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谈教育:不是什么都要给孩子最好的!

“东方讲堂”——有思想的阅读平台,最具价值和影响力的微信文摘!推送优质文章,带你品读经典。点击右上角,选择“查看公众号”并关注,即可查看往期精彩内容。

于丹:独生子女、隔代抚养是当下社会的典型问题。在很多西方国家,孩子长大以后是跟着亲生父母、上幼儿园、上小学或者放在社会机构,很少由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带大。在中国,孩子本身就是独生子女,再加上隔代抚养,老人让他衣食住行全都无忧无虑,但是从怎么培养教育上,尽管老人的经验确实比我们丰富,但对孩子的人格培养上容易出现很多问题。爷爷奶奶说的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还小呢,长大就懂事了”,但是这个时候就忘了“三岁看老”这句话。我是大学老师,经常看着考上我们学校分数极高的孩子,他们的很多所作所为我觉得特惆怅。

主持人:小的时候家教欠缺了一些内容,他没学到。

于丹:我们在高考前有艺术类加试,加试孩子们都进去,家长在门口,曾经有一个家长着急的敲玻璃,我出去以为孩子忘了带文具和准考证,那个妈妈一把拉着我,你看穿格子衬衫的是我的孩子,你赶紧告诉他进考场之前一定要进一趟卫生间。这是真事,一点不夸张。

主持人:很难想象这个孩子长大后面对人生那么多复杂问题时该怎么应对?

于丹:可怜天下父母心。你觉得这种例子极端吗?我作为班主任,带着孩子去校医院,把袖子撸起来打预防针,18、19岁的大男孩举手,老师,卷左胳膊袖子还是右胳膊?这都是真事。

主持人:现在的孩子在常识层面上其实都有非常大的欠缺,而这些东西本身应该是家长教的。然而家长帮孩子做了太多事情,常识只在家长的认识和经验里,没有传递给孩子。这个问题我想跟您进一步请教,我们总在谈对于老人应该如何尽孝,其实更严峻的问题是我们该如何教给我们的孩子懂得孝道。这么多年,我接触过很多成功人士,我发现那些事业上能够取得成功的人很多人都是大孝子、孝女,这些人因为心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就是要懂得报恩。我后来发现,不懂得报恩的人其实很难持久成功。可能因为某些机会抓住了一时功成,但因为不懂报恩所以很难持久。现在的小孩通过什么方式能够学习孝道?

于丹:你说的这个其实是现在挺关键的一个问题,就是孩子的心态,觉得这个世界上给我什么都是本分。

主持人:应该的。

于丹:不给我就是亏欠。人从什么时候开始感恩这个世界呢?就是你觉得这个世界不给我什么东西是本分。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给你的东西就是本分吗?凭什么呢。我的孩子,一直是跟着她姥姥长大,同时我姨妈跟我们住在一起。姨姥姥非常疼她。在她小不点的时候,姥姥吃点什么,她就说这是我的,你凭什么吃呀?本能的,小孩都有这个阶段。

主持人:有这个阶段,领地意识特别强。该怎么办?

于丹:很多东西家长要逐步来。我们小时候都会有那种什么东西过去以后说给妈妈一口,给姥姥一口,大人经常比划一下,就这一个了,给宝宝。我就主张跟小孩分享,她再小,东西再好都要一起分享,大人该吃就吃,根本不用全省给她一个人。你现在省给她一个人,到了社会上没有人省给她,那时她该哭了。

主持人:那时孩子一定受不了。

于丹:全家好的水果、好的点心,什么东西摆在那儿了,大人孩子都是平均的,不能因为你是小孩你就多吃、多占,那还有老人呢。所以,有的时候是让小孩学会关心别人,为别人付出,让他获得那种荣誉感,这对孩子的人格是一个鼓励。还有就是,要让小孩干点事儿。家长经常会觉得小孩拿个东西碎了怎么办,所以什么事情都不让孩子做,这是不对的。我孩子从特别小的时候,每顿饭往那儿一坐,本能的说“姥姥,吃药”,姥姥就吃药,因为老人每次一出去都忘记吃药。她还经常说“姥姥,给我一块饼干,我为我姨姥姥要点无糖饼干”,因为她姨姥姥有糖尿病。我夸她“你这样做特别好”,她也觉得挺好,很高兴很有成就感。人的尊严是被鼓励起来的,人的尊严获得不是因为她在世界上得到很多,而是因为她有能力付出很多。

