是不可能的,自然也就谈不上什么政治生命了。

此外,卫青的性格与他受汉武帝重视从而进入权力阶层也有很大关系。汉武帝即位之初便被摄政的太皇太后束手束脚,遇事要“奏事东宫”请示,统治思想不能很好的得以实践。赵绾、王臧被下狱之后,汉武帝的“建元新政”便在太皇太后的干涉下失败。这时的汉武帝处处受制于太皇太后,正处于韬光养晦阶段,而卫青正于此时接近汉武帝,他为人处事所表现出的性格很被这时的汉武帝看重,把他当成自己的亲信大力培养,使他与汉武帝的关系又亲密了一层。

所以说,卫青能够进入权力阶层走上仕途以至后来拜将封侯,都与他的性格及外戚的身份息息相关。

2、性格及军事才能使卫青恩宠日隆

卫青因性格和外戚的身份进入权力阶层,但如果卫青是一个庸才,那么就算他是尊贵的外戚,也仅仅只能是皇帝的宠臣而非能臣。卫青之后的外戚贰师将军李广利很受汉武帝宠幸,汉武帝为了给他创造立功的机会不惜出兵大宛。可是即使汉武帝再怎么给他创造立功机会,最终他还是投降了匈奴。[38]所以,卫青能够取得大司马大将军的地位虽然跟他是外戚不无关系,但最重要的还是他卓越的军事才能和谦和不张扬的性格。司马迁在《史记》中说虽然卫青“以外戚贵幸,然颇用才能自进”。[39]司马光也在《资治通鉴》中写到卫青“才力绝人,遇士大夫以礼,于士卒有恩”,“有将帅才”。[40]此外,《资治通鉴》还记载,汉武帝朝淮南王想谋反,计划中的第一

步就是杀掉卫青,“一日发兵,即刺大将军卫青”,由此足以见卫青并非徒有大将军之名。

公元前133年的“马邑之谋”失败后, 汉武帝于元光五年(前129年)任命卫青为车骑将军,与轻车将军公孙贺、骑将军公孙敖及骁骑将军李广各统一万骑兵出击匈奴。卫青率兵从上谷出发向西北方向追击匈奴军,一直追到匈奴人的祭祀圣地龙城,

[41]“斩首虏数百”报捷而回。其他三路兵马公孙贺无功而返,李广、公孙敖皆大败而回。卫青虽然战果不大,但他是四路兵马中唯一取胜的,故因战功被封为关内侯。

龙城之战,卫青锋芒初露,逐渐受到汉武帝重视,于是便有了卫青的第二次出征。第二次汉武帝只派卫青与李息两人,足见汉武帝对卫青已经开始信任并委以重任。而卫青也不负汉武帝所期望,“斩首虏数千人”,班师凯旋。此次出兵不久,卫青又接着第三次征伐匈奴,率兵从云中出发,西至高阙,《史记》记载,卫青“略河南地,至于陇西,捕首虏数千,畜数十万,走白羊、楼烦王”。[42]卫青也因公被“以三千八百户封为长平侯”。[43]

卫青能够连续击败匈奴与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是分不开的。作为一名军事家,他不拘泥于中原排兵布阵等传统的战术与战法,大胆创新,采用全新的作战方式,充分发挥骑兵的机动性,在草原上纵深穿插,深入敌后数百公里,使帝国的军事思想发生了根本的变化。[44]卫青这几次军事行动的成功,使汉军的其本军事思想和战略战术得以确定下来,即以更灵活的机动性、更锐利的武器、更高昂的士气去寻找对方主力进行决战,而不再是消极被动的防御。这也是对中国传统军事思想的一次革新。

