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域文化

江浙文化:

文化渊源:江浙地区属于江南吴越文化圈。吴越地区气候温和,土地肥沃,沟渠纵横,自然条件为吴越文化的形成准备了充足的条件。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吴、越两国在不断的战乱中变得更加融合,初步形成了吴越文化,这是一种独具特色的东南沿海区域文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迁徙,处于相对安定的吴越之地,吸引了大批人才,江浙一带的大学问家、大藏书家、大文豪、大科学家、大商人等。 吴语是江浙地区通用语言。江浙地区江浙民风细腻,手工业发达,拥有大量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江苏文化和浙江文化都是从吴越文化衍生而来,现实文化性格也比较相近,所以人们把江苏和浙江合而为“江浙”。

文化传统:重文传统铸就了江浙人的文化性格,提高了江浙人的文化素质,为江浙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准备了充足的动力。现在人们都注意到,长江三角洲比珠江三角洲的发展更具后劲,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得益于江浙人的重文传统。经过历史积淀,江浙人养成了重商轻农的传统。他们乐于经商,善于经商,而且目光远大,常常从一些人们容易忽略的细微之处去赚别人包中的钱。他们办实业,重视教育,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使江浙地区成为近代、现代、当代中国最富裕的区域。

文化符号:江苏文化符号:民国建筑、总统府、《二泉映月》、东海水晶、中 太湖风光、山陵、蓝印花布、苏州评弹、扬州漆艺、苏州古城、夫子庙、南京长江大桥、《茉莉花》、明故宫、华西村、大报恩寺、桃花坞年画、扬州评话、南京金箔、吴歌、江南丝竹。 浙江文化符号:绍兴莲花落、杭州小热昏、杭州评话、杭州摊簧、湖州三跳、湖州琴书、平湖钹子书、嘉善宣卷、金华道情、兰溪摊簧、青田鼓词、宁波走书、四明南词、唱新闻、龙游道情、绍兴平湖调、绍兴宣卷、绍兴摊簧、临海词调、温州鼓词、温州莲花、翁洲走书。

因为江浙自古人才辈出,据统计,江苏是中国历代出状元频率最高的地方。江浙战乱较少,北方统一,南方大都不战而降,文化遗产得以保存,鱼米之乡适合人居住,世代繁衍,使江浙人出现很多的世家和书香门第。因此江浙的文化是有根源的。

齐鲁文化:

所谓齐鲁文化,就是在齐、鲁两个诸侯国存在的800年左右的时间内,在齐鲁大地上产生的一切文明成果。

齐鲁文化是一个完整的文化体系。顾名思义,齐鲁文化是齐文化和鲁文化的统称。齐文化、

鲁文化既是两枝风格迥异的文化奇葩,在更深层次上却又是从同一条母根上孕育成长起来相似相通的同一个完整的文化体系

齐鲁文化,确切地说,齐鲁文化是齐文化和鲁文化的统称,春秋时期的鲁国,产生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学说,而东临滨海的齐国却吸收了当地土著文化(东夷文化)并加以发展。两种古老文化存在差异,相对来说,齐文化尚功利,鲁文化重伦理;齐文化讲求革新,鲁文化尊重传统。两种文化在发展中逐渐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丰富历史内涵的齐鲁文化。

