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版教程]2014版高中历史 单元知识综合试题1 新人教版必修1

【金版教程】2014版高中历史 单元知识整合1 新人教版必修1

1. [2013·课标全国卷Ⅰ]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

A .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 .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 .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 .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解析:本题存在三个关键要素:分封制下墓葬分等级,秦国除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外其余墓葬等级差别不明显,但东方六国等级差别明显。东方六国墓葬等级明显,是符合分封制规定的(分封制下的金字塔结构) ;秦国除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无明显差别,显然集中彰显了“君王”的地位。

答案:C

2. [2013·广东高考]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分封制的加强

C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B .宗法制的衰落 D .井田制的推行

解析:从题意可知,百姓一词从称呼贵族到称呼民众,从贵族专有到与平民共有,说明贵族地位下降,只有宗法制的衰落符合。

答案:B

3. [2013·浙江高考]以下是周代世系略图,它透露出的相关制度信息有(

)

①禅让制 ②分封制

③世官制 ④宗法制

A .①③

C .①②③ B .②④ D .②③④

解析:图表括号中注明的文字信息为“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是根据血缘关系的亲疏而形成的宗法等级。因此“④宗法制”正确;周天子将“周公”等同姓子弟分封于

各地,使他们成为各领一方的诸侯,也体现了“②分封制”;按照分封制和宗法制,受封者有世袭统治权,可世代为官,体现了以“世卿世禄”为特点的世官制,③正确。禅让制是一种在位君主生前便将统治权让给他人的政治制度,在这张“谱系图”中无法体现。

答案:D

4. [2013·北京高考]四川省博物馆藏有一块文字残缺的《九域守令图》石碑,其中一段碑文是:“至于□国,天下分而为七。□并四海,变易古制,始为□县。更□、□分裂,至□灭陈,天下方合为一。”“□”处缺失的文字应该是( )

A .周

C .汉 B .秦 D .唐

解析:题目考查中国古代某一朝代的历史特征,根据材料中碑文提供的信息,统一六国,结束分裂,并且变更古代制度,创立县制,只有秦朝符合,B 正确;周朝没有县制,采取的是分封制;汉朝和唐朝都有统一与制度创新,但不满足统一六国和开创县制的特征。

答案:B

5. [2013·浙江高考]公元前221年,秦完成统一大业。读下图判断,符合秦灭六国先后顺序的部分排列是(

)

A .②③①⑤

C .①③⑤④ B .②①⑤⑥ D .④③⑤⑥

解析:秦采用“远交近攻”策略最终灭了六国。所灭的顺序为“韩赵魏楚燕齐”,分别对应图中的序号是②④③①⑥⑤。最迟灭的齐国位于今天的山东(“齐鲁大地”),找到这一突破口,就可较快地找出正确选项。

答案:A

6. [2013·江苏高考]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这里所谓“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 )

A .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

B .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

C .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

D .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

解析:紧扣题干“未加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规则,可知唐代三省运作虽以服从君主专制为前提,但基本上仍以政事堂决议为主。B 、D 两项符合史实但与材料无关,C 不符合唐代史实。

答案:A

7. [2013·福建高考]清末传教士明恩溥记述:“促使中国学子年复一年地坚持科举考试,有的直到九十高龄终于拿到文凭方可罢休,有的则死于这一过程中。功名利禄一类的解释是无法说清楚的„„九十高龄之后,即便考中又怎么样?唯一的解释是他天生具有忍耐的禀赋。”该材料( )

A .批判学子追求功名利禄

B .表明科举制下学子的愚昧无知

C .折射出学子的价值取向

D .反映出科举制失去人才选拔功能

解析:题干材料显示,古代中国的学子一年复一年参加科举考试只为最后的文凭,所以排除A 项。科举制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行政效率,所以B 错。科举制一直以来都有着选拔官员的功能,只是到了后期,这种作用越来越小。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 。