卫青的第四次征伐对他个人来说达到了声望上的顶峰,确立了他在汉帝国中首席将军的地位。[45]此次作战的对象是匈奴的右贤王,“青将三万骑出高阙,卫尉苏建为游击将军,左内史李沮为强弩将军,太仆公孙贺为骑将军,代相李蔡为轻车将军,俱出朔方”。[46]这次卫青采用了夜袭的手段,长途奔袭,让右贤王始料未及,“右贤王惊,夜逃,独与其爱妾一人将骑数百驰,溃围北去。汉轻骑校尉郭成等逐数百里,不及。得右贤裨王十余人,众男女万五千余人,畜数千百万”。[47]汉武帝闻讯大悦,不等卫青班师,就派使者持大将军印等在塞上,封卫青为大将军,诸将领归属其节制,有“益封八千七百户”,[48]连卫青尚在襁褓中的几个儿子都得以封侯。然而卫青虽立下大功,却毫不居功自傲,将胜利的荣誉都归功于皇帝和诸位将士,“军大捷,皆诸校尉力战之功也”,[49]对于皇帝给他几个幼子封侯,卫青也是“固谢”,推让再

三。正是由于卫青这种谦让仁和、不张扬跋扈的性格树立了他在皇帝和众将士心目中良好的形象,使皇帝对他更加信任,也使将士们甘愿跟随他冲锋陷阵,为他后来继续取得胜利奠定了“人和”的基础。

卫青在贯彻汉武帝军事思想的过程中不断取得胜利,使汉武帝对卫青的宠信超过了任何一位朝廷大臣,“于群臣无二”[50]。三公九卿及以下官员对卫青“皆卑奉之”。

[51]有时卫青拜见汉武帝,汉武帝甚至“踞厕而视之”。[52]皇帝在这种生活场景下接见的大臣必定是皇帝认为跟自己关系非同一般的人,足见汉武帝对卫青之宠信。然而,卫青却并没有恃宠而骄,依然是低调做人,对人仁善退让。如朝臣们都卑身承奉卫青,“独汲黯与亢礼”,[53]而卫青知道后,不但未有不满,反而“愈贤汲黯”,

[54]“遇黯加于平日”。[55]

卫青在朝中不张扬跋扈,在军中也从不僭越专权。

元朔六年(前134年)卫青领兵出征,虽然自己战果不俗,“斩首虏万余人”,但赵信投降匈奴,苏建全军覆没只身而回。在处理苏建失军的问题时,周霸劝说卫青杀苏建以立军威,而卫青则听取了向军正闳、长史安的意见,曰:“青幸得以肺腑待罪行间,不患无威,而霸说我以明威,甚失臣意,其使臣虽当斩将,以臣之尊宠而不敢自擅专诛于境外,而具归天子,天子自裁之,于是以见为人臣不敢专权,不亦可乎?”

[56]以卫青的身份,处置一位孤身而还的败军之将,亦不算僭越,然而他却没有这样做,而是让皇帝来处理。此件小事,亦可以看出卫青的性格。

卫青凭着自己卓越的军事才能在一次次的军事行动中不断取得胜利,然而他作为人臣却从不僭越专权,其谨慎、谦和退让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卓越的军事才能结合谦和退让的性格缔造了卫青在汉帝国中的显赫地位。

3、外戚身份及显赫的地位引起皇帝提防

元朔元年(前128年),卫子夫入宫之后第四次怀孕,并顺利为汉武帝产下太子刘据。而此时的陈皇后“挟妇人媚道,其事颇觉”,[57]被汉武帝废黜,“罢居长门宫”,[58]汉武帝则改立卫子夫为皇后。这个时期也正是卫青出击匈奴有功封侯拜将之时,当时的歌谣都唱到:“生男无喜,生女无怒,独不见卫子夫霸天下”,[59]可见卫氏一门的显赫地位。

自古以来,帝王最不喜的就是大臣功高盖主、势大压主。汉武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也是一位权力欲极强的独裁者,对这一点自然非常谨慎。所以随着卫青功劳越来越大,地位越来越高,汉武帝便开始考虑如何防止卫青权力过大。汉武帝不愿意看到朝廷几乎所有重大的军事胜利都跟一个人有关,他不愿意将汉王朝的命运寄托在卫青一个人身上,[60]况且卫青不但在外朝拥有兵权,而且内朝还有身为皇后的姐姐和太子的外甥。因此,汉武帝对卫青逐渐疏远与提防打压也就不可避免了。