齐鲁文化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发挥重要作用,其凝聚力和生命力来自其基本精神。齐鲁文化的基本精神,我们大体归纳如下几点:自强不息的刚健精神、崇尚气节的爱国精神、经世致用的救世精神、人定胜天的能动精神、民贵君轻的民本精神、厚德仁民的人道精神、大公无私的群体精神、勤谨睿智的创造精神等。这些,对我们民族优秀传统精神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在中国上古时期,由于山川阻隔,交通极为不便。西周以来,以各个重要的诸侯封国为中心,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在众多的区域文化中,鲁国的文化居于一种领先的、中心的地位。第一,鲁国受封之地早已经是中国文化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山东被称为“齐鲁之邦”,先秦时期,鲁国和齐国分处于泰山南、北,在泰山以南(今鲁南)地区,已发现了众多的原始文化遗迹。“沂源人”与“北京人”时代相当,他们可能是这里古人类的祖先。以之为中心,仅其附近便发现了猿人化石和近百个旧石器和新石器地点,说明这里是几十万年以来古人类活动的重要中心之一。更为重要的是,进入新石器时代以来,这里更有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一脉相连,在鲁南地区形成了中国史前文化的完整序列。第二,鲁文化的特殊地位与鲁国在当时诸侯国中的特殊地位是统一的。鲁国虽是周王朝分封的一个邦国,但它却是一个非同寻常的邦国。鲁自周初始封,历西周、春秋、战国,到公元前249年为楚国所灭,历时七、八百年,在当时的政治、文化舞台上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第三,从与其他区域文化的比较中也能看出鲁文化在当时的重要地位。在区域文化的研究中,人们往往将鲁文化与齐文化相互比较,这是很有道理的。齐、鲁两国地域相邻,在文化方面具有很多的可比之处。就先秦时期两国的文化而言,它们有同有异。从实质上说,崇周礼、重教化、尚德义、重节操等等都是两地人民共有的风尚。

兵家经典:

春秋战国时期,齐鲁大地上涌现出无数思想家、政治家,也涌现出不少军事家。许多思想家、

政治家,同时也是军事家。管子、晏子、墨子、孔子、孟子等都有自己的军事思想和有关兵法的论述。但是,在齐鲁文化中称得上兵家经典的,当数《六韬》、《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孙膑兵法》、《司马法》。

齐鲁文化博大精深,各种文章浩如烟海

其经典著作主要有《四书》、《五经》、《孝经》、《管子》、《墨子》、《荀子》、兵家经典等。(按成书时间顺序,《五经》在前,《四书》在后。按由浅入深的学习顺序,《四书》在前,《五经》在后。

齐鲁文化的代表人物

从齐国方面看,主要是姜太公、管子、齐桓公、晏子、孙武、孙膑、邹衍、荀子。从鲁国方面看,主要是周公、孔子、颜子、曾子、子思、墨子、孟子。按照他们出生的时间顺序,依次介绍如下。

齐鲁文化是当之无愧的先进文化。它经受了2000多年历史的考验。它被大多数中国人和一部分外国人所接受。它推动了人类文明和社会的进步。 齐鲁文化,在它生成之初,是地域文化。秦始皇统一中国,使齐鲁文化走向全国成为可能。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齐鲁文化成了全国的主流文化。 齐鲁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齐鲁文化虽然不能等同于中国传统文化,但中国传统文化之主体、核心、精华是齐鲁文化。 闽南文化:

闽南文化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福建设置闽中郡,开启了中原文化与闽南大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汉晋时期,大批中原汉民迁入泉州地区,推动了闽南文化的形成。晋唐时期,闽南地区汉民人口剧增,经济迅速发展,政教管理体制日臻完善,闽南文化得到发展。宋元时期,泉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启航点和东方大港,阿拉伯人与波斯人到泉州经商,带动来了伊斯兰文化,闽南文化得到丰富。明清时期,欧洲商人和传教士来,传入了西方文化,闽南文化进一步得到繁荣。从闽南文化的发展轨迹,可以窥见闽南文化是经过一代代闽南人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挖掘、弘扬、创造,并吸收采纳了阿拉伯文化、南洋文化、西方文化等外来文化的特质和合理因素,有机地融入了其体系内,孕育、发展起来的,它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独特的性格和丰富的内涵,是中华文化的一朵奇葩。

闽南文化,其内涵除广义中也含农耕文化、海商文化外,更值得一提的是狭义中所含的建筑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民间艺术、宗族文化及方言等。