我女儿在3、4岁的时候,我们院里面经常会有小孩的游艺比赛,她去套圈什么的,经常得奖券。得了一堆以后,可以兑换奖品。左边是一个孩子的玩具,右边是大人的卫生用品。她站在兑奖的地方,特别犹豫。看着左边她酷爱的气球,却自言自语说,“我已经是大孩子了,不要气球了。”于是拿着奖券走到了右边。问她要什么呢?她说我妈妈总出差,我要一包湿纸巾吧。甲流的时候,她拿着奖券说,“给我一块肥皂吧,我们回家洗手。”人家给她一份特糙的灯塔的洗衣香皂。我女儿跟得了宝贝一样,跟我说湿纸巾是出差用的,肥皂放在卫生间去。每天不停提醒我们,“那个肥皂是我拿回来的,你们洗洗手吧”。好,弄得大人得洗好多遍手,而且最好的洗手液跟香皂都不能用,老用灯塔的香皂,一天洗十几遍,洗的手特糙。其实也都是为了成全他,但是她好自豪,因为她觉得她还不到四岁,能往家拿东西了,是她努力换来的。

主持人:而且对你们都有好处。

于丹:全有好处,全家人被她督促得天天洗手。后来我就在想什么叫孝?我觉得这是一种特别简单的行为模式。我们再懂更多的道理,那是成年人的事情,传递给孩子就是身教胜于言传。当她觉得她能提醒姥姥,她能推着姨姥姥,能给妈妈拿着香皂,她自然觉得我为别人付出是有成就感的。

主持人:他从他的习惯上来讲是没有为他人考虑的习惯。道理也能给她讲,但没有行动意义更大。所以对小孩的教育来讲,怎么样能够把为他人着想变成习惯才真正说明教育成功。

于丹:从这一点来讲,我就想起了中国《礼记》里对教育的定义,叫“养其善而救其失”,可是很遗憾,现在很多家教里既没有养他们善,也没有救他的失,这个真的是无可奈何的一件事。很遗憾现在的家教好像已经忘了去“养其善而救其失”。(本文系于丹专访文字稿)

于丹教授2015新书《于丹字解人生》,

带孩子领悟汉字中蕴涵的人生哲理!

精彩书摘: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内容。

家庭关系,放大了就是社会关系。虽然“五伦”里的君臣关系已经不存在了,但是父子的关系还在,夫妇的关系还在,兄弟、朋友的关系还在。家庭是社会的核心,是伦理道德最基本的起源。以农为本,以和为贵,以德为荣,以伦理关系中的这一切作为关系的枢纽,这其实就是中国人的传统道德。

现在的中国社会有一个特殊情况,就是很多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对孩子教育的财力、精力投入越来越多,孩子也掌握了越来越多的知识,但是,我们不能丢了中国人的家教和门风。

现在的独生子女,好多都是隔代抚养长大的,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看护着。现在的小孩念书也辛苦,三四岁就去上各种学前班;上小学的时候,书包已经不是背着的了,而是用一个小小的拉杆箱,拉着很多功课回家。老人们都疼隔辈人,孩子上学时管接管送;放学进了家门,有削好的水果,有可口的饮料;饿了,有及时端上来的饭菜,吃剩下没关系,爷爷奶奶帮着打扫。这是现在很多家庭的常态。

其实,按照中国人过去的规矩,老人没有上桌,晚辈是不能先动筷子的。现在则是孩子随便吃,吃剩下的一家人打扫剩饭。当然,疼爱孩子的心情可以理解,可是从一个家庭来讲,它就不“齐”了,因为规矩被破坏了。爷爷奶奶伺候着成长的小皇帝、小公主,走入大学住集体宿舍的时候,谁照顾他呢?毕业后进入社会,参加工作,谁会众星捧月般地以他为中心呢?从小被宠坏的孩子,进入社会之后,极易形成巨大的心理失衡,因为之前生活格局被打破了。如何让孩子以一个健康的心态参与人生呢?我们还要回到齐家的这个“齐”字,家里要有规矩、有秩序。

齐家的“齐”字的字形,上面就像是禾苗吐穗的样子,所以《说文解字》上讲:“禾麦吐穗上平也,象形。”“齐”就是一致、整齐的意思。而齐家之“齐”,就是来自于农耕文明的一种经验,齐刷刷的禾苗看起来欣欣向荣。家庭也一样要讲个“齐”字,每个人都有自己该尽的责任,每个人都尊重家里的秩序,齐心合力。