《资治通鉴》记载,汉武帝二十九岁时卫子夫才为他生下第一个儿子,即戾太子刘据。汉武帝对这个儿子“甚爱之”。[61]太子长大后,性格“仁恕温谨”,汉武帝开始嫌他“不类己”,[62]宠爱也少了。皇后及太子因汉武帝对他们的宠爱渐衰,“常

有不自安之意”。[63]汉武帝知道后让卫青替自己好言安慰皇后及太子。汉武帝让卫青替自己抚慰皇后及太子,也是在抚慰卫青。这说明此时在汉武帝心中已经将外朝的卫青与内朝的皇后、太子划到了一个阵营。

此外,《资治通鉴》还记载,卫青死后,那些昔日与太子有隙之人便 “竞欲构太子”,[64]这也说明了卫青在世时虽不显山露水但也确实有些权势。汉武帝自然不会不防。

就在汉武帝考虑压制卫青时,另一个军事人才霍去病在众将中脱颖而出,汉武帝便开始着力培养霍去病。于是,从元朔五年(前124年)霍去病锋芒初露开始便“日以亲贵,比大将军”。[65]而卫青从此时直到元狩四年(前119年)数年之间作为大将军却一直被汉武帝闲置。即使到元狩四年卫青军事生涯中的最后一仗,汉武帝对卫青的打压之心仍然不减。

元狩四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各率五万铁骑出击匈奴。霍去病则与卫青以平等身份出战。派兵之时,汉武帝使“敢力战深入之士皆属骠骑”。[66]根据事前的军事情报,霍去病的进军路线是定襄,汉武帝让他“当单于”,担任主攻。但中途又因捕获俘虏而得知单于的位置有所改变,汉武帝又临时改变路线,“乃更令骠骑出代郡,令大将军出定襄”。[67]

此次出征,卫霍两军皆奏凯歌,卫青与匈奴单于打了一场遭遇战,击溃单于主力。霍去病虽未遇到单于,但也取得大胜,“所斩捕功已多于青”。[68]然而,汉武帝对卫青、霍去病两人的封赏却大相径庭。霍去病不单自己得到封赏,“天子以五千八百户益封骠骑将军”,[69]跟随他的将士们也是收获颇丰,“军吏卒为官、赏赐甚多”。

[70]而“大将军不得益封,军吏卒亦无封侯者”。[71]此后,汉武帝又增设大司马位,让霍去病与卫青皆为大司马,“秩禄与大将军等”。[72]汉武帝让霍去病与卫青拥有同等的地位以制衡卫青。“自是之后,大将军青日退,而骠骑日益贵”。[73]当初跟随卫青的趋炎附势者也都明白了汉武帝压制卫青的态度,而“多去事骠骑”。[74]

此时,汉武帝对卫青已经开始疏远、打压,卫青面临的很可能是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结局。

4、谨慎隐忍的性格使卫青得以富贵终老

随着卫青军事行动的不断胜利,卫青的功劳越来越大,地位越来越高,卫青对自己与皇帝之间开始微妙的关系也已经有所觉察,他不得不开始考虑如何避免功高震主、鸟尽弓藏的结果的发生。伴君如伴虎,更何况是汉武帝这样雄才大略却也权力欲极强的皇帝,卫青也深深明白这一点,所以从接触汉武帝开始,卫青便为自己定好了为臣的基准。

卫青在汉武帝最宠幸自己的时候也毫不恃宠而骄,对自己儿子封侯的事再三推让,还坚持为将士们请功;处理失军的苏建是也不僭越专权;对待朝中同僚如汲黯从不跋扈;在后来霍去病受到重用并且锋芒盖过自己的时候,卫青也从未有半句怨言,而且行事更加谨慎。