建筑文化:闽南人根据自己的生活环境和审美情趣,凭藉自己的聪明才智创建与自己生活环

境相适应且符合自己的审美观的闽南建筑。依功能可分民居、祠堂、寺庙、宫观、牌坊、塔、幢、亭、台、榭及桥梁、海防建筑(崇武古城)等,丰富多彩的闽南建筑,堪称既富有独创性又集中外建筑之大成。其中最富特色的首推民居中的“宫殿式”俗称“古厝”建筑,座落于泉州南安官桥漳里村的蔡氏古民居是其代表作。内涵十分广泛,其中包括生产习俗、生活习俗、生命礼俗、信仰习俗、文艺风俗、娱乐风俗、社会组织风俗等等,而这些风俗中除与中华民族传统风俗中大同小异外,最富地方特色的有文艺风俗中民间文学(民谣、童谣);娱乐风俗中的民间舞蹈(“拍胸舞”)、“骑竹马”、舞龙、舞狮、“车鼓弄”、“赛龙舟”(端午节)、“博饼”(中秋节)在节庆日中尤为活跃。

宗教文化:指闽南人的宗教信仰和民间信仰。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宋元“东方第一大港”,海外交通和对外贸易曾经盛极一时,多元文化在泉州大地上交融汇合,形成了独特的宗教信仰文化。闽南人除信奉道教(元妙观、老君岩)、佛教(开元寺)、伊斯兰教(清净寺、灵山圣墓)为主兼信仰印度教、基督教(泉南堂)和摩尼教(草庵)外,最富有特色的是民间除信仰中华民族古代共同信奉的诸神(如土地公等)外,还信奉实有其人被尊为神灵的保生大帝(吴夲)、妈祖(林默)、广泽尊王(俗称“圣王公”,原名郭忠福)、清水祖师(陈普足)、开漳圣王(陈元光)。宗族文化也是闽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闽南地区宗族文化十分发达,重视宗族亲情、重视编修族谱和重视宗祠建筑是其标志。

闽南方言是全国八大方言之一。

闽南语起源于泉州,但闽南语的流播已不仅仅在闽南地区,早已超过省界和国界,在外省传播闽南话最广地区和国家是台湾和新加坡。台湾岛上,除了高山族地区外,差不多都通行着类似于漳州腔和泉州腔的闽南话。闽南人移居台湾据说开始于元代,大规模迁移是在1 7世纪中叶,大量闽南人随郑成功渡海从荷兰侵略者手里收回台湾。300多年来,闽南人和其它地区东渡的汉人,和高山族同胞一起,开发祖国的这个宝岛,在共同的生活和斗争中,闽南方言始终作为主要交际工具,保留在台湾人民的口中。特别是今天,大陆与台湾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更加密切,台湾的父老兄弟不断到大陆寻根、探亲、访友,闽南话显得更加重要。 除了台湾以外,及东南亚各国的许多侨胞也使用闽南方言,据初步统计,海内外操这种方言的人超过4000万,不少被闽南人同化的人也会使用闽南语,在新加坡闽南话叫做“福建话”,70-80%的新加坡会说或会听福建话,在东南亚的闽南人与马来人联姻的后代共计人数达1000余万人,不少马来人也会使用闽南语。

研究闽南文化的意义:

闽南文化上承中原,吴越文化而由移居闽南的汉人和原住民共同创的先进的地域性文化,尔

后又借鉴了南洋文化、阿拉伯文化、西方文化。使闽南文化更兴盛发达。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对闽南文化的研究既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闽南文化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形成的,不可避免地存有时代的局限性,我们以科学的分析态度对闽南文化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弘扬传统闽南文化的精华,摒弃闽南文化中的糟粕,在批判中加以继承,在继承中不断创新。

2、通过对闽南文化的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闽南文化中蕴含的开放性、包容性、思辩性,弘扬拼搏精神和树立自信。

3、闽南文化蕴含的“和合思想”,是构建和谐的闽南社会及增强与台湾同胞和侨胞凝聚力的保证。

4、闽南文化遗产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对闽南文化的研究有利于闽南文化遗产的利用和保护。也有利创造出既体现闽南传统文化特色,又富有时代精神的先进闽南文化,促进闽南文化资源的永续性发展。

5、对闽南文化的研究,在促进和平统一台湾有着不可替代地位和作用。闽南文化对台湾地区有着强大的辐射作用,因此对台湾同胞有着强大的吸引作用。

江浙文化:

