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化电磁机构的电磁力计算

极化电磁机构的电磁力计算

播 雨

1 前 言

磁力研磨是一种零件研磨和光整加工的新方法,它是利用磁性磨料,在磁场力作用下对工件表面进行研磨和抛光的加工技术。在外圆磁力研磨中,工件一边旋转,研磨头与工件之间还要有轴向摆动或振动。实现轴向摆动或振动的机构有多种方式。常见的有工件连同夹具一起往复运动,或者磁感应器连同研磨头一起往复运动。但是这两种运动方式都存在体积大,重量大难以实现高频振动,而研究表明,强力研磨需要25~50H Z 或更高频率的运动。为此,研究者们提出了让磁极头单独运动的振动方式,其中,最有效的就是极化电磁机构。 本文介绍极化电磁机构的结构及工作原理,进行电磁力分析计算,以供参考。

2 极化电磁机构的结构及原理

2.1极化电磁机构的结构

极化电磁机构,如图1所示。它是由小型

交流电磁铁和直流电磁铁组成。交流电磁铁由

马蹄型轭铁3和线圈2组成。振动磁极头4

通过弹簧片5与铁心1相连接,并与铁心之

间留有0.3mm 左右间隙。振动磁极头连同弹

簧片、电磁铁组成一个“质量—弹簧振动器”,

这个装置一般叫极化电磁机构。弹簧片具有

两个作用,一是起弹性元件作用,一是起导向

作用,使振动平稳。

交流电磁铁的轭铁用包裹铜皮的低碳钢丝 图1 极化电磁机构

制造,铁丝直径Φ2mm ,轭铁直径Φ16mm 。通过计算或实验确定弹簧片尺寸参数,本装置的弹簧片厚度为3mm ,弹簧片的悬臂伸出长度为120mm 。

2.2 极化电磁机构的工作原理

在极化电磁机构中,工作气隙内同时存在两个独立的磁通,其一为极化磁通,由直流电磁铁的极化线圈提供,其二为工作磁通,由交流电磁铁提供,其大小和方向取决于工作线圈2的电流大小和方向。

极化机构电气原理图,如图2所示。当工作线圈

没有电流时,只有极化磁通Φ0(严格说应是磁极头

侧面的漏磁或散磁磁通),产生吸力,大小相等方向

相反,(电磁铁磁极头与振动磁极头气隙δ1=δ2,即

Φ01=Φ02=Φ0左右相等),不会使振动磁极头产生振

动,磁极头停留在原处不动。

若假定极化磁极为N 极,当工作线圈通电后,在 图2 极化电磁机构电气原理图

一个半周期,电流的方向使右侧电磁铁磁极为N 极,左侧为S 极,如图2所示。由于同性相斥异性相吸,右侧气隙产生推力左侧气隙产生吸力,磁极头向左移动。在下一个半周期,电流方向相反,则电磁铁磁极面极性相反,磁极头向右移动,从而使磁极头产生振动运动。 如图2所示,右侧气隙δ2内的交流磁通Φm 和极化磁通Φ0方向相同,合成磁通为Φm +Φ0,而在左侧气隙δ1内交流磁通和 极化磁通方向相反,磁通为Φm -Φ0。

就是说,向线圈通入交变电流后,产生交变磁场,

与固定磁场作用,磁极头从此得到了

与交变电流同频率的振动,振幅与其大小成正比。

3 极化电磁机构的电磁力计算

3.1 电磁力的推导

电磁力按麦克斯韦公式计算,电磁力力正比于磁通的平方。工作线圈通电后,作用于

磁极头上的电磁力F d (N ),由Φm +Φd 和Φm -Φd 所产生的斥力和吸力的合成,因此:

(φ+φd ) (φ-φd ) Fd = m +m

2S μ02S μ022

2 φm

φ02+S μ0S μ0(1)