元狩四年卫青与霍去病出击匈奴时,李广担任前将军受卫青节制。卫青因出兵前受汉武帝指示,“毋令(李广)当单于”。[75]后来李广因失道而自杀。李广的儿子李敢“怨大将军青之恨父,乃击伤大将军”。[76]这种事可是以下犯上的大罪,而卫青却并没有声张,“匿讳之”。[77]卫青这等隐忍也可见其为人。

卫青在沉浮不定的宦海之中对自己的定位始终有着清醒的认识。苏建曾劝说卫青效仿古代名将招贤纳士,巩固地位,而卫青却拒绝说“自魏其、武安之厚宾客,天子常切齿。彼亲附士大夫,招贤绌不肖者,人主之柄也,人臣遵法守职而已,何与招士?”

[78]如此谨慎事主,自然会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卫青的所作所为汉武帝自然有所闻,而且卫青的为人他也很清楚。有一次卫青听宁乘的建议用五百金为汉武帝当时宠幸的王夫人的母亲贺寿,汉武帝知道后认为这种事绝不会是卫青所为,也并没有因此怀疑卫青可能会勾结后宫。

卫青谨慎隐忍、谦和不张扬的性格及行事使他能有以富贵终老的结局。

四、结 论

卫青一生政治生命跌宕起伏,犹如一条不规则的曲线。他社会地位低下,又没有多少文化,能够进入殿堂接近最高统治者汉武帝,其外戚身份起了决定性作用;接近汉武帝后能得到赏识重用,却与卫青的性格及才能是分不开的;然而,卫青不断提高的政治地位及与后宫内朝的关系却招致皇帝提防打压;在权力欲极强的汉武帝的提防下,卫青隐忍退谦的性格及其谨慎的行事又使他避免了兔死狗烹的结果的发生。

(指导教师:张经久)

参考文献:

[1] 黄希庭.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第93页.

[2][3][9] 李越,霍涌泉.心理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第88、90、89页.

[4][6][7][8][10][11][12][18][19][20][21][22][30][32][35][36][37][39][42][43][46][47]

[49][56][57][59][65][66][67][69][70][71][72][73][74] [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6,第647、647、647、647、647、647、652、334、647、647、647、647、647、647、648、648、648、726、648、648、648、648、648、649、340、341、650、650、650、651、651、651、651、651、651页.

[5] 杨建国,杨东晨等.汉代名将[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第79页.

[13][14][15][16][31][48][58][68] [汉]班 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9,第2907、2907、2908、2908、1882、1884、2907、1891页.

[17][24][25][26][27][29][33][40][50][51][52][53][54][55][61][62][63][64]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76,第560、557、557、558、559、597、557、597、617、617、617、617、617、617、723、723、723、723、727页.

[23] 白寿彝.中国通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第251页.

[28] 芮传明.二十五史新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第207页.

[34] 王立群.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M].长江文艺出版社,2007,第73页.

[38] 朱绍候等.中国古代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第193页.

[41]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第86页.

[44] 牛俊法等.中国历代名将[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85,第103页.

[45] 陈梧桐,苏双碧.中国历代名将[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第64页.

[60] 朱雷.外戚传[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第78页.

第 11 页 共 11 页


相关内容

  • 这位横空出世的小将一次冒险之旅,葬送了卫青美好前程?
  • 汉武帝执政后,自从马邑之谋开始,汉朝和匈奴撕破了伪装的和善面目,开始了长达数十年征战.特别是匈奴的军臣单于死后,继位的伊稚单于不断派兵骚扰汉朝边疆. 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伊稚斜率数万大军攻入代郡,掠获汉人数千及无数财宝大胜而归.这年秋天,他再次偷袭雁门关一带,杀掠了一千军民. 元朔四年,伊稚 ...