文化渊源:江浙地区属于江南吴越文化圈。吴越地区气候温和,土地肥沃,沟渠纵横,自然条件为吴越文化的形成准备了充足的条件。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吴、越两国在不断的战乱中变得更加融合,初步形成了吴越文化,这是一种独具特色的东南沿海区域文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迁徙,处于相对安定的吴越之地,吸引了大批人才,江浙一带的大学问家、大藏书家、大文豪、大科学家、大商人等。 吴语是江浙地区通用语言。江浙地区江浙民风细腻,手工业发达,拥有大量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江苏文化和浙江文化都是从吴越文化衍生而来,现实文化性格也比较相近,所以人们把江苏和浙江合而为“江浙”。

文化传统:重文传统铸就了江浙人的文化性格,提高了江浙人的文化素质,为江浙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准备了充足的动力。现在人们都注意到,长江三角洲比珠江三角洲的发展更具后劲,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得益于江浙人的重文传统。经过历史积淀,江浙人养成了重商轻农的传统。他们乐于经商,善于经商,而且目光远大,常常从一些人们容易忽略的细微之处去赚别人包中的钱。他们办实业,重视教育,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使江浙地区成为近代、现代、当代中国最富裕的区域。

文化符号:江苏文化符号:民国建筑、总统府、《二泉映月》、东海水晶、中 太湖风光、山陵、蓝印花布、苏州评弹、扬州漆艺、苏州古城、夫子庙、南京长江大桥、《茉莉花》、明故宫、华西村、大报恩寺、桃花坞年画、扬州评话、南京金箔、吴歌、江南丝竹。 浙江文化符号:绍兴莲花落、杭州小热昏、杭州评话、杭州摊簧、湖州三跳、湖州琴书、平湖钹子书、嘉善宣卷、金华道情、兰溪摊簧、青田鼓词、宁波走书、四明南词、唱新闻、龙游道情、绍兴平湖调、绍兴宣卷、绍兴摊簧、临海词调、温州鼓词、温州莲花、翁洲走书。

因为江浙自古人才辈出,据统计,江苏是中国历代出状元频率最高的地方。江浙战乱较少,北方统一,南方大都不战而降,文化遗产得以保存,鱼米之乡适合人居住,世代繁衍,使江浙人出现很多的世家和书香门第。因此江浙的文化是有根源的。

齐鲁文化:

所谓齐鲁文化,就是在齐、鲁两个诸侯国存在的800年左右的时间内,在齐鲁大地上产生的一切文明成果。

齐鲁文化是一个完整的文化体系。顾名思义,齐鲁文化是齐文化和鲁文化的统称。齐文化、

鲁文化既是两枝风格迥异的文化奇葩,在更深层次上却又是从同一条母根上孕育成长起来相似相通的同一个完整的文化体系

齐鲁文化,确切地说,齐鲁文化是齐文化和鲁文化的统称,春秋时期的鲁国,产生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学说,而东临滨海的齐国却吸收了当地土著文化(东夷文化)并加以发展。两种古老文化存在差异,相对来说,齐文化尚功利,鲁文化重伦理;齐文化讲求革新,鲁文化尊重传统。两种文化在发展中逐渐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丰富历史内涵的齐鲁文化。