2式中:S —交流电磁铁轭铁极面面积m ;μ0—真空磁导率,

-6μ0=1.25×10 H/m;Φm 、Φ0—分别为交流磁通和直流电磁

铁的极化磁通Wb 。

由公式(1)可知,电磁力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交流磁通Φm

产生的磁力F m ,一是极化磁通Φ0产生的磁力F 0。

图1所示的极化电磁机构,其磁系统可以简化为如图3所示的

等效磁路。分析时忽略了漏磁、散磁和磁导体的铁磁阻,因此,图

3中R 1、R 2分别为气隙δ1、δ2的磁阻,IN 表示工作线圈的磁势。 图3 等效磁路图

交流电磁铁线圈通电后,因为磁路是线性的(只有磁导体的铁磁阻),可以应用线性叠

[4]加原理单独求线圈磁势IN (A )产生的磁通。因此,磁通Φm :

Φm = 2IN/(R 1+R2)

= IN Sμ0/(2δ1 ) (2) 因此,电磁力:

22 Fm =Cm (IN ) Sμ0/(2δ1 ) (3)

2 F0 =C0Φ0/ Sμ0 (4)

式中: Cm 、C 0—考虑磁饱和的系数(0.4~0.8)。

3.2 电磁力的计算

交流电磁铁线圈匝数为800匝,通电电流(有效值)为I=3A,则线圈磁势IN=2400(A )。

在磁力研磨中,磁极头与工件表面的工作间隙较小,一般在1~3mm ,工作间隙内的磁感应

-32强度B=(1.0~2.0 )T。根据[2]所给的尺寸,磁极头面积S 头=1.3×10m ,取钢的饱和磁感

-3应强度B=2.0 T ,因此,工作间隙内的主磁通为Φ=B S 头=2.6×10Wb 。根据资料,磁极头

侧面的漏磁通和其它散磁通,约占主磁通的5%—10%。如按5%计算,则磁极头侧面流向交流

-3轭铁极面的磁通Φ0=0.13×10Wb 。设轭铁极面与磁极头侧面间隙δ1=δ2= 2mm,轭铁磁极

-42面面积S=2.0×10m ,取磁饱和系数C m =C0=0.4,代入(3)、(4)式得电磁力:

2-4-6-32F m = 0.4[(2400)×2.0×10×1.25×10]/[2×(2×10)]=72(N ),

-32-4-6F 0 =(0.13×10)/(2.0×10×1.25×10)=27.2(N )

F d = Fm + F0 = 99.2(N )

4 结束语

极化电磁机构的磁极头与铁心用弹簧片相连接,没有因磁吸力而带来的摩擦损耗,因而传动效率高。总之,极化电磁机构结构简单,活动磁极头质量小,可以实现较高频率的轴向

振动,从而实现强力研磨。

极化电磁机构的电磁力计算

播 雨

1 前 言

磁力研磨是一种零件研磨和光整加工的新方法,它是利用磁性磨料,在磁场力作用下对工件表面进行研磨和抛光的加工技术。在外圆磁力研磨中,工件一边旋转,研磨头与工件之间还要有轴向摆动或振动。实现轴向摆动或振动的机构有多种方式。常见的有工件连同夹具一起往复运动,或者磁感应器连同研磨头一起往复运动。但是这两种运动方式都存在体积大,重量大难以实现高频振动,而研究表明,强力研磨需要25~50H Z 或更高频率的运动。为此,研究者们提出了让磁极头单独运动的振动方式,其中,最有效的就是极化电磁机构。 本文介绍极化电磁机构的结构及工作原理,进行电磁力分析计算,以供参考。

2 极化电磁机构的结构及原理

2.1极化电磁机构的结构

极化电磁机构,如图1所示。它是由小型

交流电磁铁和直流电磁铁组成。交流电磁铁由

马蹄型轭铁3和线圈2组成。振动磁极头4

通过弹簧片5与铁心1相连接,并与铁心之

间留有0.3mm 左右间隙。振动磁极头连同弹

簧片、电磁铁组成一个“质量—弹簧振动器”,

这个装置一般叫极化电磁机构。弹簧片具有

两个作用,一是起弹性元件作用,一是起导向

作用,使振动平稳。

交流电磁铁的轭铁用包裹铜皮的低碳钢丝 图1 极化电磁机构

制造,铁丝直径Φ2mm ,轭铁直径Φ16mm 。通过计算或实验确定弹簧片尺寸参数,本装置的弹簧片厚度为3mm ,弹簧片的悬臂伸出长度为120mm 。

2.2 极化电磁机构的工作原理

在极化电磁机构中,工作气隙内同时存在两个独立的磁通,其一为极化磁通,由直流电磁铁的极化线圈提供,其二为工作磁通,由交流电磁铁提供,其大小和方向取决于工作线圈2的电流大小和方向。