  • 横扫匈奴的大将军卫青:一生最敬畏的竟然是他
  • 横扫匈奴的大将军卫青:一生最敬畏的竟然是他 大将军卫青能征惯战,几度大破匈奴,加上姐姐卫子夫是汉武帝皇后,外甥霍去病是骠骑将军,另一个外甥是当朝太子.十数年间,卫青的权势可谓权倾天下,即便是汉武帝也忌惮三分.可是,就是这么一位横扫大漠,功盖天下的卫青,对一位低阶文官却敬畏有加.这是为什么呢?此人叫做 ...

  • 私生子 公主家奴 靠姐姐上位,都不妨碍他灭匈奴 娶公主 成为西汉大将军!
  • 文|唐俑 本文由小号签约作者原创 卫青(?-前106年),字仲卿,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市)人 西汉武帝时有个名叫卫青的军事奇才,他首次出征,就打破了匈奴不可战胜的神话,七战七胜,无一败绩,还以武钢车阵大破伊稚斜单于主力.卫青善于以战养战,用兵敢于深入,"奇正兼擅",阳谋阴谋都玩得 ...

  • 为何汉武帝重用霍去病而冷落卫青
  • [解析]为何汉武帝重用霍去病而冷落卫青,给武帝和卫青正名 本帖并非讨论卫青.霍去病谁强谁弱的问题,而是站在汉朝的利益或者武帝的角度来看待问题 关键事件:国库枯竭.赵信叛变.霍去病成名.漠北之战双方对位 整治经济:140 B.C-------(朝廷发行三铢钱) 水灾饥荒:138 B.C-------( ...

  • 不灭的星辰--读[大汉列侯卫青]
  • 不灭的星辰 --读<大汉列侯卫青> 从一个出身下贱.遭人嫌弃的侯府女奴私生子到反击匈奴.七战七捷的大将军,从公主的骑奴到公主的丈夫,拜将封侯,战功彪炳,权倾朝野,位极人臣,战场上威风八面,朝堂上却又隐忍低调,在一位强势的君主下能全身而退地得以善终,古之名将中实为罕见. 本书以卫青传奇的一 ...

  • 汉武帝刘彻是怎样的皇帝?汉武帝功过是非简介
  • 汉武帝刘彻是怎样的皇帝?汉武帝功过是非简介 汉武帝确实是一位出色的领导者,作为中国古代的第二个封建王朝汉的皇帝,他的雄才伟略真正的使中华民族世代光荣.<谥法>说"威强睿德曰武",就是说威严,坚强,明智,仁德叫武.汉武帝不正体现出威严和明智么.汉武帝刘彻,原名刘彘,立为 ...

  • 汉武帝与匈奴
  • 汉武帝三击匈奴 11级历史班 陈钊 公元前119年,也就是元狩四年,汉武帝下达了一道军事命令,令卫青,霍去病率领骑兵二十四万,步兵十万,分两路出击匈奴,一场大战即将展开. 这是针对匈奴的第三次战役,也最大的一次.在此之前的两次战役其规模也是较大的,第一次大规模战役是在匈奴的南下入侵掠夺中爆収的,据& ...

  • 匈奴未灭,何以成家"--少年将军霍去病
  • 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这首王维的实际说出了当时长安少年的梦想,霍去病无疑是这个梦想的实现者.少年将军,英姿勃发,在当时应该是许许多多少年男女的偶像,而这个偶像远比现在的歌星要健康阳光许多. 霍去病,他的外祖母是平阳公主的侍婢,和平阳县吏郑季私通生 ...

  • 汉武帝晚年时,为何要诛杀卫子夫.卫青家人?
  • 有人说汉武帝诛杀卫青与卫子夫一家是为了削弱卫家的势力,另外为新太子铲除异己.其实并不是,这是因为以下几点: 1.那个时候卫家的势力已经不行了,卫青已经不是大将军了,霍去病也已经病死,卫子夫也失宠,朝中已经没有卫家掌握实权了. 2.要说为新太子铲除异己就更不可能了,那个时候卫子夫的儿子是太子,是名正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