齐鲁文化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发挥重要作用,其凝聚力和生命力来自其基本精神。齐鲁文化的基本精神,我们大体归纳如下几点:自强不息的刚健精神、崇尚气节的爱国精神、经世致用的救世精神、人定胜天的能动精神、民贵君轻的民本精神、厚德仁民的人道精神、大公无私的群体精神、勤谨睿智的创造精神等。这些,对我们民族优秀传统精神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在中国上古时期,由于山川阻隔,交通极为不便。西周以来,以各个重要的诸侯封国为中心,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在众多的区域文化中,鲁国的文化居于一种领先的、中心的地位。第一,鲁国受封之地早已经是中国文化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山东被称为“齐鲁之邦”,先秦时期,鲁国和齐国分处于泰山南、北,在泰山以南(今鲁南)地区,已发现了众多的原始文化遗迹。“沂源人”与“北京人”时代相当,他们可能是这里古人类的祖先。以之为中心,仅其附近便发现了猿人化石和近百个旧石器和新石器地点,说明这里是几十万年以来古人类活动的重要中心之一。更为重要的是,进入新石器时代以来,这里更有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一脉相连,在鲁南地区形成了中国史前文化的完整序列。第二,鲁文化的特殊地位与鲁国在当时诸侯国中的特殊地位是统一的。鲁国虽是周王朝分封的一个邦国,但它却是一个非同寻常的邦国。鲁自周初始封,历西周、春秋、战国,到公元前249年为楚国所灭,历时七、八百年,在当时的政治、文化舞台上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第三,从与其他区域文化的比较中也能看出鲁文化在当时的重要地位。在区域文化的研究中,人们往往将鲁文化与齐文化相互比较,这是很有道理的。齐、鲁两国地域相邻,在文化方面具有很多的可比之处。就先秦时期两国的文化而言,它们有同有异。从实质上说,崇周礼、重教化、尚德义、重节操等等都是两地人民共有的风尚。

兵家经典:

春秋战国时期,齐鲁大地上涌现出无数思想家、政治家,也涌现出不少军事家。许多思想家、

政治家,同时也是军事家。管子、晏子、墨子、孔子、孟子等都有自己的军事思想和有关兵法的论述。但是,在齐鲁文化中称得上兵家经典的,当数《六韬》、《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孙膑兵法》、《司马法》。

齐鲁文化博大精深,各种文章浩如烟海

其经典著作主要有《四书》、《五经》、《孝经》、《管子》、《墨子》、《荀子》、兵家经典等。(按成书时间顺序,《五经》在前,《四书》在后。按由浅入深的学习顺序,《四书》在前,《五经》在后。

齐鲁文化的代表人物

从齐国方面看,主要是姜太公、管子、齐桓公、晏子、孙武、孙膑、邹衍、荀子。从鲁国方面看,主要是周公、孔子、颜子、曾子、子思、墨子、孟子。按照他们出生的时间顺序,依次介绍如下。

齐鲁文化是当之无愧的先进文化。它经受了2000多年历史的考验。它被大多数中国人和一部分外国人所接受。它推动了人类文明和社会的进步。 齐鲁文化,在它生成之初,是地域文化。秦始皇统一中国,使齐鲁文化走向全国成为可能。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齐鲁文化成了全国的主流文化。 齐鲁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齐鲁文化虽然不能等同于中国传统文化,但中国传统文化之主体、核心、精华是齐鲁文化。 闽南文化:

闽南文化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福建设置闽中郡,开启了中原文化与闽南大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汉晋时期,大批中原汉民迁入泉州地区,推动了闽南文化的形成。晋唐时期,闽南地区汉民人口剧增,经济迅速发展,政教管理体制日臻完善,闽南文化得到发展。宋元时期,泉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启航点和东方大港,阿拉伯人与波斯人到泉州经商,带动来了伊斯兰文化,闽南文化得到丰富。明清时期,欧洲商人和传教士来,传入了西方文化,闽南文化进一步得到繁荣。从闽南文化的发展轨迹,可以窥见闽南文化是经过一代代闽南人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挖掘、弘扬、创造,并吸收采纳了阿拉伯文化、南洋文化、西方文化等外来文化的特质和合理因素,有机地融入了其体系内,孕育、发展起来的,它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独特的性格和丰富的内涵,是中华文化的一朵奇葩。

闽南文化,其内涵除广义中也含农耕文化、海商文化外,更值得一提的是狭义中所含的建筑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民间艺术、宗族文化及方言等。