“东方讲堂”——有思想的阅读平台,最具价值和影响力的微信文摘!推送优质文章,带你品读经典。点击右上角,选择“查看公众号”并关注,即可查看往期精彩内容。

于丹:独生子女、隔代抚养是当下社会的典型问题。在很多西方国家,孩子长大以后是跟着亲生父母、上幼儿园、上小学或者放在社会机构,很少由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带大。在中国,孩子本身就是独生子女,再加上隔代抚养,老人让他衣食住行全都无忧无虑,但是从怎么培养教育上,尽管老人的经验确实比我们丰富,但对孩子的人格培养上容易出现很多问题。爷爷奶奶说的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还小呢,长大就懂事了”,但是这个时候就忘了“三岁看老”这句话。我是大学老师,经常看着考上我们学校分数极高的孩子,他们的很多所作所为我觉得特惆怅。

主持人:小的时候家教欠缺了一些内容,他没学到。

于丹:我们在高考前有艺术类加试,加试孩子们都进去,家长在门口,曾经有一个家长着急的敲玻璃,我出去以为孩子忘了带文具和准考证,那个妈妈一把拉着我,你看穿格子衬衫的是我的孩子,你赶紧告诉他进考场之前一定要进一趟卫生间。这是真事,一点不夸张。

主持人:很难想象这个孩子长大后面对人生那么多复杂问题时该怎么应对?

于丹:可怜天下父母心。你觉得这种例子极端吗?我作为班主任,带着孩子去校医院,把袖子撸起来打预防针,18、19岁的大男孩举手,老师,卷左胳膊袖子还是右胳膊?这都是真事。

主持人:现在的孩子在常识层面上其实都有非常大的欠缺,而这些东西本身应该是家长教的。然而家长帮孩子做了太多事情,常识只在家长的认识和经验里,没有传递给孩子。这个问题我想跟您进一步请教,我们总在谈对于老人应该如何尽孝,其实更严峻的问题是我们该如何教给我们的孩子懂得孝道。这么多年,我接触过很多成功人士,我发现那些事业上能够取得成功的人很多人都是大孝子、孝女,这些人因为心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就是要懂得报恩。我后来发现,不懂得报恩的人其实很难持久成功。可能因为某些机会抓住了一时功成,但因为不懂报恩所以很难持久。现在的小孩通过什么方式能够学习孝道?

于丹:你说的这个其实是现在挺关键的一个问题,就是孩子的心态,觉得这个世界上给我什么都是本分。

主持人:应该的。

于丹:不给我就是亏欠。人从什么时候开始感恩这个世界呢?就是你觉得这个世界不给我什么东西是本分。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给你的东西就是本分吗?凭什么呢。我的孩子,一直是跟着她姥姥长大,同时我姨妈跟我们住在一起。姨姥姥非常疼她。在她小不点的时候,姥姥吃点什么,她就说这是我的,你凭什么吃呀?本能的,小孩都有这个阶段。

主持人:有这个阶段,领地意识特别强。该怎么办?

于丹:很多东西家长要逐步来。我们小时候都会有那种什么东西过去以后说给妈妈一口,给姥姥一口,大人经常比划一下,就这一个了,给宝宝。我就主张跟小孩分享,她再小,东西再好都要一起分享,大人该吃就吃,根本不用全省给她一个人。你现在省给她一个人,到了社会上没有人省给她,那时她该哭了。

主持人:那时孩子一定受不了。

于丹:全家好的水果、好的点心,什么东西摆在那儿了,大人孩子都是平均的,不能因为你是小孩你就多吃、多占,那还有老人呢。所以,有的时候是让小孩学会关心别人,为别人付出,让他获得那种荣誉感,这对孩子的人格是一个鼓励。还有就是,要让小孩干点事儿。家长经常会觉得小孩拿个东西碎了怎么办,所以什么事情都不让孩子做,这是不对的。我孩子从特别小的时候,每顿饭往那儿一坐,本能的说“姥姥,吃药”,姥姥就吃药,因为老人每次一出去都忘记吃药。她还经常说“姥姥,给我一块饼干,我为我姨姥姥要点无糖饼干”,因为她姨姥姥有糖尿病。我夸她“你这样做特别好”,她也觉得挺好,很高兴很有成就感。人的尊严是被鼓励起来的,人的尊严获得不是因为她在世界上得到很多,而是因为她有能力付出很多。