答案:C

8. [2013·重庆高考]《明史》记载,太祖“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至仁宗而后,诸大学士“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由此表明,明朝内阁( )

A .在明太祖时期已正式设立

B .在明成祖时期开始参与国事

C .大学士在明仁宗后是丞相

D .大学士可正式统率六部百司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基本史实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从材料“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可知在明太祖时设殿阁大学士,内阁在明成祖时正式设立,故A 项错误;由“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可知B 项正确;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行政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咨询

的内侍机构,无实权,内阁大学士也不是丞相,排除C 、D 两项。

答案:B

9. [2013·江苏高考]光绪《大清会典》载:“谕军机大臣行者,既述,则封寄焉。凡有旨存记者,皆书于册而藏之,届时则提奏。议大政,谳(审) 大狱,得旨则与。”材料说明军机处( )

A .地处内廷,专管军务

C .设有官衙,机构完备 B .参与政务,秉旨办事 D .专理刑狱,职能单一

解析: 本题以材料形式考查了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旨在考查考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和对历史知识再认再现的能力。结合所学可知,清朝的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中枢机构,故A 项中“专管军务”、D 项“专理刑狱”的说法与史实不符;C 项中“设有官衙”的表述在题干中无法体现,A 、D 、C 排除;由题干中的信息“光绪„„谕军机大臣„„凡有旨„„皆书于册„„议大政„„得旨则与”可知,清朝的军机大臣可参与政务,但无决策权,得秉承皇帝的旨意办事。故B 项的表述符合题意。

答案:B

10. [2013·山东高考]下图文字节选自一则清代档案史料。其撰拟者应是( )

C .军机处 D .礼部

解析:清代没有中书省,自雍正设军机处后,内阁已经靠边站,处置日常政务的权力中心转移到军机处。

答案:C

11. [2013·山东高考]《周礼·考工记》载,建造王城,九里见方,四周各三门,南北和东西大道各九条,宫城之左为宗庙,右为社稷,前为朝,后为市。它体现的主要思想是( )

A .中央集权

C .敬天法祖 B .中正有序 D .君权神授

解析: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建造的王城大小、形状、门、路和设置都清晰明确,体现中正有序,故选B 。中央集权到秦朝才形成,排除A ;材料中虽然有宗庙和社稷,但没有体现“法祖”,排除C ;材料仅仅是对王城的建造进行描述,没有体现君权神授,明确提出君权神授的是董仲舒。排除D 。

答案:B

12. [2013·山东高考]自秦汉至宋元,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总体趋势是( )

A .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

B .国家行政权逐渐转移到君主手中

C .宰相逐渐退出权力中心

D .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

解析:国家行政权早在秦朝已转移到君主手中,排除B ;元朝宰相权力反弹,排除C ;自从秦代开创中央集权制度以来,世卿世禄制已被打破,排除D 。

答案:A

13. [2013·山东高考]在中国古代,“中央政府的组织,皇权相权是划分的,期间比重纵有不同,但总不能说一切由皇帝专制”。这一状况被彻底改变始于( )

A. 汉朝

C. 明朝 B. 唐朝 D. 清朝

解析:材料中涉及君权与相权的关系问题,明朝废除丞相使这一状况被彻底改变。 答案:C

二、非选择题

14. [2013·北京高考]东汉后期和唐朝前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县城数量表(单位:座)

答案:(1)变化:

从东汉后期至唐朝前期,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县城数量总体有所增加。

东汉后期,县城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数量较少;唐朝前期与东汉后期相比,黄河流域县城数量减少,长江流域数量增加。

(2)原因:

①这一时期,北方战乱频仍,人口大量南迁,黄河流域县城数量减少。

②人口南迁加速了南方的开发,使南北经济差距缩小,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方县城数量增加。