建筑文化:闽南人根据自己的生活环境和审美情趣,凭藉自己的聪明才智创建与自己生活环

境相适应且符合自己的审美观的闽南建筑。依功能可分民居、祠堂、寺庙、宫观、牌坊、塔、幢、亭、台、榭及桥梁、海防建筑(崇武古城)等,丰富多彩的闽南建筑,堪称既富有独创性又集中外建筑之大成。其中最富特色的首推民居中的“宫殿式”俗称“古厝”建筑,座落于泉州南安官桥漳里村的蔡氏古民居是其代表作。内涵十分广泛,其中包括生产习俗、生活习俗、生命礼俗、信仰习俗、文艺风俗、娱乐风俗、社会组织风俗等等,而这些风俗中除与中华民族传统风俗中大同小异外,最富地方特色的有文艺风俗中民间文学(民谣、童谣);娱乐风俗中的民间舞蹈(“拍胸舞”)、“骑竹马”、舞龙、舞狮、“车鼓弄”、“赛龙舟”(端午节)、“博饼”(中秋节)在节庆日中尤为活跃。

宗教文化:指闽南人的宗教信仰和民间信仰。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宋元“东方第一大港”,海外交通和对外贸易曾经盛极一时,多元文化在泉州大地上交融汇合,形成了独特的宗教信仰文化。闽南人除信奉道教(元妙观、老君岩)、佛教(开元寺)、伊斯兰教(清净寺、灵山圣墓)为主兼信仰印度教、基督教(泉南堂)和摩尼教(草庵)外,最富有特色的是民间除信仰中华民族古代共同信奉的诸神(如土地公等)外,还信奉实有其人被尊为神灵的保生大帝(吴夲)、妈祖(林默)、广泽尊王(俗称“圣王公”,原名郭忠福)、清水祖师(陈普足)、开漳圣王(陈元光)。宗族文化也是闽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闽南地区宗族文化十分发达,重视宗族亲情、重视编修族谱和重视宗祠建筑是其标志。

闽南方言是全国八大方言之一。

闽南语起源于泉州,但闽南语的流播已不仅仅在闽南地区,早已超过省界和国界,在外省传播闽南话最广地区和国家是台湾和新加坡。台湾岛上,除了高山族地区外,差不多都通行着类似于漳州腔和泉州腔的闽南话。闽南人移居台湾据说开始于元代,大规模迁移是在1 7世纪中叶,大量闽南人随郑成功渡海从荷兰侵略者手里收回台湾。300多年来,闽南人和其它地区东渡的汉人,和高山族同胞一起,开发祖国的这个宝岛,在共同的生活和斗争中,闽南方言始终作为主要交际工具,保留在台湾人民的口中。特别是今天,大陆与台湾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更加密切,台湾的父老兄弟不断到大陆寻根、探亲、访友,闽南话显得更加重要。 除了台湾以外,及东南亚各国的许多侨胞也使用闽南方言,据初步统计,海内外操这种方言的人超过4000万,不少被闽南人同化的人也会使用闽南语,在新加坡闽南话叫做“福建话”,70-80%的新加坡会说或会听福建话,在东南亚的闽南人与马来人联姻的后代共计人数达1000余万人,不少马来人也会使用闽南语。

研究闽南文化的意义:

闽南文化上承中原,吴越文化而由移居闽南的汉人和原住民共同创的先进的地域性文化,尔

后又借鉴了南洋文化、阿拉伯文化、西方文化。使闽南文化更兴盛发达。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对闽南文化的研究既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闽南文化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形成的,不可避免地存有时代的局限性,我们以科学的分析态度对闽南文化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弘扬传统闽南文化的精华,摒弃闽南文化中的糟粕,在批判中加以继承,在继承中不断创新。

2、通过对闽南文化的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闽南文化中蕴含的开放性、包容性、思辩性,弘扬拼搏精神和树立自信。

3、闽南文化蕴含的“和合思想”,是构建和谐的闽南社会及增强与台湾同胞和侨胞凝聚力的保证。

4、闽南文化遗产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对闽南文化的研究有利于闽南文化遗产的利用和保护。也有利创造出既体现闽南传统文化特色,又富有时代精神的先进闽南文化,促进闽南文化资源的永续性发展。

5、对闽南文化的研究,在促进和平统一台湾有着不可替代地位和作用。闽南文化对台湾地区有着强大的辐射作用,因此对台湾同胞有着强大的吸引作用。


相关内容

  • 地域文化研究与弘扬民族精神
  • 作者:陈逸平雍际春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02期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认识自然.适应环境.改造世界和伴随自身成长的历史进 程中形成特有的语言.习俗和人文传统的基础上,共同塑造和不断得到发展的思想品格 .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是被大多数成员所认同并自觉遵循的心理特征.文化传统.思 维方式.行为 ...