极化机构电气原理图,如图2所示。当工作线圈

没有电流时,只有极化磁通Φ0(严格说应是磁极头

侧面的漏磁或散磁磁通),产生吸力,大小相等方向

相反,(电磁铁磁极头与振动磁极头气隙δ1=δ2,即

Φ01=Φ02=Φ0左右相等),不会使振动磁极头产生振

动,磁极头停留在原处不动。

若假定极化磁极为N 极,当工作线圈通电后,在 图2 极化电磁机构电气原理图

一个半周期,电流的方向使右侧电磁铁磁极为N 极,左侧为S 极,如图2所示。由于同性相斥异性相吸,右侧气隙产生推力左侧气隙产生吸力,磁极头向左移动。在下一个半周期,电流方向相反,则电磁铁磁极面极性相反,磁极头向右移动,从而使磁极头产生振动运动。 如图2所示,右侧气隙δ2内的交流磁通Φm 和极化磁通Φ0方向相同,合成磁通为Φm +Φ0,而在左侧气隙δ1内交流磁通和 极化磁通方向相反,磁通为Φm -Φ0。

就是说,向线圈通入交变电流后,产生交变磁场,

与固定磁场作用,磁极头从此得到了

与交变电流同频率的振动,振幅与其大小成正比。

3 极化电磁机构的电磁力计算

3.1 电磁力的推导

电磁力按麦克斯韦公式计算,电磁力力正比于磁通的平方。工作线圈通电后,作用于

磁极头上的电磁力F d (N ),由Φm +Φd 和Φm -Φd 所产生的斥力和吸力的合成,因此:

(φ+φd ) (φ-φd ) Fd = m +m

2S μ02S μ022

2 φm

φ02+S μ0S μ0(1)

2式中:S —交流电磁铁轭铁极面面积m ;μ0—真空磁导率,

-6μ0=1.25×10 H/m;Φm 、Φ0—分别为交流磁通和直流电磁

铁的极化磁通Wb 。

由公式(1)可知,电磁力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交流磁通Φm

产生的磁力F m ,一是极化磁通Φ0产生的磁力F 0。

图1所示的极化电磁机构,其磁系统可以简化为如图3所示的

等效磁路。分析时忽略了漏磁、散磁和磁导体的铁磁阻,因此,图

3中R 1、R 2分别为气隙δ1、δ2的磁阻,IN 表示工作线圈的磁势。 图3 等效磁路图

交流电磁铁线圈通电后,因为磁路是线性的(只有磁导体的铁磁阻),可以应用线性叠

[4]加原理单独求线圈磁势IN (A )产生的磁通。因此,磁通Φm :

Φm = 2IN/(R 1+R2)

= IN Sμ0/(2δ1 ) (2) 因此,电磁力:

22 Fm =Cm (IN ) Sμ0/(2δ1 ) (3)

2 F0 =C0Φ0/ Sμ0 (4)

式中: Cm 、C 0—考虑磁饱和的系数(0.4~0.8)。

3.2 电磁力的计算

交流电磁铁线圈匝数为800匝,通电电流(有效值)为I=3A,则线圈磁势IN=2400(A )。

在磁力研磨中,磁极头与工件表面的工作间隙较小,一般在1~3mm ,工作间隙内的磁感应

-32强度B=(1.0~2.0 )T。根据[2]所给的尺寸,磁极头面积S 头=1.3×10m ,取钢的饱和磁感

-3应强度B=2.0 T ,因此,工作间隙内的主磁通为Φ=B S 头=2.6×10Wb 。根据资料,磁极头

侧面的漏磁通和其它散磁通,约占主磁通的5%—10%。如按5%计算,则磁极头侧面流向交流

-3轭铁极面的磁通Φ0=0.13×10Wb 。设轭铁极面与磁极头侧面间隙δ1=δ2= 2mm,轭铁磁极

-42面面积S=2.0×10m ,取磁饱和系数C m =C0=0.4,代入(3)、(4)式得电磁力:

2-4-6-32F m = 0.4[(2400)×2.0×10×1.25×10]/[2×(2×10)]=72(N ),

-32-4-6F 0 =(0.13×10)/(2.0×10×1.25×10)=27.2(N )