③隋唐时期,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县城总体数量增加。

15. [2013·天津高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刘邦接受了皇帝的称号,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地方行政系统仍是郡、县、乡、亭、里。郡有郡守、郡尉等,分掌政治、军事、监察之权。县分大小,万户以上设县令,万户以下设县长。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 “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这些受封的诸侯王和列侯都是“有土之爵”,在其封地上享有两大特权:一是“自置吏”;二是“得赋敛”。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材料三 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淮南王刘安谋反,“国除为九江郡”;衡山王刘赐谋反,“国除为郡”。又颁布律令,规定王国官员地位低于一般官员,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从此,王国与汉郡无异。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主编《新编中国通史》

(1)材料一反映了汉初哪些政治制度?指出其渊源。

(2)依据材料二,说明汉初“矫秦县之失策”的措施及具体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措施导致的后果。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并分析其意义。 答案:(1)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承袭秦制。

(2)分封诸侯王国。

受封王侯在封地上可以自行任命官员、收取赋税。

王侯权力过大,危害中央集权。

(3)颁布推恩令分割王国封地;剥夺犯法诸侯王封地,改为郡县;颁布律令加强对诸侯的防范。

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巩固了国家统一。

16. [2013·课标全国卷Ⅰ]阅读材料,回答下列要求。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比较图一、图二,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答案: 示例一:信息:汉代的州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唐代的道南北分布大体平衡。

说明:汉唐间南方社会经济有了很大发展。

示例二:信息:汉代州名与唐代道名有很大不同。

说明:唐代“道”的划分更注重山川地理形势。

17. [2013·课标全国卷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提取材料中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建筑和政治关系的角度进行中英比较。

答案:(1)提取信息准确,中英比较符合史实。

示例:太和殿高大雄伟,象征皇权至上。白金汉宫工整威严, 显示君主立宪制下的国王享有尊贵地位;唐宁街10号平实素朴,却是英国行政中枢,体现民主政治风格。

(2)概括综合。

示例:历史上的一些建筑可视为物化的政治制度、直观的权力结构和有形的政治文化。 考生从相关建筑的历史传承、历史归宿、现实影响等角度进行拓展性做答,可加2分,但本题总分不得超过12分。如太和殿现为供人参观的古迹,反映出中国已经告别君主专制、走上民主道路。

【金版教程】2014版高中历史 单元知识整合1 新人教版必修1

1. [2013·课标全国卷Ⅰ]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

A .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 .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 .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 .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解析:本题存在三个关键要素:分封制下墓葬分等级,秦国除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外其余墓葬等级差别不明显,但东方六国等级差别明显。东方六国墓葬等级明显,是符合分封制规定的(分封制下的金字塔结构) ;秦国除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无明显差别,显然集中彰显了“君王”的地位。

答案:C

2. [2013·广东高考]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分封制的加强

C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B .宗法制的衰落 D .井田制的推行

解析:从题意可知,百姓一词从称呼贵族到称呼民众,从贵族专有到与平民共有,说明贵族地位下降,只有宗法制的衰落符合。

答案:B

3. [2013·浙江高考]以下是周代世系略图,它透露出的相关制度信息有(

)

①禅让制 ②分封制

③世官制 ④宗法制

A .①③

C .①②③ B .②④ D .②③④

解析:图表括号中注明的文字信息为“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是根据血缘关系的亲疏而形成的宗法等级。因此“④宗法制”正确;周天子将“周公”等同姓子弟分封于

各地,使他们成为各领一方的诸侯,也体现了“②分封制”;按照分封制和宗法制,受封者有世袭统治权,可世代为官,体现了以“世卿世禄”为特点的世官制,③正确。禅让制是一种在位君主生前便将统治权让给他人的政治制度,在这张“谱系图”中无法体现。

答案:D

4. [2013·北京高考]四川省博物馆藏有一块文字残缺的《九域守令图》石碑,其中一段碑文是:“至于□国,天下分而为七。□并四海,变易古制,始为□县。更□、□分裂,至□灭陈,天下方合为一。”“□”处缺失的文字应该是( )