我女儿在3、4岁的时候,我们院里面经常会有小孩的游艺比赛,她去套圈什么的,经常得奖券。得了一堆以后,可以兑换奖品。左边是一个孩子的玩具,右边是大人的卫生用品。她站在兑奖的地方,特别犹豫。看着左边她酷爱的气球,却自言自语说,“我已经是大孩子了,不要气球了。”于是拿着奖券走到了右边。问她要什么呢?她说我妈妈总出差,我要一包湿纸巾吧。甲流的时候,她拿着奖券说,“给我一块肥皂吧,我们回家洗手。”人家给她一份特糙的灯塔的洗衣香皂。我女儿跟得了宝贝一样,跟我说湿纸巾是出差用的,肥皂放在卫生间去。每天不停提醒我们,“那个肥皂是我拿回来的,你们洗洗手吧”。好,弄得大人得洗好多遍手,而且最好的洗手液跟香皂都不能用,老用灯塔的香皂,一天洗十几遍,洗的手特糙。其实也都是为了成全他,但是她好自豪,因为她觉得她还不到四岁,能往家拿东西了,是她努力换来的。

主持人:而且对你们都有好处。

于丹:全有好处,全家人被她督促得天天洗手。后来我就在想什么叫孝?我觉得这是一种特别简单的行为模式。我们再懂更多的道理,那是成年人的事情,传递给孩子就是身教胜于言传。当她觉得她能提醒姥姥,她能推着姨姥姥,能给妈妈拿着香皂,她自然觉得我为别人付出是有成就感的。

主持人:他从他的习惯上来讲是没有为他人考虑的习惯。道理也能给她讲,但没有行动意义更大。所以对小孩的教育来讲,怎么样能够把为他人着想变成习惯才真正说明教育成功。

于丹:从这一点来讲,我就想起了中国《礼记》里对教育的定义,叫“养其善而救其失”,可是很遗憾,现在很多家教里既没有养他们善,也没有救他的失,这个真的是无可奈何的一件事。很遗憾现在的家教好像已经忘了去“养其善而救其失”。(本文系于丹专访文字稿)

于丹教授2015新书《于丹字解人生》,

带孩子领悟汉字中蕴涵的人生哲理!

精彩书摘: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内容。

家庭关系,放大了就是社会关系。虽然“五伦”里的君臣关系已经不存在了,但是父子的关系还在,夫妇的关系还在,兄弟、朋友的关系还在。家庭是社会的核心,是伦理道德最基本的起源。以农为本,以和为贵,以德为荣,以伦理关系中的这一切作为关系的枢纽,这其实就是中国人的传统道德。

现在的中国社会有一个特殊情况,就是很多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对孩子教育的财力、精力投入越来越多,孩子也掌握了越来越多的知识,但是,我们不能丢了中国人的家教和门风。

现在的独生子女,好多都是隔代抚养长大的,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看护着。现在的小孩念书也辛苦,三四岁就去上各种学前班;上小学的时候,书包已经不是背着的了,而是用一个小小的拉杆箱,拉着很多功课回家。老人们都疼隔辈人,孩子上学时管接管送;放学进了家门,有削好的水果,有可口的饮料;饿了,有及时端上来的饭菜,吃剩下没关系,爷爷奶奶帮着打扫。这是现在很多家庭的常态。

其实,按照中国人过去的规矩,老人没有上桌,晚辈是不能先动筷子的。现在则是孩子随便吃,吃剩下的一家人打扫剩饭。当然,疼爱孩子的心情可以理解,可是从一个家庭来讲,它就不“齐”了,因为规矩被破坏了。爷爷奶奶伺候着成长的小皇帝、小公主,走入大学住集体宿舍的时候,谁照顾他呢?毕业后进入社会,参加工作,谁会众星捧月般地以他为中心呢?从小被宠坏的孩子,进入社会之后,极易形成巨大的心理失衡,因为之前生活格局被打破了。如何让孩子以一个健康的心态参与人生呢?我们还要回到齐家的这个“齐”字,家里要有规矩、有秩序。

齐家的“齐”字的字形,上面就像是禾苗吐穗的样子,所以《说文解字》上讲:“禾麦吐穗上平也,象形。”“齐”就是一致、整齐的意思。而齐家之“齐”,就是来自于农耕文明的一种经验,齐刷刷的禾苗看起来欣欣向荣。家庭也一样要讲个“齐”字,每个人都有自己该尽的责任,每个人都尊重家里的秩序,齐心合力。


相关内容

  • 幼儿教育名著选读读书报告
  • 关于<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的读书报告 主要摘要:作者围绕"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这个观点从家长期望.孩子的权利.现实中的弊端.孩子本身的能力.各种教育的结果以及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的方法等多种角度来说明"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的重要性,并在全文中 ...

