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二小桥流水人家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思乡之情的。

4.欣赏课文中优美的语言,并积累。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用具体的景物表达思乡之情的方法。

【课前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遇到不理解的词,查字典理解。

2.学生搜集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句。

3.老师准备古诗文《天净沙》。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诗,了解课题出处。

1.谈话:(板书课题:小桥流水人家)读一读课题,说一说,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想法?(或想说点什么?)

2.出示古诗文《天净沙》,全班齐读。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3.请读过这首诗的同学试着说说对这首诗的理解。

(指名回答,老师作出总结,并板书)

4.导题:这篇以古诗句为题的文章写的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翻开书读一读。

二、初读,把握课文主旨。

1.自主学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2.同伴互助:同桌轮读课文,相互正音。

3.全班交流:

①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正音。

②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说说课文表达的情感。

三、交流,探究表达方式。

1.默读课文,想象文章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思乡之情的,边读边在句段旁作批注。

①小组交流,合作探究。

②展示交流探究学习的成果。以小组为单位派出中心发言人汇报探究学习中的发现和体会。

③根据学生发言,老师相机点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表达思乡之情的方法。

(1)“婀娜的舞姿,是那么美,那么自然„„当水鸟站在它的腰上歌唱时,流水也唱和着,发出悦耳的声音。”

(运用拟人的手法,描绘溪边飘动的柳枝、小鸟的叫声、溪水流动的声音,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景物的喜爱与赞美。)

(2)“一条小小的木桥,横跨在溪上。我喜欢过桥,更高兴把采来的野花丢在桥下,让流水把它们送到远方。”

(先写了桥的样子,再描绘在小桥上丢花的情景,给人一种诗情画意的享受,令人神往。)

(3)“我家只有几间矮小的平房,我出生的那间卧室,光线很暗,地面潮湿„„那是一座空气流通、阳光充足、有东南两面大窗的漂亮房子。”

(用对比的方法写出了农家卧室与书房的不同特点,让人感到家的亲切,引发美好回忆。)

(4)“大家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守望相助’的太平生活。那段日子,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

(用三个成语概括了农村人家日常生活的特点,“深深地印在”表达了作者对它的留恋和热爱。)

四、赏读,积累优美句段。

1.配乐朗读:作者用生动的语言,向我们描绘了一幅优美的乡村画卷,让我们一起随着音乐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选择自己喜欢的句段读几遍,熟读成诵。

3.摘抄课文中生动优美的语句。

4.拓展:你知道哪些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句?读一读,说一说。

【板书设计】

小桥流水人家

那么美,那么自然

“我”热爱,“我”思念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思乡之情的。

4.欣赏课文中优美的语言,并积累。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用具体的景物表达思乡之情的方法。

【课前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遇到不理解的词,查字典理解。

2.学生搜集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句。

3.老师准备古诗文《天净沙》。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诗,了解课题出处。

1.谈话:(板书课题:小桥流水人家)读一读课题,说一说,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想法?(或想说点什么?)

2.出示古诗文《天净沙》,全班齐读。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3.请读过这首诗的同学试着说说对这首诗的理解。

(指名回答,老师作出总结,并板书)

4.导题:这篇以古诗句为题的文章写的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翻开书读一读。

二、初读,把握课文主旨。

1.自主学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2.同伴互助:同桌轮读课文,相互正音。

3.全班交流:

①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正音。

②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说说课文表达的情感。

三、交流,探究表达方式。

1.默读课文,想象文章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思乡之情的,边读边在句段旁作批注。

①小组交流,合作探究。

②展示交流探究学习的成果。以小组为单位派出中心发言人汇报探究学习中的发现和体会。

③根据学生发言,老师相机点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表达思乡之情的方法。

(1)“婀娜的舞姿,是那么美,那么自然„„当水鸟站在它的腰上歌唱时,流水也唱和着,发出悦耳的声音。”

(运用拟人的手法,描绘溪边飘动的柳枝、小鸟的叫声、溪水流动的声音,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景物的喜爱与赞美。)

(2)“一条小小的木桥,横跨在溪上。我喜欢过桥,更高兴把采来的野花丢在桥下,让流水把它们送到远方。”

(先写了桥的样子,再描绘在小桥上丢花的情景,给人一种诗情画意的享受,令人神往。)