A .周

C .汉 B .秦 D .唐

解析:题目考查中国古代某一朝代的历史特征,根据材料中碑文提供的信息,统一六国,结束分裂,并且变更古代制度,创立县制,只有秦朝符合,B 正确;周朝没有县制,采取的是分封制;汉朝和唐朝都有统一与制度创新,但不满足统一六国和开创县制的特征。

答案:B

5. [2013·浙江高考]公元前221年,秦完成统一大业。读下图判断,符合秦灭六国先后顺序的部分排列是(

)

A .②③①⑤

C .①③⑤④ B .②①⑤⑥ D .④③⑤⑥

解析:秦采用“远交近攻”策略最终灭了六国。所灭的顺序为“韩赵魏楚燕齐”,分别对应图中的序号是②④③①⑥⑤。最迟灭的齐国位于今天的山东(“齐鲁大地”),找到这一突破口,就可较快地找出正确选项。

答案:A

6. [2013·江苏高考]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这里所谓“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 )

A .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

B .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

C .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

D .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

解析:紧扣题干“未加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规则,可知唐代三省运作虽以服从君主专制为前提,但基本上仍以政事堂决议为主。B 、D 两项符合史实但与材料无关,C 不符合唐代史实。

答案:A

7. [2013·福建高考]清末传教士明恩溥记述:“促使中国学子年复一年地坚持科举考试,有的直到九十高龄终于拿到文凭方可罢休,有的则死于这一过程中。功名利禄一类的解释是无法说清楚的„„九十高龄之后,即便考中又怎么样?唯一的解释是他天生具有忍耐的禀赋。”该材料( )

A .批判学子追求功名利禄

B .表明科举制下学子的愚昧无知

C .折射出学子的价值取向

D .反映出科举制失去人才选拔功能

解析:题干材料显示,古代中国的学子一年复一年参加科举考试只为最后的文凭,所以排除A 项。科举制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行政效率,所以B 错。科举制一直以来都有着选拔官员的功能,只是到了后期,这种作用越来越小。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 。

答案:C

8. [2013·重庆高考]《明史》记载,太祖“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至仁宗而后,诸大学士“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由此表明,明朝内阁( )

A .在明太祖时期已正式设立

B .在明成祖时期开始参与国事

C .大学士在明仁宗后是丞相

D .大学士可正式统率六部百司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基本史实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从材料“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可知在明太祖时设殿阁大学士,内阁在明成祖时正式设立,故A 项错误;由“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可知B 项正确;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行政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咨询

的内侍机构,无实权,内阁大学士也不是丞相,排除C 、D 两项。

答案:B

9. [2013·江苏高考]光绪《大清会典》载:“谕军机大臣行者,既述,则封寄焉。凡有旨存记者,皆书于册而藏之,届时则提奏。议大政,谳(审) 大狱,得旨则与。”材料说明军机处( )

A .地处内廷,专管军务

C .设有官衙,机构完备 B .参与政务,秉旨办事 D .专理刑狱,职能单一

解析: 本题以材料形式考查了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旨在考查考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和对历史知识再认再现的能力。结合所学可知,清朝的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中枢机构,故A 项中“专管军务”、D 项“专理刑狱”的说法与史实不符;C 项中“设有官衙”的表述在题干中无法体现,A 、D 、C 排除;由题干中的信息“光绪„„谕军机大臣„„凡有旨„„皆书于册„„议大政„„得旨则与”可知,清朝的军机大臣可参与政务,但无决策权,得秉承皇帝的旨意办事。故B 项的表述符合题意。

答案:B

10. [2013·山东高考]下图文字节选自一则清代档案史料。其撰拟者应是( )