  • 竭尽全力做最好的家长
  • 先跟大家分享一个故事: 有一个冬天,猎人带着猎狗去打猎.猎人一枪击中了一只兔子的后腿,受伤的兔子拼命的逃生,猎狗在其身后穷追不舍.猎狗追赶这只后腿受伤的兔子,追了很久也没有捉到.牧羊看到此种情况,就讥笑猎狗. 猎狗说:"我仅仅是为了一顿饭而跑,受伤的兔子竟然比我跑的还快,是因为它平时跑只是 ...

  • 兴趣不是最好的老师
  • 兴趣不是最好的老师 今年曾参加一个母校北京大学奖学金的颁奖仪式,之后和获奖的本科学生座谈.这些孩子是最高学府选拔出来的获奖生,可以说是优中之优,但是他们依然要面临许多挑战.比如,本来对学科非常热爱,在本科一年级"更高深"的学习中,突然感到曾经的学业梦想似乎要坍塌了.再比如,大二可 ...

  • 世界上最好的老师
  • 世界上最好的老师:每个孩子都需要一个冠军 2016-01-30TED 今天给大家推荐一位从教40年的老师在TED的演讲.丽塔·皮尔逊出身在一个教育世家,她的父母和外祖父母都是做教育工作的,而她已经从事了40年的教育事业.她亲眼目睹了母亲是如何全身心地爱自己的学生.在她的教育生涯中,她发现爱,关系和鼓 ...

  • 做最好的老师读后感
  • 当我读完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老师>一书时,心有戚戚,欣欣然向往.李老师的讲述不是刻板的学说,而以发生在他身边的一个个小小的故事为例,让我感受到一位教育家的睿智与虔诚,博爱与伟大:也让我的心一次次地感动着. 人说书如其人,<做最好的老师>这本书正是对李镇西老师教育人生的最好的 ...

  • 家长学校讲座读本师想对家长说的话
  • 家长学校讲座读本 --老师想对家长说的话 教育孩子是个系统工程,只有家长和老师拧成一股绳,劲儿往一处使,才能有好的教育效果.在和家长接触的过程中,有些家长还没有意识到维护好家校关系的重要性.因此,在教育孩子方面还存在着一些误区,首先举几个比较典型的例子,希望能给大家提供参考. "我们没文化 ...

  • 李镇西老师写给学生家长的一封信
  • 尊敬的家长朋友: 我叫李镇西,本学期就任武侯实验中学校长.我有一些真诚的心里话想对您说. 我也是一个女儿的父亲,我完全可以理解,当您把孩子送进学校的那一天开始,就对学校的教师寄予了厚望,希望您的孩子能够在老师的教育培养下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才.但是,不知您是否想到过,其实,孩子是否能够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才 ...

  • 父母永不放弃自我成长,是孩子最好的教育!
  • 父母永不放弃自我成长,是孩子最好的教育! 2017-05-27 父母如何培养孩子习惯,如何陪伴孩子成长,如何指导孩子做作业--类似的文章龙文已经发过许多,引发了大家的强烈讨论,认为帮助非常大.但也有家长在后台留言,学习了那么多的知识,为什么在教育孩子上还不见起色? 如果您也有这样的疑问,特别建议您读 ...

  • 最好的家庭教育,是父母永不放弃自我成长
  • 最好的家庭教育,是父母永不放弃自我成长 01 我们为什么对教育这么焦虑? 大多数家长,对孩子.对教育,缺乏一个持久而深入的理解.猛然意识到,赶紧管一下,看到孩子不如意的地方,就开始忧虑孩子十年后的高考,十五年后的婚姻,以及二十年后的事业-- 而这个忧虑本身,就会毁掉孩子的未来. 家长之所以忧虑,是因 ...

  • 书评|[让教育回归美好生活]:最好的教育,在琐碎快乐的生活中
  • <让教育回归美好生活> 一说起教育这个话题,是比较有争议的,尤其对于亿万牵挂孩子成长的父母来说是非常敏感的.有的人说中国的现代教育出不了钱学森那样的人才,有的人叫嚷着教育的种种弊病和漏洞机制,有的人抱怨学生课业负担的沉重等等. 总之,教育是个千百年来让人苦恼和头疼的一个领域,它既关乎孩子 ...