(3)“我家只有几间矮小的平房,我出生的那间卧室,光线很暗,地面潮湿„„那是一座空气流通、阳光充足、有东南两面大窗的漂亮房子。”

(用对比的方法写出了农家卧室与书房的不同特点,让人感到家的亲切,引发美好回忆。)

(4)“大家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守望相助’的太平生活。那段日子,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

(用三个成语概括了农村人家日常生活的特点,“深深地印在”表达了作者对它的留恋和热爱。)

四、赏读,积累优美句段。

1.配乐朗读:作者用生动的语言,向我们描绘了一幅优美的乡村画卷,让我们一起随着音乐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选择自己喜欢的句段读几遍,熟读成诵。

3.摘抄课文中生动优美的语句。

4.拓展:你知道哪些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句?读一读,说一说。

【板书设计】

小桥流水人家

那么美,那么自然

“我”热爱,“我”思念


相关内容

  • 最新鲁教版(五四制)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小桥流水人家]教案(精品)
  • <小桥流水人家>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识7个生字,读读记记"婀娜.舞姿.粼粼.波纹.干涸.点缀.涌现.潮湿.流通.舒服.印象"等词语.尝试应用词语练习表达.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运用边读边想象.抓关键词.联系自身生活体验等方法感悟作者 ...

  • 小桥流水人家教案
  • 一.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小学语文 五年级上册第二组第八课 二.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课文认识"潺 婀 粼 涸 缀 螃 蟹"6个生字.读读记记"婀娜.舞姿.粼粼.波纹.潺潺.点缀.浮现.螃蟹.干涸.潮湿"等词语. 2.过程与方法正确 ...

  • 8小桥流水人家教案
  • 8* 小桥流水人家 一.设计意图 本课是略读课文,教学时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想象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色和生活,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怀恋和思念之情,同时对作者表达感情的方法有所领悟:另外通过朗读课文,感受作者语言的清新.流畅,积累语言.达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二.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

  •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乡下人家教案
  •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21乡下人家>教学设计 广西桂平市西山镇思灵小学 卢书兰 [教材分析] <乡下人家>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通过描绘一个个自然.和谐的场 景,展现了乡下人家朴实自然和谐.充满诗意的乡村生活,也赞扬了乡下人家热爱生活.善于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装点自己的家园.装点 ...

  • [天净沙.秋思]公开课教案
  • <天净沙•秋思>公开课教学设计 执教者:蔡民权 时间:2017.9.19 地点:七年级二班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诵读感受曲的意境,理解作者的处境和心境. 过程与方法:通过品味意象.知人论世以及比较阅读,提高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反复诵读中培养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 ...

  • [家乡的桥]教案
  • 26 家乡的桥 [教材分析] <家乡的桥>是一篇怀念家乡的散文,作者怀着真挚的情感,回忆了故乡江南小桥的特点,回忆小桥给自己童年的生活带来的无限情趣,表达了热爱家乡.怀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课文第1.2写写了江南水乡的特点:小河多.小桥多.第3-5节从造型奇.名称美和成为孩子们的乐园几方面 ...

  • 家乡的桥教案
  • 26.家乡的桥 教材分析: <家乡的桥>这篇课文,主要通过描写家乡桥的形状多姿多彩,桥名的有趣和桥所带来的乐趣这三方面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课文第1自然段写江南水乡的特点:小河多.第2-5自然段从数量多.造型奇.名称美和成为孩子们的乐园几方面具体介绍了家乡桥的特点.第5自然段点名中心,表达 ...

  • 柳永[望海潮]优质课公开课实用教案教学设计
  • 望海潮 一.导入:江南盛景,自古叫人魂牵梦绕.素有天堂美誉的杭州,更是天赐美景.八月钱塘,西湖秀色.钱塘大潮是浊浪排空的黄钟大吕.西湖美景,则是小桥流水的丝竹管弦.美的笔调,美的画面,美的景致,美的神韵,美的音律.柳永在这里告诉我们,什么叫真正的美,什么叫脱俗的美. 二.整体感知 1.诵读 北宋都市 ...

  • [天净沙秋思]优秀教案
  •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福宝职业中学:杨廷利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有关知识.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意境. 3.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4.领会诗歌中蕴含的节奏美,提高诗歌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品味语言,体会意境,领会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感情,诵读并背诵. 教学方法: 诵读法.探究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