C .军机处 D .礼部

解析:清代没有中书省,自雍正设军机处后,内阁已经靠边站,处置日常政务的权力中心转移到军机处。

答案:C

11. [2013·山东高考]《周礼·考工记》载,建造王城,九里见方,四周各三门,南北和东西大道各九条,宫城之左为宗庙,右为社稷,前为朝,后为市。它体现的主要思想是( )

A .中央集权

C .敬天法祖 B .中正有序 D .君权神授

解析: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建造的王城大小、形状、门、路和设置都清晰明确,体现中正有序,故选B 。中央集权到秦朝才形成,排除A ;材料中虽然有宗庙和社稷,但没有体现“法祖”,排除C ;材料仅仅是对王城的建造进行描述,没有体现君权神授,明确提出君权神授的是董仲舒。排除D 。

答案:B

12. [2013·山东高考]自秦汉至宋元,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总体趋势是( )

A .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

B .国家行政权逐渐转移到君主手中

C .宰相逐渐退出权力中心

D .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

解析:国家行政权早在秦朝已转移到君主手中,排除B ;元朝宰相权力反弹,排除C ;自从秦代开创中央集权制度以来,世卿世禄制已被打破,排除D 。

答案:A

13. [2013·山东高考]在中国古代,“中央政府的组织,皇权相权是划分的,期间比重纵有不同,但总不能说一切由皇帝专制”。这一状况被彻底改变始于( )

A. 汉朝

C. 明朝 B. 唐朝 D. 清朝

解析:材料中涉及君权与相权的关系问题,明朝废除丞相使这一状况被彻底改变。 答案:C

二、非选择题

14. [2013·北京高考]东汉后期和唐朝前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县城数量表(单位:座)

答案:(1)变化:

从东汉后期至唐朝前期,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县城数量总体有所增加。

东汉后期,县城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数量较少;唐朝前期与东汉后期相比,黄河流域县城数量减少,长江流域数量增加。

(2)原因:

①这一时期,北方战乱频仍,人口大量南迁,黄河流域县城数量减少。

②人口南迁加速了南方的开发,使南北经济差距缩小,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方县城数量增加。

③隋唐时期,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县城总体数量增加。

15. [2013·天津高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刘邦接受了皇帝的称号,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地方行政系统仍是郡、县、乡、亭、里。郡有郡守、郡尉等,分掌政治、军事、监察之权。县分大小,万户以上设县令,万户以下设县长。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 “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这些受封的诸侯王和列侯都是“有土之爵”,在其封地上享有两大特权:一是“自置吏”;二是“得赋敛”。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材料三 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淮南王刘安谋反,“国除为九江郡”;衡山王刘赐谋反,“国除为郡”。又颁布律令,规定王国官员地位低于一般官员,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从此,王国与汉郡无异。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主编《新编中国通史》

(1)材料一反映了汉初哪些政治制度?指出其渊源。

(2)依据材料二,说明汉初“矫秦县之失策”的措施及具体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措施导致的后果。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并分析其意义。 答案:(1)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承袭秦制。

(2)分封诸侯王国。

受封王侯在封地上可以自行任命官员、收取赋税。

王侯权力过大,危害中央集权。

(3)颁布推恩令分割王国封地;剥夺犯法诸侯王封地,改为郡县;颁布律令加强对诸侯的防范。

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巩固了国家统一。

16. [2013·课标全国卷Ⅰ]阅读材料,回答下列要求。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比较图一、图二,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答案: 示例一:信息:汉代的州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唐代的道南北分布大体平衡。

说明:汉唐间南方社会经济有了很大发展。

示例二:信息:汉代州名与唐代道名有很大不同。

说明:唐代“道”的划分更注重山川地理形势。

17. [2013·课标全国卷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提取材料中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建筑和政治关系的角度进行中英比较。