F d = Fm + F0 = 99.2(N )

4 结束语

极化电磁机构的磁极头与铁心用弹簧片相连接,没有因磁吸力而带来的摩擦损耗,因而传动效率高。总之,极化电磁机构结构简单,活动磁极头质量小,可以实现较高频率的轴向

振动,从而实现强力研磨。


相关内容

  • 电磁波实验指导书070415
  • <电磁场与波>实验指导书 实验 一 电磁波的反射与折射(验证实验 2学时) 1实验目的 1.1研究电磁波在良导体表面上的反射定律. 1.2研究电磁波在理想介质表面的反射和折射. 1.3研究电磁波产生全反射和无反射的条件. 2实验原理 2.1当均匀平面电磁波入射到两种不同媒质分界面上斜入射 ...

  • 基于电磁兼容的雷达布站间距计算方法研究
  • 74 金 虎, 郭新民, 杨文进 基于电磁兼容的雷达布站间距计算方法研究 电子信息对抗技术 第26卷 2011年3月第2期 中图分类号:TN95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2230(2011) 02-0074-04 基于电磁兼容的雷达布站间距计算方法研究 金 虎1, 郭新民1, 杨文进2 ...

  • 电介质极化很好的文章哦.
  • 第30卷第2期2008年4月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JOURNALOFEEE VoL30No.2 Apr.2008 介质极化教学的几个问题 欧阳金华,王佐臣,尹 慧 (曲阜师范大学物理工程学院,山东曲阜273165) 擒要:介质极化是电磁学或电磁场课程中静电场内容教学一个比较重要的部分.本文给出笔者对这部 ...

  • 毫米波段高压线电磁散射特性分析
  • 第3l卷第2期2009年2月 现代雷达 ModemRadar V01.31No.2 Feb.2009 ・.总体工程・ 中图分类号:TN0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859{2009)02-0025-04 毫米波段高压线电磁散射特性分析 张瑞,魏玺章 (国防科技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 ...

  • 实验6天线的辐射特性测量 - 副本
  •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 电磁场与微波实验 指导老师:_____成绩: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名称: 波导传输线与负载特性测量 实验类型: 验证型 同组学生姓名: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必填) 二.实验内容和原理(必填) 三.主要仪器设备(必填) 四.操作方法和实验步骤 五.实验数据记录 ...

  • 电法勘探原理与方法
  • 电法勘探原理与方法 刘 国 兴 2003.5 总学时64,讲授54学时,实验10 绪论:(1学时) 绪论中讲5个方面的问题 1. 对电法勘探所属学科及具体定义. 2. 电法勘探所利用的电学性质及参数. 3. 电法勘探找矿的基本原理.在此主要解释如何利用地球物理(电场)的变化,来表达找 矿及解决其它地 ...

  • 平面电磁波在多分层介质中的传播特性研究
  • 平面电磁波在多分层介质中的传播特性研究 [摘 要]本文在电磁波斜入射,各区域均由双轴介质组成条件下,用数学分析方法对多分层介质中平面电磁波的传播特性进行了理论计算,并用波阻抗法以及电磁场中的等效传输原理给出了多分层介质中各层介质的反射系数和透射系数.本研究对平面电磁波在多分层介质中的传播和散射中具有 ...

  • 电磁辐射测量的基础知识
  • 电磁辐射测量的基础知识 1. 电磁辐射传播区域的分类 电磁辐射传播区域可分为近场区和远场区两大范围,因此电磁辐射测量首先要考虑测量点和辐射源/天线之间的距离,即确定所进行的测量是近场测量还是远场测量.近场区通常指靠近天线或其他辐射源的区域,在此区域内,电场和磁场不具备完全的平面波特性,点和点之间的差 ...

  • 电磁波传播特性实验
  • 南京大学物理系实验报告 题目 实验11.4电磁波传播 姓名: 吕寿亭 2016年4月12日 学号:131120180 摘要 本实验用电磁波综合测试仪,运用迈克尔逊干涉的实验原理测量电磁波的波长,并且验证电磁波斜入射到介质表面产生反射遵循反射定律. 关键词:迈克尔逊干涉,反射定律 一. 引言 电磁波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