  • 试论中国地域文化的地理特征
  • 作者:李慕寒沈守兵 人文地理 1996年08期 提要 本文提出中国地域文化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经过长期发展演变,至今可以分为十六个地域文化区,文章概括了各区的地理特征,并分析其形成原因,对弘扬传统文化,热爱乡土,开展文化交流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地域文化 形成与演变 分区地理特征 地域文化或称区域文 ...

  • 地域文化是旅游标志设计之魂
  • 摘 要: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是发展旅游的基础.对于旅游地而言,旅游标志是推广旅游品牌最直接的方式.旅游标志设计应当充分研究地域文化,合理利用地域文化中的典型元素及优秀因子,反映和概括旅游地的地域文化特质.地域文化可以通过图形.色彩.文字.宣传语等方式运用于旅游标志设计当中.本文结合西安临潼国家旅游休闲 ...

  • 传统民居与地域文化
  • 传统民居与地域文化 Traditional Residence and Regional Culture 编者按: 我国历史悠久,自然地理条件复杂,民族众多,生活习惯差异很大,经济发展及人口分布也很不平衡,使全国各地的传统民居建筑形态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征.其中不仅蕴含着古人营造活动所积累的丰 ...

  • 中国饮食文化地域差异及形成原因--以八大菜系为例
  • 题 目 中国饮食文化地域差异及形成原因 --以八大菜系为例 姓 名 张志齐 学 号 2010015138 所在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 年级专业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10级 指导教师 安鲁 完成时间 2012 年 10 月 10 日 中国饮食文化地域差异及形成原因 --以八大菜系为例 [摘要]中国饮食在长期 ...

  • 基于地域特征的风景园林设计
  • LM,- [1**********]809:;675 !"#$%&'()*+,-21&34516+785/%9+59*8+:+4%'14+3?+19*8+4 ./0123 !"#$%&'()*+, -!.#-/%(0%1& 456探索中国古典园林和 ...

  • 高一地理1.4地域文化与人口湘教版
  • 高一地理1.4 地域文化与人口湘教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文化与地域文化的概念. 2.举例说明外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和中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3.收集资料,对比不同地区人口的文化差异.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培养学生分析实例的能力. 2.通过收集资料, ...

  • 基于地域文化的旅游产业园区规划设计研究
  • 基于地域文化的旅游产业园区规划设计研究 作者:马茸 来源:<房地产导刊>2015年第01期 摘 要:如何将地域文化的特征和理念融入到规划设计当中,是提升旅游产业园区特色的重中之重.本文以延安圣地河谷文化旅游产业园区为例,探讨基于地域文化的规划设计方法. 关键词:地域文化:文化旅游产业园区 ...

  • 从表现技法的差异性看中国南北方水彩画的地域性
  • 摘要:水彩画在中国发展了近一个世纪,呈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水彩画发展特点.水彩画的发展具有地域化和民族性的特征,地域的差异对水彩画具有深远的影响,我国南北方差异明显,对水彩画的地域性影响更加突出,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也一直受到专家学者的关注.本文从表现技法的差异性角度,对中国南北方水彩画的地域性进行探讨. ...

  • 浅析青岛地域文化的核心
  • 浅析青岛文化经济 关键词:青岛地域文化 文化 经济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文化符号和精神特质.青岛作为一座近代崛起的城市, 具有东西方文化交汇的优势.在接纳外来文化的同时, 本乡本土的原生态民俗文化依然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年是青岛历史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人民生活水平改善最明显的时期, 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