答案:(1)提取信息准确,中英比较符合史实。

示例:太和殿高大雄伟,象征皇权至上。白金汉宫工整威严, 显示君主立宪制下的国王享有尊贵地位;唐宁街10号平实素朴,却是英国行政中枢,体现民主政治风格。

(2)概括综合。

示例:历史上的一些建筑可视为物化的政治制度、直观的权力结构和有形的政治文化。 考生从相关建筑的历史传承、历史归宿、现实影响等角度进行拓展性做答,可加2分,但本题总分不得超过12分。如太和殿现为供人参观的古迹,反映出中国已经告别君主专制、走上民主道路。


相关内容

  • 高三高考备考方案
  • 卓尼县藏族中学2015届高三年级备考方案 高三教学工作是学校重中之重的工作,关系到学校在社会上的声誉,关系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责任重大.全体高三年级教师责无旁贷,要精诚合作,共同努力,以实干.真干.苦干的态度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中去,争取最大限度的让学生满意,家长满意,学校满意,社会满意.高三年级是高 ...

  • 2016年历史全国卷考纲研究.历年考点分析与备考对策
  • 2016年历史全国卷考纲研究.历年考点分析与备考对策 2016届高三历史备课组 2016年广东高考将采用国家考试中心统一命题试卷.全国卷分三类:全国新课标Ⅰ卷.全国新课标Ⅱ卷.全国大纲卷.今年广东省使用全国Ⅰ卷.本文有三个内容:一.简要对比广东卷和全国卷的差异,2.解读2016年历史高考考纲及分析2 ...

  • 2015年安徽省高考考试说明各学科解读
  • 2015年安徽省高考考试说明各学科解读 2015年安徽省高考语文学科解读 戴俊和 由于安徽省2016年可能参加全国统考,与2014年安徽高考<考试说明>相比,2015年<考试说明>总体稳定,其部分变化,体现了由安徽卷向全国新课标卷过渡的特点. 考试说明具体变化如下: 一.&q ...

  • 2014山东高考考试说明变动情况
  • 2014山东高考考试说明变动情况 2014年山东高考将采用 根据该考试说明,2014年山东高考语文要求考查考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奖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种能力.按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规定的必修课程中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目标的 数学能力主要指运算求解能力.数据处理 ...

  •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之[咏怀古迹]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3
  • 人教版必修三 <杜甫诗三首>之<咏怀古迹>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咏史怀古诗的鉴赏方法. 过程与方法:分步探讨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及鉴赏步骤.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品味杜甫沉郁顿挫的风格,感受作者抒发的怀才不遇的情怀. 重点难点:咏史怀古诗的鉴赏方法. 教学方法: ...

  • 2016年高三英语备考策略
  • 英语高考备考方案 一. 高三英语备考指导思想 以教学大纲.考试说明为依据,以新课程标准为准绳,以人教版新教材为依托和基础,分析近五年新课改后的高考英语试卷,收集高考信息,把握高考命题方向及趋势,使高三英语教学及复习不偏离方向,将有限的时间用在有效的教学中,确保英语教学与复习紧跟高考脉搏. 二. 高三 ...

  • 2014语文考编专业知识
  • 中学语文考纲解读--学科课程与教学论及其原理 考纲一:掌握中学语文课程性质和理念 课程性质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 (1)语文是人类社会生活中言语.思想.情感交流的最重要的工具: (2)语文是思维和想象的工具 ...

  • 高中数学必修二教程
  • 全集 评分: 0.81(很差)分 视频类型: 人气:32291次点播 更新时间:2015-03-06 19:16 高中数学必修二教程详情 在线播放和下载地址: [ 无需安装任何插件即可快速在线观看和下载 ] 立体几何.解析几何(1)1-1立体几何--点线面的位置关系(免费)科 立体几何.解析几何(1 ...

  • 高中语文教学指导意见
  • 高中语文教学指导意见 高一年级教学指导意见 学生刚上高中,对高中语文学习的要求.方法等都不熟悉,老师必须要注意初高中的衔接,重视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开发,提升学生语文学习的良好心理素质,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辨证性和周密性.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 基础知识:落实课文中重点字词的字音.字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